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教師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國小教師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國小教師教育論文 篇一

摘要:數學領域裏,計算可謂是進行一切數學實踐活動的重要技能。新課程實施以來,計算教學亮點頻現、精彩紛呈,尤其是計算與應用的結合成了目前國小數學教學的"時尚".然而,時尚背後,過於追求情境而忽視計算的本質,計算課與解決問題課相混淆等諸多問題也接踵而來,不得不引人深思。就計算教學情境創設存在的問題、改進計算教學情境創設的若干策略、情境創設時應注意哪些問題等方面做了論述。

關鍵詞:國小數學;計算教學;情境創設

新課程改革,對計算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計算".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爲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把計算教學融合在具體情景下的問題解決中對學生數學意識的培養和數感的建立有着重大的意義。在計算教學中提供必要的情境不僅可以爲學生提供學習活動的素材,有利於調動學生計算的積極性,還有助於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由於諸多原因,情境創設往往"變味""走調",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一、計算教學情境創設存在的問題

(一)情境創設目的不明確

以前的教材對計算課的處理,一般按照"複習鋪墊—出示例題—講解算理—練習鞏固"的步驟步步爲營,教學內容條理清晰。其優點是效率高,注重學生技能的掌握和形成;缺點是枯燥、人文性弱,以至於很多學生對計算課沒有好感,甚至討厭。新課程對計算教學的編排進行了改革,往往通過設計一個兒童喜歡的情境引出計算內容,在計算的同時又是解決問題,把計算教學和解決問題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於是,計算教學必輔以情境,無情境不入課堂。將"創設情境"異化爲"虛設情境",甚至"捏造情境",在非數學內容的生活信息上兜圈,耽誤了教學時間。創設情境時沒有把握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僅僅是爲了課堂上有情境而創設情境顯然不利於教學,不利於學生的發展。

(二)情境創設重點不突出

在日常的計算教學中,有這樣一幕我們非常熟悉的場景:教師出示情境圖後,就問學生:從圖中你瞭解到了哪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學生的回答往往是漫無邊際、天馬行空的。()而教師不管學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

二、改進計算教學情境創設的若干策略

(一)深入鑽研教材,是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的生長點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信息

國小教師教育論文 篇二

摘要:近年來,隨着社會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實施,國小教育教學管理成就顯著,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如管理者觀念滯後、方法過時,不能與時俱進等,這就需要管理者轉變觀念,不斷提升自己,採取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

關鍵詞:國小教育;教學管理;問題

近年來,隨着社會經濟和科技的迅猛發展,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標準改革的推行,促使國小教學模式、培養目標、形式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學管理呈現複雜化,因而諸多問題也暴露出來。

1.開展國小教育的必要性

國小教育是國民成長成才的奠基石

爲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國家提出了人才強國、科教興國的戰略。百年大計,教育爲本。起着啓蒙作用的國小教育,也在與時俱進,不斷進行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改革,提倡素質教育。國小教育屬於民衆人生路上的基礎教育,是未來發展的奠基石。國小教育,通過指導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實現兒童向青少年階段更好地邁進,爲國民素質提高奠基。

國小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關鍵

古語云: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又曰:一切要從娃娃抓起。教育興,則國興。國小教育作爲學生求學路上的第一步,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爲習慣、人際關係方面的培養,起着關鍵性作用。國小通過素質教育,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文化修養,懂禮貌,愛運動,勤思考,敢創新,這些素質的提高,爲日後學生成長成纔打下了堅實的根基,是培養人才的第一步,也是關鍵性一步。

2.國小教育教學管理的概述

國小教育教學管理的理念

國小教育是秉承以人爲本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習慣。常言道:“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因而,國小教育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形成自己的喜好,爲學生日後成熟的性格和價值觀打下基礎。習慣是內驅力,不需依靠外界,而是靠自主完成。因此,國小教育作爲一項重大事業,有責任幫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國小實施素質教育,促使教學模式發生了轉變

素質教育是社會對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近年來,各地普遍實行素質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國小教學模式發生了變化。由以往只重視學生成績的觀念,向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方面轉變。學生也由死記硬背模式向動手操作方面轉變,提高了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學生冒險精神增強,敢於探索,勇於創新。可以說,國小實行素質教育以來,取得了可觀的成績。

3.國小教育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管理者教育觀念陳舊

素質教育對國小教育管理者提出了重大挑戰。管理者要在教育和教學上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從自身做起,思想觀念要與時俱進。改變以往經驗式的教學理念,要鼓勵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真正意義上實現作爲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價值。

管理者依舊只重課本

知識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國小生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有探索的傾向。因而,管理者應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徵,因材施教,從生活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教學。但現實中往往存在着這樣一種狀況,國小老師依舊只重視課本知識,忽視其他方面的拓展,使得教育內容比較單一。書本上的知識畢竟有限,學生能夠了解到的知識也極爲甚少,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學生的視野,不利於學生健康成長。

教育方法單一

現在國小教育方式依舊以老師講授爲主,口手相傳,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能使學生充分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種方式非常難做到因材施教,學生的積極性得不到提高。過多的講授忽視了對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老師應該多問學生爲什麼,而不是一味的只是告知是什麼。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多開展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性,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知識。

師資力量不足,影響教學質量

由於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了地區間教育發展差距較大的局面。偏遠山區由於設備低、住房簡陋、教學環境差、工資水平低等侷限性,許多人不願去那裏就業,繼而造成了偏遠地區師資力量不足的局面。師資隊伍學歷低,教學質量差,使貧困地區的孩子不能夠受到高質量的教育,農村城市教育差距越來越大,加大了地區發展差距。從長遠來看,不利於教育事業的發展。

4.結語

國小教育,是人成長中的啓蒙教育。國小教育管理者,作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本着以人爲本,一切爲了學生,爲了一切學生,爲了學生一切的教學理念,做好學生成長路上的引導者,對學生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

參考文獻:

[1]劉宏。淺談新課改背景下國小教育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及策略[J].科學導報,2016,(1).

[2]包金玉。淺析國小教育教學管理策略[J].都市家教月刊,2017,(7).

國小教師教育論文 篇三

一、把握國小生的心理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在教育過程中“以心爲本”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朱智賢說過:“學生在學習上出現的問題常與行爲品德有關。不從根本上去抓品德教育,就不能促使他們健康成長。”因此,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掌握好學生的心理活動,從實際出發,找到問題的緣由,對症下藥,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認可。比如,學生之間鬧矛盾,作爲班主任不能從主觀意識上去根據學生平時的表現來判斷誰對誰錯,不能有偏袒心理,要讓學生講清楚前因後果,然後指出雙方的不對之處,讓他們互相向對方道歉,不要讓其中一方感到委屈。

二、做好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

作爲班主任一定要熱愛自己的學生,時常關心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心理變化、學習困惑等問題。針對每一個同學,要研究其性格特點、個人愛好與專長,關心他們的家庭環境,適當地去跟他們聊天談心,也可以通過其身邊的朋友來全面瞭解他們的性格,從而能因材施教,挖掘出每個學生的潛能。要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對待學生。班主任要用真誠的愛打動學生,以“親”爲主,以“勤”爲輔。當學生思想或行爲出現異常的時候,要及時與學生談心,幫助他解決困惑;當學生遇到困難與挫折的時候,要幫助學生分析問題,鼓勵學生樹立堅定的意志與信心;當學生學習出現問題的時候,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用愛驅走他們的自卑心理,幫助他們及時調整心態努力學習。要帶好學生,班主任的“勤”也必不可少。對待班級工作,班主任應該兢兢業業,腳踏實地,盡職盡責,勤觀察,勤思考,勤交流,勤學習。無論上課還是課外時間,班主任要時常觀察學生的行爲動向,分析他們心理變化,及時進行溝通與交流。學生出現的問題千變萬化,要勤思考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理方法,以便防患於未然。最後,在多變的時代中,要想跟上時代潮流,班主任自己必須勤學習以適應變化的社會,做到與時俱進。

三、調整德育目標

班主任應該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正確調整德育目標,既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也要培養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學生。學校應該注重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雙向培養,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增強國小生的社會責任感,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學習,提高國小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國小生的風險意識,敢於面對困難和挫折,找到自信。國小班主任應該根據國小生的知識水平和身心特點,選擇適合國小生的德育目標,鼓勵國小生努力學習、積極向上、保持良好心態。

四、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首先是營造良好的班級環境。班級是國小生開展學習的主要場所,對國小生的品格養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打造良好的班級環境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爲了培養學生班級管理的“主人翁”意識,可以讓學生集體討論制定班級成員必須遵守的規定,提高學生的自覺性,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實現自我教育;要充分發揮每一位學生的特長和優勢,選好班級幹部,鍛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讓學生獨立開展工作;可召開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

國小教師教育論文 篇四

就語體學的分類而言,語文教學論文屬於科學研究論文的範疇。但是教學論文與一般的科研論文、學術論文又有所不同。學術論文可以是純理論、純學術的研究;而教學論文除了具有一定的學術性、理論性之外,還應具有突出的實踐性。因爲“教學”本身是一個實踐活動。比如,就漢語語音問題來說,用音位學理論來分析現代漢語語音成分,分析單元音a及韻母ia,ai,ian中的a有什麼不同,zhi和zi中的元音的發音特點如何,這樣的語文論文屬學術論文;而分析漢語拼音怎樣教,有介音(韻頭)的音節是三拼法好還是兩拼法好,兩拼法中是“聲韻”相拼(如j+ian)好還是“聲介合母/後隨成分”相拼(如ji+an)好等等,這樣的語文論文屬語文教學論文。又如,研究句式是語法學方面的語文論文,研究句子在中國小怎樣教則是語文教學論文。語文教學論文不能只是理論分析,而應該有具有充分說服力的實踐性材料來加以證明,必須以教學實踐爲基礎,是教學經驗的總結和提煉。它應該對人們的教學實踐有指導意義。這就是說,教學論文與一般學術論文的不同,是它具有突出的實踐性,是針對教學實踐來寫的論文。教學論文雖然來自教學實踐,是對教學實踐的總結和提煉,但教學論文又不同於一般的教學總結。

語文教學論文與教學總結屬於兩個不同的文體範圍。前者屬科學研究論文範疇,後者屬工作報告範疇。因此,二者具有不同的特點。教學總結是對某個教學階段、某個教學範圍中教學工作情況的總結,它的內容主要是對教學實踐的一種說明。教學論文則是一種理論聯繫實踐的文體,它除了具有實踐的說明之外,還應該有理論的分析和一些學術性的探討。當然,教學論文是在總結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因此,它與教學總結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好的教學總結經過加工和提煉就可以成爲一篇教學論文。但從文體上說,二者畢竟有區別。教學總結中當然也可以有一些理性的分析和理論的探討,但這不是必需的;教學論文則必須具有理論的探討,必須在實踐的基礎上升華爲理論,必須以規律的總結和提煉爲目的,而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教學實踐作法的表述上。

通過以上說明,我們認爲寫語文教學論文首先要把握住這種文體的基本特點:既注重實踐性,又注重理論性和學術性。既要以教學實踐爲基礎,總結實踐經驗(包括自己的,或別人的;正面的,或反面的),又要在此基礎上運用有關的理論(如教育學理論、心理學理論、語言學理論等等)加以分析提煉,去粗取精,去僞存真,歸納出帶規律性的東西;而這些規律又要能對教學實踐有指導意義,具有可操作性。

不注意這一點,就難以寫好語文教學論文,要麼只闡述某種觀點,不提出有現實針對性的實踐依據,泛泛而論,不解決實際問題;要麼只說自己怎麼做怎麼教,不分析爲什麼這樣做這樣教,其中有什麼值得認真研究的地方,這就和一般的教學工作總結沒有什麼不同。

國小教師教育論文 篇五

摘 要: 中國小教師究竟應該如何堅持教育論文寫作的主張與策略,顯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提出:堅持“三維”建構,即堅持價值取向的主題建構、堅持生活取向的素材建構和堅持實踐取向的理論建構,是中國小教師論文寫作的有效選擇。

關鍵詞 主題建構 素材建構 理論建構

隨着我國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對廣大中國小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挑戰性的期待:從“教書匠”走向“研究者”。對於中國小教師參與研究,從無意到覺醒,從被動到主動,從空談到行動,經歷了相對漫長的角色轉變,如今的中國小教師,“人人做研究、個個寫論文”,正在由理想逐漸成爲現實。

然而,理性分析中國小教師參與教學研究、尤其是進行教研論文寫作的現狀,反思這種“繁榮景象”背後的問題,筆者發現:許多中國小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想的、做的、說的、寫的”還沒有真正形成一種專業發展的鏈狀。常常是“想的比做的好,做的比說的好,說的比寫的好”。事實上,不少優秀教師在各種場合下說的都不錯,而一旦請他(她)們把發言的內容寫成文章,卻顯得非常困難。這表面上看是“文筆不行”的問題,實質上是認識和思考還不夠清晰、不夠成熟、不夠深刻、不夠系統,不能從當下、具體、零散的事實中“抽離”出來,進行反覆、持續的“深思熟慮”,因而不能很好地達到“澄清”和“認識”的目的。

因此,要能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需要積極倡導中國小教師的論文寫作還原其應有的本質——“將隨意的做法和散亂的思緒條理化、系統化”,從多維視角進行合理建構,能夠在價值認同與主題提煉、教育生活與積累素材、實踐行爲與理論支撐等之間,找到適當的聯繫、平衡與特有的表達、呈現方式。這對於中國小教師有效實現從“教書匠”向“研究者”的轉型,提升教育教學研究與寫作的品質,促進師能健全和專業持續發展都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堅持價值取向的主題建構

國小教育論文 篇六

實踐教學是貫徹黨中央的教育方針,達到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對提高大學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在《關於制定基礎教育專業教學計劃的意見》中明確規定,在三年制教育活動中實踐教學一般不低於教學總學時的40%,在兩年制教學活動中,實踐教學一般不低於教學總學時的30%,而五年制高職更是要求專業課與實踐課的學時比例控制在1:1。著名教育家陶行知1927年在南京北郊勞山腳下創辦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時就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教師教育思想。他指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可見實踐教學是整個教學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於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人才的知識涵養和儲備,只有經受住實踐的檢驗才能顯現,實踐教學是對人才培養的一種驗證,只有經過反覆的驗證和修訂才能進行完整、動態的人才培養,最終達到培養目標。實踐教學模式是人才培養效果檢驗中最好的載體和衡量指標。

二、當前國小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不完善

隨着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教育的進步,國小教育專業實踐基地的建設必須是動態前進的,沒有牢固的科研和實踐關係做基礎,人才培養只是“紙上談兵”。當下的實踐教學和實踐基地建設與管理過程之間的協調和溝通工作存在矛盾,從而使得教學任務的安排和落實不確切;實踐基地運行機制不完善,人員配備不健全,缺乏日常的規範管理,使得對學生在校外實踐基地的學習缺乏有效的監督;實踐基地與有關部門缺乏聯繫,阻礙了學校與實踐基地合作的順利進行,基地在教學、學生往返等方面的管理中無法做到有條不紊。

(二)實踐課程體系設計不合理

現在大學生雖然好奇心強,但實踐技能嚴重欠缺,主要是因爲當前的實踐教學課程設計缺乏創造性。大多數都是陳舊保守的一些理論課程,學生對課程不感興趣,教師的講解也按部就班、不生動。實踐課程設計起不到培養優秀國小師資的作用,學生對當前實踐課程的興趣不濃厚,從而使職前國小教師缺乏實踐技能。我國普遍存在教育實踐課程形式比較單一的現象,而象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國的教育實踐課程卻有着鮮明的類型多樣、內涵豐富的特點,如美國的教育實踐課程就包括各種觀察和教學經驗等。

(三)師資力量缺少多樣性和靈活性

師資是高校辦學的力量之源,國小教育專業的師資來源主要有三個途徑:錄用本科高校畢業生;從相關事業單位調入;從同類高校聘任兼職教師。這些師資來源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國小教育實踐教學的需要,但明顯缺乏多樣性和靈活性,原因在於,教授理論課程的教師多,“雙師型”教師少;在教育的靈活性越來越顯著的情況下,教授實踐課程的教師實踐技能出現嚴重的滯後性。

(四)實踐教學專門經費不足

國小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的持續發展,離不開有關部門專門經費的支持。當前國小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專門經費投入不足,這會嚴重製約實踐教學模式的深入,影響優質國小師資的培養。實踐教學模式的開展與實施,要有足夠的資金經費支持,但由於相關部門不重視等因素,實踐教學經費一直不足,又由於通貨膨脹使得實踐教學支出不斷增加,造成實踐教學設施和基地建設滯後,不理想,嚴重影響國小教育專業實踐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加強國小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幾點建議

(一)建立“四方協作模式”的實踐教學基地

實踐教學,除了在校內設立實驗室、實習基地外,還應該根據專業的性質和國小教師的培養要求,規劃、建設校外實踐基地,形成完善的實習基地羣。而所謂“四方協作模式”,即高校、教研室、國小及教育管理部門四部門合作,通過以高校、國小各學科教研室、國小三方互動爲主,教育行政部門協調促進的合作方式,推進國小教育研究,以及職前職後國小教師培養工作一體化的進程。高校加強與基地學校的聯繫,提供現代教育理論資訊,幫助基地學校培育具有創新精神的青年教師,提升基地國小的師資水平;基地學校則接納國小教育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學實踐,幫助學生增加教學經驗;教研室則在國小與高校的合作中具有橋樑的作用;教育管理部門在各項工作運行中發揮政策引導作用,是共贏合作的“催化劑”。

(二)完善實踐課程體系建設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將實踐教學內容進行歸類整合,使實踐課程分層分佈,按照“471”結構設計國小教育專業實踐課程,構建該課程體系立足於教育實踐、科研實踐、社會實踐和野外實踐四個維度,將實習、見習、調查等七個項目有機地整合到一起,構成一個整體。

(三)外聘國小優秀教師到大學當“導師”,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國小優秀教師到大學當“導師”,把教育一線的教學經驗帶到大學課堂,發揮專職教師、科研教師、大學教師、國小專家型教師各自的專長與優勢。大學教授到國小做講座、搞科研,把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教育理論帶到教育一線,使大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實踐基地。高度重視實踐教學隊伍的建設和發展,要將實踐教學隊伍建設作爲大學師資隊伍建設的關鍵組成部分,統籌規劃,加強建設。高校應該努力建立一支年齡結構合理、職稱結構合規和學科知識結構完善、實踐能力強且綜合素質較高的實踐教學教師隊伍。

(四)多渠道籌集經費作爲實踐教學模式的保障

國小教育論文 篇七

什麼是兒童文學?許多兒童文學作家以及教育家都對其進行過界定,概括來講兒童文學是一種專門爲兒童創作的,具有趣味性、可讀性的,能夠啓發兒童學習興趣的文學作品。郝月梅(2003)將兒童文學分爲三個層次:幼兒文學(6歲前)兒童文學(6~12歲)少年文學(12~16歲),而國小教育的教學對象是處於7~12歲之間的兒童,正是兒童文學的主要讀者,僅從教育對象的一致性來看,就決定了國小教育離不開兒童文學的存在。從國家的教育政策上看,從1920年教育部將國小生的國文改爲國語後,兒童文學作品就開始被選爲課文編入國小語文教材之中。現行的國小語文教材中據韋宏(2006年)的統計,共收錄作品400篇,其中兒童詩歌68篇,童話寓言66篇,兒童散文88篇,兒童故事92篇,兒童科普文藝19篇,其總和佔據課文選文80%以上的比例。此外,國家新頒佈的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育應作用於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提升,這兩方面素養的提升更是離不開大量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的薰陶。此外,對於國小教師來說,兒童文學的理解和鑑賞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成年人難以與國小階段兒童的行爲特徵、心理特徵產生共鳴。如果用成人的思想、成人的行爲習慣來要求國小生“懂事”,對兒童成長會起到“拔苗助長”的效果,而解決這一溝通難題最有效的手段則是兒童文學。國小教師通過大量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可以更好地理解兒童的思維,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對國小教師進行兒童文學課程培養,有助於提升國小語文教師的專業素質,培養教師的童真童趣,並能夠進一步對學生的閱讀需求提供指導。

二、兒童文學教育現狀及對策

雖然我們已經明晰了兒童文學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是否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了呢?其答案是否定的。縱觀我國教師培養系統———師範院校的教育,我國基礎教育共12年,其中國小教育佔有一半的年限,其在基礎教育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教師培養系統中僅有4所院校開設了兒童文學相應的培訓課程,而全國有一億多國小生需要教師的教學指導,供求偏差如此之大也就說明了目前我國師範院校教育培養系統的一個缺失。在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兒童文學是作爲必修課來培訓的,兒童文學是所有師範生的必修課。而我國師範院校課程設置中的這一缺失導致師範生對兒童文學的分析鑑賞能力不足,不僅不能準確理解和分析兒童文學作品,在學生需要更多閱讀材料時甚至不能進行推薦和引導。國小階段不同於初高中階段,由於學生年齡小,自我意識以及對個性的追求遠不如初高中學生強烈,也更容易接受教師的指導。而在這一階段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培養起學生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這無疑是國小教育的失職。因此如何豐富師範生兒童文學相關知識,也爲我國高等院校改革提出了一個方向。此外,社會各界對兒童文學的重視程度也有所不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對於兒童文學來講,很多家長不能理解其價值,只把教科書內容當作知識,認爲兒童文學作品是閒書,不具備教育性,甚至認爲孩子看兒童文學作品是浪費時間、不務正業的行爲,從而斥責孩子,禁止孩子看這類書籍。要改變這一局面就需要學校教師以及社會媒體等大力宣傳兒童文學作品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

國小教師教育論文 篇八

上世紀末,爲了全面提高基礎教育師資水平,國家將師範教育全部納入了全國高等教育系列,完成了三級師範向二級師範的轉型。國小教師培養開始了由中專層次向專科、本科層次轉變。在轉型過程中,一方面,國小教育專業教師培養開始向着更高的層次發展,提高國小教育專業的學術性,使其具備高等教育的基本內涵,成爲各個高等院校建設國小教育專業的共同追求;另一方面,以強化“師範性”爲基本特徵的中等師範培養模式逐漸邊緣化,國小教育專業在高等師範教育培養模式的泛化中,逐漸失去了自己的專業特點和專業品格。這種變化反映在教學上就是理論教學備受關注,而實踐教學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樣的局面帶來的後果是:國小教育專業發展與國小的實際需要漸行漸遠。因此,當下我們必須認真反思國小教育專業建設中實踐教學的現狀,探討相應的對策。

一、概念界定

高等師範教育途徑有兩個:一個是理論教學,一個是實踐教學。所謂理論教學,即通過理性的灌輸與啓蒙,使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所謂實踐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實際操作爲主,獲得感性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綜合素質的一系列教學活動的組合。作爲高等師範教育的實踐教學則包含了各種技能課的教學、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教育科研、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等。

由於教育是實踐應用性專業,需要經過“臨牀”實習,在師範教育從三級培養體系轉變爲二級培養體系,其內涵擴展爲教師教育並走向專業化以後,實踐教學在教師教育專業中已經成爲與理論教學並駕齊驅的教師培養途徑。實踐教學的改革成爲當今教師教育專業改革的關鍵。

二、實踐教學在國小教師教育中的作用

實踐教學在師範院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大大提高師範生教育能力,並能讓高師學生步人工作崗位後,更快向教師這一職業角色轉變。具體表現在:

1.強化專業意識,培養職業情感,樹立職業信念。

培養優秀的國小教師首先要學生能對國小教師這個職業有一個清醒、全面的認識,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體驗教師職業的平凡與崇高,在內心深處生髮出對國小教師職業的深厚情感,樹立爲之奮鬥的信念。這種心理上的準備顯然不是系統的理論知識所能賦予的。從康德開始,情感和信念就被從知識論的範疇中排除出來,歸屬到實踐範疇中。所以要想完成師範生向教師角色的心理準備,實踐教學是必然的也是唯一的途徑。

2.加深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

理論教學是從課堂到課堂、書本到書本,學生難以理解抽象的專業知識。通過加強實踐教學,這方面得以大大改善:加深了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並在此基礎上,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使所學知識能構成一個整體,即組成爲知識羣,成爲一個合理的知識結構,而不是彼此分離、理論脫離實際的知識。

3.提高學生的教育技能技巧,豐富個體的實踐知識。

單純依靠傳授現成知識而不發展知識,是培養不出所需人才的。優秀的教師或者有經驗的教師,絕不只是現成知識的說明者,而是善於根據不同的對象,對所傳授的知識進行科學的選擇和解釋,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豐富個體的實踐性知識,形成具有個性化的教學智慧。正是理論化的系統知識與個性化的教育智慧的綜合,成就了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特徵。

4.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師範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使學生學會創造性思維和獨立性工作。實踐教學不僅是教育能力和技能形成的一種手段,而且還是未來教師獲得知識,發展創造性思維的途徑之一。通過實踐教學,師範生的認識建立在內容豐富、實事求是的感性材料基礎上,在參與教學實踐、掌握必要的職業技能的同時,其思維能力也在不斷髮展。

綜上所述,實踐教學對高校師範生的培養確實具有很大的作用,特別是現在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爲實踐是創新的基礎。我們應該徹底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實踐教學處於從屬地位的狀況。構建科學合理培養方案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必須爲學生構築一個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並從整體上策劃每個實踐教學環節。這種實踐教學體系是與理論教學平行而又相互協調、相輔相成的。

三、我國高等師範教育實踐教學現狀

教育實踐教學活動從目前來說是我國師範教育中的薄弱環節,從觀念到實踐上都存在着一定問題,主要表現爲:

1.實踐教學活動內容、形式較少,時間安排較晚。

目前,大多數院校的教育實踐教學活動仍然僅限於一次突擊性的教育實習以及爲數不多的教育見習和參觀,教育實習構成了教育實踐教學活動的主體,而這往往又都是集中安排在最後一年甚至最後一個學期中的一個月來進行的。師範教育課程計劃安排也遵循着傳統的做法,即傾向於一個個順序安排師範教育的不同部分:普通教育——學科專業——教育理論與方法——實習。這等於向學生示意理論學習與實習是兩項有區別的活動,從而維護了以“模仿”爲主的培訓模式的教育實習的原始觀念。這種做法產生了一個問題,即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難以和教育實際相結合。因爲這種安排背離了教育實習對實習生來說的另一重要目標——爲他們提供在工作中反省、檢查、修正自己所掌握的完成教書育人職責技能的機會,直接後果是即使實習生在教育實習中發現了問題,也只能帶着這些問題走上工作崗位。此外,由於學生從未進行過其他形式的教育實踐活動,不具備一定的實際經驗,也給教育實習帶來不少困難,影響了教育實習的效果,也不利於對師範生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2.實踐教學活動的安排不夠周密。

隨着大學擴招,絕大部分學校的教育實習安排是採取分散實習與集中實習相結合的方式,學生自主聯繫實習學校,在教學活動的安排和管理上存在着很大漏洞。模擬教學也往往只是給學生一部分內容,讓他們去挑去講,而缺乏模擬前的詳細指導及講完後的深入探討,往往使教育實踐活動流於形式。

3.教育實習時間短、範圍窄。

作爲教育實踐教學的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教育實習在我國師範院校中沒有受到充分重視,實習太短,內容形式單一,與一些歐美髮達國家相比,相差甚遠。目前我國實行的集中實習時間6—8周很難保證教育實習的良好效果。其間,只能讓實習生講幾節課,配合班主任做一點工作,較好的還可能主持一次主題班會或團隊活動,而深入細緻地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全面掌握教材、研究教學方法、指導學生課外活動、家訪等等,根本無法落到實處。這種“蜻蜓點水”式的教育實習難以幫助實習生對教師職業活動獲得全面的瞭解,也難以實現教育實習對實習生的一個重要目的——精確與鞏固理論知識,獲得教師職業所需的技能技巧。因此,實習時間不充裕,與不斷擴大的教育內容及不斷提高的教育實習質量的要求不相適應,成爲現階段教育實習的一個致命弱點。

4.缺乏“教育實習基地”的建設。

從我國高師教育實習現狀來看,大多數高等師範院校缺乏教育實習基地。目前,我國師範院校的教育實習,多數是在臨近實習前才落實實習點,而缺乏被美國教育界稱之爲“入門學校”的那種教育實習基地。大多數院校是“掃一槍換一個地方”。這種教育實習主要以“學院爲基地”,而不是以“學校現場爲基地”,與國小關係疏遠,難以與其建立一種共生關係,並結爲平等的合作伙伴,使教育理論缺乏生長成熟的土壤,學生更難以在真實的教育教學環境中體驗教育教學理論,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5.缺乏科學的指導。

學生進行教師職業技能訓練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指導教師要在精講有關職業技能的基本知識、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礎上,重點指導學生進行系統的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改善、不斷趨於整體協調和完善,以獲得穩定的教師職業技能。目前教師對學生技能訓練的指導總體比較薄弱,這既有管理上的原因,又有教師自身的原因。相對而言,講普通話和口語表達技能、書寫規範字和書面表達技能比較“外露”,看得見摸得着,教師對學生訓練能夠提供良好的指導。按理說各科教學法在訓練技能方面是具有優勢的,因爲它與學科專業、實習有直接聯繫,而且課程又是各系自己開設。但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這主要與“法”中無“法”的課程自身相關,也與教“法”者不懂“法”有關,有的學科教學法教師甚至從未教過國小,這哪裏還談得上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指導?心理學、教育學教師不瞭解國小教育教學實際,其他各科教師頭腦中毫無技能訓練的示範意識和指導意識,是高師院校中比較普遍的問題。

6.缺乏嚴格的考覈。

《高等師範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基本要求(試行稿)》第四條指出:“高等師範學校要從培養合格中學教師的高度出發,結合實際情況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確保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受到嚴格的訓練和考覈。”它對四大部分訓練內容(講普通話和口語表達、書寫規範漢字和書面表達、教學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考覈分別提出了指導性意見,但實際執行情況不盡如人意。其他訓練內容的考覈有的學校恐怕連細化的考覈標準都沒制訂,更談不上嚴格考覈了。考覈本身具有評價、激勵、反饋等功能。通過考覈檢驗師範生職業技能掌握和運用情況,從而評價高師教學工作成效;通過檢驗和評價,讓學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勵他們加強技能訓練,同時也促進高師教學改革的深入。可是我們未能做到嚴格考覈,幾乎使這些功能喪失殆盡,不能不說是件憾事。

四、開展有效實踐教學的策略

1.加強高等院校與國小的校際聯合,建立穩定的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實習基地。

實踐教學存在的種種積弊,其中最爲關鍵的就是高校與國小之間存在隔閡,沒有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關係,使實踐教學的開展失去了賴以展開的平臺。在這一點上,美國的實踐教學模式可以給我們以啓示。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美國大學教育系(或教育學院)與當地中國小建立了合作伙伴關係,共同培養新教師,鼓勵在職教師進修,開展合作研究,以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參與合作的中國小稱之爲專業發展學校。這種學校強調與當地中國小建立合作伙伴關係。我們也應該在高師教育和國小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在實踐教學方面展開較爲全面深入的合作,在課程內容設置、實踐指導、學生管理、成績考覈等方面實現無縫對接,從而保證實踐教學有序、高效地展開。

2.打破單一的實踐模式。建立全程教育實踐體系。

傳統的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在時間安排上分佈零散,沒有系統性、規定性,直到最後的集中教育實習階段才略顯規範性,但時間安排得並不合理,太短、安排太后。而連續性、漸進性全程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則是從師範生入校第一天起(包括寒暑假)就實施,涵蓋了師範生在校的全過程。同時,它在時間安排上體現出一定的連續性、漸進性特點。先以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一系列實踐環節(如:熟悉學校環境的實踐、教學技能訓練、見習、模擬實習、試實習等)來減輕教育實習給學生帶來的心理壓力、精神負擔及憂慮感,使他們逐步適應教師職業生活,然後才真正進行實戰演習的“教育實習”。

3.豐富實踐教學的內容,全面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

學生的教育實踐絕不僅僅是聽一兩節課、主持一兩個主題班會這麼簡單。實踐教學的內容應該涵蓋學生今後走上工作崗位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改變當前實踐教學的現狀,必須打破舊有的思維格局,站在未來教師的崗位上全面審視實踐教學的內容。概括地說,學生的實踐教學應該包括:課堂教學實踐、課外活動教育實踐、參與性教育實踐、模擬性教育實踐、觀摩性教育實踐、研究性教育實踐、社會實踐和整體性教育實踐等8個方面,這8個方面基本實現了對未來教師職業的全面覆蓋。

4.建立嚴格的質量考覈機制,保證實踐教學的質量。

根據實踐教學的任務和目標建立嚴格的質量考覈機制,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這種考覈機制應該包括確立操作性較強的質量評估標準、建立規範化的實踐教學組織程序標準、建構統一協調的組織管理系統。通過這些標準的建立,將實踐教學納入嚴格的考覈程序中,以期對教學實踐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促進教育實踐活動的質量提高。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實踐教學在國小教師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對實踐教學的思想認識,積極探索有關實踐教學的理論和實踐,不斷提高國小教師教育的質量。

國小教師教育論文 篇九

一、正確把握舞蹈情感表現力的基本要素

1.情舞融合。

舞蹈是運用人體動作的舞動來傳情達意的,因此,“情”與“舞”二者缺一不可,作爲舞蹈藝術的傳播途徑和手段的舞蹈藝術表演,必然是“情”與“舞”的和諧統一。表演者只有將真摯的感情融入每一個舞蹈動作之中,以心造舞,以舞傳情,才能構成真正的舞蹈藝術。因此,無論舞蹈採用何種舞蹈形式進行表演其本意都在於通過對舞蹈所表現特定生活內容的表述,抒發舞者的喜、怒、哀、樂之情,並使欣賞者在享受中爲之動情,進而受到陶冶和感染。

2.形神兼備。

舞蹈是以人體動作的流動造型爲基本表現手段,構建成“有意味的形式”,用以表達思想、抒發感情。舞蹈表演的“形”是指舞者的表情姿態、動作流動、服裝造型等外在形態。由這些外在形態傳達出的韻味、情感、意境,則是舞蹈表演的神。只有“形神合一”才能成爲充滿生命活力的栩栩如生的舞蹈藝術形象。

二、着力培養舞蹈情感表現力的主要原因

其實,根據我的瞭解和體會,幼師的舞蹈教學,學校並沒有對培養學生的情感表現力予以高度重視;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強化這方面教學也做得不夠。認識上存在差距,實踐上缺少強化,主客觀原因都需要我們加以重視和改進這一塊的舞蹈教學。

1.培養對象和培養目標的必然要求。

我們教的學生是未來的幼兒教師,舞蹈課是針對其職業特點所開設的一門必修課。她們在校學的舞蹈基本功如何,形成的舞蹈表現力怎樣,直接影響着她們以後所教孩子的舞蹈能力和舞蹈水平。她們在校學習期間沒有具備較好的舞蹈情感表現力,以後的實際教學也只能是簡單複製,不能話用。同一個班級出去的幼師,有的在舞蹈教學和舞蹈排演乃至個人表演中能得到衆多讚譽;有的卻總是平平,不被大家首肯,就說明我們的教學不是很成功,產出了次品。所以,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舞蹈情感表現力。

2.幼師學生基本狀況形成的壓力。

幼師學生屬中高職系列,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思想境界不高,學習習慣不好,吃苦精神不強,給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絕大多數學生未曾系統接受過舞蹈訓練,舞蹈基礎知識缺乏,舞蹈表演能力欠佳,加之年齡偏大,身體柔韌度不足,在後續的舞蹈學習中必然存在各種困難;,有些學生不能忍耐舞蹈學習中的枯燥艱苦,極易產生學習倦怠現象,應付課堂學習和練習;有些學生缺少悟性,反覆訓練也還是停留在模仿層面上,也就談不上舞蹈學習中的積極體驗與感悟,更談不上舞蹈表演主動創造與形神兼備了;還有些學生學習舞蹈的熱情是高的,也願意吃苦訓練,但在學習中更多關注的是舞蹈技能的提高,關注的是動作的掌握與熟練,忽略了舞蹈的情感表現力,在學習中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三、切實強化舞蹈情感表現力的有效途徑

要真正使培養學生舞蹈情感表現力落到實處,學校特別是教師要從認識上形成共識,採取紮實有效措施,認真堅持下去,一定能提高絕大多數學生的舞蹈藝術水平。

1.增選有利於情感表現力培養的教學內容。

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舞蹈情感表現力,必須選用好好的教學內容。除了充分使用好教材內容,學校、教研組或教師要圍繞培養舞蹈情感表現力自編校本教材。內容要突出風格特點、體現優秀舞蹈藝術典型的舞蹈作品,讓學生學習揣摩,消化吸收。

2.提高教師舞蹈表演素質。

教師教學或表演時情感表現力如何,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表現能力怎樣。所以幼師學校的舞蹈教師要加強學習,使之具有精深的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不但舞蹈動作標準、規範,而且具有簡潔明確的語言表達能力,清楚地解說每一個舞蹈動作的名稱、技巧、力度,還能編排舞蹈動作,使之連接自然,組合巧妙,傳情、達意;具有深邃的審美能力,藝術欣賞和鑑別能力,能夠及時地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舞蹈情感表現力在潛移默化的薰陶下生成。

3.突出抓好三個環節訓練。

培養舞蹈情感表現力不是舞蹈教學的全部,其他方面的教學和訓練也不能偏廢。所謂“着力”就是強化,就是重點區抓。在教舞蹈之前,先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要他們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讓音樂刺激聽覺,產生聯想,讓學生體會樂曲的性質,並讓他們說說欣賞樂曲時產生的想象,再以動作來表現音樂。這樣可以激起學生表現情感的慾望,同時也爲學生創造及表現動作做好準備。

國小教師教育論文 篇十

摘要:隨着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減負增效”已成爲一線教師的教學目標之一。國小數學作爲基礎學科之一,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一門知識,如何在教給學生知識,提高他們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的同時,又不讓學生感到數學學習繁重、困難呢?這就需要我們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減負增效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國小數學減負方法

隨着國家教育部“減負增效”活動的層層推進,各個學校如火似荼地展開了減負活動,而且“減負”這個詞在早就被提出了,可是爲什麼最終的效果不是很明顯呢?主要是我們沒有把“減負”和“增效”很好地連接起來,有些教師甚至走入了減負增效的誤區,比如認爲“減負”就是減少學生課業上的負擔,減少學生的學習時間和學習任務。其實,“減負”並不是不要課業負擔,而是把過重負擔減爲適量學習任務,從思想上真正減輕學生的負擔。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我們如何做才能真正地實現減負增效呢?下面筆者針對這一問題談幾點粗淺的看法,希望能夠爲廣大同仁提供一些啓示和借鑑。

一、合理安排教學時間

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時間,抓住學生狀態最好的時間開展教學,突破教學重難點,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課堂上所學知識。首先,教師要認真備課,做好充足的準備。我們數學教師應該在領會課標精神的基礎上,深入鑽研教材,做到爛熟於心,這樣才能保證課堂教學時能收放自如。更重要的是,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從自己所帶班級的學情出發,針對不同年級段的學生創設一些聯繫生活的、有趣的、有意義的情境來激發他們的興趣,以一些實際存在的事情和事物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價值。其次,選擇一些有創新的課堂教學手段。教師應當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各種功能,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每節課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但將科技手段運用的教學中並不意味着完全棄用傳統的教學手段,而是要將二者相結合,避免學生因眼花繚亂的課件展示而忘記了學習的重點。

二、教師要爲學生精選作業練習題

精選數學作業就要求數學教師依據授課內容,以及學生的接受程度,從衆多練習題中精心挑選一些作爲課後作業,或者教師針對教學內容自己設計一些作業題,使學生通過做練習題達到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那麼爲什麼需要教師精心挑選國小數學作業題呢?筆者認爲只要有“質”和“量”兩方面的原因,“質”揭示了精選數學作業的重要性,如果學生是通過“做和反思”學習數學的,那麼他們做什麼樣的數學題,就將形成什麼樣的數學經驗和能力,並進一步積累或昇華爲什麼樣的數學觀念。從某種程度上講,學生做什麼樣的數學題,不僅反映了教師的數學教學經驗,還映射出他們的數學教育觀念。“量”雖然能夠體現出多做練習題能夠提高數學學習成績,但是學生投入到“題海”中,重複地做題會增加他們的學習負擔,而且用時長收效慢。國小生獲得數學知識時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因此作業的佈置既要重視“量”,也要重視“質”,這就決定了教師在佈置數學作業時要精心挑選,這是實現“減負增效”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手段之一。當然,要從浩瀚、繁複的題海中精選作業,非常考驗教師的能力,要使練習題不僅要達到鞏固知識、熟練應用的效果,還要使每位學生都能通過做作業有所收穫、有所提高。因此,教師每次佈置的作業題都要體現一定的層次性,可以根據作業題的構成適當選一些反映概念、靈活解題方法的習題,還可以編寫一些錯解辨析、悖論質疑及無定解的開放式習題,給學習有餘力的學生留下足夠發揮的空間,力爭使每次作業都能體現出教師的“精挑細選”。

三、教師要做好課後輔導

學習輔導主要是解決學生願不願學和會不會學的問題,着重對學生學習技能、學習情緒、學習動機進行輔導。由於學生之間存在個性差異,接受能力有強有弱,學習水平有高有低,教學就可能會產生“吃不飽”和“吃不了”兩種情況,因此,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必要補充。對能力較強的學生,要充分激發他們的創造性,爲他們設計較高的目標,使他們學有方向。一個教育學家曾說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沒找到能教好學生的方法。”後進生的獨立性、自覺性相對較弱,往往今天教會了他們,明天又忘記了,有時一種錯誤會犯好幾次。對這部分學生,教師應充滿愛心,滿腔熱情地關懷他們,幫助他們瞭解自己的學習潛能,確立合適的學習目標,改進落後學習方法,對他們練習中的錯誤要及時給予解答。對於中下等學生來說,他們不提問題並不能說明他們沒有問題,他們可能問題“多多”,教師要啓發他們發現問題,多提問題,並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對他們的每一點進步給予鼓舞和激勵,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減輕他們的課業負擔和心理壓力。

四、改變傳統的判作業的方式

國小生在做數學課後作業時,並不是每道題都會做,都能做對,我們數學教師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對於不會做的題,讓學生分析自己不會做的原因並寫在相應題目的下面,這樣教師就能在作業中很清楚地看出哪些題目學生掌握得還不是很好,有待於更一步的講解。另外,有一部分學生是在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下完成的,教師也應讓學生在相應的題目下面寫出來,這樣既有利於教師對學生作業及時檢查,也能真實反映學生的作業情況;最後,在學生做完作業的時候,讓他們再寫一寫用到了哪些知識來完成作業的,對於作業完成情況有什麼感受?這樣可以使學生對已學知識有一個好的歸納和整理,既實現了減負,又提高了學習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