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語言的積累

語言的積累

語言的積累

記得老子曾經說過:“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成功需要積累。

對於語文這門學科來說,語言的積累尤爲重要。尤其是習作的素材積累,這是我們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強調最多的。但是怎麼積累?積累的方法往往又因學生個體差異不同而效果不同。有的同學說多看課外書就能積累知識,有的同學說上好課,背好課文我也能認識很多生字詞語。老師又會說,你的積累方法不對,儘管你很刻苦,可是效果不明顯。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知識的積累非常重要。在國小6年的學習生涯中,想把語文學透,不會積累是不行的。有的國小生從二年級就開始寫摘抄本,一個學期一個,等到六年級了都有十幾本了,可是依然寫不出作文,那麼摘抄本對他來說又有何意義呢?那麼國小語文到底需要通過怎樣的積累來學呢?作爲語文老師,我來談談幾點我的想法。

一、正讀

所謂“正讀”就是從教科書和真正的好文章中吸取文字的養分。

例1:課文

叢林中,住着一隻漂亮的鹿。

有一天,鹿口渴了,找到一個池塘,痛痛快快地喝起水來。池水清清的,像一面鏡子。鹿忽然發現了自己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咦,這是我嗎?”
    鹿擺擺身子,水中的倒影也跟着擺動起來。他從來沒有注意到自己是這麼漂亮!他不着急離開了,對着池水欣賞自己的美麗:“啊!我的身段多麼勻稱,我的角多麼精美別緻,好像兩束美麗的珊瑚!”
    一陣清風吹過,池水泛起了層層波紋。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噘起了嘴,皺起了眉頭:“唉,這四條腿太細了,怎麼配得上這兩隻美麗的角呢!”

鹿開始抱怨起自己的腿來。就在他沒精打采地準備離開的時侯,忽然聽到遠處傳來一陣腳步聲。他機靈地支起耳朵,不錯,正是腳步聲!鹿猛一回頭,哎呀,一頭獅子正悄悄地向自己逼近。       

師:誰能告訴我“泛起”是什麼意思?你是怎麼理解的?再用這個詞說一句話。

生:涌現出來

生:我是通過讀前後的句子來理解的。

生: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從水平面緩緩涌來。

師:“泛起”近義詞是“出現”,“泛起”一詞靈動的寫出了浪花的調皮。

師:哪位同學能告訴我畫紅線的句子是什麼句?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生:這是一個反問句,這樣寫可以加強語氣,加深讀者的印象。

教師可以通過這種提問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讀來感知課文的內容,領悟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樣,學生在不經意間自然而然的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

例2:寓言故事《葉公好龍》

古時候有個葉公,非常喜歡龍。他穿的衣服上繡着龍,戴的帽子上鑲着龍,住的房子也一樣,牆壁上畫着龍,柱子上雕着龍。這些龍張牙舞爪,迴旋盤繞,好像在雲霧裏飛翔。

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這麼喜歡龍,就決定去拜訪他。霎時間,烏雲滾滾,雷電交加,真龍到了葉公家裏,把頭伸進南窗,把尾巴繞到了北窗。

葉公見了真龍,嚇得臉色發白,渾身發抖,連忙跑走了。原來他喜歡的不是真龍。

師:誰能用最短的時間找出這篇寓言故事中出現的四字詞語?

生:張牙舞爪   迴旋盤繞  烏雲滾滾  雷達交加 

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動畫圖片的方式播放詞語的意思,加深學生的理解,從而使學生達到積累的目的。

師:同學們讀了這篇寓言故事,你體會到了什麼?

生:做人要誠實,不能看表面,不要盲目的去追捧一些事物。

師:中國古代寓言凝結着中華民族的智慧,每一個寓言故事都蘊含着一個道理。這些寓言故事通過活潑、輕鬆有趣的故事,告訴我們它背後的道理。我們學習寓言故事不能只是葉公好龍,只在嘴上說說,並不是真的喜歡。

例3:《故鄉》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段析】交代“我”回故鄉去。

【品味】“二千餘里”“二十餘年”寫出“我”與故鄉的距離之遠、與故鄉分別的時間之久。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①爲什麼用“橫着”?用了“荒村”爲什麼還要用“蕭索”?把“活氣”改爲“生氣”行不行?)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段析】點明深冬的某天乘船回故鄉。渲染了沉寂、荒涼的氣氛,襯托出“我”的悲涼心情。

【品味】“深冬”一詞不僅僅是季節變化的標誌,更是心情的寫照。

“橫着”寫出了村莊的不整齊,零零落落。

“蒼黃”“蕭索”勾畫出荒村死氣沉沉、沒有生命力、衰敗的景象,用詞非常貼切。

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②這個句子的結構形式有什麼特點?應該怎樣理解它的含義?聯繫上下文.說說這個句子起什麼作用?)

【段析】過渡段,承上啓下,“我”的心緒變得更加沉重。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③我所記得的故鄉要好得多了爲什麼“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彷彿也就如此。於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爲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段析】看到記憶中美好的故鄉變得荒涼破散,“我”流露出憂憤之情。

【品味】“全不如此”與下面的“本也如此”看似矛盾,實則並不矛盾。“我”對故鄉保持着少年時的美好記憶,而眼前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踐踏下的故鄉卻是一片荒涼景象,粉碎了“我”的“故鄉之夢”。因此,“我”只能以自己“本沒有什麼好心緒”來無可奈何地尋求自我安慰,說故鄉“本也如此”。實則表達了“我”心中難抑的憂憤之情。

我這次是專爲了別他而來的。我們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經公同賣給別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須趕在正月以前,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

【段析】交代此次回故鄉的目的,流露出“我”無奈的悲涼心情。

【品味】“我……來的”一句交代此次回故鄉的目的。

“永別”“遠離”寫出了依依不捨之情。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着,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着出來了,接着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

【品味】“瓦楞上……抖着”顯現了故鄉的荒涼與無限寂寥。“抖”字尤爲傳神,使“我”的心情又增添了幾分悽楚。

我的母親很高興,但也藏着許多淒涼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談搬家的事。宏兒沒有見過我,遠遠的對面站着只是看。

【品味】母親見到兒子“很高興”,但也“藏着”從此離開故土的淒涼與無奈。“藏着”一詞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人物的心情。

但我們終於談到搬家的事。我說外間的寓所已經租定了,又買了幾件傢俱,此外須將家裏所有的木器賣去,再去增添。母親也說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齊集,木器不便搬運的,也小半賣去了,只是收不起錢來。

“你休息一兩天,去拜望親戚本家一回,我們便可以走了。”母親說。

“是的。”

“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回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

【段析】提及閏土,引出回憶。

【品味】第一次讓閏土“亮相”。

這時候,我的腦裏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段析】描繪少年閏土月夜瓜地刺猹圖,刻畫了一個小英雄的形象。

【品味】記憶中的生活畫面何其美麗而令人神往!這爲後面中年閏土的出現作鋪墊。

這少年便是閏土。我認識他時,也不過十多歲,離現在將有三十年了;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正月裏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個忙月(我們這裏給人做工的分三種:整年給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長年;按日給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種地,只在過年過節以及收租時候來給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稱忙月),忙不過來,他便對父親說,可以叫他的兒子閏土來管祭器的。

【段析】介紹“我”與閏土認識的時間,能夠認識的緣由,以及當時“我”家中的狀況。

【品味】承上文交代的描述對象,進一步介紹相識的經過。

我的父親允許了;我也很高興,因爲我早聽到閏土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彷彿年紀,閏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親叫他閏土。他是能裝捉小鳥雀的。

【段析】交代閏土名字的由來。

【品味】“能裝弶捉小鳥雀的”,是“我”崇拜閏土的一個原因。

我於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閏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我便飛跑的去看。他正在廚房裏,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願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於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

【品味】“日日盼望”突出“我”盼望早日見到閏土的急切心情。

“飛跑”形象逼真地刻畫出“我”即將見到閏土時的歡快心情。

肖像描寫,表現出少年閨土的天真可愛。

“我”當時的身份是少爺,“閏土”是僱工家的孩子,在那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裏,我們兩個人很快變成朋友,說明在少年閏土和“我”的頭腦中還沒有等級觀念。

我們那時候不知道談些什麼,只記得閏土很高興,說是上城之後,見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

【段析】“我”在焦急的盼望中終於見到了閏土,並很快熟識起來。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他說:

“這不能。須大雪下了纔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穀,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麼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

【品味】“須”字強調了捕鳥的必備條件。

“掃、支、撒、拉”形象地寫出了捕鳥的動作和過程。作者恰當地運用動詞,形象、生動、真實地再現了冬日捕鳥的情形,充滿無窮的樂趣。

我於是又很盼望下雪。

【段析】閏土教“我”雪天捕鳥。

閏土又對我說:

“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裏來。我們日裏到海邊撿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後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品味】閏土邀“我”夏天去海邊撿貝殼,夜裏去管西瓜。

“管賊麼?”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裏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蝟,猹。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

【品味】“走路的人……不算偷的”突出了農村淳樸的習俗。

我那時並不知道這所謂猹的是怎麼一件東西——便是現在也沒有知道——只是無端的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

【品味】兩個破折號之間的文字表示插入,有補充說明的作用。

“他不咬人麼?”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我先前單知道他在水果店裏出賣罷了。

【品味】“我”“素不知道”“單知道”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與“閏土的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形成對比,“無窮無盡”表現出少年閏土有豐富的實際生活知識,令“我”佩服。

“我們沙地裏,潮汛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

阿!閏土的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裏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段析】少年閏土邀“我”夏日到海邊撿貝殼,月夜去管瓜,給“我”講潮汛、看跳魚兒等許多新鮮事。少年閏土豐富的生活知識,把“我”帶出了院子裏的”高牆”,使“我”看到了一個廣闊、充實、美好的世界,使“我”更加喜歡和佩服閏土。在“我”心裏,閏土簡直就是個小英雄,“我”與閏土建立起了純真的,友誼。

【品味】“阿”是發自內心的讚歎之情,將閏土和小夥伴相比,表現出閏土在同齡人中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特點。

可惜正月過去了,閏土須回家裏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廚房裏,哭着不肯出門,但終於被他父親帶走了。他後來還託他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但從此沒有再見面。

【段析】“我”與閏土的分別及別後的聯繫,但從此未再見過面。

【品味】“可惜”寫出了不得不分別的嘆息之情。

這是一篇很具有代表性的課文,文中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通過人物外貌、語言、神態、動作、心理描寫來揭示人物境況和內心世界;二是在對比中刻畫人物,表現主題。運用這些手法,成功地刻畫了典型的人物形象,也讓讀者清楚地認識到二十年間,農民生活、生產的貧困與艱難。

閱讀是語文學習最基本的方法,是積累的重要途徑。教學應以讀爲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反覆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滋味,讀出情趣,從而讀有所值,讀有所得,在讀中自然而然地積累豐富的語文材料。通過閱讀進行的積累,只是單純的記憶,要想讓學生領悟語言的精髓,還得引導學生邊積累邊品析。品析就是品讀、鑑賞,這個過程能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能激發學生對積累的興趣。

二、隨讀  隨看 

所謂隨讀隨看,是指在生活中,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通過分析、理解、質疑探究來積累語言的能力。

例1:果戈裏的筆記簿

俄國著名大作家果戈裏,曾經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廣泛觀察過後悉心記錄的筆記簿進行了成功的文學創作。這位作家的一個習慣就是身邊常備一個本子,隨時記下一切在社會上觀察、體驗到的事情,除了眼見的各種景物外,還有耳聞的各種有意義的話語,在這些記錄裏,天文地理花鳥蟲魚無所不有,既有多種動植物的名字和它們展示給作家並撥動他心絃的特別之處,也有掛在捕魚狩獵者口頭的俗語和樸實的但是耐人尋味的語言,還記錄下了作者對社會、人生和事物的思考,這些記錄爲果戈裏的寫作積累了大量的有用的素材,他曾經不無得意地把自己心愛的筆記簿稱爲“手頭的百科辭典”。

例2:元末明初時的陶宗儀,成就了一個“積頁成書”的佳話。他進士落榜後,常利用田間勞作休息時間,坐在田埂邊上看書。看一陣書,就放下書本,走到不遠處的一棵大樹下,信手扯下樹葉,在上面盡情地寫着。待到片片樹葉上寫滿了字的時候,他把它們小心翼翼放在大樹下晾着,然後將他們存貯在瓦罐中。貯滿了,就把瓦罐埋在屋後的大樹下。就這樣,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斷寫書,不斷積累。十幾年間,竟然積滿了數十瓦罐。到了晚年,他讓學生們挖出那些瓦罐,指導他們把樹葉記載的資料,抄錄整理,編寫了一部三十卷的《南村輟耕錄》。在積累中,他的文學之花綻放了。

這些例子充分說明了社會生活是學生作文的源泉,只有留心觀察社會生活,才能獲取寫作的素材。每一個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爲他們懂得積累,懂得知識的豐富,能力的提高,實力的雄厚,都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積累。

三、走讀

老師這裏講的走讀,其實就是想告訴同學們,要積極的面對一些同學們不認識,不熟悉,不理解的語言,切不可以一種惰性思維去對待這些不認識,不熟悉,不理解的語言。以一種積極,探索的心態去對陌生的語言進行分析總結積累。走讀是一種學習習慣!

例:一次旅遊,4年級的小明和媽媽來到了廣東省惠州市一個名爲“巽寮灣”的海邊度假。小明怎麼也不認識“巽寮”二字,這時小明媽媽通過網絡,查到了這兩個字的讀音。這時小明又問爲什麼要取這麼怪的名字呀,這時小明媽媽又通過網絡查到了“巽寮”二字的來歷:巽寮地名古來有之,相傳與比宋大文豪蘇東波有關,北宋年間蘇東波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皇帝貶來惠州,幾個老婆之中唯有出身歌妓的王朝雲相伴(其墓現在惠州西湖),初下南方,天氣悶熱,夫婦倆每到公休日就特喜歡來到巽寮這地方度假消暑,其時巽寮名也叫鴨寮,是鹹淡水交界,邊民喜來養鴨之處,此鴨字與歌妓出身的王朝雲相沖,於是乎定叫老公改名,作爲一方頭頭的領導與大文人蘇東波不敢怠慢,他發現整個大亞灣像個八卦形狀,而鴨寮這地點處在“巽”卦上(乾、兌:震、巽:坤、艮:離:坎),且巽代表風的意思,因此地常年微風佛面,海不揚波,順手一提書於巖上:巽寮

    當然現在蘇東波手跡巽寮兩字不復存了,該因1938年10月倭鬼進攻廣東時從大亞灣各處登錄給炮火炸爛了,但巽寮作爲行政地名永之相存

小明看完後終於明白了爲什麼叫巽寮灣了,且深深的記住了巽寮灣的一些歷史。且在一次作文比武中以“巽寮灣”爲素材,獲得了很好的名次。

    故事告訴我們遇到不認識,不熟悉,不理解的語言可不能輕言放棄,要一追到底,探個究竟,這樣同學們就能對語言有更多積累,還能對語言、文學產生極大興趣和愛好!

親愛的同學們,樂於積累,學會積累,紮實的語文功底纔會使你在今後的語言運用方面得心應手,遊刃有餘! 

標籤: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