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淺析一代霸主齊桓公晚節不保的原因

淺析一代霸主齊桓公晚節不保的原因

淺析一代霸主齊桓公晚節不保的原因

最新部編國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6課《動盪的春秋時期》諸侯爭霸中提到了四位霸主,教材重點介紹了齊桓公的霸業。對內,他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爲相,厲行改革,勵精圖治,使齊國率先實現了大國崛起,爲齊國稱霸諸侯奠定啦堅實的基礎;對外,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救助燕國,南伐蠻楚,存邢救衛,捍衛了華夏文明。齊桓公因赫赫功績當仁不讓成爲春秋第一霸主,一時風光無兩。然而有“良好的開端”,未必有“良好的結局”。晚年的齊桓公自認壯志已酬,開始大肆放縱自己,他變得好色起佞,貪圖享受,重用易牙、開方、豎刁三位奸佞小人,國政日漸廢弛,曾經的一代明君轉變成了昏君。《老子》有言“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齊桓公未能善始善終,最終爲自己的昏庸付出了餓死67天無人收屍的沉重代價。

  細究齊桓公晚節不保的原因,有三:

其一、用人不察,寵信奸臣。齊國在經歷了公孫無知之亂後迅速復興,主要原因在於桓公不計曾經射傷自己的政治對手管仲的前嫌,委以治國理政重任,使管仲得以大展拳腳,齊國因此大治,一躍成爲列國中的“發達國家”,富甲天下。史載“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帷,揮汗成雨,比肩繼踵”。齊國的富強可說是齊桓公和管仲兩位君臣擼起袖子共同奮鬥的結果。然而,隨着國家的安定,身體的衰退,晚年的齊桓公進取之心日減,驕奢淫逸之心漸長。圍繞在桓公身邊的易牙、開方、豎刁三位小人因此備受寵信,桓公依之如心腹,以至於到了如果沒有三人的服侍,桓公就會“食不甘味,夜不甘寢”的地步。三人狼狽爲奸,結黨營私,但懾於管仲的威望尚不敢造次。管仲去世前,桓公前去看望,問起相國身後之事。《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此事——公曰:“易牙如何?”對曰:“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公曰:“開方如何?”對曰:“倍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公曰:“豎刁如何?”對曰:“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管仲明察秋毫,規勸桓公不可重用三人,可惜齊桓公已被慾望矇蔽了雙眼,未能洞察三人的狼子野心,依然重用如初。果然,管仲死後不久,桓公重用的易牙、開方、豎刁三人趁桓公年老氣衰逐漸控制了朝廷大權,於公元前643年發動宮廷政變,軟禁了桓公,桓公最終被活活餓死,屍體停放67天無人理睬。一代霸主齊桓公就這樣以不光彩的結局在歷史舞臺上謝幕。齊桓公晚節不保,源於用人不察,寵信易牙、開方、豎刁三位奸臣,最後自食惡果,可以說是咎由自取。

其二、沉湎美色,後院起火。中國古代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禮記·昏義》有云:“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可見早在先秦時期,國君的妻妾已是甚衆了。作爲大國之君,齊桓公的妻妾自然也不少。史書記載齊桓公有三位夫人:王姬、徐姬、蔡姬。但是三位夫人都沒有生兒子。作爲一個大國之君,齊桓公爲了君位的傳承和滿足自己的色慾,在三位夫人沒能誕下繼承人的情況下,在後宮又納養了地位等同於夫人的六位嬪妃:長衛姬,生子無詭;少衛姬,生子惠公元;鄭姬,生子孝公昭;葛嬴,生子孝公潘;密姬,生子懿公商人;宋華子,生子公子雍。這六位嬪妃爲桓公生了六個兒子,此外,《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桓公共有十幾個兒子,可見除了上面六位兒子外,還有至少五個兒子,只是沒有留下名字。由桓公的後宮規模來看,處於人生暮年的桓公早已鬥志不再,一味沉湎於美色之中。其實,齊桓公雖有王霸之資,卻無王霸之志,本質上就是一個享樂主義者,一直都是聲色犬馬無所不好,只是在早年,曾經的雄心壯志和管仲的規勸讓他有所收斂。但功成名就之後,桓公認爲此生足矣,就想躺在功勞簿上,過幾年恣意而爲的日子,盡情享受一番。這種早年創業晚年敗業的歷史人物後來還有很多,著名的有唐玄宗李隆基,後唐莊宗李存勖等。正是由於晚年的桓公精神懈怠、貪圖享受、沉迷美色,才使得易牙、開方、豎刁三位小人乘虛而入,形成了一個和後宮嬪妃勢力相互勾結的既得利益集團,造成桓公後院不穩,爲桓公的人生悲劇埋下了隱患。

  其三、聽信讒言,立儲失當。中國古代的王位傳承方式主要採用的是嫡長子繼承製。所謂嫡長子繼承製,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該制度起於商末,定於周初。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始行嫡長子繼承製。這種繼承製度有效地避免了統治階級內部兄弟之間爲爭奪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而引發的禍亂,從而維護了王權的威嚴和社會的穩定。齊桓公由於三位正妻沒能誕下子嗣,所以在王位繼承上不存在“立嫡以長”的問題,王位繼承人只能從六位庶妻所生的六個兒子中選擇。桓公和管仲仔細考察了六位王子,最後一致同意確立鄭姬所生的兒子昭爲太子,並把太子託付於富有貴族風範的宋襄公,意圖藉助外部力量鞏固太子的地位。然而,由於桓公寵妃衆多,喜好聲色的桓公經不起長衛姬的枕邊風和寵臣豎刁的攛掇,竟然擅自改變了原先既定的繼承人安排,許諾改立長衛姬的兒子無詭爲未來的新國君。在古代中國,立儲大事向來關係到國家興衰存亡,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天下大亂,生靈塗炭。老來昏聵的齊桓公已經喪失了政治上的理智,輕易改立王位繼承人,此舉無疑加劇了諸公子對王位的覬覦之心,羣臣也紛紛選邊站隊,朝堂上很快形成了六大公子集團,齊國大亂的潘多拉之盒被打開了。事後不久,易牙、豎刁和公子無詭趁桓公年事已高,突然發動政變,將一代霸主桓公活活餓死。六位公子中,太子昭逃亡宋國,其他五子各率黨羽,爲爭奪王位而兵戎相見,一時間王宮內刀光劍影,血流成河,宮人離散,無人關心桓公死活,致使桓公屍體生蛆,死後67天才得以入土安葬。若不是立儲失當,桓公不會淪落到如此地步。桓公之死,令人扼腕嘆息。

古語有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齊桓公前半生勵精圖治,開創了一番霸業,後半生卻自我放縱,不爲子孫後世計,以至於最後被困餓而死,六十七天裏沒有人收屍,以至於屍體所生的蟲子爬的到處都是。《尚書·太甲》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用這句話來形容齊桓公晚年的人生悲劇實在是再合適不過啦。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今人應當吸取齊桓公晚節不保的教訓,慎終如始,做一個善始善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