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林業調研報告多篇

林業調研報告多篇

林業調研報告篇1

××在經濟上是小縣,但在生態建設上卻是大縣,林地面積241.93萬畝,佔全縣國土面積的57.9%,森林覆蓋率53.8%。林業作爲生態保護核心、經濟發展的支柱、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肩負着改善生態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雙重使命,事關農村發展,事關“綠色××、富裕××、和諧××”建設,爲了解全縣林業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總結髮展中創造的成功經驗,從根本上解決林業體制機制不順等突出問題,把林業產業推向全面科學發展階段,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按照縣委辦師辦通〔20xx〕54號文件精神,結合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我局對全縣林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特報告如下:

一、林業產業發展現狀

××縣是典型的山區縣,山地面積佔91.2%,是××省重點林區和速生豐產林基地縣,多年來,林業局按照省委、省政*“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林業發展要求,圍繞構建“綠色××,富裕××,和諧××”這一主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大地增綠、農民增收、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爲目的,以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多項生態建設工程爲支撐,從增加林業貢獻率着手,嚴格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優化林業產業結構,實施了速生豐產林、世行貸款造林、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一批生態建設工程,森林資源持續增加、質量不斷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明顯加強;深化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業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態效益、產業效益、林農效益凸現;打造了全省重要的木材生產、加工和交易基地,林業產業實力顯著增強、結構漸趨合理,林業產業建設邁入科學發展的新階段。目前全縣林業用地面積達241.93萬畝,佔全縣土地總面積417.45萬畝的57.9%,其中有林地面積196.99萬畝,灌木林地面積27.76萬畝,疏林地面積6.52萬畝,未成林造林地面積10.66萬畝。森林覆蓋率5從1978年的20.1%增至20xx年的53.8%,活立木總蓄積量533.82萬立方米,20xx年林業產值突破了2億元,20xx年力爭超過3億元。

(一)第一產業穩步發展。林木培育業在林改、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場建設驅動下,全縣羣衆造林積極性高漲,以杉木、川滇榿木爲主速生豐產林發展迅速。目前有速生豐產林93萬畝,其中杉木30萬畝、華山鬆20萬畝、桉樹15萬畝、川滇榿木等速生商品林28萬餘畝。20xx年建設10萬畝以杉木、川滇榿木爲主速生豐產林,實現100萬畝以上速生商品林基地建設目標;經濟林樹種結構漸趨合理。核桃、板栗、油茶等特色經濟林從20xx年的2.57萬畝增至20xx年的10.39萬畝,產量89.18萬噸,20xx年繼續建設核桃10萬畝、油茶1000畝;綠化苗木事業發展加快。育苗面積從20xx年的213畝增至20xx年的3375畝,年產綠化苗木及花卉2120餘萬株(盆)。特別是以“滇東木蓮”爲品牌的綠化苗木基地初具規模。

(二)第二產業初具規模。全縣共有林產品加工企業45家,20xx年生產鋸材12931 m3,實現產值2564萬元;生產細木工板10961 m3,實現產值2849萬元,20xx年預計實現產值8000餘萬元。

(三)第三產業逐步壯大。菌子山、鳳凰谷具有較好的景觀優勢和森林旅遊資源,20xx年接待遊客27.9萬人次,涉林產值7027萬元。

二、基本做法與典型經驗。

(一)突出重點,科學規劃,有序推進林產業發展。數量充足、佈局合理、結構科學、質量優良的各類森林覆蓋,才能發揮生態系統整體防護功能,才能構築良好的森林生態屏障;建設林木利用率高、產品增值效益明顯、產業鏈條長、符合現代林業發展要求的企業,才能較好的聯結帶動農戶增收,才能將資源優勢轉化爲商品優勢、經濟優勢,因此,建立符合縣情、林情的發展思路與制定科學的產業建設規劃,走有序、可持續發展之路是現代林業發展的精髓。我縣根據區位、氣候等優勢,確立了速生豐產林基地、特色經濟林基地、綠化苗木基地和深加工基地等系列基地建設規劃,並始終不一的堅持,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作用,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注入了活力。

(二)明確責任,嚴格落實,建立起有效的考覈機制。我們實行各級領導幹部任期林業產業目標責任制,簽定責任狀,將林產業成績作爲政績考覈重要內容,每年按制定的考覈獎懲辦法,嚴格考覈並兌現獎懲。責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強化了領導幹部的責任意識。

(三)調整結構,靠山致富,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煥發出羣衆空前的造林、營林、護林熱情,投資發展商品林成爲羣衆增收致富的“熱門”;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場整體功能進一步完善,推動了林業服務體系、經營體系、森林資源管護體系 和流轉體系的建設,加速了林產業結構升級和良性循環發展,使林業收入成爲農民現金收入的主要來源。事實證明,林業既能顯現生態、社會效益,又能很好發揮經濟效益,實現脫貧致富目標。

三、存在的問題

目前全縣共有林業用地面積241.93萬畝,人均擁有林地面積6.13畝,林業在發展農村經濟中佔有較大優勢,但由於種種原因,資源優勢並沒有轉化爲經濟優勢,林業資源整體開發利用仍處於相當低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鏈條殘缺。目前,我縣林業產業中,第一產業比重大,二、三產業滯後。第二產業尚處於起步階段,龍頭企業少,產業鏈條短,林產品加工轉化率低,未能真正將資源優勢轉化爲商品優勢、經濟優勢。

(二)缺少龍頭企業,生產集約化程度低。加工企業多以原材料初加工或粗加工爲主,技術和工藝落後,經營方式粗放,原材料利用率極低,產品增值效益不明顯,缺少生產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聯結帶動農戶能力強、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

(三)配套體系建設跟不上,市場服務功能不完善。一是市場建設跟不上,經營規模小,標準化、規範化程度低,存儲能力和流通服務水平相對較差,影響林產品的流通。二是林業技術、信息、生產資料服務體系不完善。特別是經營者需要種植信息、病蟲害防治技術、藥品等,得不到及時諮詢和購置。三是先進的森林培育技術、林產品加工利用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普及應用落後,不適應新階段林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四是農民的科技素質也與新階段的要求不適應。

(四)政策扶持力度小,項目投資少。國家投資側重於生態建設,用於產業建設的投資少,政策性貸款爭取難度大。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場的建設,雖使林木價值增值、林農增收,產業經濟整體水平得到提高,林產業發展呈現良好勢頭,但20xx年金融危機給木材深加工基地帶來巨大沖擊,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資金週轉緩慢,融資難,無法正常存儲木材原料,不能滿負荷生產,造成企業生產效益低,挫傷發展熱情,也影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五)林業管理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林業工作涉及面廣,技術性強,工作難度大,肩負林業執法、資源管理、公益服務等管理職能,目前機構設置不合理、體制複雜等因素嚴重製約了林業發展。

四、意見與建議

(一)完善配套體系建設,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和質量。完善市場,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龍頭企業,以行業繁榮帶動產業發展;開創品牌,實施名牌戰略;加強林業標準化建設,積極開展森林認證;加大科技投入,加強教育與人才培養。

(二)進一步深化林業各項改革,理順林業體制機制。一是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構建林業科學發展體制機制。要把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爲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主題,作爲林業部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實踐,全力破解影響林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構建現代林業體制機制,使廣大農民真正成爲山林的主人,獲得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和發家致富的.創業平臺,充分釋放38萬農民和241萬畝林地的巨大潛力,爲實現林業科學發展和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二要創新管理體制機制,科學利用人力資源。以依法理順林業主管部門的職能職責和工作關係爲根本,以創新林業管理機制,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探索林業執法、資源管理、公益服務管理新體制爲重點,規範林業服務體系建設,按照新時期林業發展新趨勢,依照現代林業發展要求,強化管理、服務等意識,轉變單位職能,科學合理設置機構,從根本上解決林業發展“瓶頸”問題,促進林產業科學發展。

(三)繼續加速推進造林綠化,改善生態狀況。我們應始終把造林綠化作爲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把森林經營作爲發展現代林業的永恆主題,把科學經營的理念貫穿到林業建設的全過程,堅持“管嚴公益林、放活商品林、改造低效林、培育珍貴林、發展速生林”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加快推進天保工程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積極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大力推動重點區域造林綠化,着力推行身邊增綠活動,讓林上山、進城、上路、入村,推進“綠色××、富裕××、和諧××”的建設進程。

(四)進一步全面加強資源保護和管理,鞏固擴大生態建設成果。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開展,積極主動建立森林災害應急反應機制和防治服務網絡,健全和穩定林業行政管理體系,整合林業執法資源,強化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從提升林業部門執法權威和社會公信力着手,着力實施森林防火工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程,規範種苗、林木生產經營秩序,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生態安全。

(五)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做強做大林產業。我們應堅持開發利用與資源培育保護相統一原則,以“大地增綠、農民增收、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爲目的,從增加林業貢獻率着手,積極培育森林資源,優化產業結構,着力打造100萬畝生態公益林、100萬畝速生商品林、30萬畝優質核桃、30萬畝油茶、1000萬株綠化苗木“五大基地”,做大做強以華海木業爲龍頭的林產品加工、交易業。

(六)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投入,提供林業發展堅實保障。當前,我們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林業對促進農民增收、增加就業機會的潛力和優勢,在爭取上級生態工程、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基礎上,暢通投資渠道,吸引社會投資向林業流動。其次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健全林業資金目標管理約束機制和責任體系,強化資金使用和運行管理,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着力改善民生。

(七)強化組織領導,提高科學執政能力和水平。結合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從黨風廉政建設着手,轉變工作作風,落實工作責任,加強隊伍建設,把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科學發展的總體要求轉化爲廣大林業幹部職工的自覺行動,全面提升林業幹部職工推動林業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縣林業?

林業調研報告篇2

林業和草原局以林草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爲依託,引導培育林下種植、養殖、山野菜採集加工、生態旅遊、林果藥間作等新型經營主體,推進林業產業向立體複合型多元化發展,實現了保護生態和富裕林農的相互促進。現將我旗林業產業發展情況彙報如下:

一、林業產業發展情況

(一)多模式發展,多品類共存。一是大力發展林下種植。充分利用豐富的林下資源發展種植業,因地制宜開發林果、林草、林菜、林菌、林藥、家禽養殖等模式。全旗沙果樹12.18萬畝、414.42萬株,其中,百畝以上沙果樹種植示範地塊40塊、面積1.1萬畝,種植沙果樹37萬餘株;我旗林區山野菜資源豐富,有柳蒿芽、蕨菜、黃花菜、木耳、蘑菇、猴頭、榛子等,種類多、產量大,常年產量蕨菜約爲1000噸、木耳50噸、蘑菇80噸、柳蒿芽1000噸。二是大力發展特種養殖。依託天然林地資源,鼓勵林區職工發展野豬、野雞、鹿等特種養殖。三是大力發展林區生態旅遊產業。全力推進牧人寨生態休閒景區建設。項目總投資1.2億元,建成遊客綜合服務中心、停車場、漂流碼頭、高空滑索、森林溫泉、水上樂園、蒙古部落、生態採摘等休閒娛樂項目。啓動圖博勒峯風景區項目。項目前期規劃已經完成,正在進行招商。項目投入運營後,可與仙人洞旅遊度假山莊聯合推出“俯瞰興安嶺、探祕仙人洞”精品旅遊線路。

(二)全力推進,特色產業。柞蠶產業是十大富民產業之一。現有宜蠶柞林面積60萬畝,已開發利用近47萬畝。蠶種場2個、繁種點1個,種繭貯藏窖2處,蠶種場制種室及保種庫6358.8平方米,制種蠶場2萬畝,每年可提供優質蠶種(豐達1號、珍珠1號)15公斤,完全可以滿足我旗蠶種需求。目前,全旗養蠶專業示範村12個,蠶業生產專業合作社34個。柞蠶放養4016把,商品繭產量750萬公斤,產值2.05億元。據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調查統計,我旗現已成爲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柞蠶生產基地、柞蠶良種繁育基地和最大的蠶繭集散地,柞蠶單產和蠶農收入居全國之首。

(三)創新機制,企業參與。爲更好地推動林下經濟的發展,提升林下經濟技術水平,我旗大力倡導並鼓勵具有一定生產能力的企業參與林產品開發,依託其企業優勢,打造本地特色品牌。20xx年4月,呼倫貝爾蒙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戶我旗,該企業設計年加工黑木耳3600噸、年產黑木耳多糖飲料30萬噸、小包裝幹品木耳500噸、小包裝溼品木耳100噸、木耳粉及功能食品2500噸。20xx年8月,內蒙古鴻一格商貿有限公司與呼倫貝爾阿榮小鎮電子商務實行戰略合作,將通過阿榮小鎮電商平臺下單採購汲耳飲料,該公司將圍繞木耳、榛子等優質農畜林產品開展線上下單採購,將極大地促進我旗林產業的發展。

(四)強化服務,合力推動。一是實行下沉式技術指導。依託旗林業和草原局、科技局、“土專家”等林業專業技術人員50人,組建技術服務隊,對林下經濟發展進行產前、產中、產後全程跟蹤服務。按照“羣衆自願,民主管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先後組建沙果種植、中草藥種植、柞蠶養殖等專業合作社50多個,形成合力,從而推進林農組團致富。二是創新式金融支持,積極協調相關部門,以林權抵押,旗農經站擔保,林業部門登記、評估定價的貸款方式,助推林業經濟發展。同時探索擴大森林保險覆蓋範圍,進行了榛子林和經濟林產量保險試點,進一步爲林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

(一)思想認識不足。林業產業轉型升級和林下經濟發展宣傳引導不夠,分類指導有待加強;林農對保護森林資源、提高林產業效益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發展林下經濟投資大、週期長、見效慢,導致主動發展意識不強。

(二)產業化經營程度低。我旗林產業基礎薄弱、且發展不均衡,林產業多以原料銷售爲主,缺乏精深加工利用的企業,缺乏具有規模和影響力的專業市場,產業鏈條不長、附加值不高,導致產業化經營程度較低。

(三)產業支持政策不夠。國家對林業產業發展的政策大多是引導性、方向性的,缺乏具體的支撐和鼓勵措施。加之我旗財力所限,目前對參與林業產業發展的支持不夠,影響林農發展產業的積極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廣泛宣傳,營造氛圍。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通過技術講座、科普宣傳的方式,對發展林下經濟進行全面深入廣泛的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組織羣衆參觀學習,通過算對比賬、算效益賬,向廣大羣衆展示林下經濟的綜合效益和優勢,激發羣衆發展林下經濟的熱情。

(二)科學佈局,提高效益。按照“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突出特色,發揮優勢,講求實效”的原則,將發展林下經濟與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與農業科技推廣相結合,與扶貧開發相結合,多角度、深層次地發掘林下經濟的發展潛力。對林下經濟發展進行合理佈局,確定近期和遠期發展目標,努力探索和推廣切合實際、適宜地區發展的林間種植、養殖模式,實施分類指導,提高林下經濟的綜合效益。

(三)加大扶持,示範帶動。加大財政政策支持力度,積極爭取上級投資項目扶持和協調林權抵押貸款,拓寬發展林下經濟的融資渠道,帶動林下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重點扶持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作用和規模效益,向“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向發展,拉長產業鏈條,實施品牌戰略,實現林產品加工和服務業發展一體化。

(四)加強培訓,引進技術。聘請專家就當前林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主要技術問題、關鍵技術進行現場授課,積極大膽引進推廣適宜我旗的林間種植新品種、新技術。成立專業技術服務隊,深入實地開展技術服務,進行現場指導、答疑解難。通過各項培訓指導,更好的爲農民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

(五)市場營銷,做好服務。積極培育市場營銷組織,認真開展調查研究,瞭解市場行情,併爲羣衆提供詳細的市場行情、產品的方向、市場的導向等,構建專業化的營銷網絡。同時發展林下經濟專業合作組織或協會,提高林下經濟產業化程度,使我旗林下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林業調研報告篇3

爲了進一步規範林權流轉行爲,深入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中央《決定》)及中國共產黨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貫徹中央《決定》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河南省《實施意見》),探索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新的模式和途徑,促進我省林業可持續發展,資源林政管理處組織開展了我省林權流轉情況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我省林權流轉的基本情況

林權流轉既是開展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和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重要內容,又是實現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和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主要途徑,我省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中央《決定》和河南省《實施意見》發佈以後,圍繞深化林業體制改革,林權流轉勢頭迅猛,取得的成效明顯。通過林權的合理流轉,使林地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使資源配置得以優化,在一些地方出現了資源增量、農民增收、社會增效的三增局面。

(一)林權流轉的主要內容

我省林權流轉的重要內容包括林木所有權流轉和林地使用權流轉,以及林地使用權和地上林木所有權同時流轉。其中,以林地使用權的流轉爲主,尤以宜林荒山、荒溝、荒灘、荒丘、荒沙等宜林荒地和渠旁、路旁、溝旁、河旁等宜林四旁隙地的使用權爲多。如洛寧縣早在1993年就出臺了《關於出讓四荒使用權,加速四荒開發的決定》和《關於出讓四荒使用權的實施細則》。1995年以後,*、*、*、*、*等地市委、市政府相繼制定下發了關於開發治理四荒,拍賣、承包其使用權的意見或決定,*縣、*縣、*縣等許多縣(區)也出臺了相關決定或具體的實施辦法。

(二)林權流轉的發展過程

我省的林權流轉行爲,始於二十世紀80年代後期,是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由農戶承包自主經營,平原地區的農田林網和農林間作的樹木,實行樹隨地走,作價轉讓給農戶經營,林木所有權發生了流轉;山區大面積的集體林、果園由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民接手承包,林木連同林地使用權一起發生流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隨着農村土地改革的不斷深入,尤其是四荒的開發治理,農民投資經營林業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從開始承包幾米的路段、河段,發展到承包經營一條路、渠或一條河段;從承包經營幾畝、幾十畝林地發展爲買斷幾百畝、幾千畝的荒山經營權;從小片荒山荒坡開發利用發展到以林爲主的多種經營。隨着林業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經營方式的不斷更新,林地使用權流轉的規模也不斷擴大,涉及面不斷拓寬。《森林法》的修訂、《森林法實施條例》的實施、中央《決定》的出臺,使林權流轉保持着持續發展的局面和良好的發展趨勢。

(三)林權流轉的主要形式

1、拍賣

拍賣是指依照有關規定對林地進行資產評估,確定底價後,舉行拍賣會,由買方競價,報價最高者中標,與賣方簽訂合同(協議),出資買斷一定時期的林地使用權或林木所有權,並在林業部門統一規劃的基礎上自主經營管理,收益全部歸中標人的流轉形式。在拍賣過程中,允許各類投資主體跨地區、跨行業競標購買,同等條件下本地人員優先。這種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比較受羣衆的歡迎。且這種形式轉讓,一般成交價都要高於底價,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實現國家或集體森林資源資產的價值。

2、承包經營

承包經營是指按照有關規定,當事人雙方協商一致,簽訂林地承包合同,由承包人按合同約定向發包人支付承包費用,取得林地使用權,自主進行植樹造林、經營管理,收益完全歸承包人所有的流轉方式。承包經營中,承包方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農戶、法人單位或合夥組織。承包經營是起步最早的一種林權流轉方式,也是實踐中應用較多的方式之一。

3、聯合(合作)經營

聯合(合作)經營,是指由多個投資主體以土地使用權、林木經營權、資金、勞動力、技術等作爲合作條件,從事林業生產經營,收益按比例分成的經營方式。聯合(合作)經營主要是通過民主協商,以聯辦合作的形式進行經營管理。如魯山縣趙村鄉國貝石村布朗李園藝場,經營面積1000畝,*市房產局職工王保憲以30萬元資金入股,國貝石村以土地、勞動力入股,林業技術員以技術入股,建立董事會,聯合經營管理。

4、林木認領託管

所謂林木認領託管制是指:託管公司首先通過承包等方式取得國有或集體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然後面向社會吸引自然人(主要是城市市民)、法人及其他社會組織自願認領一定面積的林木,獲得其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再由認領者將其所認領的林木委託給託管公司進行專業化、集約化經營管理至採伐的一種林權流轉形式。委託方按照協議約定的價格和付款方式向託管公司交納託管費用,託管方按照專業化水平對所託管的林木進行集約化管理,並確保林木生長量達到約定的蓄積,此種林權流轉形式20*年起在我省新興。

二、林權合理流轉產生的積極效應

(一)拓寬了林業投資渠道,增加了林業投資主體

隨着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化,林權流轉的加速,全社會投身林業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亦隨之高漲,非公有制林業形成並迅速發展,林業建設資金的來源打破了過去長期依靠政府的局面,林業建設主體實現了由過去單一行業建設項社會多元化參與的轉變。以桐柏縣爲例,1999年以來,全縣非公有制林面積達18.5萬畝,佔全縣五年來造林總面積的67%,參與經營的企業、單位、個人2452家,累計吸引投資3800餘萬元,佔同期全縣林業總投資的70%。

(二)盤活了林業資產,優化了資源配置

在林權流轉前,宜林荒地、四旁隙地等長期閒置不用,或分配給無力經營者,得不到有效的開發,土地作爲生產力要素,其使用價值難以實現,形成死滯資產。同時,社會上一些閒散資金沒有找到合適的投資項目,因無政策和資金的支持,林業上一些技術人員和農村大量富餘勞動力沒有施展的空間。通過林權流轉,實現了林地資源、資金、勞力、技術等各種林業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活了資產,富了羣衆,穩定了社會,發展了林業。

(三)擴大了有林地面積,增加了森林資源的總量

投入的增加、資源的優化組合必然地帶來了資源量的增加。僅就桐柏縣而言,1999年的有林地面積爲118萬畝,目前,已增加146萬畝,森林活立木蓄積量從116萬立方米增加到13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37.8%提高到42.1%。

(四)提高了造林質量,有效保護了資源

俗話說:三分造,七分管,是說造林不易,管護更難。過去植樹造林產權收益不明確,羣衆積極性差,造林成活率低,管護困難,年年造林不見林。通過林權流轉,明確了產權,保證了收益,誰造誰有的政策落到了實處,廣大林農有了實實在在的擁有感,造林護林積極性極大提高,前期造林捨得投入資金選良種、栽壯苗,高規格高質量栽植,後期管護精心澆水、施肥、防治病蟲害,象種糧一樣育林、象管田一樣管林。在自己加強管理的同時,還積極學習林業法規政策,加強了對他人毀林的防範,亂砍濫伐等現象明顯減少,資源得到了較好保護。

(五)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增加了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

林權的合理流轉,促進了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緊密結合。經營者爲了提高生產力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積極與林業科研單位建立協作依託關係,大力引進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促進了林業科技進步,加快了林業科技建設步伐。如桐柏縣,近五年來,共引進優良樹種15個,良種接穗(芽)100萬節,推廣優良品種58個,應用新技術、新成果36項,造林成活率、良種率均在95%以上,科技成果轉化率達50%以上。

(六)增加了農民收入,培育了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以經濟利益爲驅動的非公有制林業,使經營者將追求最大經濟效益爲目標,圍繞市場進行生產和經營,根據市場供求信息調整產業結構和樹種結構。在實現了自身經濟利益的同時,也爲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成爲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據對桐柏縣的調查,全縣依靠發展非公有林業經濟脫貧致富的農戶達2019餘戶,佔全縣脫貧農戶總數的30%。

(七)開闢了一條就業途徑,減輕了政府壓力

經營綠色企業,風險小,效益持久,爲機關富餘人員、企業下崗職工及城鎮無業青年提供了就業、再就業門路,也爲一些單位和企業興辦經濟實體、走興林致富開闢了新的途徑。如桐柏縣風扇廠下崗職工楊某,在朱莊鄉購買荒山200畝,發展以板栗爲主的經濟林,並在林間套種中藥材及牧草,每年收入達2萬元以上,依靠林果業擺脫了困境;義馬市煤業集團下崗工人王小鋒,承包荒山1000畝栽植經濟林,實現再就業,被評爲非公有制林業的好典型。

(八)帶動了林業產業的發展,次金了區域經濟進步

通過林權流轉,森林資源的增加帶動了林業產業的發展,木材加工、林產品加工、花卉經營等,陸續形成一些地方的支柱產業。靈寶市農民羅眼科,從1993年起承包荒山4萬畝,自籌資金1000萬元,建成了目前全省最大的連片杜仲基地。他依託西北農大等院校,山上建基地,山下辦工廠,實行綜合開發。羅眼科的兄長羅來科承包荒山6000畝,投資150萬餘元,嫁接梨棗、雪棗等15萬株,成立了來科棗業有限責任公司,實行種植、貯藏、銷售一體化,現每年產乾鮮棗10萬餘斤,產值達50多萬元。

三、林權流轉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有關法規政策相對滯後

這裏所說的相關法規政策包括兩個大的方面:一是以建立具體完善的林權流轉制度,規範、引導林權流轉行爲爲內容的法規政策,二是以森林資源合理保護利用管理爲內容的法規制度。

第一個方面,1985年,國家體改委、林業部頒發的《林業經濟體制改革總體綱要》中提出要建立明晰的產權制度,規定遵照林木所有權與林地使用權一致的原則,進行林木所有權及林地使用權的有償轉讓,提出了林權流轉的要求。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於治理開發農村四荒資源進一步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要合理安排農、林、牧、副、漁各業生產,實行家庭或聯戶承包、租賃、股份合作、拍賣使用權等多種方式治理開發四荒,規定了對宜林四荒使用權的有償流轉。

1998年4月29日修改後的森林法,增加了第十五條,規定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權、採伐跡地使用權以及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依法作價入股或者作爲合資、合作造林、經營林木的出資、合作條件,同時指出不得將林地改爲非林地、除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外,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權不得轉讓。以法律的形式,對林權流轉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20*年,中央《決定》中也提出:在明確權屬的基礎上,國家鼓勵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的合理流轉,各種社會主體都可通過承包、租賃、轉讓、拍賣、協商、劃撥等形式參與流轉。應該說林權流轉已是於法有據了。但相關的配套法規政策滯後,缺乏規範具體操作的行政法規,致使林權流轉中還存在着操作普遍不規範等問題。

第二個方面,由於在林權流轉中,大多數投資者主要追求的是經濟效益,而我國的森林分類經營工作剛剛起步,現行的資源保護管理法律法規還不是建立在分類經營的基礎之上的,各項管理制度如採伐制度等還停留在舊有的框架內,造成林木經營者經營上的約束性,客觀上對林權流轉產生了不利影響。

(二)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制度不健全

其主要表現爲:一是沒有執行統一的評估標準、方法,二是沒有法定的評估機構,同時,國家關於評估機構、人員資質的現行規定也與實際工作需要脫節。在已經開展的林權流轉中實施的資產評估,多爲有各方代表參加的合議性的評估,雖具有一定的公開性和合理性,但缺乏法定性、準確性和科學性。還有相當一部分流轉沒有進行資產評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有資產和集體資產的流失。如某國有林場,通過不很公開的協商,將本林場3500餘畝林地全部承包出去,承包期20年。協議中將現有林木資源無償交給承包方經營,待承包期滿,承包方也無償將林木資源交給林場。字面上好似等資源交接,但實際操作起來遠非如此,林場現有林木資源,多爲中、近熟林,其價甚巨。若採伐後轉租別人耕作、木材收入和地租收入兩得,快到期滿時再造林,還場以幼林,則國有資產流失的結局不可挽回。

(三)操作不規範,缺乏有效監督機制

在林權流轉過程中,有的沒有依法實行公開;有的發包時沒有依法召開羣衆大會或代表大會;有的合同條款不完備甚至是沒有書面合同。不規範不僅表現在程序上,有些在實體內容上,也有不妥當甚至是違法的情況,如超出法律規定的流轉範圍實行流轉、超出法律規定的權限約定雙方的權利等。除了部分流轉合同依法進行了公證以外,林權流轉普遍缺乏監督機制。如在我省新興的林木認領託管公司,在經營和宣傳中,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不實之詞和誤導之嫌,他們假借有關主管部門和科研單位的名義,誇大宣傳其經濟效益,錯誤宣傳《林權證》的性質和效力而分散委託人對託管協議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雙方簽定的合同中,有關條款不嚴謹、不完善,投資人一次性投資後,對公司執行合同情況缺乏約束與監督,不能及時有效地發現和應對該公司可能出現的違規甚至違法行爲。將可能釀成經濟糾紛甚至社會事件。

(四)政府幹預多,服務不到位

目前,全省的林權流轉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門推動。有的地方對流轉方式實行一刀切,強令在一定期限內完成所有宜林荒地的拍賣,重數量不重質量;有的地方甚至對經營者種什麼樹種、林種作出規定、強行實施,侵犯林農經營自主權;有的地方隨意撕毀原來的承包合同,強行將已經承包的林地收回,再進行拍賣。競標者主要是本地農民。雖然也有跨區域投資者,但在流轉規則、成交價格等方面,以縣域爲單位,各地存在較大差異,全省尚未建立信息豐富的交易平臺從而培育流轉價格具有參考意義的市場。

據瞭解,目前僅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有限公司(**年9月1日成立)的經營範圍中有代理林權交易的內容,儘管自行制定了《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林權交易實施細則(暫行)》和《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活立木託管暫行辦法》、《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林權證明託管辦法(暫行)》、《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林權交易信息披露規則(試行)》,但仍處於萌芽的狀態。從長遠來看,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不能滿足進一步推進林權流轉工作的需要。

四、促進林權合理流轉的途徑

(一)在較高層次上完善相關立法

如前所述,法律法規的滯後已成爲林權流轉中的主要問題,對投資者來講,需要一個具備較強操作性的具體規定,進一步規範流轉的原則、範圍、方式、程序、監督、管理,進一步地明確流轉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對政府職能部門來講,需要明確其法定職責,確定其管理和服務的方式和內容。而這些內容,從我國現行的有關立法規定和行政管理要求來看,不是哪個部門或地方政府文件所能夠規定的,有些內容甚至是地方性法規也不能作出規定的,如前所述的流轉範圍問題、資源評估機構及人員資質問題、採伐管理問題等,必須通過修改《森林法》或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纔可得以實現。

(二)建立完善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制度

各種形式的流轉,都應當建立在科學規範的評估基礎上,合理確定底價,才能保證流轉依法有序進行,實現盤活森林資源資產、促進林業建設可持續發展。建立完善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制度,一是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編制科學合理的參數表和各主要臨終的評估細則,規範和完善評估技術、評估方法;二是要根據《行政許可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制定科學、可行的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和人員資質認證辦法,解決目前有關資質規定與實際工作要求相脫節問題;三是要加強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和隊伍建設,滿足工作需要。

(三)搭建林權流轉平臺,培育和完善森林資源交易市場

要真正將林權流轉推向深入,就應該在保證國家生態安全和生態建設發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引入市場機制。要按照市場經濟運營的要求,結合森林資源資產的固有特點,培育和完善森林資源市場,一是要有大量能夠在價格上進行量化的待轉林權;二是要有暢通的信息收集和發佈渠道;三是要有完善的服務體系,包括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林權流轉中介機構的建設等;四是要有完善的市場監督保障機制。

(四)準確定位,合理發揮政府及林業主管部門在林權流轉工作中的作用

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要依照法律規定和市場經濟運營規則的要求,明確其對林權流轉的組織、指導、服務、管理、監督等職能,做到既積極推進,又充分尊重羣衆意願;既嚴格管理又不干涉經營者的經營自主權;既加強監督又全面提供服務,充分、合理地發揮職能作用。尤其是林業主管部門,既要加強相關法規政策的宣傳諮詢,又要積極開展實際工作的調研;既要認真進行規劃設計,又要搞好技術服務;既要大力指導評估機構、隊伍的建設,又要加大對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爲的打擊力度,以促進我省林權流轉工作的依法、有序的開展。

林業調研報告篇4

一、林業產業發展現狀

××縣是典型的山區縣,山地面積佔91.2%,是××省重點林區和速生豐產林基地縣,多年來,林業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林業發展要求,圍繞構建綠色××,富裕××,和諧××這一主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大地增綠、農民增收、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爲目的,以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多項生態建設工程爲支撐,從增加林業貢獻率着手,嚴格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優化林業產業結構,實施了速生豐產林、世行貸款造林、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一批生態建設工程,森林資源持續增加、質量不斷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明顯加強;深化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業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態效益、產業效益、林農效益凸現;打造了全省重要的木材生產、加工和交易基地,林業產業實力顯著增強、結構漸趨合理,林業產業建設邁入科學發展的新階段。目前全縣林業用地面積達241.93萬畝,佔全縣土地總面積417.45萬畝的57.9%,其中有林地面積196.99萬畝,灌木林地面積27.76萬畝,疏林地面積6.52萬畝,未成林造林地面積10.66萬畝。森林覆蓋率5從1978年的20.1%增至20xx年的53.8%,活立木總蓄積量533.82萬立方米,20xx年林業產值突破了2億元,20xx年力爭超過3億元。

(一)第一產業穩步發展。林木培育業在林改、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場建設驅動下,全縣羣衆造林積極性高漲,以杉木、川滇榿木爲主速生豐產林發展迅速。目前有速生豐產林93萬畝,其中杉木30萬畝、華山鬆20萬畝、桉樹15萬畝、川滇榿木等速生商品林28萬餘畝。20xx年建設10萬畝以杉木、川滇榿木爲主速生豐產林,實現100萬畝以上速生商品林基地建設目標;經濟林樹種結構漸趨合理。核桃、板栗、油茶等特色經濟林從20xx年的2.57萬畝增至20xx年的10.39萬畝,產量89.18萬噸,20xx年繼續建設核桃10萬畝、油茶1000畝;綠化苗木事業發展加快。育苗面積從20xx年的213畝增至20xx年的3375畝,年產綠化苗木及花卉2120餘萬株(盆)。特別是以滇東木蓮爲品牌的綠化苗木基地初具規模。

(二)第二產業初具規模。全縣共有林產品加工企業45家,20xx年生產鋸材12931 m3,實現產值2564萬元;生產細木工板10961 m3,實現產值2849萬元,20xx年預計實現產值8000餘萬元。

(三)第三產業逐步壯大。菌子山、鳳凰谷具有較好的景觀優勢和森林旅遊資源,20xx年接待遊客27.9萬人次,涉林產值7027萬元。

二、基本做法與典型經驗。

(一)突出重點,科學規劃,有序推進林產業發展。數量充足、佈局合理、結構科學、質量優良的各類森林覆蓋,才能發揮生態系統整體防護功能,才能構築良好的森林生態屏障;建設林木利用率高、產品增值效益明顯、產業鏈條長、符合現代林業發展要求的企業,才能較好的聯結帶動農戶增收,才能將資源優勢轉化爲商品優勢、經濟優勢,因此,建立符合縣情、林情的發展思路與制定科學的產業建設規劃,走有序、可持續發展之路是現代林業發展的精髓。我縣根據區位、氣候等優勢,確立了速生豐產林基地、特色經濟林基地、綠化苗木基地和深加工基地等系列基地建設規劃,並始終不一的堅持,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作用,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注入了活力。

(二)明確責任,嚴格落實,建立起有效的考覈機制。我們實行各級領導幹部任期林業產業目標責任制,簽定責任狀,將林產業成績作爲政績考覈重要內容,每年按制定的考覈獎懲辦法,嚴格考覈並兌現獎懲。責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強化了領導幹部的責任意識。

(三)調整結構,靠山致富,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煥發出羣衆空前的造林、營林、護林熱情,投資發展商品林成爲羣衆增收致富的熱門;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場整體功能進一步完善,推動了林業服務體系、經營體系、森林資源管護體系和流轉體系的建設,加速了林產業結構升級和良性循環發展,使林業收入成爲農民現金收入的主要來源。事實證明,林業既能顯現生態、社會效益,又能很好發揮經濟效益,實現脫貧致富目標。

三、存在的問題

目前全縣共有林業用地面積241.93萬畝,人均擁有林地面積6.13畝,林業在發展農村經濟中佔有較大優勢,但由於種種原因,資源優勢並沒有轉化爲經濟優勢,林業資源整體開發利用仍處於相當低的水平,其主要原因是: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鏈條殘缺。目前,我縣林業產業中,第一產業比重大,二、三產業滯後。第二產業尚處於起步階段,龍頭企業少,產業鏈條短,林產品加工轉化率低,未能真正將資源優勢轉化爲商品優勢、經濟優勢。

(二)缺少龍頭企業,生產集約化程度低。加工企業多以原材料初加工或粗加工爲主,技術和工藝落後,經營方式粗放,原材料利用率極低,產品增值效益不明顯,缺少生產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聯結帶動農戶能力強、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

(三)配套體系建設跟不上,市場服務功能不完善。一是市場建設跟不上,經營規模小,標準化、規範化程度低,存儲能力和流通服務水平相對較差,影響林產品的流通。二是林業技術、信息、生產資料服務體系不完善。特別是經營者需要種植信息、病蟲害防治技術、藥品等,得不到及時諮詢和購置。三是先進的森林培育技術、林產品加工利用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普及應用落後,不適應新階段林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四是農民的科技素質也與新階段的要求不適應。

(四)政策扶持力度小,項目投資少。國家投資側重於生態建設,用於產業建設的投資少,政策性貸款爭取難度大。木材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場的建設,雖使林木價值增值、林農增收,產業經濟整體水平得到提高,林產業發展呈現良好勢頭,但20xx年金融危機給木材深加工基地帶來巨大沖擊,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資金週轉緩慢,融資難,無法正常存儲木材原料,不能滿負荷生產,造成企業生產效益低,挫傷發展熱情,也影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五)林業管理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林業工作涉及面廣,技術性強,工作難度大,肩負林業執法、資源管理、公益服務等管理職能,目前機構設置不合理、體制複雜等因素嚴重製約了林業發展。

四、意見與建議

(一)完善配套體系建設,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和質量。完善市場,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培育龍頭企業,以行業繁榮帶動產業發展;開創品牌,實施名牌戰略;加強林業標準化建設,積極開展森林認證;加大科技投入,加強教育與人才培養。

(二)進一步深化林業各項改革,理順林業體制機制。一是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構建林業科學發展體制機制。要把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爲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主題,作爲林業部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實踐,全力破解影響林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構建現代林業體制機制,使廣大農民真正成爲山林的主人,獲得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和發家致富的創業平臺,充分釋放38萬農民和241萬畝林地的巨大潛力,爲實現林業科學發展和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二要創新管理體制機制,科學利用人力資源。以依法理順林業主管部門的職能職責和工作關係爲根本,以創新林業管理機制,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探索林業執法、資源管理、公益服務管理新體制爲重點,規範林業服務體系建設,按照新時期林業發展新趨勢,依照現代林業發展要求,強化管理、服務等意識,轉變單位職能,科學合理設置機構,從根本上解決林業發展瓶頸問題,促進林產業科學發展。

(三)繼續加速推進造林綠化,改善生態狀況。我們應始終把造林綠化作爲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把森林經營作爲發展現代林業的永恆主題,把科學經營的理念貫穿到林業建設的全過程,堅持管嚴公益林、放活商品林、改造低效林、培育珍貴林、發展速生林的發展思路,進一步加快推進天保工程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積極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大力推動重點區域造林綠化,着力推行身邊增綠活動,讓林上山、進城、上路、入村,推進綠色××、富裕××、和諧××的建設進程。

(四)進一步全面加強資源保護和管理,鞏固擴大生態建設成果。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開展,積極主動建立森林災害應急反應機制和防治服務網絡,健全和穩定林業行政管理體系,整合林業執法資源,強化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從提升林業部門執法權威和社會公信力着手,着力實施森林防火工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程,規範種苗、林木生產經營秩序,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生態安全。

(五)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做強做大林產業。我們應堅持開發利用與資源培育保護相統一原則,以大地增綠、農民增收、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爲目的,從增加林業貢獻率着手,積極培育森林資源,優化產業結構,着力打造100萬畝生態公益林、100萬畝速生商品林、30萬畝優質核桃、30萬畝油茶、1000萬株綠化苗木五大基地,做大做強以華海木業爲龍頭的林產品加工、交易業。

(六)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投入,提供林業發展堅實保障。當前,我們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林業對促進農民增收、增加就業機會的潛力和優勢,在爭取上級生態工程、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基礎上,暢通投資渠道,吸引社會投資向林業流動。其次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健全林業資金目標管理約束機制和責任體系,強化資金使用和運行管理,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着力改善民生。

(七)強化組織領導,提高科學執政能力和水平。結合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從黨風廉政建設着手,轉變工作作風,落實工作責任,加強隊伍建設,把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科學發展的總體要求轉化爲廣大林業幹部職工的自覺行動,全面提升林業幹部職工推動林業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林業調研報告篇5

一、我省基層林業站建設簡要回顧

回顧我省林業站建設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一是1956年至1987年的緩慢發展階段,鄉鎮林業調研報告。爲適應林業建設需要,我省於1956年開始在重點林區設置區、鄉(鎮)林業站,但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到1987年底,林業站只有551個,職工僅1995人。二是1988年至1992年的快速發展階段。1988年原國家林業部將林業站建設作爲林業改革重要任務之一,提出利用3~5年時間把區、鄉(鎮)林業站建設好。我省即把建站設員工作擺在突出的位置,林業站建設步伐加快,發展迅速。截止1992年,全省已建有林業站1095個(佔鄉鎮總數的61。9%),站員4006人,其中正式職工2627人。三是1993年以來的標準化建設階段。1993年6月,全省林業站工作會議在東至縣召開,研究和部署林業站開展標準化建設,標誌着我省開始了以覈定林業站機構編制,提高隊伍素質,加強站房、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和制度、圖表及檔案管理建設爲中心;以強化林業社會化服務職能,加快林業站自身經濟建設及廉政建設等爲主要內容的林業站標準化建設階段。在這一階段,我省緊緊圍繞林業站標準化建設這根主線,鞏固和完善前期建站成果,發揮林業站的多項職能作用,爲實現“五八”造林綠化規劃、林業第二次創業和綠色長廊工程目標做出了積極貢獻,現在正全力投入到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之中。

據調查統計,目前全省保留單獨設立的基層林業站有806個,在農林水綜合站加掛林業站牌子的掛牌林業站301個,另有綜合站284個。全省各類站共定林業人員編制4001人,實有林業正式職工4517人。截止目前,全省已經有76個縣(市、區)獲得了國家林業部(局)確認的林業站標準化建設“合格縣”稱號。

二、林業站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分析

(一)林業站機構不穩定

據摸底調查,從總體上看,目前我省山區及重點丘陵、平原區基層林業站機構較爲穩定。21個山區縣基本上以鄉鎮設立林業站,其它重點丘陵、平原區縣多以2~6個鄉鎮設立林業中心站或在重點林業鄉鎮設立林業站。而在一般平原區和丘陵區,如阜陽、亳州、合肥、蚌埠和淮北市的全部或者大部縣(市、區)均爲設立綜合站;巢湖、安慶、六安、滁州市等的一些縣(市、區)多爲在綜合站的基礎上加掛林業站牌。全省單獨設立806個林業站,較20xx年底全省已建的1313個林業站縮減了39%。

形成目前局面的原因在於,自1992年開展撤區並鄉及鄉鎮機構改革以來,我省林業站就一直受到“撤併”的影響。20xx年9月新一輪鄉鎮機構改革後,各地又開始撤併林業站機構,下放林業站管理權限,大幅度裁減林業站人員。據統計,到改革後第一年,也是最嚴重時的20xx年底,全省實有基層林業站72 3個(較20xx年縮減45%),落實覈定林業站編制3035人(較20xx年縮減43%,佔省編委覈定全省林業站編制數的52%),實有職工3221人(較20xx年縮減39%),調查報告《鄉鎮林業調研報告》。與國家加快林業發展的形勢,與多項林業重點工程實施的實際需要不相適應。林業站機構的不健全、不完善、不穩定難以保證各項林業重點工程的順利實施。

(二)人員編制少,事業經費難落實

本次調查,各地均反映林業站人員編制少,且多數山區縣林業站人員事業經費不能列入縣級財政預算,實行全額撥款,加重了林業部門的經費壓力。如靈璧縣有21個鄉鎮,設立6箇中心站,覈定編制才18人;寧國市是我省重點山區縣,全市19個鄉鎮辦均單獨設置了林業站,覈實編制113人,站均5。95人,而該市有林業用地面積275萬畝,站人均2。5萬畝。金寨縣林業用地面積達430多萬畝,全縣29個鄉鎮林業站,只覈實編制89人,站均3。07人,人均林用地面積近5萬畝。都與《安徽省鄉鎮林業工作站人員編制標準(試行)》中山區鄉鎮站編制基數爲3人,每1。5萬畝林業用地增編1人的規定要求有較大出入。又如重點山區縣休寧縣,全縣39個林業站,定編128人,站均編制只有3。28人。而且,該縣林業站事業經費得不到保證。縣財政每年總體上劃撥給縣林業局的事業經費只有42萬元。導致該縣32名農民技術員(包括從社會上招收的“林政員”、“林管員”和“林業基金代徵員”),1997年參加了黃山市人事、林業部門聯合組織的考試、考覈,被擇優聘用;20xx年又參加機構改革中的考試、考覈競爭上崗,身份雖已解決,但其工資等待遇卻一直不能兌現。近幾年來,不時有上訪發生。類似的情況在績溪、嶽西、潛山、霍山、金寨等縣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據摸底調查統計,全省各類站共覈定林業人員編制4001人,其中,單獨設立林業站的59個縣(市、區)設立780個林業站(注:還有濉溪、肥東、無爲等縣少數鄉鎮設有林業站,多數鄉鎮爲綜合站,故未計其中),下達編制3033人,站均3。89人;有18個縣(市、區)設立301個掛牌林業站,下達編制666人,站均2。21人;其它302個編制多屬綜合站中落實林業人員。全省各類站實有林業正式職工中還有23%的人員事業費未列入縣級財政預算。

(三)管理體制不順,林業站職工待遇低

目前全省基層林業站管理體制多種多樣。據調查,全省有35個縣(市、區)483個林業站“三權”在縣級林業主管部門,實行以條爲主的管理體制。主要分佈在山區縣和設立林業中心站的縣;有23個縣(市、區)157個林業站和89個掛牌林業站實行雙重領導;還有20個縣(市、區)148個林業站和212個掛牌林業站,18個縣(市、區)18個林業站和284個綜合站實行以塊爲主的管理體制。

金寨、青陽、桐城、埇橋、蕭縣、濉溪等縣(市、區)普遍反映,由於林業站現屬鄉鎮以塊爲主的管理,存在下列弊端:一是林業站職工成了鄉(鎮)幹部,要參加鄉鎮中心工作,成天包村下隊,計生收稅,無力投身林業工作;二是林業站職工待遇低,工資福利難保證;三是森林資源管理失控;四是造林質量難保證;五是林業主管部門落實任務不暢等等。同時,多年來一些地方將林業站“三權”下放與收回幾經反覆,動搖了基層林業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如在工資兌現上,林業站“三權”下放的青陽縣,廟前鄉財政只撥給林業站基本工資(佔70%)的80%,而浮動工資(佔30%)、123元津貼工資等一概不發,林業站職工在家扎大掃把賣,每月只能勉強兌現基本工資。

與此同時,省林業廳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市級和縣級林業主管部門內也沒有統一的專門的林業站管理機構。林業站管理的職能分散在辦公室(人祕股)、林業站(造林科)、資源科(股)、技術推廣中心等部門。省、市、縣三級林業站主管部門的管理體系也有待理順與加強。

林業調研報告篇6

林業立縣 產業富民中共沐川縣委辦公室沐川縣立足山區優勢,打生態牌,走特色路,在實踐中確立了建設中國西部“綠色明珠”的發展目標和“紙電興沐川,開放促發展”的發展思路,堅持林業立縣,產業富民,大力實施“大林業、大產業、大生態”的林業發展戰略,堅定不移地走“以林促紙、以紙興林、產業互動、協調發展”的林漿紙產業化發展路子,着力推進以永豐公司爲龍頭的林漿紙產業化經營,實現了經濟發展、生態改善、富民興縣的目標。

一、實施四大工程

着力打造林業大縣1985年以來,縣委、縣政府根據沐川實際,做出了“從綠色崛起,靠興林立縣”的戰略決策,積極實施“85-4”部省聯營造林工程、世界銀行貸款國家造林項目工程和貧困地區林業發展項目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帶動了廣大農戶栽竹造林,造林總面積達到95萬畝,全縣森林面積達到14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2.8。

(一)科學規劃,嚴把造林質量關。

按照生態優先、經濟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以竹爲主,適地植樹,結合海拔高度和立地條件,將高山區規劃爲生態公益林區、中山區規劃爲商品經濟林區、低山河谷區規劃爲特種經濟林區,科學選擇樹竹品種,精心編制造林作業設計方案。採取“定點育苗,科學壯苗,定向供苗,嚴格檢疫”的辦法,確保種苗質量;抽調林業技術人員深入鄉鎮、村、組按規劃指導農戶整地、打窩、栽植,統一規範種植;派出由林業、國土、監察、財政、審計等部門人員組成的驗收組,對造林地塊進行實測驗收,保證驗收數據真實準確。

(二)以造爲主,保護與管護並重。

實施85-4造林工程,5年營造杉木11.6萬畝;實施世界銀行貸款造林工程,6年造林23萬畝,實施世行貸款貧困地區林業發展項目,5年造林4萬畝;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營造公益林12萬畝;實施退耕還林工程,退耕造林17.2萬畝。在大力推進四大造林工程的同時,切實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和已造林竹的管護。劃區保護天然林15.8萬畝,封山育林11.5萬畝,完成森林撫育10.2萬畝。加強森林防火,實現了連續24年無森林火災。

(三)科技興林,提高森林資源質量。

積極推廣撐綠雜交竹3號1.5萬畝,楊樹5.5萬畝,巨桉2500畝。建成麻竹、楊樹、慈竹示範片5000畝,注重林區合理佈局,優化了林竹品種結構。加強林竹豐產技術培訓和指導,每年培訓竹農1.5萬人次以上,建立縣、鄉、村、組茨竹豐產示範片4.67萬畝,慈竹畝產提高30以上。推廣竹蟓防治綜合技術,慈竹上林率由50提高到70以上。大力推廣苦筍、大頭麻竹地膜覆蓋技術,提早出筍期,提高出筍率,增加竹農收入。

(四)興修公路,改善林區交通條件。

根據林區分佈,制定了林區路網規劃,利用以工代賑項目工程、世行貸款項目工程和林農投工投勞建設林區公路。通過林權、林地使用權轉讓,引進成都石人公司投資250萬元修建楊村鄉“蓉楊公路”20公里,實施村村通以工代賑項目工程,實行以獎代補,投入資金355萬元,新修和改造林區公路750公里,實施世行貸款項目工程,發放低息貸款76萬元,補助建設林區公路76公里。全縣林區公路里程達到790公里,林區通車率達到76。

二、推進林漿紙產業化經營

加快建設林業強縣縣委把推進林漿紙產業化經營作爲實施“大林業、大產業、大生態”林業發展戰略,加快建設林業強縣,加速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措施,以豐富的林竹資源爲基礎,着力培育竹業經濟,變資源優勢爲經濟優勢,促進了一、二、三產業互動,城鄉經濟共融。

(一)培育龍頭企業。

沐川始終把培育龍頭企業作爲實施林漿紙產業化經營的關鍵來抓。支持永豐公司先後投資3.5億元,進行了五期技改擴建,公司規模從一個小型造紙作坊發展成爲擁有資產5.7億元,年造紙能力8萬噸的現代化造紙企業。公司產品從單一的包裝紙發展到20多個品種的高檔文化用紙,暢銷全國,分別獲得部優、省名牌產品和行業評比第一名。企業規模和利稅名列全省造紙行業前茅,現爲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四川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全國輕工協會優秀企業,“aaa”級信等級企業。支持永豐公司投資5.6億元新建10萬噸製漿項目,力爭20__年實現20萬噸製漿造紙生產能力;支持健全造紙廠改擴建;支持沐鑫竹業2.5萬平方米竹壓板生產線建設,林竹產業規模不斷壯大。

(二)建設原料基地。

龍頭企業的不斷擴張,原料需求的急劇膨脹,促進了林竹原料基地建設。一是政策啓動。利用退耕還林政策,支持林竹公司在尊重農戶意願的基礎上,採用租地造林、合作造林方式建成原料基地6萬畝,與1.5萬戶林農簽訂了9萬畝竹材收購合同。租地造林和合作造林農戶均享受退耕還林補助政策,在退耕還林政策補助期內,林竹收益由公司和農戶按8.5:1.5分成,補助期滿後按4:6分成,既解決了退耕還林政策補助期滿後農民的生存問題,又解決了企業的原料需求,實現了企業與農民的“雙贏”。二是示範帶動。在永福鎮建立了4萬畝縣級林竹示範基地,引進香港凱胤集團凱樂公司、天森公司、石人公司等業主,建設林竹基地6.8萬畝。通過政府、業主、農戶不同形式的示範基地建設,帶動了林竹基地發展,全縣6年累計造林36.26萬畝,涌現出栽竹造林專業戶千畝以上的6戶、50畝以上的700多戶,專業戶、專業村、專業鄉鎮逐步增多。三是利益驅動。對農戶利用荒山造林栽竹的,在享受退耕還林配套政策的同時,政府按每畝獎勵鄉鎮和林農6-15元,及時減免退耕還林農戶農業稅。四是科技推動。縣林業局利用各鄉鎮林竹協會,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引進雜交竹、麻竹、楊樹、巨桉等速生豐產品種,大大提高了林竹產量和土地利用效率。僅引進雜交竹,單產就由原來的每畝600公斤左右提高到1500公斤以上,收入增加1倍多。

(三)創新運行機制。

一是利益分配機制。林竹公司與農戶簽訂收購合同,推行訂單竹業,實行保護價收購。公司與農戶在原料基地建設中實行股份合作,收益按比例分成,形成了利益共同體。二是風險保障機制。林竹公司從銷售收入中,提取1%的資金作爲風險保障基金,在市場受到衝擊時,補貼林農,保護農民利益;積極鼓勵林農參加財產保險,減少水災、火災、風災等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三是信息服務機制。林竹公司和鄉鎮林竹協會,通過組織種植技術培訓,指導病蟲害防治,推廣優良品種,提供市場信息,成爲龍頭企業聯接農戶的橋樑與紐帶,實現了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的對接。

三、林紙產業逐步壯大,三大效益成效顯著沐川縣立足山區優勢

堅持把林業擺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地位,着力培植林竹資源,積極推進林紙產業化經營,發展生態經濟,走出了一條“林業立縣、產業富民”的新路子,取得了三大效益。先後被列爲全國山區綜合開發示範縣、全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試點縣、全國退耕還林試點縣、全國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國家林業局退耕還林科技示範點。

(一)林竹資源迅速富集,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四大工程的實施,加速了沐川林業的發展,使荒山披綠,翠竹成蔭。活立木蓄積量從1985年的70萬立方米增加到20__年的500萬立方米,立竹蓄積量從1985年的28萬噸增加到20__年的145萬噸。森林覆蓋率從1985年的27上升到20__年的62.8%。生態建設成效顯著,解決了貧瘠、缺水、陡坡地的水土保持問題,過去頻繁發生的山體滑坡、泥石流、大面積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逐步減少,危害逐年減輕,全縣增加水源涵養能力111.24萬立方米,每年減少水土流失量950萬噸。

(二)加速縣域經濟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實施林紙產業化經營,推動了造紙業的快速發展,全縣造紙生產能力從1997年的4萬噸增加到10萬噸。20__年,林紙產業產值達到3.95億元,佔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的近三分之一;林紙企業上繳稅金2610萬元,佔全縣財政總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林農靠出售林竹產品人均收入達到570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永豐紙業、沐鑫竹業、健全造紙廠等一批龍頭企業不斷髮展壯大,林紙產業已成爲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三)三大產業協調發展,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林紙產業的發展壯大,帶動了農業、運輸業、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實施林下種草養畜工程,形成林草結合、林畜結合、林藥結合的複合經營模式,拓展了林業產業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林業的快速發展,促進大量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民外出務工人數從1999年的1.6萬人增加到20__年的3.9萬人,農民務工收入增加7000萬元以上。林紙產業的快速發展,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全縣糧經作物比由1997年的2.5:1調整爲20__年的1.6:1,全縣三大產業由1997年的36:28:36調整爲20__年的27:36:37,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林業調研報告篇7

雨碌鄉的林業工作始終堅持“綠山富民奔小康”的指導思想,積極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低產林改造等林業重點工程,加大造林綠化和資源保護工作力度,全面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加快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林業產業發展步伐,使全鄉的林業工作步入持續、高效、良性發展軌道。

一、林業現狀

1、造林綠化成效顯著,森林覆蓋率持續增長。

我鄉現已完成長防林程9萬餘畝,造林更新13.9萬畝,封山育林1.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6.7%。通過各項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和森林經營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全鄉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逐年增長。森林植被總量得到快速恢復增長,森林質量得到明顯提高,目前,全鄉有林業用地面積23.6萬畝,佔國土總面積的65.83 %。全鄉生態環境、人居條件、工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2、林業產業體系初具規模,發展後勁不斷增強

在穩步推進林業生態體系建設的同時,加快林業產業體系建設,堅持生態建設和產業建設齊頭並進,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的要求,以林業重點工程項目爲依託,堅持以核桃爲主導產業的發展戰略,爲全鄉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3、依法治林得到加強,森林動植物資源及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自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來,我鄉的天然林資源得到全面有效保護。林政資源管理工作步入了正規化、制度化、標準化的管理軌道,森林公安重拳出擊,嚴厲打擊了各類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近年來,全鄉林區未發生重大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和惡性林政案件,大量的動植物得以生存和繁衍,林區治安秩序良好。

4、林木建設保障有力,科技興林富有成效

在科技興林方面,爲確保各項工程順利實施,我鄉堅持以科技爲先導,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廣和科技成果轉化。堅持適地適樹,採用科學合理的造林模式,不斷提高造林成效,促進了林業效益的有效發揮。

5、工程管理形成了科學規範、合法有序的模式體系

在各項林業工程建設管理方面,我鄉積極加大林業工作規範化、標準化進程,確保了各項工程高標準、高質量順利實施,確保了全鄉林業事業持續、健康、高效、穩步發展。近年來,我鄉各項林業重點工程項目均順利地通過了上級各部門的檢查驗收。通過檢查,各級檢查組一致認爲我鄉在實施各項林業工程項目方面,各級領導重視、實施情況良好,資金管理有序,政策兌現落實,工程成效顯著,人民羣衆滿意。

二、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1、林業產業化建設滯後

全鄉林業產業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結構不合理,特色林業經營沒有做到集約化,加工只是初加工,林業經濟效益還較低、生產力水平低。特別是我鄉山區較多,農民靠山吃山,山不致富,希望在林,林無產業的現象還存在,林業產業化建設滯後。

2、投入依然不足

目前雖然我鄉逐年加大對林業投入,積極爭取國家生態建設投資,但是工程造林扶持資金仍然難以滿足基礎設施、自然災害、科技推廣等生態建設需要,生態建設的投資渠道仍然比較單一,全鄉林業投入機制尚在起步階段,林業投入與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

3、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現代林業注重林業科技含量,儘管我鄉在林業科技培訓、新品種推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於受基礎設施、資金投入、造林條件等多方因素制約,林業科技科技含量不高,林業科技水平與現代林業發展存在較大差距。

4、林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由於我鄉多年來森林保護的方式單一,加之羣衆思想觀念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儘管我們在封山禁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林業生態建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之間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同時又存在管理不到位、基層隊伍薄弱等問題,解決林牧矛盾的任務十分艱鉅。

5、林政執法機構還不健全。

隨着全鄉林業建設的發展,林政案件、林地糾紛增多,林業行政執法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我鄉林政執法主要依靠縣森林公安派出所協助,目前尚未建全林業執法機構,導致重大林政案件無法介入調查,不同程度影響林政資源依法管理。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堅持好字優先,抓好林業產業化及配套措施的實施

我鄉的林業產業化還處於起步階段,產業化水平還較低。因此,要加快林業產業化建設,調整和優化林業結構,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特色林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1、加快推進林業產業結構升級。要適應生態建設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形成以森林資源培育爲基礎、以精深加工爲帶動、以科技進步爲支撐的林業產業發展新格局。

2、加強對林業產業發展的引導和調控。鄉黨委、政府和林業部門要根據市場需要、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充分用好用活產業發展政策,爭取項目,增加投入,並制定配套的扶持政策,引導產業健康發展,避免低水平重複建設。

3、優先發展好重點產業,突出重點、強勢推進,創新機制。

(二)堅持科學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

隨着林業建設指導思想由木材生產爲主向生態建設爲主的轉變,加強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勢在必行。要堅持科學發展,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有機統一起來,以保護生態爲主、同時兼顧林業企業的效益,保護林農的利益,做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1、以公益林、自然景區爲重點,實施生態林管護。緊緊圍繞全鄉生態建設的目標和任務,堅持保護與治理並重的原則,進一步落實生態林管護制度,加快生態項目實施進度,加大生態治理力度,使全鄉的生態建設取得明顯的成效。抓好現有國家、省級公益林的重點生態管護。認真做好林地普查和病蟲害測報工作,有效防止各類病蟲害的發生,把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嚴格控制在規定範圍之內,進一步加大植物檢疫檢查力度。

2、以退耕還林成果鞏固爲關鍵,提高林農發展林業的積極性。全鄉0.64畝退耕還林面積是保障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也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補充。

一要進一步加大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宣傳,提高林農對退耕還林項目的`認識和參與的積極性。

二要加強退耕還林項目的技術指導,引導林農自覺加強對退耕還林地的管理,指導農戶採取合理的管護措施,確保退耕還林建設成果。

三要針對部分地塊自身條件不夠、苗木不適宜生長的實際情況,及時更換樹種,避免退耕還林面積的再度減少。

3、以項目建設爲支撐,積極對上爭取,增強林業發展後勁。當前,要加快林業發展,離不開項目的支撐。要抓住項目建設不放鬆,增強林業發展後勁。

一是切實抓好現有項目的實施。對已經實施的退耕還林、公益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項目,及時總結和宣傳,並積極向上級主管部門反饋,爭取更大的支持;正在實施的項目,如中低產林改造(撫育間伐)項目,要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保障實施併產生效益。

二是積極爭取新項目。緊密結合我鄉的林業實際,及時編報項目對上爭資;及時瞭解和掌握上級林業主管部門的項目安排,爭取更多份額。

4、以林權的依法有序流轉爲切入點,激活林業發展機制。在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確權發證的基礎上,規範林權的依法、有序流轉,激活林業發展機制,促進林業發展和林農增收;加大力度,搞好政策宣傳。把林權流轉的意義宣傳到千家萬戶,“讓栽樹人受益”的好處深入人心,把農民和社會力量參與植樹造林、發展林業產業的熱情激發起來;把政策推動與依法治理緊密結合。處理好管理與服務的關係,規範林權市場,依法變更林權轉讓手續,依法保護投資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努力培育林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5、以依法治林爲保障,加強限額採伐管理,加大林政執法力度,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逐年科學合理適度安排人工林的撫育間伐,提高林木的年生長量和畝效益,減輕生態建設的壓力,增加林農收入。切實加強限額採伐的管理,規範審批程序和操作規程,確保有序採伐。同時,加大林政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種破壞森林資源和擾亂林業生產經營秩序的違法犯罪活動,爲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