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星星變奏曲公開課教案【精品多篇】

星星變奏曲公開課教案【精品多篇】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成就。

2、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徵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2、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3、仿照詩歌結構,開展詩歌寫作的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嚮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後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

1、瞭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徵。

2、理解詩歌所寄託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學難點】:

理解“星星”的象徵意義。

【教學設想】:

1、《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這首詩在詩歌主題、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全詩運用象徵手法,以“星星”爲主要意象,並以假設爲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2、教讀本文,應簡介“朦朧詩”產生的背景,將這種創作現象與社會整體環境相聯繫,爲了更好地把握詩歌主旨和詩人的寫作風格提供知識平臺。課文借用了“變奏曲”這一音樂術語,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教學活動應強化誦讀,在熟讀過程中,揣揣摩語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徵意義。對於形象的豐富內涵的理解,可引導學生合作研究,鼓勵有創意的個性化闡發。以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江河的《星星變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在熟讀中揣摩詩歌語言的意蘊和情味。領會“星星”的象徵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從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2、聯想想象法 全詩運用象徵手法,圍繞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學習這首抒情詩,要創設氛圍激活學生思維,藉助對形象的感悟,把握豐富內涵,深人體會詩中的思想情。

3、討論探究法 如對“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導學生活躍研討,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用具】:小黑板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回憶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板題】:

3、星星變奏曲

江河

二、介紹朦朧詩:

朦朧詩,作爲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爲代表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朦朧詩孕育於“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偉)、多多(慄世徵)等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後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年《詩刊》發表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朦朧詩隨即成爲一股詩歌潮流,並且涌現了一大批廣爲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朦朧詩—改新詩明白如話的特點,內容含蓄雋永。它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往往藉助象徵、比喻、錯覺、幻覺等手法,變詩的單一形象爲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詩蒙上一層朦朧色彩,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受。

三、作者簡介:

江河:原名於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裏開始》《太陽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他的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四、誦讀,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全詩,學生聽讀,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提示:《星星變奏曲》抒情細膩,意境優美。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構成.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具有一氣呵成的氣勢和濃郁的詩意氛圍。朗讀時要感情飽滿,注意音量、語速和詩歌內趨力的和諧。

2、學生參考課本後播音員丁建華所淡的朗讀感受。自由誦讀全詩,體會詩中的情境意蘊。

五、新課講授:

1、詩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覆的詩句?提示學生,這些反覆的詩句就是結構標誌,並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詩句之間是否有不同之處。

明確:“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願意……誰不願意……”和“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願意……誰願意”。

2、分析:“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願意……誰不願意……”和“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願意……誰願意”。

明確:“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願意……誰不願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願意……誰願意”是否定句。前一詩節是肯定結構,而後一詩節是否定結構。

3、請學生劃出詩歌中出現的物象,提醒學生注意這些物象的不同。

明確:星星、詩、蜜蜂、柔軟的晚上、湖、睡蓮、螢火蟲、春天、鳥、白丁香、寒冷、苦難的詩、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4、指名學生朗讀“誰不願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明確:“柔軟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着怎樣的關係?詩人爲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明確:“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蘊。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採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爲聲音—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足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課堂小結】:

這首詩歌含蓄朦朧,意境優美。詩人總是藉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如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象徵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作業佈置】:

研討與練習二、三

星星變奏曲公開課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基礎目標:

1、瞭解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成就。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並理解含義標準目標:

1、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徵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2、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能力提升目標:

1、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2、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嚮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3、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後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

1、瞭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徵。

2、理解詩歌所寄託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學難點(僅供有能力學生理解):

理解“星星”的象徵意義。

課時安排:一課時課前準備和整體思路:

本課是第一單元詩歌單元的朦朧詩。屬於略讀課文,朦朧詩是詩歌中比較難懂的一種,爲了達到以上教學目標,鍛鍊學生自讀詩歌,體會詩歌的能力,教學安排上準備採用以學生自讀爲主,教師爲輔助的原則進行教學,基本採用。學生準備預習材料。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大家走知道毛澤東曾經說過一句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句話告訴我們,星星點點的希望,可以染成一片光輝燦爛。是的,漆黑的夜裏,衆星拱月的美景曾給過我們許多的夢想和希望。古往今來,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曾對着浩瀚的星海發出各種感嘆。你知道哪些?(李白的《夜宿山寺》、杜牧的《秋夕》、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二、首讀:單人讀。

試着讀讀詩歌,看你能讀懂嗎?

讀不懂?很費解?一句也不懂?閱讀的必備資料:背景,作者,可供參考的導讀等(教師簡單指導),參考書不能用。找到相關的資料——交流!(衆人拾柴火焰高)

三、再讀:討論讀。把你們集合的信息總結起來,看看能不能碰出一點思想的火花。

提示:結構、句式、分節、修辭、詞語、給你的感覺等目標:初步讀懂。教師之後範讀。

總結:結構上的,句式上的,感覺上的。總結板書。

1、給你什麼感覺?

2、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3、這些詞語是如何連接起來的?

展示句式疊合的句子。第一節:感覺好,美(讀),句式是“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不喜歡??誰不喜歡??”。

第二節:感覺不好,醜惡的(讀),句式是“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喜歡??誰喜歡??”。

作者通過這樣的表達,想表達什麼?(不明白?太模糊?作者的意思不明瞭?那老師昨天晚上冥思苦想,耗費了無數的腦細胞,把它改寫了一下:

四、再讀:討論讀。

目標:找出詩歌的內涵,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提示:參考自己的生活經歷。讀完後,教師總結:

第一小節:肯定句式,肯定夢想中的美好

第二小節:否定句式,否定現實中的醜惡(也同樣表達美好的追求)總結內涵:表達了現實中掙扎而嚮往光明、溫暖和自由的願望。

好了,明白了詩歌的內涵,讓我們帶着對作者的理解欣賞一下名家朗誦。

五、重點問題:

找一下星星在文章中出現了幾次?他們都有什麼含義?整體象徵什麼?文中出現了六次“星星”的形象,每一次的出現都不盡相同。第一次的“星星”是沒有光明時的一種希望;第二次的“星星”就是點綴夜空的星辰;第三個“星星”是比喻光明和溫暖;第四個同第一個的含意;第五個指的是艱苦的歷程中存留下來的一點點自由和溫暖;第六個指在掙扎中保留下來的溫暖的火種;第七個指自然界中的星辰。總而言之,“星星”在這裏象徵光明、詩意、春天、溫暖和希望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

揭示變奏曲的含義。

六、揭示朦朧詩和江河以及題目“變奏曲”的含義。(課件展示)

同學們,是的,這首詩沒有出現任何關於理想和現實的字眼,但是,這樣在我們看來很模糊的寫法卻在我們讀懂之後,作者對夢想的無限渴望,對現實的無奈痛苦卻深深的印在我們的腦海中,作者用文學技巧、象徵手法完美詮釋了自己的追求。是的,這就是詩歌的魅力,如此模糊的寫法,正是這種詩歌的魅力所在。他讓我們在自我解讀的過程之中,瞭解作者的思想,獲得更深刻的體會。

七、結課。

回顧本詩,作者的追求仍然深深迴盪在我們的腦海中。是的,他用一個簡單的句式,完成了夢想的企盼。讓我們再次帶着理解的眼光,卻感受江河的'內心吧!配樂朗誦(集體)那麼,我們也從中懂得了一個道理:只要希望的星星永遠閃爍在心頭,併爲了實現而努力只求,夢想就一定就實現。八:作業:

一、背誦全詩,仿寫句式:“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不喜歡??誰不喜歡??”

二、仿寫一首詩歌。(提示:可以用美醜相對的兩個概念)

三、課後題。

(第一個作業給實現基本目標的同學,第二個作業給完成能力目標的同學,第三個作業全做)

附:板書:

第一節:美(一堆意象),句式是“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不喜歡??誰不喜歡??”。肯進句式。表達夢想的美好。直接企盼

第二節:醜(一堆意象),句式是“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喜歡??誰喜歡??”。否定句式。表達現實的醜惡。間接表達

總體:嚮往光明、自由、溫暖!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三

3、星星變奏曲

教學目標:

(1)瞭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流派。

(2)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徵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 法。 (3)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重點: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學難點:通過對詩歌重點字詞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都學過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熱鬧自由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整體感知

(1)生初讀課文,注意加點字的讀音。

凝望(ning)顫動(chan)螢火蟲(ying)安慰(wei) 閃爍(shuo) 朦朧(menglong) 疲倦(juan)凍僵(jiang)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

明確: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

概括這兩節詩的大意。

第一節詩:黑暗籠罩大地,嚮往光明世界 第二節詩:否定現實世界,決心追求光明

三、學生再讀全詩,找出詩歌中的意象,思考其含義:

第一節:詩——像蜜蜂在心頭顫動;夏夜——柔軟得像一片湖;鳥——像星星一樣,落滿枝頭。 理解這些意象的含義:

(1)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馨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在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閒適、自在,這兩種情景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得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和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的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總結: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寫出詩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個富有詩意的世界,一個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個像春天般溫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節:苦難的詩;凍僵的夜晚;被風吹落的星星

理解:A、每一首詩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寂寞。星星的顫抖,是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B、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並象徵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星” 也被一顆又一顆的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深沉,猖獗肆虐的冷酷無情。 C、“寂寞地燃燒”又是什麼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由去尋找光明。 寂寞突出孤獨,燃燒代表犧牲。

四、介紹朦朧詩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後期一羣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作者江河,是變革時代的中國新文學史上的“朦朧詩”運動的主將之一。

五、解題

這首詩爲什麼題爲《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兩節異同:都表達了現實中掙扎而嚮往光明、溫暖和自由的願望。所不同的是第一節正面表達這種企盼,第二節是從反面表達這種希望。

六、總結:

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明確:詩中的星星象徵着光明,象徵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詩人反覆詠歎星星,表達他對光明的渴望。

七、板書設計:

星星變奏曲

溫情 浪漫 ———————————————寒冷、殘酷

(對比) 附課後練習二:

1、“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這是將“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形成類比聯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滿生機的景象與綴滿繁星的景象類比,使人意會到令人嚮往的詩一般的生活境界。

3、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嚮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後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成就。

2.把握詩歌中“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肯定式,與“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願意……誰願意”的否定式相結合的結構,能夠進行初級的詩歌寫作。

3.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徵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2.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3.仿照詩歌結構,開展詩歌寫作的活動。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過朗讀詩歌,品味本詩的語言特點,進而體會朦朧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1.通過對詩歌重點詞句的學習,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2.通過把握詩歌中反覆呈現的結構特徵,學會詩歌創作的基礎技巧。

教學設計思路

1.能夠結合學生的生活,恰當運用聯想和類比,開展詩歌寫作的活動。

2.結合莫扎特的《星星變奏曲》等文學、音樂、美術作品,引導學生體會藝術中意境的塑造。

教學準備

老師1.教材配套朗讀帶,或者莫扎特的《星星變奏曲》音樂帶。

2.能夠有感情地朗誦本詩。

學生1.能夠讀一到兩遍詩歌,掃清字詞障礙。

2.通過預習,標示出自己遇到的問題和難點。

3.能夠查找有關描寫星星的詩句等資料,也可在課前瞭解朦朧詩派。

教學資料剪貼、摘抄

補充資料

朦朧詩派簡介:20世紀70年代末期,在中國詩壇上涌現出一大批青年詩人,這羣青年詩人的創作明顯表現出對當代詩歌傳統規範的叛逆和挑戰。1978年12月,北島、芒克等創辦《今天》。《今天》在當時集中推出了“新詩潮”的最七年級批詩人,如北島、楊煉、顧城、江河、舒婷、芒克、嚴力等。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11月出版的閻月君、高巖、樑雲和顧芳編選的《朦朧詩選》爲“朦朧詩”的命名、正名和廣泛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xx年1月再版這本《朦朧詩選》時,又增補了兩位詩人:食指和多多。

教學程序

一、閱讀詩歌,把握感情基調

1.播放朗讀帶,或親自範讀,提示學生做標示。

2.提問:通過預習和聽範讀,能否體會到詩歌中的感情基調?

3.提示學生:除了溫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調,詩中還有一種不同的情感線索,下面的學習過程中會體會到。

二、分析詩歌,把握結構和意象

1.提問:詩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覆的詩句?提示學生,這些反覆的詩句就是結構標誌,並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詩句之間是否有不同之處。

2.分析:“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願意……誰不願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願意……誰願意”是否定句。及時複習反問句的概念。

3.請學生劃出詩歌中出現的物象,提醒學生注意這些物象的不同。

4.分析前一詩節中的意象,在講解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這種情感,並進而推進到下一詩節,讓學生來分析後一詩節中的意象。

三、比較閱讀,體會詩歌主旨

四.結合資料,掌握語言特色

本課總結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課後練習作業

1.詩歌中出現幾次“星星”?請你具體說說這些意象的含義。

2.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詩人要表達什麼樣的感情?

3.說說你對朦朧詩派的瞭解。

板書

星星變奏曲

江河

光明主題+結構

意象對比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集體合作的精神。新詩,尤其是朦朧詩的學習,對於九年級的學生相對困難,因此教師要恰當設置問題,啓發學生,引導學生透過詩歌外在意象理解內在意蘊。

問題的設計要偏重對整體感知的引導,比如從詩歌的題目、主旨、語言和結構入手,避免細節的簡單描述和重複分析。

朗讀對於詩歌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始終堅持朗讀訓練,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九年級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課文內容 篇五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裏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願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找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願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誰願意,看着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涌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星星變奏曲》課文原文 篇六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裏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願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一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求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願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都是一羣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誰願意,看着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涌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