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一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是當前高校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但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還存在諸多問題,制約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從課程教學目標、師資水平、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方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並提出相應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問題與對策

隨着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和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持續深入,高校大學生面臨的競爭和壓力加劇,致使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大學生心理健康受到了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爲高等學校目前面臨的迫切而艱鉅的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16號”文件明確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項重要內容,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爲目標,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爲重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目前我國高校普遍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這是培育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適應環境和自我調節的能力重要途徑。但多數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着目標不明確、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教學方法單一、教學評價不科學等問題。可見,研究和改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存在的問題與表現

(一)課程目標不明確。教學目標對教學具有規定性,它決定着課程教學追求的方向,不同的課程目標界定將對課程教學過程產生的導向性影響,最終對課程教學結果產生實質性差異。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目標存在着一些分歧,集中表現爲理論化與技能化之間的爭論。所謂理論化,是指強調課程教學的理論性目標,主張課程教學通過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素養,通過提高他們對各種心理問題的科學認識能力,促進他們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提升他們的心理素質狀況。所謂技能化,是指強調課程教學的實踐技能性目標,主張課程教學應關注大學生應對各種心理問題時實踐技能的提高,注重具體方法對大學生應對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心理問題的實踐價值。這種分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及其質量的規格和統一產生了不利影響。

(二)師資水平參差不齊。由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國高校教育工作中起步較晚,因此課程的專業任課教師較爲缺乏,各高校爲解決專業教師不足的問題,往往採取一些變通的方法,這往往出現兩種情況。

1.以心理學專業教師來承擔該課程教學,但由於這部分教師與學生接觸較少,缺乏實踐經驗,因而教學往往是從理論到理論,課堂教學不能真正達成教學目標。

2.以鄰近學科的教師來擔任該課程教學,主要是一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雖然這部分教師實踐經驗豐富,但又缺乏心理學基礎理論知識,因而課程教學不夠系統,同樣也不能實現教學目標。正因爲此,導致目前我國高校該課程的教學質量普遍較低。

(三)教學方法單一。當前,許多高校的課程教學模式主要以“授——受”式爲主,教學方法則主要以講授法爲主。該門課程同樣也存在着教學方法單一化的問題,但在具體表現上,相對於不同類型的師資表現的形式又有所不同。對於心理學專業師資,教學時是以理論串講爲主,缺乏案例佐證;對於思想政治課教師和輔導員,教學時則又是以案例串講爲主,缺乏基本知識和理論的疏理。這種教學方法單一化表現,必然影響到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四)教學評價不科學。目前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評價存在諸多問題。從“評教”的角度看,許多高校在對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評價時,忽視該課程的專業特殊性,往往以傳統課程的評價模式來對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評價,評價的關注點主要是教師課堂教學的“表演性”;在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時,則主要關注紙加筆考試分數的量化結果,忽視對他們實際心理技能和心理健康維護能力的評價,這種評價導向致使許多大學生在學習本門課程時發生方向性錯誤:只突出理論知識的學習,忽視相關技能的發展,影響了課程教學目標的真正達成。

二、解決的對策和措施

(一)確立合理的課程教學目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具有特殊性的課程。首先,該課程不僅對大學生當前的生活發揮作用,而且對大學生的未來也產生影響;其次,該課程不僅要讓大學生掌握一般心理知識,提高對心理問題的識別能力,也要增強大學生各種心理問題應對能力。因此,該課程教學目標應該是,既要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大學生認識各種心理問題的能力,又要提高大學生應對各種心理衝突和問題的實踐技能,即理論與技能相結合的目標。

(二)提高師資水平。教學實踐表明,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是制約課程教學實效的“瓶頸”,提高任課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就成爲提升課程教學效能的關鍵。根據目前該課程普遍存在的兩類師資實際情況,採取不同措施,有針對性地解決。對於心理學專業師資,可安排他們參加心理諮詢活動,或擔任班主任,讓他們深入到學生中去,更多瞭解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要通過舉辦培訓班的形式,對他們進行系統的心理學基本理論知識培訓,提高他們心理學理論素養。

(三)採用多元化的。互動教學形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的綜合性,對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出了多樣化的要求。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應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採用多元化的互動教學形式,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師生互動和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在教學過程中,要把課程教學和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結合在一起,除了教師講授外,圍繞有關主題,嘗試設計不同的教學形式。

1.團體練習。在教學中採用隨機分組的方式組成學習團體,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團體練習,獲得直接體驗,並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如“同舟共濟”、“無家可歸”、“盲行”等團體練習,拉近學生彼此的距離,讓其充分體驗到合作、信任、真誠等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將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的問題,融入類似的案例中,以小組或班級爲單位對案例進行討論,並通過課堂分享瞭解更多不同角度的觀點,集思廣益,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的觀念體系。

3.角色扮演。通過小品表演的模式,通過學生對角色模仿、想象、創造、感受,釋放一些平時壓抑的情緒,學會換位思考,瞭解他人的立場和觀點,澄清問題的實質。

(四)建構科學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由於人的心理具有內隱性特性,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結果同樣具有內隱的特性,這客觀地給我們對課程教學結果的評價帶來許多困難。且一種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長期的過程,個性的完善是人全部生活經歷、經驗積累的結晶,不是一時一事就可以完成的,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期望學生上幾節心理健康教育課就發生徹底改變,是不現實的。因此,在本課程的教學評價,特別是學生學業評價中,反對以單一考試的量化手段對大學生的學習進行分等劃類的傳統評價方式。應採用自我參照標準,引導大學生經教學之後對自己在生活和社會實踐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建立一種以“自我反思性評價”爲核心的新的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甘映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探討。高教論壇,20xx,2:92-94

[2]廖壯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探索。梧州學院學報,20xx,10:97-100

[3]楊民,楊立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芻議。文教資料,20xx,5:21-22

[4]孟慶恩。如何在大學生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xx,6:46-48

[5]劉海燕,高豔。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建設。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xx,4:17-19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二

【摘 要】本文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闡述了在高校如何及時有效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並提出具體措施,積極幫助學生擺脫心理困境,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爲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項原則:

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與行爲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爲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

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

二、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係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係到人才的培養方向。當代人普遍存在不能適應社會,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爲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究其原因,與教育過程不重視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從不參與一切社會活動;因一些小小的失誤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爲;玩世不恭萬念俱灰;逃避羣體自我封閉。等等都是心理問題的反映。

大量調查表明,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爲大學生的主要心理疾病。具體表現爲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爲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係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

所以、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三、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現代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着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衝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髮展中的失衡狀態。

1.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新生入學首先面臨的就是生活環境的變化。上大學前,不少學生沒有遠離家門,飲食起居由父母包辦,形成了較強的依賴心理。而進入大學後,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顧,有的學生因缺乏獨立生活能力而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學生因開支無計劃而出現“經濟危機”;有的學生因缺乏集體生活的習慣而希望得到他人的幫助,不知道也不會關心他人;加之水土和飲食方面的。差異以及氣候,語言環境與作息時間的變化等。大學新生在遇到這些問題時,常常束手無策,鬱鬱寡歡,致使有的學生出現煩躁,緊張不安等焦慮情緒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經衰弱症狀。

2.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3.擇業的難題

隨着高等教育分配製度改革的不斷變化,市場帶給大學生更多的擇業機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也增加了擇業難度,加重了大學生的行爲責任和心理壓力。而畢業生自身的素質,性別、專業以及社會關係等又制約着擇業的自主權,對於少數大學生來說,甚至畢業就意味着失業。這一變化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適應力弱的大學畢業生是難以解決的現實矛盾。恐懼、焦慮、煩躁打破了他們的心理平衡,心緒抑鬱,使他們對生活缺乏信心,對前途失去希望,對處境無能爲力。

四、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諮詢作用

學校心理諮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時間的推移,心理諮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學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諮詢機構。心理諮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衝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諮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爲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瞭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特別是要針對大一新生的心理特點,加強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的心理衛生教育,通過講解,參觀,組織專題報告會,黨團活動,文藝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他們愛黨,愛國,愛校,愛集體的心理品質和情感,樹立勤奮好學,艱苦奮鬥,勇於奉獻的人生價值觀,爲大學學習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礎,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髮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爲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髮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羣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鬆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的培養,而忽視心理素質教育,其結果是導致學生中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僅關係到廣大學生健康生理、心理的發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關係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人才質量已成爲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

爲此,就要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更多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孫志強。必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xx.

[2]陶明達。新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和思考[M].北京: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出版社,20xx.

[3]陳國海。大學生心理與訓練[M].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xx.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三

1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關係

1.1在教育內容上具有相同點

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內容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簡要來說主要有政治理論教育、主旋律教育、三觀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等健康人格教育。思想政治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另外,教育重點放在了完整的人格的塑造,通過教育,學生有了正確的政治方向,對自己的人生有了理想上的追求,他們的形成法律意識、時代意識與自我意識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與行爲方式,在人際交往上能較爲成熟,大學畢業學會求職就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學會如何增進自己的心理健康,當遇到心理問題時能及時的進行調適的方,把異常的心理因素去掉,形成正確的心理現象,側重點燭對學生的性格塑造,形成良好的物我發展能力,能適應當今的生活,在就業方面有自己的愛好與主見。心理健康教育的政治傾向沒有那麼強烈,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上也有人生觀、世界觀等思想問題與發展問題的諮詢與指導,也具有少許的政治因素。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能對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等各個方面具有間接性的教育與指導,從心理教育上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方面的良良性變化。

1.2具有互補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二者能功上的差異也造成了他們之間具有互補性的一面。從心理、思想、行爲三者相互的關係及其相互轉換來看,心理狀態健康與穩定能形成良好的思想覺悟,開始優良的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的基礎,對於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爲習慣具有很好的幫助。思想政治教育雖然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德育水平,讓學生形成鮮明的思想覺悟與高尚的道德品質,但是,學生的良好思想政治品質提高了,也會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反過來,雖然心理健康重在育心,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但是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有助於學生較快的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

育結合的必要性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必須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共同發揮教育的功能,所以,對二者進行整合是必然的,使之發揮最佳的育人功能。

2.1心理健康教育爲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支持

目前大學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能力,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夠的,其實,這是一種教育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讓教育本身的內容形成學生內在的品德和自覺行爲,不是那麼簡單的,如果藉助心理活動的調解,纔會更有效的完成道德內化所需要的心理素質或心理要素的培育。在這裏,我們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教育的補充,讓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爲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礎。

2.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內容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幫助擴充

我們以往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重視學生對自然的認識、社會的認識、國家的認識,重視當自己的利益與國家的利益發生衝的時候如何去處理。但是很少讓學生認識自己、如何處理自己與別人的關係、如何學會正確的生活等方面關注不夠。隨着時代的變化,大學生的心理狀態處於不穩定的時期,他們的的社會心理問題也變得非常嚴重,需要要良好的心理品質以適應變化較快的社。產生這種心理變動的因素是思想方面的起到的影響,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時,要結合心理健康的內容進行教育,內定與目標要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目標,這時,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就得到了發揮,勢彌補了了單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進面使得思想教育目標更容易實現,並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活化,於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政治綜合素質。

2.3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統分支出來的,以前並沒有受到重視,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少,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特殊的教育活動,教育目標與內容也相對獨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可能單獨的來完成,他也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與參與。從心理健康教育的結構特點上看,心理機能的正常發揮受到人的本身內在的思想意識的影響,如果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不高,勢必會對心理健康有很壞的影響。心理健康教育作爲實現個體、羣體心理健康的手段與途徑,都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引導,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爲指導,心理健康教育才能順利進行。

3心理性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模式

3.1在理論層面上的整合

以科學的系統論爲理論指導,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大學生的這兩種教育屬於不同的學科體系,但都是思想教育的大範圍之內,所以,我們可以把二者看作是一個大的整體來進行融合教育,在體質各自獨立的基礎上又體現其互補性,使二者協調發展,而不是把任其中一個犧牲掉。其次,把大學生的生活作爲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教育的平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就以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而教學,這是教學的生活化,學生的生活與學生的成長有着很重要的影響,在生活中進行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陶行知先生就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也就是指學生的生活對受到的教育有非常關鍵的作用。

3.2在實踐層面上的整合

首先,在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和目標上的實踐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有自己的教學內容並不斷擴展,把自己的教學目標也延伸起來,也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與自己的育人體系聯繫起來,不但要重視對學生的自身的政治、思想、行爲等方面嚴格要求,也要滿足學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開拓創新,創新新穎的教學方法,可以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採取新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思想教育業務能力。這種方法上的靈活運用,可以讓心理健康向有利的方向發展,也有利於對於學生授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創造很好的心理條件。在實踐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目標的結合,讓學生明白了自己“喜歡做什麼人”,又在想能達到這樣的人應該怎麼做,這是一種社會責任感的表現。其次,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結合起來。目前,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已經非常成熟,方法與手段也很明確,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爲健康教育的一個主要輔助內容。所以,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與方法與手段也很豐富了。所以在大學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吸引過來用,提高教育方法的科學性,使教育效果更好,體現了教育的藝術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四

一、人性中潛在的積極因素

對於大學生而言,他們大部分時間是處於學校這個環境下,而學校屬於積極團體,是教書育人的地方,這有利於培育和發展他們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向上的品質。此外,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許多人認爲,家長的天職是從小重視孩子的成長,培育孩子的優良品格,因而這也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積極因素。再者,現在全社會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這也在無形中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

二、當代大學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

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問題不能正常學習和生活而休學或退學的學生人數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這其中很多人都是由於在心理方面產生了缺陷而造成的。此外,大學生心理問題有着明顯的階段性。大學一年級學生集中表現爲對新生活的適應問題,如在和新同學的交往中可能出現摩擦,自己很難學會料理起居生活等;二年級學生出現的問題有人際交往、學習與事業、情感困擾,對生活的憧憬等;三年級學生集中在自我表現發展、人際交往、情感問題和學習時間分配等;四年級學生則以擇業問題爲多數,兼有戀愛問題、未來發展等。

(一)自我調節能力弱帶來的弊病

許多大學生都存在着以下的問題。第一,情緒障礙。在高中階段,許多大學生都是抱着一種考取名牌大學的心態學習,他們努力奮進,有人生目標。而在大學階段,很多人認爲已經到達了寧靜的港灣,是時候休息和調整了,於是就會產生很多不良情緒。第二,社會性退縮。隨着社交網絡的不斷髮展,很多大學生寧願宅在宿舍,跟同學不停聊QQ、微信,也不願意加入學生會、學生社團,逃避現實。這樣就使得大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大大下降,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在退縮和孤獨中減退。

(二)孤獨型與焦慮型的人格缺陷

孤獨型人格源於對被拒絕的恐懼。迴避親密關係,甚至否認自己需要別人的關懷,導致性格冷漠,對生活缺乏熱情。這樣的大學生往往表現得比較孤傲和顯得不合羣,很難和別人深交,並且在有人希望走進他的內心的時候,表現出迴避性的特點。大學生心理焦慮是指受內外環境的強烈影響或意外事件的`打擊所產生的情緒上的波動和生理上的變化,持續時間過長,會使人產生情緒上的焦慮、緊張、痛苦和憤懣,甚至會使人灰心失望、痛不欲生,逐漸鬱積爲焦慮綜合症和其他心理疾病。

(三)社會競爭下的就業焦慮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就業競爭日益激烈。面對新的就業形勢,許多大學生都缺乏應變能力和心理上的應對能力。很多人都幻想只要能拿到畢業證,就相當於進了保險箱,自然有公司來“取貨”,這樣的思想在現代大學生中大量存在。因此,當一些大學生遭遇就業挫折時,心裏產生強烈的落差感,有的大學生從此一蹶不振,甚至還有學生因此而終止生命。

三、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

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是從研究人自身的積極因素入手,通過不斷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並幫助人們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而獲得美好的生活,這爲我們當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一)改善周圍環境

積極心理學認爲,主觀幸福感是指對其生活的看法和感受,這種幸福感的關鍵是個人的價值觀和目標如何在外部世界與生活質量之間進行協調,是人們對事件的解釋和看法決定人們的幸福感。因此,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理解,對於他們過去所經歷的事情和所處的生長環境,以及他們在認知上遇到的困難,有目的地進行分析並且開展疏導工作。這就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要求樹立積極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優秀品質。把更多的精力投入關注學生人格的完善中,幫助學生增強應對心理困擾的能力,發揮其自身積極力量,即找到學生自身存在的積極力量和潛能,並讓學生看到這些力量和潛能,以此來幫助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發揮潛能,利用積極力量來完善自己,而不是過多地停留在問題的發現和解決上。

(二)嘗試體驗式教學

爲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體驗生活的樂趣,應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汲取。在體驗及鍛鍊中,有利於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覺悟和增強其認識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是受教育者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能使受教育者明確是非標準,增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進而用積極樂觀的心態提高思想覺悟,從而內化爲自己的良好行爲習慣。開展多種多樣的體驗式教學方式,如組織受教育者學習社會生活中的名人事例,汲取他們身上的正能量,這樣的事例要貼近學生,讓他們可以進行換位思考。

(三)優化整合社會力量

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高校不能只是孤軍奮戰,應積極發揮社會力量。因爲人的社會化會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及其行爲不是單獨的客觀因素作用,而是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邏輯結果。在社會力量的組織形式中,包含了輿論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等。這其中要求我們在社會的主流思想中,應該提供正面的宣傳材料,起到樹立理想、陶冶情操、激發創造精神、形成良好風氣的作用。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主要是通過親子之情的感化、家庭生活的薰陶起作用,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變化,做好預防工作。積極心理學的教育要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工作的全過程,通過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寓教於無形等方法,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在教育方式上,要通過隱形教育來達到教育目的,這表現出非強制性、愉悅性、隱蔽性、無意識性的特點,它不是像政治理論教育那樣直接有形,反而是追求一種潛在的效果,並不是生硬灌輸,這樣更容易激勵人的潛能,提高人的自信心,使精神動力轉化爲現實的實踐活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認真研究積極心理學的效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五

隨着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當今的形勢對當代大學生的期望值是越來越高,需要的是複合型全能人才。 現代青年不僅要具有相當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還應勇於創新,敢於挑戰,具有一定的身心承受能力。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指身體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 由此可見,健康包含着身體、心理和社會健康三個方面。 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是當代大學生成長的重要保證。心理學指出,心理包括:認知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個性心理(能力、氣質、性格需要、動機、興趣、信念和世界觀)。

1、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人的身體素質影響心理狀態,又依存於心理素質

在運動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在良好的身體素質的基礎上,而其身體的發展又依存於心理素質。例如,在接受耐力素質練習時,哪些勇敢而好勝心強的學生,他們具有自覺、頑強的意志品質就容易戰勝疲勞取得良好效果,而哪些怕苦怕累、意志品質較差的學生,他們就會提早產生疲勞而堅持不下去,影響練習效果。

1.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養並發展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還可陶冶他們的情操

1.3、培養未來人才的需要隨着社會的發展,心理素質日趨重要。 普通高校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場所,面對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未來的人才不僅要掌握現代的科學技術,具有較強的能力,而且要有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質。

2、高校體育教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

2.1、特殊的教育目的

在體育課教學過程中以心理保健、心理適應、心理素質的培養與發展來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開啓學生的心理潛能爲目的。

2.2、特殊的教育內容

在體育教學中, 心理健康的教育內容包括學生的學習心理指導、情感教育、意志教育、能力培養、氣質培養、性格培養及學習興趣的培養。

2.3、特殊的教育對象

教育的對象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學生, 他們主觀意志較強,思想複雜,不易把握,但易溝通,所以要正確引導,使他們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

2.4、特殊的教育方法

心理教育可以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發展學生的健康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採用說服疏導法、典型榜樣法、競賽評比法、表揚與批評等方法,還可以傳授一些心理常識,以及心理輔導與諮詢等等,還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針對性的練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3.1、在準備部分安排有針對性的遊戲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體育遊戲大都具有豐富的趣味性,在教學的準備部分,有針對性的安排體育遊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體育興趣,利用遊戲本特點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參與意識與協作意識。

3.2、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應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來指導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引導和幫助學生自覺的進行身體鍛鍊,促使他們將體育運動納入到生活中,從而促進體育的社會化進程,讓學生深知體育運動不僅可以提高身體素質, 還能提高人的心理應激能力和適應能力,減少心理疾患,培養樂觀的思想和健全人格的深遠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健康第一”這一觀念的宣傳教育,利於教學內容中的積極因素及深刻內涵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例如,利用中長跑的“極點”現象,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教育,利用健美操的美感、節奏、力量感及韻律感來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與自信。

3.3、鼓勵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

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對於大學生來說,不僅有着磁鐵般的吸引力,能夠融洽人際關係,溝通心靈,有助於培養團結互助、友好協作等良好品質,而且能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助於個性發展和才能發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依據教學計劃和教材,結合學生自身特點,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有針對性的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良好學習態度;與學生積極溝通,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激發與培養他們對課餘體育鍛煉的興趣。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掌握情況和學習興趣,適當佈置課外體育活動作業,並幫助和引導他們自己制定鍛鍊計劃,進行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

3.4、教師在課中保持良好的情感狀態

作爲高校體育教師,應擁有樂觀的人生態度,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境,沉穩的情緒,還要具備較強的自控能力和抗外界干擾能力,防止煩躁、焦慮和抑鬱等心理疾病的發生;掌握大學生在體育課堂中的情感投入和體育運動中得情感表現,並分析其成因和處理方法,幫助學生以愉悅的心情參與體育運動。平等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興趣,對學生公正評價,同時教師要精心備課和組織課堂教學,注意教學的藝術性、技巧性,增加情感投入,縮短心理距離,多與學生加強交流。

參考文獻:

[1]運 動 心 理 學 編 寫 組。運 動 心 理 學[M].北 京:人 民 體育出 版社 ,1998.

[2]學 校 體 育學 編 寫 組。學 校 體 育學[M].北 京:人 民 體育出 版社 ,1998.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六

摘 要:如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不容樂觀,因心理原因產生的問題越來越多,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迫切需要。本文旨在通過調查探求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提出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 育;心理問題;健康教育措施

隨着經濟社會發展的日益加快,大學生承擔着越來越大的心理壓力。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日益凸現出來,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然而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發展慢,未能充分發揮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節作用。因此,通過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現狀分析,有助於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調查

一個月前,我們使用“人際關係綜合診斷量表”、“抑鬱自評量表”與“焦慮自評量表”三種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生心理聯繫密切的量表對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的新生進行了心理測試調查。此次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低於正常羣體水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集中在強迫、抑鬱、焦慮、恐怖等方面。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一個人心理健康如果出現問題,那麼他在其他各個方面都會受到影響。當代大學生,爲了在激烈的大學聯考竟爭中取勝,幾乎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的應試教育、生活經歷的缺乏使這些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們中的一些人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心理疾病,甚至離校出走、自殺等。從環境因素看,竟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速,使人產生了時間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個人對生活目標的選擇機會增多,難以兼顧的矛盾加劇了內心的衝突,產生了無所適從的。焦慮感。凡此種種,對變化的環境適應不良而出現的各種困惑、迷惘、不安、緊張在明顯增加,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着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衝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可見如今大學生心理問題愈發嚴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經迫在眉睫。

三、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原因分析

筆者認爲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原因可以分爲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主要原因可以分爲六點。

1.對網絡產生過於強烈的依賴性

不少大學生一方面因交際困難而在網絡的虛擬世界裏尋找心理滿足,另一方面也被網絡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有的甚至染上了網癮,每天花大量時間泡在網上,沉湎於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生活產生隔閡,不願與人面對面交往。

2.交際困難造成心理壓力

“踏着鈴聲進出課堂,宿舍裏面不聲不響,互聯網上述說衷腸。”這句順口溜實際上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交際現狀。現代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爲不會獨立生活,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懂交往的技巧與原則。有的同學有自閉傾向,不願與人交往;有的同學爲交際而交際,不惜犧牲原則隨波逐流。

3.學習與生活的壓力

大學生的學習壓力相當一部分來自於所學專業非所愛,這使他們長期處於衝突與痛苦之中;課程負擔過重,學習方法有問題,精神長期過度緊張也會帶來壓力;另外還有參加各類證書考試及考研所帶來的應試壓力等等。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極可能導致大學生出現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壓力主要在於學生不善於獨立生活和爲人處世,還有生活貧困所造成的心理壓力。

4.情感困惑和危機

當前,大學生對情感方面的問題能否正確認識與處理,已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大學生的性困惑問題,在性意識與自我道德規範的衝突中產生心理矛盾。其次是大學生因戀愛所造成的情感危機,這是誘發大學生心理變異,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極端,甚至造成悲劇。

5.就業壓力

近幾年來,由於社會競爭的加劇,就業市場的不景氣,大學生找工作或找比較理想的工作越來越困難。這對大學裏衆多高年級學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壓力,使他們因焦慮、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許多心理問題也隨之產生。

6.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

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也會成爲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比如不當的家教方式、單親家庭環境及學校環境的負面影響、消費上的浪費攀比、對貧困生的歧視、學習節奏過於緊張等等。

大學生的心理困原因概括來說就是一“高”一“低”:高,大學生是個承載社會、家長高期望值的羣體,自我成才慾望非常強烈;低,其心理髮展尚未成熟,缺乏社會經驗,適應能力較差。正是這欲與不能之間的矛盾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頻頻出現,並且人數越來越呈上升趨勢

四、大學生健康教育措施

1.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

大學生要積極參加社交活動,在社交活動中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

2.加強心理訓練,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訓練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有效渠道。心理訓練應不拘一格,可以通過組織辯論、演講、郊遊、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根據具體對象,充分運用放鬆、暗示、音樂、表象、心理劇、模擬與模仿等心理學技術與方法,結合 其他輔助手段、設施,設計特定的情景,使參與者在其中積 極活動,最終達到改變其心理面貌養成預期的行爲習慣, 提高心理素質,促進人格的全面發展。

要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賈偉。《善待心靈》[M].北京:di震出版社,20xx.143-147

[2]文柯。《心理學改變生活》[M].北京:世界出版社,20xx.229-243

[3]詹姆斯。《心理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164-170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七

1互動式教學改革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探索實踐

1.1關於互動式教學改革的幾點認識

互動式教學改革是近年來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探索方向,即以任課教師爲主導,爲學生爲主體,強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並且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討論與互動,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互動式教學有其突出的自身特點:一是互動性,相對於傳統課堂教育中教師講、學生聽,“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互動式教學更突出強調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由被動到主動,教師則由主講轉向引導與參與。課堂上師生關係處於平等地位,對話與合作;二是合作性,互動式教學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學生以組爲單位開展學習研討,通過頭腦風暴,交流討論,集思廣益。這一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與團隊學習力,學生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提高;三是趣味性,互動式教學中教師根據實際教育需要有意設置一些互動遊戲、案例分析、提問搶答、角色扮演等環節,極大地提高了課堂學習氛圍和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與學習熱情。

1.2我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互動式教學改革的背景

筆者所在的學校近年來學院不斷重視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學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設置成全院公共必修課,總計32個學時。

進入20xx年,學校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反映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瓶頸,90後大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與積極性不高,教堂出勤率明顯下降,課程教學實際效果難以保證。有鑑於此,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做過大量調查研究後,決定在20xx級新生部分班級中試點推行互動式教學改革。

1.3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互動式教學改革一次實踐運用

根據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統一規劃,筆者針對所教的市場營銷161班進行教學改革的實驗。

(1)教學前期準備工作。一是教學方案的整體設計。筆者堅持“啓發原則”與“參與原則”,即將引導啓發與學生參與作爲整個教案方案設計的核心;二是教學內容的設計,在研究過營銷專業學生的特點(知識結構、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等),對此筆者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提前寫好教案並適當調整教學課程內容;三是教學場地安排,結合於互動式教學特點,筆者提前申請了學院多媒體多功能活動教室,並且科學地佈置好場地。

(2)教學實施開展情況。首先,上課之初,筆者將全班42名學生隨機分成6組,每組7人。緊接着在筆者的主持下進行了一個簡單的破冰活動。10分鐘的熱身小遊戲過程中,選舉出每位小組的小組長,同時活躍了課堂氛圍;隨後,筆者以一個視頻案例切入教學,要求各小組就視頻內容進行討論並且發言。教師藉機觀察與推測學生學習的熱點、難點,進而在接下來的講解中有針對性地引導與講解。兩節課的教學過程,教師通過各類問題引導發學生自主思想,自己找答案。下課前筆者爲學生列了1-2本參考資料,要求學生課後閱讀,下次課上進行分享與發言。

(3)教學過程與教學效果評估。2節課的教學中,有熱身遊戲、案例分析、交流討論與自由發言,學生認真投入,積極性與主動性強、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與把握也較爲充分,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2此次互動式教學改革中存在的若干不之足與幾點思考

2.1課前的準備工作仍有不足,教學技能技術仍需提升

儘管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從教學程序、教學內容到互動方式上都有認真的設計,但仍然未能最大限度地擺脫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在引導與啓發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過程中也顯得有些生硬。這些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映出互動式教學不但要求教師具有很高的教學技能技巧,還要求教師對互動式教學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良性互動,既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及教學技能的熟練掌握,更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年齡、性格特點、知識水平、行爲習慣有深入的瞭解。教師要將大量的精力放在學生身上,爲學生爲主體,全力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潛力。

2.2互動式教學改革的預期教學效果難以有效把控

兩節課的教學過程,課堂氛圍熱烈,學生積極性高漲,爭先恐後地發言,歡聲笑語不斷。但學生對課程教學知識點的掌握是否到位,則難以有效把控。在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重視教學重點和難點設置問題,讓問題切中要害,真正讓學生通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掌握教學重點內容。同時教師在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結構、個性特點和理解能力,在引導學生思考時,充分地激發其想象力與創造力,讓學生深入到教學核心內容中去。

3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互動式教學的幾點思考

3.1互動式教學是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教育教育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有其自身特點,心理健康教育課在傳授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同時,還擔負着培養學生心理健康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互動式教學不同於傳統的“教師說,學生聽”,而是通過師生雙方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創設情境,學生充分參與,對教學內容通過多情境、多內容、多形式的良性互動方式的探討,使每一名學生達到掌握知識、發展良好個性品質的目的。互動式教學能有效切合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特點,它通過強調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充分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學生在參與中磨鍊自己的思想,形成相應的情緒情感,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益。筆者認爲互動式教學將是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教育教育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3.2進一步調動廣大高校教師運用互動式教學的積極性是關鍵

筆者近一年的教學實踐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互動式教學改革在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和保證實際教育效果等方面起到了十分明顯的效果。但在這一教學改革中教師對互動式教學改革的態度起着關鍵作用。互動式教學要求教師地過去認真備課、認真組織課程教學的基礎上,投入更多地時間設計教學環節和與學生良性互動,同時要也需要教師掌握更多地教學技能技術。與此同時還要教師克服過去陳舊的教學觀念,真正做到課堂以學生爲本,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爲自己最好的老師!只有做到這些,才能真正發揮互動式教學應有效果。

3.3互動性教學改革要進一步突出學生爲本,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傳統教學方式是一個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接受主體的教育過程。互動式教學改革則突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爲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筆者認爲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教師把握提問引導的質量,教師提問的水平直接關乎最終的教學效果。學生正是通過教師的問題得以更加深入地思考與探究;二是課堂上的專題討論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激起學生主動思考的興趣;三是教師要掌握傾聽的藝術。教師通過通過有效傾聽鼓勵學生積極思想、暢所欲言,引導學生向更深的方向發展。四是教師要充分把握好互動的範圍,用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用專業知識吸引學生,努力接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並且儘可能讓全班學生都參與進來,最大限度地展現互動性。

參考文獻

[1]劉野。互動教學內涵及實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xx(3).

[2]許倩。課堂互動教學的分析與認識[J].課程教育研究,20xx(1):123-124.

[3]馮萍。談互動式教學中的教師角色定位[J].大學教育,20xx,(5):88-90.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八

在二十世紀末期積極心理學在西方優先興起。積極心理學倡導積極品質,充分挖掘人類自身潛在建設性力量,在社會發展中,發揮個人積極影響和潛在力量,使每個個體走向幸福。積極心理學在當下大學生教育中,發揮積極影響,特別是當下大學生均是家裏獨生子女,大學生就業壓力較大,容易具有性格和心理缺陷,影響大學生自身長遠發展,導致其在步入社會後,無法發揮自身積極影響。利用積極心理學,利於對大學生進行引導,疏導大學生身心發展壓力,提高心理素質,利用心理調節,在社會中發揮自我力量。

一、內容闡述

人們建立在自身思想品德基礎上,給出相應奮鬥與發展目標,監督自己在發展期間行爲,自我教育,結合自我教育實踐結果,評判自身,完善自身缺點。自我教育實踐評判這一過程,就是自我教育體現。依據自我教育這一理論內涵,在大學生心理教育中,把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這樣理解:大學生在調節自身身心發展和維護心理方面,需具備基礎心理能力。詳細來說,心理能力體現爲,自我實踐能力、自身要求能力、自我評價和實踐能力[1]。

在心理健康教育期間,大學生自我教育開展,自我認識能力發揮較大作用,自我認識能力決定大學生自身,對心理教育需求程度高低,關係着學生和周圍環境關係認知度,也決定大學生對自身認知理解度。自我要求能力,和大學生關係體現在,大學生是否可以良好建設目標,安排自我時間,安排計劃等。自我要求能力是大學生在心理教育期間,自我教育實現關鍵因素。自我評價能力,是大學生在自我發展中自身成績評價能力,對自我發展中積極和消極因素客觀評判,辯證看自身。這四種心理能力相互聯繫,互相輔助,促進大學生自我心理教育發展。

二、啓示與理論依據闡述

(一)積極情緒理論體驗

大學生在自我認識與評價能力中,情緒積極理論體驗作爲其理論依據,發揮積極影響。依據積極情緒理論,大學生可以良好對周圍環境,生活中事物,給出積極心理體驗和情緒感受,積極情緒理論在證明積極情緒理論發揮最大作用。詳細來說,其發揮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和自身能力,靈活把自身能力與社會資源結合,發揮大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創造能力,形成創新思維,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自身價值。

其二,隨着大學生積極情緒體驗深入,大學生注意力不斷擴散,思維不斷激發,大學生思維更爲活躍和靈活。提高大學生自我評價與認識能力,大學生可以結合自身身心發展特點、情緒體驗全面認知,對自身發展評價[2]。

(二)積極人格理論體驗

積極人格理論體驗,是指大學生在生活中,不斷積極追求幸福,並在追求過程中,積極去感受幸福和愉悅感覺,同時,也激發大學生潛力和能力。積極心理學研究人員,對心理學特質研究時,構建一整套全面人格系統——VIA系統,這一系統對人格優勢和價值全面分析,包含了24類性格力量和6大核心美德。積極人格力量對大學生來說,其對大學生時間能力和自我要求能力發揮積極影響,培養大學生這兩種能力,大學生對幸福和美好理解增強,全面感知到生活的美好。大學生結合自身能力,爲未來發展構建,使大學生具備理想狀態,朝向理想方向發展。與此同時,在積極人格理論中,就六大美德來說,卓越、智慧、節制、勇氣的力量,利於在大學生面對困難時,理智冷靜處理,激勵大學生自身朝向自己設定目標發展。六大美德中正義和仁慈,利於大學生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處,實現自我調節目標[3]。

三、培養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舉措闡述

(一)外部環境系統建設,爲大學生營造積極外部壞境

當下大學生自我教育水平較低,這是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主要因素。基於積極心理學視角下,要想提高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需爲大學生建立一個積極外部環境系統,利於在自我教育中,滿足大學生自身需求,爲其營造良好學習條件。詳細來說,大學生積極外部環境建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內容。其一,穩定和長期外部環境。如,學校環境,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其二,多樣和短期環境。如,文化氛圍、教育氛圍、學風等。這兩種不同環境相互獨立,相互協調運作,是大學生心理自我教育必要基礎,是培養大學生自我心理教育主要途徑。

(二)貫徹科學教育取向標準,提高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

在對大學生進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養期間,培養手段和方法對大學生工作效果與質量影響較大。教育人員需倡導積極和科學教育取向標準,即把健康心理學理論

在大學生心理教育期間貫穿,幫助大學生正確看待自身,對心理變化和發展全面認知,樹立積極人格,理解幸福和美好含義。貫徹科學教育取向標準,爲大學生在自我心理教育期間,爲大學生自我教育做指引,避免大學生沒有方向,出現盲目認知問題,自我教育效率低下問題的。發生[4]。

(三)利用科學方法開展自我教育能力培養

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養期間,教育人員可以利用合理化手段開展教學。利用教育課程,團體心理活動課,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

其一,教育人員利用教育課程,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總的來說,在當下社會衆多高校均建立心理課程,但是其教學效果不佳,影響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培養。面對這一形勢,高校教師需把心理學教育課程與積極心理學理念和價值取向結合,把積極心理學、基本課程、大學生實際生活結合,在課程教學期間,積極和學生交流,共同探索社會美好事物,感受積極事物。利於大學生樹立良好心態,健全人格,增強自我幸福感與能效感[5]。

其二,利用團體心理活動課,把心理學理論、心理學健康知識,在團體活動中展現。爲學生營造輕鬆和愉悅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增加對現實中和自我認知度,分析現實中自我與理想中自己差距,辯證看待自身。在團體活動中,大學生與不同個體可以及時交流和溝通,通過相互學習、體驗和觀察,來認識自我,完善自身缺陷,改善和優化與其它個體之間關係,激發大學生潛能,提高環境適應能力和協助能力[6]。

四、結論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自我心理教育帶來積極積極影響。利於大學生在調節自身身心發展和維護心理方面,發揮積極心理學作用,幫助大學生正確看待自身,對心理變化和發展全面熱認知,樹立積極人格,理解幸福和美好含義。爲了提高大學生心理自我教育能力,培養其具備良好心理素質,正確看待就業和生活壓力,在培養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時,需做好以下幾點工作:建設外部環境系統,爲大學生營造積極外部壞境,貫徹科學教育取向標準,提高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利用科學方法,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

參考文獻:

[1]周飛燕。基於積極心理學視域分析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J].亞太教育,20xx,01:269.

[2]李思晴。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養的啓示[J].求知導刊,20xx,07:64-65.

[3]耿德英,彭楓娟。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啓示[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04:139-141.

[4]孟勇。大學生自我意識的衝突及其矯正[J].中國臨牀康復,20xx,16:152-153.

[5]王小莉。淺論高校大學生心理諮詢與思想政治工作[J].甘肅農業,20xx,11:350.

[6]劉生思,汪傑敏,何嘯軒,張薇。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導刊(上旬刊),20xx,12:241-24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