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關於全市社區建設、社會救助和養老等民政重點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全市社區建設、社會救助和養老等民政重點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全市社區建設、社會救助和養老等民政重點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市人大常委會社會建設工委

(2020年8月)

7月28日至31日,社會建設工委在 **副主任的帶領下,採取聽取市民政局、市發改委等13個市級部門和**市15個部門彙報,與參會的單位負責人、羣衆代表、駐社區單位代表、人大代表、鄉鎮(街辦)負責人、居委會負責人、社區工作人員座談,到市區及興平市的社區服務中心(站)、老年人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社會救助工作站等13個項目實地查看的方式對我市社區建設、社會救助和養老等民政重點工作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

我市在社區建設、社會救助和養老等民政重點工作中的主要成效有:

一、堅持把不斷完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作爲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創新社會治理、建設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積極探索能充分發揮社區功能作用的工作方式、方法或模式。目前,全市共有城鎮社區250個,城鎮社區“兩委”幹部1974人,專職工作人員566人,成立各類志願者組織2740個(備案32個),建設各類福利服務設施1251個。社區按照這些工作職能和範圍,在做好日常工作,服務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時,還超負荷地成爲各級政府或有關部門行政執法工作的延伸,特別是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爲阻斷病毒傳播承接了大量具體而又繁重的工作任務,並在這一過程中,廣大社區工作者通過日以繼夜的辛勤努力,進一步拉近了社區與居民之間的關係,增強了居民對社區的參與感、認同感、歸屬感。**區提出的黨建引領、訴源治理、多元解紛“三三制工作法”社區治理模式逐漸成爲“楓橋經驗”的城市版,轄區內的芙蓉社區的工作還獲得了中組部、省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省政法委、省民政廳的肯定。**區濱河社區總結的黨羣同心、平臺同建、服務同享的“三同工作法”社區治理經驗,以“一格四員”運作模式實現了服務羣衆“零公里”目標,成功入選民政部公佈的100個優秀社區工作法。

二、堅持把社會救助作爲社會保障體系中最基本的“兜底線”,切實保障困難羣體的最低生活需求。2018年以來,全市共向農村低保對象46727戶133191人、城市低保對象8334戶15174人發放城鄉低保金14.12億元,向農村特困供養對象4822戶4872人、城市特困供養對象195戶196人發放特困供養金1.39億元,向13.9萬人(次)各類困難羣衆發放臨時救助金1.12億元,向3872人(次)流浪乞討人員發放專項救助金1719萬元,向82820名困難殘疾人、33250名重度殘疾人發放“兩項補貼”1.8億元,爲863名殘疾人落實了臨時救助政策,對尚未脫貧的2185名貧困老年人全部納入兜底保障範圍,落實低保或五保政策。在疫情期間,還及時啓動價格臨時補貼制度,將城鄉低保、特困等羣衆的價格臨時補貼由原來的30元/人/月提高至60元/人/月,共發放價格臨時補貼資金7200萬元。

三、堅持把居家養老、醫養結合作爲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點工作之一,使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健康養老需求初步得到滿足。一方面在政府指導下,積極探索並形成了以****醫院、****醫院爲龍頭的“醫中有養、養中有醫、醫養協作”的新模式,較好地滿足了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心理、文化娛樂等方面的服務需求,另一方面又重視提供老年醫療、健康諮詢、健康檢查、疾病診治和護理、大病康復以及臨終關懷等服務項目,從而,使全市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達到72%以上,120家農村互助幸福院被評爲省級優秀養老機構,****中心被評爲全省五星級養老機構,還被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委員會評爲 **省唯一一家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日間照料中心在提供生活服務、娛樂健身等十多項服務功能的同時還開設了康復理療、信息管理等8個功能室,參與日常活動的老年人有300餘名,基本上滿足了周邊老人居家養老和日間照料需求。

(二)

儘管我市在這三個方面的民政重點工作中做了不少的事情,進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應。但是,用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需要和中、省、市早已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標準來審視和衡量,還存在一些明顯的“短板”和“弱項”。具體表現在:

一是社區綜合服務用房嚴重不足。自2010年8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到2012年5月29日中共 **省委辦公廳、 **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再到2012年9月29日、2015年1月13日、2019年3月29日中共 市委、 市人民政府分別在《關於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實施意見》中明確規定:“按照每百戶居民擁有不低於30平方米標準,以新建、改造、購買、項目配套和整合共享等形式,推進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標準化建設。”“建立各級住建(規劃、建設)部門和民政部門會商聯動機制,由住建部門監督房地產開發建設單位按照上述標準爲新建或改建住宅小區無償提供社區辦公服務用房和公益性服務設施,確保移交到位。”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由於兩個部門的會商聯動機制沒有形成,導致社區綜合服務用房存在種種問題。從秦都區檢察院對轄區9個新建的住宅小區社區綜合服務用房檢查看,社區辦公用房應建未建2個,建後未移交2個,建後未按規定足額移交2個,建後挪作他用1個,未按期交工1個,僅有1家按規定交付使用。規劃應建公廁5個,實際建成3個,還有2個沒有建設,且建成的公廁當中,有的規劃公廁用地145平方米,實際建設36平方米,且被當作商業門面內部廁所使用;有的規劃公廁用地251.5平米,實際建設39.57平方米,兩者面積相差6倍。與此同時, 市城市建設檔案管理混亂,資料堆積如山、一片狼藉,使**區檢察院對住宅小區社區綜合服務用房無償移交的調查取證工作量增大(詳見附件圖)。2018年7月市人大常委會印發的《關於法治政府建設工作情況的審議意見》中針對解決社區辦公用房問題提出了“要切實解決好新建小區社區辦公用房未移交給社區使用,基層政府、部門、鎮辦將自己包括行政執法在內的一些事項層層下壓給社區等關係羣衆切身利益實際問題”的要求至今未引起重視並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二是社區減負增效工作效果不佳。目前,部分基層政府、部門、街道辦將自身職能範圍的事項轉嫁給社區,將法定的居民自治組織變成政府的延伸,讓社區成爲各級黨委、政府及其部門工作的承受層、操作層和落實層,無暇顧及社區自身的事務,社區減負成爲一句“口號”,形成“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社區是個筐,什麼都往裏面裝”的現象。再加上社區工作人員的薪資待遇標準偏低且發放渠道不同,同在一個社區工作卻是四類薪酬待遇,再加上職務晉升通道狹窄,留不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導致“社區成爲掛牌單位,牌子底下沒人”的現象比較普遍。另外,由於社區信息化建設缺乏統一規劃、管理和協調,相關職能部門都是從自己的工作角度出發,開發建設自己的信息資源系統,且封閉管理和運作,不能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同樣的一批居民基本情況,在不同的部門所建的系統中多次出現,全市智慧社區建設僅在**街道辦和渭城區試點開展。如,**社區11名工作人員服務對象2589戶、6814人,分散居住在19個小區,居民有什麼事情都是通過微信羣或者電話來解決,智能化服務手段還沒有真正運用到社區建設之中。

三是社會救助精準施惠能力不強。由於社會救助涉及到民政、教育、衛生、司法、工會、勞動等多個職能部門,救助項目至少在16種以上,含金量高的惠民新規定、新政策、新項目不斷出臺,但都碎片化地分散在這十幾個單位和部門,導致有些職能部門各行其是,缺乏協同配合,片面認爲對困難羣體的扶貧幫困是政府民政、工會、殘聯等少數部門的事,缺乏主動參與的意識。再加上政策宣傳力度不到位,羣衆遇到困難不知道能不能尋求救助,向誰尋求救助,怎樣尋求救助,可以得到什麼程度的救助,致使羣衆應當享有的接受社會救助的權利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救助對象的底數、現狀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實現由過去的“保了多少就是多少”向“實有多少就保多少”轉變。還有市人大常委會2017年12月印發的《關於救災救濟養老工作情況的審議意見》中提出的要解決“市救助管理站承擔對城市生活無着的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但該站駐地偏僻,沿途路標少而不明顯,周邊基礎設施配套不到位,道路長期未硬化,該站又與市未成年人保護中心,兩個機構一套人員同時運行,市編制部門至今沒有對市未成年人保護中心的機構和人員進行編制批覆,對從事這兩項救助事業工作人員積極性有所挫傷”的問題仍未解決,尤其是花一點錢就能辦得到的道路硬化一事依然如故,擱置未建。

四是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試點工作進展緩慢。2019年我市被確定爲第四批中央財政支持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地區,截止8月17日,全市城鎮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覆蓋率僅爲20.4%,目標任務爲100%,尚差79.6%,農村互助幸福院覆蓋率爲61.7%,目標任務爲80%,尚差18.3%,開展醫養結合的7家單位僅有牀位2210張,還不到目標任務40家醫養結合養老機構、護理型牀位8000張的1/5、1/3;有的公辦敬老院入住率很低,不及總牀位數的20%,農村互助幸福院使用率更低,不同程度地造成救助資源浪費;市財政局、民政局聯合出臺的民辦養老機構牀位建設補貼、運營資金補貼管理辦法落實不到位,養老機構牀位建設補貼(目標10000元/張/年)沒有實際兌現,與西安、寶雞等地市補貼標準還差7000元;一些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日常運營舉步維艱,如**日間照料中心每年收入只有3萬多元,但每年人員工資、水電費、暖氣費、器材維護費等各項支出都在25萬元以上,實際每年虧損在20萬元左右,全靠企業補貼維持日常工作。

(三)

針對上述短板和弱項,我們提出以下建議和意見:

一、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進一步增強對社區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加大社區綜合服務用房專項清理力度,爲城鄉社區順利開展各項工作提供陣地保障。要認真學習《習近平治國理政》關於社會建設的有關重要論述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用具體行動來落實“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區治理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的要求,充分認識社區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地位,是創新社會治理方式的載體和抓手,也是服務羣衆最後一米乃至零距離、無縫對接的第一線,社會救助和養老工作更是事關人民羣衆切身利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因此,在推進這項工作中,要時時處處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要求,牢固樹立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困難羣體傾斜,讓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爲此,市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要把社會建設作爲“十四五”規劃的重中之重,着力抓住人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分配問題,堅持目標導向、問題意識和底線思維,通過各種途徑徵集和了解人民羣衆、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要求、批評和建議,以民政重點項目建設爲抓手,把社區覆蓋率擴面和功能完善、社會救助和養老等方面工作全部列進去,並在拿出搞經濟發展的勁頭、精力和投入來抓社會建設領域的短板和弱項提升工作中,既盡力而爲,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辦,一年接着一年幹,儘快把短板補起來,讓弱項變強項,使之與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中其他方面的工作水平基本相當,步調協同。在這方面,要有針對性地把長期沒有解決的社區綜合服務用房無法移交專項清理問題放到正在開展的趙正永嚴重違規違紀案以案促改工作、領導幹部違規插手干預工程建設和礦產開發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土地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以及文明城市創建複查的大背景下來抓緊抓實抓出成效,像中央、省上抓秦嶺違建工作一樣抓好社區綜合服務用房專項清理工作,汲取秦嶺違建教訓,舉一隅而三反,主動借鑑和推廣秦都區檢察院採取公益訴訟的方式對社區綜合服務用房進行清理的做法,迅速成立由監察委、檢察院、自然資源、住建、民政等部門組成的專項清理工作班子,對市縣兩級住宅小區開發項目中的綜合服務用房從規劃圖紙入手,逐小區進行清理,對不按規劃建設的、改變用途的、不按規定移交的開發建設單位依法查處,堅決做到應無償移交的必須無償移交給社區使用,並主動督促辦理產權移交手續。對老舊小區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面積未達標的,要通過新建、改擴建、購買、劃撥、租賃、調劑等方式予以解決。

二、要加強社區自身建設,認真落實“基層減負年”各項要求,努力使社區的功能得到不斷拓展,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要進一步明確社區建設的發展目標和努力方向,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社會羣體的思想認識問題,切實增強居民的歸屬感和滿意度,使社區成爲每個居民能夠留得住鄉愁的美好新家園。要紮實落實保基層運轉工作,將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社區服務經費、社區工作經費及幹部工資列入預算,並足額兌現,確保社區居委會的辦公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保證社區專職工作人員的工資和養老、醫療及福利待遇不低於機關事業單位同類人員水平;健全社區幹部選人用人、教育培訓和考覈激勵等機制,通過向社會公開招聘、民主選舉、現有社區工作者轉型發展等方式,多渠道配備和使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逐步擴大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在社區管理與服務人員中的比例。要嚴格按照省委印發的《關於持續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爲奮力譜寫 **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提供堅強作風保證的通知》中提出的“建立完善基層權責清單,及時糾正以‘屬地管理’名義層層‘甩鍋’、責任下移等問題,鞏固對城鄉社區掛牌過多清理規範成果”要求,合理界定基層政府、職能部門和社區組織在社區管理與服務中的職能和責任,實行社區公共事務分類管理,探索建立部門工作進社區准入制度;部門工作進社區,要按“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明確補貼種類、標準和運行方式,並實行購買服務,真正做到爲社區“減負增效”。要按照“社區吹哨、部門報到”的要求,使轄區單位都能本着共駐共建、資源共享的原則,積極支持、配合社區居委會開展工作,面向社區開放資源,社區也要做好對轄區單位的社會化服務,爲轄區單位剝離社會職能、深化改革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要從市級層面統一研發社區數字化信息系統,建立健全信息採集、數據維護、系統安全等運行管理規範,有效整合各類信息資源,實現數據一次收集、資源多方共享和區、街鎮、社區、居民四級聯網,建成以服務居民爲宗旨、提供多種信息服務的新型社區服務平臺,爲早日實現“智慧型社區建設”目標奠定基礎。

三、要按照民生保障精準化、精細化的要求,真正做到讓困難羣衆得到更多的實惠和幫助,實現社會救助託底、兜底、不漏底。要不斷強化現有政策的落地普及,持續拓寬政策的知曉度,提高社會救助工作的透明度,使各項救助政策領導幹部熟知、工作人員精通、廣大羣衆瞭解,全面提升社會救助制度政策的普及率,使全社會更加關心支持參與社會救助工作。要加快落實家庭經濟狀況覈對機制,可以通過向社會購買服務的方式增強覈對的效率和專業能力,保證社會救助的精準、公正,做到救助對象有關家庭信息在各個救助項目之間共享共用,最大限度節約服務資源,變被動申報爲主動救助,實現各類救助之間無縫銜接,讓救助更精準、更智慧、更公正,切實發揮社會救助工作的道義擔當功能,堅決防止救助缺位,使弱者更弱、失望無助,避免重複救助、過度救助。要在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社會救助工作的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保證涉及到社會救助方面的民政資金及時、足額到位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政府在社會救助組織、管理、監督和財政投入等方面的主體作用,強化對社會救助資金的監督,建立專項救助基金,統一管理,據實覈撥,定期結算,專款專用,確保社會救助資金不被擠佔、挪用。要着力解決市救助管理站與市未成年人保護中心門前道路硬化、指示牌設立、周邊環境改造、機構升格和增加人員編制問題,不要讓這些能辦到辦好的具體的小事使社會救助這件積德的善事沒有完全辦好,被人詬病,受到差評。

四、要加大資金投入扶持力度,着力構建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養老服務體系。要從我市老齡化率由2017年的17.39%,增加到2020年18.94%,短短三年時間就提高了1.55%呈增長趨勢,而老齡事業和產業卻發展滯後,急需補強的這個“一快一慢”的弱項下手,以追趕超越的勁頭對位先進目標,主動圍繞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這一重大課題,把應對老齡化提上重要議事日程。要儘快組織開展對相關職能部門、縣市區貫徹落實國務院及省市政府關於推進醫養結合工作的土地使用、財政補貼等養老優惠政策的督查檢查,特別是要嚴格按標準落實好民辦養老機構運營資金補貼,進一步提高養老牀位建設補貼,切實解決政策實際執行過程出現的種種阻力和問題,以有效的政策執行力爲社會資本暢通無阻地進入老齡產業破題開路,以老齡事業的大發展應對人口老齡化,引領和推動老齡事業和產業的大發展。要大力推進老齡事業和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改革,在主動培養和引進高層次的管理人才和專業化的護理人才的同時,市域內的各大高校和職業技術培訓學校要加快培養醫療護理人員,提升從業技能,以高質量的服務技能和水平,實現高質量的發展,努力將我市老齡產業發展相對落後的劣勢轉變成高起點發展老齡事業和產業的後發優勢,把養老產業培育成新的現代服務業中的優勢產業。要重點聚焦城鄉失能老年人迫切的醫療護理需求,積極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失能老年人的綜合評估和健康服務試點工作”,出臺涵蓋老年人能力情況和常見疾病罹患情況的護理需求評估標準,並嚴格按照評估標準有效開展老年護理需求評估工作,依評估結果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依老人需要上門提供護理服務,儘可能滿足失能老人的護理需求,減輕失能老人家庭成員、特別是子女的照料負擔。要借鑑西安市“飯大爺”老年助餐新模式,對新建和現有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集中研究分析,分類、分片施策,同步開展多元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解決老年人就近養老問題。要嚴格落實《 市加快推進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中關於加強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的規定,結合我市大多數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方式並居住在老舊小區的實際,繼續加快推進舊樓加裝電梯惠民工程,讓更多老年人輕鬆出行。要充分發揮鄉賢和老年人組織在配置救助資源、教化風氣、傳承文化、化解糾紛、關愛弱者等方面的長項與優勢,使他們有條件參與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中去。要給老年人文娛活動提供場所和資源,鼓勵文化企業、機構多生產面向老年人的文化產品,使他們在老有所養的同時能老有所爲、老有所樂、老有所安,實現“莫道桑榆晚,爲霞尚滿天”晚年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