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科學教學論文(推薦28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28篇《國小科學教學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國小科學教學論文》相關的範文。

國小科學教學論文(推薦28篇)

篇一: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一、創新科學課堂教學方法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一位教師上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電磁鐵》是這樣創設生活化情境的:“同學們,我昨天買了一個海豚穿過環的玩具,你們想看嗎?”然後,該教師打開電源,讓學生看小海豚穿環的動作。

這時,就有學生好奇地問:“小海豚是如何剛好鑽得進環裏面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探究發現只有在通電的情況下,小環纔會吸引着小海豚穿過去。

這時,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爲什麼在通電的情況下小海豚會穿過圓環?教師就能很輕鬆地引入“探究電磁鐵的性質”的知識。

(二)調整教材內容順序,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靈活使用教材或調整教學內容的順序,並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找準教學的切入點。

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養蠶》這一單元時,可以根據農村的養蠶季節和養蠶所需時間來合理安排科學教學內容的相關順序,如在養蠶季節帶領學生到田間地頭認識桑樹,到養蠶戶家觀察蠶的各個生長階段,從而讓學生認識蠶的生活習性、特點,完成“養蠶”這一單元的學習。

(三)因材施教,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穫

學生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不同學生之間存在着差異,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方式調整教學方法,確保能按照學生的具體需求來授課。

例如,同樣是教學《水和空氣》這一內容,在較爲活躍的班級,我們可以組織辯論賽,讓學生通過辯論“空氣有沒有重量”這一論題,並通過教師的點撥,用天秤、充氣球等實驗來證實等方法,最終得出“空氣是有重量的”這一論點。

在較爲沉悶的班級,我們就要用“水有重量,石頭有重量,空氣有重量嗎?”“有什麼辦法證明?”“什麼樣的東西可以裝空氣?”“測量比較輕的物體的重量可以用什麼儀器進行?”等問題循循誘導,以達到教學目的。

(四)關注學生的探究學習過程

科學課程標準中強調:“科學學習要以科學探究爲核心。”要想提高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要關注學生的探究學習過程。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聲音的產生》時,教師鼓勵學生用鼓、鑼、小木棍、笛子和塑料尺等做實驗。

實驗時,要求學生觀察這些物體發聲時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學生通過做實驗和觀察實驗得出:“這些東西沒有外力作用時它們不會發出聲音,它們發出的聲音各不相同,但發出聲音時會有振動”的結論,進而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二、充分利用本地教學資源

農村有着豐富的科學課程資源,如農田、草地、山林、池塘、河流都是學生學習科學的自然環境資源。

另外,農業新產品新品種的引進、推廣和改良,以及農業病蟲害的防治等都可以爲學生學習科學課提供豐富的人文資源。

因此,農村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合理開發和利用農村資源,提高科學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蝸牛》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把課堂移到田間地頭,讓學生在田裏、小河邊尋找蝸牛、田螺、福壽螺等軟體動物。

等學生找得差不多時,就提出“這些軟體動物的生活習性、身體特點、食物各是什麼”等問題,讓學生在觀察、討論,以及教師的解答中瞭解這些動物,達到教學的目的。

最後,引導學生分辨和了解“哪些蝸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田螺和福壽螺有什麼區別”“如何消滅對農作物有害的福壽螺”等,並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告訴家長,幫助家長科學種植農作物。

這樣的教學才能讓學生學有所用。

三、合理設置課外活動

科學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課程的開放性”,科學教學不應僅限於課堂內,還應該把其延伸到課外。

科學課不應該把課堂的`結束作爲教學的結束,而應該把課堂的結尾作爲連接課內外的紐帶,積極開闢第二課堂,充分利用農村的現有資源引導學生做好課外觀察和探索的工作。

如“觀察種子發芽”這一實驗就可以安排學生觀察自家的穀子、綠豆、大豆等常見種子的發芽過程,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加深印象,促進理解和運用,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進而提高農村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總結

總之,在農村國小科學教學中,教師需要轉變落後的教育觀念,活用教學資源,從而提高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杜庭匯 單位:百色市凌雲縣伶站瑤族鄉中心校

篇二: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一、課外實踐,科學課堂教學的延續

科學課堂教學中需要豐富的教學資源,組織學生開展自主性合作探究,在觀察、實驗等操作活動中驗證猜想、獲取科學知識、發展科學能力。

但是,有些探究活動由於材料、時間、空間等限制,在課堂上無法組織,這就必須讓學生走出課堂,利用課外時間開展實踐探究。

例如,在教學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我看到了什麼》《校園的草木》《水生植物》時,由於空間地理位置的限制,我們無法將一些觀察實驗材料搬進教室,只能帶領學生走到室外、走進自然,

利用課外時間帶領學生實地觀察,在校園裏觀察花草樹木,組織學生撿樹葉,和學生一起到校外的池塘邊考察,尋找認識一些水生植物,並採集一些有代表性的水生植物,帶進課堂仔細研究它們的結構、生長習性等。

再比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動物》一單元時,許多科學探究活動必須在課外進行,如組織學生課前到野外尋訪小動物,捕捉蝸牛、螞蟻、蚯蚓等小動物用於課堂中的觀察、實驗等研究活動,爲了更深入地瞭解這些小動物的生活習性,我還將科學探究活動延伸到課堂之外,讓學生在課後精心飼養這些小動物,細心觀察記錄它們的生活習性,和它們做朋友。

科學教學中有許多探究活動的開展需在課堂外進行,如植物的種植、小動物的飼養、月相的觀察、水域的考察等等,這些都得依賴課外活動,因此,課外實踐是課堂教學的生命延續。

二、課外實踐,歷練動手能力的基地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課外實踐是利用課外時間,讓學生親自接觸、親身體驗,增加感性認識,做到知行統一。

課外實踐是鍛鍊學生動手能力的基地,學生在親歷實踐活動中,動手操作,豐富體驗。

在教學教科版四年級上冊《天氣》一單元時,我們開展了許多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鍛鍊動手實踐能力。

爲了保持學生對氣溫變化的研究興趣,培養長期開展科學探究的意志力,筆者發給每個學習小組一支溫度計和一張記錄單,要求堅持測量記錄一個月中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的氣溫,爲了激勵他們長期堅持,筆者讓各個小組開展競賽,比一比哪個小組能夠一次不落地堅持到最後。

孩子們在比拼中全部堅持下來,既鍛鍊了他們測量溫度的能力,又培養了他們堅持不懈投身科學研究的精神。

在《風向和風速》《降水量的測量》教學時,筆者還指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動手製作風向標和雨量器,並引導鼓勵他們利用自制的儀器開展實踐活動,用風向標測風向和風速,用雨量器測記錄降水量。

學生在製作過程中使雙手更加靈巧,在測量實踐過程中使眼睛更敏銳,讓大腦更靈活,讓精神更愉悅。

手和腦之間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動手能力是發展學生科學思維、提高科學創新能力的基石。

讓我們致力於課外實踐,爲學生創設實踐活動的機會,讓他們在課外實踐中歷練動手能力。

三、課外實踐,蘊育創新精神的沃土

課外實踐活動的多樣性給學生鍛鍊能力、發展個性提供更多的機遇,也爲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學生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催生創新意識,在動中求思,思中求新,在動手操作中蘊育創新精神。

譬如,在教學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生物與環境》時,筆者將一些探究活動移到課外開展,如種子發芽的過程較長,需要學生在課外長時間實驗觀察種子發芽全過程;研究綠豆種子發芽條件以及綠豆芽生長條件都需要較長時間。

在長期課外實踐中,學生除了在知識上有所收穫,也會激發創新的靈感,孕育創新意識。

爲了研究蚯蚓的生活條件,使學生懂得動物對環境的需要和適應,我讓學生在透明的玻璃器皿中飼養蚯蚓,課外堅持觀察、比較,在實踐過程中,有一個學生在挖蚯蚓時,不小心將一條蚯蚓挖斷了,一分爲二,他把這兩條斷蚯蚓放入容器中飼養,一段時間後發現兩條斷蚯蚓都成活了,而且長出了新的頭或尾。

受到啓發,他又繼續深入研究還有哪些動物也具有這種本領,並將研究發現寫成科技小論文。

還有一個學生在飼養蚯蚓過程中發現土壤中突然長出了一些菜籽粒大小的乳白色的東西,他通過諮詢家長,網上查找資料,知道原來是自己飼養的蚯蚓產卵了,他開心極了,堅持觀察研究,兩個多星期後孵出了小蚯蚓,他把飼養盒帶到班上,並將實踐成果和大家分享,並表示將繼續飼養觀察,爭取更多收穫。

四、總結

科學的海洋是浩瀚無限的,科學素養的培養道路是漫長的,讓我們課內外結合,開闢課外實踐這片新的領域,使之成爲科學教學的第二課堂,爲國小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添磚加瓦。

作者:範秋香 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樂餘中心國小

篇三: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策略

一、我校國小科學教學現狀

經過調查瞭解,我校國小科學教學實際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科學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我校國小專職固定的科學教師很少(16個科學教學班只有2個科學教學班是專職固定的科學教師),大多數教學班沒有,科學教師所學專業“理、化、生”或相近科學出身的很少。由於農村國小教師缺乏,校園基本上是把科學課作爲“副課”、“搭秤課“來進行教學安排。因此,科學課常存在着擠課、占課現象,甚至有極少數學生一學期連《科學》書都沒見着,談何科學課的教學。

(二)師資力量薄弱。

受應試教育思想和兼職教師影響,科學課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門、校園、教師應有的重視。多數農村國小科學教師是兼職,幾乎沒有專業背景,這樣的非學科專業背景直接影響課程的實施質量。

(三)教育經費缺乏,教學資源跟不上、教學配套設施缺乏。

沒有經費投人,無科學實驗室、教育設施奇缺難以適應和進行現代的科學教學。這讓搞科學教學的教師感到十分困難,導致學生演示實驗、分組實驗落實的難度大。校園的學生從來沒有進過實驗室。要上科學課就乾脆帶學生讀課本,這樣很多的科學教學就轉成了一種“走過場”。

二、我校國小科學教學實際現狀的策略

(一)完善保障制度、加大經費投入,改善我校科學教學條件

轉變觀念,提升科學課的學科地位。一門課程的學科地位,取決於它的學科性質。國小科學課程的學科性質在新課標中有明確的規定:“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以促進未來國民科學素養的全面提升,加強我國在科技競爭中的地位。”因此,加強科學課程改革,首先須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上到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下到小校園長及科任教師,務必充分認識加強國小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科學教育提高到關係國家興衰、民族命運的高度來認識,不再把科學課當成副科,從而確保科學課的學科地位。

(二)壯大科學教師的隊伍,增強科學教師的師資力量

國小科學教學要求教師具有較深的自然科學知識,而目前教師中有科學專業背景的教師不多,科學課教師主要任其他學科的兼職教師組成。兼職教師大多屬於“科學”領域的“新手”,沒經過學科訓練,知識水平上不能到達教學的需要,所以很大部分教師亟待提高自身的學科知識。

1.實施科學教育的關鍵在教師。

長期以來的傳統觀念給語文、數學的主科教師在培訓上帶給了良好的平臺,而給科學教師帶來的卻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學課沒人願上,沒人會上。針對目前我校現任科學教師專業水平較低、學歷不高和專業侷限的狀況,務必加強我校科學教師的師資培訓。要把轉變教師觀念貫穿於培訓的全過程,讓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權威者,轉轉成學生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移到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

2.提升我校國小科學教師科學素養勢在必行。

科學課本應是學生最喜歡的課程之一,但是很多國小生表示科學課沒意思,學完也沒什麼印象。這與校園科學課教育資源有限、很多資料無法開展,但我認爲影響最大的是科學教師科學素養問題。教育行政部門要重視國小科學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小校園長也要重視本校的科學教育教學。這是提升我校國小科學教師素養的前提條件。在這些前提條件下,鎮、縣要常組織一些科學教師培訓,努力轉變科學教師的思想觀念。鎮、縣教育行政部門每學期組織各種形式的競賽,目的在於透過競賽激發教師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比如進行青年教師科學課堂教學比武、案例設計比賽、現場說課比賽、教師操作技能競賽、科學教師基礎知識競賽、論文評比等活動,給我校科學教師帶給很多的機會展示自己,不斷地提高科學教師自身的素養。

三、總結

綜上所述,針對我校國小科學教學的實際現狀,要提高科學教學質量,從上到下高度重視、加大資金投入是基礎,提升國小科學教師素養、教學潛力是關鍵,結合當地實際挖掘地方資源豐富科學課教學資料,這能着實提高我校的科學教學質量。

篇四: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現狀及教學策略探析

一、國小科學的教學現狀

1.以老師爲課堂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大多數校園的課堂中老師仍處於主體地位,學生被動理解知識。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思維方式受到了限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沒有參與到科學教學中來,課堂“死氣沉沉”,學生聽課效果不理想。另外,在這樣的課堂中,老師與學生之間沒有互動,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沒有及時反饋給老師,老師不明白學生的學習狀況,不利於進一步的教學安排。

2.傳統教學觀念嚴重

現如今仍有很多老師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認爲學生的分數就是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直接體現。這樣的觀念是極其不科學的。科學中有很多現象和實驗,老師沒有對這些進行解釋說明,而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原本充滿趣味性的國小科學卻變得枯燥無味。學生因此失去學習科學的興趣,學習潛力無法提升。這樣的教學觀念,不僅僅不利於現階段的科學教學,對學生以後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學習也是嚴重的阻礙,不利於學生的發展。

3.忽視學生創新思維潛力的培養

國小是學生理解教育的最初階段,國小的學習對學生未來的成長有很大的作用。很多校園的教學方式極其不科學,課堂中老師對科學知識重點講解,反覆強調,卻沒有及時去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實踐探究。課後也僅僅是給學生布置作業習題來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樣的教學看似周到全面,然而學生獨立思考探究的潛力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二、國小科學教學策略

1.改變老師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

新課標要求學生用心主動地學習,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我們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用心參與到科學教學中來。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營造一種簡單愉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這種環境中用心參與學習。另外,老師要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做到因材施教。老師還要公平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對學生的進步予以肯定,鼓勵學生,讓學生有信心學習。

2.開展實踐教學,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科學這門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教學中開展實踐教學不僅僅能夠鍛鍊學生的動手潛力,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在課堂中,老師也能夠組織學生用心地進行科學實驗,讓學生了解科學與生活的聯繫,引導學生利用科學知識解開一些“不解之謎”,說明一些生活現象,與此同時,學生的實踐創新潛力也會得到培養和提高。

3.採用多媒體技術教學

多媒體技術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方法,與傳統課堂相比,多媒體教學更加形象生動,富有活力。多媒體技術還能夠使科學課堂資料變得更加豐富、靈活,不再拘泥於課本,還能夠爲學生演示一些不適合現場實驗的科學實驗過程。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料庫,老師能夠時刻根據教學需要,添加教學資料,拓寬學生的科學知識面。

三、總結

國小科學教學對學生的發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作爲一個老師,我們要時刻學習,掌握新的教學方法,改革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用心性,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進而提升學生的科學潛力。

篇五: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一、“探究”讓學生學會合作交流

國小三年級學生是《科學》課初始階段,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極爲興奮的事情,學生對科學教材產生十分濃厚的興趣,有強烈的學習慾望,願意主動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來。因此,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用心動腦,認真思考,勇躍發言及合作交流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識構成的過程。針對很多科學探究都是透過實踐來的,如:分一分、擺一擺、畫一畫、測一測等,再透過聯繫課內所獲知識,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分析現象、思考問題,順水推舟,讓學生動手做夠,動口說夠,動口問夠,動腦想夠,動眼看夠。所以在這一環節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潛力顯得更爲重要。因此說合作交流是現代人就應具備的基本潛力,一個明白學習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個幸運的孩子,他會因此而找到探究的的興趣與共事的夥伴;一個善於合作與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幹的孩子,一個樂於合作與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會因此而學會科學學習乃至科學探究,並且從中享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如我在教學《改變浮和沉》時,爲了使一些物體改變浮沉狀況更爲直觀、形象,特意引導學生小組內進行交流和討論,鼓勵每人都要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並注意傾聽它人的看法,敢於失敗,敢於競爭。學生在自己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大膽提出了20

多種不同方案,然後經充分討論選出最佳探究觀察和想象能手。在合作與交流過程中,教師能主動做好事件的引探,並注意到小組各成員的分工與協同作用,使每一小組的同學人人都有事可幹。取得了人人蔘與、人人有收穫的喜人效果。

二、“電化”讓學生更主動用心地參與

國小《科學課》是一門科學啓蒙性學科。它側重於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在研究學習中持續或發展兒童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教材側重於帶給超多的科學信息,圖文並茂,有許多實物彩色圖片、形象的模型圖與優美的文字相結合,從而將科學知識生動直觀地展示出來。此外,一堂40分鐘的《科學課》,是由多個實驗活動—問題—實驗活動組成的,如在教學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燈、投影、錄像、多媒體等各種電化教學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優化了教學環境,拓寬了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思路,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如教《物體的熱脹冷縮》時,我設計了一個小課件,開始是小朋友燒開水的生活情景動畫錄像,當放到“盛滿水”和“燒時茶壺溢水“等幾個情節時,在“茶壺溢水”的畫面的小朋友頭腦上出現一個個的“?”,這樣引導學生髮現、提出問題,透過研討、實驗,使學生先得出“物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結論後,再出示一段課件,“鐵路工人築路時,每隔一段要開一道裂縫填進瀝青”……出示問題,爲什麼修路時每隔一段都要開一道裂縫?架線路爲什麼不要扯的太緊,在得出結論後,再出示課件透過不開裂縫路面與開裂路面的熱脹冷縮狀況和線路緊與距離比較動畫演示,進一步明確問題原因所在,啓發了學生思維,解決了

生活中實際問題。

三、“評價”讓學生天天都在進步成長

國小科學教學的評價是一種多元的激勵性評價。透過評價,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的好奇與探索精神,使學生對科學學習始終保有愉悅的情感體驗。國小生學習潛力的構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齡階段,由於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樣,所表現的每個側面程度也不一樣。只有評價資料適合國小生的實際水平,纔是有效的,要求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學生的用心性。我在課堂中常善用評價激勵語如:“××同學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你很像一個小老師,不僅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組也管理得很好!”“你真行!真棒!真是好樣的!”“老師發現你不僅僅聽得仔細,說得也很好!”“你的想法很有創見,這十分可貴,請再熟練地做一遍!”“傾聽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同學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樂,我相信他已經有了很多收穫!”。還有,“你明白的真多!知識真豐富!我們大家要向你學習!”“能提出這麼有價值的問題來,真了不起!”“我明白你能行!”“你真聰明!想出了這麼妙的方法,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學生!”“你的回答真是與衆不同阿,很有創意,老師特欣賞你這點!”“你真像位小科學家,有這麼多重大發現!”“了不起的發現,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紹給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等。

對於學生的回答,無論恰當與否,教師都應及時做出評價,一個充滿讚揚的眼神,一個表揚的輕輕手勢,一句鼓勵的話語都能使學生心潮澎湃,甚至對他們一生都會有影響,這點我在教學中已頗受至深。我還結合實際,進行了“兩會兩能”評價法。就是上課時會聽,會看,能說,能做。學生在科學課學習活動中,學生首先進行自評,自己認爲做到了,就能夠到課代表那兒要求加一顆星,當然也要結合學生互評。學期結束前,教師可根據組長統計的狀況,滿15顆星以上能夠得“優”,10顆到15顆能夠得“良”,5顆到10顆能夠得“中”,這就作爲學生的平時成績。這一切工作完全能夠讓學生來操作,既方便,又真實。也有這樣的例外,這事實證明,“課改”後教師們的評價標準發生了變化。

從實踐看,實行這種激勵性評價,學生心中就會始終涌動一種精神力量,誰也不會自甘落後。

篇六: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PAD助力國小科學教學研究

一、巧用投影功能,有效提升實驗效果

在科學課上,常常要做演示實驗。透過演示實驗,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生動地看到實驗現象,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怎樣讓每個學生都能清晰地看到實驗過程和現象,是上課教師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爲此,教師常在投影儀下進行演示。然而,投影儀有位置固定、操作檯狹小、投影角度有限等缺陷。爲了取得更好的實驗效果,不得不把演示實驗轉成分組實驗。IPAD分辨率高,圖像清晰,能從任意方向投影,用它來展示演示實驗,在投影儀那裏遇到的困難就迎刃而解了。在“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第一部分教學中,學生認識到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上課教師設計的實驗是,在鼓面上撒上黃豆,敲擊鼓面,聽到鼓聲,看到黃豆在跳動。按照傳統教學安排,爲了讓學生看清楚實驗現象,教師會安排分組實驗。分組實驗的效果固然好,但每組一個鼓,教師準備工作量大,分組實驗時間也相對較長。此外,這一課實驗多,一次又一次的分組實驗會分散學生注意力,從而影響整堂課的進度。在採用IPAD同屏技術後,此處只要請一位學生做演示實驗,其他學生在大屏幕上就能清楚地看到黃豆在鼓面上跳動,大大提高了實驗效率。在“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一課教學中,上課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導入環節:把裝有小蘇打的無紡布小袋放入裝有白醋的封口袋,看

到封口袋慢慢地鼓起來,由此說明兩種物質混合後產生了氣體。一般的投影儀是從上向下投影,看不清封口袋鼓起來的過程。在採用IPAD同屏技術後,此處只要用它從側面投影,大家就能在大屏幕上清晰觀察到封口袋慢慢鼓起的全過程,解決了投影儀只能從上向下投影的缺陷。

二、巧用上傳功能,即時分享實驗過程

在國小科學教材中,有些中長期實驗在課堂上是無法及時看到實驗結果的。如三年級種植鳳仙花、飼養蠶寶寶,四年級麪包發黴,五年級種子發芽、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六年級製作一個大的晶體、鐵生鏽等實踐活動。對此,學生可利用IPAD的拍照、錄像功能,記錄好課後在家完成的實驗,並上傳至班級博客,讓大家分享實驗過程和結果,同時得到教師和同學及時點評。還有些實驗需要學生課前做好充分的觀察準備,例如,“月相變化”一課,上課教師會提前一個月佈置學生拍攝或手繪看到的月亮圖片。這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手繪,能把每一天看到的月相組合在一張圖上,但學生繪圖時可能會有誤差。相機拍照真實,但是一張張分散的照片需要整理、鋪開觀察和比較。此外,怎樣拿到課堂上給大家觀看也是需要技巧的。如果利用IPAD拍照,再用美圖秀秀按順序組合拼成一張大照片,上課前一天空上傳至班級博客,就成了很好的課堂教學資源。

三、巧用拍攝功能,真實展示實驗結果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實驗記錄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學生猜想、假設、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的事實依據,是學生科學探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記錄的方式有很多,能夠是文字、畫圖、表格等。但不管是哪種方式,都需要必須的技巧和時間,因此學生對實驗記錄會感到困難。科學課上常常出現這樣的狀況:學生實驗做得十分認真,也有很多發現,但是記錄紙上卻寥寥幾筆。到了交流環節,大家都縮着脖子不願意講,原因大多是記錄沒做好。IPAD具有拍照、錄像等功能,上課教師能在學生實驗過程中隨時拍下有價值的現象,以便交流環節使用,不僅僅大大降低了實驗記錄的難度,也節約了時間。例如,“簡單電路”一課,讓學生設計連接不同的電路。學生在操作一段時間後,連接出不一樣的電路,有的是串聯電路,有的是並聯電路,而且不同小組的並聯電路看起來還不一樣。在交流環節,各小組要把他們的電路擺放到投影儀上,邊展示邊講解。對於大多數校園來說,爲了方便管理,投影儀都是固定在講臺一側的。學生把電路擺放到投影儀上,需要必須的時間,可能還會出此刻拿的過程中連接斷開、重新調整的狀況。爲提高課堂效率,上課教師能夠利用IPAD的拍照功能,及時拍下各組連接成功的照片。這樣,到了交流環節,就能夠直接播放各組的電路連

接照片了,大大節約了各組來回擺弄電路的時間。又如,“運動起來會怎樣”一課,比較吸進人體的空氣①和呼出體外的空氣②的區別。上課教師把點燃的小棒輪流插入裝有兩種氣體的集氣瓶中,透過觀察發現,當燃着的小棒放入瓶②中時火焰變小,近乎熄滅,再放入瓶①中時火焰又變大。如果操作得好,就能夠反覆觀看到兩三次這樣的現象。儘管如此,學生仍然只能模糊地觀察到實驗現象,後排的學生就更不用說了。而利用IPAD錄像功能,透過同屏技術,不僅僅能讓後排的學生在大屏幕上看清楚火焰的變化,而且能夠重複播放,教學效果十分明顯。

四、巧用上網功能,簡單實現資料查詢

科學課教師都有這樣的經歷,學生回答問題時不僅僅超出預設範圍,而且教師自己也不明白他說的對不對。爲了避免尷尬,我們常常讓學生課後探究,結果大多是不了了之。如果教師這時候能利用IPAD的上網功能,及時進行資料查詢,很多問題就能立刻解決了。同樣,如果學生在分組討論分析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就能夠利用IPAD的上網功能進行資料查詢,從而大大提高交流的有效性。對於IPAD的以上功能,雖然我們能夠藉助傳統的照相機、攝像機、臺式計算機、投影儀等設備加以實現,但是IPAD不僅僅集多種功能於一體,而且攜帶方便、容易操作,使得課堂運用更加簡單自如,大大釋放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和潛能。然而,如何規避它的負面影響也是值得深思的。例如,IPAD不能替代黑板,IPAD模擬實驗不能替代真實的實驗,IPAD不等於教師。因此,只有辯證地看待IPAD在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巧妙地利用它的優勢,揚長避短,纔能有效助力國小科學教學。

篇七: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信息技術國小科學教學運用

一、巧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信息技術把以往的教學模式來了一個顛覆,從視覺、聽覺等方面給學生必須的震撼,實現了知識的完美轉化,把抽象空洞的理論知識轉轉成了具體直觀的動態化知識。國小生對於知識的學習自覺性不是很高,如果他們沒有學習興趣的話,很難在課堂上集中精力。國小生天生好動,對於灌輸性的知識提不起興趣,如果把知識穿插到圖片、視頻等形式上,就能吸引到他們的注意力,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國小科學本身就是傳播科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學科,在教學方式的應用上就應選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CAI課件的使用實現了知識的動態化,知識呈現的方式學生也比較喜歡,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也得到了激發,將被動式的學習轉變爲用心主動的學習,實現了樂學樂教的目標。比如在學習《在星空中》的章節資料時,首先讓學生進行預習,粗淺的瞭解相關的知識。但是牽扯的資料都比較抽象,爲了讓學生體驗到知識的魅力,把遙遠、神祕、秀麗的星空呈現給學生,教師就能夠巧妙的運用Authorware、PowerPoint和Flash技術創設學習情景,把秀麗的星空透過視頻,圖像的方式呈現出來,然後再結合這些信息技術詮釋理論知識。

二、運用信息技術授課,完勝教學中的重難點

國小科學講授的資料很多是十分貼近學生生活的,但是對於一些抽象化的理論知識,學生還是很難理解,對於這些學習難度係數較大的知識點如果採取機械式記憶的方法,效果肯定很差,學生聽不懂、學不會的現象就會出現,甚至會出現厭學的狀況。對於國小科學而言,知識有簡單和複雜之分,有重點難點之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有助於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常規的課堂教學方法,比如板書版畫授課,使用掛圖,純碎的語言描述等,這些途徑國小生一般不是很喜歡,雖然老師講的津津有味,甚至口若懸河,但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卻得不到激發。如果運用信息技術的話,就能夠透過聲文並茂的方式呈現知識,也有利於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多媒體技術在一線教學中的應用,優化了教學過程,從視覺、聽覺和體驗上給學生很大的衝擊,在輔助教學上發揮出巨大的促進作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能夠把複雜枯燥的知識轉化爲鮮活的圖像、動畫等,大大提升了教學質量。國小生天性好動、貪耍,如果課堂吸引不到他的注意力和興趣,他就會脫離課堂,甚至思想逃離到課堂之外。而多媒體以聲文圖茂的優勢從視覺、聽覺等方面刺激着他們,有利於他們參與其中。比如在學習《把種子散播到遠處》的時候,對於課堂中牽扯的知識點,植物種子的散播方式:包括自

身傳播、動物傳播、風傳播、水傳播等,國小生生活閱歷膚淺,瞭解的生活常識也比較少,講授式的授課學生是很難理解的,爲此攻破這些重難點,教師能夠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如果能透過視頻講解或者利用3DMAX製作的三維動畫給學生演示的話,學生就會十分理解了,並且理解的更加透徹。信息技術的運用實現了知識的轉化,把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更加簡單易懂,大大提升了教學和學習的效果。

三、使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生的思維潛力

教學顧名思義是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其實教學質量的高低不是教師講授了多少知識,而是學生理解和了解了多少知識以及學以致用的潛力。在國小科學課堂,國小生纔是課堂的主體,教學目標的設計就應思考到學情,就應落腳於學生的發展上。教育的目的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讓學生掌握必須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或者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學習的方法,做到學會學習。信息技術的使用顛覆了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給學生留足了思考和探究的時間與空間,必須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思維潛力,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比如在講授《麪包發黴了》的時候,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了解發黴麪包的危害以及發黴的原因。但是無論是從化學常識還是醫學常識,學生都很難理解。但是計算機進入課堂後,這一切就變得十分容易了。教師可把這一課製成課件,先在屏幕上顯示一塊發黴的麪包,然後再顯示兩組試驗的詳細過程,最後在本課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進行文字性小結。使學生在觀察試驗過程中,直觀地感覺到當時的情景,使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使學生的思維潛力從平面走向立體,使其思維性、創造性和嚴密性都得到很好的鍛鍊。

篇八: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課學生自主探究教學策略

一、正確理解、處理教材的策略

教師要本着“固本求變”的原則處理教材。固本,就是依據本課教學目標;求變,就是要從實驗出發對教材資料進行選取、改造或者增刪。就是要鑽研教材,並不斷創新,並從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和挖掘教材編寫者的設計意圖,在能夠熟練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新處理。如《浮與沉》一課研究“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活動,書中只列出了兩種可供研究的物品,這時就能夠對教材靈活處理,讓學生再選取自己喜歡的一兩件物品進行研究,效果會更好一點,學生在總結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時就會更加容易一些。

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心理學研究證明:“學習不會發生在被動的吸收之中。”教師要採取一些必要的方法,創設必須的探究氛圍,或採用一些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只要有了興趣,便會引起學生的探究慾望,使其大腦中構成興奮中心,促使全身各種器官處於最佳狀態,這時學生才能真正用心和主動參與到整個探索學習過程中。因此,教師培養興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是學好科學課的前提。可採取的方法有:

(一)設疑激趣

如教《研究磁鐵》一課時可將載着手套的手(內藏磁鐵)接近桌上的曲別針(曲別針被線繫好,另一端固定的桌子上)。學生看到曲別針在空中飛舞,這時的思維便活躍起來,勢必會想,老師是怎樣辦到的手中有什麼它能不能吸引別的物體由於急切想明白其中的'祕密,從而會帶着濃厚的興趣,用心主動地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活動之中。

(二)體驗成功,鞏固興趣

探究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既有成功,又有失敗。如“怎樣改變物體的沉浮”活動中,有的學生爲了讓鐵塊浮起來、讓裝入水仍未沉下去的瓶子沉下去,不斷地失敗,不斷地實驗,這時教師就應充分發現學生探究中的用心因素,加以鼓勵,使其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使其體驗到“失敗是成功之母”,體驗到意外。只有這樣,學生的興趣纔會更加持久。

三、創設自主參與探究的條件

(一)營造寬鬆、愉悅、民主的學習環境

在一節課之中,教師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響着學生的感情投入,學生的思路能否打開,情感能否釋放,全在於教師的引導,所以爲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愉悅、民主的學習環境就顯得尤爲重要了。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就是要使學生有一種安全感,舒適感。使他們毫無拘束地去學習。

(二)引導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探究

新課標認爲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由於學生在知識、潛力、興趣、行爲習慣等方面存在着差異,如果還按原先的齊步走、一刀切的方式,就會出現潛力強的同學“吃不飽”,進而興趣減弱;稍弱的學生“吃不了”沒興趣的現象。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不同層次、深度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選取,在研究的過程中都有所發展,並且在此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適當地扶一扶,在探究方向和方法上進行點撥;對潛力稍強的學生,要引導其自行選材設計實驗方案,然後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三)開放性原則

傳統的自然教學,學生大多處在封閉的課堂教學狀態之下,獲取知識的途徑過於單一,思維和各方面潛力的發展不夠。因此,在改革後的實際教學中,要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引導學生利用校園、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等等各種媒體和資源進行學習、學生不必爲了學習而共同處在某一時間和地點,學習能夠是獨立的,也能夠由小組合作完成,地點能夠擴展到課外、校外。例如學習《節約用水》教師,可讓學生調查家庭、校園周圍,社區一些地方的用水量和浪費水的現象,爾後引導學生分組研究一些專題,如“水龍頭的漏水狀況”,“公廁沖水狀況”等等。讓學生透過調查、觀察、統計數據等活動進一步研究,最後能夠以板報,手抄報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無疑加強了學生對社會的瞭解和參與,有利於學生實驗潛力和創新意識的提高。

四、合作中研究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碰到許多的困難,更需要相互協作,因此.自主學習更要講究合作學習的策略。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根據不同的資料採取相應的方法,在觀察實驗時,引導學生明確目的、分工,用心動手動腦,共同完成觀察實驗資料,填寫記錄單。在蒐集資料時,要爲其他成員帶給具體資料,選取有效的信息。在討論時,在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同時,尊重並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和推薦,集思廣益,完成共同目標。

五、堅持科學探究的過程評價

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瞭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改善教學,促進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反思自己,並透過師生、生生之間的評價對學生的探究學習做出適當的評價。評價教師不僅僅要關注學生是如何一步步制定計劃和實驗的,也要注意學生在活動中的興趣,職責感,合作精神等等。評價不是爲了製造等級,而是爲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是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完善自我的一種教育方式,是促使學生順利到達科學彼岸的重要一環。

六、總結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始終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爲主線,讓學生成爲科學探究的主體,運用各種策略,使學生愛學,樂學,學得快,學得好。將科學課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目的落到實處。

篇九: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課程教學實現學生主動探究

一、優化導入,激發學生探究熱情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導入就是一個導火索,能夠點燃學生求知的火焰,進而使學生主動而用心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否則探究就會成爲學生的負擔,爲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導入環節,設計新穎而巧妙的導入,以激發學生更大的探究熱情。

1.實驗導入。

實驗是科學課程的重要資料與學習方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現象更明顯,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如在學習《食鹽的溶解》時,教師首先爲學生做演示實驗,準備好一杯清水與若干食鹽,將食鹽放水杯中輕輕搖晃,學生髮現食鹽不見了,這樣學生自然會產生困惑,食鹽去哪兒了?進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熱情。

2.多媒體導入。

多媒體集圖文聲像於一體,將其運用於教學中更能突出科學課程的學科特徵,更貼合國小生的心理特點與思維特點。多媒體展現的不再是單一而靜止的資料,而是將難以理解的抽象而深奧的知識寓於直觀的事物與生動的場景之中,這樣更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參與科學探究的主動性與能動性。

3.懸念導入。

國小生好奇心強,運用懸念能夠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思考與用心探究。如在學習磁鐵時,教師能夠將磁鐵提前放於衣袖中、口袋中,放於乒乓球中,爲學生表演魔術,隨着衣袖的移動,能夠將乒乓球吸附於衣服上。學生躍躍欲試,但是學生拿在手裏就不靈驗了,這是怎樣回事呢?這樣自然能夠引發學生的關注與思考,更利於學生探究活動開展。

二、有效提問,誘發學生探究動機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問是學生探究的內在動力,是發現的基石、智慧的開端。我們要善於運用問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進入求知的憤悱狀態,從而使學生展開主動探究以解決心中的困惑。這樣的教學改變以教師爲中心的講解,而是建立在學生主體參與與用心思考基礎上的自主探究與自主構建,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這正是培養學生探究潛力的關鍵。

1.問題要具有探索性。

過於簡單與過於複雜的問題都不利於學生探究活動開展,會打擊學生學習信心,甚至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與探究熱情。學生的認知是經歷從已知到最近發展區再到未知的循環過程,不斷將未知轉化爲已知。在設計問題時要在已知與未知的聯結處最近發展區提問,這樣才能基於學生基礎,又具有必須深度,能夠透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將未知轉化爲已知。

2.問題要具有層次性。

學生之間存在必須的差異性,這是客觀存在的教育事實,但也是最寶貴的教學資源,能夠引導學生展開創造性探究,促進學生富有個性化地發展。因此,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不能提出“一刀切”問題,這樣的問題並不能面向全體,只能成爲部分學生的探究。要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這樣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探究。

3.問題要具有開放性。

傳統教學提出的大多是檢測型問題,只限於學生對知識的識記,並不利於學生思維與探究的開展。不能拘泥於標準答案,而要提出開放性問題,給予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將學習與運用結合起來,突破傳統教學的束縛,擺脫固有思維的枷鎖,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創新,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科學探究活動。

三、質疑問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毫無疑義是問號。”有效的科學探究不僅僅要關注學生探究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探究的過程,要鼓勵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勇於提出問題,這是高效課堂的一個重要標準。國小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喜愛追根溯源。教師要根據學生好問的特點,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發表個人見解,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如在學習《觀察土壤》時,我首先讓學生課下采集土壤,課上我引導學生思考,我們採集土壤是爲了研究,那麼我們要研究土壤的什麼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學生展開認真而用心的思考,結合生活經驗與所學知識提出要研究土壤的成分、是否內含水分等。學生自主提出的問題,探究熱情更高。當然國小生受各種條件的影響,提出的問題難免膚淺甚至是錯誤的,此時教師不可武斷地否定,首先要肯定學生提問的用心性,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展開深入思考,進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四、課外活動,提高學生探究潛力

課外有着更寬廣的探究空間,更利於學生探究潛力培養。我們要在搞好課堂探究的同時,爲學生開展豐富的課外探究活動,這樣更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聞,更利於學生科學學習興趣與科學探究潛力培養。如學完《樹葉落了》,能夠引導學生觀察隨着天氣的變化,植物有何變化?讓學生展開長期而認真的觀察,這樣更利於學生養成觀察的好習慣。學完《鹽在水裏溶解了》,讓學生探究如何將溶解在水中的食鹽提取出來?這些課外探究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更能引發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從而使學生展開主動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認識到科學課程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係,更重要的是能夠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水平,更利於學生綜合水平提高。

五、總結

總之,我們要發揮科學課程的學科特徵,爲學生營造探究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放妥學生探究動機,引導學生展開一系列主動而用心的探究,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再現真理髮現全過程。這樣既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又能夠讓學生學會探究這一基本方法,讓學生學會探究,成爲科學探究的主人,促進學生科學探究潛力全面發展。

篇十: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板書昇華

一、於學生前概念之時,引入板書

在國小科學教學中,瞭解學生的前概念十分重要,它是學生先入爲主的日常生活經驗,有其不完整性。在這時,教師把課前所瞭解到的——學生的不完整知識,及時板書在黑板上,十分重要,這能夠爲學生糾正自己科學知識的不足或錯誤奠定紮實的基礎。如一次市級公開課上,毛老師的一堂《水的蒸發》中,教師課前瞭解學生對水蒸氣的相關信息時,先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衣服晾在陽臺上會幹,水都到哪兒去了?你們明白水蒸氣是怎樣樣的嗎?這時學生的信息立刻爆棚,而且收集到模糊、錯誤的信息,水蒸氣是(白氣)。這時,毛老師就及時抓住機遇,板書他們的信息。最後,一堂課下來,學生去掉錯誤的前觀念,構成新的科學認知。這貼閤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點,也是國小科學課程本身的需求。

二、於共同疑問之間,切入板書

科學上偉大的結論,都來源於質疑。《國小科學課程標準》也指出,國小科學教學要創設一種愉快的教學氛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因此,在國小科學教學中,我們要用心激發學生的慾望,用心引導學生來產生疑問,那麼,這時正是切入板書的好時機。如教學《熱脹冷縮》一課時,我出示一瓶啤酒、一瓶雪碧讓學生觀察,讓他們看一看,想一想。然後提問:“應對啤酒和雪碧,你想研究的問題是什麼呢?”學生觀察後,提出了很多問題:我想研究他們爲什麼會冒泡,爲什麼他們要裝在玻璃瓶裏,爲什麼它們裏面的液體沒有裝滿等等。此時,教師應把學生的一個個問題板書在黑板上,這樣一下子就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由自己“創造”出的問題,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就高。

三、於層層遞進之中,寫出板書

科學知識的學習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深化的過程。那麼,在每個知識層次學習過後,適時板書,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獲得的清晰路徑。如一位骨幹教師在教學《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她是這樣教學的:1.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先討論,再實驗,並實驗彙報發現什麼現象。她立刻板書:氣體。2.根據課本方法,分組實驗這個氣體的特點。當學生看到現象後,板書:不支持燃燒,比空氣重。3.引出氣體的名稱。板書:二氧化碳。4.得出結論。板書:化學變化。學生在這樣層層遞進的板書線路指引下,感受什麼是化學變化這個知識點,又在層層深化的思維下,提升了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四、於偶然生成之機,插入板書

在國小科學教學過程中,偶然發生的事情,有時就會碰到。如果處理得恰當,就會收穫不錯的效果,也許會成爲課堂中的亮點。如在一次青年教師觀摩課《食物的營養》中,教師在講解食物的成分——澱粉時,有學生讀錯澱粉的澱,把它讀成“dìng”。教師只是更正說了一遍這個字的正確讀音,沒有深入下去。結果,這個錯音字充斥了整堂科學課。從科學課上的角度來說,他沒有過錯。但不管什麼老師,都就應教正確的知識。如果這位新教師能學習老前輩陸園執教的《米飯》這個細節,可能會好點。他偶然遇到這個問題時,立刻在黑板上大大地板書:澱——diàn。結果一節課下來,沒有學生再讀錯。《國小科學課程標準》中就說,國小科學課程與並行開設的語文、數學、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等課程相互滲透,科學學習能豐富其他學科的資料。這樣一來,我們學生的科學綜合素養也體現的淋漓盡致。

五、于思維碰撞之後,點出板書

科學課是學生思維碰撞的地方,有碰撞就有收穫。如果我們把這個收穫及時地板書在黑板上,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種肯定,其一堂課的重點也一目瞭然,到達完美收官的效果。一次,觀摩《測量水的溫度》一課時,一位骨幹教師在教學測量水的溫度,測的是自來水、溫水、熱水。測好後交流自己的數據和收穫。之後,繼續10分鐘的連續測溫。最後,延伸到冰水的溫度。每次學生思維碰撞後,這位骨幹教師都及時板書他們的收穫。這樣,既肯定學生,又拓展和培養了思維。

六、總結

總之,國小科學教育承擔着培養國小生基礎性科學素養,爲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的職責。因此,我們國小科學教師有必要記住板書這個環節,適時板書,優化自己的國小科學教學課堂,深深吸引着學生愛科學,懂科學,用科學。

篇十一: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高效教學探究

一、重視課前準備,找準課堂教學的切入點

國小科學教學的主要場所是課堂,透過課堂教學,促進了師生之間的聯繫,透過教師和學生的用心互動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要使課堂教學取得實效,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資料,在課前做好教學準備工作。透過課前準備,教師對教學資料有了深刻的把握,同時在教學流程的設計上更適合讓學生進行探究。在課前精心轉變教學資料,能夠讓教師靈活的應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使課堂教學高效、順利的進行。例如,要教學《聲音的產生》一課之前,我進行了全方面的精心準備。首先對教材資料進行深入探究,設計教學的流程。在掌握了教學資料之後,我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讓他們說說自己對聲音的認識。透過了解,學生對聲音產生和傳遞的過程不瞭解。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在設計教學時,我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和知識水平用多媒體制作了教學課件,讓學生在直觀的學習過程中提高探究的主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我先透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幾個小動物的圖片,然後讓學生模仿小動物的叫聲。學生的用心性立馬被激發出來,他們十分活躍地進行模仿。然後,把學生引入到科學教學的資料中,讓學生探究這些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十分高漲,他們對教材資料進行了深入閱讀,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在充滿趣味和探究的科學教學中,

使學生的探究用心性充分發揮出來,促使課堂教學順利發展,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運用豐富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隨着新課改的進行,國小科學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掌握科學知識,構成探索自然奧祕的精神。在教學中,教師能夠透過創設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能夠根據國小科學的資料進行情境創設,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知科學的魅力,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在學生進行用心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對他們進行引導,使學生透過分析和操作來提高對科學知識的認識,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起來之後,他們會對科學教材中的資料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思考。在進行國小科學教學中,教師能夠爲學生準備一些他們能夠看得到的、新奇的材料讓他們進行探究和觀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科學態度,提高他們對科學學習的興趣。透過學生的自主探究,讓學生掌握了更多的科學本質,使他們對科學學科充滿興趣,有利於教學的順利開展。

三、對學生進行正確及時的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用心性

隨着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關係的產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僅僅要透過新穎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還要透過對學生的表揚激勵學生,使他們產生用心學習的信念,更好地投入到科學知識的探究中,實現新課改教學中的以學生爲本的教學理念。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能夠進行口頭表揚,還能夠把學生的表現展此刻具體表格中,用直觀的方式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成就感,促使他們更用心的學習,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例如,在教學中,我採用獎勵學生星星的方式來對他們進行激勵。1.在上課前準備好上課需要用品的學生獎勵一顆星;2.教學過程中,用心和教師進行互動的學生獎勵一顆星,被教師表揚的學生獎勵一顆星。3.在實驗過程中,實驗過程順利、有序的小組成員每人獎勵一顆星。透過獎勵制度,讓學生在課堂上用心的進行思考和參與,有效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率,並使學生更好的掌握了科學知識。在期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不僅僅要根據學生的測試成績進行評價,還要結合學生日常學習中的表現來進行綜合評價,讓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始終用心的進行探究,提高學習效率。

四、抓住時機,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科學課的教學務必真正貼近自然、貼近經驗、貼近生活、充滿生命的活力。那麼,如何抓住課堂契機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樸素的課堂生活中品味自然科學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和最大的動力。

根據課堂教學資料,師生共同創設一個生動的、搞笑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情境。創設的情境務必具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滿有好處的、富有挑戰性的自然科學問題。

(二)加強師生合作,提高學習效率

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用心互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中,教師就應成爲學生的親密合作者,還做到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要變“給學生壓力”,由“權威”向“非權威”轉變。師生之間具有愉快的情感溝通與智慧交流,課堂裏充滿歡樂、微笑、簡單、和諧、合作和互動。爲學生創設合作交流的時間,將課堂轉成展示、交流的舞臺,讓學生把研究的成果在課上充分的展示、交流,使課堂更精彩,能夠說這樣是一種最優方法。

五、總結

總之,在國小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資料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使他們用心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教師要抓住教學時機,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使他們在生動形象的教學環境中進行用心互動,促進學生綜合潛力提高,實現高效的國小科學教學效率。

篇十二: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問題探討

一、創新實驗,讓學生自主設計

當前的國小科學教育,許多教師的課堂教學,都顯得過於程式化,但是就是在簡簡單單地重複着課本上的教學資料。書上有什麼,自己就教什麼。尤其是在實驗方面,不看具體環境,不看實驗的合理程度以及與現實狀況的滿足程度,一味地簡單照搬,這對於學生的學習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喜歡根據學生自己的意願,讓他們對教學實驗進行充分的自主創新設計。例如,在四年級下冊《擺》一課教學中,原教材裏,在本節實驗上選取了單擺來進行。但這其實是存在很多問題的,一是延長了活動時間;二是不利於學生進行精確的科學觀測。而且兩次試驗的設計也略顯不人性化,在操作上具有較高的難度。爲了解決這些問題,在課堂上的實際實驗操作過程中,我讓學生自主設計,對過程進行改善,結果很多學生創新性地採用了雙擺形式,一次性完成。相對來說,實驗時間縮短一半,提高了效率,很好地實現了對教學過程的改善,完成了學生的自主化學習。

二、巧妙問答,讓學生自主理解

美國著名科學家加波普爾說:“科學與知識的增長永久始於問題。”問答是教學中經常會用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採取巧妙問答的方式,能夠有效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化思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提問原則,對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慾是極爲有用的,因爲這能夠讓教師幫忙學生充分實現自主化的學習過程。例如,在三年級下冊《植物的一生》課堂教學中,爲了幫忙學生實現自主化學習,我在課堂教學伊始,就進行了一系列的提問。“我們平時接觸到的植物有哪幾種?”“這些植物由什麼部分構成?”“這些植物有哪些特點?”透過這樣一些問題,幫忙學生在聯繫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充分進行自主思考,並透過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植物與動物的區別以及相同之處。透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之間的自主討論,學生能夠深入瞭解植物在我們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及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影響,從而幫忙學生理解自然環境各部分之間和生命體的特性、生命週期複雜的相互作用,幫忙學生進一步深入瞭解課堂上的學習資料,並在課堂基本教學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化自由學習。巧妙問答,是教學中帶動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實現自由化學習過程的有效方式。透過巧妙問答,教師能夠幫忙學生強化學習效果,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學

資料,打開學生的思路,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

三、互動多樣,讓學生自主思考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於知識的吸收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因此,要更好地提高學生對於知識的吸收、理解,幫忙學生完成自主學習,不但需要教師運用提問的方式,還需要運用其它多種多樣的互動方法進行輔助,比如小組討論、遊戲互動,等等。經過實際教學證明,這些方式都是極爲有用的。例如,在六年級下冊《踏上健康之路》一課的學習,我讓每位學生都模仿殘疾人,進行了實驗互動。我讓每位學生模仿體驗了一隻手系紅領巾的費時與不靈活,與一隻腳來回走的不方便和持續平衡的難度。透過這些體驗活動,我幫忙學生意識到擁有一個完整的身體是很重要的,進而引導、啓發學生思考:“怎樣去持續一個完整健康的身體?”“殘疾人是不是等於不健康?”“殘疾人就必須是命運的弱者嗎?”等此類問題。體驗結束後,透過採取小組討論與彙報的形式,我讓學生談談自己明白的例子、想法以及日後的做法,讓學生明白我們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比我們更困難的人都在堅持運動,持續健康生活,進而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健康的重要性。互動多樣,是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學習,這樣能夠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用心性,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實現自主化學習的科學途徑。

四、總結

前文所述,是筆者在國小科學教學過程中,不斷思考並根據科學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及其它特殊屬性總結出來的做法,並且在多次嘗試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總之,科學是一門需要創新與思維的學科,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他們在科學課堂上展翅高飛。

篇十三: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淺析

一、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

以《我們都是科學家》爲例,該單元的知識資料雖然較少,但務必掌握的知識點很多,包括耳熟能詳的科學家名字、哪位科學家發現了人眼具有暫時記憶潛力及該理論又創造了什麼、哪位科學家發現了接種牛痘預防天花的辦法、哪位科學家發現了鐳、《本草綱目》是哪位科學家撰寫的、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是什麼等。從教學資料上看,與後續的單元相比較本單元更側重從理論上爲學生開啓科學之門。教師在備課時就應當抓住並在教案中突出這一教學特點。爲了提高教學計劃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教師能夠在教學大綱與教學要求的指導下,先對整本教材的難易度、理論等有一個大致的分佈瞭解,並根據每一單元的特點來安排教學活動,以避免教學資源的分散。

二、營造寬鬆嚴謹的教學氛圍

教學氛圍指的是教師教、學生聽這一互動活動所處的“軟環境”。一般認爲,國小課堂的氛圍應當是活潑搞笑,無拘無束甚至傾向於寬鬆隨意。然則“無規矩不成方圓”,再活潑搞笑的課堂還是應當具備基本的紀律性。因此,國小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時應當把握好簡單愉悅的度,營造一個寬鬆嚴謹的教學氛圍,即該氛圍能夠讓學生感到學習時很舒服,很快樂,但這一切又建立在不論是知識資料、傳授手段、課堂活動等都嚴謹的基礎之上。以《我眼裏的生命世界》爲例,該單元將會介紹到動植物的屬性特點,部分教師會巧妙地引入並藉助《動物世界》這一科普節目,讓學生透過觀看視頻來完成學習。這一方式固然會極大地增添課堂的趣味性,但其豐富的信息也會在無意中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對此,教師就應當給學生布置任務,比如在觀看中做好筆錄或回答教師的相關問題等,以讓學生在寬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仍不忘記學習任務。

三、採用手腦兼備的教學方式

思考到國小科學的學科特點及國小生的學習特徵,教師在教學時一般都會豐富教學方式,如遊戲教學法、情境創設法等來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保證學習的理性與嚴謹,個性是重視對學生動手潛力的培養。因此,爲了平衡好趣味性、益智性、嚴謹性之間的關係,教師應當採用手腦兼備的教學方式。以《土壤與生命》爲例,教師能夠嘗試採用團隊探究法這一教學方式,即將班級學生分爲幾個小組,每一個小組研究土壤的不同方面。其中有部分探究資料需要學生親自去採集或觀察土壤甚至進行實驗才能得出結果,即具有“走出教材,走進自然”的特點,它在創造知識趣味性的同時也藉助實操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科學動手潛力。

四、嘗試資源互換的成果分享

學習成果是學生學習後所收穫的知識,假如單純地透過紙筆方式或測試的方式去展示與檢閱,則不僅僅少了互動性,而且也相對較爲封閉。爲此,教師能夠打破常規,嘗試以資源互換的方式來鼓勵學生進行成果分享。如上文提到的土壤研究,由於每一個小組的研究資料都是不一樣的,而且除了本小組研究課題之外的其他課題知識也是需要掌握的,與其提交一份報告給老師或翻閱課本,不如在班級內舉辦一個分享大會,給小組上臺展示成果的機會並與其他小組進行問與答的互動。這一方式不僅僅極大地提高了作業的趣味性,同時由於需要與其他同學分享,學生在研究時也會有意識地保證成果的科學性與正確性,從而很好地實現開心的玩樂與認真的研究兩者的平衡。

五、總結

不論是教學風格還是課堂氛圍,每一個教師都在努力尋找着嚴謹與搞笑、嚴肅與寬鬆之間的平衡點,國小科學教師自不例外。爲了能夠在不影響學科趣味性、活潑性的前提下又保證學科的科學性與嚴謹性,教師能夠透過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營造寬鬆嚴謹的教學氛圍、採用手腦兼備的教學方式、嘗試資源互換的成果分享等策略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益並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科的知識價值,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與成長。

篇十四: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活力探究

一、激發興趣,喚醒探究意識

興趣是一種帶有情趣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爲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種重要動機,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學習興趣是學生有選取地,用心愉快地進行學習的一種心理傾向。興趣是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動力,學生的探究興趣一旦被激發出來,其潛能便會得到開發,主體性便會得到弘揚,並以用心主動和堅強的意志參與探究性活動。例如:在教學教科學版六年級下冊第二章物質的變化第五課“鐵釘生鏽了”時,我饒有興趣地給學生例舉了生活中的鐵鏽,再拿出樣品讓學生比較沒有生鏽和生鏽的鐵製品的不同,學生經過討論交流得出:“鐵鏽是一種新的物質”,我之後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鐵在什麼條件下最容易生鏽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並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問題:“爲什麼商店裏完好包裝的鐵釘沒生鏽?”鐵生鏽與什麼有關在生活中怎樣減緩鐵生鏽的速度?……此時,學生的探究熱情很高,他們紛紛動手觀察、試驗。最後透過動手實驗發現鐵釘在水或空氣中容易生鏽,而在油中卻不生鏽。給鐵加保護層(塗油漆或做成搪瓷)會減緩鐵生鏽的速度。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自然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資料的特點,學生

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出發,想盡辦法使學生產生“我要學”的用心情感和態度喚起他們探究學習的意識,從而變“理解學習”爲“探索性學習”,進而提高科學教學質量。

二、用心參與注重探究過程

知識的獲得固然重要,掌握如何獲得知識的過程更爲重要。這就要使我們的學生能主動地學習、主動地發展。科學課不僅僅是簡單地揭穿謎底,而是將引導我們像科學家那樣去研究、探索這些科學現象。初步體驗科學家們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師就是要引導學生用心地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探求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手段並內化爲學習研究的潛力。如教學科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章“聲音”第二節“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時,讓每個同學先傾聽周圍出現的各種聲音,並描述自己聽到的各種聲音。進而思考:這些聲音聽起來爲什麼不同再讓學生想辦法使一個橡皮筋、鋼尺發出聲音,這樣學生透過自己的思考、實踐,想出了不少方法讓這些物體發出聲音,亦激發了學生想主動探求聲音產生的原因在哪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到科學並不神祕,也不遙遠,科學現象經常就在我們身旁出現。

三、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踐行合作探究模式

嘗試教學理論認爲:知識主要是靠學生親自嘗試、探究獲取的。學生有了興趣和熱情後,學習的主動性和用心性就會增強,才能用心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才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被動接收知識的“工具”。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知識的探究欲,要培養他們去主動參與,善於提出問題,合作解決問題的潛力。在學習了有關”水”的知識後,讓同學們五人一小組,各自明確自己的任務,蒐集有關水的知識。課堂上,同學們躍躍欲試,暢所欲言,交流了世界上水資源的分佈,淡水和鹹水的分佈狀況,以及水資源緊缺的現狀,進而產生了節約用水的意識。透過這一做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題意識,踐行了合作探究的潛力,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四、科學實驗培養探究潛力

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加強科學實驗教學,個性要加強探索性實驗的訓練,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狀況,在學生已有知識和初步具有實驗技能的條件下,提出問題,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在實驗中觀察現象,主動探索,然後得出科學結論。如在教學科教版“三年級下冊“磁鐵”時,讓學生和老師一齊做一個磁鐵,但這個電磁鐵只能吸引一些小物體,你想用什麼方法能讓電磁鐵的磁力大一些呢?五、創新拓展,探究科學規律要充分讓學生認識到:身邊處處皆學問。自己身邊處處都有科學現象,培養學生構成善於觀察現象、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知識和規律潛力的習慣,爲終身學習打下紮實基礎。在教學科教版四年級上冊《聲音的產生》後,我趁熱打鐵,讓學生透過蒐集資料,或做一做實驗,觀察生活現象,進一步瞭解聲音的有關知識,由於剛學習了有關聲音的知識,同學們興趣盎然,沒過幾天有一位同學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在玩耍時發現:用棒子敲打盆子,盆子就發出聲音,而棒子停止敲打後,盆子仍然發出聲音,這是爲什麼呢?”應對學生的疑問,讓全班同學每人拿來一個盆子和小棒,親自做實驗:結果發現那位同學說得很正確,爲什麼小棒停止了敲打,而聲音仍然在延續呢我讓同學們自己動手做實

驗,最後最後弄明白了:原先聲音的產生不是敲打而是震動。並且震動的幅度越大,聲音就越強;振動的幅度越小,聲音就越弱;振動的越快,聲音就越高;振動的越慢,聲音就越低。透過解決這些問題,不僅僅培養了學生觀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而且培養了學生髮現規律、總結規律的潛力,爲學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總結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運用多種手段,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在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情感意識、科學態度等方面的實踐潛力得以加強。既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課堂真正“活”了起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爲學習活動的真正主人,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培養學生具有終生學習的潛力,讓科學課堂也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篇十五: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一、國小科學教學現狀

1.教學目標不明確

由於中國傳統教學方法極爲單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味地灌輸理論知識。但是,這與開設國小科學這門課程的初衷相背離。這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學生自由學習的權利。因此,這樣的教學策略更加不利於科學課程的開展。

2.沒有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隨着我國教育方法的不斷改革,體現以學生爲本的政策需要被落實到教學工作中。但是,我們還是能夠望見許多校園依然沒有將學生擺在教學的首要位置。由於教師硬性要求學生學習理論知識,使得其產生牴觸心理。由於學生的不配合,所以,就使教學工作不能夠順利地開展。

二、國小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策略

1.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國小科學教學過程中。我們就應吸取以往的經驗教訓,爭取將學生被動學習轉化爲主動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進而引發其主動學習知識的想法。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透過神奇的科學現象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用酒精等加熱試管時,教師能夠透過酒精燈所發出的藍色火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且將其燃燒時所發出的藍色火焰進行講解。因爲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醇燃燒時就會發出藍色火焰。這樣一來,首先透過實驗的方法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於此,之後再進行生動的講解。這樣學生透過直接的觀察不但能將理論知識牢記於心中,更能記住實驗現象,以便爲後續的科學數學學習做鋪墊。

2.培養學生的觀察潛力

在國小科學學習中,觀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學生從外界得知信息的主要途徑。但是國小生的觀察意識十分薄弱,所以這就需要老師的幫忙,幫忙其有意識地培養觀察潛力。但是觀察並不僅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而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引發思考,這纔是真正的觀察力。例如,在教學液體混合前後的體積變化時,教師讓每位學生動手操作。具體步驟則是分別用燒杯稱取100mL的水與酒精。然後讓學生將其同時放入另一個大燒杯中進行混合搖勻,隨即讓每位學生說出有什麼現象發生。這時就會發現混合後的體積不是200mL,而是少於200mL。隨後教師告知是因爲兩者的密度不同,所以混合後的體積不是200mL。透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潛力,能夠幫忙學生構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於後續的科學學習。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國小科學教學中,透過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以及培養其善於觀察的潛力能夠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在日後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就應落實這兩點工作資料。

篇十六: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潛力

一、以玩促學,讓學生切實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國小生畢竟還是孩子,貪玩好動是孩子們的天性,要想讓他們規規矩矩地在課堂上坐四十分鐘,安安靜靜地聽,對很多孩子來說都很難。一些老師對那些在上課時總是好動的孩子會採取批評的方式,責怪他們“不聽話”,其實這樣不對,老師也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心理出發,瞭解孩子們的特點,並且加以利用。這也就是說,在國小科學教學中,老師不就應再採用老方法,只是單純地講課,而能夠換一種方式,以玩促學,透過一些小遊戲、小實驗,讓學生得以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切實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這樣一來,孩子們就不會再覺得上課很無聊,因爲他們不需要一向紋絲不動地坐在凳子上,而是能夠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動態的學比靜態的聽有意思很多。只要學生有興趣,透過主動參與,在玩樂中學習,就能夠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潛力,他們對學習、對知識掌握狀況明顯會好很多。以玩促學,讓學生切實參與到課堂活動中,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潛力。

二、自己總結,讓學生主動發現身邊的科學

國小科學,不同於語文、數學,它是一門走在時代發展前沿的學科,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做了最科學、最真實的解釋,國小開設這門課,就是爲了讓孩子們瞭解更多的科學知識。我們發現,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都是一個勁地告訴孩子們這些知識,學生彷彿就只是一個接收器,牢牢記住老師所講的東西,這樣很不利於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潛力。其實,老師完全能夠換一種方式,讓學生自己總結,對這件事、對這種現象,你怎樣看?爲什麼?自己去找答案,老師在旁進行指導,循循善誘,幫忙他們。要明白,孩子們自己找到、總結的答案,肯定比老師告訴他們的要印象深刻。這樣總結的過程,其實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如此,學生就能夠主動發現身邊的科學,不僅僅掌握了老師想要告訴學生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這種潛力,在今後遇到類似事情,完全能夠憑自己去解決、發現。透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不再做學習的接收器,而是主動進攻,用心學習。自己總結,讓學生主動發現身邊的科學,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潛力。

三、總結

在國小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潛力,是老師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教學目標。只有學生具備了這種潛力,他們的思維纔不會僅僅侷限於老師所講的某一個點,而是能夠擴散開來,更有利於他們的學習。透過老師的培養,讓所有學生都擁有自主學習潛力,提高他們自身的綜合潛力,讓這些祖國的花朵在陽光下燦爛綻放。

篇十七: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內涵追求研究

一、專心創設環境,生化自然觀

科學來源於生活,也將回歸於生活,這正是科學好處所在。學生獲取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構成科學自然觀的過程同樣離不開生活,換言之,教師創設良好的環境就是給學生自然觀構成帶給沃土。那裏的環境能夠理解爲兩個層次,一是親近自然的實踐環境,二是科學探究的問題情境。

1.親近自然的實踐環境

科學來源於人們的生活實踐,研究的是自然界最一般、最基本的規律。所以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親歷自然科學是科學本身的要求。科學課程能夠讓學生有機會接近大自然,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發現和探索,是學生構成自然觀的便捷途徑。如三年級起始單元就讓孩子們回憶自己從事過的科學活動,讓孩子們走出教室在大自然的環境裏發現生命的存在等等,正是爲學生親近自然不斷創造機會。我們就應充分利用這一點,結合科學課程爲學生多創設這樣的親近自然的實踐環境。

2.科學探究的問題情境

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科學問題通常是複雜多變的,要培養學生能夠從複雜的問題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從而得出最佳的問題解決方案的潛力,這樣才能從容應對未來生活的挑戰。教師有意識地設置問題情境,能夠有效地使學生不斷主動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使其自然觀發展。因此,我們平時能夠透過科學探究活動、科學討論、科技製作活動等方式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親歷科學。學生在親歷科學的過程中,蒐集資料、自主尋找科學證據、構成解決問題的方案、獲得科學結論,潛移默化地構成自然觀。

二、潛心挖掘資源,顯化自然觀

國小科學課程的資料是自然科學重要的組成部分。爲了有效開展自然觀教育,教學資源的選取和挖掘,是十分重要的。

1.教材資料爲主

將自然觀具體化爲教學資料是自然觀教育的基本形式,縱觀國小科學教材,體現自然觀的素材很豐富。挖掘這些資料,創設有效科學情境,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觀念的陶冶、體會自然的思想和方法。整個國小科學課程的教學資料都貫穿着歷史上對於科學領域進行探索所表現出的自然觀和宇宙觀,主要體此刻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的規律和人類探索這些規律的歷程。

2.課外資源爲輔

科學自然觀的構成還要充分發揮課外資源的作用,教師要有效地引導學生透過課外閱讀、參觀、遊覽等形式加深對自然的認識和理解。這樣,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生活動有效結合就能夠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促使學生構成科學的自然觀。具體說來,能夠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有針對性地接觸相關閱讀資源,如網絡、圖書帶給的科普知識、科學歷史、科學家傳記等。還能夠引領學生有目的地參觀科技館、動物園、植物園、藝術館等公共場所,這些課外教育資源對學生有着很大吸引力,教育效果可見一斑。

三、悉心演繹課堂,點化自然觀

課堂是幫忙孩子構成科學自然觀的主要陣地,教師如何開展教學直接決定了實際效果。在新課程理念的引導下,教學活動類型更加靈活多樣,它的應用和選取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學生的學習方式,對於點化學生自然觀起着不可小覷的作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然觀更需要關注科學探究、現場考察、實驗、討論辯論4種教學活動類型。

1.科學探究

《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強調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要引領孩子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科學探究能夠圍繞自然現象中的科學問題展開,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親歷科學探究過程,在過程中幫忙學生構成科學自然觀。

2.現場考察

讓學生構成必須的自然觀首先就要讓他們去多多接觸自然,瞭解自然,在大自然的陶冶中學習關於自然的知識。直接的感受比間接的知識更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習的印象。現場考察就是一種很接近自然的形式。自然的情境給學生理解自然帶給了形象的自然感覺,這種自然感覺有助於科學過程的想象,進而促進學生對於自然的深入理解。討論辯論能夠是自由的也能夠是分組的,保證每個人都要在有想法的基礎上提出觀點。學生在自主發表觀點的同時也能夠認真聽同伴的想法,並在同伴的想法中進一步思考。讓學生羣衆構成一種觀點的表達、質疑、澄清、修正、補充的氣氛。教師在討論中適當進行幫忙,並且帶給必須的學習材料。學生透過討論辯論構成自然觀、獲得知識,這種同伴教育比聽課更加容易獲得好的效果。

四、總結

科學實踐活動中應注重學生的對自然探究興趣的鼓勵,並對學生具體活動參與狀況、投入程度、活動中的表現進行適當的評價。老師應對實驗過程中學生的觀察潛力、動手操作潛力、認真程度適當地做出評價。在課堂討論中學生提出問題的潛力、做出猜想假設的潛力、收集處理信息的潛力也就應記錄在學習記錄卡上。對於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進步事件、體驗、自我反思以及觀念的變化都要記錄在成長記錄袋中。全應對學生的動態學習活動狀況進行跟蹤評價才能更好地促進自然觀的發展。

篇十八: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材與教學現狀研究

一、國小科學教材與教學現狀分析

1.關於教材

此刻國小科學教材在很多方面都沒有體現出學科的特點,教材在選取和編排方面的科學性不強,教材中的很多資料不利於學生進行科學的學習。科學課主要在於增加學生的科學知識,並且掌握必須的科學概念,但是在國小的科學教材中,教師由於受到教學條件的限制,不能選取貼合新課程要求的教材,很多教材不僅僅排版的質量比較差,而且其難易程度與學生的理解潛力不相符。教材的選取需要思考校園所在的地區特色,這樣教師才能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背景開展教學。2.關於教學此刻國小在開展科學課的時候都沒有系統的規範,很多科學課的教師並不是具體的專業人員,科學課知識作爲一門副課在大多數的國小存在,班級裏學生的數量較多,在這種狀況下,教師不僅僅負擔的學生人數較多,而且需要跨年級進行備課,這就要求教師帶領學生開展各種活動,而且需要校園帶給超多活動器材和實物材料,並且配備相應的教具和學具,這對科學課教師而言,他們要承擔的任務更是重上加重。校園的重視程度不足,相關的教學設施欠缺,這些因素不利於教師將規定的資料有效地傳遞給學生。

二、有關國小科學教材與教學現狀問題的對策探討

1.透過不斷研究編寫科學教材

此刻很多國小運用的科學教材都是結論性知識偏多的版本,這些資料對於國小生而言有很大的理解難度,純粹知識的學習是違背國小生的心理特點的,因此教師能夠根據本地的實際需求編寫更加有針對性的教材,在呈現知識的同時能夠配置一些插圖,這樣形象化的編排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教師在上課之前還能夠自制一些科學的教具,將科學的資料以實驗的形式來進行,這樣的方式能夠加強學生對一些抽象知識的理解。

2.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指導

科學教師的成長需要校園帶給更多的學習機會,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很容易產生困惑,再加上有些國小缺少教學資源來提高科學課的教學質量,因此用心地參加不同形式的培訓就顯得十分重要,科學教師透過培訓能夠充分學習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模式,並且能夠提出自己在科學課堂中遇到的問題,透過分析和討論,這些問題能夠得到更多的解決方案。

3.校園要重視科學課

校園要改變對科學課的態度,在科學課教師的配置方面,不能把其他學科的教師安排在科學課中,因爲科學課需要專業的教師來開展,而且校園就應注重科學教師提出的意見,投入資金來購買必要的教學設備,用心支持各種形式的科學活動,這樣的科學課才能夠到達新課程規定的要求,學生才能夠真正地培養科學的學習態度。

三、總結

綜上所述,教師的科研潛力很大程度上受其專業素質的影響,作爲一個國小科學教師,不僅僅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而且還要有不斷學習的科學態度。僅僅靠有限的教學經驗是不夠的,教師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還要加大科學研究的力度,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及教學要求。

篇十九: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觀察潛力培養研究

一、教師要有培養學生觀察潛力的意識

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潛力,首先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僅僅依靠課本上的知識,還要運用新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觀察潛力。教師要用心創新,構成自己獨特的科學教學方法。

二、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國小科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觀察潛力,首先要讓學生有觀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離不開教師的悉心教導和幫忙。國小生對一切事物都有很強的好奇心。教師能夠把握學生好奇的心理,運用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課堂上,能夠先講解科學書上的知識,在課下,組織學生到大自然中,觀察真實的自然事物,讓學生把學到的與實際相比較,加深學習印象。例如,在學習“花的構成”這一節中,能夠帶領學生到校園的校園裏,認真觀察桃花、梨花等花朵。讓學生仔細觀察,既瞭解了花朵的構成,也能夠啓發學生對不同種類的花進行比較,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觀察潛力,促進學生對國小科學興趣的培養,從而使觀察潛力得到提高。教師還能夠透過講科學故事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要用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構成自己觀察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考潛力。

三、運用多種方式讓學生觀察

在國小科學的教學過程中,由於條件有限,不可能完全滿足教學中需要的教學資源。這就要求教師能夠盡力去運用各種方法,讓學生多觀察,培養他們的觀察潛力。運用實物、模型、掛圖和校園現有的科學實驗設備進行教學。有的教學資料比較抽象,比如“細胞的構成”這一節中,就能夠運用模型讓學生觀察和體會細胞的構成結構。還能夠運用多媒體技術來授課,也會提高學生的觀察潛力。國小科學教學中的觀察潛力對學生科學課的學習有很大幫忙,這就要求教師用心培養學生的觀察潛力,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篇二十: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我在執教《螞蟻》這一課時,根據學生大多都見過螞蟻,對螞蟻都比較熟悉,也比較喜愛,但是因爲螞蟻的個體不大,學生對它們的身體構造和生活習性不是很清楚的實際。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引導學生體驗探究螞蟻的過程,逐步建構自己對螞蟻的認識,培養並保持學生熱愛小動物的興趣,爲後面對其它小動物的觀察等做準備。觀察螞蟻的身體特點有兩條途徑,一是在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另一種是在課堂中的觀察。經過課前精心準備(提前用白糖引誘螞蟻,確定準確的觀察地點。上課前一天,我在校園的花壇、樹木、操場等螞蟻可能出沒的地方放上白糖,經過一天的觀察,找到了十多個螞蟻比較多的地方,上課的當天早晨在這十多個地方再放點白糖引螞蟻出來,確保上課時學生能觀察到。)我組織學生進行了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因爲這樣的觀察更接近科學觀察。

(一)視頻課件導入,揭示課題。

1、問題激趣:你們見過螞蟻嗎?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你見過的螞蟻的樣子嗎?

2、播放課件,出示課題:螞蟻。激發學生探究欲。

(二)室外觀察前的準備,讓學生了解怎樣觀察螞蟻。

1、說說你以前觀察到的螞蟻?

2、引導學生從螞蟻的樣子、身體有哪幾部分、怎樣搬運食物、怎樣交流信息、怎樣排隊行進、遇到食物時的反應等方面進行觀察。

3、觀察中應注意的問題。

(三)分組回報觀察結果,開展研討。

通過剛纔的研究,你們發現了什麼?每組選出一個學生代表小組發言,說說剛纔的研究中你們遇到了那些問題,你們是怎麼解決的?有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讓我們一起解決。對研討中發現的事實沒有說完整的由另一個學生補充。教師把學生的觀點板書下來,即使錯誤的發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記錄下來。當學生的發言出現矛盾時,當場討論解決。當場討論不能解決的,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外再觀察再做出結論。(通過實驗、觀察、研討再形成新的經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有希望被別人認可的慾望。因此尊重學生已有經驗,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篇二十一: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論文範例

國小科學教學論文範例

科學這門課程,在還在炫耀大學聯考狀元的今日教育下,不被許多人重視,包括學生自己。那麼,作爲科學課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而不辱使命呢?我是一名國小科學任課教師,也是一名科技輔導教師,我以我這幾年的切身體會,談談認識。

一、“探究”——激發學生科學興趣的火花

國小三年級是學生學習科學課的初始階段,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極爲興奮的事情,他們對科學知識有極強的好奇感,願意學習和探究。因此,作爲教師,就要利用這種“熱情”,不讓其熄滅。首先,要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踊躍發言的習慣。要讓學生打破沙鍋問到底,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敢於說別人不敢說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其次,要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主動動手實踐,體會探究新知的樂趣。針對很多科學知識都是通過實踐得來,如:分一分、擺一擺、畫一畫、測一測等,教師就要讓學生自己仔細地觀察事物、分析現象、思考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感受科學的真諦,迸發喜愛科學的火花。如,我在教學《改變浮和沉》時,爲了使一些物體改變浮沉狀況更爲直觀、形象,特意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鼓勵每人都要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並注意傾聽他人的看法,敢於失敗,敢於競爭。學生在自己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大膽提出了20 多種不同方案,然後經過充分討論選出最佳方案,再付諸實踐。讓每一小組的學生人人都在探究,人人都有收穫樂趣,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電化”——引燃學生科學興趣的火焰

國小科學是一門科學啓蒙性學科。它側重於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因而教材側重提供大量的科學信息,圖文並茂,有許多實物彩色圖片、形象的模型圖與優美的文字,從而將科學知識生動直觀地展示出來。此外,一堂40 分鐘的科學,是由多個實驗活動、問題和實驗活動組成的。如果在教學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燈、投影、錄像、等各種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這樣不僅能優化教學環境,拓寬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思路,而且能大大地引起學生的興趣。如,我在教學《物體的熱脹冷縮》時,我設計了一個小課件,開始是小朋友燒開水的生活情景動畫錄像,當放到“盛滿水”和“燒時茶壺溢水”等幾個情節時,在“茶壺溢水”畫面的小朋友頭腦上出現一個個的“?”這樣引導學生髮現、提出問題。通過研討、實驗,使學生得出“物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再出示一段課件,“大街上的水泥路面隔一段要開一道裂縫填進瀝青”“高架電線不拉緊”……出示問題,爲什麼要這樣?讓學生討論、交流,闡述自己的想法。最後出示課件:不開裂縫路面與開裂路面的熱脹冷縮後出現的情況和線路緊與不緊熱脹冷縮出現的後果對比,動畫演示,進一步明確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所在,從而啓發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恍然大悟,茅塞頓開,點燃了他們興趣的火焰。

三、“評價”——助推學生科學興趣的強力針

俗話說,孩子都是被誇大的。積極的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的好奇與探索精神,使學生對科學學習始終保持愉悅的情感體驗。在課堂中善用評價激勵語,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伊伊同學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沒關係,失敗也是成功,至少你知道了這樣做不行!”“你真行!好樣的!”“你知道的真多!

知識真豐富!我們大家要向你學習!”“你的回答真是與衆不同啊,很有創意,老師特欣賞你這點!”“你真像位小科學家,有這麼多重大發現!”“你敢於質疑,很棒,牛頓就是因爲質疑才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讓學生覺得自己很行,覺得自己離科學家不遠了,對科學越有興趣了。因此,作爲科學教師,特別是國小科學教師,對於學生的回答,無論恰當與否,教師都應及時做出評價。一個充滿讚揚的眼神、一個表揚的手勢、一句鼓勵的話語都能讓學生心潮澎湃,讓學生在心中涌動一種精神力量。這種心潮澎湃,這種精神力量,也許就能讓他走上科學的道路。

篇二十二: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一、我校國小科學教學現狀

經過調查瞭解,我校國小科學教學實際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科學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我校國小專職固定的科學教師很少(16個科學教學班只有2個科學教學班是專職固定的科學教師),大多數教學班沒有,科學教師所學專業“理、化、生”或相近科學出身的很少。由於農村國小教師缺乏,學校基本上是把科學課作爲“副課”、“搭秤課“來進行教學安排。因此,科學課常存在着擠課、占課現象,甚至有極少數學生一學期連《科學》書都沒見着,談何科學課的教學。

(二)師資力量薄弱。

受應試教育思想和兼職教師影響,科學課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師應有的重視。多數農村國小科學教師是兼職,幾乎沒有專業背景,這樣的非學科專業背景直接影響課程的實施質量。

(三)教育經費缺乏,教學資源跟不上、教學配套設施缺乏。

沒有經費投人,無科學實驗室、教育設施奇缺難以適應和進行現代的科學教學。這讓搞科學教學的教師感到非常困難,導致學生演示實驗、分組實驗落實的難度大。學校的學生從來沒有進過實驗室。要上科學課就乾脆帶學生讀課本,這樣很多的科學教學就變成了一種“走過場”。

二、我校國小科學教學實際現狀的策略

(一)完善保障制度、加大經費投入,改善我校科學教學條件

轉變觀念,提升科學課的學科地位。一門課程的學科地位,取決於它的學科性質。國小科學課程的學科性質在新課標中有明確的規定:“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科學啓蒙課程,以促進未來國民科學素養的全面提升,加強我國在科技競爭中的地位。”因此,加強科學課程改革,首先須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視。上到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下到國小校長及科任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加強國小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科學教育提高到關係國家興衰、民族命運的高度來認識,不再把科學課當成副科,從而確保科學課的學科地位。

(二)壯大科學教師的隊伍,增強科學教師的師資力量

國小科學教學要求教師具有較深的自然科學知識,而目前教師中有科學專業背景的教師不多,科學課教師主要任其他學科的兼職教師組成。兼職教師大多屬於“科學”領域的“新手”,沒經過學科訓練,知識水平上不能達到教學的需要,所以很大部分教師亟待提高自身的學科知識。

1。實施科學教育的關鍵在教師。

長期以來的傳統觀念給語文、數學的主科教師在培訓上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而給科學教師帶來的卻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學課沒人願上,沒人會上。針對目前我校現任科學教師專業水平較低、學歷不高和專業侷限的狀況,必須加強我校科學教師的師資培訓。要把轉變教師觀念貫穿於培訓的全過程,讓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權威者,轉變成學生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移到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

2。提升我校國小科學教師科學素養勢在必行。

科學課本應是學生最喜歡的課程之一,可是很多國小生表示科學課沒意思,學完也沒什麼印象。這與學校科學課教育資源有限、很多內容無法開展,但我認爲影響最大的是科學教師科學素養問題。教育行政部門要重視國小科學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國小校長也要重視本校的科學教育教學。這是提升我校國小科學教師素養的前提條件。在這些前提條件下,鎮、縣要常組織一些科學教師培訓,努力轉變科學教師的思想觀念。鎮、縣教育行政部門每學期組織各種形式的競賽,目的在於通過競賽激發教師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比如進行青年教師科學課堂教學比武、案例設計比賽、現場說課比賽、教師操作技能競賽、科學教師基礎知識競賽、論文評比等活動,給我校科學教師提供很多的機會展示自己,不斷地提高科學教師自身的素養。

三、總結

綜上所述,針對我校國小科學教學的實際現狀,要提高科學教學質量,從上到下高度重視、加大資金投入是基礎,提升國小科學教師素養、教學能力是關鍵,結合當地實際挖掘地方資源豐富科學課教學內容,這能着實提高我校的科學教學質量。

篇二十三: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一、巧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信息技術把以往的教學模式來了一個顛覆,從視覺、聽覺等方面給學生一定的震撼,實現了知識的完美轉化,把抽象空洞的理論知識轉變成了具體直觀的動態化知識。國小生對於知識的學習自覺性不是很高,如果他們沒有學習興趣的話,很難在課堂上集中精力。國小生天生好動,對於灌輸性的知識提不起興趣,如果把知識穿插到圖片、視頻等形式上,就能吸引到他們的注意力,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國小科學本身就是傳播科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學科,在教學方式的應用上應該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CAI課件的使用實現了知識的動態化,知識呈現的方式學生也比較喜歡,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也得到了激發,將被動式的學習轉變爲積極主動的學習,實現了樂學樂教的目標。比如在學習《在星空中》的章節內容時,首先讓學生進行預習,粗淺的瞭解相關的知識。但是牽扯的內容都比較抽象,爲了讓學生體驗到知識的魅力,把遙遠、神祕、美麗的星空呈現給學生,教師就可以巧妙的運用Authorware、PowerPoint和Flash技術創設學習情景,把美麗的星空通過視頻,圖像的方式呈現出來,然後再結合這些信息技術詮釋理論知識。

二、運用信息技術授課,完勝教學中的重難點

國小科學講授的內容很多是非常貼近學生生活的,但是對於一些抽象化的理論知識,學生還是很難理解,對於這些學習難度係數較大的知識點如果採取機械式記憶的方法,效果肯定很差,學生聽不懂、學不會的現象就會出現,甚至會出現厭學的情況。對於國小科學而言,知識有簡單和複雜之分,有重點難點之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有助於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常規的課堂教學方法,比如板書版畫授課,使用掛圖,純碎的語言描述等,這些途徑國小生一般不是很喜歡,雖然老師講的津津有味,甚至口若懸河,但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卻得不到激發。如果運用信息技術的話,就可以通過聲文並茂的方式呈現知識,也有利於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多媒體技術在一線教學中的應用,優化了教學過程,從視覺、聽覺和體驗上給學生很大的衝擊,在輔助教學上發揮出巨大的促進作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可以把複雜枯燥的知識轉化爲鮮活的圖像、動畫等,大大提升了教學質量。國小生天性好動、貪耍,如果課堂吸引不到他的注意力和興趣,他就會脫離課堂,甚至思想逃離到課堂之外。而多媒體以聲文圖茂的優勢從視覺、聽覺等方面刺激着他們,有利於他們參與其中。比如在學習《把種子散播到遠處》的時候,對於課堂中牽扯的知識點,植物種子的散播方式:包括自身傳播、動物傳播、風傳播、水傳播等,國小生生活閱歷膚淺,瞭解的生活常識也比較少,講授式的授課學生是很難理解的`,爲此攻破這些重難點,教師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如果能通過視頻講解或者利用3DMAX製作的三維動畫給學生演示的話,學生就會非常理解了,並且理解的更加透徹。信息技術的運用實現了知識的轉化,把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更加簡單易懂,大大提升了教學和學習的效果。

三、使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顧名思義是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其實教學質量的高低不是教師講授了多少知識,而是學生接受和了解了多少知識以及學以致用的能力。在國小科學課堂,國小生纔是課堂的主體,教學目標的設計應該考慮到學情,應該落腳於學生的發展上。教育的目的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或者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學習的方法,做到學會學習。信息技術的使用顛覆了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給學生留足了思考和探究的時間與空間,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比如在講授《麪包發黴了》的時候,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了解發黴麪包的危害以及發黴的原因。但是無論是從化學常識還是醫學常識,學生都很難理解。但是計算機進入課堂後,這一切就變得十分容易了。教師可把這一課製成課件,先在屏幕上顯示一塊發黴的麪包,然後再顯示兩組試驗的詳細過程,最後在本課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進行文字性小結。使學生在觀察試驗過程中,直觀地感覺到當時的情景,使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從平面走向立體,使其思維性、創造性和嚴密性都得到很好的鍛鍊。

篇二十四: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一、創新實驗,讓學生自主設計

當前的國小科學教育,許多教師的課堂教學,都顯得過於程式化,不過就是在簡簡單單地重複着課本上的教學內容。書上有什麼,自己就教什麼。尤其是在實驗方面,不看具體環境,不看實驗的合理程度以及與現實情況的滿足程度,一味地簡單照搬,這對於學生的學習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喜歡根據學生自己的意願,讓他們對教學實驗進行充分的自主創新設計。例如,在四年級下冊《擺》一課教學中,原教材裏,在本節實驗上選擇了單擺來進行。但這其實是存在很多問題的,一是延長了活動時間;二是不利於學生進行精確的科學觀測。而且兩次試驗的設計也略顯不人性化,在操作上具有較高的難度。爲了解決這些問題,在課堂上的實際實驗操作過程中,我讓學生自主設計,對過程進行改進,結果很多學生創新性地採用了雙擺形式,一次性完成。相對來說,實驗時間縮短一半,提高了效率,很好地實現了對教學過程的改進,完成了學生的自主化學習。

二、巧妙問答,讓學生自主理解

美國著名科學家加波普爾說:“科學與知識的增長永遠始於問題。”問答是教學中經常會用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採取巧妙問答的方式,可以有效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化思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提問原則,對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慾是極爲有用的,因爲這可以讓教師幫助學生充分實現自主化的學習過程。例如,在三年級下冊《植物的一生》課堂教學中,爲了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化學習,我在課堂教學伊始,就進行了一系列的提問。“我們平時接觸到的植物有哪幾種?”“這些植物由什麼部分構成?”“這些植物有哪些特點?”通過這樣一些問題,幫助學生在聯繫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充分進行自主思考,並通過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植物與動物的區別以及相同之處。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之間的自主討論,學生可以深入瞭解植物在我們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及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影響,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自然環境各部分之間和生命體的特性、生命週期複雜的相互作用,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瞭解課堂上的學習內容,並在課堂基本教學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化自由學習。巧妙問答,是教學中帶動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實現自由化學習過程的有效方式。通過巧妙問答,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強化學習效果,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打開學生的思路,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

三、互動多樣,讓學生自主思考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於知識的吸收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因此,要更好地提高學生對於知識的吸收、理解,幫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不但需要教師運用提問的方式,還需要運用其它多種多樣的互動方法進行輔助,比如小組討論、遊戲互動,等等。經過實際教學證明,這些方式都是極爲有用的。例如,在六年級下冊《踏上健康之路》一課的學習,我讓每位學生都模仿殘疾人,進行了實驗互動。我讓每位學生模仿體驗了一隻手系紅領巾的費時與不靈活,與一隻腳來回走的不方便和保持平衡的難度。通過這些體驗活動,我幫助學生意識到擁有一個完整的身體是很重要的,進而引導、啓發學生思考:“怎麼去保持一個完整健康的身體?”“殘疾人是不是等於不健康?”“殘疾人就一定是命運的弱者嗎?”等此類問題。體驗結束後,通過採取小組討論與彙報的形式,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知道的例子、想法以及日後的做法,讓學生知道我們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比我們更困難的人都在堅持運動,保持健康生活,進而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健康的重要性。互動多樣,是教師放手讓學生去學習,這樣可以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實現自主化學習的科學途徑。

四、總結

前文所述,是筆者在國小科學教學過程中,不斷思考並根據科學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及其它特殊屬性總結出來的做法,並且在多次嘗試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總之,科學是一門需要創新與思維的學科,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他們在科學課堂上展翅高飛。

篇二十五: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一、以玩促學,讓學生切實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國小生畢竟還是孩子,貪玩好動是孩子們的天性,要想讓他們規規矩矩地在課堂上坐四十分鐘,安安靜靜地聽,對很多孩子來說都很難。一些老師對那些在上課時總是好動的孩子會採取批評的方式,責怪他們“不聽話”,其實這樣不對,老師也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心理出發,瞭解孩子們的特點,並且加以利用。這也就是說,在國小科學教學中,老師不應該再採用老方法,只是單純地講課,而可以換一種方式,以玩促學,通過一些小遊戲、小實驗,讓學生得以自己動手操作,讓他們切實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這樣一來,孩子們就不會再覺得上課很無聊,因爲他們不需要一直紋絲不動地坐在凳子上,而是能夠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動態的學比靜態的聽有意思很多。只要學生有興趣,通過主動參與,在玩樂中學習,就可以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他們對學習、對知識掌握情況明顯會好很多。以玩促學,讓學生切實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自己總結,讓學生主動發現身邊的科學

國小科學,不同於語文、數學,它是一門走在時代發展前沿的學科,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做了最科學、最真實的解釋,國小開設這門課,就是爲了讓孩子們瞭解更多的科學知識。我們發現,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都是一個勁地告訴孩子們這些知識,學生好像就只是一個接收器,牢牢記住老師所講的東西,這樣很不利於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其實,老師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讓學生自己總結,對這件事、對這種現象,你怎麼看?爲什麼?自己去找答案,老師在旁進行指導,循循善誘,幫助他們。要知道,孩子們自己找到、總結的答案,肯定比老師告訴他們的要印象深刻。這樣總結的過程,其實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如此,學生就可以主動發現身邊的科學,不僅掌握了老師想要告訴學生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這種能力,在今後遇到類似事情,完全可以憑自己去解決、發現。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不再做學習的接收器,而是主動進攻,積極學習。自己總結,讓學生主動發現身邊的科學,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總結

在國小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老師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只有學生具備了這種能力,他們的思維纔不會僅僅侷限於老師所講的某一個點,而是可以擴散開來,更有利於他們的學習。通過老師的培養,讓所有學生都擁有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他們自身的綜合能力,讓這些祖國的花朵在陽光下燦爛綻放。

篇二十六: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一、正確理解、處理教材的策略

教師要本着“固本求變”的原則處理教材。固本,就是依據本課教學目標;求變,就是要從實驗出發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改造或者增刪。就是要鑽研教材,並不斷創新,並從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和挖掘教材編寫者的設計意圖,在能夠熟練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新處理。如《浮與沉》一課研究“改變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活動,書中只列出了兩種可供研究的物品,這時就可以對教材靈活處理,讓學生再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件物品進行研究,效果會更好一點,學生在總結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時就會更加容易一些。

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不會發生在被動的吸收之中。”教師要採取一些必要的方法,創設一定的探究氛圍,或採用一些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只要有了興趣,便會引起學生的探究慾望,使其大腦中形成興奮中心,促使全身各種器官處於最佳狀態,這時學生才能真正積極和主動參與到整個探索學習過程中。因此,教師培養興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是學好科學課的前提。可採取的方法有:

(一)設疑激趣

如教《研究磁鐵》一課時可將載着手套的手(內藏磁鐵)接近桌上的曲別針(曲別針被線繫好,另一端固定的桌子上)。學生看到曲別針在空中飛舞,這時的思維便活躍起來,勢必會想,老師是怎麼辦到的?手中有什麼?它能不能吸引別的物體?由於急切想知道其中的祕密,從而會帶着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活動之中。

(二)體驗成功,鞏固興趣

探究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既有成功,又有失敗。如“怎樣改變物體的沉浮”活動中,有的學生爲了讓鐵塊浮起來、讓裝入水仍未沉下去的瓶子沉下去,不斷地失敗,不斷地實驗,這時教師應該充分發現學生探究中的積極因素,加以鼓勵,使其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使其體驗到“失敗是成功之母”,體驗到意外。只有這樣,學生的興趣纔會更加持久。

三、創設自主參與探究的條件

(一)營造寬鬆、愉悅、民主的學習環境

在一節課之中,教師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響着學生的感情投入,學生的思路能否打開,情感能否釋放,全在於教師的引導,所以爲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愉悅、民主的學習環境就顯得尤爲重要了。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就是要使學生有一種安全感,舒適感。使他們毫無拘束地去學習。

(二)引導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探究

新課標認爲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由於學生在知識、能力、興趣、行爲習慣等方面存在着差異,如果還按原來的齊步走、一刀切的方式,就會出現能力強的同學“吃不飽”,進而興趣減弱;稍弱的學生“吃不了”沒興趣的現象。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不同層次、深度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選擇,在研究的過程中都有所發展,並且在此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適當地扶一扶,在探究方向和方法上進行點撥;對能力稍強的學生,要引導其自行選材設計實驗方案,然後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三)開放性原則

傳統的自然教學,學生大多處在封閉的課堂教學狀態之下,獲取知識的途徑過於單一,思維和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不夠。因此,在改革後的實際教學中,要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引導學生利用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等等各種媒體和資源進行學習、學生不必爲了學習而共同處在某一時間和地點,學習可以是獨立的,也可以由小組合作完成,地點可以擴展到課外、校外。例如學習《節約用水》教師,可讓學生調查家庭、學校周圍,社區一些地方的用水量和浪費水的現象,爾後引導學生分組研究一些專題,如“水龍頭的漏水情況”,“公廁沖水情況”等等。讓學生通過調查、觀察、統計數據等活動進一步研究,最後可以以板報,手抄報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無疑加強了學生對社會的瞭解和參與,有利於學生實驗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提高。

四、合作中研究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碰到許多的困難,更需要相互協作,因此.自主學習更要講究合作學習的策略。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根據不同的內容採取相應的方法,在觀察實驗時,引導學生明確目的、分工,積極動手動腦,共同完成觀察實驗內容,填寫記錄單。在蒐集資料時,要爲其他成員提供具體資料,選取有效的信息。在討論時,在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同時,尊重並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完成共同目標。

五、堅持科學探究的過程評價

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瞭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反思自己,並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評價對學生的探究學習做出適當的評價。評價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如何一步步制定計劃和實驗的,也要注意學生在活動中的興趣,責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評價不是爲了製造等級,而是爲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是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完善自我的一種教育方式,是促使學生順利到達科學彼岸的重要一環。

六、總結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始終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爲主線,讓學生成爲科學探究的主體,運用各種策略,使學生愛學,樂學,學得快,學得好。將科學課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的目的落到實處。

篇二十七: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一、國小科學教學現狀

1、教學目標不明確

由於中國傳統教學方法極爲單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味地灌輸理論知識。但是,這與開設國小科學這門課程的初衷相背離。這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學生自由學習的權利。因此,這樣的教學策略更加不利於科學課程的開展。

2、沒有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隨着我國教育方法的不斷改革,體現以學生爲本的政策需要被落實到教學工作中。但是,我們還是能夠看見許多學校依然沒有將學生擺在教學的首要位置。由於教師硬性要求學生學習理論知識,使得其產生牴觸心理。由於學生的不配合,所以,就使教學工作不能夠順利地開展。

二、國小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策略

1。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國小科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吸取以往的經驗教訓,爭取將學生被動學習轉化爲主動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進而引發其主動學習知識的想法。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通過神奇的科學現象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在用酒精等加熱試管時,教師可以通過酒精燈所發出的藍色火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且將其燃燒時所發出的藍色火焰進行講解。因爲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而乙醇燃燒時就會發出藍色火焰。這樣一來,首先通過實驗的方法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於此,之後再進行生動的講解。這樣學生通過直接的觀察不但能將理論知識牢記於心中,更能記住實驗現象,以便爲後續的科學數學學習做鋪墊。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國小科學學習中,觀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學生從外界得知信息的主要途徑。但是國小生的觀察意識非常薄弱,所以這就需要老師的幫助,幫助其有意識地培養觀察能力。但是觀察並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而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引發思考,這纔是真正的觀察力。例如,在教學液體混合前後的體積變化時,教師讓每位學生動手操作。具體步驟則是分別用燒杯稱取100mL的水與酒精。然後讓學生將其同時放入另一個大燒杯中進行混合搖勻,隨即讓每位學生說出有什麼現象發生。這時就會發現混合後的體積不是200mL,而是少於200mL。隨後教師告知是因爲兩者的密度不同,所以混合後的體積不是200mL。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於後續的科學學習。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國小科學教學中,通過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以及培養其善於觀察的能力能夠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在日後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落實這兩點工作內容。

篇二十八: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一、當前國小科學課堂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問題

在當前國小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當中,教師自身所存在的一些問題極大的影響着科學課堂教學的效率。衆所周知,通常情況下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需要先對教材內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之後再根據教師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在課堂上進行授課。

然而,在目前的情況下,筆者發現有許多學校和教師對科學課程都缺乏重視,並且很多時候科學課程教師都是由其他課程教師來兼職。而這些教師在身兼兩門課程的教學時,通常會將精力更多的放在自己原本所教課程上,對於科學課程的教學往往就是草草了事。這樣就導致教師對教材內容沒有深入的理解,就更不用說來教授學生,自然而然就不可能取得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課堂教學問題

在新課改的要求之下,教師漸漸意識到將課堂的主體位置交還給學生的重要性,並且在課堂上更多的讓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特別是在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上,由於科學課程本身就是要求學生具備極強的動手能力,以及涉及許多實驗,因此教師在科學課堂上都會留出許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過猶不及的情況。教師給學生留出了大量的時間進行探究性活動,雖然量多,卻不能保證質量,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往往流於表面難以深入。與此同時,教師又沒有很好的扮演一個引導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導致學生不能很好的吸收教材內容,極大的影響了學生在科學課程上的注意力學習。

二、提高國小科學課堂學生注意力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對於國小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來說,科學教師的質量直接關係到國小科學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要提高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要提高科學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職業素質。而要做到這一點,學校可以組織相關的培訓和講座,並且與其他學校進行交流,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以此來提高科學課堂的教學質量。除此之外,對於科學教師的選擇自然也要經過嚴格的考覈,只有這樣,才能保障科學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職業素質。

當然僅僅是教師職業素養的提升還是不夠的,還需要科學教師擁有強烈的責任心。在授課前要對教材內容進行仔細的研究,並且對自己所教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有一定的瞭解,這樣才能在科學課堂的授課時取得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從而引導學生在科學課堂中對科學更加感興趣,使學生的科學課堂學習注意力穩步提升。

(二)教會學生知識與生活相結合

科學教師要想在國小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取得更加良好的課程教學效果,那麼就必須要將課程知識與實際的生活相結合。這是因爲在國小科學課程中,每一個科學知識都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而將這些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繫起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程知識的同時,還能夠激發學生對於科學課程的興趣,提高他們對科學學課的注意力,從而讓他們更加主動積極的投入到科學課程的學習當中。

這是因爲由於國小生處於獨特的心理和生理期,在這個時候他們對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着強烈的好奇心,但是專注力卻不夠。而採用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授課方式,能夠讓他們從實際的生活當中去接觸每一個科學知識,在利用他們對外界強烈好奇心的同時,還能夠解決專注力不夠的問題,讓學生對科學知識和科學探究更感興趣。

(三)多組織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在科學課程的學習當中,科學探究活動是十分重要的一環,要提高學生在科學課堂的注意力,就必須要注重科學探究活動的組織。這是因爲對於學生來說,不僅需要掌握牢固的科學理論知識,同時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也是十分重要的。而科學探究能力除了包括學生的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外,還包括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以及領導能力。

因此,教師在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時候,除了要注意科學探究活動與科學知識的結合,同時還要注重在活動中學生團隊合作能力以及領導能力的培養。當然,在這其中,教師一定要扮演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指引,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活動,並且通過科學探究活動提高自身的知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