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論語》的教案精品多篇

《論語》的教案精品多篇

論語八則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能對照反省自己。

二、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三、課前準備

①蒐集資料:瞭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瞭解《論語》的主要內容;蒐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藉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一、激起興趣,導入學習

1、導入: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爲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特別是《論語》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爲人們所效法。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板書課題。

2、介紹孔子及其《論語》: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爲“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爲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爲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爲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二、誦讀感知

①範讀: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自讀:學生自讀課文,

③感知: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着重談學習,後五則着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三、合作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1、學生放聲自由朗讀前五則。

2、齊讀。

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提示:a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b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3、小組合作解決語句並翻譯。

4、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並加以提煉、補充。

5、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學生自主閱讀)

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麼?

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麼?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上強調獨立思考和複習。

學生再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並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複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四、拓展體驗: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爲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爲什麼?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後有何打算?

五、課外延伸

1、(必做題)從問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並說出理由。

2、(選做題)蒐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註明出處、含義,並製作讀書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一、課文導入

儒家學說是爲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二、合作探究學習後五則

1、誦讀: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2、感知: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①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

學生討論交流:松柏有什麼樣的品性?這句話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聯繫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爲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於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麼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麼人、什麼事。

5、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溫故知新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三、體驗反思

1、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爲哪些內容使你收穫最大?談談感想。

2、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3、“溫故而知新”對於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麼重要意義?

4、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深刻含義。試着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四、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繫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後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積累拓展

1、完成“研討與練習”。

2、蒐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3、背誦課文

《論語》的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二、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三、教學難點:

1、掌握“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2、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

四、教學過程:

(一) 導入

人們常說四書五經,同學們知道“四書”指的是那四書嗎?對,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簡稱爲“詩、書、禮、易、春秋”,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書中的《論語》。

(二)作者介紹及寫作背景

(1)解釋題目: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題目,什麼是“論語”,請同學們看到課文的註解1,從這裏我們可以知道什麼呢?很好,把它畫出來。 “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論語”就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爲至理。

(2)作者簡介

好,我們現在來看一下作者:孔子,請同學們看到註解一,從這裏我們又可以知道孔子的什麼信息?很好,用筆畫出來。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與孟子並稱“孔孟”,其中,孔子被稱爲“聖人”。

(三)整體感知

1、誦讀,全班朗讀課文,初步瞭解文章的大意。

2、檢查作業(掃除語言障礙,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①讀音 :論( )語 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誨女知之乎() 是知()也 罔()殆( )而內自省( )也 默而識之( ) 何有於我哉( )

“女”通②字詞的解釋(投影字詞與重要句子的翻譯) a.要學生概括這篇文章的通假字(“說”通“悅”(愉快)

“汝”(你) “識”通“志”(記住))

“知”通“智”(智慧)

b.總結“而”的用法

“而”字是個連詞,它的基本用法有兩種,順接和轉接。課文中哪些是表順接的,哪些是錶轉接的?

明確:表順接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敏而好學、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錶轉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思而不學、學而不厭。

③重要句子的翻譯

④全文的翻譯

⑤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精讀品味

1.課文裏哪些話是談學習態度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

明確:談學習態度的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

談學習方法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等。

2、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麼?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麼?

明確: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

3、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並分別說明理由。 例1:謙虛: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例2:獨立思考、複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4.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係上,孔

子是怎麼看的?

明確:在新知與舊知的關係上,孔子認爲“溫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溫故”“知新”的人才能當老師。這裏,孔子強調的是“新知”,是那種開拓、創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係上,孔子認爲“學而時習之”。學,指禮、樂、射、御四門課;習,指實習。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實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學與思的關係上,孔子認爲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憊。

在學與問的關係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以爲羞恥。

(五)討論交流

1、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並說出理由。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後有何打算?

(六)總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繫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後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佈置作業:

1、蒐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註明出處、含義,並製作讀書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2、背誦課文。

(八)板書

《論語八則》

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

論語八則教案 篇三

知識與能力:

1、熟讀並背誦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2、積累文言詞彙,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過程與方法:

1、採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主動性。

2、學生採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借鑑孔子提出的學習方法。

2、借鑑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則。

重點

1、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2、積累文言詞彙、文言知識。

難點

1、文言的理解。

2、積累文言詞彙、文言知識。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一)、自學課文

1、熟讀課文。

2、根據註釋理解課文內容。

(二)、導學練習

作者簡介

1、關於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是魯國陬邑(現山東曲阜)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人,封建社會中被尊稱爲“聖人”。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刪修《春秋》,註釋《周易》。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3000人,著名者有72人。自漢以後,其學說成爲兩千餘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

2、關於《論語》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的書。《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爲四書是封建社會讀書人必讀之書。

《論語》共20篇,492章,內容涉及很廣:哲學、政治、教育、文學、藝術乃至立身處世之道等。它是我國現成最早的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據,在我國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廣的影響,在文化史上也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常說“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什麼?

4、儒教的創始人是誰?儒家思想、儒家風範、儒商等等就是源於儒家文化。

5、給加點字注音。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吾身。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由,誨女()知之乎!

(三)自學疑難摘要:

二、合作探究

1、翻譯下列句子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知之爲知之。

(3)吾日三省吾身。

(4)學而不思則罔。

(5)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三、展示提升

1、朗讀第二則

(1)。學而時習之,而:表順接。

(2)。不亦說乎?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問,釋爲不也。.。.。.嗎?亦:也。

(3)。有朋自遠方來。朋: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慍。知:瞭解。而:表卻。

2、翻譯第一則

3、第一則講了那方面的內容?

4、背誦第一則

四、反饋與檢測

1、朗讀第二則

(1)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的反省。

(2)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誠,誠實。

(3)傳不習乎?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2、翻譯第二則

3、第二則講了那方面的內容?

4、背誦第二則。

5、朗讀第3-5則。

(1)溫故而知新。故:舊的。知:領會。

(2)可以爲師矣。是個省略句,應爲可以(之)爲師,譯爲可以把(他)當作老師。可,可以;以,把。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轉折連詞,譯爲可是。罔:迷惑而無所得。殆:疑惑,精神疲倦無所得。

(4)由,誨女知之乎!誨:教導。知:知道,懂得。之:代詞,代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

6、翻譯3-5則。

7.3-5則講了那些方面的內容?

8、背誦3-5則。

《論語》的教案 篇四

一、教材分析

《〈論語〉十二章》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五篇課文。它選自於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藉。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二章》,着重敘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於心理髮展正處於萌芽狀態的國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二、學情分析

這是升入七年級後第二次學習文言文。七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活動能力,善於思考並且樂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只是在對文言文這一語言形式的把握上還略有欠缺,而且學習興趣較低。教學時應注重培養學生學古文的興趣,並要求他們能通過學習,自主地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掌握一些淺顯的文言文基礎知識,打好紮實基礎,從而爲今後

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瞭解《論語》和孔子;積累文言詞彙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合作探究法和讀寫結合法傾吐閱讀感悟,使閱讀產生現實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繫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

五、教法學法分析

1、誦讀法。反覆誦讀,體會文章內蘊,在讀中理解、領悟每一語錄的主旨,力爭當堂背誦。

2、質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節的內容提出問題,並共同解決。在教學過程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組織教學,並形成自己的認識。

3、競賽與自由表達法。以競賽的形式讓學生能快速背誦課文,並讓學生聯繫生活暢談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

4、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應用多媒體及電子白板等電教化輔助手段,豐富教學手段,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從前有位老師,他學識淵博,但從不自傲。有一次他周遊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一個問題是:“鵝的叫聲爲什麼大?”他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說:“青蛙的脖子很短,爲什麼叫聲也很大呢?”他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他的學生說,我不如那個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師是誰嗎?

[設計意圖:故事導入,激發學習興趣,引出孔子及《論語》。]

(二)作家作品介紹

孔子(前551~前479),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譽爲“萬世師表”、“千古聖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論語》是儒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共二十篇。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

爲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是四書五經之一。

[設計意圖:瞭解孔子及《論語》,明確孔子及《論語》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價值,及對當下社會有何現實意義。]

(三)讀文感知

1、學生讀前三章,掃清字詞障礙。

2、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3、學生自由朗讀,齊讀。加以體會。

[設計意圖:熟悉文言文的讀文節奏,誦讀中感悟作品內蘊。]

(四)合作探究

1、教師示範講授第一章

2、學法指導文言翻譯九法

3、合作探究,完成後二、三章文意疏通。探究所學三章的內涵。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生與生、組與組、師與生等多邊合作突破重難點,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提高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1、教師提出案例(以身邊發生的事例)

2、學生合作探究

3、結合所學,反思自己在學習、修身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改進辦法

4、誦讀感悟,體會精彩內涵。

(六)課堂小結

歸納所學文言知識點

(七)佈置作業

背誦前三則

論語八則教案 篇五

教學目的

子曰1.瞭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子曰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子曰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

目標3

教學難點:

目標3

預習指導

子曰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子曰慍罔殆謂哉焉誨

子曰2.看課文註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子曰3.熟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三分鐘演講

子曰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子曰請同學自由發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

子曰由此導入孔子關於學習的論述。

子曰三、文言文入門:

子曰教師講解:

子曰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子曰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子曰3.通假字

子曰4.朗讀與背誦

子曰5.四種特殊句式:

子曰四、朗讀指導

子曰1.教師範讀課文。

子曰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子曰3.抽二個學生朗讀,衆評。

子曰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子曰五、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子曰因爲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子曰(1)弄懂每個字的含義。

(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代雙音詞。

(3)弄清虛詞的用法。

(4)補充適當的詞語。

(5)調整句子的語序。

(6)揣摩句子的語氣。

(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

(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

(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子曰六、指導翻譯第1--5則:

子曰處理方法:

子曰1.第一則由老師示範性翻譯:

子曰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子曰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後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子曰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子曰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子曰七、指導背誦

子曰八、小結

子曰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冊明白了什麼學習方面的道理。

子曰自由發言,不拘對錯。

子曰九、作業

子曰1.課後練習一、二題。A類

子曰2.背誦全文。B類

子曰3.默寫全文。C類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子曰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子曰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後半部分)。

子曰4.朗讀與背誦。

子曰教學重點:目標2

子曰教學難點:辨別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子曰教學過程

子曰一、三分鐘演講

子曰二、檢查複習

子曰朗讀全文。

子曰二、導入

子曰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餘下的課文。

子曰三、翻譯課文6-10則

子曰1.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子曰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子曰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子曰四、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子曰獨立思考後抽查發言,學生互相補充:

子曰(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子曰(2)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五、片斷寫作:

子曰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

子曰寫完後班內交流。(有關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子曰五、小結

子曰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鑑、參考。

子曰六、背誦指導:

子曰抓關鍵詞的背誦法

子曰七、作業

子曰A課後練習三、四題。

B默寫課文

論語八則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亦、殆、誨、厭、齋、輔”等6個字。

(2)瞭解“說”“識”等字的特定讀音。

(3)瞭解孔丘和《論語》有關知識。

2、能力目標:熟讀、背誦課文,初步學會對照註釋學文言課文。

3、情感目標:感受古人論學的道理,並藉以指導自己的學習實踐。

二、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課文並理解文意。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意,並能聯繫實際談自己的看法。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介紹作者及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是儒家的經典之一。《論語》的體裁:語錄體

二、朗讀課文

三、分析課文內容:

第一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特指有學問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稱,《論語》中是指孔子。曰:動詞,說。

時:副詞,時常,常常。

習:動詞,溫習,複習。

說:通“悅”,形容詞,愉快,高興。

乎:相當於“嗎”。

朋:文章中指同一師門的師兄弟。

慍:怨恨,心裏不滿。

君子:文章中指道德修養高的人。

翻譯:

孔子說:“學了並時常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好好學習,享受學習。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友互相激勵,探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君子的風度。

第二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

溫:動詞,溫習。

故:舊,指學過的知識。

知:這裏有理解、領會的意思。

爲:動詞,做。

矣:相當於“了”。

翻譯: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便能有新的理解和體會,可以憑(這個)做老師了。”

第三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險。

翻譯: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學習就會陷入困境。”

第四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好:動詞,喜愛。

樂:愉快,快樂。這裏的意思是“以??爲樂”。意動用法。

翻譯: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爲樂的人。”

第五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表示數量少,不是確數。

其:代詞,他的,他們的。

從:採納,聽從。

翻譯: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師在其中;選取他們好的東西加以學習、採納,他們(身上)不好的東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第六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用在整數與零數之間。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耳:聽覺。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過。矩,本指木工用的曲尺,引申爲法度。

翻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研究學問,三十歲有所成就,四十歲不爲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麼,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並明辨是非。七十歲我的道德修養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規矩。”

《論語》的教案 篇七

一、教學目的:

1. 體會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2. 瞭解古代語錄體散文的特點。

3. 誦讀欣賞。

二、教學重點難點:

1. 掌握基本字詞的含義

2. 理解其中蘊涵的思想內容。

三、課前準備:

1.準備本課的朗讀磁帶,收錄機。

2. 《論語》、孔子等有關文化常識。

四、教學時數:一課時

五、學法指導:指導朗讀,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會含義。背誦、積累,要求熟讀成誦,正確默寫,並能靈活運用。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學生演講,由學生的理想引入教師職業,進而介紹孔子及《論語》。

二、教師簡介孔子及《論語》等有關文化常識(結合註釋)

1、孔子(前551~前479), 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譽爲“萬世師表”、“千古聖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2、《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書,共20篇 。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討論。

三、誦讀欣賞。

(一)誦讀篇

1、一讀文句,讀準節奏。

(1)教師範讀,學生聽清字音、節奏、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讀準節奏

(3)全班齊讀

2、二讀文句,讀懂內容。

(1)指名學生朗讀喜愛的文句並翻譯意思,教師適當點撥,歸納總結。

a、“子曰”——“ 孔子說”

b、逐則梳理句意

(2)男女生賽讀:男生讀1—4則;女生讀5—8則。

3、三讀文句,讀出感悟。

這八則語錄哪句給你的啓發最大?指名學生朗讀感受最深的文句。(參考句式)

“我喜愛,因爲這句話讓我懂得了(感受到了) ”

4、四讀文句,讀濃情味。

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朗讀,讀濃情味。

(二)欣賞篇

1、這八則語錄主要講的是學習方法和態度。請同學們小組探究:哪幾條是說學習方法?哪幾條

是說學習態度的?(學生互助完成、教師歸納)

明確: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默而識之

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2、找出文中出現的成語:

明確:

不亦樂乎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擇善而從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3、歸納文中“而”的用法。

明確:“而”的基本用法有兩類:

表示修飾關係 默而識之

①表示順接 表示並列關係 敏而好學學而不厭

表示承接關係 學而時習之

②表示轉折 學而不思則罔 人不知而不慍

(三)朗讀欣賞:全班齊讀。

四、課外拓展

1、還有哪些關於學習的名言?

在科學上面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纔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

——馬克思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學貴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宋·朱熹

2、你還知道《論語》裏其他的名句嗎?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子曰:“三軍可奪師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五、鞏固練習:

學生自由誦讀,試背誦其中幾則。

《論語》的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理解十則語錄中包含的道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會爲人處世;背誦課文,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師: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僅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達三千多年,在這輝煌燦爛的歷史長河中,不知誕生過多少光耀千古的歷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這如滿天繁星、數不勝數的歷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這樣一個人和這麼一本書,總是如浩月當空,長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領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這個人和這本書的名字嗎?

生齊答:孔子和《論語》。

師:孔子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記錄孔子和弟子們言行的《論語》,也一直是我國思想文化史上影響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國曆史上做課本時間最長的一本書,也是我國曆史上貢獻成語最多的一本書。大家有興趣來了解這本書嗎?

生齊答:有興趣。

(以講故事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

其父叔梁紇,其母顏徵在是叔梁紇的第三個夫人。孔子幼年喪父,其母被迫離家。少年孔子是在貧困的家境中度過的。但由於他的勤奮好學,虛心求教,終於成爲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編訂整理了我國古代第一部的詩歌總集《詩經》,重要的文獻《尚書》,並把魯國史官記錄的《春秋》加以刪修,成爲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論語》則是記錄他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其中有許多的話今天仍然有廣泛的影響。所以有宋代的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談。到了漢代,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思想做爲中國思想的正統,從此,儒家思想整整影響中國兩千多年,成爲我們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思想來源。

後世對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讚譽,唐代的韓愈曾經有詩:“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後代的統治者爲了鞏固政權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爲“至聖先師,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山東的曲阜的孔府是我過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宮殿建築。也是著名的旅遊名勝。

補充:孔子所處的社會,是動盪的社會;所處的時代,是變革的時代。春秋時期(公元前七七零年至公元前四七六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諸侯之間的爭霸戰爭連年不斷。給勞動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但在客觀上也促進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此時因鐵器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得到發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奴隸社會走向崩潰。

2、《論語》是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二十篇,內容有孔子談話,弟子問及弟子間的互相討論,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以教育爲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讀課文:教讀、自讀、齊讀。

四、學生結合註釋和參考書,理解並翻譯課文。

五、課文理解和分析:課文十則分爲三部分,講述的是做人的道理。

第一至三則,講個人的道德修養。

一日三省、見賢思齊、寬容

第四至八則,講個人的抱負追求。

遠大的理想抱負,講求仁義道德

第九至十則,講要有藝術修養,要親近自然,鍛鍊身體。

六、討論、質疑、析疑:根據課文註釋,理解課文,互相提問,互相解答。

七、作業:熟讀並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齊讀全文。

二、抽十位同學翻譯課文,其他同學糾錯三、進一步分析理解課文。

品讀賞析,探究內涵——學生散讀、背誦、討論、賞菥。

三、創讀文句,拓展創新。

1、學生朗讀,分齊讀、個人朗讀

①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並說明理由。

②課文中有些話己凝固爲成語,試着把它找出來。

2、在我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還不夠,結合課文說說,並闡明今後的打算。

(補充)傳說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學習,他就是一個虛心求教善於學習的人,所以才成爲古今聞名的大教育家。

四、寫作特點。

1、《論語》主要記言,是語錄體散文。所選十則中,每則字數不多,僅三言五語,所記述的言論,直起直落,僅提出觀點或提出結論,並沒有論據或論證。

2、語言凝鍊,思想內容極其深刻,所以一些語句已成爲千百年來廣爲傳誦的成語,至今仍活躍在人民的語言中。

五、合作探究,自主實踐活動。

師: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1988年初75位諾貝爾獲得主在巴黎集會,發表了宣言,其中說:“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從中國的孔子那裏去尋找智慧。”從中國的孔子這裏找智慧,就要從《論語》裏面去找智慧。

我在讀《論語》時,我的思緒就常常穿越時空走進孔子的那個時代,也許正因爲他的“知其不可而爲之”的任重道遠精神,才與衆弟子無間隔地坐而論道,使那些學說成爲中國數千年綿綿不絕的浩然正氣。我想,孔子這樣做時,一定沒有認爲自己是什麼聖人先師。他不過是一個童心未泯又熱愛藝術且善於思想的真誠人罷了。與其說喜歡孔子的學說,不如說更喜歡孔子這個人。孔子的真誠坦蕩,仍然是我們現代人最需要的品質。那麼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請課後廣泛地蒐集資料,瞭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張、他的性格、他的爲人等等方面,充分掌握材料後,以《我心目中的孔子》爲題,寫一份讀書報告。

古詩文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走近它、熟讀它、背誦它。讓它植根於我們的心靈,伴我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