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實習報告

關於某某縣推行“兩補一免”後農業農村工作面臨的新情況及應對措施的調查與思考(精選多篇)

第一篇:關於**縣推行“兩補一免”後農業農村工作面臨的新情況及應對措施的調查與思考

關於某某縣推行“兩補一免”後農業農村工作面臨的新情況及應對措施的調查與思考(精選多篇)

中央一號文件的下發,特別是省委、省政府“兩補一免”政策的出臺,極大激發了**縣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力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發展和農民增收,同時也對農村生產關係帶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也暴露出一些深層次問題,需予以高度重視和妥善解決。

一、“兩補一免”帶來的新變化

自2014年4月份實施“兩補一免”政策以來,**縣兌現糧食直補536萬元,良種補貼82萬元,免除農業稅及附加1094萬元,累計惠及農民1712萬元,戶均受益630元,人均受益169元。隨着“含金帶銀”政策實實在在地走進農家,農業農村呈現出3個明顯變化。

1、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兩補一免”政策使農民負擔明顯減輕,耕地預期收益提高,“要田種”成爲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的突出表現。通過落實“兩補一免”,糧食麪積增加,新統計黑地面積31萬畝,全縣耕地總量達到73.2萬畝,其中落實糧食種植面積58.7萬畝,比上年增加16.2萬畝。農業投入增大,農業貸款由上年的9500萬元增至1.39億元,農業總投入2.22億元,比上年增長85%。科技投入增強,全縣新投入噴灌設施2480臺套,新建堆積式烤房690座;農戶新購進中型拖拉機481臺,較上年增長168臺,增幅達34%。土地轉包增值,農村土地轉包價格每畝漲至100~200元,其中圓蔥、袋栽木耳生產用地每畝轉包價高達400~800元,同比增長100~200%。

2、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中央一號文件及我省一系列解決“三農”問題、促農增收等重大政策相繼出臺,促進黑木耳、烤煙、果菜、特色養殖4大特色主導產業加速發育,全縣袋栽木耳總量突破2.4億袋,落實烤煙3.72萬畝,果菜18萬畝,特色養殖存欄新增2.7萬隻(頭),其中新增肉牛4000多頭、絨山羊2014只、鹿500頭、貂1.6萬隻,投放名特優魚苗100萬尾。4大主導產業保有量較上年分別增長100%、16%、71%、37%,全年完成產值5.9億元,實現純收入3.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3043元,佔農村人均純收入三分之二以上。

3、農村幹羣矛盾得到極大緩解。“兩補一免”政策的落實,不僅有效解決了農民負擔沉重問題,也減輕了村幹部的工作壓力,使他們從傳統“催稅催款”的工作模式中解脫出來,由“收錢”變爲“發錢”,職能也開始由“管事型”向“服務型”轉變,原來觸及羣衆利益的問題大大減少,幹部羣衆矛盾進一步緩解,關係也由此極大改善,爲鎮村機構、人員精簡創造了必要條件。

二、“兩補一免”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

“兩補一免”政策實施後,使農村原有一些積累的矛盾進一步加劇,同時也衍生了許多新的問題,集中表現爲“3難”。

1、人地矛盾成因多,維護農村穩定難。“兩補一免”是一次利益的再調整、再分配,是事關今後農村穩定發展的核心問題。政策實施後,人地矛盾凸顯。一是機動地超標引發的矛盾。全縣102個村中有88個村留有機動地,佔總村數86.2%;14個村沒有機動地,佔總村數的13.8%;機動地面積3.31萬畝,佔納稅面積50.2萬畝的6.6%,總體超限額1.6%。二是無地農民回村要地引發的矛盾。有的農民外出打工或舉家搬遷外地(戶口沒遷)居住,現返回要地;新增人口和因死亡、出嫁收回土地,現又要地;當時只種小開荒,退耕還林後無地耕種的農戶要地;較爲突出的是老黑山鎮上鹼村湯龍君有“兩荒”耕地19畝,二輪土地承包時放棄帳內地承包權,現在“兩荒”地退耕,因沒地種而到村裏要地;由於經營費用較高,將承包地交給村集體,放棄經營沒有形成書面協議的農戶,迫切要求得到土地。三是林農矛盾。由於各村與綏陽林業局和縣國營林場施業區界限不清、權屬不清、劃界標識不清造成林農土地矛盾。如綏陽鎮在兩荒劃界時,農戶多年耕種的課稅面積內的土地劃入森工林場事業區內,農民不但享受不到國家優惠政策,還要向森工林場繳納承包費,增加了農民負擔,有的耕地還被森工林場退耕還林,農民無法耕種。四是二輪土地承包時遺留問題。主要有因逃避債務、躲避計劃生育而未回村參加土地承包的農戶,現在回村要地;因欠村集體提統費、農業稅費,被村委會全部或部分收回,以地抵債的戶,包括當時自願以地抵債戶,現又要地;因土地流轉不規範,無書面合同,流轉雙方的權屬義務不清,流轉期限不明,要求調整流轉合同;少數村幹部暗箱操作,利用職權多佔承包地或偏親向友多給地少籤合同。2014年1—10月份,全縣協調處理因“兩補一免”引發的土地矛盾糾紛123起,接待上訪案件108批(次)、184人。另外,二輪土地承包時,全縣151個村中大調整的68個村,小調整的60個村,順延的23個村,分別佔45%、39.7%和15.3%,出現了大調問題少、小調問題多、不調“鬧開鍋”的現象。

2、“一事一議”阻力大,公益事業發展難。免徵農業稅後,村級經費將納入財政支出,而目前縣鎮財力無法滿足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益事業建設需要,去掉村幹部開支、報刊徵訂等費用,轉移支付又所剩無幾,基礎建設只能通過“一事一議”解決。由於農民對公益事業建設認識不夠,加之集體意識淡泊、小農思想作祟,很難達成共識,農村道路和橋涵整修維護、農田基本建設、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受到嚴重影響。一是有事難議。村民代表參政熱情高,但由於文化素質和思想覺悟參差不齊,難以正確、充分表達村民意願,思想很難統一起來。甚至有的村民代表會前不徵求村民意見,事後不向村民宣傳,監督作用大,參政作用小。夾信子村水田年年遭受水災危脅,但由於受災農戶佔少數,村民議事會上投贊成票的太少,治水減災工程只好作罷;這個村一年只議成

收取水田管護費、維護村內主街道兩件事,原因是均涉及全村村民利益。二是議而不決。“兩工”取消,尤其是“一免兩補”實施,村支部、村委會農村基層組織削弱了“統”的功能,無了出錢出工的抓手,使一些農民講權利不講義務、講索取不講奉獻、講個人利益不講集體利益的小農意識逐漸顯露,儘管省政府出臺對“一事一議”出資補貼一半的優惠政策,但農民積極性依然不高,只要涉及切身利益就一概免談。三是決而難行。受村民思想覺悟低、集體經濟弱等因素影響,村民代表決策的事項難以實施。老黑山鎮下鹼村通過村民代表一事一議形成了修護河壩的決議,在執行中村民要求必須支付每天30元的報酬,因村裏無錢支付,只好不了了之。

3、債務化解途徑少,鎮村工作運轉難。據統計,截止2014年末,全縣農村債權總額2150萬元,債務總額5890萬元,其中外部負債4634萬元,內部負債583萬元,村均負債57.7萬元,戶均負債2125元,人均負債583元。債務形成主要原因,一是村辦企業虧損,佔50%,老黑山鎮上鹼村開煤礦連續開鑿3個井口,因勘探失誤未出煤,造成集體負債130萬元;二是搞邊貿欠債,佔20%,三岔口鎮泡子沿村在開辦邊貿公司中負債140萬元,多年無法翻身;三是公益事業建設無錢投入,佔15%,1997年全縣“三建一修”開支2100餘萬元,絕大多數村屯是在負債情況下完成的;四是農田水利建設等負債,佔15%,村集體爲完成任務拿出大量資金進行補貼造成債務沉重。從2014年開始,全縣採取多種途徑,積極化解村級債務,已累計化解769萬元。但就目前看,負債村能想到的辦法已基本全用,能頂債的集體林、機動地等資源、資產基本沒有了,化解債務的餘地越來越小,村級不良債務已成爲阻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

三、應對措施及建議

“兩補一免”引發的矛盾和問題是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解放農村生產力的必然反映,必須以提高農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維護農村穩定爲目標,以落實一號文件精神爲核心,樹立長效機制,採取綜合措施,謹慎穩妥化解。

1、深化農村各項改革,保障農業經濟發展。積極推進鄉鎮機構、農村財政管理體制、村級財務管理機制“三項改革”。一是加強領導,精心組織。進一步統一思想,明確責任,細化措施,堅決克服等靠、觀望思想,把“三項改革”當作頭等大事來抓,迅速形成縣委統籌抓、鎮黨委具體抓、推進小組督促抓、相關部門配合抓的工作機制,確保按時完成。二是加快推進,穩步實施。“無情改革、有情操作”,堅持宣傳鋪路,通過下發文件、開會學習,讓政策入腦入心,使每名鄉鎮幹部做到心中有數、正視現實;教育先行,瞭解動向,掌握動態,做好部分退長當員鄉鎮領導的思想工作,使他們克服失落感、無謂感等消極情緒,振奮精神、積極面對,確保下一步幹部競崗分流不受影響;注重工作有序,確保改革期間有人管事、有人幹事,人心不散、秩序不亂、工作不斷;陽光操作,在組織人員定崗時,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競爭上崗,擇優用人,實施全過程陽光操作,抓好對鄉鎮事業單位分流人員優惠政策的兌現,力促各項政策落實到位。三是統籌兼顧,協力並進。做到“四個結合”,把“三項改革”工作與完成全年經濟指標相結合,通過人、財、事權的進一步統一,保證財政收入、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各項工作健康發展;與減輕農民負擔相結合,切實化解農村矛盾,保持農村穩定;與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相結合,推進農村信用社增資擴股,積極化解不良債務;與貫徹十六屆四中全會相結合,提高鄉鎮黨委、政府執政能力和工作效率,力爭改出一個優化班子、精幹隊伍和高效政府。

2、切實解決人地矛盾,確保農村社會穩定。繼續採取有效措施,疏理、化解人地矛盾。一是完善農村土地糾紛化解工作機構。成立“**縣農村土地糾紛化解工作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縣農委,抽調法規辦、經管站政策熟悉、業務能力強的幹部爲成員。各鎮分別成立處理土地矛盾糾紛領導小組,做到一把手親自抓、農業主管領導具體抓、包村幹部分片抓,並實行領導包案件、包查辦、包結案、保穩定的“三包一保”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二是組建仲裁機構,建立三級管理新機制。着眼有效化解土地矛盾糾紛,建立長期農村土地糾紛化解協作和應急機制。成立縣、鎮農村土地問題仲裁委員會,啓動農村土地“兩級仲裁、三級管理”機制,依法處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加強縣、鎮兩極仲裁員培訓,使其更好地把握處理農村土地矛盾糾紛的各項法律、法規。強化縣經管總站、鎮經管服務中心、村土地管理小組對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的三級管理,努力化解矛盾,防止個別問題羣體化、簡單問題複雜化。三是把握原則,堅持按政策依法處理。堅決貫徹《農村土地承包法》、《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妥善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問題若干意見的通知》及《牡丹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妥善解決我市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問題的通知》文件精神,準確把握土地承包法律和政策各項規定。根據《黑龍江省信訪條例》和《**縣農村土地矛盾糾紛信訪工作流程》,明確責任領導和責任人,推行《處理(一篇好範文帶來更多輕鬆)決定書》制度,即縣農村土地糾紛化解工作小組在受理上訪土地矛盾糾紛案件時,必須讓上訪人出具鎮級《處理決定書》,並在30日內提出複查意見,給信訪人出具《複查意見書》。如無鎮級出具的《處理決定書》,原則上應退回所在鎮重新處理。四是嚴格做到“三個堅持”。既,堅持農村土地承包關係長期穩定,無論二輪土地承包採取何種方式,都不能對已形成的土地承包關係進行大的調整,絕不允許打亂重分。堅持民主公開原則,充分尊重大多數村民意願,以民主公開方式解決問題,在處理沒有具體法律、法規和政策依據的土地承包糾紛問題,要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和黨的農村土地承包政策基本精神,以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爲出發點,通過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協商解決;一切涉及土地丈量和調整的行爲,都經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將大多數村民的意願作爲農村土地問題的底線。堅持多種途徑解決土地糾紛,用發展的眼光,積極拓寬農民增收途徑;明確解決當前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地源是村集體經濟組

織預留的機動地(包括超標部分)的依法開墾等方式增加、依法收回及承包方依法自願交回的土地;有地源的村,要按政策規定,對應享有土地承包權而未得到承包地的農民補給承包地;沒有地源的村,積極幫助無地、少地農民擴大就業領域,採取承包其它集體資源、扶持發展畜牧養殖業和多種經營等方式,拓展增收門路和致富空間,優先安排這部分農民參加非農崗位技能培訓,組織外出務工,通過勞務輸出增加收入。

3、推行完善一事一議,加快公益事業發展。針對農民有了充分的自主權和人心散、難組織的實際,繼續完善“一事一議”機制。一是轉變工作方式。重點圍繞羣衆利益搞好服務,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增強羣衆無私奉獻意識,激發羣衆參與村務熱情,樹立“農村是我家,奉獻靠大家”的思想理念和良好風尚。二是明確議事範圍。“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只限於村內興辦農田水利建設、植樹造林、修建村級公路、環境衛生改善等農民受益的生產生活公益事業。三是規範議事程序。村民委員會研究提出符合議事範圍的籌資籌勞預案,經村民小組長擴大會議初審通過後形成議案,做出預算方案,提出籌資籌勞標準,召開村民代表會議進行審議和表決。對一時議不下來的事情,可在受益自然屯或部分羣體中進行。老黑山鎮萬寶灣村由過去的萬寶一、萬寶二、遠大村合併而成,由於今年旱情較重,部分稻田面臨供水危機,村支部雖向上爭取了部分資金,但還有4萬多元缺口。針對這一棘手問題,該村採取了分組議事、攤資入地的“一事一議”模式,將全村35戶稻農召集起來進行全票表決,經村民議事會通過,形成了決議,僅用5天時間就籌集石料300多立方米,60米攔河壩和70米護堤建設即將完工。四是加強籌資管理。所籌資金由村委會依卡收取,出具專用票據,上繳鎮財政所,實行村有鎮管。鎮財政所對“一事一議”籌資籌勞使用情況及時審計,對羣衆有異議的項目重點審查,確有問題的按有關規定嚴肅處理。

4、積極化解鎮村債務,保證工作正常運轉。用改革的精神,多渠道、多元化化解農村債務。一是依法回收債權,償還一批。組織鎮村兩級各負其責,對每村債權、債務全面清查,摸清底數,進行分類。能清收的儘快清收,必要時可採取依法清收手段。在此基礎上,做細緻入微的思想工作,數額小的一次性清理,數額大的簽訂還款協議,採取債權、債務互頂方式進行消解。**鎮轉角樓村原有集體負債100多萬元,村民拖欠集體提統費90多萬元,工作難以開展,鎮黨委通過加強班子建設,實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採取債權、債務相抵方式,短短2年時間,不但清理了全部陳欠,而且大大減輕了鎮村工作壓力,從過去的上訪村變成現在的先進村。二是查找隱形資產,清理一批。清理過去機動地包租、房屋使用權等不合理協議,履行必要程序,完善協議。加大隱形資產清查力度,化解部分債務。大肚川鎮太平川村原負債98萬元,現任班子對村資產拉網清查,共查找清理山場68公頃、林地3000畝。目前,通過發包山場、林地、機動地,每年村集體可多收入25萬元,僅僅5年時間,還清了債務,村裏也有了存款。三是盤活現有資產,劃轉一批。充分利用好村裏閒置設備、機動地等現有資產,藉助當前土地熱化的大好時機,在不違背政策前提下,加大機動地發包、轉包以及閒置學校和其他資產出租、出售力度,因地制宜,逐年卸債。四是靈活運用政策,化解一批。結合化解信用社不良貸款,認真清理因村辦企業形成的貸款,將村集體經營的不良企業資產及土地、林地產權頂債給信用社。對無法化解、數額較大的不良債務,給合上級政策合理化解。以政策爲依據,推進鎮村機構改革,減員增效。按照“三項改革”方案,鎮級可分流減員74人,村級取消出納員102人,年可節約開支100多萬元。

5、規範土地使用權流轉,推進規模集約經營。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促進農村土地使用權合理、規範、有序流轉。一是確保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長期穩定,嚴禁在承包期間,村集體組織借土地流轉改變土地所有權和性質,流轉期限也不得超過剩餘承包期。二是杜絕在工業園區徵地、項目建設佔地、招商引資辦廠過程中強迫流轉、低價徵地的政府違規行爲發生;創新土地流轉方式,鼓勵農戶採取轉包、轉讓、租賃、入股等形式,提高土地規模效益。三是突出扶持農村種、養大戶,在支農補貼、科技服務、信貸資金上予以傾斜,推進農業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6、加速發育現代農業,引導農民多元致富。突破傳統的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就農民論農民的侷限,走出“三農”做文章、謀發展,推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一是繼續做大做強做精黑木耳、烤煙、果菜、特色養殖4大主導產業,因地制宜,積極實施比較優勢和差異取勝戰略,集中力量主攻特色支柱產業,造就“單打冠軍”,推進鏈式發展,形成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競爭力強的產業羣體,爲農民長效增收提供適宜載體。二是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以市場爲導向,以產業爲依託,進一步引導扶持農戶發展果菜協會、農產品流通協會等多形式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確立市場運作爲主、政府扶持爲輔的機制,在資金上對協會組建及日常運轉給予適當補貼,選派幹部到協會兼職,跟蹤指導服務,提高農村市場化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三是大力發展“招商農業”、“項目農業”,圍繞黑木耳、特色養殖等重點產業推動協作聯合,促進內源型、外源型農業經濟同步協調發展,形成一批具有強勁龍頭拉動的產業鏈、項目羣,引導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促其“洗腳上田”、增收致富。

第二篇:關於**縣推行“兩補一免”後農業農村工作面臨的新情況及應對措施的調查與思考

中央一號文件的下發,特別是省委、省政府“兩補一免”政策的出臺,極大激發了**縣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力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發展和農民增收,同時也對農村生產關係帶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也暴露出一些深層次問題,需予以高度重視和妥善解決。

一、“兩補一免”帶來的新變化

自2014年4月份實施“兩補一免”政策以來,**縣兌現糧食直補536萬元,良種補貼82萬元,免除農業稅及附加1094萬元,累計惠及農民1712萬元,戶均受益630元,人均受益169元。隨着“含金帶銀”政策實實在在地走進農家,農業農村呈現出3個明顯變化。

1、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兩補一免”政策使農民負擔明顯減輕,耕地預期收益提高,“要田種”成爲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的突出表現。通過落實“兩補一免”,糧食麪積增加,新統計黑地面積31萬畝,全縣耕地總量達到73.2萬畝,其中落實糧食種植面積58.7萬畝,比上年增加16.2萬畝。農業投入增大,農業貸款由上年的9500萬元增至1.39億元,農業總投入2.22億元,比上年增長85%。科技投入增強,全縣新投入噴灌設施2480臺套,新建堆積式烤房690座;農戶新購進中型拖拉機481臺,較上年增長168臺,增幅達34%。土地轉包增值,農村土地轉包價格每畝漲至100~200元,其中圓蔥、袋栽木耳生產用地每畝轉包價高達400~800元,同比增長100~200%。

2、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中央一號文件及我省一系列解決“三農”問題、促農增收等重大政策相繼出臺,促進黑木耳、烤煙、果菜、特色養殖4大特色主導產業加速發育,全縣袋栽木耳總量突破2.4億袋,落實烤煙3.72萬畝,果菜18萬畝,特色養殖存欄新增2.7萬隻(頭),其中新增肉牛4000多頭、絨山羊2014只、鹿500頭、貂1.6萬隻,投放名特優魚苗100萬尾。4大主導產業保有量較上年分別增長100%、16%、71%、37%,全年完成產值5.9億元,實現純收入3.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3043元,佔農村人均純收入三分之二以上。

3、農村幹羣矛盾得到極大緩解。“兩補一免”政策的落實,不僅有效解決了農民負擔沉重問題,也減輕了村幹部的工作壓力,使他們從傳統“催稅催款”的工作模式中解脫出來,由“收錢”變爲“發錢”,職能也開始由“管事型”向“服務型”轉變,原來觸及羣衆利益的問題大大減少,幹部羣衆矛盾進一步緩解,關係也由此極大改善,爲鎮村機構、人員精簡創造了必要條件。

二、“兩補一免”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

“兩補一免”政策實施後,使農村原有一些積累的矛盾進一步加劇,同時也衍生了許多新的問題,集中表現爲“3難”。

1、人地矛盾成因多,維護農村穩定難。“兩補一免”是一次利益的再調整、再分配,是事關今後農村穩定發展的核心問題。政策實施後,人地矛盾凸顯。一是機動地超標引發的矛盾。全縣102個村中有88個村留有機動地,佔總村數86.2%;14個村沒有機動地,佔總村數的13.8%;機動地面積3.31萬畝,佔納稅面積50.2萬畝的6.6%,總體超限額1.6%。二是無地農民回村要地引發的矛盾。有的農民外出打工或舉家搬遷外地(戶口沒遷)居住,現返回要地;新增人口和因死亡、出嫁收回土地,現又要地;當時只種小開荒,退耕還林後無地耕種的農戶要地;較爲突出的是老黑山鎮上鹼村湯龍君有“兩荒”耕地19畝,二輪土地承包時放棄帳內地承包權,現在“兩荒”地退耕,因沒地種而到村裏要地;由於經營費用較高,將承包地交給村集體,放棄經營沒有形成書面協議的農戶,迫切要求得到土地。三是林農矛盾。由於各村與綏陽林業局和縣國營林場施業區界限不清、權屬不清、劃界標識不清造成林農土地矛盾。如綏陽鎮在兩荒劃界時,農戶多年耕種的課稅面積內的土地劃入森工林場事業區內,農民不但享受不到國家優惠政策,還要向森工林場繳納承包費,增加了農民負擔,有的耕地還被森工林場退耕還林,農民無法耕種。四是二輪土地承包時遺留問題。主要有因逃避債務、躲避計劃生育而未回村參加土地承包的農戶,現在回村要地;因欠村集體提統費、農業稅費,被村委會全部或部分收回,以地抵債的戶,包括當時自願以地抵債戶,現又要地;因土地流轉不規範,無書面合同,流轉雙方的權屬義務不清,流轉期限不明,要求調整流轉合同;少數村幹部暗箱操作,利用職權多佔承包地或偏親向友多給地少籤合同。2014年1—10月份,全縣協調處理因“兩補一免”引發的土地矛盾糾紛123起,接待上訪案件108批(次)、184人。另外,二輪土地承包時,全縣151個村中大調整的68個村,小調整的60個村,順延的23個村,分別佔45%、39.7%和15.3%,出現了大調問題少、小調問題多、不調“鬧開鍋”的現象。

2、“一事一議”阻力大,公益事業發展難。免徵農業稅後,村級經費將納入財政支出,而目前縣鎮財力無法滿足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益事業建設需要,去掉村幹部開支、報刊徵訂等費用,轉移支付又所剩無幾,基礎建設只能通過“一事一議”解決。由於農民對公益事業建設認識不夠,加之集體意識淡泊、小農思想作祟,很難達成共識,農村道路和橋涵整修維護、農田基本建設、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受到嚴重影響。一是有事難議。村民代表參政熱情高,但由於文化素質和思想覺悟參差不齊,難以正確、充分表達村民意願,思想很難統一起來。甚至有的村民代表會前不徵求村民意見,事後不向村民宣傳,監督作用大,參政作用小。夾信子村水田年年遭受水災危脅,但由於受災農戶佔少數,村民議事會上投贊成票的太少,治水減災工程只好作罷;這個村一年只議成收取水田管護費、維護村內主街道兩件事,原因是均涉及全村村民利益。二是議而不決。“兩工”取消,尤其是“一免兩補”實施,村支部、村委會農村基層組織削弱了“統”的功能,無了出錢出工的抓手,使一些農民講權利不講義務、講索取不講奉獻、講個人利益不講集體利益的小農意識逐漸顯露,儘管省政府出臺對“一事一議”出資補貼一半的優惠政策,但農民積極性依然不高,只要涉及切身利益就一概免談。三是決而難行。受村民思想覺悟低、集體經濟弱等因素影響,村民代表決策的事項難以實施。老黑山鎮下鹼村通過村民代表一事一議形成了修護河壩的決議,在執行中村民要求必須支付每天30元的報酬,因村裏無錢支付,只好不了了之。

3、債務化解途徑少,鎮村工作運轉難。據統計,截止2014年末,全縣農村債權總額2150萬元,債務總額5890萬元,其中外部負債4634萬元,內部負債583萬元,村均負債57.7萬元,戶均負債2125元,人均負債583元。債務形成主要原因,一是村辦企業虧損,佔50%,老黑山鎮上鹼村開煤礦連續開鑿3個井口,因勘探失誤未出煤,造成集體負債130萬元;二是搞邊貿欠債,佔20%,三岔口鎮泡子沿村在開辦邊貿公司中負債140萬元,多年無法翻身;三是公益事業建設無錢投入,佔15%,1997年全縣“三建一修”開支2100餘萬元,絕大多數村屯是在負債情況下完成的;四是農田水利建設等負債,佔15%,村集體爲完成任務拿出大量資金進行補貼造成債務沉重。從2014年開始,全縣採取多種途徑,積極化解村級債務,已累計化解769萬元。但就目前看,負債村能想到的辦法已基本全用,能頂債的集體林、機動地等資源、資產基本沒有了,化解債務的餘地越來越小,村級不良債務已成爲阻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

三、應對措施及建議

“兩補一免”引發的矛盾和問題是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解放農村生產力的必然反映,必須以提高農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維護農村穩定爲目標,以落實一號文件精神爲核心,樹立長效機制,採取綜合措施,謹慎穩妥化解。

1、深化農村各項改革,保障農業經濟發展。積極推進鄉鎮機構、農村財政管理體制、村級財務管理機制“三項改革”。一是加強領導,精心組織。進一步統一思想,明確責任,細化措施,堅決克服等靠、觀望思想,把“三項改革”當作頭等大事來抓,迅速形成縣委統籌抓、鎮黨委具體抓、推進小組督促抓、相關部門配合抓的工作機制,確保按時完成。二是加快推進,穩步實施。“無情改革、有情操作”,堅持宣傳鋪路,通過下發文件、開會學習,讓政策入腦入心,使每名鄉鎮幹部做到心中有數、正視現實;教育先行,瞭解動向,掌握動態,做好部分退長當員鄉鎮領導的思想工作,使他們克服失落感、無謂感等消極情緒,振奮精神、積極面對,確保下一步幹部競崗分流不受影響;注重工作有序,確保改革期間有人管事、有人幹事,人心不散、秩序不亂、工作不斷;陽光操作,在組織人員定崗時,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競爭上崗,擇優用人,實施全過程陽光操作,抓好對鄉鎮事業單位分流人員優惠政策的兌現,力促各項政策落實到位。三是統籌兼顧,協力並進。做到“四個結合”,把“三項改革”工作與完成全年經濟指標相結合,通過人、財、事權的進一步統一,保證財政收入、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各項工作健康發展;與減輕農民負擔相結合,切實化解農村矛盾,保持農村穩定;與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相結合,推進農村信用社增資擴股,積極化解不良債務;與貫徹十六屆四中全會相結合,提高鄉鎮黨委、政府執政能力和工作效率,力爭改出一個優化班子、精幹隊伍和高效政府。

2、切實解決人地矛盾,確保農村社會穩定。繼續採取有效措施,疏理、化解人地矛盾。一是完善農村土地糾紛化解工作機構。成立“**縣農村土地糾紛化解工作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縣農委,抽調法規辦、經管站政策熟悉、業務能力強的幹部爲成員。各鎮分別成立處理土地矛盾糾紛領導小組,做到一把手親自抓、農業主管領導具體抓、包村幹部分片抓,並實行領導包案件、包查辦、包結案、保穩定的“三包一保”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二是組建仲裁機構,建立三級管理新機制。着眼有效化解土地矛盾糾紛,建立長期農村土地糾紛化解協作和應急機制。成立縣、鎮農村土地問題仲裁委員會,啓動農村土地“兩級仲裁、三級管理”機制,依法處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加強縣、鎮兩極仲裁員培訓,使其更好地把握處理農村土地矛盾糾紛的各項法律、法規。強化縣經管總站、鎮經管服務中心、村土地管理小組對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的

第三篇:關於**縣推行“兩補一免”後農業農村工作面臨的新情況及應對措施的調查與思考

中央一號文件的下發,特別是省委、省政府“兩補一免”政策的出臺,極大激發了**縣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力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發展和農民增收,同時也對農村生產關係帶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也暴露出一些深層次問題,需予以高度重視和妥善解決。

一、“兩補一免”帶來的新變化

自2014年4月份實施“兩補一免”政策以來,**縣兌現糧食直補536萬元,良種補貼82萬元,免除農業稅及附加1094萬元,累計惠及農民1712萬元,戶均受益630元,人均受益169元。隨着“含金帶銀”政策實實在在地走進農家,農業農村呈現出3個明顯變化。

1、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兩補一免”政策使農民負擔明顯減輕,耕地預期收益提高,“要田種”成爲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的突出表現。通過落實“兩補一免”,糧食麪積增加,新統計黑地面積31萬畝,全縣耕地總量達到73.2萬畝,其中落實糧食種植面積58.7萬畝,比上年增加16.2萬畝。農業投入增大,農業貸款由上年的9500萬元增至1.39億元,農業總投入2.22億元,比上年增長85%。科技投入增強,全縣新投入噴灌設施2480臺套,新建堆積式烤房690座;農戶新購進中型拖拉機481臺,較上年增長168臺,增幅達34%。土地轉包增值,農村土地轉包價格每畝漲至100~200元,其中圓蔥、袋栽木耳生產用地每畝轉包價高達400~800元,同比增長100~200%。

2、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中央一號文件及我省一系列解決“三農”問題、促農增收等重大政策相繼出臺,促進黑木耳、烤煙、果菜、特色養殖4大特色主導產業加速發育,全縣袋栽木耳總量突破2.4億袋,落實烤煙3.72萬畝,果菜18萬畝,特色養殖存欄新增2.7萬隻(頭),其中新增肉牛4000多頭、絨山羊2014只、鹿500頭、貂1.6萬隻,投放名特優魚苗100萬尾。4大主導產業保有量較上年分別增長100%、16%、71%、37%,全年完成產值5.9億元,實現純收入3.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3043元,佔農村人均純收入三分之二以上。

3、農村幹羣矛盾得到極大緩解。“兩補一免”政策的落實,不僅有效解決了農民負擔沉重問題,也減輕了村幹部的工作壓力,使他們從傳統“催稅催款”的工作模式中解脫出來,由“收錢”變爲“發錢”,職能也開始由“管事型”向“服務型”轉變,原來觸及羣衆利益的問題大大減少,幹部羣衆矛盾進一步緩解,關係也由此極大改善,爲鎮村機構、人員精簡創造了必要條件。

二、“兩補一免”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

“兩補一免”政策實施後,使農村原有一些積累的矛盾進一步加劇,同時也衍生了許多新的問題,集中表現爲“3難”。

1、人地矛盾成因多,維護農村穩定難。“兩補一免”是一次利益的再調整、再分配,是事關今後農村穩定發展的核心問題。政策實施後,人地矛盾凸顯。一是機動地超標引發的矛盾。全縣102個村中有88個村留有機動地,佔總村數86.2%;14個村沒有機動地,佔總村數的13.8%;機動地面積3.31萬畝,佔納稅面積50.2萬畝的6.6%,總體超限額1.6%。二是無地農民回村要地引發的矛盾。有的農民外出打工或舉家搬遷外地(戶口沒遷)居住,現返回要地;新增人口和因死亡、出嫁收回土地,現又要地;當時只種小開荒,退耕還林後無地耕種的農戶要地;較爲突出的是老黑山鎮上鹼村湯龍君有“兩荒”耕地19畝,二輪土地承包時放棄帳內地承包權,現在“兩荒”地退耕,因沒地種而到村裏要地;由於經營費用較高,將承包地交給村集體,放棄經營沒有形成書面協議的農戶,迫切要求得到土地。三是林農矛盾。由於各村與綏陽林業局和縣國營林場施業區界限不清、權屬不清、劃界標識不清造成林農土地矛盾。如綏陽鎮在兩荒劃界時,農戶多年耕種的課稅面積內的土地劃入森工林場事業區內,農民不但享受不到國家優惠政策,還要向森工林場繳納承包費,增加了農民負擔,有的耕地還被森工林場退耕還林,農民無法耕種。四是二輪土地承包時遺留問題。主要有因逃避債務、躲避計劃生育而未回村參加土地承包的農戶,現在回村要地;因欠村集體提統費、農業稅費,被村委會全部或部分收回,以地抵債的戶,包括當時自願以地抵債戶,現又要地;因土地流轉不規範,無書面合同,流轉雙方的權屬義務不清,流轉期限不明,要求調整流轉合同;少數村幹部暗箱操作,利用職權多佔承包地或偏親向友多給地少籤合同。2014年1—10月份,全縣協調處理因“兩補一免”引發的土地矛盾糾紛123起,接待上訪案件108批(次)、184人。另外,二輪土地承包時,全縣151個村中大調整的68個村,小調整的60個村,順延的23個村,分別佔45%、39.7%和15.3%,出現了大調問題少、小調問題多、不調“鬧開鍋”的現象。

2、“一事一議”阻力大,公益事業發展難。免徵農業稅後,村級經費將納入財政支出,而目前縣鎮財力無法滿足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益事業建設需要,去掉村幹部開支、報刊徵訂等費用,轉移支付又所剩無幾,基礎建設只能通過“一事一議”解決。由於農民對公益事業建設認識不夠,加之集體意識淡泊、小農思想作祟,很難達成共識,農村道路和橋涵整修維護、農田基本建設、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受到嚴重影響。一是有事難議。村民代表參政熱情高,但由於文化素質和思想覺悟參差不齊,難以正確、充分表達村~願,思想很難統一起來。甚至有的村民代表會前不徵求村~見,事後不向村民宣傳,監督作用大,參政作用小。夾信子村水田年年遭受水災危脅,但由於受災農戶佔少數,村民議事會上投贊成票的太少,治水減災工程只好作罷;這個村一年只議成收取水田管護費、維護村內主街道兩件事,原因是均涉及全村村民利益。二是議而不決。“兩工”取消,尤其是“一免兩補”實施,村支部、村委會農村基層組織削弱了“統”的功能,無了出錢出工的抓手,使一些農民講權利不講義務、講索取不講奉獻、講個人利益不講集體利益的小農意識逐漸顯露,儘管省政府出臺對“一事一議”出資補貼一半的優惠政策,但農民積極性依然不高,只要涉及切身利益就一概免談。三是決而難行。受村民思想覺悟低、集體經濟弱等因素影響,村民代表決策的事項難以實施。老黑山鎮下鹼村通過村民代表一事一議形成了修護河壩的決議,在執行中村民要求必須支付每天30元的報酬,因村裏無錢支付,只好不了了之。

3、債務化解途徑少,鎮村工作運轉難。據統計,截止2014年末,全縣農村債權總額2150萬元,債務總額5890萬元,其中外部負債4634萬元,內部負債583萬元,村均負債57.7萬元,戶均負債2125元,人均負債583元。債務形成主要原因,一是村辦企業虧損,佔50%,老黑山鎮上鹼村開煤礦連續開鑿3個井口,因勘探失誤未出煤,造成集體負債130萬元;二是搞邊貿欠債,佔20%,三岔口鎮泡子沿村在開辦邊貿公司中負債140萬元,多年無法翻身;三是公益事業建設無錢投入,佔15%,1997年全縣“三建一修”開支2100餘萬元,絕大多數村屯是在負債情況下完成的;四是農田水利建設等負債,佔15%,村集體爲完成任務拿出大量資金進行補貼造成債務沉重。從2014年開始,全縣採取多種途徑,積極化解村級債務,已累計化解769萬元。但就目前看,負債村能想到的辦法已基本全用,能頂債的集體林、機動地等資源、資產基本沒有了,化解債務的餘地越來越小,村級不良債務已成爲阻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

三、應對措施及建議

“兩補一免”引發的矛盾和問題是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解放農村生產力的必然反映,必須以提高農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維護農村穩定爲目標,以落實一號文件精神爲核心,樹立長效機制,採取綜合措施,謹慎穩妥化解。

1、深化農村各項改革,保障農業經濟發展。積極推進鄉鎮機構、農村財政管理體制、村級財務管理機制“三項改革”。一是加強領導,精心組織。進一步統一思想,明確責任,細化措施,堅決克服等靠、觀望思想,把“三項改革”當作頭等大事來抓,迅速形成縣委統籌抓、鎮黨委具體抓、推進小組督促抓、相關部門配合抓的工作機制,確保按時完成。二是加快推進,穩步實施。“無情改革、有情操作”,堅持宣傳鋪路,通過下發文件、開會學習,讓政策入腦入心,使每名鄉鎮幹部做到心中有數、正視現實;教育先行,瞭解動向,掌握動態,做好部分退長當員鄉鎮領導的思想工作,使他們克服失落感、無謂感等消極情緒,振奮精神、積極面對,確保下一步幹部競崗分流不受影響;注重工作有序,確保改革期間有人管事、有人幹事,人心不散、秩序不亂、工作不斷;陽光操作,在組織人員定崗時,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競爭上崗,擇優用人,實施全過程陽光操作,抓好對鄉鎮事業單位分流人員優惠政策的兌現,力促各項政策落實到位。三是統籌兼顧,協力並進。做到“四個結合”,把“三項改革”工作與完成全年經濟指標相結合,通過人、財、事權的進一步統一,保證財政收入、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各項工作健康發展;與減輕農民負擔相結合,切實化解農村矛盾,保持農村穩定;與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相結合,推進農村信用社增資擴股,積極化解不良債務;與貫徹十六屆四中全會相結合,提高鄉鎮黨委、政府執政能力和工作效率,力爭改出一個優化班子、精幹隊伍和高效政府。

2、切實解決人地矛盾,確保農村社會穩定。繼續採取有效措施,疏理、化解人地矛盾。一是完善農村土地糾紛化解工作機構。成立“**縣農村土地糾紛化解工作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縣農委,抽調法規辦、經管站政策熟悉、業務能力強的幹部爲成員。各鎮分別成立處理土地矛盾糾紛領導小組,做到一把手親自抓、農業主管領導具體抓、包村幹部分片抓,並實行領導包案件、包查辦、包結案、保穩定的“三包一保”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二是組建仲裁機構,建立三級管理新機制。着眼有效化解土地矛盾糾紛,建立長期農村土地糾紛化解協作和應急機制。成立縣、鎮農村土地問題仲裁委員會,啓動農村土地“兩級仲裁、三級管理”機制,依法處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加強縣、鎮兩極仲裁員培訓,使其更好地把握處理農村土地矛盾糾紛的各項法律、法規。強化縣經管總站、鎮經管服務中心、村土地管理小組對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的三級管理,努力化解矛盾,防止個別問題羣體化、簡單問題複雜化。三是把握原則,堅持按政策依法處理。堅決貫徹《農村土地承包法》、《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妥善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問題若干意見的通知》及《牡丹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妥善解決我市農村土地承包糾紛問題的通知》文件精神,準確把握土地承包法律和政策各項規定。根據《黑龍江省信訪條例》和《**縣農村土地矛盾糾紛信訪工作流程》,明確責任領導和責任人,推行《處理決定書》制度,即縣農村土地糾紛化解工作小組在受理上訪土地矛盾糾紛案件時,必須讓上訪人出具鎮級《處理決定書》,並在30日內提出複查意見,給信訪人出具《複查意見書》。如無鎮級出具的《處理決定書》,原則上應退回所在鎮重新處理。四是嚴格做到“三個堅持”。既,堅持農村土地承包關係長期穩定,無論二輪土地承包採取何種方式,都不能對已形成的土地承包關係進行大的調整,絕不允許打亂重分。堅持民主公開原則,充分尊重大多數村~願,以民主公開方式解決問題,在處理沒有具體法律、法規和政策依據的土地承包糾紛問題,要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和黨的農村土地承包政策基本精神,以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爲出發點,通過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協商解決;一切涉及土地丈量和調整的行爲,都經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將大多數村民的意願作爲農村土地問題的底線。堅持多種途徑解決土地糾紛,用發展的眼光,積極拓寬農民增收途徑;明確解決當前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地源是村集體經濟組織預留的機動地(包括超標部分)的依法開墾等方式增加、依法收回及承包方依法自願交回的土地;有地源的村,要按政策規定,對應享有土地承包權而未得到承包地的農民補給承包地;沒有地源的村,積極幫助無地、少地農民擴大就業領域,採取承包其它集體資源、扶持發展畜牧養殖業和多種經營等方式,拓展增收門路和致富空間,優先安排這部分農民參加非農崗位技能培訓,組織外出務工,通過勞務輸出增加收入。

3、推行完善一事一議,加快公益事業發展。針對農民有了充分的自主權和人心散、難組織的實際,繼續完善“一事一議”機制。一是轉變工作方式。重點圍繞羣衆利益搞好服務,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增強羣衆無私奉獻意識,激發羣衆參與村務熱情,樹立“農村是我家,奉獻靠大家”的思想理念和良好風尚。二是明確議事範圍。“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只限於村

內興辦農田水利建設、植樹造林、修建村級公路、環境衛生改善等農民受益的生產生活公益事業。三是規範議事程序。村民委員會研究提出符合議事範圍的籌資籌勞預案,經村民小組長擴大會議初審通過後形成議案,做出預算方案,提出籌資籌勞標準,召開村民代表會議進行審議和表決。對一時議不下來的事情,可在受益自然屯或部分羣體中進行。老黑山鎮萬寶灣村由過去的萬寶一、萬寶二、遠大村合併而成,由於今年旱情較重,部分稻田面臨供水危機,村支部雖向上爭取了部分資金,但還有4萬多元缺口。針對這一棘手問題,該村採取了分組議事、攤資入地的“一事一議”模式,將全村35戶稻農召集起來進行全票表決,經村民議事會通過,形成了決議,僅用5天時間就籌集石料300多立方米,60米攔河壩和70米護堤建設即將完工。四是加強籌資管理。所籌資金由村委會依卡收取,出具專用票據,上繳鎮財政所,實行村有鎮管。鎮財政所對“一事一議”籌資籌勞使用情況及時審計,對羣衆有異議的項目重點審查,確有問題的按有關規定嚴肅處理。

4、積極化解鎮村債務,保證工作正常運轉。用改革的精神,多渠道、多元化化解農村債務。一是依法回收債權,償還一批。組織鎮村兩級各負其責,對每村債權、債務全面清查,摸清底數,進行分類。能清收的儘快清收,必要時可採取依法清收手段。在此基礎上,做細緻入微的思想工作,數額小的一次性清理,數額大的簽訂還款協議,採取債權、債務互頂方式進行消解。**鎮轉角樓村原有集體負債100多萬元,村民拖欠集體提統費90多萬元,工作難以開展,鎮黨委通過加強班子建設,實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採取債權、債務相抵方式,短短2年時間,不但清理了全部陳欠,而且大大減輕了鎮村工作壓力,從過去的上訪村變成現在的先進村。二是查找隱形資產,清理一批。清理過去機動地包租、房屋使用權等不合理協議,履行必要程序,完善協議。加大隱形資產清查力度,化解部分債務。大肚川鎮太平川村原負債98萬元,現任班子對村資產拉網清查,共查找清理山場68公頃、林地3000畝。目前,通過發包山場、林地、機動地,每年村集體可多收入25萬元,僅僅5年時間,還清了債務,村裏也有了存款。三是盤活現有資產,劃轉一批。充分利用好村裏閒置設備、機動地等現有資產,藉助當前土地熱化的大好時機,在不違背政策前提下,加大機動地發包、轉包以及閒置學校和其他資產出租、出售力度,因地制宜,逐年卸債。四是靈活運用政策,化解一批。結合化解信用社不良貸款,認真清理因村辦企業形成的貸款,將村集體經營的不良企業資產及土地、林地產權頂債給信用社。對無法化解、數額較大的不良債務,給合上級政策合理化解。以政策爲依據,推進鎮村機構改革,減員增效。按照“三項改革”方案,鎮級可分流減員74人,村級取消出納員102人,年可節約開支100多萬元。

5、規範土地使用權流轉,推進規模集約經營。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促進農村土地使用權合理、規範、有序流轉。一是確保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長期穩定,嚴禁在承包期間,村集體組織借土地流轉改變土地所有權和性質,流轉期限也不得超過剩餘承包期。二是杜絕在工業園區徵地、項目建設佔地、招商引資辦廠過程中強迫流轉、低價徵地的政府違規行爲發生;創新土地流轉方式,鼓勵農戶採取轉包、轉讓、租賃、入股等形式,提高土地規模效益。三是突出扶持農村種、養大戶,在支農補貼、科技服務、信貸資金上予以傾斜,推進農業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6、加速發育現代農業,引導農民多元致富。突破傳統的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就農民論農民的侷限,走出“三農”做文章、謀發展,推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一是繼續做大做強做精黑木耳、烤煙、果菜、特色養殖4大主導產業,因地制宜,積極實施比較優勢和差異取勝戰略,集中力量主攻特色支柱產業,造就“單打冠軍”,推進鏈式發展,形成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競爭力強的產業羣體,爲農民長效增收提供適宜載體。二是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以市場爲導向,以產業爲依託,進一步引導扶持農戶發展果菜協會、農產品流通協會等多形式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確立市場運作爲主、政府扶持爲輔的機制,在資金上對協會組建及日常運轉給予適當補貼,選派幹部到協會兼職,跟蹤指導服務,提高農村市場化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三是大力發展“招商農業”、“項目農業”,圍繞黑木耳、特色養殖等重點產業推動協作聯合,促進內源型、外源型農業經濟同步協調發展,形成一批具有強勁龍頭拉動的產業鏈、項目羣,引導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促其“洗腳上田”、增收致富。

第四篇:武漢市關於推行“一免兩補” 政策的調查與思考

在我市農村大力推行“一免兩補”(免徵農業稅、糧食生產直補、良種補貼)政策,是依據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着眼於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業發展而採取的一項重要舉措。圍繞深入貫徹落實“一免兩補”政策,不久前,我們到武漢市四區———蔡甸、江夏、黃陂、新洲,與部分幹部、農民座談,並深入農戶察看“兩補”的發放單據。調研中,我們發現,“一免兩補”政策的推行使我市“三農”工作發生了不少可喜的變化,廣大農民對此無不歡欣鼓舞。但在同時,與這一政策的推行相伴隨,農業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也漸次暴露出來,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一、“一免兩補”帶來了三個可喜變化

一是農民種田的動機由消極向積極轉變,即由“爲了餬口”而種田轉向“爲了增收”而種田。實施“一免兩補”之前,由於負擔過重,不少農民只願意種維持溫飽的“口糧田”,而不願意承包更多的田,這不僅造成了耕地的拋荒現象,也使耕地的“二輪承包”難以徹底落實。“一免兩補”政策使農民的負擔明顯減輕,種糧的預期收益明顯提高,“要田種”成爲農民種田積極性高漲的突出表現。

二是拋荒向復耕轉變,粗放耕種向精耕細作轉變。“一免兩補”在客觀上增加了土地的預期收益,提高了農民在田地上增加投入、精耕細作的積極性,各區的拋荒地紛紛復耕。如黃陂區蔡店鄉以前的拋荒地面積佔總耕地的30%,現在已不到10%。

三是村委會的職能開始由“管事型”向“服務型”轉變。“一免兩補”政策的落實,減輕了“村官”的工作負擔,改變了以往那種“催稅催款”的管事式工作方式,其職能正向引導和服務於農民致富轉變,幹羣關係也由此得到改善,從而爲鄉村機構和人員的精簡創造了條件。

二、推行“一免兩補”需要重視的幾個問題

調研中,我們發現,現實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承包經營責任制的不完善、土地流轉的規範性差、農業產業化同承包制之間的制約關係等,皆不利於進一步推行“一免兩補”政策,有必要引起重視。

2.如何進一步理順土地經營權歸屬問題,種糧預期收益的增加,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種田的積極性,不少農民因此“搶田種”或是“要田種”,這就使得過去就存在的土地經營權歸屬不清的問題進一步顯現。土地經營權歸屬不清的表現主要有:“有地無證”、“有證無地”以及“一地多證”和土地流轉無憑無據兩大類。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在土地“二輪承包”過程中,一些行政村或因組織不健全而導致發包工作無序,或沒有嚴格按照有關政策與法規認真核實土地面積,或沒有按照規範填報面積,或沒有按規定下發《土地經營證書》,致使“二輪承包”不到位;二是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有的村在集體收回發包權時,或沒有書面通知放棄承包經營權的農戶,或沒有報鄉鎮政府備案,或根本沒有經過村民大會討論通過,致使土地流轉管理工作不到位。

3.如何進一步加強農民土地維權意識問題。“搶田種”現象的發生,—方面反映農民維護自身承包經營權意識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部分農民土地責任觀念與法制觀念淡薄。一是重權棄責。有的農民認爲“手中擁有承包權,反正不納稅,也沒有什麼責任可負,不要白不要,要了白要”。這種觀念支配下的“搶田”實際是爲了“佔田”,即獲得承包權後,高價出租謀利。二是土地法律意識薄弱。土地流轉過程中強行流轉、單方面撕毀合同、出爾反爾等違約現象屢見不鮮。

4.如何有效地解決土地資源權利配置不平衡問題。農村人口處在經常性的變動之中,但人口減少的農戶,甚至長年在外打工或完全遷走了的農戶誰也不願意放棄土地經營權,造成許多地方農戶之間所擁有的土地數量相差數倍甚至數十倍,這一現象雖早有表現,但由於過去種田納稅、糧賤利薄,所以一直顯得不那麼突出甚至被掩蓋。現在種田利豐了,農戶要求重新配置土地經營權的呼聲越來越強烈,鄉村幹部試圖解決,但又怕違反了“30年不變”的政策。

三、幾點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着眼於積極推行“一免兩補”政策,提出以下解決思路:

1.堅持“二輪承包”的政策規定,穩定農村與農業大局。解決土地矛盾,是當前穩定農村與農業大局的緊迫任務。一是要始終堅持並鞏固“二輪承包”的成果,切忌隨意更改既定的承包政策與承包現實。對“二輪承包”不徹底、遺留問題嚴重的地方,應堅決按照國家有關政策與法規完成承包工作,理順承包權屬關係。二是必須堅持以合法的土地流轉合同爲依據,尊重既定的流轉事實,理順流轉權屬,並注重探索建立一套規範流轉雙方行爲的協商機制。

2.制定有關政策,規範土地流轉。當前農村土地糾紛矛盾的根源,是土地流轉制度的缺失:一是缺少規範土地流轉具體操作的政策措施,使土地流轉處於自發狀態;二是缺少土地流轉價格的指導政策,使土地流轉處在盲目定價狀態。土地流轉價格的制定,其本質是將耕地的“所有權、承包經營權、收益僅”進行價格化的合理配置,而“收益權”在當前被嚴重忽視。土地糾紛,往往是在農民看到土地收益增值的情況下發生的。因此,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制定規範土地流轉的可操作性政策,是當前一個必須抓緊解決的問題。

3.加大土地法規教育的力度,提高農民依法維權的覺悟。鄉村各級組織要採取形式多樣、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國家有關政策規定、承包法規、土地法規、合同法規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以提高農民依法維權的覺悟和種田的責任意識。

4.實行局部微調,解決土地權利配置的不平衡性。在堅持“土地承包30年不變”政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進行局部微調,對那些土地承包權利配置懸殊———如超過當地田地平均基數5到10倍以上、羣衆要求重新分配呼聲高的村組———在“二輪承包”完成後的第10年,進行一次局部調整,調整必須以“二輪承包”所發放的《土地經營權證》爲依據,不包括“二輪承包”之後通過土地流轉而獲得的經營權。

5.大力化解村級債務,推進村委會的職能轉變。鄉村幹部不可能長期在沉重的債務負擔下有效工作。爲此,政府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加大農村專項建設資金投入,加強對村級事業和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扶持,減輕農村基層組織的壓力。市、區以及有條件的街(鄉、鎮)財政,要加大村級債務解決的力度。在此基礎上,借“一免兩補”政策的東風,推動村級組織轉變職能———重點是爲農業產業化與科技興農提供服務、發展村集體經濟、加強以村民自治爲核心的基層民主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強村集體公益事業建設等。

第五篇:關於推行“一免兩補”政策的調查與思考

在武漢市農村大力推行“一免兩補”(免徵農業稅、糧食生產直補、良種補貼)政策,是依據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着眼於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業發展而採取的一項重要舉措。圍繞深入貫徹落實“一免兩補”政策,不久前,我們到武漢市四區——蔡甸、江夏、黃陂、新洲,與部分幹部、農民座談,並深入農戶察看“兩補”的發放單據。調研中,我們發現,“一免兩補”政策的推行使武漢市“三農”工作發生了不少可喜的變化,廣大農民對此無不歡欣鼓舞。但在同時,與這一政策的推行相伴隨,農業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也漸次暴露出來,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一、“一免兩補”帶來了三個可喜變化

一是農民種田的動機由消極向積極轉變,即由“爲了餬口”而種田轉向“爲了增收”而種田。實施“一免兩補”之前,由於負擔過重,不少農民只願意種維持溫飽的“口糧田”,而不願意承包更多的田,這不僅造成了耕地的拋荒現象,也使耕地的“二輪承包”難以徹底落實。“一免兩補”政策使農民的負擔明顯減輕,種糧的預期收益明顯提高,“要田種”成爲農民種田積極性高漲的突出表現。

二是拋荒向復耕轉變,粗放耕種向精耕細作轉變。“一免兩補”在客觀上增加了土地的預期收益,提高了農民在田地上增加投入、精耕細作的積極性,各區的拋荒地紛紛復耕。如黃陂區蔡店鄉以前的拋荒地面積佔總耕地的30%,現在已不到10%。

三是村委會的職能開始由“管事型”向“服務型”轉變。“一免兩補”政策的落實,減輕了“村官”的工作負擔,改變了以往那種“催稅催款”的管事式工作方式,其職能正向引導和服務於農民致富轉變,幹羣關係也由此得到改善,從而爲鄉村機構和人員的精簡創造了條件。

二、推行“一免兩補”需要重視的幾個問題

調研中,我們發現,現實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承包經營責任制的不完善、土地流轉的規範性差、農業產業化同承包制之間的制約關係等,皆不利於進一步推行“一免兩補”政策,有必要引起重視。

1.如何更好地走農業產業化道路問題。走“精細化、集約化、產業化”的道路是農民增收致富的根本出路,而產業化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把土地適度集中,實行規模經營。但“一免兩補”後,土地的升值效益實在令人心動,於是許多農民或要求提高已簽約的土地流轉價格,或要求終止流轉合同,有的乾脆單方撕毀合同。如黃陂區蔡店鄉在發展產業化經營中,於今年2月引導300農戶與“三綠公司”簽約了種植辣椒出口韓國的訂單,但在苗子育成即將移栽時,60%的農戶卻要求中止合同而“退椒還糧”,使鄉里和“三綠公司”進退兩難。

2.如何進一步理順土地經營權歸屬問題。種糧預期收益的增加,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種田的積極性,不少農民因此“搶田種”或是“要田種”,這就使得過去就存在的土地經營權歸屬不清的問題進一步顯現。土地經營權歸屬不清的表現主要有:“有地無證”、“有證無地”以及“一地多證”和土地流轉無憑無據兩大類。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在土地“二輪承包”過程中,一些行政村或因組織不健全而導致發包工作無序,或沒有嚴格按照有關政策與法規認真核實土地面積,或沒有按照規範填報面積,或沒有按規定下發《土地經營證書》,致使“二輪承包”不到位;二是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有的村在集體收回發包權時,或沒有書面通知放棄承包經營權的農戶,或沒有報鄉鎮政府備案,或根本沒有經過村民大會討論通過,致使土地流轉管理工作不到位。

3.如何進一步加強農民土地維權意識問題。“搶田種”現象的發生,一方面反映農民維護自身承包經營權意識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部分農民土地責任觀念與法制觀念淡薄。一是重權棄責。有的農民認爲“手中擁有承包權,反正不納稅,也沒有什麼責任可負,不要白不要,要了白要”。這種觀念支配下的“搶田”實際是爲了“佔田”,即獲得承包權後,高價出租謀利。二是土地法律意識薄弱。土地流轉過程中強行流轉、單方面撕毀合同、出爾反爾等違約現象屢見不鮮。

4.如何有效地解決土地資源權利配置不平衡問題。農村人口處在經常性的變動之中,但人口減少的農戶,甚至長年在外打工或完全遷走了的農戶誰也不願意放棄土地經營權,造成許多地方農戶之間所擁有的土地數量相差數倍甚至數十倍。這一現象雖早有表現,但由於過去種田納稅、糧賤利薄,所以一直顯得不那麼突出甚至被掩蓋。現在種田利豐了,農戶要求重新配置土地經營權的呼聲越來越強烈,鄉村幹部試圖解決,但又怕違反了“30年不變”的政策。

5.如何化解農資漲價帶來的不利影響問題。黃陂區部分農民給我們算了這樣一筆賬:今年農資漲價幅度分別爲:尿素30%、複合肥9.4%、農藥1.5%、常規稻種10%、雜交稻種20%。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糧食的最低收購價得不到保證,或者糧食市場價格出現異常變動,包括“一免兩補”在內的中央採取的興農政策將很難得到真正落實。

三、幾點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着眼於積極推行“一免兩補”政策,提出以下解決思路:

1.堅持“二輪承包”的政策規定,穩定農村與農業大局。解決土地矛盾,是當前穩定農村與農業大局的緊迫任務。一是要始終堅持並鞏固“二輪承包”的成果,切忌隨意更改既定的承包政策與承包現實。對“二輪承包”不徹底、遺留問題嚴重的地方,應堅決按照國家有關政策與法規完成承包工作,理順承包權屬關係。二是必須堅持以合法的土地流轉合同爲依據,尊重既定的流轉事實,理順流轉權屬,並注重探索建立一套規範流轉雙方行爲的協商機制。

2.制定有關政策,規範土地流轉。當前農村土地糾紛矛盾的根源,是土地流轉制度的缺失:一是缺少規範土地流轉具體操作的政策措施,使土地流轉處於自發狀態;二是缺少土地流轉價格的指導政策,使土地流轉處在盲目定價狀態。土地流轉價格的制定,其本質是將耕地的“所有權、承包經營權、收益權”進行價格化的合理配置,而“收益權”在當前被嚴重忽視。土地糾紛,往往是在農民看到土地收益增值的情況下發生的。因此,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制定規範土地流轉的可操作性政策,是當前一個必須抓緊解決的問題。

3.加大土地法規教育的力度,提高農民依法維權的覺悟。鄉村各級組織要採取形式多樣、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國家有關政策規定、承包法規、土地法規、合同法規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以提高農民依法維權的覺悟和種田的責任意識。

4.實行局部微調,解決土地權利配置的不平衡性。在堅持“土地承包30年不變”政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進行局部微調,對那些土地承包權利配置懸殊——如超過當地田地平均基數5到10倍以上、羣衆要求重新分配呼聲高的村組——在“二輪承包”完成後的第10年,進行一次局部調整。調整必須以“二輪承包”所發放的《土地經營權證》爲依據,不包括“二輪承包”之後通過土地流轉而獲得的經營權。

5.大力化解村級債務,推進村委會的職能轉變。鄉村幹部不可能長期在沉重的債務負擔下有效工作。爲此,政府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加大農村專項建設資金投入,加強對村級事業和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扶持,減輕農村基層組織的壓力。市、區以及有條件的街(鄉、鎮)財政,要加大村級債務解決的力度。在此基礎上,借“一免兩補”政策的東風,推動村級組織轉變職能——重點是爲農業產業化與科技興農提供服務、發展村集體經濟、加強以村民自治爲核心的基層民主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強村集體公益事業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