靈感範文站

《論語十二章》教案(精品多篇)

《論語十二章》教案(精品多篇)

論語十二章教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論語〉十二章》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五篇課文。它選自於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藉。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二章》,着重敘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於心理髮展正處於萌芽狀態的國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二、學情分析

這是升入七年級後第二次學習文言文。七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活動能力,善於思考並且樂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只是在對文言文這一語言形式的把握上還略有欠缺,而且學習興趣較低。教學時應注重培養學生學古文的興趣,並要求他們能通過學習,自主地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掌握一些淺顯的文言文基礎知識,打好紮實基礎,從而爲今後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瞭解《論語》和孔子;積累文言詞彙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合作探究法和讀寫結合法傾吐閱讀感悟,使閱讀產生現實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繫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

五、教法學法分析

1、誦讀法。反覆誦讀,體會文章內蘊,在讀中理解、領悟每一語錄的主旨,力爭當堂背誦。

2、質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節的內容提出問題,並共同解決。在教學過程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組織教學,並形成自己的認識。

3、競賽與自由表達法。以競賽的形式讓學生能快速背誦課文,並讓學生聯繫生活暢談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

4、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應用多媒體及電子白板等電教化輔助手段,豐富教學手段,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從前有位老師,他學識淵博,但從不自傲。有一次他周遊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一個問題是:“鵝的叫聲爲什麼大?”他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說:“青蛙的脖子很短,爲什麼叫聲也很大呢?”他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他的學生說,我不如那個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師是誰嗎?

[設計意圖:故事導入,激發學習興趣,引出孔子及《論語》。]

(二)作家作品介紹

孔子(前551~前479),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譽爲“萬世師表”、“千古聖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論語》是儒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共二十篇。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

爲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是四書五經之一。

[設計意圖:瞭解孔子及《論語》,明確孔子及《論語》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價值,及對當下社會有何現實意義。]

(三)讀文感知

1、學生讀前三章,掃清字詞障礙。

2、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3、學生自由朗讀,齊讀。加以體會。

[設計意圖:熟悉文言文的讀文節奏,誦讀中感悟作品內蘊。]

(四)合作探究

1、教師示範講授第一章。

2、學法指導文言翻譯九法。

3、合作探究,完成後二、三章文意疏通。探究所學三章的內涵。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生與生、組與組、師與生等多邊合作突破重難點,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提高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1、教師提出案例(以身邊發生的事例)。

2、學生合作探究。

3、結合所學,反思自己在學習、修身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改進辦法。

4、誦讀感悟,體會精彩內涵。

(六)課堂小結

歸納所學文言知識點。

(七)佈置作業

背誦前三則。

《論語十二章》教案 篇二

課 題:

《學而時習之》

教學目的:

1、研讀課文,誦讀名句,積累文言知識

2、通過學習孔孟的言行,瞭解他們的爲人和境界,明確學習的目的、態度和方法

教學重點:

疏通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明確學習的目的、態度和方法

教 法:

讀析、質疑、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導入課文

1、導語: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古之學者爲己”,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學生回答後,教師明確。進入下一課內容的學習。

2、板書課題:學問之道——學而時習之

二、初讀感知

1、識記:說同“悅” 慍( ) 罔( ) 殆( )簣( )鴻鵠( )

繳( )軔( )或同“惑”

2、初步感知:朗讀課文,明確古之學者學習的態度、方法

三、讀析、討論、質疑

1、學生自讀,找出自己的疑點,以備討論交流

2、合作探究,解決疑難

(1)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2)慍:音yùn,惱怒,怨恨。

(3)溫故而知新:故,已經過去的。新,剛剛學到的知識。

(4)罔:迷惑、糊塗。

(5)殆;疑惑、危險。

(6)幹祿:幹,求的意思。祿,即古代官吏的俸祿。幹祿就是求取官職。

(7)闕:缺。此處意爲放置在一旁。

(8)疑:懷疑。

(9)寡尤:寡,少的意思。尤,過錯。

(10)敏:敏捷、勤勉。

(11)意:同臆,猜想、猜疑。

(12)必:必定。

(13)固:固執己見。

(14)我:這裏指自私之心。

(15)簣:音kuì,土筐。

(16)軔(rèn):同“仞”。古代七尺(或說八尺)爲一仞。

3、學生概括各節主要內容,教師點撥明確。

(12)“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爲,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13)孔子認爲,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他指出了學而不思的侷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主張學與思相結合。只有將學與思相結合,纔可以使自己成爲有道德、有學識的人。這種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動中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

(14)孔子並不反對他的學生謀求官職,在《論語》中還有“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他認爲,身居官位者,應當謹言慎行,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這樣可以減少失誤,減少後悔,這是對國家對個人負責任的態度。當然這裏所說的,並不僅僅是一個爲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與行二者關係問題上的觀念,

(15)孔子在回答子貢提問時講到“不恥下問”的問題。這是孔子治學一貫應用的方法。

(16)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後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讚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爲師,而且以不善者爲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於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17)孔子的自白給我們以“活到老,學到老”,“學海無涯苦作 舟”的感覺。而莊子卻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 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那是很危險的。知道了這一點而仍然 要去追求知識,那就更危險了啊!”(《養生主》)這樣說來,孔子豈不是危險又危險了嗎?但他卻做了聖人。同樣感到生命有限,學海無涯,儒者和道家的態度卻是迥然 不同,讓我們看到在知識問題上儒道兩家的不同。

(18)“絕四”是孔子的一大特點,這涉及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人只有首先做到這幾點纔可以完善道德,修養高尚的人格。

(19)孔子在這裏用堆土成山這一比喻,說明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恆的深刻道理,他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在學問和道德上,都應該是堅持不懈,自覺自願。這對於立志有所作爲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塑造。

(20)這裏,孔子講到“一以貫之”,這是他學問淵博的根本所在。那麼,這個“一”指什麼?文中沒有講明。我們認爲,“一以貫之”,就是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從而悟出其中內在的東西。孔子在這裏告訴子貢和其他學生,要學與思相結合,認真學習,深切領悟。

(21)這一章講的是學與思的關係問題。在前面的一些章節中,孔子已經提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認識,這裏又進一步加以發揮和深入闡述。思是理性活動,其作用有兩方面,一是發覺言行不符合或者違背了道德,就要改正過來;另一方面是檢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標準,就要堅持下去。但學和思不可以偏廢,只學不思不行,只思不學也是十分危險的。總之,思與學相結合才能使自己成爲德行、有學問的人。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

(22)本段文字談到學習應“專心致志”,而不應該“三心二意”

(23)“爲山九軔,功虧一簣”,學習不能半途而廢

四、練習鞏固

1、掌握文中重點的字詞句

2、總結文中特殊句式

3、翻譯第十八段文字

五、積累與應用

1、名句誦讀: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④、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⑤、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教後感悟

《論語》十二章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瞭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2、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含義、能熟練背誦、默寫全文。

3、理解、運用其中關於學習的名言警句,培養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學情診斷

1、導入

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半部《論語》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這部儒家經典對後世的卓越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孔子,隨着這位“萬世師表”一起去探討學習方法、學習態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特別注意加點字的音、形、義。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乎

傳(chuán)不習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第二階段:自主探究

1、教師泛讀課文,然後學生自主朗讀。

2、根據課下注釋,翻譯課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學習了,然後時常複習它,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們不瞭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譯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爲政》)

譯文: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論語十二章教案 篇四

學習目標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作文吧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一、預習檢測

查閱資料,瞭解作者和作品的有關知識,記住知識要點。

1、孔子:

2、《論語》:

3、注音

說、論、省、逾、罔、殆

慍、簞、堪、肱、篤

4、重點詞語理解

時習:慍:

信:傳:

立:天命:

耳順:罔:

殆:逾:

川:樂(之者):

曲肱:於我如:

焉:斯:

篤:

二、自主學習

讀註釋翻譯全文,分組提出疑難語句,供師生當堂解決。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譯: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譯: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譯: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

二、交流展示(略)

三、檢測反饋

1、填空

《論語》是一部______體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輯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宋儒把《論語》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稱爲“四書”。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學派創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張_______,鼓勵人們________,即“出來做事”。開______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_______人,身通六藝者_____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歷代統治者尊奉爲至聖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