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教育心理學論文【多篇】

教育心理學論文【多篇】

教育心理學論文 篇一

1.1有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啓發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纔可以得益。只有對音樂感興趣了,才能將注意力集中到音樂當中去。然而國小生的心理尚未完全發育,因此在認知和思維能力方面,不能很好的轉換和應用,時間一久,對於音樂的學習興趣慢慢降低,甚至出現厭惡情緒。此時,音樂教育心理學就顯得尤爲重要,它可從心裏教育方面,讓學生提高對音樂的興趣。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喜好和表現特點,將音樂教學以做遊戲的方式呈現,先使他們對音樂產生好奇心,慢慢的將其興趣提高。

1.2有利於學生注意力的集中

心裏學實驗表明:人的注意力並不能達到持久狀態。尤其對於身心處於發展中的國小生來說,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例如教師枯燥乏味的講課方式等。古語有云,心不專一,不能專誠。作爲學生,只有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課,才能更好的學到知識。在音樂教育心理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了解學生注意力轉移的因素,結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採用綜合教學的方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1.3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啓發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纔是真正的知識。現在的教學強調對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國小音樂教育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習音樂本身,還應使他們通過音樂的學習,培養一定的鑑賞力,使記憶和感受能相互協調,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通過在音樂教學中運用音樂教育心理學,可以有效的啓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對音樂的理解力和欣賞力,還可提高學生的樂感和節律感。

二、音樂教育心裏學在國小課堂中的應用

2.1運用音樂節奏,激發學習興趣

國小生在各個年齡階段,學習音樂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師需要了解不同階段的學生在學習音樂方面的認知和心理特徵,因材施教,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音樂當中美妙起伏的旋律和鮮明生動的節奏,可以激起學生肢體的反應,因此教師可以根據這一特點入手,將音樂與肢體動作結合,形成具有音樂節奏的體態動作,集中學生學習音樂的注意力,將節奏與記憶結合,學習音樂當中的流動美。

2.2注重情感體驗,培養學生樂感

音樂的本質是對情感的自然反映,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體驗到音樂的情感,對於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在音樂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內心感受,讓學生親身體驗音樂當中的情感,而不是機械的告訴他們音樂表達的東西。傾聽是很好的教學方式,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心理感受,傾聽他們對於音樂的特殊理解,培養他們自己的音樂樂感。例如在放一些具有催眠效果或者悲傷情感的樂曲時,學生會出現睡着或者傷心的現象,此時教師不應該打斷他們,而是讓他們慢慢感受,再通過講解和表揚來加深他們對於音樂的理解。

2.3創造科學教學法,突出教學效果

我國傳統的音樂教學方法過於枯燥,使得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慢慢降低。因此,從心理學角度出發,一些具有創造性、科學性的教學方法很是需要在音樂教學中提倡。根據心理學原則,一些音樂學家在傳統音樂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將音樂教育心理學理論作爲指導原則,創造出了許多科學的教學方法,例如日本鈴木教學法、匈牙利柯達伊教學法和德國奧爾夫教學法等。

教育心理學論文 篇二

科學研究表明靠視覺獲得的知識記憶率能達到30%,靠聽覺獲得的知識記憶率能達到20%,靠想象獲得的知識記憶率能達到25%,將視覺、聽覺與聯想結合起來,知識記憶率能達到65%。教學幻燈製作時如能參考上述數據,利用大腦的各部分感官協同合作共同接受和處理知識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增加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長,以提升學習質量,提高課時內授課質量。另外,幻燈色彩的運用也可參考色彩心理學相關內容,選用視覺上舒適、心理上親切的顏色,比如藍色系,以象徵希望、理想、獨立的天空藍作主色,以暗示誠實、依賴、權威的深藍色突出重點,同時,如果學校沒有統一着裝的情況下,也可以選擇藍色系服飾以加強親和性,暗示學生更專注傾聽你的授課內容。

2.充滿引導性的文字語言暗示

教學幻燈中文字內容的設計可以參照文字對心理的暗示選擇,同時授課時生動的語言、起伏的語調可以緩解因授課內容過於學術而引起學生乏味、心理疲勞及注意力分散,具體操作可以參考保加利亞心理醫生喬治•洛扎諾夫建立的暗示教學法相關內容,教學過程中利用環境和學生之間經常不息卻不知不覺的交流,建立學生無意識的心理傾向,激發學生強烈的自主學習動機,從而提高學生對授課內容的接受程度、記憶深度。例如:授課時以穩重但愉快的語調爲主,強調重點時與原有語速相比稍微放緩,等等。語調的調整要自然而不能過於誇張、輕佻,避免過於戲劇化而減少學生對授課者的信任度、降低授課者在學生印象中的權威感。

3.適時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肢體語言暗示

人向外界傳達完整的信息時,單純的語言成分只佔7%,而55%的信息都需要由非語言的體態,即肢體語言來傳達。授課過程中可採用適度的肢體語言暗示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突出授課重點,或者在發現學生注意力分散時重新引導注意力迴歸授課內容。同時,授課時儘量保持微笑也可以引導學生的心理愉悅感覺,從而增強自主學習性;以短時間的目光交流增加學生的被關注度也是提升學生學習動力的有效手段。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肢體語言表現也是授課者獲得學生對授課內容認知度、注意力集中程度等信息反饋的有利途徑。

4.結合記憶規律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德國心理學家nghaus發現的遺忘曲線直觀描述了人體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循序漸進過程,而且提出理解了的知識較無意義音節來說能夠記得迅速、全面而牢固的理論。這就要求授課者在設計授課內容時儘量聯繫實際、聯繫學生的興趣所在,加強學生在授課過程中對知識的理解,尤其是本科生的教學。大多數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後溫故知新的習慣基本摒除,知識來源大多隻依靠上課時間,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讓學生記住、理解更多的知識點一直是授課者的難題。依據遺忘曲線,合理安排複習、小結、總結的時間點應該可以改善上述難題,提高學生學習質量以及對授課內容真正掌握程度。

5.以適當的競爭刺激學生學習積極性

“鮎魚效應”常用在人力資源管理中,是企業用來激發員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具體包括競爭機制的建立、能人的啓用、領導風格的變革等等。這一有效的激勵手段是否能運用到本科生教育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消除因大學學習生活相對穩定狀態引起的學生學習積極性降低。當然,鮎魚效應會帶來負面效應,比如影響學生間的團結,所以這一效應在教學中的應用還需慎重考慮。

6.總結

總而言之,授課者、爲人師者應該時時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借鑑其他學科的長處以豐富自我的教學手段,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盡最大的努力加強學生們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切實負起教師職責。

教育心理學論文 篇三

(一)社會發展目標

社會發展目標是社會期望在課程目標中的具體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課程的社會發展目標是與思想政治教育碩士專業的培養目標相一致的。其培養目標爲:培養黨政工作管理幹部和學生工作管理幹部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因此,要求學生不僅要具有堅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和本專業系統的專業知識,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較好地解決實際問題,還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講授與傳播方面具備獨立工作的能力和較強的社會實踐基礎,成爲能夠在高校從事科研、教學工作的高層次專門人才。

(二)學科知識目標

學科知識目標是課程目標實現的載體。學科知識目標會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課程要求上,具體表現爲:要求研究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有較爲全面、系統的瞭解,能夠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知識,瞭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歷史經驗,比較系統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認識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發展動態,提高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認識。

(三)心理髮展目標

心理髮展目標是課程目標的核心。具體表現爲:在認知發展領域,能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理論方法從事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教學和實際工作的能力;在情感領域,能夠具有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強烈的事業心,形成較高水平的專業態度和專業價值觀;在行爲領域,具備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能夠運用心理學原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理論與方法解決現實問題。

二、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課程內容的思考

課程內容是課程改革的載體,課程內容的選擇直接影響着課程改革的質量。以往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課程內容常常難以處理好研究生課程與本科生課程的差異,過於關注課程內容的知識完整性與學科基礎性,導致研究生課程成爲本科生課程的簡單延續,在注重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課程的學科探索與科研訓練的功能;與此相反,有些學校則忽視研究生課程建設,以和科研立項代替課程學習,或以協助導師完成課題研究、翻譯外文資料等作爲課程內容,忽視了研究生課程的學科理論深化的作用。針對當前研究生教育在課程內容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培養目標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課程特點,我們認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課程內容的建構,一要充分反映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成果,特別是國內外最新的相關研究成果;二要堅持科學性、系統性的原則。圍繞這一指導思想,在確定具體課程內容時,要有針對性地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課程內容既要突出理論研究的重點問題,又要遵循學科知識結構的內在邏輯性;其次,課程內容的選擇要體現專業培養目標,突出學科特色;最後,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編寫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態度和精神。

三、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方式的思考

在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之中,課程教學方式的變革是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有效保證,再好的課程教學內容,如果沒有科學的教學方式,也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以往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課程教學方式存在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教學方式運用單一,“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講授式教學方法充斥課堂;教師習慣於專業知識的傳遞,雖然也會考慮學科知識的科學性和先進性,但忽視對學生智慧的啓迪和思維的訓練,也漠視學生應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拒絕學生對教學過程的參與,不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導致學生難以建立起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專業價值觀。針對當前研究生教育在課程教學方式方面存在的問題,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培養目標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課程特點,我們認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應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單向傳遞學科知識”的教學方式,建立和形成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能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並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方式具體確定爲:主要採用系統講授、研討、師生問答、案例分析、行爲體驗等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進行,通過系統的知識講授,使學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爲其將來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論準備。通過師生問答、研討、案例分析等方式,培養學生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的能力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貫徹“雙主體學導式”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啓發學生獨立思考,進行研究性學習。結合課程內容安排適當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增強研究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不斷提高其綜合素質。

教育心理學論文 篇四

關鍵詞:班級管理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隨着現代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學生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無論是中學還是國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均比較突出,班級管理中必須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組織者,對學生的問題一定要細心觀察,早發現、早引導,及時地調整問題學生的心態,引導學生理智健康的選擇人生之路。但是這種心理健康問題,不是一蹴而就形成,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我們要把這種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到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之中。

一、建立良好信任的師生關係,是班級管理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班級不僅僅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集體,還是學生生活的集體,班主任就像是一位大家庭的家長。讓學生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班集體是建立師生良好關係的基石。在這個大家庭中,要遵循“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重視每一個學生存在的價值。“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人的動機理論》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需要層次理論,該理論把人的需要分爲五種不同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如果能夠做到尊重需要,和學生的關係一定會很融洽。因爲尊重學生,會滿足學生的安全需要,也就讓學生對班主任、班級有了一種歸屬與愛的需要。在這種心理動機之下,班主任的工作就會很容易展開。一旦學生有了思想問題甚至是解不開的情結,在尊重班主任、敬愛班主任的心理動機之下,就會願意接受班主任教師的勸慰,打開自己的心結,樂於溝通,學生也會在班主任教師的關愛之下,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就不存在所謂的心理健康的危機。在這裏要特別指出,尤其是班級裏的所謂“後進生”,更應該得到班主任教師的尊重。善於找出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不要過多地批評與職責,更多的應該是找出問題的原因,給予學生相應的鼓勵和幫助。這樣的問題學生往往和問題家庭有關,比如,單親家庭、重組家庭或者是父母的疏於管理等,因此還要與學生的家長經常聯繫,儘量地彌補原來給孩子造成的影響,讓孩子充分地信任自己的老師,而班主任一定要發自內心地愛這樣的學生,只有教師理解了學生,瞭解了學生的想法,學生纔會理解教師,這樣纔會與學生建立起友好又牢固的師生關係,這爲心理健康教育培育了良好的感情基礎。

二、創設民主開放的班級文化,是班級管理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優越環境

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育學生良好的性格品質、開發智力潛能、增強心理適應能力、激發內在動力、維護心理健康、養成良好行爲習慣。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爲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人的和諧全面發展,即和諧的教育。他認爲:“和諧的教育就是發現蘊藏在每個人內心的財富。……就是使每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人的充分表現,這就是社會的幸福,也是個人的幸福。”那麼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讓他們有自我價值展示的機會和願望呢?建立民主開放的班級文化非常重要。所謂的民主型的班級文化,就是師生共同創造一個富有民主生活機制的精神家園,提升學生個體的精神生命的意義,提升班級集體的精神生活質量。建立這種開放的活動機制,需要班主任首先要相信學生,並且要給學生充分活動和思考的時間。當然,活動的組織仍然是要從學生的需要角度出發,尤其是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選擇活動內容。還要與學校的整體安排協調一致,只不過在落實上級安排的德育活動的同時,還要兼顧班級的文化特點,讓學生正確地理解,積極地設計還要主動的參與。在班級文化中也可以結合社會、學校以及和生活相關的內容加入到課堂與課間。比如在內容上,可以讓學生擬定班級的班訓,設計班級文化角,安排每週一次的班級黑板報等,全方位優化社會、家庭以及生活的心理環境,減少劣性刺激,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組織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是班級管理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機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的開展,可以在學生的活動內容上有所增加,讓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會是一句空話。這裏所說的班級活動,主要是指班主任組織的以班級爲單位的各種課內外教育活動。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要讓上課、評分成爲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沒一切的活動領域。”現在的學生生活幾乎被學習成績填滿,所以體育課成了學生最喜歡的課程。班級管理的健康教育之所以要把班級教育活動作爲其實施的途徑,也是有原因的。從理論上來說,這是因爲活動是心理髮生髮展的基礎。維果斯基曾指出活動是心理的本源,是心理髮展的最主要因素。從實踐層面來說,豐富多彩的班級教育活動爲學生接觸自然、走向社會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它不僅增加了學生獲得知識的信息渠道,而且在活動中可以獲得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所以這種課外的教育活動比書本知識更有吸引力,有助於學生獨立發現和獨立探索,從而激發他們對生活、自然、對世界的熱愛之情。試想,一個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又熱愛自然的人,怎麼會對自己的人生和未來不寄厚望呢?因此,班級管理要注意迴歸生活世界,在生活中並通過生活滲入到學生的心靈世界,讓學生的世界豐富起來。現代班級管理應強調“要遵循學生個體與集體的心理規律,管理爲提高班級成員的心理髮展水平服務”。所以,說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應該科學地優化人、物、事、時間、空間等管理要素,爲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組織保證,進而發揮班級管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最後,借用朱麗芳的《班級管理,以“心”爲重》中的一句話作爲總結:在班級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班主任去探索和創新,但在實施過程中,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給學生,或代替學生去作出判斷和選擇,而是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接納自我,儘量發揮他們的潛力,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全面、和諧、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朱軍。從需要層次理論透視學校班級管理[J].教育與職業(辦學與管理),2006(15):39-41

[2][蘇]B.A.蘇霍姆林斯基著,周蕖,王義高,劉啓嫺,董友,張德廣譯。給教師的建議[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11

教育心理學論文 篇五

學前教育心理健康論文

概述

隨着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爲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誌。具有文明意識的人都知道,對正常人來說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直接影響其勞動效率及對社會的貢獻,而如果一個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則會成爲社會的一種負擔。古今中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關注孩子長大後未來社會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長,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說到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我就不得不說說我認爲的心理健康的意義了。

一:幼兒心理健康的含義

在談到幼兒心理健康這個定義的同時,我們不可迴避的就是心理健康這個概念。

究竟怎樣纔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緒良好,個性健全,能適應環境,人際關係協調,心理行爲符合年齡特徵標準的心理狀態。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① 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長處、短處,自己的個性特點,都有一個現實的、正確的認識。知道自己能幹什麼,適合幹什麼;對於辦不到的事,也不會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發展的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確的生活目標,有自我發展的驅動力。因此,在困難和逆境面前能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冷靜對待和處理各種複雜的問題,並不斷前進。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處,善於協調人際關係。心理健康的人,對人對事都能採取和睦相處、友好對待、克已讓人的態度;對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能採取友好寬容的、公平的、有理有節的方式處理,容易與他人合作和相處。

④ 主動適應環境,順應社會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夠自覺地調整個人和環境的關係,不是環境順應自己,而是使自己適應環境。在任何複雜的環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個性上的特點;另一方面,又有揚長避短、適應環境需要的應變能力,無論是在艱苦的逆境中,還是在順利環境中,都能很好地發展自己。

判斷一個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難用一個統一標準來衡量,所以一般學者認爲,應以整個行爲的適應情況爲基準,而不要過分看重個別症狀的有無。瞭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內涵,就可以幫助判斷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狀況,並採取相應的心理衛生保健措施,從而達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幼兒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兒心理教育是以“幼兒爲本”,也就是把孩子當成與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來關照,老師在關心與愛護孩子的同時,切莫丟掉“尊重”與“平等”,這兩種當代人文意識,老師不僅僅是蹲下來與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將大人的架子放下來,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雖小,但卻完全可以感受到這一種來自老師“母愛”般的關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老師的溫情關照下健康的成長。

三:如何關注幼兒心理健康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是幼兒的精神與發展的內在基礎。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兒就可能有充分的發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麼幼兒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在其以後的發展就有可能出現人格障礙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兒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經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順心就會哭鬧、發脾氣。第二、缺乏與人交往和應付人際事件的能力。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在家庭中凡事以他們爲中心,而在集體中他們卻必須考慮到別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見,獨生子女的增多使越來越多的幼兒少有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導致在人際關係中無所適從,正如我國心理學家丁瓚教授所說:“人類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交往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於人際關係而來的”。所以作爲幼兒教師的我們更應該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從小抓起

隨着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爲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誌。具有文明意識的人都知道,對正常人來說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直接影響其勞動效率及對社會的貢獻,而如果一個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則會成爲社會的一種負擔。古今中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關注孩子長大後未來社會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長,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我們認爲至少應包括下面這五條: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慾;

(2)能逐漸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境;

(3)能學會與周圍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與合作、尊重別人、樂於助人;

(4)能自我接納,有自制力,能積極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困難,適應環境;

(5)具有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健全的人格。

這五條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養,如何培養呢?我們不要忘記孩子的身心發展變化的特點,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學校教育工作的全過程中,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學會認知、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作爲對孩子的終生教育的目標,點點滴滴、持之以恆,我們一定能把孩子培養成適應新世紀社會生活的棟樑之材。

而在現今社會對於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出現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認識不足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應是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完備狀態”,將心理與社會適應這 兩個重要內容作爲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當多的幼兒園中,目前對健康的認識仍然停留在生物——醫學模式的水平上,還沒有實現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新模式的轉變,因此,明顯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輕心 理保健的現象。這種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不夠,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普遍存在對幼兒心理健康知識的匱乏,在於對幼兒身心關係的認識模糊,在於沒有認識到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許多人將幼兒心理的一些異常 表現看成爲孩子成長中的自然現象,不去加以關注。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缺乏嚴密的系統性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沒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迄今爲止,全國除了少量的幼兒心理衛生、行爲與情緒問題等方面的書籍之外,尚未見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著;二是在全國爲數不多的開設有學前教育專業的高校中,開設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課程 的極少;三是無論高校,還是幼兒師範,都沒有一本全國通用的幼兒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儘管《幼兒園工作規程》提出了應做好幼兒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內容分散、零亂,大多體現在其他內容之中,如培養幼兒活潑開 朗的性格,引導幼兒個性的健康發展等。這些內容之間沒有一個內在的聯繫系統和統一的觀念,而且還有許多有關幼兒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內容沒有納入到教育之中或沒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視。這導致我們在對幼兒實施心理 健康教育時,大多隻能借鑑其他相鄰學科或中國小、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經驗,而且整合不夠。

三、理論與實踐的脫離

近年來,注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兒園日益增多,他們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而高校中不少 教師也開始重視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漸增多。但是,有一個較爲突出的問題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論與實踐的脫離。一方面,高校中從事幼兒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較少深 入到幼兒園中去進行指導,更少去建立幾個點長期進行實驗;另一方面,幼兒園在開展此項工作時,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種對錶面現象的認識,不能由現象認識其實質,因此,在很多時候,其工作的最終結果,只能是一種 經驗的總結,而難以使之得到更深的發展,主題難以深化,妨礙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進行。

四、教師缺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

教育活動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質、專業知識的結構及豐富程度。然而,在沿襲 已久的幼兒師範教育體系中,知識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勢發展的要求,這直接導致了幼兒園教師有關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的缺乏。而紮實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是進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與此同時,如何 把握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與幼兒科學教育的關係,注意教育內容的整合,也影響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時下,在不少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現的問題,與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

五、具體操作中的非科學性

1.違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則的問題。例如:幼兒出現攻擊性行爲,本屬於品行障礙,對於這一類行爲的矯正 與教育應當堅持正面教育,樹立榜樣作用,或採用暫時隔離、減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兒教師在對待這一類孩子時,採用宣泄的方法來加以矯正,爲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讓其發泄憤怒的情緒。而研究表明,幼兒在宣泄 後習得更多的攻擊技能,可產生更強的攻擊傾向。因此,採用宣泄法違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有些教師甚至在對待這類孩子時採取體罰的方法,這更加強化了幼兒的攻擊性行爲,因爲,體罰本身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爲 起的就是示範作用。

2.家園教育不同步的問題。在幼兒園中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兒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實施中如未注意與家長的密切配合,則可以使幼兒園的努力付之東流。某幼兒園幾年來一直堅持對幼兒進行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目的在於讓孩子學會與他人的交往、分享與合作、提高其社會適應力。但在具體操作中, 他們忽略了與家庭的聯繫與合作,而有些家庭對其子女一向採用溺愛、放任的教育方式,結果導致幼兒園中所教與家庭所教的衝突,教育未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3.不能區分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在部分幼兒身上,說謊這一現象是較爲常見的。造成幼兒說謊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幼兒認知發展水平較低,在思維、記憶、想象、判斷等方面出現與事實不符時造成的說謊;另一 方面,是由於幼兒做錯了事,怕受到處罰,或由於老師、家長對幼兒的過分嚴厲所致。因此,我們對幼兒的說謊問題應全面分析,區別對待。如因認知水平低所致,則爲心理髮展過程中的問題,如因過於嚴厲的要求所致 ,則爲教育方面的問題,但這些都與成人時期的說謊有本質的區別,無所謂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兒園中,防止一旦出現諸如偷竊、說謊等行爲時,斥責幼兒品德不好,將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混爲一談的現象並不少見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問題。由於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一些幼兒園在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常常是借鑑中國小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和模式。這導致了在教育的過程中,對 幼兒的實際接受能力的忽視。如對一些有行爲問題的幼兒進行心理矯正時,有些幼兒園的老師簡單地照搬一些行爲治療的方法,而未考慮這種方法採用後,對幼兒會有什麼樣的消極影響,結果導致行爲問題未矯正,又出現了新的適應問題。

其實,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作爲幼兒素質教育這個系統工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 。在這裏,我們僅僅是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分析,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一方面有賴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與完善,另一方面,則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諸方面的共同努力。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小事,而是關乎我們民族未來的大事。在這個方面,我們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氣魄和胸懷來投入其中,讓我們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會呵護關愛的陽光下健康而快樂的成長,將來成爲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兒。

教育心理論文 篇六

(二)必須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補效應

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補充效應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適應時展的需要。在社會轉型、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學生面臨着學習、人際交往、異往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種種困難和煩惱,其中以憂鬱、焦慮、自我中心爲主要症狀。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從觀念、內容、方法手段、管理體制、組織機構、隊伍建設等諸方面不斷創新,才能跟上新時代,適應新要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實需要,也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適應時展的現實需要。

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補充效應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寬思路的有效手段。學生某些思想道德問題的根源可能是心理障礙所致,同樣,某些心理障礙問題也可能是思想道德問題引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工作,無疑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深入地理解人和人的思想行爲的實質及根源提供了一種新視角、新方法,對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化、科學化的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自覺學習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技能,並有效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僅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佔領大學生的思想陣地,而且還要用豐富的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培養他們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思想意識,從而有效地促使青年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

必須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性互動,實現優勢互補。將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引入到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對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重新認識,而且還會促使他們自覺地構建一種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者密切配合的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拓展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思維空間,從更高層次上給學生以正確價值引導,有效地防止價值取向的偏離。同時,將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引入到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能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認識到自身工作效能的侷限性,主動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密切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二者結合形成良性互動機制,不僅能實現優勢互補和發揮整體效能,而且有利於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向科學化的轉變。

四、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的主要途徑

(一)轉變觀念,明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

教育部2001年3月16日頒發的《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大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4]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進一步指出:“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注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增強大學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輔導,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5]以上兩個文件,明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高度重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並把它作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更應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一條教育途徑,而且是一種思想和觀念。平時的工作中,要切實轉變觀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方法的合理因子。

(二)培訓隊伍,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者儘快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

目前,各高校基本都設立了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但隨着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日益突出,僅靠幾位專職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做工作,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時代的發展迫切需要培養一支兼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隊伍,學校學生工作處、團委的工作人員、院(系)分管學生工作的黨總支副書記、輔導員、班主任等一批專兼職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師是最合適的第二梯隊人選。高校領導必須在財力、物力和人力上高度重視這支隊伍的建設和培訓,直至在制度上予以規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能夠明顯改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果。當然,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並不是要求他們像心理學專業人員一樣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更不是要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兩者結合的理想工作狀態,是希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方法融入自己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以人爲本,遵循學生心理髮生、發展、變化的規律,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用正確的態度設身處地、推己及人地對大學生表示理解、關懷和尊重,真正成爲大學生的朋友。

(三)利用課堂,在教學中集體諮詢,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大學生遇到的困惑和問題中,只有極少部分會引發心理疾病、心理障礙,需要到專門的心理諮詢機構求治。大部分的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都是正常和普遍的,源自於關心自身更好發展和提高生命質量的需要。所以,學生學習、考研、出國、就業、兼職、戀愛、人際交往等方面暴露出的困惑和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健康教育者都應重點關注的工作內容。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發揮第一課堂的作用,有針對性地在《倫理學》、《思想道德修養》、《心理學》、《公共關係》等相關課堂中,進行系統分析和集體諮詢。更可以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邀請專家爲不同層次、不同羣體的學生開設專題講座,在講座中將集體心理輔導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結合運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拓寬渠道,挖掘網絡和同輩對學生的正面教育功能

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努力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爲進一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打破固定時間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作爲教學資源。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網頁或網站、QQ羣等網絡資源,正發揮着日益明顯的積極作用。在校園網上建立網絡心理諮詢室是現實心理諮詢室功能的延伸。由於網絡心理諮詢的平等交互、虛擬隱藏性,可使有心理困惑、有求助需要卻不願走入諮詢室、不敢面對諮詢者的學生獲得幫助,所以日漸受到學生歡迎。

同輩諮詢和同輩教育指年齡相當者對周圍需要心理和思想幫助的同學和朋友給予開導、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種類似於心理諮詢的幫助。這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補充方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三自”管理的重要內容。心理學研究表明,封閉性與開放性是青年學生具有的兩個明顯的特點。當學生遇到心理困惑時,他們總是沿着“自我調節—找朋友傾訴—求助心理諮詢或老師幫助”的模式尋求幫助的。同輩比老師更接近學生,能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容易“共情”和產生“共鳴”。

參考文獻:

[1]陳學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強心理教育[J].教育探索,2005(4):91.

[2]雷英。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4):90.

[3]周衛海,鍾東。運用好“自己人效應”[J].政工學刊,2005(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