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村委會建設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第一篇:村委會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村委會建設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大姚縣三岔河鄉蕎苴村委會是州統計局的是 “四羣”教育工作聯繫點,近年來,在州、縣、鄉三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扶持下,在各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和幫助下,全村社會和經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也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爲了深入瞭解實情,摸清底數,掌握蕎苴村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困難,進一步做好扶貧幫困工作,近期,我通過入戶走訪、村領導班子座談、自己駐村親身體驗等方式,重點圍繞調整產業結構、理清發展思路、增加農民收入等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對蕎苴村貧困的原因和如何脫貧致富有了一些初淺的認識和思考。

一、基本情況

蕎苴村隸屬大姚縣三岔河鄉。地處三岔河鄉南邊,距三岔河鄉政府駐地6公里,到鄉道路爲土路,交通方便,距大姚縣城58公里。東鄰白泥田村委會,西鄰背陰地村交界,北鄰三岔河村委會。轄裏村、河邊、外一、外二、三龍樹等5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64戶,有鄉村人口治理髮愣功人,村黨總支一個,村支部5個,其中黨員有35人,女性黨員5人。

全村國土面積19.02平方公里,海拔1580米,年平均氣溫17.80℃,年降水量650-750毫米,適合種植糧食、烤煙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974畝,人均耕地1.59畝,林地23483.2畝,共有經濟林果地810畝。2014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49.9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637元。村內自然生態環境優美,民風淳樸,適宜烤煙、核桃、花椒、水稻等糧食經濟作物生長。

二、經濟狀況

蕎苴村主導產業農業,經濟結構單一,由於自然條件和傳統習慣所限,農戶以烤煙,核桃、花椒、水稻種植爲生,也是經濟收入重要來源,不能形成多種品種經濟作物的大規模種植。生產經營方式粗放、產業化程度低,主要還是梨耕的原始耕作方式,不能形成專業化、機械化的作業;產業化生產水平低,未能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供、銷一條龍生產經營體系;農民收入來源單一,主要靠出售農業初級產品創收,缺少加工增值環節,農民增收困難。 通過國家近年來對“三農”的大力扶持,村民基本上都已經達到溫飽水平,但是村民普遍缺乏發展意識和市場觀念。基礎設施逐步加強。隨着國家對三農加大投入,自然村道路硬化得到改善,飲水工程成效明顯,保證了村民喝上安全的自來水,沼氣和太陽能補助加大,農戶用上清潔環保生活能源,針對蕎苴村實際情況,我局積極出主意想辦法,給予他們幫助。逐步改善了交通,衛生,教育和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三、影響農民增收的幾個因素

(一)村民的思想觀念落後。

由於受惡劣的自然環境制約,全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導致思想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爲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溫飽無憂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長遠發展規劃。在文化素質方面:目前,全村治理髮愣功人中,文盲有64人,佔總人數的10.62%,國小文化程度397人,佔總人數的65%,國中文化程度110人,佔總人數的18%,高中和中專文化程度27人,佔總人數的4.45%,大專文化程度僅有12人。由於知識匱乏,村民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

(二)精神文化建設匱乏,村民的物質水平在逐漸提高,但是村民們的業餘活動較少,沒有的村文化活動場所,主要還是觀看電視爲主,農閒後相互的串門聊天,村民自覺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高,不能體現“樂在其中”的創建思想,精神文明創建工作有待加強和提高。

(三)基層黨組織建設仍須加強。蕎苴村設黨總支部1個,下轄村民小組黨支部5個,共有黨員35人。從調研情況看,基層黨組織健全,村組黨員幹部吃苦精神強,在帶領村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了較好作用。但隨着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廣大黨員、幹部在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上還存在一些不容樂觀的困難和問題。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黨員、幹部沿襲於傳統工作思路,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二是帶領羣衆致富本領不高。目前,多數黨員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羣衆“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當前,全村集體經濟收入相當微薄,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級組織作用的正常發揮,村組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

(三)產業單一且培植新產業難度大。一是蕎苴村的經濟收入烤煙種植。2014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9.5%來源於烤煙,烤煙已成爲全村羣衆的主要經濟來源,其它的經濟林果核桃,板栗,花椒,種植過程中科技含量低、科學的核桃嫁接技術掌握不夠好、中耕管理不到位、集約化經營剛起步、抵禦市場風險能力低等問題還較爲突出,壯大核桃產業任重道遠;二是受地理環境的制約,除核桃種植外,還可種植花椒、板粟、華山鬆等,但受地勢和水資源的制約,想形成規模難度非常大;三是缺乏養殖技術。近年來,縣、鄉黨委政府均鼓勵大力發展黑山羊養殖,蕎苴村也有不少農戶作過嘗試,但由於養殖技術和品種改良等問題,養殖大戶少。四是剩餘勞動力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受自身素質和傳統觀念的束縛,許多村民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質差,缺乏競爭力,在非農領域就業面臨着諸多困難,加之一些人安於現狀,外出務工怕吃虧,減少了增收的機會。

四、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近年來,三岔鄉黨委政府就全鄉的發展提出了“一園四區”的工作思路,蕎苴村委會烤煙、畜牧業、優質糧食種植的實際,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針對蕎苴村的實際,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着力夯實基礎,築牢發展根基。

1、加強基礎教育,提高村民素質。讓“學習改變命運,教育決定未來、成就未來”的思想紮根羣衆。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特別是在縣、鄉政府關心支持下,對學習好考上大學的農村家庭給予一定的助學補助,真正讓學生安心讀書。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羣衆生產生活條件。積極爭取資金,發動羣衆投工投勞,村莊道路硬化,房屋亮化成效明顯

3、發展文體衛生事業,提高健康水平。建設村組文體活動中心,爲羣衆提供文體活動場所。

4、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構建和諧新村。以爲民解困爲核心,以村民最低生活保障爲基礎,以特困羣衆生活救助、大病醫療救助。五保對象救助、教育救助、養老救助、自然災害救助等爲輔助,以捐贈扶貧爲補充,建立健全覆蓋全村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保障機制和養老保險制度。

(二)壯大林果產業,實現“三棵樹”富村。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蕎苴村地處山區,“三棵樹”種植已初具規模,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有三:

1、要提高科技種植含量,聘請專業人員爲羣衆開辦經濟林果植培訓班,力爭每個村民小組有3-5名種植輔導員,廣泛開展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組織專家進村入戶,爲羣衆解答各種疑難問題;大力推廣科學種植,育苗、移栽、嫁接、防病、施肥等環節上下功夫,不斷改善經濟林果的生長環境,努力使經濟林果種植產量增收、品質提高。

2、要發動羣衆自建蓄水池(窖),解決經濟林果灌溉難的問題,改變靠天吃飯的歷史。

3、要通過雙向互動,促進產品流通。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引導農民成立蕎組村經濟林果專業合作社,統一組織生產、統一產品質量、統一組織銷售、統一策劃宣傳,擴大銷售渠道、提高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引導扶持經營能手帶頭組建聯合銷售實體,實行企業化運作,通過企業帶動實現產業富村,同時,鼓勵和倡導羣衆因地制宜發展魔芋、反季節蔬菜、中草藥的種植,在每個村民小組扶持培訓1-2戶黑山羊養殖專業示範戶,特別是要大力推廣種植花椒,把花椒作爲具核桃之後的重要收入來源,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三)加強教育培訓,實現人才強村。

1、開展校村合作,主動與大姚縣職業學校聯繫,選送具有國中畢業以上的優秀青年參加果樹、畜牧、獸醫等專業的學習,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村民致富帶頭人。

2、加強技能培訓,培養新型農民。利用遠程教育和現場教育相結合,開展科技培訓入戶、技術服務入戶、農業信息入戶等活動。每年有計劃地邀請專家爲村民開展培訓50人次,使每個青壯年勞動力平均掌握1~2項農業實用新技術。

(四)完善組織機制,強化支部帶村。

1、完善“一事一議”等民主議事制度,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完善和落實《村民公約》,形成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主決策機制。深入開展普法教育,引導農民樹立法制觀念,增強依法維護權益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責任。妥善處理農村各種矛盾,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造農村安定祥和、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

2、以黨的羣衆路線教育爲契機,加強黨組織建設,發揮核心作用。建立完善“一制三化”(村黨支部領導下的村民自治運行機制、黨支部工作規範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監督程序化)的工作機制。落實黨員幹部“兩帶三爲”(帶着感情、帶着責任,爲民造福、爲民解困、爲民排憂)責任,全面開展“三項培養”(把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把優秀黨員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的農村基層幹部)活動,提高黨員幹部隊伍素質,增強村組黨組織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戰鬥爭力。

(五)整合各項資源,發揮羣衆集體智慧興村。

1、充分相信羣衆的凝聚力,創造力,把資源轉化爲資產,把資產轉化爲資本,蕎苴村林地多,隨着林權制度改革後,各家各戶都有一定的林木資源,可以採取用林權抵抵押貸款,化解發展產業資金不足的現實

2、運用金融槓桿作用,突破產業調整結構資金不足的瓶頸,上級對農村金融服務渠道少,加之羣衆對金融認識起點低,觀念弱,不會運用現代融資工具,不會用別人的錢,用下代人的錢,用上代人的錢去發展自己的產業,隨着國家加大對農村的投入,農民羣衆努力勞作,手裏面也有大量的存款,只會存入到銀行,獲取利息,而急需發展調整產業的農戶苦於不有錢,可以不出村在農戶直接融資,適當高於銀行利息,形成良性循環,解決農戶發展產業資金不足的現實。

3、搞好土地流轉,發揮土地使用效率,由於老齡化加快,“農轉非”政策習貫徹執行,進城務工的增多,而造成土地閒閒置,而一些種植大戶苦於沒有土地,搞好土地流轉,形成規模效應,就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土地產出效應就會增大,出租土地的人可以收穫一定土地出讓費,同時也可以到出租土地上打工增加收入。

第二篇:龍海鄉皈依村委會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

龍海鄉皈依村委會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

駐皈依村委會指導員李正雄

(派出單位陸良縣人民法院)

(2014年7月)

皈依村委會位於陸良縣龍海鄉東部,距縣城57公里,與龍海鄉雙箐口村委會相毗鄰,與古都邑村委會相接壤,與師宗縣的瓦魯村相接壤,它是我縣最邊遠的一個村委會。皈依村委會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地處高寒山區,氣候冷涼,產業單一,雨水不均,全村人畜全依賴於聚雨型小水窖。全村面臨“吃水難、行路難、就醫難、增收難”等問題。

一、基本情況

皈依村委會轄1個自然村、2個村民小組,有人口1998人,總戶數392戶,其中有彝族9戶32人。村委會總面積18.7平方公里,但總耕地面積僅爲2997畝,人均佔地1.5畝,且全部系旱地。耕地土壤以紅壤紅棕壤爲主,地層瘠薄,土壤有機質含量少,導致農作物產量低下。

二、存在的問題

1、氣溫偏涼,水資源缺乏。

該村年平均氣溫15℃,無霜期僅244天,境內無一座水庫,無一個龍潭,無一條河流,農業生產難於運作,嚴重製約全村經濟發展。

2、經濟結構單一

全村經濟仍以傳統農業爲主的農業經濟,村民主要以耕畔烤煙、包穀爲主。全村勞動力中,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930人,佔勞動力的97.9%,基本無其它產業人員和從事勞動力輸出人員。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僅1453元,人均糧產量僅301公斤,羣衆的溫飽問題都難於保障。

3、道路交通極差

全村道路均爲鄉村土路,且凹凸不平。遇到雨天更是難以行走,給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不便,嚴重製約了經濟生產生活的發展。

4、教育、衛生狀況差

全村有國小一所,教師12人,學生368人,教師無固定住宿,暫借煙點爲宿舍,條件極爲簡陋,教學樓系過去擔板的鋼混磚房,已嚴重老化,系c級危房。全村僅有簡易衛生所一個,鄉村醫生2人,無任何醫療設備,村民就醫得不到保障。全村無一個衛生公廁,基本上都是人畜共居,髒、亂、差現象特別嚴重。

針對以上現狀,結合村委會實際,以“866工程”爲契機,應從以下幾方面解決:

1、以提高全村委會農民自身素質爲重點。

提高農民自身素質是擺脫貧困的基礎和最根本條件,要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大力加強培訓力度。一是加大基礎教育

和職業教育的培訓,解決村民子女就學難問題,提高全村人口教育程度。二是要切實加強對村委會村民勞動力轉移的培訓工作。三是要與有關部門協調,加強對村民科技的培訓,使村民的產業結構多元化,儘快走出貧窮的困境。

2、發展村民增收的重點產業

村民現主要以烤煙、玉米爲產業,就要積極與相關部門協調,做到重點扶持,科技進村,保證村民穩產增收,結合村委會實際,大力實施產業化調整,發展畜牧業和特色經濟林。

3、改善羣衆生產生活條件爲重點

以“866工程”爲契機,一是改善村民居住環境,真正達到村民有一座瓦頂白牆、具有抗震能力、人畜分居、整潔實用的房屋。二是強化村民沼氣、衛生廁、衛生廄三配套建設。三是強化與高穩農田配套的小水窖、小水池建設,達到每戶均有一個小水窖、小水池、衛生廁。使全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

4、改善村委會的公共事業

從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抓好全村通電、道路硬化建設,協調相關部門對學校危房進行改造,讓教師住宿有着落。對村委會衛生所、文化室、獸醫室更加完善,讓村民的健康與牲畜的安全得到保障。

第三篇:當前我國“村委會”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當前我國“村委會”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在已經結束的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上,經過充分討論、認真審議,一致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爲下一個五年的國家發展描繪了美好藍圖。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會明確提出未來5年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發展目標、指導方針和總體部署,是繼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行動綱領。

經過仔細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依然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全會一再強調: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爲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在過去的五年裏,農村經濟社會的持續較快發展,爲國民經濟社會的平穩較快發展做出了貢獻,順利實現了“十一五”規劃提出的主要目標任務奠,這也爲制定“十二五”規劃中的農業方針積累了經驗。

在我國,“村委會”是處於最基層的組織形式,也是村民依法管理本村的權力性羣衆性自治組織,同時也是村民自治組織。在每個“五年計劃”農村政策中,它都是最直接的宣傳者、推廣者、執行者和反饋者。經過研究調查,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了如今”村委會”和以往那種艱苦落後的形象有了巨大改變,尤其是在“創先爭優”活動的關鍵時期,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一 場所的規範化

以往我們印象中的“村委會”辦公室,是極其艱苦且簡陋的,甚至沒有固定的辦公地點,而如今,伴隨着農村經濟形勢越來越好,國家也越來越重視“村委會”辦公場所的建設,大力支持基層建設新的辦公室。如今的莘亭下屬村莊“村委會”,辦公室大都位於村莊的中心位置,開闊乾淨的院子種植着各種各樣的花卉樹木,整潔明亮的三件大辦公室:中間一件用作會議室和農家書屋,右邊一件作爲幹部會議室,左邊一間作爲計生服務試。有了良好的辦公條件,不得不說是農村建設的一大進步。

據悉,莘亭街道辦事處轄區內一些經濟效益較好的村莊,結合上級撥款和村效益,使“村委會”辦公室的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以杜家爲例,兩層的辦公樓房正在緊張的建設中,預計年前就能完工入駐,這樣一來,農村的服務管理部門將更加集中和規範,爲農民羣衆解決問題提供了方便。

二 工具的現代化

2014年以來,爲了改善農村基層的辦公條件,我縣按照市委遠程教育中心和縣委組織部的安排部署,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突出學用,全面參與和服務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和創先爭優活動,充分發揮遠程教育平臺和載體作用,重點實施遠程教育入戶工程和“三網入室”工程,加強課件資源建設,紮實有效地完成了遠程教育各項工作任務,擴大了遠程教育覆蓋面和影響力,得到了領導、基層、羣衆“三滿意”。經過不懈努力, 80%以上的村級站點實現了遠程教育衛星網、有線電視網、寬帶網“三網入室”。

如今的“村委會”,最大的與衆不同就是原本被當做高科技的電腦已經普及到每一個”村委會”,併成爲處理日常工作、瞭解致富信息、學習先進知識的重要渠道。在上級領導部門的關心下,幾乎所有村莊的遠程教育活動開展的熱火朝天,幹部們學習黨的文件精神,村民們查閱農業知識,尋找致富途徑。

由此看來,與以前那種落後的形式相比,在工具方便,我們的“村委會”已經取得了“鳥槍換大炮”的進步,相信今後,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 制度的規範化

一般來說,傳統的“村委會”是比較自由和鬆散的,村幹部們不會像其他工作單位的同志一樣有嚴格的限制。這是由於我國“村委會”是農村基層自治性組織,不是一級政權,也不屬於國家機關的特殊身份決定的。這樣一來,造成了“村委會”的各項制度不被重視,降低了其在農村羣衆中的信任度。針對這一難點,當前莘亭辦事處結合上級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村民委員會的各項工作制度,實現村民委員會各項工作規範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舉一個身邊最典型的例子,針對農村幹部長久工作懶散我所在莘亭街道有着嚴格的規定。爲了全面加強了管理力度和監督力度,每個“村委會”的辦公室,必須在明顯的地方懸掛張貼村民委員會工作制度、村規民約、村務公開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等上級規定,根據自身實際,莘亭辦事處還提出了四項規定:一、公開辦公時間;二、設立來訪登記表;三、設立意見箱;

四、設立熱線電話。在全面落實村幹部週二、週五集中辦公制度的同時,對村幹部值班制度進行嚴格要求,確保每天都有一名村幹部值班。 這不僅是對“村委會”管理制度的一種補充,更規範了村幹部的工作行爲,方便了老百姓反映問題,解決問題。

四 功能的多樣化

“十二五”計劃中強調,必須繼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村委會”的核心職能應該是爲村民利益服務,包括維權服務、生產服務、生活服務和公共服務。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利益矛盾和衝突、制度和體制的不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的貧弱以及“村委會”成員和村民素質相對較低,“村委會”在履行其服務職能上海有所欠缺。近年來,由於國家越來越重視“村委會”的服務功能,從微觀層面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增強基層組織的功能、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積極作用更是關鍵所在。這一點,從我所接觸的“村委會”掛的功能指示牌上就能直接看出,我所走訪的一些村莊,以嶽莊爲代表,該大院不僅僅是農村 “黨支部”和“村委會”,也是農村文化大院、村民調解委員會、計生辦、民兵連工作地、治安辦公室等等。平常,除了開會辦公等日常工作項目,還承擔了農民教育、娛樂、生活等多項內容。

明顯的一點,走進“村委會”,我們可以輕鬆的看到幾個嶄新的書櫥,這是縣裏爲了幫助農民致富拿出專門資金購置的。一本本嶄新色書籍包羅萬象,不僅有種植養殖技術,也有專著名著,滿足了不同層次不同需要的羣衆,這也是我縣“村委會”辦公室的一大亮點。

根據唯物辯證法的思想,看待問題不能只看到光明美好的一面,還要及時發現它存在問題的一面。我們的“村委會”在發展的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問題,本着實事求是的態度,各級相關部門必須在平常的觀察中注意積累,深入剖析問題出現的原因,思索解決方法。

一 完善制度強管理

在農村基層實行社會主義民主,使廣大村民享有自治的權利,這就需要各項制度來加以保障。首先要繼續健全村民會議制度,明確崗位責任制,實行嚴格日常的工作制度,堅持村務公開,在此基礎上,落實好良好的貫徹檔案資料管理制度和村委會成員的補貼,才能提高村委會幹部的工作管理水平和辦事效率,調動積極性,增強責任感,充分發揮“村委會”的作用。

二 緊跟時代提能力

在下一個五年,新農村建設對村幹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繼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推動城鄉一體會、普及惠農政策上面臨更爲嚴峻的挑戰。不可否認,當前的村幹部都是政治素質較高、工作能力較強、致富門路暢通、思想靈活的農民代表。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村委會”已經完全符合當前的形勢了,這類人羣需要提高和進步的還有很多,包括科學文化素質、黨性和政治素質、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繼續完善基層幹部的培養機制顯得極爲重要,把“村委會”成員真正的鍛鍊成一支“思想政治素質硬、工作能力強、學習速度快、精神面貌高”的隊伍。

三 培養後備保長效

我們知道,在我國每三年都要進行一次“村委會”成員換屆選舉,伴隨着時代的更新變化,建立後備幹部培養的長效機制就顯得極爲重要。如何更好的吸收高素質、年輕化、有能力的村民進入“村委會”班子爲百姓服務,不管從上級領導還是該村成員都是極爲關心的。

針對真個問題,我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培養新農民、服務新農村”爲目標,委託職業中專舉辦了全縣新型農村後備幹部農村科技暨致富帶頭人學歷教育班。該教育班堅持“面向農村,服務三農”的辦學宗旨,配合新農村建設科技示範工程的實施,結合新農村社區建設和當前農民對農村先進實用技術的需求,培養造就一批思想觀念新、技術業務精、經營能力強,具有自立意識、合作精神、法制觀念和創業本領的新型農村後備幹部和科技致富帶頭人隊伍,爲推動我縣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奠定堅實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撐。

四 明確關係促和諧

我們經常提到一個概念,就是“兩委”。在農村來說,村“兩委”即村黨的支部委員會(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這兩個組織,一個是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一個是村民自治組織。兩者的關係是 “黨支部”發揮領導核心力量,“村委會”在 “黨支部”的領導下開展工作,村民自治在黨的領導下順利進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融合,互相依存的的服務體系。作爲農村基層服務的兩大載體,兩者是缺一不可的。農村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都集中在村一級,面對羣衆的信任危機、威信降低等問題,需要兩者共同思考,積極面對。

在新的五年計劃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村委會”作爲農村工作的直接承擔者,壓力是巨大的,只有繼續加強“兩委”的建設,才能把我縣的“創先爭優”活動推向新的高潮,爲“十二五”建設的順利實現,推波助瀾。

第四篇:當前農村“村委會”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當前“村委會”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在已經結束的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上,經過充分討論、認真審議,一致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爲下一個五年的國家發展描繪了美好藍圖。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會明確提出未來5年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發展目標、指導方針和總體部署,是繼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行動綱領。

經過仔細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依然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全會一再強調: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爲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在過去的五年裏,農村經濟社會的持續較快發展,爲國民經濟社會的平穩較快發展做出了貢獻,順利實現了“十一五”規劃提出的主要目標任務奠,這也爲制定“十二五”規劃中的農業方針積累了經驗。

在我國,“村委會”是處於最基層的組織形式,也是村民依法管理本村的權力性羣衆性自治組織,同時也是村民自治組織。在每個“五年計劃”農村政策中,它都是最直接的宣傳者、推廣者、執行者和反饋者。經過研究調查,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了如今”村委會”和以往那種艱苦落後的形象有了巨大改變,尤其是

在“創先爭優”活動的關鍵時期,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一、 場所的規範化

以往我們印象中的“村委會”辦公室,是極其艱苦且簡陋的,甚至沒有固定的辦公地點,而如今,伴隨着農村經濟形勢越來越好,國家也越來越重視“村委會”辦公場所的建設,大力支持基層建設新的辦公室。。

二 、工具的現代化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突出學用,全面參與和服務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和創先爭優活動,充分發揮遠程教育平臺和載體作用,重點實施遠程教育入戶工程和“三網入室”工程,加強課件資源建設,紮實有效地完成了遠程教育各項工作任務,擴大了遠程教育覆蓋面和影響力,得到了領導、基層、羣衆“三滿意”。

如今的“村委會”,最大的與衆不同就是原本被當做高科技的電腦已經普及到每一個”村委會”,併成爲處理日常工作、瞭解致富信息、學習先進知識的重要渠道。在上級領導部門的關心下,幾乎所有村莊的遠程教育活動開展的熱火朝天,幹部們學習黨的文件精神,村民們查閱農業知識,尋找致富途徑。

由此看來,與以前那種落後的形式相比,在工具方便,我們的“村委會”已經取得了“鳥槍換大炮”的進步,相信今後,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 制度的規範化

一般來說,傳統的“村委會”是比較自由和鬆散的,村幹部們不會像其他工作單位的同志一樣有嚴格的限制。這是由於“村委會”是農村基層自治性組織,不是一級政權,也不屬於國家機

關的特殊身份決定的。這樣一來,造成了“村委會”的各項制度不被重視,降低了其在農村羣衆中的信任度。針對這一難點,當前莘亭辦事處結合上級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村民委員會的各項工作制度(更多內容請訪問好範 文網:),實現村民委員會各項工作規範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爲了全面加強了管理力度和監督力度,每個“村委會”的辦公室,必須在明顯的地方懸掛張貼村民委員會工作制度、村規民約、村務公開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等上級規定,根據自身實際,莘亭辦事處還提出了四項規定:一、公開辦公時間;二、設立來訪登記表;三、設立意見箱;四、設立熱線電話。在全面落實村幹部週二、週五集中辦公制度的同時,對村幹部值班制度進行嚴格要求,確保每天都有一名村幹部值班。 這不僅是對“村委會”管理制度的一種補充,更規範了村幹部的工作行爲,方便了老百姓反映問題,解決問題。

四、 功能的多樣化

“十二五”計劃中強調,必須繼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村委會”的核心職能應該是爲村民利益服務,包括維權服務、生產服務、生活服務和公共服務。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利益矛盾和衝突、制度和體制的不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的貧弱以及“村委會”成員和村民素質相對較低,“村委會”在履行其服務職能上海有所欠缺。近年來,由於國家越來越重視“村委會”的服務功能,從微觀層面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增強基層組織的功能、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積極作用更是關鍵所在。這一點,從我所接觸的“村委會”掛的功能指示牌上就能直接看出,我所走訪的一些村莊,以嶽莊爲代表,該大院不僅僅是農村 “黨支部”

和“村委會”,也是農村文化大院、村民調解委員會、計生辦、民兵連工作地、治安辦公室等等。平常,除了開會辦公等日常工作項目,還承擔了農民教育、娛樂、生活等多項內容。

根據唯物辯證法的思想,看待問題不能只看到光明美好的一面,還要及時發現它存在問題的一面。我們的“村委會”在發展的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問題,本着實事求是的態度,各級相關部門必須在平常的觀察中注意積累,深入剖析問題出現的原因,思索解決方法。

一 、完善制度強管理

在農村基層實行社會主義民主,使廣大村民享有自治的權利,這就需要各項制度來加以保障。首先要繼續健全村民會議制度,明確崗位責任制,實行嚴格日常的工作制度,堅持村務公開,在此基礎上,落實好良好的貫徹檔案資料管理制度和村委會成員的補貼,才能提高村委會幹部的工作管理水平和辦事效率,調動積極性,增強責任感,充分發揮“村委會”的作用。

二 、緊跟時代提能力

在下一個五年,新農村建設對村幹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繼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推動城鄉一體會、普及惠農政策上面臨更爲嚴峻的挑戰。不可否認,當前的村幹部都是政治素質較高、工作能力較強、致富門路暢通、思想靈活的農民代表。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村委會”已經完全符合當前的形勢了,這類人羣需要提高和進步的還有很多,包括科學文化素質、黨性和政治素質、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繼續完善基層幹部的培養機制顯得極爲重要,

把“村委會”成員真正的鍛鍊成一支“思想政治素質硬、工作能力強、學習速度快、精神面貌高”的隊伍。

三、 培養後備保長效

我們知道,在我國每三年都要進行一次“村委會”成員換屆選舉,伴隨着時代的更新變化,建立後備幹部培養的長效機制就顯得極爲重要。如何更好的吸收高素質、年輕化、有能力的村民進入“村委會”班子爲百姓服務,不管從上級領導還是該村成員都是極爲關心的。

四、 明確關係促和諧

我們經常提到一個概念,就是“兩委”。在農村來說,村“兩委”即村黨的支部委員會(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村委會),這兩個組織,一個是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一個是村民自治組織。兩者的關係是 “黨支部”發揮領導核心力量,“村委會”在 “黨支部”的領導下開展工作,村民自治在黨的領導下順利進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融合,互相依存的的服務體系。作爲農村基層服務的兩大載體,兩者是缺一不可的。農村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都集中在村一級,面對羣衆的信任危機、威信降低等問題,需要兩者共同思考,積極面對。

在新的五年計劃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村委會”作爲農村工作的直接承擔者,壓力是巨大的,只有繼續加強“兩委”的建設,才能把我縣的“創先爭優”活動推向新的高潮,爲“十二五”建設的順利實現,推波助瀾。

第五篇:環州鄉環州村委會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環州鄉環州村委會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環州鄉環州村委會指導員張義成

爲了瞭解掌握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爲下年新農村建設摸好底,架好勢。根據縣、鄉新農村建設工作隊領導小組的相關文件精神,環州村委會就目前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此次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成績 環州村位於武定最西北,是鄉政府所在地,面積20.88平方公里,距縣城112公里。東鄰東坡鄉,南鄰五穀箐村委會,西與大雪坡村委會接壤,北鄰金沙江大峽谷及蕎山村委會。在環州這塊神密、古老的土地上,世代生息着彝、傈僳、漢等1785多各族人民,其中彝族1291人,主要分佈在環州村。少數民族比例佔全鄉總人口的71.6%。該行政村隸屬武定縣環州鄉,地處鄉政府所在地,距縣128公里。東鄰滔谷村委會,南鄰五穀箐村委會 ,西鄰大雪坡村委會,北鄰喬山村委會及東坡鄉。轄 環州村、小荒田、二道河等14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549戶,有鄉村人口1785人,其中農業人口 1785人,勞動力130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860人。全村國土面積20.88平方公里,海拔2200米,年平均氣溫12.5℃,年降水量1000毫米,適合種植小麥、玉米、烤煙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014畝,人均耕地 1.1畝,林地 26306 畝。2014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431.296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09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種、養植業爲主。

近年來,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加之各級政府 “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的不斷增加,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臺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全村各項工作取得了較快發展。主要表現爲:1、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3、科技、文化、教育事業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4、農民對產業化農業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5、民主法制不斷健全,農民法制意識不斷增強;6、外出務工人員不斷增加,農村富餘勞動力得到有效轉移。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1、農業產業 ,現代化水平低下

目前,全村的農業仍主要表現爲粗放型生產,產業化生產模式剛剛被農民們認識,尚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不計算成本,不注重質量和效益的提高,更忽視了品牌效應,且多以零散種養爲主,尚未形成規模。同時,對農副產品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精深加工趨近於零,因而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在市場上競爭力較弱。

2、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偏低,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嚴重,生產、生活和思想、行爲方式都與現代化生活的要求相差甚遠;在思想意識上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對產業化經營理念缺乏認識,難於轉變觀念,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只注重眼前利益,在產業化經營中常出現違約等不誠信行爲;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民普遍受

教育程度偏低,具有一技之長且能以此爲生的技術能人很少,外出務工多以出賣勞力爲主;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問題較多存在,留守兒童不斷增加,集體觀念有所淡化,賭博、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擡頭趨勢。鑑於以上種種,政府及相關部門正在以各種形式開展科技進村,法制進村,文化進村等培訓工作,但要根本上轉變還需要很長一個過程。

3、農村投入嚴重不足,基礎設施較差

免徵農業稅後,村委會無任何經濟來源,加之歷史上形成的債務,導致村委會財政缺口嚴重,上級下拔的轉移支付難於維持組織機構運轉所需財力。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調查顯示,由於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有4個自然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2個自然村畜飲水未得到解決,全村農業用水全指望天降雨水;村莊內“髒、亂、差”現象嚴重,受經濟制約,房前屋後水泥化,村莊道路硬化,改廁、建垃圾池等基礎設施工程難以全面啓動,農民生活環境較差。

4、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後

據調查,全村委會的醫療衛生、科技、教育、文化、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公共事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水平低,全村委會僅有一處設施簡陋的醫療室,衛生狀況令人擔憂,農民生一場大病就往往導致返貧;科技、教育、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變,部分國小甚至沒有統一的課桌。

5、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隨着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農村建設形勢下的要求,主要表現爲;一是農村黨員老齡化現象嚴重,無法起到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二是幹部創新意識不強。部分黨員幹部工作作風停留於行政式命式,思想僵化,工作被動;三是帶領羣衆致富本領不高,大多農村幹部文化素質偏低,意識傳統,又疏於學習,對發展農村經濟能力不強;四是工作作風不踏實。體現爲服務意識不強,工作方式不人性化,導致羣衆不理解,不支持,難於開展工作;五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絕大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只能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也隨之減弱。

三、幾點建議

1、加快城鄉之間、村寨之間的統籌,實現共同發展。受交通、地理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城鄉之間、村與村之間存在很大的發展不平衡性,對此,應加大對落後村寨的扶持,實現共同發展。

2、應加大對農村的投入,尤其是教育和農業基礎設施方面。

3、繼續加強對農民素質的培養,大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新型農民,實現農民知識化。

4、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