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論語》教案【精品多篇】

《論語》教案【精品多篇】

《論語》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子曰1.瞭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子曰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子曰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難點:目標3

預習指導

子曰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子曰慍 罔 殆 謂哉 焉 誨

子曰2.看課文註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子曰3.熟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三分鐘演講

子曰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子曰請同學自由發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

子曰由此導入孔子關於學習的論述。

子曰三、文言文入門:

子曰教師講解:

子曰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子曰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子曰3.通假字

子曰4.朗讀與背誦

子曰5.四種特殊句式:

子曰四、朗讀指導

子曰1.教師範讀課文。

子曰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子曰3.抽二個學生朗讀,衆評。

子曰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子曰五、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子曰因爲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子曰(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代雙音詞。(3)弄清虛詞的用法。(4)補充適當的詞語。(5)調整句子的語序。(6)揣摩句子的語氣。(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子曰六、指導翻譯第1--5則:

子曰處理方法:

子曰1.第一則由老師示範性翻譯:

子曰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子曰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後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子曰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子曰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子曰七、指導背誦

子曰八、小結

子曰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冊明白了什麼學習方面的道理。

子曰自由發言,不拘對錯。

子曰九、作業

子曰l.課後練習一、二題。A類

子曰2.背誦全文。B類

子曰3.默寫全文。C類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子曰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子曰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後半部分)。

子曰4.朗讀與背誦。

子曰教學重點:目標2

子曰教學難點:辨別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子曰教學過程

子曰一、三分鐘演講

子曰二、檢查複習

子曰朗讀全文。

子曰二、導入

子曰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餘下的課文。

子曰三、翻譯課文6-10則

子曰l.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子曰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子曰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子曰四、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子曰獨立思考後抽查發言,學生互相補充:

子曰(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子曰(2)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五、片斷寫作:

子曰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

子曰寫完後班內交流。(有關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子曰五、小結

子曰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鑑、參考。

子曰六、背誦指導:

子曰抓關鍵詞的背誦法

子曰七、作業

子曰A 1.課後練習三、四題。B 默寫課文

《論語》的教案 篇二

[教法學法]

本文短小精悍,擬通過通讀感知、品讀賞析、創讀拓展三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在自讀、探究中獲得知識,得到啓示。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爲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些遺產需要我們去學習、繼承。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節選自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簡介孔子和《論語》

1(學生之間交流)把你瞭解的孔子和《論語》的知識講出來,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補充。

2(1)介紹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2)介紹《論語八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9篇,內容有孔子談話,弟子問及弟子間的互相討論,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以教育爲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i學生齊讀課文;

2學生朗讀課文。(1)齊讀,散讀;個人讀。(2)點撥朗讀文言文的技巧。

(3)結合語言環境讀準字音;(4)注意朗讀節奏,語速語調。

3討論、質疑、析疑。

根據課文註釋,理解課文,互相提問,互相解答。把討論後仍不能解答的疑難問題,提交全班同學討論。

學生質疑、析疑結束後,老師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詞、句,供學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含義

0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同'悅。,愉快)

0人不知而不慍(惱恨,)

0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惑不解;殆,這裏是'學業陷入困境'的意思)

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認爲可恥)

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厭,滿足;誨,教導)

0擇其善者而從之(好的)

又如分別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0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

0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複習了舊知識,獲得了新的理解和體會,這樣的人就可以做老師)

0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一同走路,這裏面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

4反覆朗讀直至背誦。

5檢查學生背誦情況。

(四)小結

'溫故而知新'。當我們回顧這節課學的知識時,我們不難發現,孔子的每一句話,對我們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啓示啊!

(五)作業

完成課後思考與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大致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在《(論語)六則》中,每條語錄都滲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二)品讀賞析,探究內涵

l學生散讀、背誦、討論、賞菥。

2(1)從文中找出關於學習方法和態度的句子。

(2)課文在學習方法方面強調什麼?在學習態度方面又強調什麼?

(要點提示:學習方法)

0'學而時習之'(學習要經常溫習)

0'溫故而知新'(在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過程中,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

《論語》的教案 篇三

課 題: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教學目的:

1、研讀課文,誦讀名句,積累文言知識

2、通過學習孔孟的言行,瞭解他們的爲人和境界,明確學習的目的、態度和方法

教學重點:

疏通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明確學習的目的、態度和方法

教 法:

讀析、質疑、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第三課時

一、複習鞏固,導入課文

1、導語:

在學習上要“溫故而知新”,還要不滿足,不厭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下一節內容。

2、板書課題:學問之道——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二、初讀感知

1、識記:默而識( )之 悱( ) 行( )彀( )

2、初步感知:朗讀課文,疏通文義

三、讀析、討論、質疑

1、學生自讀,找出自己的疑點,以備討論交流

2、合作探究,解決疑難

(1)識:音zhì,記住的意思。

(2)誨:教誨。

(3)何有於我哉:對我有什麼難呢?

(4)束脩:修,音xiū,乾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條幹肉。孔子要求他的學生,初次見面時要拿十餘乾肉作爲學費。後來,就把學生送給老師的學費叫做“束脩”。

(5)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

(6)悱: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

(7)隅:角落。

(8)文:文獻、古籍等。

(9)行:指德行,也指社會實踐方面的內容。

(10)忠: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

(11)信:以實之謂信。誠實的意思。

(12)喟:音kuì,嘆息的樣子。

(13)彌:更加,越發。

(14)鑽:鑽研。

(15)瞻:音zhān,視、看。

(16)循循然善誘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誘,勸導,引導。

(17)卓爾:高大、超羣的樣子。

(18)末由:末,無、沒有。由,途徑,路徑。這裏是沒有辦法的意思。

(19)諸:“之乎”二字的合音。

(20)兼人:好勇過人。

3、學生概括各節主要內容,教師點撥明確。

(24)孔子說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2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面。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在今天,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

(26)孔子所說的這段話,表明了他誨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

(27)在這裏,他提出了“啓發式”教學的思想。從教學方面而言,他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啓發、開導,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律的,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教學過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鑑。

(29)本章主要講孔子教學的內容。當然,這僅是他教學內容的一部分,並不包括全部內容。孔子注重歷代古籍、文獻資料的學習,但僅有書本知識還不夠,還要重視社會實踐活動,所以,從《論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經常帶領他的學生周遊列國,一方面向各國統治者進行遊說,一方面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和才幹。但書本知識和實踐活動仍不夠,還要養成忠、信的德行,即對待別人的忠心和與人交際的信實。概括起來講,就是書本知識,社會實踐和道德修養三個方面。

(30)顏淵在本章裏極力推崇自己的老師,把孔子的學問與道德說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還談到孔子對學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誘”則成爲日後爲人師者所遵循的原則之一。

(31)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貫穿於教育實踐中的一個具體事例。在這裏,他要自己的學生不要退縮,也不要過頭冒進,要進退適中。所以,對於同一個問題,孔子針對子路與冉求的不同情況作了不同回答。同時也生動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特點,即因材施教。

(33)孔子的教育對象、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他辦教育,反映了當時文化下移的現實,學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變,除了出身貴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階級、階層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種機會。他廣招門徒,不分種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門下受教育。所以,我們說,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開創了中國古代私學的先例,奠定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基本思想。

(34)所謂‘學海無涯’!別人向自己討教,不得已而回答是必要的。如果喜歡隨意指點別人,就會自以爲是,甚至產生自滿而不再進去、追求。這是阻礙我們自身發展的一大憂患!現在很多人喜歡充當別人的老師,對別人的舉動、言論橫加指責。其實,不知道別人他們的舉動都是經過考慮的。這種立場上的區別由於出發點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行爲是應該理解的。

(35)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矩,教師不能教,學生無法學,小至手工技巧,大至治國安邦,凡事都有法可依,有規矩可循

(36)不屑而教的奧妙在於,我之所以不屑於教誨他,是讓他羞愧而奮發向上。因此,不屑於教誨只是不從正面講道理而已,是從反面激發他的自尊心

四、練習鞏固

1、掌握文中重點的字詞句

2、翻譯第30、31段文字

3、整理特殊句式

五、積累與應用

1、名句誦讀:

①、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②、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③、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④、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⑤、人之患在好爲人師

六、教後感悟

《論語》的教案 篇四

一、文本分析: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這十二章的內容,就可以發現新版突出了一個主題,就是表現了對高尚生命的追求。以第一章爲例,這是《論語》的首章,也是編選《論語》者不會缺少的一章。這一章從表面上來看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學習的方法、交友的原則及與人交往的態度。但實際上,這一句都是在圍繞追求高尚的品德這一個主題而言的。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無求於人則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對這句話的進一步闡釋。那麼如何“正己”呢?這需要時時警惕,事事用心,無時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沒有比幽暗之中更爲顯著的,沒有比細微之處更爲明顯的,因此君子在獨處時要謹慎啊)要做到時時警惕,自然要“學而時習之”,此處的。“時”,朱熹釋爲“鳥數飛也,學之不已,如鳥數飛也”,而程頤釋爲“重習也”,均強調了學習不可中斷。而“有朋自遠方來”則表現了這種追求的影響力,正如朱熹所言“自遠方來,則近者可知”。

清劉寶楠的《正義》中明確指出“朋”指同門,並引用《中庸》“誠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由此可見,追求高尚的品德,不僅是指對自身品德的修煉,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來影響他人,這纔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分析這一章,我們就可以發現孔子所強調的對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圍繞這一追求所展現的方法與態度和對他人的影響。這一主題同樣也在其它各章體現了出來——以往我們將之作爲學習方法闡述的內容均不能單純地視作對知識的學習,更應體現爲對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對自身經歷的敘述,對顏回的讚頌則體現出了高尚品德在現實中的表現,孔子還通過自身的感受體現了高尚品德帶給人的自豪感。以此爲綱,不僅可以把這十二章聯繫爲一個整體,也可以與前面幾篇課文相呼應——如果說前面幾篇文章表現了在老師的引導下,我們認識到了不同一般的學習收穫,那麼這一篇則表現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學習的最高目標。《論語》中所體現出的中國士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標,以及在追求的過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

學習本文,應遵循化難爲易,由淺入深的原則,在起始階段無需將“而”“之”“於”“其”等文言虛詞的含義講得抽象而難懂,學生可以翻譯,瞭解區別就可以了。而對於文意的理解,可以通過老師穿插故事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同樣也可以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經驗講相關的故事,讓他們在具體的內容中瞭解文章的內容。至於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無需講得過深,從字型出發,幫助學生理解其含義,能夠釋讀全文就可以了。

二、教學目標:

1、通過結合註釋、分析字形、聯繫上下文理解文義。

2、通過結合事例、編講故事把握各章所蘊含哲理。

3、通過結合背景,歷史事例感受孔子的精神力量。

三、教學準備:

參考書目:《論語》、《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家語》

學生收集一些有關孔子的材料。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故事導入,化深爲淺)

公元前480年,在魯國按例舉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獵,魯國大夫季孫氏的家臣獵到了一頭異獸,無人能識。於是人們自然就想到去請教以博學多識著稱的孔子,沒想到孔子見到這頭已死的異獸時竟然流下了眼淚。他說,這是麒麟啊,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出現的異獸,怎能出現在這樣的亂世之中,並且慘死在獵人之手呢?於是,他唱起了一首悲傷的歌曲:“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這首被後世稱爲《獲麟歌》的歌曲充滿了悲涼之情。那麼,孔子爲何會對這頭麒麟的死如此悲傷?他究竟在悲嘆誰的命運呢?就請大家說一說你所知道的孔子。(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材料發言)

孔子自己就是這頭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時,一生屢遭打擊,從沒有獲得過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一年後,孔子預感到自己死期將至,望着遠道而來的學生子貢,他又詠歎出一首辭世之歌:“太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預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總結自己一生坎坷的命運。七天後,孔子去世了。他的學生們都爲他守墓三年,然後痛哭盡禮而去,唯有子貢守了整整六年方纔離去。孔子去世後,曾經涌現過一股否定孔子的聲浪,子貢奮力爲老師辯護,維護了老師的名譽。孔子的聲名不僅令他的學生們欽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響着世界。西方曾經評選過世界十大哲學家,孔子名列榜首。曾有西方哲學家說過21世紀是儒家文明的世紀。

如果我們細考孔子的一生,會發現他的一生無權無勢,只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過治理國家之權。可是,當時那些權勢煊赫的貴族王公們都爲歷史所淹沒,他們的名聲早已被人遺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對世界產生着重要的影響,他的家族至今傳承不絕。那麼,孔子身上究竟有什麼魅力可以令他成爲後世敬仰的萬世師表?今天我們學習的《論語》十二章,只表現了孔子思想的一個小小片斷,但管中窺豹,我們也可以從中去感受這位偉大哲人的思想印記。

2、簡介《論語》(整體把握語言特點,明確學習目標)

《論語》是孔子的學生們以及學生的學生們的課堂筆記,不過也可以稱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課堂筆記,有一個數據稱這部書在全世界的印刷數量僅次於《聖經》,而我們熟悉的成語大都源於古書,《論語》被稱爲出現成語最多的書。這部書主要記錄了孔子和他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導的理想的人生目標——“仁”,這也是中國曆代正直的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我們今天學習這篇課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現了孔子所倡導的人格修養有哪些具體內容,他的治學態度與處世方法各是什麼?這些內容又是如何體現出“仁”的內涵。

3、初讀課文,疏通文義。

學習方法:

(1) 配合音樂,讀出古文韻味。

(2) 結合註釋,自學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點理解的詞語。

(3) 將文中經常出現的詞語及自己無法理解的詞語標註出來並提出。(通過板書或投影展示出來)

提示:

(1) “乎”“矣”“哉”“也”“夫”均爲語氣詞。“乎”,一般在問句結尾,或反問、或疑問,根據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譯,“也”的用法與《詠雪》一課中“左將軍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時也可以作爲語氣詞,它的用法則不同,在書上已經有解釋了。

(2) “之”與“下車引之”的“之”用法一樣,都是代詞,所代內容根據文本而定。“學而時習之(代學習的內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學問和事業)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優點),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點)”。

(3) “而”“其”在文中出現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釋,需要我們根據上下文含義而定,這個字出現的較多,因此我們放在文中解釋。

(4) 圈出三類字:通假字,如“說”“有”。語義與用法與今天有所區別的字,如“傳”“故”“新”“樂”“飯”以及需要我們重點理解的字。(要求學生解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心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理解文意。

學習方法:

(1) 以關鍵字爲核心,結合字型理解含義。

(2) 結合具體故事,深入淺出,理解各章含義。

(3) 結合自己生活,通過自編故事,說出自己對各章的理解。

(4) 以首章爲核心,圍繞首章內容,引導學生歸納孔子的人格修養,具體的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提示:

(1) “學而時習之”一章中,前兩個反問句強調了什麼內容?(自己的快樂)而最後一個問句說明這種快樂是一種高尚的快樂。那他爲什麼而快樂呢?我們先來第一句。這一句中“而”字需要翻譯嗎?這裏的“而”僅僅表示“學”與“時習”兩個詞組之間有一個先後順序。看甲骨文中的“學”,形狀象幾個人在建造房屋。建造房屋除了要模仿別人的行爲,還需要什麼?(思考房屋的結構,地基等等內容)也就是說,學習需要領悟其中的精神。房屋是大家的棲身之所,因此古人如此造字,表現了“學”的重要性。領悟了新的精神就夠了嗎?在甲骨文中“習”寫成在太陽之上鳥飛翔的樣子。鳥要學會飛翔,不能停止,“習”強調了什麼?(反覆練習鑽研),因此翻譯成了“複習”。爲什麼這一內容需要按時複習,不能一刻懈怠呢?(因爲這不僅僅是普通的知識,而是對道德的追求,這是不能鬆懈的。)

補充材料: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啓予足,啓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啓發學生保全自己的肢體很難,保全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是很難的。

(2) “有朋自遠方來”。爲什麼這些人會從遠方而來?從甲骨文來,“朋”的原意是指貨幣的單位,兩串錢爲一朋,缺一不可,說明兩者的關係是什麼樣的?(親密無間)“友”爲兩隻手,也可以理解爲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也就是做生意。而做生意最根本的原則是什麼?(誠信)因此,“朋”說明這些遠道而來的人與孔子之間是互相信任並且親密無間的。那麼他們爲什麼會信任孔子呢?“朋”的另一種解釋是“鳳凰”,鳳凰一出現,百鳥就會追隨它飛翔,爲什麼?(物以類聚)。孔子就是“鳳凰”,這些人因爲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都願意追隨他。大家說,這些人是什麼人呢?(孔子的學生們)

補充材料:孔子周遊列國時,屢遭打擊,他的學生雖然也有過怨言,但沒有一個人離開他。孔子也很欣慰,不時地讚賞過他的這些學生們。

(3) “人不知而不慍”。這裏的“而”需要翻譯爲“卻”,語義發生了轉折。他爲什麼不生氣呢?因爲他的追求與普通人不同,他追求的是什麼?(最高的道德)只要他不喪失這一道德,他就不會生氣,也唯有具備高級道德修養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

補充材料:孔子曾經在陳蔡之間被圍七天,沒有糧食吃,跟隨的人都餓得站不起來了,但孔子卻還在彈琴唱歌。面對弟子的質疑,孔子說出了一番堂堂正正的言論:“君子達(通)於道之謂達(得志),窮於道之謂窮(困頓)。今丘也拘(堅守)仁義之道,以(因爲)遭亂世之患,其所也,何窮之謂?故內省而不改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因此)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厄(災難),於丘其幸乎!”這番話之前從沒有人說過,之後就成爲了中國正直的知識分子的行爲準則,被他們用各種方式實踐着。而這些人也構成了中國的脊樑。

(4) 這一章分成三段話,表面上看講了學習方法,交友原則和個人修養,但核心卻只有一個,是什麼?(表達對道德的追求)這是修養人格的最重要內容,這一修養使孔子的人格完善,並且能夠影響遠人。孔子如何修養自己的人格?(永不鬆懈)這是人格修養的基礎,那麼,孔子及他的學生們又圍繞這一點補充了哪些原則呢?(學生列舉相關語句,老師指出其中的關鍵字含義)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而,語義很虛的轉折,可不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隨。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故,舊的知識。新,新的見解。可以,可以憑藉。爲,成爲。而,表示先後關係,可不譯,也可譯爲“就”。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錶轉折,“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其中。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切,懇切。近,當前。其,這。而,表並列,可以譯爲“並且”。

(5) “三省吾身”一句中,甲骨文中的“省”的主體是一隻眼睛,而一個箭頭直射眼睛,說明什麼?(要注意觀察自己)看清別人的弱點容易,但看清自己的弱點就不容易了,所以需要多次反省。曾子所反省的內容與前面孔子所說的內容有什麼相同?(強調了對別人、對朋友要講誠信,學習的知識要反覆複習)“傳”字在甲骨文中的本字就是兩個人傳遞一個東西,這個東西被密封了起來,說明非常重要。這個字本來指傳遞信件,也可以引申爲重要的物品。因此,必須不能遺失,就需要人們手把手傳遞,少了一個人都傳遞不到目的地。同樣,我們的學習也要按時,不能有一天懈怠。“溫故而知新”一章中,“故”指舊的知識,“新”指新的理解與體會,爲什麼溫習舊知就會得到新體會呢?我們看“新”的甲骨文,指砍掉樹木的旁枝,以便它長出新枝來。學習也同樣如此,我們對舊知識,要如同給大樹修枝一樣來整理它,就會發現了規律,新知識也會如樹木般長出新枝來。“爲”的甲骨文,是指用手牽大象的鼻子,使大象成爲馴服的家畜。同樣,通過我們自身的努力,我們也可以成爲老師,主動地獲取新的知識。“思”字從篆文來看,是由頭與心組合而成的,在古人看來,頭與心均能誕生思想,是什麼可以自頭腦至心,貫穿不絕呢?(人的想法)“罔”就是陷阱,從篆文來看,人陷在羅網之中,沒有一個缺口可以使自己逃出去,因此光學習不思考學習的意義,只能讓自己被大量的知識纏繞起來,無法掙脫。“殆”的篆文指一個人站在了高臺之上,四周無依無靠,那你說會有什麼感覺?(恐懼)因此文中解釋爲有害的。一個人總是胡思亂想,就會有許多害處。“善”的篆文由“羊”與“言”組成,原意是指吉祥,這裏就是指人的優點好處。子夏的話與上文有什麼聯繫?(補充說明了學習的內容應廣博,學習的態度應誠實,還要多提問,多思考,是學習的基礎)(學生活動:根據自身經歷,說小故事解讀這些內容)

補充材料:

孔子向魯國的樂官師襄子學習彈琴,學了十天仍止步不進。師襄子說:“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已經熟習樂曲的形式,但還沒有掌握演奏的技巧。”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熟習演奏的技巧,可以學習新的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樂曲的意境、志趣啊。”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熟習樂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繼續往下學了。”孔子說:“我還不瞭解樂曲的作者啊。”過了一段時間,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遠望而意志昇華的說:“我知道樂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撰作這首樂曲呢!”師襄子離開坐席連行兩次拜禮,恭敬的說:“老師說這樂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6) 孔子因得賢材而教而感到快樂,那麼文中又是如何表現孔子對學生們的具體評價,並且如何表現孔子在追求道德過程中的快樂的?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其,這。樂,樂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曲,彎曲。其,這。

(7) 在這幾句中,“樂”字反覆出現。我們看甲骨文與篆文中的“樂”,均是表現了樂器。音樂需要聲音純正,需要音符和諧,這樣才能給人帶來持續的樂趣。那這一特點如何體現在這幾句話中呢?(顏回“不改其樂”,孔子視富貴如浮雲,均是因爲他們的立身純正,因此他們的生活儘管窮困,但卻是和諧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孔子把追求道德作爲自己的樂趣,他堅信這種道德必然實現,因此即使生活窮困也不會後悔。)

補充材料:

孔子知道大家心裏不高興,問子路說:“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我的道不對嗎?我爲什麼會到這個地步呢?”子路說:“也許我們還不夠仁吧?人們不能相信我們;也許我們還不夠有智慧吧?人們不肯去推行我們的道。”孔子說:“是這樣的嗎?由,如果仁者一定會讓人相信,怎麼會有伯夷、叔齊?如果智者的道一定會得到推行,怎麼會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去了,孔子讓子貢(端木賜)進來,問子貢說:“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我的道不對嗎?我爲什麼會到這個地步呢?”子貢說:“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夫子爲何不稍加貶損呢?”孔子說:“賜,良農能種植穀物卻不一定能收穫穀物,良工的技藝高明卻不一定能順應物理。君子能修其道,卻不一定能爲世俗所容。現在呢,你不求修道而求爲世所容。賜,你的志向並不遠大呀!”子貢出來了,孔子讓顏回進去,問顏回說:“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我的道不對嗎?我爲什麼會到這個地步呢?”顏回說:“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雖然這樣,夫子推行您的道就是了,天下不容,又有什麼關係呢?不容然後見君子。道之不修,是我的恥辱;道已大修而不爲天下所用,那是諸侯的恥辱啊。天下不容,又有什麼關係呢?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欣然,笑着說:“不錯啊,顏家的孩子!假如你有很多錢的話,我可以給你做管家呀。”

(8) 孔子面對別人的不理解不會生氣,那他就不會難過嗎?面對重重打擊,他又是如何堅守自己的志向?(列舉相關語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奪,奪取。

(9) “逝”字的偏旁一般解讀爲拾階而上,但我從這句話同樣產生了聯想,可以比作流水,走過的道路是不能回頭的,因此我們要珍惜這隨時而逝的時光。孔子的晚年也曾經感嘆,說如果自己五十歲就學習《易》,則可以終身無大過了。五十歲已是“知天命”的年齡,孔子還在學習,可見他對時間的珍惜,他要抓緊一切時間去學習。“奪”字的古文寫作鳥兒從手中飛走,鳥兒是有生命的,就帶有衝破的意義了。換而言之,“奪”字所表現的是指用強力奪取。這種力量大到可以從千軍萬馬中奪取統帥,但卻不能改變一個人的意志。可見,孔子對自己理想的堅守與無所畏懼。

補充材料:

在宋國時,宋國大夫桓魋欲殺孔子。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表現出了一種大勇。

5、體會精神(歸納上文所學內容,總結感受)

(1) 在我們學習了上述的內容之後,大家總結一下孔子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的具體內容。(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提示:

人格修養:永不鬆懈,時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時刻關注身邊的人與事,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治學態度:善學善思,時時溫習舊知

處世方法:堅守自己的信念,絕不因暴力或窮困或改變。

(2) 你認爲孔子身上最打動你的是什麼?爲什麼?(可結合具體的故事來說)

(3) 總結:孔子真正的魅力源於他高尚的人格以及堅韌的個性,他堅守理想,用自己的言行影響着中國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弟子們在他去世後定居在他的墓地周圍,後人們也因此將他視爲“萬世師表”。我們學習這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感受他偉大的精神力量。

《論語》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有韻味地誦讀文言經典,積累名句,激發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2.通過教師講解、學生自悟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把握選言含義;通過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與立德的相關問題,繼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僞存真、重義輕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教學重點

準確理解選言含義。

教學難點

既能整體感知又能細緻思考言論中的思想。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一年前,我們曾有幸結識孔子,體驗了學而時習、學而思之的學習境界和謀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們將再次捧讀《論語》,繼續聆聽聖賢的教誨。

二、充分誦讀。

1教師範讀。教師有滋有味地朗讀課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學生。

2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復讀一句,強調字音,強調句讀,傳達文言語感。

3學生放聲讀。教師要求學生爭取做到旁若無人,放聲讀書,讀出自己的風格。

4學生個別朗讀。一名男同學和一名女同學分別朗讀課文,學生個人展示鍛鍊,教師瞭解具體學情。

5師生齊讀。讓教室傳出抑揚頓挫的琅琅書聲。

三、默讀初解。

1.給學生十分鐘時間,結合工具書和書下注釋默讀課文前四則。要求學生絕對安靜。

2.提醒學生在筆記本上抄錄最感興趣的一則,記下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問。

四、講解交流。

1.學生交流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則,並帶領全體同學背誦這一則。

2.學生提出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問,教師和其他同學解答。要求學生藉助《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清除詞句理解障礙。

3.教師提問,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思考。

(1)前四則談論了一個共同的話題,是孝道。同樣問孝,

孔子給孟武伯和子游的回答爲何各有不同?

孔子對弟子提問的回答都是有針對性的,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和狀態給予不同的引導和教誨,正所謂因材施教。孟武伯是魯國世家孟孫氏的子弟,其父孟懿子曾按照其祖父的臨終囑託向孔子學禮,但有始無終。所以其父孟懿子在向孔子問孝時,孔子回答的是“無違”,暗指他不應違背父親的囑託。孟武伯行事錯亂,所以孔子教導他不要讓父母因身體疾病之外的事情爲他操心。子游爲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節,所以孔子教導他要注意表達對父母的恭敬孝順之心。

(2)“父母在,不遠遊”,孔子提出這一觀點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這種觀點在交通便捷、開放動態的現代社會應如何理解?

孔子提出這一觀點是希望子女能夠儘量膝下承歡、牀前盡孝,把行孝落實在日常的聽命侍奉上,關心父母的衣食冷暖,關注父母的健康狀況,能及時行孝。

這種觀點在交通便捷、開放動態的現代社會依然可行。時代發展、科技進步使遠遊和遲歸的必然聯繫淡化了,子女即使遠遊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遊子心中要裝着對父母的牽掛和惦念,經常回家,並儘可能多陪伴父母。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現,正是因爲太多的現代遊子以“忙”爲由,丟失了爲人子女應有的孝心,使“意恐遲遲歸”的雙親飽嘗孤獨寂寞。所以,穿行於現代時空中的男女,仍然應該把“父

母在,不遠遊”記在心間。

(3)守候的意義在於及時行孝,知年的意義則在於用心行孝。身爲人子,會因何而喜?因何而懼?

知道父母的年紀,壽高康寧,子女得以成歡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擺酒相賀,此爲“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紀增高,人生苦短,來日不多,時有不測之憂,因此而“懼”,所以身爲人子更應珍惜光陰,盡心侍奉。

(4)“百善孝爲先”。《論語》中有很多談及“孝”的篇章,你能再舉幾例嗎?(藉助幻燈,指導學生朗讀、理解、背誦。)

有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學而》)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爲政》)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爲政》)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

五、背誦感悟。

1.學生背誦自己最喜歡的一則。

2.全體同學隨發言同學齊誦這一則。

六、課後作業。

1.背誦並默寫課文。

2.按照課上摸索的解讀方式在課後獨立完成對後五則的解讀,選擇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寫一篇不少於500字的讀書筆記,題目自擬。下節課交流。

板書設計:

行孝——唯疾之憂

——敬而養之

——遊必有方

——知年喜懼

第二課時

不動筆墨不讀書。相信同學們都已經在讀書筆記中寫下了你的讀書思考,請你選擇自己讀書筆記中自認爲最精彩的部分朗讀,可側重於詞句理解方面的收穫,也可側重於思想感悟方面的收穫。傾聽同學發言時,大家要注意隨時吸納,及時補充自己的不足。

學生展示。

1.學生分小組展示。

2.教師及時點評,鼓勵學生形成個性理解,並提醒其他學生整理補充。

教師補充。

1.視學生展示情況而定。

2.教師參照《教師教學用書》作如下準備:

(1)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花言巧語,僞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仁,是愛人。弟子問仁,孔子的回答各異。克己復禮爲仁,仁者樂山,仁者不憂,仁者必有勇……都是針對弟子的不同個性和狀態加以引導和教誨,使之接近真君子的品性。對仁的解說可以各異,但有一點被孔子反覆強調,那就是“巧言令色”之下很難有仁的存在。只敢順情說好話,不敢說逆耳之言;只敢顯和顏悅色,不敢顯真實怒容。花言巧語、面貌僞善,這是生命的病態和假象,嚴重影響人與人之間的相知相愛。首先看到仁的反面,堅決地與之劃清界限,才能順暢地走向仁的中心。

(2)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做夥伴。”

在追求仁德的道路上會很多困難,包括他人的誤解和自己的孤獨。當你遠離巧言令色的人時,容易產生“舉世皆濁我獨清”的無奈,此時要堅定地自我激勵:志同道合者並不

遙遠。有德者立於世,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自然會有朋自遠方來;更何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樣,不論能否歡聚暢談,有德者都不愁沒有精神知己相伴。

(3)孔子所說的“義”和我們現在所說的“義”有何異同?

孔子所說的“義”和我們現在所說的“義”都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和舉動,“見義勇爲”“義不容辭”“義務勞動”中的“義”都是這個含義。但是,因爲“捨生取義”“大義凜然”“大義滅親”“共產主義”等價值觀的滲透和影響,人們心中的“義”有約定俗成地縮小爲“大義”的傾向,即重要的原則,如“民族大義”等。

(4)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恕”的深刻含義?

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見在孔子的思想中,恕很重要。什麼是恕?孔子的定義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講,我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別人也不要把他的想法強加給我。恕很不容易做到。子貢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孔子說,“賜也,非爾所及也”。恕是將心比心,古人拆字爲解,“如心爲恕”。我們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謂恕,與現在的寬恕不同。今語寬恕,強調的是寬,從寬引申爲原諒。孔子談的恕,含有對等原則。

(5)君子原指有官位者或權貴子弟。《論語》中提到的君子是儒家的人格典型,指有理想、有原則、不斷進德修業、

追求至聖境界的人。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紀的君子,應繼承什麼?還應有哪些發展?

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紀的君子,應繼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僞存真、重義輕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踏踏實實做事,堂堂正正爲人。除此而外,還應賦予君子以時代的新內涵,如應有強烈的家庭責任感、民族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積極面對人生的磨難和挑戰,善於接納新鮮事物和理念,在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把握機會、顯現才能,但也要懂得納悅自己。

(6)《論語》中還有哪些關於“君子”的論述?(藉助幻燈,指導學生朗讀、理解、背誦。)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

子曰:君子不器。(《爲政》)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爲政》)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爲政》)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八佾》)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憲問》)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憲問》)

子曰:“君子義以爲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靈公》)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衛靈公》)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衛靈公》)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靈公》)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

知也。”(《衛靈公》)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爲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爲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爲盜。”(《陽貨》)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陽貨》)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陽貨》)

誦讀感悟。

1.學生放聲朗讀後五則。

2.學生分別背誦後五則。

3.全體背誦後五則。

課後作業。

1.默寫課文後五則。

2.以小組爲單位,堅持研讀《論語》,並蒐集最新的有關《論語》的熱評。讀書課上交流。

論語八則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圍繞“樂”,解讀孔子的快樂之道,從中獲得些許人生的感悟、心靈的快樂體驗。

【教學設計】

一、導入

1、“朋友”

2、我們三類人都是“朋友”

3、熱情洋溢地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這句出自《論語》(第一則)

二、由“樂”引出的讀音解困

1、“樂”字,讀音有疑問

明確:多音字,解釋爲“快樂”,讀“1e”

2、再次齊讀這一句

3、自由朗讀《論語十則》再看看還有哪些字,在讀音上要引起注意的。

明確:多音字、通假字、生字等。——順帶把一句的意思都理解了。

(結合意思能更好地確定讀音,確定了讀音也能更好地理解意思)

4、再次齊讀全文(注意:已經疏通的讀音)

三、孔子的快樂之道一:向一切人學習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什麼樣的)朋友?來(幹什麼)?

明確: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來交流學習心得和經驗……

2、背景:《史記》中說,孔子辭官以後,專力講學,“弟子彌多,至遠方來”。

明確:既然來的都是跟他學習的人,可見學問都不如他,那有什麼好快樂的?

3、引導誦讀:第七則(第六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釋義這句話(注意:三、必、擇其善者、從、改)意思

②應該讀出怎樣的語氣?(個別讀)

明確:肯定的語氣(必、從、改)重音

③齊背這一則、個別背

④小結板書:孔子之所以“快樂”,因爲可以“向一切人學習”。

四、孔子的快樂之道二:坦然面對無知

1、因此,孔子擁有了弟子3000,其中有72賢(賢能賢德)人。

2、仲由便是其中一個,讓我們看看孔子是怎樣將“快樂”傳遞給他的學生的。

3、齊讀第五則。

4、這裏你讀到“快樂”了嗎?這則說什麼?

明確:學生很可能是沒有讀到的,沒關係,先理解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智慧的。”

5、孔子是用什麼樣的語氣?(讀一讀)

明確:學生自由想讀。生氣、溫柔、嚴肅……

6、爲什麼孔子這麼強調分清“知與不知”?

明確:不知道裝作知道會讓人很煩惱(庸人自擾)

7、你有過這種“不懂裝懂”的經歷或者見過“不懂裝懂”的人嗎?當時有怎樣的感受?(聯繫自己談談)

明確:讓學生體驗到孔子看似責備的話語,事實上是將一種生活態度與“快樂”情感帶給子路。

8、齊背這一則,個別背

9、小結板書:孔子告訴弟子要正確對待知與不知,學會“坦然面對無知”(如果你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了,你也便可以活得更快樂)。

五、孔子的快樂之道三:學會寬恕他人

1、然而,我們知道人生難免會有不如意和令人氣憤的時候,比如:下面出現的幾個場景:

①場景一:語文課上,我和同桌輕聲討論書中一個生字的讀音,老師發現了,當衆點了我的名字,此時我心想:。

②場景二:下課期間,我的同桌小明垂頭喪氣地從老師辦公室回來,一道仇恨的眼神,直射我的臉上,然後惡狠狠地丟下一句:“我今天偷帶漫畫書到學校的事,你告訴老師的吧!”“誰說是我乾的!”我衝他大喊,他卻當做沒聽見,不予理睬,這時候我。

2、面對這些我們可能無力改變的事實,一味地生氣好嗎?我們來齊讀第十則,看看孔子是怎樣看待類似的問題的?

①先解釋意思:關注“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②爲什麼要寬恕別人的錯誤?(結合第一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老和尚背女人的故事)

③學會“寬恕”,你能獲得什麼?

明確:快樂

3、重新迴歸場景聯想,這時你的言行會有變化嗎?

4、齊背第十則,個別背

5、小結板書:學會放下包袱,“學會寬恕別人”,該放下時且放下,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

六、總結送贈言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值得高興的事或者令人困惑的麻煩,也許很多時候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就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學會“快樂”的生活,就是孔子以及《論語》想要傳遞給我們的真諦!

今天我們學習了僅僅才三句《論語》,卻已經有這麼多的人生感悟了,可見《論語》是一部蘊含孔子大智慧的好書,我們一定還能在閱讀其他幾則中獲得更多的人生哲理。

齊聲讀全文,然後給你的好朋友或者同學選取一句你覺得最適合或者最能表達你期望的《論語》篇目作爲贈言送給他們。

明確:學生背送的句子,談談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