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心理教育論文 篇一

1.1在教育內容上具有相同點

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內容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簡要來說主要有政治理論教育、主旋律教育、三觀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等健康人格教育。思想政治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另外,教育重點放在了完整的人格的塑造,通過教育,學生有了正確的政治方向,對自己的人生有了理想上的追求,他們的形成法律意識、時代意識與自我意識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與行爲方式,在人際交往上能較爲成熟,大學畢業學會求職就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學會如何增進自己的心理健康,當遇到心理問題時能及時的進行調適的方,把異常的心理因素去掉,形成正確的心理現象,側重點燭對學生的性格塑造,形成良好的物我發展能力,能適應當今的生活,在就業方面有自己的愛好與主見。心理健康教育的政治傾向沒有那麼強烈,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上也有人生觀、世界觀等思想問題與發展問題的諮詢與指導,也具有少許的政治因素。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能對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等各個方面具有間接性的教育與指導,從心理教育上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方面的良良性變化。

1.2具有互補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二者能功上的差異也造成了他們之間具有互補性的一面。從心理、思想、行爲三者相互的關係及其相互轉換來看,心理狀態健康與穩定能形成良好的思想覺悟,開始優良的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的基礎,對於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爲習慣具有很好的幫助。思想政治教育雖然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德育水平,讓學生形成鮮明的思想覺悟與高尚的道德品質,但是,學生的良好思想政治品質提高了,也會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反過來,雖然心理健康重在育心,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但是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有助於學生較快的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

育結合的必要性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必須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共同發揮教育的功能,所以,對二者進行整合是必然的,使之發揮最佳的育人功能。

2.1心理健康教育爲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支持

目前大學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能力,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夠的,其實,這是一種教育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讓教育本身的內容形成學生內在的品德和自覺行爲,不是那麼簡單的,如果藉助心理活動的調解,纔會更有效的完成道德內化所需要的心理素質或心理要素的培育。在這裏,我們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教育的補充,讓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爲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礎。

2.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內容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幫助擴充

我們以往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重視學生對自然的認識、社會的認識、國家的認識,重視當自己的利益與國家的利益發生衝的時候如何去處理。但是很少讓學生認識自己、如何處理自己與別人的關係、如何學會正確的生活等方面關注不夠。隨着時代的變化,大學生的心理狀態處於不穩定的時期,他們的的社會心理問題也變得非常嚴重,需要要良好的心理品質以適應變化較快的社。產生這種心理變動的因素是思想方面的起到的影響,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時,要結合心理健康的內容進行教育,內定與目標要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目標,這時,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就得到了發揮,勢彌補了了單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進面使得思想教育目標更容易實現,並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活化,於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政治綜合素質。

2.3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統分支出來的,以前並沒有受到重視,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少,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特殊的教育活動,教育目標與內容也相對獨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可能單獨的來完成,他也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與參與。從心理健康教育的結構特點上看,心理機能的正常發揮受到人的本身內在的思想意識的影響,如果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不高,勢必會對心理健康有很壞的影響。心理健康教育作爲實現個體、羣體心理健康的手段與途徑,都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引導,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爲指導,心理健康教育才能順利進行。

3心理性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模式

3.1在理論層面上的整合

以科學的系統論爲理論指導,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大學生的這兩種教育屬於不同的學科體系,但都是思想教育的大範圍之內,所以,我們可以把二者看作是一個大的整體來進行融合教育,在體質各自獨立的基礎上又體現其互補性,使二者協調發展,而不是把任其中一個犧牲掉。其次,把大學生的生活作爲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教育的平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就以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而教學,這是教學的生活化,學生的生活與學生的成長有着很重要的影響,在生活中進行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陶行知先生就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也就是指學生的生活對受到的教育有非常關鍵的作用。

3.2在實踐層面上的整合

大學心理教育論文 篇二

2000年12月3日,由國家教育部基教司主辦的全國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區課題研討會在上海舉行。參加人員爲全國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諮詢委員會專家及實驗區負責人。會議交流了實驗工作啓動情況,研討了“全國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框架。教育部基教司德育處李玉先處長和諮詢委員會主任、北師大林崇德教授做了重要講話。

12月22日下午,北京市教委德育處董柏林處長應邀專程來到開明出版社心理素質教育研究中心指導工作。董處長在聽取了中心負責人所做的有關中心工作的詳細彙報之後,對開明出版社心理素質教育研究中心爲全國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所做的工作――出版系列中國小教師指導用書、創辦《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刊物、開通“中國心理健康教育網”、承擔國家教育部有關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網絡課程開發課題,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就中心日後的工作及發展進行了全面的指導。當談到《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刊物時,董處長強調說,這是一本很有價值的刊物,對全國中國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會很有幫助。他囑咐工作人員,辦這本刊物,定位要準,要按照國家教育部基教司關於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精神及時報道各省市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及時刊載各省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好的案例、好的經驗總結等等,爲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中心人員一致表示,一定不辜負領導的期望,全力以赴做好這項工作。

2000年10月25日―28日,《21世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論壇》於上海浦東新區舉行。參加人員主要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專家及分管、負責本地區或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領導、部門負責人、一線教師等,共約500人。與會人員就21世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作用及如何開展等問題各抒己見,展開熱烈討論。香港中文大學林孟平教授就如何進行小組心理輔導問題,做了現場“工作坊”。國家教委基教司德育處李玉先處長做了重要講話,他強調說,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走專業化道路,全國各地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搞好師資培訓工作。

2000年11月17日―19日,“江蘇省心理教育專業委員會年會”在江蘇省連雲港市召開。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班華教授做了精彩的學術報告。提出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本土化、現代化的觀點。他進一步強調說,人的素質不可能靠國外引進,人的素質要靠培養教育。

2000年11月28日,福建省新華書店和北京開明出版社聯合舉辦的《心理素質培養》宣傳工作座談會在福州市召開。全國各省新華書店負責人會聚一堂,共同商討由開明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小《心理素質培養》系列叢書的宣傳發行工作。《心理素質培養》系列叢書是一套適合中國小生閱讀的心理學讀物,它緊密結合中國小生心理髮展的特點,用深入淺出的事例說明人生的哲理,對中國小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適應”、“學會創造”很有啓發。該套叢書自2000年開始由福建省新華書店負責總,在各省新華書店的支持下,發行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此次會議就是爲了及時交流各地發行情況,以備日後更好地宣傳而召開的。

大學心理教育論文 篇三

人格是人的心理面貌的綜合體現,大學生人格健全與否對於其心理健康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通常一個人待人處事的態度和觀念會折射出這個人的人格特點。健全一個人的人格,不僅是使他能夠以正確的觀念和態度接人待物,更好的完成各項事務,同時也能夠在此過程中享受到快樂與舒適,感受到來自內心的滿足與充實。一個人格不健全的人,其心理更容易被壓抑或扭曲,在待人處事方面易產生危機。大學生正處於思想觀念定型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人格隨着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逐漸成熟而發展。因此在這個時期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格教育既是爲了健全大學生的人格,也是爲了更好地實現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取決於大學生人格的健全程度,同時健全人格的形成離不開健康心理的支持。影響個體人格形成的因素可以大致劃分爲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影響這兩大類。通常情況下,後者對個體人格形成的影響更大,主要涉及個體的家庭環境、社會文化、童年生活和學校教育等多個方面。現代教育的發展使得個體的受教育年限被拉長,在人生的頭二十幾年中,幾乎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學校不再是單純的文化知識傳播基地,同樣也肩負着培養和塑造學生價值觀念和人格的重任。學生在校期間所形成的人格將對其在未來社會中的行爲產生直接影響。在現實中,受我國升學制度的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着巨大的升學競爭壓力,不少的家長和學校將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爲評價學生性質的主要標準,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思想認識,導致學生在人際交往、人格塑造和自理能力上相對薄弱。這也就造成本應該在中學階段完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延至高等教育階段,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顯得更爲重要,對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有着非比尋常的意義。

2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人格培養的作用

具體來講,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其一,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於促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三觀”作爲大學生人格構建體系中的重要支柱,是大學生人格健全的基礎,是大學生在待人處事過程中正確立身處事的前提和導向。只有當大學生能夠以正確的心態和眼光來看待事物時,其纔能有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處事方式。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於培養大學生自尊自愛,促使學生堅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使學生形成堅定的意志。要想形成高尚的人格,學生必須學會自尊自愛,爲理想不懈奮鬥,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克服內心消極的心態,積極面對人生。其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和超越意識,藉助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良性競爭的意識,鼓勵學生積極進取,勇於開拓,不斷挑戰和超越自我,從而緩解或化解自身可能存在的人格障礙,同時通過不斷開拓和良性的競爭來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大學生在未來競爭更加激烈的社會中能夠更快的適應。其四,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於消除大學生人格中的缺陷和不足,促進大學生人格發展活動的開展。在現實生活中,受後天環境的影響,在大學生的人格中必然存在“短板”,而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正是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強化學生心理因素,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同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特點,爲大學生營造出了一個相對積極、輕鬆的人際交往氛圍,能幫助大學生淨化心中的消極心理情緒,促使大學生學會體諒他人,從而促進大學生人格的健全。

3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途徑和方法

3.1完善大學的心育組織機構,積極發揮心理教育的作用

促進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要求高校從學校、院系、班級三個層次建立起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組織網絡,並不斷對該網絡加以完善。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諮詢中心作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承載體,高校應以此爲中心,面向全校大學生提供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諮詢服務,針對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特點,有效的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同時藉助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諮詢室的專業優勢,加強對大學生心理衛生知識的宣傳,豐富大學生的心理衛生知識,有效的增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或諮詢師以及其他專業教師與學生間的溝通與交流,從而及時發現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並對其進行相應的心理輔導和干預,以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就院系和班級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教師應主動深入學生,與學生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通過有效的溝通了解大學生內心的想法和需求,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爲予以高度的關注,以儘早的消除學生人格中的缺陷,使學生的行爲更加規範。其次,利用班會和團會的機會,向大學生普及一些有關如何增進心理健康或者消除心理困擾,舒緩壓力的有效辦法和途徑。通過談話和討論的方式,增進學生間和師生間的交流,既提高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又消除了大學生的不良人格,使心理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有力地促進和維護大學生人格的健全。

3.2堅持“以人爲本”的理念,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

大學生是未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生力軍,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是促進我國和諧社會發展,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的客觀要求。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人格教育有助於幫助學生對自身有更加透徹而客觀的認識和評價,有利於高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學目標的實現。由此可見人格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頗爲重要的角色,因此高校應重視對大學生的人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將其作爲高校教育中的重點環節,將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與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有機的結合起來。強烈的獨立意識以及較強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使得當代的大學生更加渴望來自於家長和教師的信任、理解、支持與尊重。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師必須樹立起以人爲本的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給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在增強和激發學生自信心和積極性的同時,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的力量來克服性格中的弱點並發展和挖掘自身的閃光點,以此促進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

3.3關注特殊羣體的心理健康,預防障礙性人格的形成

經濟比較貧困、學業落後、日常生活散漫、生理存在缺陷的大學生即爲本文中所指的大學生“特殊羣體”.在這個特殊的羣體中心理健康問題是比較普遍的,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其人格向不良方向發展,因而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定要對這些特殊羣體的心理狀況予以關注和重視。學校和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比如針對貧困生,要注重對他們艱苦奮鬥、樂觀向上精神的培養,鼓勵他們勇往直前;而針對存在違紀現象的學生,學校則需要對其進行積極的引導,加強對其思想教育,使其認識到自身行爲的危害性,從而及時改正自己的行爲,向着更加健康陽光的方向發展。

3.4創建良好的校園心育環境,營造和諧校園文化氛圍

大學心理教育論文 篇四

關鍵詞: 教育理論創新 生本教育 體系 創新特點 實踐優勢

教育理論創新是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然而如何使創新理論與現實環境相容,避免新理論與廣大教師受衆心理、行爲習慣之間發生摩擦,使得教育理論變得更富有實踐效率,而不僅僅是空喊口號,是教育理論創新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生本教育觀念與實踐研究”是由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郭思樂教授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近年來,生本教育理念在祖國內地、香港、澳門等地100多所中國小、職業中學、幼兒園等進行實驗,成效顯著,是當今中國三大素質教育實驗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種,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我們試圖以生本教育體系爲分析對象,通過對其理論內部結構、外部概念表徵的創新特點由此帶來的實踐優勢進行分析,並進一步探析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我國教育理論在創新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1.理論結構體系的後現代創新

後現代主義者認爲,沒有誰看問題的視角能夠充分說明任何一個社會的豐富性和複雜性,正如韋伯所說:“一切關於現實的知識都來源於某個特定的觀察者,一切事實都是由人們建構起來的解釋,一切單一視角都是有限的和不完全的。”他提倡對世界的認識應該是多視角的、多向度的,強調文本的多義性和解釋的無限性,宣稱“所有的方法都有自己的侷限性”,提倡“認識的無政府主義”,號召“怎樣都行”。用多視角的眼光透視社會,後現代主義反對現代性的一致性、同一性和整體性,高揚事物變化及事物本身的多元性、多樣性、差異性、特殊性等;主張用知識形式的多樣性、差異性去超越和反對一元的現論[1]。後現代主義倡導多元主義方法論,所有的方法論都有缺陷,唯一倖存下來的“規則”就是“什麼都行”[2]。生本教育的理論核心雖然屬於“學生中心說”,但無論是其多元化的理論構成體系還是縱橫捭闔的創新方法都頗具後現代精神。

1.1政府主導型創新。

生本教育的理論體系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論爲基礎,如建構主義、後現代主義、杜威的實用主義、多元智力理論、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杜威的兒童中心課程理論等。與我國目前大部分的教育理論創新體系一樣,從生本教育的創新動力來看,仍屬於政府主導型創新。

政府主導型創新符合主流教育價值取向,有利於藉助政府推手進行大面積的理論傳播,有利於社會形成先進科學的教育理念,但如果缺乏自主創新,將不利於多元化價值取向的形成。我國在大力提倡政府主導型創新的同時,也應鼓勵和支持教育理論的自主創新。

1.2合理繼承中國傳統文化。

“創新”絕不是完全丟掉傳統的東西,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國幾千年文明積澱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動力源泉。教育作爲文化的一部分,必須深植於優秀的傳統文化,從中汲取營養以壯大自己的生命力,這是教育生存的根本。[3]

生本教育教育體系深受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從它的教學宗旨、課程觀、教學觀都可以找尋到儒家思想的蹤跡,如孔子的學思行結合、啓發誘導、因材施教,朱熹的“小立課程、大作功夫”、循序漸進,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事上磨練等。儒道在中國有着非常廣泛的民意基礎,因而生本教育體系較之其他理論體系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衆所周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核心基本上是國外引進的理論,由於傳統文化、社會背景、社會心理的不同,最大的問題就是“水土不服”,而且多種理論組合在一起,相互之間難免會發生“摩擦”。如果不解決好這些問題,要麼形式主義“穿新鞋走老路”,要麼障礙重重“穿新鞋走不了路”,這也是很多教育實驗未能取得明顯成效的原因所在。如何解決國外理論的本土化問題及不同理論的兼容問題,是教育理論創新的成功的關鍵所在。

不同於其他理論體系,如探究性學習以建構主義理論爲基礎,儘管生本教育體系同樣是以國外理論爲其核心,但是這些來自國外的理論話語體系在生本教育理論體系裏面是以隱含文本或實踐文本而存在的,而教師看到的符號文本則是具有傳統儒家味道的中國式表達,比如“小立課程、大作功夫”,這也是生本教育理論體系結構處理上的最具匠心之處。

1.3廣泛吸收中國當代成功教學實驗經驗爲技術支持。

教育理論要作用於實踐,離不開學生、課堂,每一種教育理論都要尋求或者創造適用的實踐槓桿。生本教育實踐體系裏的教學方法、教學原則、教學管理的很多方面合理吸收了當代中國教育研究的經驗與成果作爲其技術支持,比如魏書生的“以學生爲中心”班級民主管理思想、學導類的教學模式,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行多年的“探究式學習”,這些教育理論在我國中國小的影響廣泛,積累了長期的實踐經驗。

可以說生本教育體系是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爲背景,以當代教育科學大發展爲母體,繼承我國傳統教育思想並汲取西方教育精華,兼融並蓄各種教育流派,以傳統文化爲銜接點,以當代文化爲推動力,實現了傳統與現代、後現代的轉換和整合。

2.以簡馭繁,基於受衆心理的概念表徵創新

教育理論的推廣過程,是信息傳播擴散的過程,需要遵守傳播學規律,教育理論研究者必須有強烈的受衆意識,不僅需要考慮作爲個體受衆――人的心理特點,而且需要考慮到受衆羣體――教師的心理特點,增強受衆心理的親近感,選準受衆心理的共振點,避免受衆產生逆反心理,如此才能產生預期的傳播效果。以概念爲基礎構建的理論,如果過於生僻,只會讓教育實踐者在常規活動中迷失方向,繼而產生逆反效應。很多理論在實踐中由於其概念符號的選用不契合中國文化、不符合中國受衆的心理,因而在實踐中受到了諸多的阻礙,比如探究式教學、素質教育。

2.1識別優勢:快捷、有效傳達教育理念。

牛頓曾說:“自然界喜歡簡單。”普通規律的表達方式往往是簡單的,有助於破除對創新、創造、發明、發現的神祕化,擺脫無助於效率的、繁文縟節的、空耗精力和浪費時間的形式主義。德魯克在對創新提出的“五個要求”中認爲,一項創新必須簡單明瞭,如果過於複雜,就很難修正。[4]多年來,人們習慣於將教育理論深刻化、複雜化、洋化,這恰恰違背了創新擴散的規律。

“生本教育”,表達簡潔、明瞭,不像“素質教育”的“素質”二字那麼模糊,也不像“探究性學習”那麼高深,有助於在短時間裏抓住理論的受衆視線,吸引受衆的注意力,並且可以更有效、快捷、無誤地傳達其核心理念,並且能接受所傳達的信息,也不易引發受衆的逆反心理。

2.2相容優勢:師本生本,在對立統一中找到受衆心理稼接點。

教育理論是文化創新,新的理論或者是新概念的提出都不能只考慮創新者的表達需求,只求新求異而不考慮受衆的認知結構與行爲慣性,缺乏承前啓後的思維橋樑,都難以達到認知、態度、行爲的全方位改變。生本教育體系將傳統教育體系概括爲“師本教育體系”,符合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異中求同,在對立中求和諧,尋找到教師心理的稼接點。

2.3執行優勢:扣住課改主要矛盾的民主實踐創新。

2.3.1避虛就實,構建完整的實踐操作體系。

教育理論如果僅僅停留空想階段就有成爲故紙堆的危險。生本教育並沒有停留在教學思想體系的層面上,它還將其教學思想與教改實踐結合起來,與其實驗學校的學科教學的改革實驗結合起來,生本教育體系的課程、教材是聯繫其教學思想體系與教學的中介,是其體系化的教學思想走向現實的橋樑。

2.3.2避輕就重,抓住課改主要矛盾。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應該從問題入手,抓住主要矛盾,通過對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的解決來推動次要矛盾和一般問題的解決[5]。生本教育理論認爲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是實現從“師本”教育體系向“生本”教育體系的轉變[6],其實質就是倡導“以人爲本”、“以生爲本”的民主教育。

教育理論創新是一種新的價值體系的選擇,是在現實中反映出來的各種利弊做出符合時代價值取向的選擇,應該體現時代的價值理想[3]。民主是世界的趨勢,教育作爲人類自身再生產中的重要一環,教育民主是世界民主的必經途徑。中國民主進步的最大障礙是官本位文化,而“師本位文化”就是教育界的“官本位文化”,它已經阻撓了中國教育的發展,成爲最大的瓶頸。“生本教育”爲形成積極取向的教育教學觀和選擇正確的教學行爲方式,提供了鮮明的價值參照[7]。

3.總結與思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帶來了我國教育理論的繁榮興盛,同時,我國的學術研究與創新體制也形成了以官方價值爲主導的潮流,當前應對自主創新予以鼓勵和支持,使學術研究更爲自由化,學術價值多元化。

教育理論的創新不能侷限在自身的學科框架內思考問題,而要遵循創新的規律及信息的傳播規律,在翻譯引進國外理論的時候充分考慮到對中國的國情特色予以本土化改進,在自創新理論時亦應汲取本土營養。

基礎教育實踐中存在兩種課程本體:符號實踐本體和符號研究本體。這裏“符號實踐”指的是符號化活動,即符號體系的建立實踐和使用實踐。而“符號研究”,則是指對符號和符號實踐的再探查、描述和審視,它脫離了符號實踐本身,而形成獨立的以研究成果爲主的本體。[8]

作爲學術研究者,不論是介紹國外的教育理念或者推出新理念,都不能僅考慮到教育理論作爲符號實踐本體時研究的便利性和規範性,還要考慮到其作爲符號實踐本體時與現實的兼容性和可操作性;同樣,作爲一線實踐者,如果有了成功的經驗與做法,就必須有意識地將其提升到符號研究本體的科學高度。只有如此,教育學理論與實踐的創新才能從學術走向民間、從民間走向學府,理論纔不會脫離實踐,實踐也不會拋棄理論,創新才能產生效益,所有人的辛苦纔會產生實效。

參考文獻:

[1]向海英。差別性創造性對話性過程性――後現代視域下我國幼兒教育的應然選擇[J].學前教育研究,2006,

(11):2.

[2]李子建,尹弘飈。後現代視野中的課程實施[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1):21-23.

[3]蔡寶來,晉銀峯。課程改革中的教育理論創新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J],2007,(10):3-7

[4]餘偉。創新能力培養與應用教程[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4:3-10.

[5]冉隆鋒。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存在問題的反思[J].天津師範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8,(1):69-72.

[6]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吳全華。生本教育體系的教學特色與績效[J].課程・教材・教法[J].2003,(2):20-24.

大學生心理教育論文 篇五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美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於倫理課、社會課、體育課等課程中。美國高校沒有爲全體大學生設置心理學課程,但一些高校在社會學的選修課程中設置了關於心理學的課程,例如社會心理學、文學心理學、心理學入門等。這些課程可以幫助大學生增強對人類行爲的瞭解和掌握更好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生活所需的必要方法和技能。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滲透於其他課程,使大學生能夠學會用心理學的方法,來解決學習和工作中的壓力以及情感問題。社會服務和健康圖書館社會服務是帶動學生以多種形式進行義務服務,從而使學生有機會接觸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社會服務包括爲老年人、殘疾人服務,環境清理、慈善工作等活動,使學生在社會服務中增強對社會的瞭解,對勞動價值和意義能夠有更加具體化的理解,從而彌補了高校教育中的不足。美國高校多數都設有健康圖書館。爲大學生提供最新心理學的知識,幫助大學生做出健康、正確的選擇。以此來拓展高校心理健康的服務途徑,提高高校心理服務質量。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健康中心一般建有多功能活動場所,有閱覽室、遊戲室、諮詢室,爲大學生提供心理諮詢與治療,個別和團體輔導、技能培訓等服務。心理健康中心通過改善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幫助大學生提高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二、美國大學生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啓示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1990年教育部爲加強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宏觀指導,成立了全國大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並且分別於2001與2002年頒佈了《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以及《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雖然我國大學生心理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在一些因素的制約下,心理健康教育發展還不平衡,一些問題比較突出,具體表現爲:第一,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專業水平不高,並且不穩定。目前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者數量呈現出明顯的相對不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很強的專業性知識,對工作者專業素質要求相對較高。但我國高校從事心理健康諮詢和教育的工作者主要包括心理學教師、政治課教師、輔導員等管理者,他們中多爲兼職,並沒有受過系統的、正規的心理學技能的培訓。因此,在諮詢和教育中不容易達到良好的效果,不能很好滿足大學生的需求。第二,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諮詢和治療層面。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數爲“重心理諮詢,輕健康教育”和“重障礙性諮詢,輕發展性諮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僅僅停留在針對心理異常學生的諮詢和治療上。而忽視相對多數心理健康卻面臨成才、學業與情感等問題困擾的大學生,導致高校心理健康的教育對象以及範圍受到很大的侷限。第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活動不夠規範。雖然多數高校已經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但一些學校教學質量不高、課程內容不夠規範,使用的教材也五花八門,沒有統一的質量和內容要求。這樣就很難有效地提高我國大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美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形成了相對成熟的教育體系和模式,其成功經驗對加強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有着重要的借鑑意義。建設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型隊伍首先,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資格准入制度。上崗教師須持有職業資格認證,並定期接受資格審查和檢驗。其次,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培訓。定期組織培訓班,對從業人員進行教育學、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等方面的培訓。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論壇,鼓勵從業人員進行經驗交流,開展調研實踐。再次,政府要把高校心理諮詢師當作人才來定位,明確心理健康教育專家的培養步驟和方向。通過劃撥科研基金,鼓勵從業人員進行相應的科研活動。科學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第一,基礎課程的開設。對低年級的大學生可以開設社會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等基礎公共課程,增強大學生對心理現象的理解。第二,實用性課程的開設。在不同階段開設入學教育、情緒調節、人際交往、擇業與求職等實用課程,側重解決大學生具有共性的心理問題,增加教學的實用性。第三,設置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活動,解析有代表性的心理案例。把輔導重點放在提高大學生解決自己心理問題的能力上來。進一步拓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首先,充分借鑑美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組織培訓活動,拓展有關服務的渠道,例如:可以建立心理健康圖書館,開展社區服務以及相關的團體研討,使學生在產生心理困惑時,能夠從自身的問題出發找到解決辦法,在自我保健的同時,更能夠促進自身良性發展。其次,進一步拓展路徑,在宿舍和班級中挑選心理素質好、各方面優秀的學生進行培訓,發揮“朋輩”心理輔導員的作用。他們可以定期帶領自己小組的成員,針對一些有共同興趣的主題進行討論,彼此幫助、彼此支持。能及時發現同學中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成爲學生和心理諮詢師之間溝通的橋樑,另一方面更利於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在學生中的廣泛宣傳。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