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和諧社區、活力社區”創建情況調研報告2篇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和諧社區、活力社區”創建情況調研報告1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和諧社區、活力社區”創建情況調研報告2篇

爲摸清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總體情況以及“和諧社區、活力社區”創建情況,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民盟六盤水市委、市生態移民局聯合進行了調研。 

一、基本情況 

(一)全市易地扶貧搬遷總體情況。“十三五”期間,我市以68個貧困鄉、615個貧困村爲主戰場,規劃建設安置點78個,搬遷29150戶11614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0794戶80540人;自然村寨整體搬遷752個、12677戶、52866人,整體搬遷人數佔總人數的45.52%。目前,已全部完成搬遷入住任務,全面轉入後續扶持和社區管理階段。

(二)“兩個社區”創建主要做法。2018年以來,圍繞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發展,我市先後出臺了《六盤水市易地扶貧搬遷和諧社區活力社區創建方案》《六盤水市關於全面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作“五個體系”建設加快“兩個社區”創建的通知》等文件,作出了全力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和基層黨建“五個體系”的安排,按試點先行、全面推進、鞏固完善“三步走”的方式抓好“和諧社區、活力社區”創建工作。一是圍繞“鄰里和睦、守望相助”營造良好環境。在安置社區建設圖書室、文體廣場、健身設施、老年人和兒童看護中心等設施,開展全民閱讀、文化表演、全民健身(廣場舞)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參與羣衆達3.8萬人次。健全安置社區居(村)規民約,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居民間互相尊重、健康向上的生活環境。積極在搬遷羣衆中開展思想教育、新市民教育,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涼都婦女夜校”等平臺開展感恩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組建紅白理事會、鄰里互助組。二是圍繞“平安穩定、精神充實”強化社區管理。市公安局已建成並投入使用警務室34個、在建6個,配置警力(含輔警)64人,其餘均由就近村(居)的警務室或警務聯繫點兼顧,實現安置社區警務全覆蓋。緊密銜接城鄉城鄉醫保、低保及養老保險,103151人蔘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11421人蔘加城鎮醫療保險,36282人轉入安置地城鎮居民養老保險,18153人蔘加農村基本養老保險,20828人享受城鄉低保。三是圍繞“入住充分、就業充足”持續增收。通過不斷優化安置點居住環境增加搬遷羣衆資產性收入,16196戶羣衆參與“三變”改革,全市2016年、2017年搬遷羣衆確權登記的承包地達93256.44畝、登記山林地11225.87畝,發放退耕還林等補助金349.4萬元。整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青婦等單位,開展勞動力全員培訓,提高人崗匹配度,共培訓5883人次,舉辦專場招聘會47場,提供崗位26765個。建立38897人就業信息臺賬,在29個安置點建立就業創業基地56個。四是圍繞“生活便利、內外相融”構建服務載體。在全市200戶以上安置點單獨設立黨組織和居委會,完善社區“一站式”服務。市教育局在安置點原有135所學校(幼兒園)的基礎上,新配套建設學校22所,招聘特崗教師765名,全力保障易地扶貧搬遷適齡學生就近就學。市衛生健康局在已建成67個醫療機構的基礎上,新建、改建10個衛生院(室)、服務站。8個安置點建成農貿市場19716平方米、攤位300個、門面596個。城市區域內的搬遷安置點公交開通率達100%。 

二、取得成效 

(一)各類組織機構不斷完善。78個安置點中,省政府批覆水城縣新設立海坪、新橋、以朵、石龍、紅橋等5個街道,市民政局批覆新建居委會36個,完成居委會選舉15個;成立黨支部38個,40個未成立黨支部的安置點由遷入村(居)黨組織管理;建成工會組織62個,發展工會會員31597人;建成共青團組織66個、“涼都青創會”20個、婦聯組織27個、婦女之家61個。建成40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窗口。200戶以上的37個安置點,已有32個建成了社區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化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兒童活動中心等服務設施,200戶以下的41個安置點,已有8個配套完善了服務設施,其餘33個安置點共用遷入村的公共服務設施。

(二)基本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共搬遷有勞動力家庭19323戶、勞動力51485人,累計實現就業創業40558人,戶均就業人數2.09人,基本完成有勞動力的易地扶貧搬遷“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任務。通過就地就近發掘崗位、勞務輸出、建設扶貧車間、公益性崗位託底安置等方式不斷擴寬就業增收渠道,實現搬遷勞動力就近轉移就業2334人、勞務輸出貧困勞動力2573人、統籌開發各類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1700人(易扶安置點共安置公益性崗位167人),搬遷農戶全部實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要求。

(三)低保、醫保、養老保險實現平穩銜接。33258名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參加城鄉基本養老保險,7093名易地扶貧搬遷羣衆享受城鄉低保(其中1576人轉爲城鎮低保),65476人蔘加醫保(其中64943人蔘加新農合、533人轉爲城鎮醫保),33731人蔘加養老保險(其中389人轉爲城鎮基本養老保險)。

(四)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流轉盤活持續推進。2016年、2017年全市易地扶貧搬遷羣衆確權登記的承包地共93256.44畝,其中已流轉的37791.5畝、退耕還林的4423.68畝。確權登記的山林地11225.87畝,已流轉的5593.4畝。農戶從退耕還林及山林地獲得公益林補助349.4萬元。以“三變”改革爲契機,打好“組合拳”,探索“三變”+易地扶貧搬遷+N(特色小城鎮、農業特色產業、民族文化旅遊、資產性收益)安置模式,參與“三變”改革的16196戶年均分紅2330元。

(五)精神文明建設有效開展。通過開辦“新時代講習所”“婦女夜校”,開展羣衆性文體活動等形式,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明生活習慣、家庭美德等教育,加快搬遷羣衆融入過程。在全市200戶以上搬遷安置點組建羣衆業務文化隊伍35支,培養文藝骨幹700餘人,自發開展羣衆文化活動5000場次,舉辦了2019年“文化促脫貧幸福進萬家”搬遷羣衆廣場舞展演活動,以送文化、送圖書、送電影進安置點等方式開展文化活動,豐富搬遷羣衆精神文化生活。 

三、存在問題 

(一)政策體系銜接不夠流暢。一是由於歷史原因,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在人均補助標準等方面力度大,與水庫移民、生態移民等前期政策相比,有政策“斷層”現象,容易給羣衆留下政策朝令夕改的印象,導致羣衆因產生對政府的不信任感而在易地扶貧搬遷中採取觀望態度。二是安置房產權不明晰。安置房的用地大多爲劃撥性質,用地相關手續不完善,房屋所有權不明晰,有關政策宣傳力度不足、口徑不一致,部分羣衆對農村戶籍制度政策不清楚、心裏不踏實,甚至因爲擔心搬遷入住難而回遷。三是優惠政策落地落實較差。易地扶貧搬遷涉及部門衆多、專業性強、政出多門,部門協作困難,針對易地扶貧搬遷羣衆享受安置地、遷出地“騎雙頭馬”雙重政策優惠的落實難度較大。部分搬遷羣衆擔心將戶籍遷入城鎮後失去原來享受的優惠政策、遷出地原有土地和林地等附着在集體經濟的利益被收回,患得患失,造成了搬遷羣衆不願意搬遷或不願意轉爲非農戶口。

(二)配套項目建設問題凸顯。一是部分安置點項目沒有列入城市發展規劃,準備倉促、考慮不周,出現邊建邊批、先建後批的問題,造成教育等配套功能不完善、資源短缺,難以保證搬遷戶適齡子女就近就入學。如,位於六盤水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魚塘社區安置點,周邊學校學位緊張,只能臨時採取由距離較遠的學校派校車接送的方式解決搬遷戶子女上學的問題。二是安置點主體項目建成後,配套設施建設資金缺口較大。以教育設施爲例,全市78個安置點中還有35個安置點需要配套建設68所學校(其中幼兒園28所、國小26所、中學14所)來解決13754名搬遷羣衆適齡子女的入學問題。因資金到位不足,2019年省教育廳調度的34個在建配套建設教育項目中,尚有12個未開工。三是安置點配套設施建設不平衡。作爲示範點重點打造的安置點投入的資金量較大,“花瓶”現象明顯,部分未作爲示範點打造的安置點資金缺口較大。

(三)就業培訓亟待加大力度。一是由於搬遷羣衆整體素質不高,內生髮展動力不足,就業期望值、能力與崗位需求等不匹配,全市2019年舉辦的24場次專場招聘會(含6場次易地扶貧搬遷專場招聘會),提供的2021家企業6000餘個崗位中,達成就業意向的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僅有107人。二是搬遷羣衆的就業質量和收入水平普遍較低。大多數搬遷羣衆只能選擇苦、累、髒、險的工作,就業穩定性差、收入不穩定,選擇工作時以外出務工爲主,收入一般都不高,這也是造成安置點實際入住率不高或“兩頭住”現象的客觀原因。三是培訓針對性不強。培訓工種與培訓對象就業需求和願望與就業市場實際銜接不夠緊密,培訓有效性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參加培訓的搬遷羣衆有很多的是留守婦女、中老年人,整體素質偏低,影響了培訓質量。

(四)社區治理能力相對較弱。一是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性極強,沒有成熟的操作模式,尤其較大規模的農村貧困人口向城市集體搬遷,可借鑑的經驗和案例少,安置社區管理有一定難度。二是因警力配備不足,部分安置點安全隱患、治安隱患風險較大,高層住宅中部分羣衆缺乏電梯使用安全教育。三是對以貧困羣衆爲主的社區管理經驗不足,風險把握和處置能力還有待提高。四是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還需大力推進,安置點黨員數量較少,引領作用發揮較難,幹部儲備、發展黨員的壓力較大。

(五)部分安置點搬遷入住不充分。常住人口以學生及老、弱、病、殘羣體爲主,人氣不旺、缺乏生機、發展乏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安置點周邊產業發展緩慢,搬遷戶就近就業困難,有的搬遷戶不得以只能舉家外出務工謀生。有的搬遷戶因舊房未拆除、維護遷出地權益、耕種土地等原因需要“常回家看看”,搬遷後“兩頭住”現象還較明顯,造成部分安置點門庭冷清。部分安置點宜人宜居氛圍打造不濃、生活便利條件準備不夠充分、配套設施使用率不高、管理粗放、缺乏人員經費支持,短時期內搬遷羣衆無法適應新居環境等原因也導致羣衆“住不安心”。 

四、對策建議 

(一)政策護航,有效銜接,讓搬遷羣衆吃上“定心丸”。一是完善頂層設計。在城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開展管理制度試點,儘快明確安置房屋的權屬、搬遷後新增人口住房保障、戶口遷移、遷出地權益保障和城市戶籍“騎雙頭馬”等後續扶持政策,與前期政策不一致的做好銜接並拿出解決辦法。二是在安置點設置宣傳陣地。通過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和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對戶籍制度改革等政策進行大力宣傳,形成濃厚的宣傳氛圍。在安置社區、有遷出任務的鄉鎮進行深度宣傳,用羣衆看得懂、用得上的方式準確解讀政策並執行到位。打破部門之間信息壁壘,安置地與遷出地應做好工作交接,統一宣傳口徑和政策解讀,執行政策公正公平公開,不厚此薄彼,增加羣衆信任感。三是對遷出地舊房拆除問題應態度鮮明。除了連體房等確實不能拆除的舊房外,必須在羣衆搬遷後將舊房拆除,不能向搬遷羣衆傳遞“搬遷可以不拆除舊房”的錯誤信號,必須認真執行有關政策,確保搬遷羣衆原有土地等權益不受影響,盡力消除搬遷羣衆顧慮。

(二)多方籌資,因地制宜,完善安置點基礎設施。一是分類型區別對待。本着保基本、保脫貧、促發展的目的,按照中心集鎮、農村、縣城三種安置類型,根據安置戶數、安置人口數、安置羣衆特點等實際情況,實行“一安置點一方案”,完善“五個體系”建設,杜絕定位低端化、風格同質化、業態空心化和投入碎片化,不以點帶面、不弔高胃口、不過度包裝,避免以示範點代替全部安置點、優質資源過度集中於部分示範點。二是進一步加大向上爭取支持力度。加大融資力度,創新金融模式,破解資金難題。安置點學校規劃佈局應與消除大班額、劃片招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統籌謀劃,同步完善水、電、路、通信、公共綠化等基礎設施,根據實際配套建設醫院、銀行、學校、超市等生活便利設施。三是儘量照顧搬遷羣衆原有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根據搬遷羣衆的民族文化、生活習慣,開放鄉場、跳舞場、祭祀場地,有條件的安置點還應考慮羣衆的需要,儘可能多的開通公交車線路,打通安置點內外交通,避免安置點成爲“孤島”,讓羣衆順利融入搬遷後的新生活。

(三)真搬實住,增加人氣,進一步提升安置點活力。搬遷實際入住率是考覈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主要指標之一,也是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兩個社區”創建工作的基礎。一是必須以紮實的工作作風摸清底數和進行動態跟蹤。要明確工作責任、逐戶逐棟登記、對號入座、及時更新,確保數據真實、賬實相符。二是視具體情況區別對待。對不願搬遷或搬遷意願動搖而返遷的羣衆,安置點應做好動員、登記及情況反饋,遷出地鄉鎮應以“三顧茅廬”的精神,講明政策,做好動員。對確實不願意搬遷或已經返遷的羣衆,應依照“退一補一”原則重新鎖定搬遷對象,及時補充到位。對搬遷後確需外出務工的羣衆,在做好登記後,社區協助羣衆做好房屋防盜防損。

(四)分類管理,精準幫扶,營造社區和諧生活。一是做好貧困羣衆搬遷後的後續服務管理,隨訪到戶、關懷到人,包保責任人對搬遷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應跟蹤到位、有關情況應做到動態精準,根據貧困戶特點有針對性地安排幫扶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有着落、遇事有人幫,特別是因病、殘、弱致困的搬遷羣衆應得到社會更多關注和特別照顧,體現人道主義精神,符合政策的要納入社保託底,確保安置點不成爲新的“貧民窟”。要處理好搬遷戶同安置點周邊羣衆(特別是困難羣衆)的關係,警惕並防範羣體事件風險。二是借鑑先進城市社區物業管理經驗,將有高層建築的安置點社區的電梯安全問題作爲重點,排查安全隱患,警惕高空墜物、電梯關人等事件,加強電梯安全使用培訓、做好電梯緊急情況預案、及時維護維修故障電梯。三是積極組織引導社團組織、知名企業及各類社會力量資源對口幫扶易地扶貧搬遷羣衆,吸引資金、項目落地安置點,倡議民主黨派、志願者到安置點開展社會公益、智力扶貧等社會服務活動。四是發揮基層黨組織基層堡壘作用,健全基層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強化社區服務陣地和物業服務管理,完善黨員管理服務體系,做好集體事件防範和應急處置培訓,完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構,爲搬遷羣衆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五)盤活資產,增加收入,讓羣衆住得安心順心。一是盤活遷出地“三塊地”,進一步明晰在宅基地復墾複綠、原有土地和宅基地產權、戶籍轉接等方面政策規定,有條件的由國有企業平臺統一開發盤活,明確對搬遷羣衆的最低收益返還標準。不具備統一開發條件的,參照退耕還林標準組織種樹種草,按標準給予遷出羣衆一定的補償。二是加強安置點集體資產管理,爲安置點社區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將安置點資產劃歸安置點集體所有或將收益指定用於安置點集體經濟,組建公益性經營服務團隊,整合商業用房、停車場等公共資源,確保集體資產運營收益用於本安置點公共維修、公益性支出。三是在安置房產權未明確界定之前,由於無法建立公共維修基金,應落實公共區域維修和公共事務支出由縣、鄉財政予以保障。

(六)加強引導,思想發動,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一是準確把握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清醒認識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特殊性、重要性、艱鉅性,避免對政策的誤讀、誤導、誤傳。二是在安置點繼續穩定執行貧困戶包保政策,讓羣衆真切感受到生活環境的改善和情感上的關心,引導搬遷對象從“村民”向“居民”轉變,更快融入新環境、新生活。三是發揮好社區黨員幹部、志願者、自治組織的作用,幫助搬遷羣衆思想脫貧。通過算好搬遷經濟賬、收入賬、政策賬,耐心說服引導搬遷羣衆合理表達訴求,建立合理的期望值,樹立擺脫貧困的志氣,促進社區矛盾化解和社會和諧。四是抓好搬遷羣衆學習教育,上好新市民第一課,學習文化衛生健康知識,幫助搬遷羣衆樹立融入社區新環境、適應新生活的自信心。

(七)分類推進,培育產業,切實保障羣衆就業穩增收。一是大力發展扶貧車間,根據安置點勞動力情況,儘量組織搬遷羣衆到扶貧車間就近就業或者居家就業。二是鼓勵小微企業到安置點附近的園區集聚發展,擇優培育重點產業龍頭企業,佈局建設綜合商貿城、建材專業市場、傢俱家電市場,完善現代物流、冷鏈、倉儲、信息發佈、電商平臺等配套功能,提高安置點就業崗位供給水平。三是因地制宜扶持少數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產業,做好引導和服務,創建地方特色品牌,帶動貧困戶就業,拉動地方經濟發展。四是落實搬遷戶轉移就業補貼政策,加大對用工企業的扶持力度,開發公益崗位兜底就業,支持和幫助搬遷羣衆就業創業。五是強化就業培訓,不搞千篇一律,根據搬遷羣衆就業意願和自身條件,相對集中地開展家政服務、護工等技能培訓,提高就業競爭力,多渠道開闢就業崗位,千方百計爲搬遷羣衆提供就業創業機會,實現“一戶一技能、一戶一產業、一戶一就業”。

(八)重點關注,着眼長遠,用教育助力羣衆脫貧。青少年既是家庭的希望,又是社會的希望,要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斬斷窮根,根本辦法還在於讓搬遷羣衆的青少年子女在搬遷後接受良好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一是加強對易地扶貧搬遷羣衆子女入學的幫助和管理,做好學位、學籍轉接等工作的銜接,組織志願者爲安置點羣衆子女開展輔助教育、心理教育。二是在安置社區配備圖書室(圖書角),針對以青少年爲主的讀者羣體,提供勵志類讀物、教輔讀物、兒童讀物等,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三是整合安置社區及其周邊社區文化、體育、教育等方面的培訓資源,開展多種形式和不同層次的培訓,幫助貧困戶提升素質,增強就業技能。四是做好對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的子女減免學費和發放生活資助的工作,確保其不因貧困而耽誤學業。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和諧社區、活力社區”創建情況調研報告2

通爲了深入落實壩心村扶貧攻堅工作,按照要求做好壩心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情況,壩心駐村工作隊通過走訪、入戶座談等形式對壩心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開展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壩心易地搬遷安置點工程推進情況

阿舍鄉壩心易地搬遷安置點,總投資1218萬,佔地面積37.8畝,計劃安置壩心村黑西村小組、豆渣坪村小組搬遷56戶284人,目前主體工程建設已經竣工。

二、20xx年壩心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推進情況

(一)搬遷入住情況。壩心安置點截止6月30日,已實際入住18戶86人,其中黑西7戶38人,豆渣坪11戶46人。

(二)資金結算及科目驗收情況。按照人畜分離的要求,安置點將要建設牛舍、豬舍等,除人居房屋建好並做好初步驗收並確保質量達標外,其餘的待項目實施單位完善後再行驗收。

三、存在的問題

(一)搬遷入住率低,部分搬遷人員存在兩頭居住現象。由於農戶在原居住地種了莊稼,要回去管理,加上未拆除舊房。

(二)是舊房拆除、復墾複綠工作還未落實,有工作實施方案,舊房拆除復墾複綠還未實質性啓動。無工作開展印證材料,盤活率較低。

(三)外出就業務工的人數較少,因爲很大部分青年思想懶散,對外出物攻的認識不高。

四、幾點建議

(一)建議鄉黨委政府明確專人,按要求及時做好舊房拆除復墾複綠工作;

(二)建議縣、鄉兩級政府加大外出就業宣傳力度,提高農戶外出務工就業思想意識,確保搬得出,能致富。過本次培訓學習,各基層黨支部將持續深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做好組織建設、學習教育和黨員管理等工作,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推動形成大抓基層、大抓支部的良好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