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2017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多篇)

2017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多篇)

大學心理健康論文1800字 篇一

《基於多媒體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課情境創設》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大學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大學生也面臨着來自社會各界的壓力,因此我們將對基於多媒體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課情境創設進行具體的分析,針對性地提出創設方法,滿足學生心理健康的需求,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

1 對基於多媒體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創設的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各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進行的方式各有不同。有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多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但是並不能很好地和情境創設相結合,只是直觀地在課堂上爲學生展示了文本、圖片、聲音等,這樣的方式有助於教學,卻不能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到課堂中,不能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還有部分學校採用簡單的情境創設手段。例如,在濰坊學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教師只是對學生講解一些理論知識,這無法達到讓學生印象深刻的效果。因爲這些都無法構成一個完整的情境創設理論體系,所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課一直不能很好地和當下的社會實際相結合。

2 基於多媒體的情境創設策略

2.1 再現情境,還原真實

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課應該更好地貼近社會生活,結合社會實際的情境創設往往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源於生活,再現情境對材料的真實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將真實環境再現能夠使學生更融於社會,更注重真實情感的宣泄與表達。在濰坊學院的課堂上就做出了這樣的嘗試:教師充分利用錄像、錄音、電影畫面、投影、音樂等多媒體教學手段,真實地再現生活情境,喚醒大學生的內在感受,從而在情境中體驗、感悟[3]。這樣的設置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也充分地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上。

2.2 渲染情感,加重情感體驗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涉及範圍比較大、包含的內容含量較廣、對學生們的情感學習要求較高,然而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時卻十分有限,這就進一步加大了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課情境創設的難度。而多媒體課件不僅擁有着較好的信息容量優勢,還能夠通過視頻、音頻、圖片與文字資料的形式使大容量的教學成爲了可能,而且基於多媒體的情境創設手段能更好地傳達信息,催生和渲染情感。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師在課堂上對於情感的表達能夠很好地與學生情感認知融合在一起,產生強烈的共鳴,從而激發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活躍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教學氛圍,對於課程的開展大有裨益。教師通過利用渲染情境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有效地加深學生們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情感體驗,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掌握水平。

現實教學過程中,能夠用來對課堂教學氣氛與學生的情感進行渲染的最有效載體大概就是音樂了,音樂能夠使許多或微妙、或強烈的情感在學生們之間傳遞,增強學生們的情感表達與感知,使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大學教師講授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愛情心理專題時就可以在課前放一些比較有借鑑意義和價值的歌曲,如《我最親愛的》、《問》等,通過歌曲的渲染將學生們引入教學情境,歌曲優美的旋律以及較爲真實的歌詞,可以給大家更多的想象,將抽象的事物變得具象,從而加重了自己對情感的體驗,調動起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往往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課堂教學效果。如果教師在課堂中只是一味地進行理論講解,不僅不能調動起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們也會因爲缺少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心理認同而產生抵抗或是消極的學習情緒,導致課堂教學效率的低下。

2.3 創設情境,感受自身從未經歷過的事情

許多課堂教學存在的意義是提高人們的知識與經驗,以更好地對各種可能發生的問題進行預防,讓人們少走彎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一樣,其主要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對大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預防,給予其正確的指導。所以說,並不是說要讓學生們經歷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後才需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避免某種經歷可能帶來的傷害。有些事,並不需要自己親身去經歷,通過對別人的行爲進行觀察與借鑑一樣能取得較爲良好的效果,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大學心理健康課存在的意義。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一段關於勵志奮鬥的教學視頻,如電影《阿甘正傳》等,在觀看完影片後,讓學生們發表對影片的看法,並對影片中各個主人公的心理進行分析。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們就能夠從別人的奮鬥經歷中學到許多知識與經驗。

3 結語

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爲當代大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而基於多媒體的情境創設教學模式也能夠更好地將學生的情感表達與課程內容融合在一起,使學生在學習思考的同時宣泄來自各方面的情感壓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好地爲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設計 篇二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性質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是不同於傳統學科課程,又不同於典型活動課的全新課程。它很少採用靜態傳授的方式,而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來實施教學,這也決定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教學設計不能等同於大學課堂裏的其他學科課程。因此,要使活動課的教學設計切實有效,首先需要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性質進行準確定位。

(一)注重體驗性,寓心理知識於活動之中

大學生教育健康活動課跟傳統學科課程一樣,也需要給學生傳授心理髮展和心理健康保健的基本知識,但這種知識傳授不是靜態的接收,而是動態的,以活動爲中介。所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課跟其他學科的區別在於它並不要求和強調學科知識的全面系統掌握,也不要求理解的深刻和完整,它更多是根據心理保健知識要點和學生實際生活開展和組織教學活動,然後通過課程實施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心理體驗和感悟,讓學生在活動中找到認識的來源,並得以澄清認知,進而引發思考和成長,促進經驗和直覺的內在提升。

(二)學生本位性,課堂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強調教育是一個“他助—互助—自助”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學所以達到的教學目的就是學生的自主自助。教師和同學之間的他助和互助並不是目的,僅僅只是手段而已,只是借他助和互助引導出學生的自助。因此,它突出強調學生主體的思想,以學生爲主,無論從課程的設計還是組織來說都是寓心理健康保健知識和技巧於活動之中,突顯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主動體驗和感悟,從而實現主動發展。

(三)課堂具有開放性,生成性

對於傳統學科課程來說,教學的生成性是亮點。而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而言,生成性卻是本質的存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不是“文本課程”,而更多是“體驗課程”,這就意味着對任何給定的內容老師和學生都會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解讀和理解。另外,作爲“體驗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主要是依靠團體內交互作用對個體行爲產生影響的,而教學活動中的交互作用包括了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這種互動往往是通過對話、交流、論辯等多種形式來分享彼此的知識經驗和思想,進而互相補充、互相啓發。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在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之間,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教學也因此變成不再呆板,變成一個不斷動態的、增值的、生成的過程。

(四)迴歸生活,通過生活學習生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是以學習者自身所感受到、所觀察到的生活經驗,包括他們成長中典型的困惑或難題以及他們的興趣、需要和愛好等來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常常是通過摹擬某種生活情景,藉此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通過觀察、調查、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嘗試從自身生活的直觀性、本真性中去體驗生活、理解生活,而教師主要是引導啓發學生擴展經驗,不斷深化學生對自身經驗的體驗和感悟。如此一來,學習的過程由此變成學生生活經驗持續不斷髮展改造和推進的過程,它是來源於生活經驗並重建生活經驗的過程。

二、心理教育教育活動課的目標

健康的心理素質是現代社會對每個人的基本要求,這決定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課的總目標是緊緊圍繞着學生的身心各方面的特點、成長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和生長環境展開,向學生普及科學有效、實用的心理保健知識和技巧,促進學生認知發展,並培養他們樂觀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心理潛能的不斷開發和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目標主要是發展性的,也還包括干預性和防治性的目標。

(一)發展性心理教育目標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目標主要是發展性的,面對全體學生並注重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積極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包括普及應用心理學知識理論和心理保健方法,引導學生認識和接納自我,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社會交往技能、情緒管理能力,促進學生養成良好個性心理品質,促進自我成長和生涯發展等。

(二)干預性和防治性心理教育目標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除了要實現集體發展性輔導外,同時也關注學生成長中的困惑和危機問題。這些危機問題,包括學習不良、人際關係不良、情緒失衡、消極自我防禦與挫折等。心理健康活動課通過關注大學生的主體性發展,針對大學生輕度的心理障礙或者成長中的心理危機在課堂中進行團體干預,以緩解和解除學生心理障礙問題。同時,注重培養大學生的自助能力,即幫助他們將知識和價值觀轉換爲行動或行爲的方法,幫助學生養成理性和全面的思考習慣,對於各種問題可以通過權衡利弊,聯繫未來,作負責任的決定和改變,以減少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達到預防目的。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課的教學設計

從心理健康活動課的本質我們可以知道它具有體驗性、本位性、開放性和迴歸生活這些主要特徵,而它的目標又兼顧了發展性心理目標和障礙性心理目標。由此,心理健康活動課的教學設計就要兼顧體驗性、生活性和本位性的特點,還需要兼顧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設計教學主題單元,精選教學內容

一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通過選擇的課程內容來實現的,內容是目標的載體。因此,要合理設計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課,正確選擇課程內容非常關鍵。由心理健康活動課的總目標來看,課程內容應囊括大學生成長髮展的各個主要領域———學習、生活、生涯、人格、情緒等。因此,整個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課設計以主題輔導的方式會更切合這門課程。另外,在具體主題單元的教學設計裏,要根據主題模塊和學生的心理特徵,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爲課程資源設計教學內容,從學生當下的生活狀態中挖掘有價值的教育教學資源進行鍼對性地指導,以滿足學生心理全面成長的需要。另外,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課是以活動爲中介,通過引發學生的主動體驗和感悟式學習產生效果。它要求學生的高度參與、主動體驗、主動感悟,這也就決定了活動課教學內容選擇還需兼顧活動性和發展性。於是,心理健康活動課教學不適宜灌輸知識,更多是選取貼近學生實際心理生活的熱點或焦點問題來作爲教學資源,將心理知識或者技術蘊含在辯論、角色扮演、行爲訓練等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中形成切身體驗和深刻感悟,並激發學生自發的自我成長、自我訓練的興趣和動機,進而澄清錯誤的觀念,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策略,總結出自我心理保健的途徑和方法。

(二)教學設計以良好的氛圍營造和有效互動爲基礎

當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課主要是以班級集體教學爲主要組織形式。根據心理學家勒溫的團體動力學說可知,以班級爲單位的活動課是通過團體內各種潛力的交互作用對個體行爲產生影響的。在這個動力整體內,其中任何一個部分的變化都必將引起另一部分的變化。因此,在活動性、體驗性爲主要特徵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裏,互動是衡量教學設計是否確有成效的重要指標,也是達成心理健康根本目標的基本條件。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中,每個學生是否有機會發現自己錯誤的認知,是否有機會澄清自己的認識而引起認識的改變,是否引起情感的遷移或投射,新行爲的形成或強化是否順利完成都依賴於教學中成員間的有效互動。因此,教學設計時課堂布局採用環形、馬蹄形、分組的佈置更利於便於心理活動課的順利開展,因爲這些課堂位置的佈置可以縮短師生、生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更利於溝通交流。另外,有效互動的重要保證是自由、安全、和諧的心理氛圍。只有在開放接納、溫暖的心理氛圍中,學生才能放心以主人的姿態積極參加各種討論和互動,將自我開放、暢快地表達,才能盡情宣泄等。爲此,教師在教學氛圍營造時擺正老師在課堂中地位非常重要。在心理健康活動課中教師不再是以知識的絕對權威者的姿態,也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平等的參與者,是活動的引導者。在教學設計爲消除學生參與活動的顧慮,可以選用熱身活動、表演、遊戲等方式,便於營造輕鬆愉悅、富有安全感的課堂心理氛圍,合理引導學生積極體驗,主動反思。

(三)避免單一模式,採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設計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至關重要,因爲它在是達到教學目標的一箇中介、聯結作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以活動爲主,教學的設計具有一定的原則和模式,最常見的模式是“課堂導入—創設情境—討論—昇華—總結”,但若活動課都採取這種模式或僵化地套用這種模式也會讓課堂效率降低。因爲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課的形式非常多樣,包括課堂教學活動形式、課內外的訓練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形式。其次,心理活動課包含了學生成長困惑範疇內的不同的主題單元,不同主題不同內容應該有不同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另外,學生的心理現象具有複雜性,活動方法具有多樣性。由此可知,大學生心理活動課不能固守單一模式,而是需要綜合運用辯論賽、小組討論、講授講解、角色扮演、實踐操作或行爲訓練方法等多樣方法和形式。另外,教學裏教學信息的傳輸依靠於傳播教學信息的載體。一般來說,運用得較多的教學媒體主要有計算機教學輔助軟件、電視機、錄音機、幻燈機等。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選擇和運用傳播媒體必須考慮它的特徵和運用範圍、程度,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特點選擇最適合的媒體,這樣才能發揮其效果。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三

摘要:

現代社會中,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羣體。這裏不乏精英和驕子,他們代表着祖國的未來。因此,他們能否健康成長是社會倍加關注的焦點。心理問題已成爲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以及高校穩定的突出因素。而開展課內外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積極的影響和有益的作用,是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素質健康教育

當代大學生有着更高的抱負和追求,面臨着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壓力,心理疾病的發生率相對較高。近年來,因心理方面的問題而導致的身心疾病已成爲大學生休學、退學甚至違法犯罪的主要原因。隨着高校大學生中獨生子女、貧困大學生的增多以及因學業方面、經濟方面、情感方面、社會失業率方面、人際交往方面及職業選擇方面產生的心理問題尤爲常見,當然,也包括少數大學生的心理變態以及人格障礙甚至精神病等方面的問題。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凸現,校園極端事件屢見不鮮。因此,積極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的。

一、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大學課堂

每一個大學生在受到專業教育的同時也應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又要掌握養護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技能。由於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列爲各級各類學校的必修課,心理健康教育也只能停留在學術研究的狹小範圍內,使得現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技術難以應用。針對上述情況,應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觀指導,使心理健康教育作爲必修課納入大學課堂中,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的有關知識,努力使學生在接受專業教育的同時,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首先,應當提高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所謂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教育工作者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的原理以及心理諮詢理論和技術等對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響,幫助他們化解心理矛盾、減少心理衝突、緩解心理壓力、優化心理素質,使受教育者的心理過程得以正常發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形成良好的個性和思想品質,促進人格的成熟及人生的全面發展,其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和艱苦奮鬥的精神,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維護和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各方面健康地發展。因此,教師在上課時應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教師的心理狀態和情緒直接影響整個課堂氣氛,在教學中,教師要用真誠的微笑、友善的目光、親切的讚語營造和諧熱烈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習,在愉快中求發展,用對專業課的熱情喚起學生積極的情緒共鳴,激發學生愉悅、興奮的狀態。其次,注意教學內容的選擇難易要適度,教法的運用要因材施教和符合學生當時的心理狀態和特點,使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的信心。

二、課內外相結合,搞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課外活動包括課間活動、課餘活動,還有相應的一些競技比賽和運動會等,教師要充分認識課外活動中健康教育的意義和作用,加強課外活動的組織指導和訓練教育,一方面,通過課外活動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成長髮育,增強他們的體質,滿足他們的興趣和愛好,發揮他們的特長,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身體健康的教育教學效果。另一方面,通過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合作精神、競爭意識和堅強毅力,達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因此,課外活動的開展,對健康教育有着特有的實效性和實踐性。

三、營造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發揮學校行政部門、社團的力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創造一個積極的、良好的班級文化和校園文化環境。如開展文明班級、文明寢室的評比,“五四”系列活動,“一二九”系列活動,具體包括演講比賽、辯論賽、火炬接力賽、大合唱,等等。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並且以這些活動作爲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健康發展的有效載體,使學生們在活動中陶冶情操、淨化心靈。

學生在社會上活動、生活,就必然受到社會心理的影響。目前,一些社會上方方面面的不良風氣,給學生的心理素質造成惡劣的影響,更有一些不健康的圖書、音像製品以及不健康的網站等嚴重污染學生的心理環境,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極爲不利。另外,某些宣傳媒介的輿論導向發生了傾斜,如報道大款大腕多,而報道艱苦創業少,報道港臺明星多而報道英雄模範少,報道個人奮鬥多而報道互助合作少等。以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學生追趕時髦、盲目攀比、孤僻自私等現象。因此,就必須進行社會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穩定大學生的社會心理,使他們有正確的心理選擇和取向。

四、搞好大學生心理健康諮詢和指導

在大學裏應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輔導和心理諮詢活動,搞好大學生心理健康諮詢和指導。學生入學後,通過輔導員、學生會找學生談話,對學生進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對學生進行跟蹤瞭解,把心理有問題的學生分類歸納,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有條件的學校應該成立專門的心理諮詢機構,配備經驗豐富,敬業精神強、品德高尚的專兼職人員,對學生進行經常性的心理諮詢和心理輔導。建立接待制度,完善各種信息服務網絡,發揮學生管理隊伍和學生幹部隊伍在心理諮詢中的作用,發現心理問題特別是心理危機的學生要早報告、早干預,以便及時疏通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心理衝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

五、結束語

全社會都應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面對社會的種種變化和衝擊,學生心靈中常常會產生巨大波動:一方面,他們爲社會的改革、進步而欣喜;另一方面,對某些具體變化迷惑不解。因此,我們就要在全社會樹正氣、治歪風,儘量減少社會環境中不良因素對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消極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動態過程。不可能一勞永逸,要根據學生在校期間的心理和行爲發展變化情況,不斷進行跟蹤調查,進行分析研究,不斷充實、完善,併發揮它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質培養中的作用。我們相信,只要全社會普遍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會有很大提高,而健康的心理則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這樣才能真正地培養出德智體諸多方面全面發展的新世紀人才。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四

摘要:

目前高校學生在具體的交往活動和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正常發展。因此,關注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探究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常見的心理問題、產生原因及調適對策,科學引導他們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和人際交往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高校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問題;對策

高校學生作爲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思想、行爲有時還不夠成熟,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還不強。除此之外,由於大部分學生缺乏人際交往的經驗、技巧和方法,導致在具體的交往活動和過程中便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正常發展。因此,關注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探究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常見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及調適對策,科學引導他們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和人際交往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學生人際交往中常見的心理問題

一般來說,高校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一些困難或不適應是難免的,但有時他們的人際關係嚴重失調,人際交往時常受阻。總的來說,高校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心理脆弱,容易出現創傷。高校學生正處於青年期,自我意識迅速增強,開始了主動交往,但其社會閱歷有限,客觀環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夠全面接觸社會,瞭解人的整體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際交往中常又帶有理想的模型,然後據此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知己,一旦理想與現實不符,交往就產生問題,心理出現創傷。

第二,常常以自我爲中心。人際交往的目的在於滿足交往雙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諒互讓,以誠相見的基礎上得以實現的。而有的大學生卻常常忽視平等、互助這樣的基本交往原則,常以自我爲中心,喜歡自吹自擂、裝腔作勢、盛氣凌人、自私自利,從不考慮對方的需要,這樣的交往必定以失敗而告終。

第三,過度維護自己的面子。大學生的許多人際衝突,都是發生在沒有什麼原則問題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無意的碰撞、不經意的言語傷害、或區區小利等等,本來只要打個招呼、說聲道歉,也就沒事了,但雙方都“賭氣”,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遜,結果爭吵起來。更有甚者,一個不讓,一個拔拳相向,頭破血流,事後懊悔不迭。從心理學角度講,則是雙方都在用不適當的方法維護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彷彿誰先道歉就傷了面子,誰在威脅面前低了頭,誰就孬種,於是層層升級,以悲劇而告終。

第四,容易產生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種消極的心理品質,表現爲對他人的長處、成績心懷不滿,報以嫉恨,乃至行爲上冷嘲熱諷,甚至採取不道德行爲。嫉妒容易使人產生痛苦、憂傷、攻擊性言論和行爲,導致人際衝突和交往障礙。如有的同學在戀愛的競爭中失敗,轉而惡語中傷他人。

第五,自卑心理嚴重。自卑是一種過低的自我評價。自卑的淺層感受是別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層的體驗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在交往中常常是缺乏自信,畏首畏尾。遇到一點挫折,便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別人的恥笑與侮辱,更是甘咽苦果、忍氣吞聲。實際上,自卑並不一定能力低下,而是凡事期望值過高,不切實際,在交往中總想把自己的形象理想完美,懼怕丟醜、受挫或遭到他人的拒絕與恥笑。這種心境使自卑者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因而常將社交圈子限制在狹小的範圍內。

第六,自負與害羞、孤僻心理。自負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傲氣輕狂、居高臨下、自誇自大,過於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只關心個人的需要,強調自己的感受而忽視他人。害羞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常常表現出靦腆,動作忸怩,不自然,臉色緋紅,說話音量低而小,嚴重者怯於交往,對交往採取迴避的態度。過多約束自己的言行,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願望和情感,也無法與人溝通,造成交往雙方的不理解或誤解,妨礙了良好人際關係的形成。孤僻也會導致交往問題,具體表現爲孤芳自賞,自命清高,結果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愛則無朋,與人不合羣,待人不隨和。或是由於行爲習慣上的某種怪僻使他人難以接受。這樣從心理上與行爲上與他人有着屏障,自己將自己封閉起來,從而還容易引發自我封閉等心理問題的產生。

第七,不會拒絕別人。這類人常以奉獻者的角色與人交往。他們一般認爲,別人必須得到我的幫助,在與人交往時我必須做出犧牲,以使別人歡愉。他們絕對尊崇法律和社會道德,就是一般的社會習慣也不敢違反。這類人自幼就是典型的“乖孩子”,從小到大就沒有向周圍或社會說過“不”,別人需要什麼就滿足什麼。例如,你要打乒乓球,那讓你先打好了。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反抗與對峙。但是,“乖孩子”在幼年時的心理需求很容易獲得滿足,只要得一聲誇獎,什麼付出都是值得的。然而,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同樣以這種幼稚的心理參與社會,顯然會形成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他們往往會行善舉而期望有所回報,當善舉無回報時,就會感到十分委屈和不平衡。

第八,過度依賴別人。衆所周知,人際交往是以相互支持、互爲收益爲前提的,而有些人卻過多地依賴他人,以致成爲別人的負擔。這同樣是一種兒童對成人的幼稚的行爲方式,而不是成人與成人間成熟的行爲方式。有些人可能對某一個人很依賴,也可能非選擇性地依賴任意一個人。他過分信賴依賴對象,凡事言聽計從,唯唯諾諾,完全失去了自我,目的是想從所依賴的對象身上獲得源源不斷的支持與庇護,而自己卻從來沒有給對方些許的心理支持。如果他只依賴某一個人,就會既不願意也不允許對方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惟恐自己被拋棄。這種關係的結果是使被依附對象有一種束縛感,甚至會成爲一種負擔,並且產生一種想擺脫這種關係的強烈願望,最終導致親密關係的破裂,而許多心理脆弱者難以承受這種打擊,出現心理衝突。

二、高校學生人際交往中常見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對於以上所闡述的高校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其原因大致可以分爲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人格差異。所謂人格,又稱個性,是指人在各種心理過程中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包括氣質、性格等。由於人類行爲的個別差異很大,心理品質各異,對於同一信息的反應是不同的。研究表明:在一個團體中不受同學喜歡(嫌棄型)的大學生個性品質主要表現爲敵意、自私、粗魯、貪婪、冷酷、惡毒、不友善、狹隘、妒忌、猜疑等;而最受歡迎的“人緣型”大學生表現出來的個性品質則完全與之相反。

第二,人際交往的認知偏差。主要包括自我意識和對社會認知兩方面。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存在、自己與他人和周圍事物的關係以及對自己行爲諸方面的意識,是通過與他人的交往而獲得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利提出了“鏡中之我”的理論:是指人是通過觀察別人和自己行爲的反應而形成自我意識、完成自我評價的。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之間出現差距,可能是因爲自我認識不準(或高估或低估)造成的,也可能是由於別人取笑而有意高估或低估造成的。自負與自卑就是自我意識障礙極端的表現,是影響人際交往的重要心理因素。

社會認知的關鍵是對社會現象要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同時,社會認知還是個人對他人的心理狀態、行爲動機和意向作出推測與判斷的過程,並且往往會根據自身的經驗與體會來認識他人當時潛在的心理狀態,即所謂以己度人。因此,這種推測與判斷必然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從而導致認知偏差,給交往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第三,情緒情感障礙。由於人際交往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及心理距離的遠近,情緒情感成分是人際交往中的主要部分,並會影響到認知和行爲。常見的情緒情感障礙有:害羞、恐懼、憤怒、嫉妒等。不良的情感會導致或加深人際認知偏差,並使人際行爲失控;同時情緒也具有某種感染性,一方的情緒不良往往會導致另一方的消極情緒。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常常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因此,由情緒情感障礙引起的人際交往問題十分普遍。

三、高校學生人際交往中常見心理問題的調適對策

每個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改善人際關係,加強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義。

第一,高校的管理者要加強大學生的自我保健教育,注意引導學生不斷調整自己的認知結構,對人際交往形成一種積極的準確的認識,而不要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視爲爾虞我詐。同時加強交往技巧的培養,促使交往雙方達到心理相容。

第二,引導學生學會積極的肯定對方。人類普遍存在着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滿足的情況下,他纔會產生最大程度的愉悅,纔會對人際交往中對方的態度、觀點易於接受。特別是處於青春期的大學生,自尊心極強,因而在交往中首先就必須肯定對方,尊重對方,這是成功交往的一半。

第三,在交往的過程中要做到真誠熱情。人際交往中,若對方感到了你的真誠與熱情,顯然會得到對方肯定的評價。所以在交往中,不但需要充沛的熱情,同時又坦誠言明自身的利益,顯得真誠而又合情合理。這樣,自然會得到對方的接納,爲成功交往架起了一道橋樑。

第四,讓學生學會信任他人。美國哲學家和詩人愛默生說過:你信任人,人才對你重視。以偉大的風度待人,人才表現出偉大的風度。在人際交往中,高校學生要相信他人的真誠,從積極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動機和言行,而不是胡亂猜疑,相互設防。同時,信任他人必須真心實意,而不是口是心非。

第五,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俗話說,自愛才有他愛,自尊而後有他尊。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際交往中,自信的人總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談吐從容,而決非孤芳自賞、盲目清高,而是對自己的不足有所認識,並善於聽從別人的勸告與幫助,勇於改正自己的錯誤。高校學生培養自信,要使他們做到善於“解剖自己”,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在社會實踐中磨鍊、摔打自己,使自己儘快成熟起來。

第六,教學生學會剋制。與人相處,難免發生摩擦衝突,剋制往往會起到“化干戈爲玉帛”的效果。剋制是以團結爲金,以大局爲重,即使是在自己的自尊與利益受到損害時也是如此。但剋制並不是無條件的,應有理、有利、有節,如果是爲一時苟安,忍氣吞聲地任憑他人的無端攻擊、指責,則是怯懦的表現,而不是正確的交往態度。

只要高校管理者在平時的工作中注意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以學生爲本,通過各種渠道和資源宣傳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應對各種問題的能力,就能有效的預防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心理問題的產生。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五

摘要:

解決大學生中日益嚴重的心理問題是當前大學工作的重要內容;人格缺失、人際交往困難、戀愛情感波動和學習、就業壓力是造成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一些大學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應和適應障礙,危害着青年學生身心健康,阻礙着他們的成長和發展,因此,建立科學、有效、靈敏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對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字:

大學生,心理問題,解決方法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能夠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目標。一直以來,大學生都被認爲是受命運青睞的天之驕子,他們具備了各方面的良好素質,是優秀的代名詞。但是,從當前反映的一些情況來看,越來越多的在校大學生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潛伏着心理危機。比如,缺乏自信,自卑感強,情緒低落,感情脆弱,耐挫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差,人際交往有障礙,等等。

楊叔子院士曾經提出:“智商越高,情商出現問題,對社會的危害越大。”因此,分析解決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緩解心理壓力已經成爲各大高校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看,大學生處於青少年向成年的過度轉變時期。在這一階段中,容易出現考上大學的自豪感和處理問題能力不高的自卑感的矛盾衝突,強烈的交往需要與孤獨感的矛盾衝突,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衝突等一系列問題。這些矛盾如果長時間得不到解決,在遭遇某種刺激時,就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容易出現心理問障礙。

從學校環境方面來看,高中時期的學習、生活環境與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環境有着很大的不同。高中的學校教育模式只注重學生的成績問題,只重視升學率。而將學生的生活能力的培養,心理素質的培養,品德的教育等問題放在次要位置,有許多中學根本就沒有將學生的生活能力培養,心理素質培養,品德教育問題列入議事日程。這種高中教育的現狀,對學生今後的發展是極爲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

當受到過這種中等教育的學生升入大學後,角色、地位及學習和生活環境與高中時期有着極大的改變。必然對大學生活產生極大的不適應;而中學生中又有許多是獨生子女,不論其家庭是貧是富,都是家庭的中心和寵兒,由於聰明、學習好,受到老師及親友的過多關注。進入大學後,當這一切不復存在時,就會產生失落感,原本脆弱的心靈會變得更加多疑和敏感。加之這個年齡段正處於青春躁動期,渴望友誼、愛情,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又不善於和人溝通、交往,不會主動地去理解他人。他們也必然會對大學的生活感到很不適應。

第一,大學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獨立的處理學習、生活、人際關係等各方面的問題,但據調查,有相當多的學生以前在家裏沒有洗過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對父母有較強的依賴性。

第二,大學中評判學生優劣的'條件已不再是單純的學習成績,而已包括了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及其他一些因素,這種標準的多樣化,使部分成績優秀而其他方面較差的學生感到不適應,其自尊心受到強烈的震撼,心理上產生失落和自卑。

第三,現在的大學對學生學習要求嚴格,若幾門功課不及格就會面臨失去學位,降級甚至遭遇退學的危險,這就給學生造成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加之大學中主要是靠學生的自學能力來進行學習,與以往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很不一樣。使很多學生不知所措不知怎樣進行學習,而感到茫然,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情緒低落、失去自信、心理失衡、導致心理異常。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從家庭方面來看,家庭是始終伴隨人類從嬰兒,少兒一直到成人時代的重要外在因素。衆所周知,人類的價值觀,人生觀都以少兒時期的思想觀念爲基礎。父母和睦的家庭孩子往往性格比較開朗,心理承受能力較好,父母關係緊張的家庭,孩子的脾氣也趨向於暴躁。而大多數單親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和自卑是其共通特點。很多大學生家庭的不幸福,會使他的心理產生陰影,在日後的生活學習中逐漸顯露甚至演變成嚴重的心理疾病。同時,對獨生子女的溺愛也直接導致了大學生過於依靠父母,心理承受能力偏弱的主要問題。

從歷史文化方面來看,受中國悠久的文化和封建歷史影響,使中國人在骨子裏有一種含蓄和矜持,形成了內向的民族性格。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對心理學的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層面,造就了西方人張揚個性,提倡人權的特點。然而,進入新紀元後,社會的飛速發展和世界性的高度同步,中西方文化在新一代驕子們的思想中匯流。格格不入,甚至相互對立的文化特點,使大學生在人格與道德方面倍受衝擊,而脆弱的心理防線也隨之崩塌。使許多人產生了浮躁的心理,無所適從,有的人由於某些心理壓力,產生了心理疾病也不懂得去就醫,甚至不敢去就醫。

同樣的,由於以上原因,也導致了大學生在擇業是遇到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大學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容易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爲一下四個方面

(1)自負心理。這種心理主要集中在成績較好的畢業生當中。他們往往被社會公認爲學習成績優秀,勤奮好學的榜樣。因而產生自負心理,擇業要求過高,在擇業過程中容易產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況。

(2)自卑心理。這種現象與自負心理截然相反。一些成績較差或來自農村貧困家庭的學生,面對當今社會日益尖銳的激烈競爭,總覺得自己“先天不足”,做事及做人都縮手縮腳。自卑使他們缺乏自信心和競爭力,參加面試時心理忐忑不安,心理承受能力極差,遇到挫折概率較大,容易一蹶不振。

(3)急功近利心理。有這種心理現象的學生往往在擇業時看重職業的性質,自己的地位和報酬,一心只想進大城市,大機關,到掙錢多待遇好、工作輕鬆的單位,或渴望一步到位,這種心理不僅脫離實際,而且不利於大學畢業生職業生涯的發展。

(4)依賴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特徵的大學畢業生可分爲兩種傾向。一是依賴大多數的從衆心理,自己缺乏獨立的見解,虛榮心和僥倖心理會使他們改變原有的自我期望,而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切合自身實際的選擇;二是依賴政策,依賴他人的心理,他們不是主動去選擇積極參與競爭,而是坐等學校給自己落實單位,或者依賴家長與親友走後門、託關係,甚至讓家長出面與用人單位洽談,一切由家長包辦。這會使得這些大學畢業生失去更多的機會。同時,依賴心理也反映了這些大學生缺乏開拓能力和競爭精神。

根據上面所述情況,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已經刻不容緩。

學校教育方面,需要在反思傳統教育方式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理論做指導,重建大學生心理危機的主動干預機制。

第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充實高校課餘生活,探索不同路徑的教育模式。多方面多角度的加強心理的教育,打破模式化和形式化的束縛,走到學生當中去,走進學生生活中去,把高校心理諮詢工作,做細,做實,做好,給學生們更多的心理關懷。根據大學生的特點開設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講座,普及和增強他們的心理衛生知識,以便於他們在產生心理問題時,能夠及時得到治療和疏導。

第二,輔導員在加強心理教育這個工程上,起着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大多數同學們的心目中輔導員是他們最可信賴的人,輔導員是他們心靈中的依靠,他們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就是輔導員。所以,輔導員來做學生們的心裏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輔導員應該將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和心裏素質教育相結合,不斷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因此,輔導員應深入到學生當中去,貼近同學、瞭解同學,進行大量的調研工作,及時的發現問題,及時做好學生們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工作。及早發現,及時疏導,及時解決,是解決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第三,要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領導主管制度。學院要有領導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計劃的制定、展開以及經費支持負責,這樣才能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貫性、持久性、全面性,真正取得實效。

第四,要建立能夠上傳下達信息暢達的危機處理網絡。有專業人員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中心,班主任,寢室長(學生幹部),家長,是構成這個網絡的必要環節。建立完善的信息檔案,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平臺,及時掌握患有心理問題學生的狀況和可能發生的心理危機事件。

第五,要轉換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高校的大學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對他們進行積極健康的引導,有助於他們形成正確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建立有專家和專業人員著稱的工作隊伍。根據我國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由專家制定心理健康的基本標準,並且把它放在學校網頁上,讓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心理狀況作出判斷。在網頁上設置由專家主持的心理健康論壇,或者採通熱線,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諮詢和幫助。

家庭方面,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就形成了。因此,構建一個和睦,互謙,互讓,友愛,尊重,和諧的家庭不僅僅是責任也是義務。給子女營造一片美麗的天空,一個健康成長的氛圍是每個家長都應該盡到的職責。此外,家庭的教育也應該趨於科學,不要動輒打罵訓斥,也不應過分溺愛。糾正其不良的言行和錯誤的行爲不能手軟,但也要尊重事實不可以妄自決斷,對孩子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尊重。因此,提高年輕家長和即將做家長的青年們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道德修養和知識水平,普及科學育兒知識,就顯得尤爲重要了。

歷史文化方面,轉變思想,老師應耐心地引導學生對外來文化仔細篩選,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讓兩種文化在大學生的思想中融會貫通。用正確的態度面對即將產生的,或者已經產生的心理問題。使人們認識到,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是一個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體不適一樣,應該及時去就醫以求得諮詢、疏導,對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會和學校要給予更多的尊重、理解、關愛。

同樣,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也要充分認識到心理調適的積極作用,提高自我調適的自覺性,增強承受挫折,化解衝突和矛盾的能力,及時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順利擇業。要控制自己的心境,自覺地調整內在的不平衡心理,增強心理素質,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對擇業要充滿信心,要注意磨練自己的意志,培養豁達、樂觀的態度,不要懼怕困難、挫折,要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和健康的心理。

總而言之,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不僅僅只應從大學開始,而應該從中學、國小和每個家庭開始早期的教育培養,這樣更有利於人的成長。因此,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僅僅是學校的問題,也包括家長,甚至學生自身的調整。只有正確認識並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才能更有效的引導大學生走向成材之路。當今提倡的注重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更符合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同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對不斷地提高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應該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和廣度。和諧大學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學生的心理健康。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的主動干預機制,解除大學生的心理疾苦,調整大學生的心理狀態,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讓他們順利畢業,順利就業,既是我們當代大學培養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和接班人的工作重點,也是我們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