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師德師愛論文【多篇】

師德師愛論文【多篇】

師德教育論文 篇一

我們已跨迸21世紀的門檻,我們的社會即將跨入一個嶄新的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發展速度加快,新領域不斷增多,學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科學技術轉化爲生產力的週期大大縮短,計算機的普及和internet網的崛起大大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社會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種種潛在的危機,如能源匱乏問題、生態平衡問題、環境污染問題、人口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對人類的生存構成了威脅。爲了適應迅猛發展的現代社會,企業必須不間斷地創新,人們必須不停頓地學習,各類社會組織必須向學習型組織轉型,人們的道德素質必須不斷提高。顯然,在機遇與挑戰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育必須實行改革,人才素質必須更加優化。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已經成爲時代的呼喚、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統的自我發展與完善,它是多維度的,是教育系統內各要素都要更新與發展的變化。簡單他說,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完成由以書本爲中心、以課堂爲中心。以教師爲中心向以直接經驗爲中心、以活動爲中心、以學生爲中心的轉變,以及由培養經驗型人才向培養創造型人才的轉變。我們所說的素質教育既是一種教育觀念,又是一種教育模式,其實二者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因爲教育模式實質上就是具有實際操作功能的教育觀念。教育觀念是人們形成的關於教育的比較穩定的世界觀,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內容和方法的主體。教育觀念主要有四大功能:

(1)對特定集團的教育主張、教育秩序、教育行爲加以正當化、普遍化、社會化;

(2)使與自己集團對 立的教育觀念解體;

(3)使教育諸要素在統一的整體中各盡其能;

(4)賦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觀念具有一般導向功能,在教育、教學中佔據指導者地位素質教育觀是與傳統的應試教育觀根本對立的。傳統的應試教育觀是在社會“升學熱”中自發形成的,這種教育觀念只見考分不見人,考什麼就教什麼,怎麼考就怎麼教,一切以考試作爲指揮捧,引導學生“死扣書本、死記硬背、死追分數”相反,素質教育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視素質,需要培養什麼樣的素質就教什麼,怎樣教有利於提高人才素質就怎麼教,一切以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爲依據,重視學生的“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

現代教育技術是以現代教育理論、學習理論爲指導,以計算機爲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應用,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制高點和突破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全面應用,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並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學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

在未來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取代傳統的黑板和粉筆是大勢所趨。但是,還必須充分認識到,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即使運用了最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也並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現代化了,從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轉變,最根本的是教育觀念的轉變。

師德師風的論文 篇二

【摘要】實習階段是師範生師德培育的重要時點,對師範生師德養成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師範生實習過程中師德培育問題研究主要包括:師德概念,師德培育的意義、現狀和主要問題以及對策措施。已有研究取得較爲豐富的成果,但也在研究對象、實證研究和對策實效性等方面存在不足。

關鍵詞】師範生;實習過程;師德培育;綜述

百年大計,教育爲本;教育大計,教師爲本。師範生是未來教師的中堅力量,其職業道德直接影響未來的建設者和加班人,關乎祖國的前途命運。實習階段是師範生師德培育的重要時點,對師範生師德養成具有重要作用。

1、已有研究概況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對師德、師德教育問題進行大量的探索與實踐。近年來,關於師德培育的著作主要有《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指南》(傅維利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走向新師德師德現狀與教師專業道德建設研究》(檀傳寶等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師德培育與生成》(王毓珣,王穎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教師概論》(肖正德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高師院校師德的培育與創新》(遊德存等主編,現代出版社,2014)等。截止2016年2月,在中國知網上以“師德培育”、“師德培養”或“師德建設”爲主題共找到8293條記錄,但以“師德培育”、“師德培養”或“師德建設”爲主題,包含“師範生”詞頻進行精確搜索,僅找到77條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師範生師德培育的關注度。

2、已有研究內容和主要觀點

2.1師德的概念

從已有研究來看,師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師德是指對教師個人道德的全面要求,而狹義師德是指教師的職業道德。引用較多的主要有:“師德是指教師在其職業生活中,調節和處理與他人、與社會、與集體、與職業工作關係所應遵守的基本行爲規範和行人準則,以及在這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觀念意識和行爲品質”。“師德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爲規範和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是調節教師與他人、與集體及社會相互關係的行爲準則,是一定社會對教師職業行爲的基本要求與概括。”

2.2師範生師德培育的意義

對於師範生師德培育的意義,學者們普遍認爲,師德是師範生素質的核心,直接關係着祖國的未來。有學者認爲:師德培育不僅影響着未來教師的整體素質,影響着廣大未成年學生的健康成長,更影響着社會良好風尚的'形成,乃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3]有學者提出:師德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要務,它關係着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方向,關係着高等學校的生存和發展。[4]

2.3現狀和主要問題

對於師德培育現狀和主要問題,學者大多認爲,目前我國師範生師德培育總體狀況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在觀念理念上問題,有學者認爲:“學校注重學生常規教育,忽視師德教育,未站在應有的高度來強化學生的‘師表’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5]在培訓目標和內容上,有學者認爲:“師德教育目標過於理想化,忽視了新的時代背景對師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師德教育內容陳舊,不能反應當前教師的現實生活。[6]在保障上,有學者認爲“缺乏有效的外部支持,師德教育的投入不夠,專項資金很少。”[7]

2.4師範生師德培育的對策措施

有學者提出師德培育的兩大主要方式是疏導式與開放式,其具體途徑和方法主要包括課程、活動、情境等。[8]有學者提出恢復教師職業道德課或開設教育倫理學,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重視師範生自我教育能力,有學者認爲:教師道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主要有間接教育;將教師道德與責任義務教育融入“公民教育”與“責任公民”教育之中;強調道德踐行。[9]有學者基於文化認同提出師德建設重要途徑有:以凝練學校精神爲基礎建構文化認同,弘揚師德風尚;以建立學校制度爲保障樹立文化認同,規範師德行爲;以專業成長爲方向發展文化認同,豐富師德內涵;以先進典型爲示範輻射文化認同,昇華師德品格。[10]

3、主要問題

總體來看,已有關於師範生師德培育研究取得了較爲豐富的成果,但也存在有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3.1研究對象方面

已有研究主要針對職後教師,較少涉及職前師範生。實習過程作爲師範生師德培育一個重要階段,是師範生體驗、踐行師德的重要節點,目前這一階段的研究相對不足。

3.2實證研究方面

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絕部分研究重在理論探討,較少有一線的深入觀察、調查研究和數據分析,實證研究相對不足。

3.3對策實效性方面

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很多學者對師範生師德培育提出了頗爲建設性的對策和思路,但由於更多是理論的總結提煉,缺乏一線現場觀察和實地調研,其提出的路徑方法、對策措施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不強,實效性不足。

參考文獻:

[1]趙宏義.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修養[M]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2]王正平.教育倫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陳紹斌.高師學生師德培育的關鍵點[J]陝西教育(高教版),2011,11:127

[4]李秀梅.關於高校師德建設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02:41

[5]鄧如清.新世紀中等師範學校師德教育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6]裴文霞.論幼兒師範學生的師德教育[D].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師德師風的論文 篇三

摘要:高等學校是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搖籃,應該在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方面走在社會前列。本文闡述了師德師風建設的內涵,充分認識師風師德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積極推進師德建設,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我院的師德師風建設再上一個新臺階。

關鍵詞:師德師風;服務;教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7)03-10842-01

1、引言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播人生道理,講授專業知識,解除心中困惑等等,這些都是一個教師所要做的事。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是老師把知識一代又一代地傳播下去。所以,我認爲,教師更像一個接力賽的運動員,這個接力賽的總長度是人類的整個時間長河,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悠悠無盡頭。歷史賦予我們特定的一程,我們從上一代手中接過知識接力棒,然後跟時間賽跑,直到跑完我們這一段,把接力棒傳遞給下一代人。跨入21世紀,進入知識爆炸的年代,作爲新一代的青年教師,又該以一種什麼樣的形象出現呢?

2、加強師德建設

教育發展教師爲本,教師素質師德爲本。教師是落實以德治國方略、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者,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是實現科教興國戰略的生力軍,所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落實十六大精神,推進以德治校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強師德建設是改進教風帶動學風的迫切需要,教師的教風直接影響着學生的學風。教師向社會和個人提供教育服務,教師的工作實際上是一種服務性工作。學生是教師教育對象,也是教師的服務對象。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係,又是服務人員與服務對象的關係。因此,教師的專業道德中特別強調爲學生服務的精神。教育服務的公共性,還要求教師對服務對象一視同仁,不容許教師出於個人的好惡不公平地對待任何學生。學生們是在成長中不斷地學習,在學習中不斷的成長,我們不但要接受學生的優點更要接納學生的缺點。我們班有一個有名的差生,經常打架鬥毆。我沒有整天對他板着面孔或者不聞不問,反而我覺得這學生內心是孤獨的,作爲教師應該讓他明白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這個學生有一個特點,對於老師講的話言聽計從。針對這一點我首先動員全班同學不要孤立他並和他做朋友,與其家庭聯合共同給他以溫暖,並採用不同渠道、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地幫助他,最終使他改變了“破罐子破摔”的觀念。

現實迫切要求我們在推動素質教育中,把教師思想政治素質放在首位。在必要時常常犧牲自己的業餘時間向服務對象提供專業服務。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很高尚的道德修養,在必要時無條件的犧牲個人利益,服從或服務於集體或服務對象。教師中存在的對教學不負責任,應付了事;對學生漠不關心,教書不育人;自我要求不嚴,不能爲人師表等等,必然損害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爲人師表的形象。有些教師想不明白爲什麼如此簡單的事學生都會做不好,由此我想到了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那句名言:“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也就是我們通常俗語中所說的“狼不怕人,恩怕人”(即譴責不一定比寬容更能引起犯錯誤的人在道德情感上的自省)。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如果我們老師能對孩子的一些“毛病”採取寬容的態度,將比死抓住他們的“小辮子”不放,更能引起學生對自己錯誤行爲的反省,這更有利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

3、敬業精神

教育服務和其他專業服務一樣具有重大的社會價值,它爲教育專業團體和個人贏得了較高的社會聲譽。對於教師來說,教育工作不僅是一種生活手段,而且是一種生活方式。“敬業精神”意味着教師必須竭盡全力提高專業標準,促進自身素質的提高。在教學上,我要求自己不斷創新,在專業方面我要求自己不斷提高。

教師被稱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意味着是塑造人類的思想,建設人類的精神世界,是精神文明的設計者和創造者。歷史賦予我們的任務是“教書育人”,教給學生知識,使他們聰明;傳授道理,使學生學會做人。這就是教師職業的特殊之處。改革開放以來,廣大教師獻身教育、殫精竭慮、無私奉獻,爲發展教育事業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同時也爲維護和發揚高尚師德傳統做出了不懈努力。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是比較好的,其中許多優秀分子堪稱楷模。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教師的責任更加突出了,對師德素質的要求更加廣泛了,教書育人工作的標準更高了。然而,目前教師隊伍中存在少數人思想政治水平不高,道德品質、人格特性存在缺陷,業務能力不強,治學不嚴謹等問題。特別是一些人學術風氣不正、學術道德敗壞的行爲,嚴重損害了教師和學校的形象,給教育事業帶來了不良影響。因此,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有利於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保持創新能力和科技競爭力,是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的保障。

4、以身作則

教育服務有其獨特性。教師運用自己全部的素養特別是道德素養,向學生提供專業服務。如果說大部分專業服務屬於技術性服務的話,那麼教育服務歸根結底是道德服務,自然會向教師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位教師要不斷的加強道德修養意識,提高道德水平。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爲人師表”。今天我們倡導的是師生人格上的平等,教師要尊重學生,要把學生視爲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學生也不需要對教師言聽計從,教師和學生處於一種對等的關係。但這並不是說教師可以不做表率,相反,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教師以自己的言傳身教來教育學生、感染學生。在以往的觀念中,教師永遠是高高在上,學生必須仰着頭,只能傾聽。然而新的課程改革更注重的是學生的個性,更主張的是把學生看作獨立的個體。因此,對於教師的要求就提到了更高的層面,不僅僅要把學生當作是受教育的對象,還要從心靈上接近他們,並允許甚至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發掘他們的個性,爲學生的發展個性留下空間。

千千萬萬教師在平凡的工作崗位兢兢業業,爲學生服務,向學生奉獻人類最美好的精神財富,以自己的表率教育學生爲人處事。社會輿論經常把“敬業精神”、“服務精神”、“奉獻精神”、“以身作則”,看成教師個人高尚的道德境界。其實不然。這些都是教師的專業美德,而不是教師的個人美德。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表現出這樣一種道德水平,是教師的工作特點所致。師德不但是約束、鞭策和指導教師的道德手段,也是鼓勵和教育學生的道德手段。因此,師德在學校生活中具有雙重影響:一方面,師德對教師的專業行爲具有激勵、指導和約束作用;另一方面,師德對學生具有教育作用。師德通過影響教師的專業行爲,影響學生的道德發展。教師的身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身教,對學生的品德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在一般情況下之所以能夠自然而然地實施身教,並不是因爲教師天生就是道德教育家,而是教育活動的特殊性使然。教育情境也確實使人更加大方展現自己的美德。另一方面,處在教育情境中的學生,一般都認爲自己的老師確實應當以身作則,爲人師表,因此正常情況下不會對教師的道德示範產生牴觸情緒。其實,學校德育的成功,最終取決於教師的人格和行爲表現。沒有教師的“身教”,就沒有真正的德育,學校教育就不可能實現它的道德目的。

5、結束語

師德形成決非一種表面的具體行爲。任何一種師德表現都能折射出深層的東西,它包含着人才觀、學生觀、質量觀、管理觀、學習觀、評價觀等一系列相關理念在內的綜合觀念。以師德建設爲突破口,帶動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以師德促進教師教書育人責任感的增強,以良好的教風,促進學生良好的學風的形成,從而激發爲奉獻祖國、服務人民而發憤學習。

參考文獻:

[1]餘曉林。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推進我院師德師風建設。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6,2(3)。

[2]劉聖權。師德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靈魂。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普教版),2006,12.

[3]許紅峯。抓好師德教育提高育人水平[J]。政法論叢,1998,(03)。

[4]金臺政。新時期師德教育淺析[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4,(04)。

[5]劉英賢。把師德作爲師資隊伍建設常抓不懈的核心工作[J]。黑龍江教育,1999,(11)。

[6]石鳳妍。以師德教育爲重點促進全員道德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01,(22)。

[7]楊志成。師德建設常抓不懈[J]。天津教育,1997,(Z1)。

關鍵詞: 篇四

中國小教師;教師職業道德;綜述

民族復興、國家強盛,教育是根本、是基礎,教育代表的是社會的良心、民族的希望。而國民教育的實質性進步或層次提升,從根本上說是依賴於教師,是教師在塑造人的靈魂、民族的靈魂,是教師在傳承、培植社會的文明,是教師在推動國民素質的改造提升,是教師爲創新創造、技術革命造就人才。教師要擔當重任,必須要學高身正、敬業樂道,教師的整體素質,尤其是職業道德品質是教育成功的關鍵。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中之重,中國小教師既承擔着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責任,又承載着每一個家庭的希望,關注和提高其職業道德水平,有利於中國小生在良好教學氛圍下健康成長,有利於我國基礎教育工作的順利展開,有利於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因此,中國小教師的職業道德問題備受社會和學界的關注,研究的成果豐碩,本文對既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以期對這一領域的研究狀況、存在的不足有較爲系統的把握,爲後續研究提供參考。

師德師愛論文 篇五

【摘要】化學教師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品德問題是教師修養的首要問題。文章認爲師德就是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道德生活的重要行爲準則。教師應愛黨、愛祖國、忠誠教育事業;應熱愛學生,以身作則,爲人師表;應刻苦鑽研業務,嚴謹教學,教書育人。

【關鍵詞】高校教師;道德品質;爲人師表

品德問題是教師修養的首要問題。大學教師要有以師德爲核心的高尚的道德品質。師德就是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道德生活的重要行爲準則。作爲人民教師,其道德面貌如何,能否爲人師表,能否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不僅對一代新人的成長、對科學文化的發展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轉變社會風氣,也會產生探遠的影響。作爲大學教師,其基本道德準則大致包括以下幾點:

1.熱愛教育事業

教育是立國之本,它關係到國家未來,教育事業是一崇高的事業。受人尊敬的教師首先應該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崇高職責,因而要求教師既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又有爲人師表的言行,以及將全部身心傾注在學生身上的奉獻精神。清華大學水利系青年教師陳永燦博士,從教11年,以自己的“行”實踐着自己的“言”。他對榮譽,總是一笑了之,他最看重的是學生們到底學到了什麼。在教學上,他有着一股執著勁,反覆琢磨教案,經常向有經驗的老教師請教,錘鍊自已的講課“藝術”,形成丁自己“講精、練寬、考活”的教學風格。陳永燦牢記“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古話,他的教學信條是“留給學生的應該是問號,而不是句號,知識固然寶貴,而善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他成爲水利系深受學生喜愛的青年教師,也爲廣大教育工作者樹立於熱愛教育,無私奉獻的榜樣。

2.熱愛學生

“尊師愛生”歷來是我國師生關係之間的優良傳統。a是千百萬教師從長期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最基本的行爲準則,反映了師生之間本質的、必然的聯繫和教育工作的客觀要求。遵守這一準則來處理師生關係,纔有可能取得教育的良好效果。教師對學生的真摯、廣博的愛,是教師心靈美最主要的表現。“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教書育人”,“因材施教”等等,都是教師熱愛學生的具體表現,也是千百年來形成的教師風範,同樣也應當是社會主義社會中教師對待學生的行爲準則。教師熱愛學生應該做到對學生有高度的責任感,嚴格要求,公正無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高校絕大部分教師平時能嚴格要求學生,有不少教師不僅在業務上盡職盡責,而且在思想上關心學生。在學生身上,教師傾注了自己全身心的愛。實踐經驗證明,熱愛學生不僅是教師自身的道德準則,也是有效的教育因素,使教育工作不但“曉之以理”,而且“動之以情”,對學生將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3.嚴以律己,以身作則

我國古代文學家和思想家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古今中外,歷來如此。教師的言

行舉止,甚至氣質、性格,對學生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培養年輕一代具有高尚道德品質和共產主義理想的園丁。然而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必須首先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師應該成爲學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應該做到。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有些教師,從教多年,從未有過遲到、早退及開天窗的現象發生,他們教學認真,講課通俗易懂,條理清晰,邏輯性強,不僅有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師生關係融洽,獲得了廣大學生的一致好評。

4.勤於進取,精於業務

爲了當好教師,自己首先要做勤奮好學的學生,必須不斷刻苦學習,鑽研業務知識,探索教育規律,不斷提高知識水平。教師對所教的學科,必須精益求精,才能在教學的各環節中,按教學計劃培養目標要求,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當前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陳舊率加快,教師更需要以“學而不厭”的精神更新知識內容,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教師的提高還應該包括政治、思想品德方面,教師必須“以身立教,爲人師表。”目前教師隊伍中也有一些人,因種種原因心思不是用於教學,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別處,對教學抱着不認真的態度,顯然這些人的所作所爲與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是不相符的。

5.團結協作,堅持教育工作的一致性

教師的勞動具有個人活動的特點,但在現代社會中,學校的教育任務不可能由個別教師來完成,它必須由各門學科和各種不同職能的教師共同來承擔。教師相互之間應該彼此尊重,互相支持。要在充分肯定個人努力的同時,大力提倡集體主義精神,要善於把個人的努力同集體智慧結合起來。要努力克服文人相輕、相互猜疑、業務封鎖等惡習,以維護和加強教師隊伍的團結。有些教師因爭名奪利導致不團結,工作不配合,互相拆臺以致影響了教學工作。這與教師應有的師德大相徑庭。

綜上所述,師德是教師的立身之本。作爲高等學校的教師要有魯迅先生所提出的“俯首甘爲孺子牛”的精神,追求事業,鞠躬盡瘁,以自身的浩然正氣爲社會主義祖國譜寫教育事業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西北工業大學。十年教書育人的基本經驗[J],中國高等教育,1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