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畢業論文

投資學專業畢業精品論文(精品多篇)

投資學專業畢業精品論文(精品多篇)

投資學畢業論文 篇一

淺談獨生子女時代的理財規劃

摘 要

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直接拉動內需,消費水平在飛速提高,尤其是80、90後的年輕新一代成爲新生的一支強有力的消費羣體,在這一羣體中獨生子女大學生成了不折不扣的主力軍。由於獨生子女的成長環境的特殊性,在家都是父母的“公主、皇帝”,在消費方面基本沒有任何限制,消費能力絕對是一流的,花錢似流水毫無理財觀念。如今的尤其是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裏,相當一批是獨生子女不僅沒有存款,反而每到月末都要靠借錢度日,就此現象很讓很多父母手足無措,“獨生子女時代的理財問題”越來越被社會所關注,尤其是剛步入大學生活和剛步入社會的獨生子女。雖然這其中有他們沒負擔、家庭供給有保障的原因,但不良的消費習慣和沒有合理的投資理財計劃也是重要原因。本文就如何做好獨生子女理財規劃爲探討課題,通過對獨生子女理財規劃以及理財需求,對其理財規劃進行實質性分析,進而發現現代生活對獨生子女規劃理財有着重要的迫切性。只有合理地規劃,才能成就美好的未來。

關鍵字:獨生子女;理財觀念;個人理財規劃

一、引言

(一)獨生子女成爲主流

我國爲控制人口增長速度,1979年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獨生子女”政策,這項政策的實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增長,對國家建設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一個孿生的社會現象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這就是獨生子女的問題。獨生子女的總體規模巨大,逐漸成爲中國社會的主流。當今時代我國在全國推行獨生子女計劃已經30年,第一代獨生子女也已成年,開始進入消費高峯期。衆所周知,獨生子女的父母對孩子期望值較高,而部分的獨生子女的成就需要不很強烈,特別是理財規劃方面,他們與自己的父輩不同,他們的消費價值和消費價值觀念是無所不聞超早熟、獨立個性酷自我、全方位享樂主義、有錢就花不存錢、旅遊電遊追尋心情和體驗、重視個性、喜歡時尚、超前滿足慾望,幾乎與中國經濟開放以及消費主義的興起同步,這些越來越多地得到社會關注,一些人士曾尖銳地指出獨生子女在理財方面存在的弱點,就是有時在消費上大手大腳,成爲新生代的“月光族”,對資金的使用往往缺乏計劃性。因此,我們應當正視獨生子女在理財方面的弱點,對他們加以正面引導,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理財新理念,以使獨生子女能在一個較好的理財環境中健康成長。

(二)相關概念定義

1、獨生子、獨生子女時代和月光族

獨生子女,而是指在1980 年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國家強制實施一個家庭只能生一個孩子,這一代孩子即爲“獨生子女”。

獨生子女時代是指推行“計劃生育政策”至今社會產生大量的“獨生子女家庭”,到現在獨生子女的總體規模巨大,已經成爲中國社會的主流,這樣的一個社會背景。

“月光族”即在每個月發薪之前,會將自己口袋裏的錢花得精光,甚至欠上一堆信用卡債務的羣體,這個名詞已經成爲大部分當代年輕人的代名詞。總體來看,月光族中獨生子女的比例很大。

2、個人理財規劃

所謂個人理財規劃是指包括銀行保險公司、理財事務所等在內的各種專業理財機構,爲個人提供有針對性、專業化的綜合全面理財服務,其活動範圍涉及個人整個生命週期財務需求的全過程。一般包括個人生命週期各個階段的資產負合分析、以收入、消費與財產爲內容的現金流量和管理、個人風險管理與保險規劃、證券投資計劃及目標確立與實現,職業生涯規劃、子女養老及教育、房地產投資與居住投資、保險計劃、員工福利與退休訂劃、個人稅務籌劃及遺產規劃等各個方面。

3、理財規劃的相關理論

生命週期理論是由經濟學家候百納、莫迪利亞尼、布倫博格與安多共同創建的,該理論從個人的生命週期消費計劃出發,最終建立了消費和儲蓄的宏觀經濟理論。這一理論是個人理財的基礎理論,理財追求的目標是使是客戶在整個人生過程中合理分配財富,達到人生效用最大化。按照生命週期理論可把生命週期分成不同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理財目標。弗蘭科·莫迪利亞尼的生命週期理論把消費者一生分爲三個階段:少年期、壯年期和老年期。在少年期和老年期,消費大於收入,在壯年期則收入大於消費;多數人偏好一生均衡消費,壯年階段多餘的收入通常用於償還少年時期的債務或儲蓄起來用於養老。

風險與收益:投資者投資金融資產的目的在於獲得收益,以便在未來達到更高的消費水平,但由於金融資產的收益是在未來支付的,這就產生了不確定性——風險。越是高收益的投資風險越大,投資者必須在風險和投資之間尋找平衡點。從投資學角度來看,所謂收益,就是投資者通過投資所獲得的財富增加;所謂風險,就是指未來結果的不確定性或波動性。

均值方差理論:投資者選擇資產是不僅僅受資產收益率的影響,還必須考慮風險的因素。

1952年哈里·馬克維茨提出了用均值測量收益,用方差測量風險的方法——均值方差理論;這一理論與不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是同樣的道理。

(三)獨生子女的特徵

1、成長環境特徵

獨生子女的成長是在我國對外開放、經濟改革的大的歷史背景下的,這一代的成長過程是中國從計劃經濟像市場經濟過度的時期,是深入改革開放的時期,他們沒有經歷過建國之初經濟復甦,社會動盪;沒有體會過父母輩的社會的主導文化 “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在他們身上帶有明顯的社會發展的烙印。加上他們更早接觸到商業社會,因而價值觀自然與處於計劃經濟時期的世代不同。另外,這一代趕上了全球化的信息革命,互聯網的普及讓這一代接觸到了大量的來自於不同社會的文化和知識,他們形成了與傳統中國人不同的、更爲多元的價值觀念。這一代的整個成長過程中,我國社會穩定發展、經濟高速發展、物質不斷豐富,因而在整體的心理上更加開放、表現的無所畏懼,被成爲有別於傳統世代的“個人主義新新人類” 。

2、消費特徵

2.1 消費水平

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消費層次高於非獨生子女大學生。調查表明,無論總體消費水平,還是生存消費、發展消費、享受消費以及人情消費等各個方面,獨生子女的消費層次都高於非獨生子女。這可能與獨生子女家庭經濟負擔相對較輕,父母可以把更多的物質資金投入到子女的生活上有關。非獨生子女家庭每年用於子女教育的資金是恆定的,但卻要把它分成兩份甚至更多份,導致非獨生子女消費層次低於獨生子女。誠然,良好的家庭環境,充足的生活費用可以給獨生子女大學生提供穩定、舒適的學習環境,但也會引發他們的惰性和依賴性,不利於勤儉節約生活習慣的養成。由於現階段獨生子女大多處於青年時期,消費水平大多與家庭收入有關。就大學生來說大學生的消費水平相對比較集中,大部分都集中在6500—8000元這個層次。但是年消費總額低於6500元的,獨生子女只佔6.1%,而非獨生子女達到16.8%。對於8000元以上這個層次,獨生子女佔42.9%,非獨生子女只佔10%。從上述統計我們可以看出,獨生子女的消費水平比非獨生子女相對要高。

2.2 消費來源 第一代獨生子女現在剛進入30歲,已邁入工作崗位的一部分獨生子女現在可以靠自己工作收入滿足生活消費,而仍未就業的獨生子女多依靠父母供養,少部分消費來源還包括勤工儉學,打工等。

2.3 消費結構

獨生子女的消費結構爲生存消費爲主,且消費結構呈現多樣化。通過對消費結構的分析可以發現,雖然基本的生存消費,如吃飯、穿衣和日常用品的消費在獨生子女總消費中仍佔很大比重,但他們的生活結構趨向多樣化。除了基本生存需要,他們也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除了掌握課堂知識,他們還會努力擴展自己的知識面,以適應社會需求,但在這方面的投資相對於其他方面比重仍然較低。除此之外,他們也比較關注自己的身體鍛鍊,他們的消費觀念從溫飽型向理想型過渡。當代社會物質文明飛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轉變,受社會環境的影響,他們對物質享受的追求有其必然性,反映了社會發展的趨勢。

但是,如果不對他們的消費進行適當的引導,很容易導致他們精神方面的偏差。獨生子女的享受消費要多於發展消費。通過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相結合,發現獨生子女的發展消費在總消費中所佔比例僅爲5.3%,而享受消費在總消費中佔8.7%;非獨生子女在這兩個方面的比例分別爲9.3%和5.1%。就是說,獨生子女的消費層次雖然高於非獨生子女,但是他們把更多的錢花在了享受方面,用於個人發展方面的錢卻相對較少。因此,要加強對獨生子女消費的正確引導,保證他們身心各個方面的健康發展。

2.4 消費心理

自1978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居民個人貨幣收入不斷增加,進入小康甚至富裕的家庭越來越多,人們的消費觀念、投資觀念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下,獨生子女作爲一個新的羣體,其消費特點較以往世代已經有明顯鉅變,獨生子女表現爲“理想的消費者”ideal con-sumers,他們敢於消費,敢於“超前消費”,不僅僅通過父母的“融資”,突破了預算約束,而且把“花明天的錢”作爲了主要的消費理念。對於80後獨生子女來說,消費不僅僅是生活水平提高的標誌,更是一種休閒娛樂活動,一種自身身份的體現。從消費行爲學角度談到獨生子女的消費價值和消費價值觀,分別爲:無所不聞超早熟、獨立個性自我、全方位享樂主義、“有錢就花”不存錢、崇尚品牌時尚成風、旅遊、電腦遊戲追尋心情和體驗。

2.5 消費行爲

消費行爲可以劃分爲三個種類,即習慣購買型、經濟購買型和理智購買型。習慣購買型是指傾向於購買已經使用習慣的、熟悉的、信賴的物品。經濟購買型通常購買比較便宜的商品,價格對購買與否的影響很大。理智購買型的人很受廣告和促銷等營銷手段的影響, 往往通過閱讀產品說明來了解產品性能和質量,從而決定是否購買。 價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獨生子女的購買行爲,這與他們經濟來源的有限性有關。

3、理財特徵

由於獨生子女成長環境的特殊性和我國經濟發展的極大變化,獨生子女在理財方面問題重重。雖然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關於個人理財規劃方面的研究在近幾年逐漸增多,國家不斷提出各種新的投資政策,各大銀行紛紛推出各種理財業務,推廣速度很快。也出現了很多理財諮詢、培訓機構和專業人員。但我國在理財規劃方面還未形成成熟的體系和一套比較完善的理財規劃方案。在對年輕一代的理財規劃教育方面,尤其是針對當今時代的獨生子女這一特殊主流羣體,缺乏必要研究和重視。獨生子女自身也缺乏對理財知識和正確的理財觀念主動學習意識。

二、獨生子女個人理財缺失的表現

(一)對理財缺乏認識

1、奢侈消費

獨生子女從時代消費成了一種時尚身份的象徵,“富二代”已經不是個新鮮詞。80後獨生子女對於非必需品、甚至奢侈品的需求和實際消費都大幅提高。這一代獨生子女堅信“錢不是省出來的,而是賺出來的”;“不能到老了什麼都沒享受到。有強烈的品牌情結;看重產品的時尚程度,而產品本身的核心功能成了次要因素;追求能凸顯個性的消費,偏愛DIY、限量版帶來的獨一無二的感覺。

麥肯錫的調查顯示中國已經成爲了實際上第二大的奢侈品消費國,多家研究機構的調查顯示中國市場奢侈品消費羣中80%的消費者年齡處於20歲-40歲,而西方社會奢侈品的消費主力是40-70歲之間的消費者。KPMG的研究特別指出,被成爲“小皇帝”的80後獨生子女羣有特別強烈的品牌意識,而且對品牌非常狂熱;哪怕自身收入有限,仍然視“名牌產品”爲必需費,沒有一點節約意識和理財觀念。在中國,一些年輕化、個性化的奢侈品牌都取得了成功,如BMW、Mini汽車,LV的時裝,瑞士的手錶等等。

2、攀比心理

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已經實現了小康水平。而“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和美好道德也在物質增長中漸漸失傳。這一代的獨生子女已經過慣了豐衣足食的生活,越來越嚮往更富有的生活,攀比成爲一種潮流。從大學校園裏到社會現場,相當一部分獨生子女都有攀比心理,節節攀升的花費不僅給家長增加了負擔,還使自己養成了亂花錢的不良習慣,對大部分獨生子女來說,在中國小時期缺乏理財能力的培養,更何況大多數又是第一次離開父母,自己獨立生活,所以在消費問題上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加上父母溺愛,攀比更爲嚴重。爲了所謂的“面子”只知道看別人都買什麼,不管自己需不需要,也往往管不住自己,過早地把生活費花在一些並不需要的地方,從不爲自己的消費進行合理的規劃,成了上半月“富翁”,下半月“負翁”。

3、“月光族”和 “啃老族”

獨生子女沒有老一輩人所具有的承受能力,更沒有老一代人所具有的節約精神。他們是 時代的進步的代表者,有新一代的消費理論,也有新一代的消費能力。 “月光族”是早已成爲最好的代名詞。在學校裏獨生子女是攀比族的代言人,進入社會他們迅速成了月光族的先鋒。他們有知識、有頭腦、有能力,花錢不僅表達對物質生活的狂愛,更是他們賺錢的動力。而他們的格言是“能花才更能賺”,花光用光自得其樂。他們是信貸消費最堅定的支持者和實踐者,對“寅吃卯糧”的做法感到心安理得,反正家裏有的是錢,不用自己操心,沒有任何理財觀念。

“啃老族”也是對這一代獨生子女的形象描述。大多數獨生子女幾乎沒有受過任何挫折或是經濟上的拮据,對於現實社會中的制度約束從來都沒有適應過。剛進入社會覺得處處不相容,處處都沒有自由,賺錢是一件痛苦的事,因此主動放棄了就業的機會,賦閒在家,繼續過自己在家裏的貴族生活,沒有具體的追求和對自己未來的規劃,依靠父母養着,還覺得父母是理所當然的。“啃老族”年齡都在23-30歲之間,並有謀生能力,卻仍未“斷奶”,得靠父母供養的年輕人。社會學家稱之爲“新失業羣體”。

(二)理財規劃意識淡薄

目前大多數獨生子女都還處於單身時期,非主流生活是他們的追求,理財規劃意識淡薄,沒有具體的生活目標,沒有對未來生活的危機感,更沒有對自己的生活進行任何具體的規劃,從而使自己陷入了既不知有效地運用資金,亦不敢過於消費享受,沒有意識到規劃理財是一輩子的事,認爲理財就是生財、發財,是一種投資增值,對父母的極度依賴使他們覺得父母的錢也是自己的錢,父母會理財的用不着自己操心。他們沒有老一輩人所具有的承受能力,更沒有老一代人所具有的節約精神。他們是時代的進步的代表者,有新一代的消費理論,也有新一代的消費能力。“月光族”是最好的代名詞。那時候出生的獨生子女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成長的,現在開始進入社會。開始走進婚姻,進入消費的主力軍,他們有着非一般的收入,也有非一般的消費能力,追求新事物,追求新生活。她們不像老一輩那樣把所有的錢放在銀行裏,而是用來消費,用來享受,追求一時的快樂,沒有爲自己的長遠作計劃,沒有理財觀念。或許有的人爲自己想過, 有一點點的理財觀念,但是隻是想過,在自己的心中規劃過,沒有進行過實際行動。這是一個很危險的表現,等他們過了單身期許多問題會如期而至,那時父母可能已經遠去,沒有做過任何理財規劃必定會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

(三)盲目理財投資

如何進行投資理財,如何把合理利用財富,讓生活理財和投資理財實現雙贏,已經成爲很多獨生子女所關注的問題。一些獨生子女雖有理財觀念,但缺乏謹慎從事,盲目理財投資。衆所周知,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在理財投資的過程中,缺乏對投資信息足夠的瞭解,盲目涉足不懂的投資領域,不加分析衝動決定,結果不但沒有賺到錢,甚至賠錢,蒙受了重大損失。對於寧願冒高風險的投資,也不願紮實從事較低風險的投資,這也是一種缺乏謹慎從事,盲目投資理財的表現。

三、導致獨生子女理財規劃缺失的原因

(一) 社會環境因素

在社會大環境內,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導致“消費主義”的泛濫。中國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提升了家庭的消費能力,社會的主導文化由“艱苦奮鬥”、“勤儉節約”轉爲“消費主義”。經濟增長帶來了收入提高,這直接在家庭的消費意願和購買傾向上體現出來,從而催生了“全民消費潮”。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收入差距的擴大,消費攀比之風的出現,直接導致了各個社會階層“消費符號化”的現象。人們之間的消費攀比,使得超前消費成爲主流,而各個階層之間的攀比,也導致了將“消費品”作爲“炫耀符號”現象的出現,獨生子女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必然繼承這一時代特徵,缺乏理財規劃的意識。

(二) 理財教育缺失

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教育文化也有很大的改進,但是傳統的道德觀念還深深的影響着這一代的父母們,他們的心裏始終還存在“養兒防老”的觀念,因此造成對子女的過分溺愛,從小養成了享受的惡習,在金錢方面從來沒有約束,因此把獨生子女培養成了“理想的消費者”,他們敢於消費,敢於“超前消費”,而且把“花明天的錢”作爲了主要的消費理念。在生活上,不讓他們吃苦受累,一切包辦,讓這一代獨生子女沒有任何“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意識,同時也沒有獨立自理的能力。

在學校裏,接受的傳統教育中也缺少理財知識的內容,雖有倡導年輕人需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但是實質的求學環境並沒有改變。尤其是到了大學這一最重要的定型階段,理財教育更爲缺乏,攀比、奢侈、氾濫的消費觀在大學裏表現的非常風靡。

當獨生子女步入婚姻的時候,有了家庭的時候,就要學會維持家庭的運轉了。許多“80後”成家後,雙方父母無論從生活起居,還是財政大權都依然照顧的無微不至。父母不可能伴隨孩子一輩子,讓這個小家庭自身具備更強的抗風險能力纔是最重要的,父母在這個時候起到的作用也許就是在關鍵時刻簡單給予提醒和警示而已。

(三)獨生子女自身特殊性因素

獨生子女具有智商高、個性突出、強烈自尊心和自信感、依賴性強的特點。從小生活在溫室裏,缺少生活磨鍊,不知道賺錢辛苦;缺少理財鍛鍊,不會管理開支;缺少交際練習,以錢來填補感情空白。從小習慣依賴父母,失去了在生活中和社會上獨立自理的能力,而且也養成了懶惰和只接受別人的勞動果實的習慣。他們接受過高等教育,不願意從事較低的薪資和太辛勞的工作,因而成年後還只會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

他們心理比較脆弱,用攀比奢侈和過度消費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對於他們來說,消費不僅僅是生活水平提高的標誌,更是一種休閒娛樂活動,一種自身身份的體現,覺得理財就是對自己的某種束縛,因此不願意學習理財知識,自我監督能力也很差,即使制定了理財計劃也不會按計劃付諸行動。

四、針對獨生子女理財規劃問題的對策及建議

(一)增強獨生子女的理財意識,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第一,從獨生子女自身角度來看,正確的協調好開源和節流。所謂的“開源”就是通過自己的一些勞動,包括智力和體力來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有一定經濟條件的獨生子女還可以做一些基金定投等投資,通過努力學習,獲取獎學金是目前在校大學生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至於“節流”則體現在將有限的錢要花在刀刃上,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消費,養成節儉的好習慣,把握好恰當的消費時機,並隨時掌握市場動態,以最少的消費獲得最大的回報。

第二,從高校的角度來看,推廣理財教育。美國學者安德森(Anderson)於 1982 年首次科學系統地提出了理財教育的概念,他指出,理財教育就是能夠讓人們學會如何設立理財目標、認識個人收入基礎、制訂詳盡的達到目標的理財計劃、應用理財計劃、調整理財計劃、評價理財目標和理財過程的一系列環節。

(二)改變教育理念,增強我國理財教育

“我在教育孩子理財的過程中,主要採用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寓教於樂的方式,並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由淺入深地進行。”這是銀行理財專家李寶春一套自己的理財教育經。實際上在我國大範圍內,在獨生子女家庭成長教育中,父母的教育還是處於溺愛式。針對獨生子女表現出來的共同的突出的性格缺陷,要求父母們應儘快改變教育觀念,從小教育獨生子女學會自立,學會適應社會,避免依賴心理,減少對他們在消費方面不必要的支出,讓他們體驗生活的不易,避免他們奢侈消費、過度消費和攀比心理的形成。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可以向西方國家學習,使獨生子女的成長環境不再特殊化而是正常化,只有這樣纔會爲我國培養出健康的新一代。

在理財教育方面我國還未形成一個很好的理財教育氛圍,尤其在高校裏,除了經濟金融專業的學生會開設相關的理財課程之外,其他專業的學生基本上都沒有涉及到理財方面教育。大學時期是個人習慣形成的最後階段,隨着自身的逐漸成熟,對事物的理解能力更強,也更容易受到誘惑,尤其是在金錢方面,因此這一時期的理財教育十分必要和關鍵。

對此我的觀點是加強大學時期的理財教育,把個人理財教育和消費道德引導這類具有實踐性的教育內容融入教學中,一方面,進行以個人理財和消費道德教育爲主題的參觀、勤工助學、社會實踐等活動,讓大學生們走出校門,親臨社會,在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理財和消費道德實踐能力。另一方面,請有關專家走進大學校園,開展個人理財和消費道德教育講座,通過各種各樣的實踐環節,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昇華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國家也應該在這方面加強重視,倡導各大高校總是所有年青一代的理財教育問題,提高我國的理財教育水平,這樣才能讓我國經濟在未來的發展中更健康。

(三)加強理財規劃的措施

作爲第一代獨生子女,大多是希望自己能夠實現財務自由,而這個願望是需要通過付出實際行動才能實現的,我們不僅需要了解許多理財知識,關鍵還是在於我們有在切實認真的在做理財規劃。

(1)整理和分析個人的基本情況和財務信息,瞭解我們的風險承受能力。這就要求我們能夠定期做到個人記帳,通過爲自己制定現金預算表或個人的資產負債表等簡單的會計方法來爲我們的日常支出做好記錄,在整理和制定理財計劃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到平時的財務記錄來分析個人財務信息

(2)設定人生目標並用財務指標量化體現,有了這樣的具體目標之後我們就能更積極的去管理財富收支。

(3) 根據人生目標分析財務需求,通過諮詢理財顧問的建議,然後制定實現目標的合理計劃。

(4) 定期的檢查這些計劃,分析哪些因素對原計劃有影響,然後根據實際的情況對原計劃進行調整,並落實執行方案。理財規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的跟進和調整。

結語

國家計劃生育政策有弊有利,利在優生優育讓獨生子女們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和教育環境,弊在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人口老齡化會致使子女們將會面對一人撫養多人的局面,爲保證個人和家庭都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作爲獨生子女的我們,努力工作賺取所需,合理利用財富,成爲我們必須遵循的生活原則,因此制定合理有效的理財計劃會給我們帶來不可預期的目的,一方面,科學的投資理財方式能夠讓人形成好的管理金錢的習慣,培養理財的意識;另一方面,通過科學的投資理財方式能使個人資金得到最好的安排和最大程度的發揮,規避意外風險,及時獲取相對安全的高收益的回報,提高個人的生活品質,同時結合家庭理財,在人生規劃上必然會是一個雙贏引導。

參考文獻

[1] 陳雨露《家庭理財》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2] 劉峯、尹小兵《投資規劃》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3] 樑治 《受益一生的理財計劃》北京:地震出版社,2008.

[4] 鄭葵、程芳《談加強當代大學生理財教育的重要性》文化教育,2009(2)

[5] 姚立、黃甲寅《城鎮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消費差異的統計分析》青年研究,1999(11):27~30.

投資學畢業論文 篇二

試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一、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出口貿易的細節影響

1.全效推動我國出口產業機構革新調試進程

以往我國憑藉廉價勞動力資源完成出口貿易和產品競爭任務,經過經濟不斷髮展、勞動力成本全面增加,我國在勞動力成本上的優勢地位開始日漸削弱,比如勞動密集型的紡織類製造行業,也開始日漸衰萎並不得不朝東南亞一些國家比如向菲律賓、泰國等轉移。歸結來講,我國進行優勢產業獨立發展,夕陽產業對外投資,對於其日後貿易結構調整十分有利,將會全面帶動周邊產業的出口活力。

2.進一步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狀態

經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控制,國家收支會得到進一步平衡,在保證匯率穩定的基礎上,規避出口競爭力過低,使得我國對外出口競爭實力和市場份額持續擴大。

3.持續輔助相關企業主動繞過貿易壁壘

通過跨國併購或是在海外設置子公司,可以讓我國企業更快的擠入國際市場,使得因爲貿易避雷造成的貿易限制問題得以順勢消除,全面增加產業貿易數量並強化企業國際綜合競爭實力,最終帶動關聯產品出口貿易。

4.快速賦予我國企業強效的逆向技術溢出效應

向發達國家邁進,進行綠地投資並構建起專業化的分支機構,能夠愈加接近東道國的R&D資源,保證及時介入所在產業高端技術集聚區域並加以模仿學習,從中獲取先進的知識和技術。長此以往,令自身所有權優勢得以全面增加,並順勢擴充出口貿易範疇以及對國際的影響效應。最好的例子就是大連機牀企業,就是憑藉併購渠道,進行逆向技術溢出實時性獲取,躋身於世界十大機牀排位。

二、現階段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工作中面臨的具體挑戰困境

1.政府管理缺乏應有的統一聯帶性

許多企業無法在對外直接投資前深入性調查掌握國外法律法規,致使在併購工作中處於弱勢地位,不能獲得政府可靠的支持。

2.對外直接投資行業分佈結構機理嚴重紊亂

自2011年開始,我國對外投資中,佔比比較大的分別是租賃、商務服務、採礦、批發和零售製造等領域,大約佔據整體投資份額的77%,相比之下,關於軟件、科學研究等高新科技產業佔據的比重就顯得較小,幾乎只有2.1%。由此看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層次過低,並且缺乏技術和知識密集型行業的支持。

3.專業型人才資源儲備數量不夠充足

事實上,我國許多跨國行業都缺乏跨國性經營管理人才,致使後期直接投資活動遺留深刻的隨意和盲目性隱患,長此以往便會令海外經營能力持續降低,嚴重情況下直接陷入虧損等被動境遇。如2011年我國陷入虧損的境外企業便已經達到23%。

透過宏觀角度觀察,當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不管是在產業結構、參與企業實力、國際競爭潛質等方面,都和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競爭規範訴求有着較大差距,在此期間,西方發達國家更利用嚴格規定限制我國對外投資力度。長遠趨勢看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和進出口貿易發展還有較長一段的挑戰適應路途要走。

三、利用對外直接投資途徑改善進出口貿易管理質量的措施

歸結來講,我國就是要持續地革新拓展對外直接投資形式,將國際、國內兩類市場優勢和多元化資源優勢盡數發揮,使得直接投資對貿易的促進效用至此得以長效發揮。對外直接投資本身有助於海外市場的開拓,經過跨國生產途徑迅速帶動高端設備、原材料、中間品的出口支持動力;再就是利用對外直接投資獲取國內經濟發展一切需要的資源,包括高新技術設施和豐富的實踐管制經驗等,藉此令國內產業機構快速優化並提升技術水準,令我國企業和產品國際競爭力變得愈加理想。具體措施內容將細化爲:

1.適當加大對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力度,持續優化並改造相關產業結構

我國以往獲取的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淘汰的機械和技術,相關行業根本不能得到系統化革新拓展機遇,唯一能夠有效利用的便是自身勞動力資源優勢,而在和其餘國家進行出口貿易競爭環節中,既有的勞動力優勢也開始逐漸喪失。因此,有關規劃主體需要持續加大對發達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力度,完成逆向技術溢出改革指標並快速獲取高端的知識技術,令高新科技產業投入支持力度持續加大,這樣一來,便可在國際貿易中儘快佔據主導地位,進一步擴充相關產業整體的對外出口貿易範圍。

2.督促政府快速構築起完善形式的金融服務機構

在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項目基礎上,地方政府需要全面發揮自身職能效應,在企業實行政策方面予以科學化引導,進一步開放集合融資、稅收、信息諮詢等功能服務。另外,政府還要持續修繕海外投資監督保障體系,主動規避政治風險侵蝕效應,令企業自覺形成發展對外貿易的自信心和積極性。當然,爲了優化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改革進程,作爲政府,有必要結合國民經濟發展現狀、既有產業結構以及國家戰略,人性化的調整投資區域並調整產業運作模式。逐步搭建起對外直接投資的法律指導體系,藉此調整我國投資法向引資一邊倒的隱患,同時將西方發達國家出口貿易發展經驗予以充分借鑑,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對外投資主體、權責、區域、產業、模式、利潤分配、人才培養等,再就是成立專業化監理機構,令對外投資管理程序在當下予以快速簡化,最終提升管理實效。

3.跨國企業要積極培養金融、財務、貿易、法律等各類專業人才

透過各方合作建立起高效的教學培訓機制,保證在合理時間範圍內培養供應融合財務、貿易、法律、政策管理經驗的應用型人才,進一步規避今後直接投資活動的盲目和隨意性問題,令對外直接投資成功機率得以大幅度提升,衍生出可靠的企業內部優勢,爲今後產業內出口貿易持續增加,創設適應條件。

需要強調的是,在全面擴充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前提下,我國還需及時調整對外直接投資的具體結構機理,令投資質量得以全方位改善。單純拿製造業對外直接投資項目爲例,如今許多投資都鎖定在初級加工行業範疇之中,具體生產附加值較低,在出口帶動效用上面顯得極爲有限。面對該類狀況,需要規劃主體在日後更多地投資在產品附加值較高與後向關聯度較強的行業,包括機械製造行業等,因爲其技術、原材料、零部件等位置高度結合關係,所以該類行業對外直接投資將保留顯著性的出口創造效應。同時,規劃主體還可以考慮進行導向型的對外直接投資數量增加,藉助持續獲取的高端技術進行產品深加工製造,藉此提升產品整體附加數值並擴充具體出口的經濟社會效益。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於有關企業來講,自從成功加入世界經貿組織過後,國內市場上競爭趨勢日漸激化,如若單純地進行本地市場固守而忽視對外貿易,便會令國內市場份額被逐漸吞沒。因此,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大環境下,各類從事出口貿易的企業必須逐步強化國際競爭意識,保證積極走出去並完成對外直接投資改革任務,使得企業既有生存發展空間得以有機拓寬,並換取更爲可靠的市場競爭實力;同時利用投資增進貿易發展,使其在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投資學畢業論文 篇三

論個人理財行業在我國的發展前景

摘要:在全球商業銀行不斷金融創新的大環境下,發達國家個人理財業務相對成熟,而我國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由於國內需求有限,政策限制,人才稀缺等原因仍然處於起步階段,隨着各大行推出自己的理財品牌,我國理財市場發生了重大轉變,在做好優質服務的同時,贏得了人民的信任,然而不斷增加的理財需要爲個人理財業務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廣闊的前景,同時,逐漸完善的商業銀行的功能和服務,都將推動商業投資銀行的全面化發展,創造一個個人理財時代的到來。 關鍵詞:商業銀行 個人理財 現狀 前景

一 、理財歷史

(一)理財概念

個人理財,是在對個人收入、資產、負債等數據進行分析整理的基礎上,根據個人對風險的偏好和承受能力,結合預定目標運用諸如儲蓄、保險、證券、外匯、收藏、住房投資等多種手段管理資產和負債,合理安排資金,從而在各個人風險可以接受範圍內實現資產增值的最大化的過程。由此,現代意義的個人理財,不同於單純的儲蓄或投資,它不僅包括財富的積累,而且還囊括了財富的保障和安排。財富保障的核心是對風險的管理和控制,也就是當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出現了意外,或個人所處的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不利變化,如惡性通貨膨脹、匯率大幅降低等問題時,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水平不致於受到嚴重的影響。

普通老百姓,也就是想利用手中有數的錢,藉助銀行儲蓄得些利息,或者是參加國債回購,利率稍高些,再就是參加銀行擔保的信託理財,但似乎門檻高(起存5萬)。 買國債也是好辦法。如果你的錢可長期不動,就可以稱爲資金,那麼你就投資長期國債。最好自己設個期限,假設爲3年,那你按照國家國債發行計劃,每月去購買一些。時間長了,最好形成滾動循環狀態,那麼堅持3年後,你享受到的就是月月收較高利息。 理財的關鍵是合理計劃、使用資金,使有限的資金髮揮最大的效用。

具體要做好以下幾方面:

1、學會節流。工資是有限的,不必要花的錢要節約,只要節約,一年還是可以省下一筆可觀的收入,這是理財的第一步。

2、做好開源。有了餘錢,就要合理運用,使之保值增值,使其產生較大的收益。

3、善於計劃。理財的目的,不在於要賺很多很多的錢,而是在於使將來的生活有保障或生活的更好(所以說理財不只是有錢人的事,工薪階層同樣需要理財),善於計劃自己的未來需求對於理財很重要。

4、合理安排資金結構,在現實消費和未來的收益之間尋求平衡點,這部分工作可以委託專業人士給自己設計,以作參考。

5、根據自己的需求和風險承受能力考慮收益率。高收益的理財方案不一定是好方案,適合自己的方案纔是好方案,因爲收益率越高,其風險就越大。適合自己的方案是既能達到預期目的,風險最小的方案,不要盲目選擇收益率最高的方案。

(二)理財由來

個人理財業務前身是傳統的私人銀行業務(Private Banking)。私人銀行業務在歐美等西方國家已有上百年曆史。最初是瑞士的銀行業向極端富有的客戶(甚至擁有數億美元),提供一對一、屬於私人客戶專享的服務,如:提供匿名存款服務(目前仍是瑞士銀行業的最特殊的服務),提供財務諮詢、投資建議,甚至爲客戶安排看病就醫、安排旅行食宿行程、安排客戶子女進入貴族學校就讀等等。總之,私人銀行業務給客戶提供的是隨傳即到、一對一、全面的、綜合的服務,並且對客戶的資產及個人資料提供完全保密的保護。

私人銀行業務的客戶一般是擁有鉅額財富的富賈豪商、達官貴族等爲數不多的極端富有人羣。波士頓諮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在2001年發表的《Richer Prospects in Wealth Management》指出,“傳統的私人銀行業務通常關注百萬富翁階層”。經營私人銀行業務能夠帶來很高的投資回報率。

在上個世紀最後幾十年裏,國外銀行等金融機構已經開始不僅僅滿足於經營傳統的私人銀行業務了。首先,大衆富裕階層的迅速發展促使各類金融機構將個人理財業務服務對象逐步擴大延伸。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的持續增長催生了一個重要羣體:即大衆富裕階層。Merrill Lynch認爲全球富裕客戶的數量自1997年起已經增長了67%,目前仍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長。其次,以互聯網爲代表的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銀行大幅度降低了服務成本、提高了效率,因此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銀行、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也擴展了個人理財服務範圍,在私人銀行業務的基礎上,發展了面對大衆富裕階層的貴賓理財業務。因此許多國外商業銀行的個人理財業務同時面對高端富裕階層和大衆富裕階層,分別提供私人銀行服務和貴賓理財服務。例如:Merrill Lynch就是專門面向百萬美元富豪提供財務顧問及信託等私人銀行業務,而資產少於100萬美元的大衆富裕客戶則接受以優先、優惠爲主要特徵的貴賓理財業務。花旗銀行認爲:在亞洲擁有10萬美元以上的富裕客戶超過1000萬人,其中資產超過100萬美元的就可以加入其私人銀行。

在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機遇面前,包括銀行在內的各種金融機構紛紛挖掘自身潛力和優勢,加大科技投資建立個人理財平臺積極搶佔個人理財市場,使個人理財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在歐洲、美洲等個人理財業務比較發達的地區,至少有五類金融機構競爭個人理財市場。

1.私人銀行

諸如Credit Suisse 、SG Hambro等傳統意義上的私人銀行(矩陣中的右上端)是定位於極端富裕階層(淨資產在百萬甚至一千萬美元以上)的。由於爲這一階層的客戶提供服務的成本很高,爲了充分利用豐富的經驗和品牌影響力,私人銀行開始向下拓展市場空間,將服務範圍或者目標市場延伸到日益擴大的大衆富翁階層。私人銀行在爲高端客戶提供金融服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對百萬富翁階層無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因此私人銀行可以輕而易舉地增加客戶數量,擴大市場份額。

2. 投資銀行、資產管理公司

Goldman Sachs, Merrill Lynch HSBC,JP Morgan Chase之等投資銀行或者資產管理公司(矩陣中的左上端)也是個人理財市場上一類非常重要的參與者。與私人銀行類似,他們已經不再僅僅滿足於以公司客戶爲主要目標市場,降低了服務對象的資產數量標準,將一些擁有鉅額財富的個人客戶納入到服務對象。 3. 獨立理財諮詢師、理財諮詢機構

在個人理財市場上分一杯羹的還有獨立理財諮詢師以及類似的理財諮詢機構,其目標客戶是財務知識缺乏、需要理財指導的大衆富裕階層。獨立理財諮詢師(理財諮詢機構)主要通過爲客戶量身定做理財建議,收取手續費以及相關金融機構的佣金維持經營。

4. 新興銀行、理財門戶網站

隨着以互聯網爲代表的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EGG、Virgin 、等以網上銀行、在線理財業務爲主的新興銀行和理財門戶網站成爲個人理財市場的新銳。這些新興銀行和理財門戶網站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專門爲那些擁有相當的財務知識、能夠自主投資的新一代富裕階層提供綜合經濟信息、網上賬務管理、網上投資、理財諮詢等個人理財業務。

5.零售銀行

個人理財市場另外一個重要角色就是傳統的零售銀行。象Barclays, Lloyds TSB等零售銀行正在充分發揮在個人金融市場上客戶基礎廣泛、業務品種豐富、網點分支機構衆多的優勢,紛紛推出集銀行業務、理財諮詢、增殖服務等與一體的“貴賓銀行”服務(Premier Banking),向高端個人客戶羣體提供個人理財業務。以英國的Barclays的爲例,雖然Barclays擁有自己的私人銀行(Barclays Private Bank),仍然面向大衆富裕羣體推出了“貴賓銀行”服務(Premier Banking)。

二、理財發展

(一)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歷程及其動因 20世紀90年代末期,我國一些商業銀行開始嘗試向客戶提供專業化的投資顧問和個人外匯理財服務。2000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改革外幣利率管理體制,爲外幣理財業務創造了政策通道,其後幾年外匯理財產品一直處於主導地位,但是總體規模不大,沒有形成競爭市場。2004年11月,光大銀行推出了投資於銀行間債券市場的“陽光理財B計劃”,開創了國內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先河。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成爲推動人民幣理財業務發展先鋒的直接原因是,在當時信貸投放高速增長的背景下,中小銀行定期儲蓄存款佔比較低,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而發行人民幣理財產品能夠增強其吸儲能力,緩解資金趨緊壓力。

2006以來,隨着客戶理財服務需求的日益旺盛和市場競爭主體的多元化發展,銀行理財產品市場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的態勢。特別是面對存款市場激烈的同業競爭,國有商業銀行開始持續加大理財產品的創新和發行力度,不斷豐富和延伸理財品牌及價值鏈上的子產品。以工商銀行爲例,2005到2007年分別(發行)銷售個人銀行類理財產品190億元、755億元和1544億元,年均增速達185.3%;而2008年僅上半年即累計(發行)銷售個人理財產品549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5倍。憑藉網點資源、客戶資源、綜合實習優勢,國有商業銀行目前已經佔據國內理財市場的主導地位。可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是內在需求與外部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面對轉變經營模式、拓展收益渠道的壓力,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商業銀行唯有加快理財業務發展的創新步伐,通過負債結構與收益結構的轉變,形成理財產品與儲蓄存款的聯動效應,才能在同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二)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運作模式的演進

在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初創期,投資方向基本爲銀行間國債、央行票據、貨幣市場基金等固定收益工具。在風險管理方面,與初期的外幣理財產品相比,人民幣理財產品則更爲規範,客戶資金與銀行自有資金相互隔離。應該說,這一時期的理財產品與商業銀行熟悉、專注並具有傳統優勢的領域,依靠銀行自身的平臺就可以完成產品銷售、資產配置、投資決策、清算分配等職能。

此後,由於銀行間債券市場利率的走低以及資本市場的走強,商業銀行紛紛探索新的理財產品運作模式。一是藉助信託平臺進入股票市場、產業投資市場。銀行通過與信託公司合作,將理財資金委託給信託公司,信託公司則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股票和實業投資。在此種投資路徑打通以後,理財產品形式上的創新層出不窮,比如新股申購、信託受益權轉讓以及由債券、股票、信託融資等產品組合而成的資產配置產品等。二是與外資金融機構合作推出結構性理財產品,實現覆蓋全球市場的投資管理。尤其是QDII的推出,打通了人民幣海外投資的通道,擴大了資源配置的半徑,理財市場上出現了大量與利率、匯率、股指掛鉤的產品。

反觀國內,自1996年中信實業銀行廣州分行在國內最早掛出“私人理財中心”的牌子至今,隨着國內居民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理財意識的不斷增強,個人理財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已成爲不爭的現實。而國內被廣泛引用的一份調查結果則來自上海:該次抽樣調查表明,大多數上海市民認爲“未經專家指導的自發理財方案有很大風險”;有87%的被訪問市民表示會接受銀行提出的理財建議,其中32%的市民“最感興趣的是銀行的理財諮詢和理財方案設計”;40%的人認爲“應增加代理客戶投資操作,提供專家服務”,並“希望能與銀行理財專家建立穩定和經常性的業務聯繫”。由以上調查結果可見,如何理好財,用好自己的錢,使之能夠不斷保值、增值,發揮更大的作用已經成爲越來越多逐漸富裕起來的國人所共同關注的話題。

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需求,時至今日,國內各家銀行拓展中高端個人理財業務的腳步一直未曾停滯。個人理財業務已經成爲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中外銀行紛紛推出各自的個人理財品牌,並在個人高端客戶市場和金融產品創新上展開了異常激烈的競爭。

三、理財現狀

(一)國外理財現狀

國外銀行等金融機構都將個人金融業務作爲發展重點,面向中高端客戶的個人理財業務競爭十分激烈。在這種經營環境下的個人理財業務呈現服務內容多樣化、理財方案個性化、服務手段科技化、服務水平專業化、服務範圍全球化的特點。

1.個人理財業務品種多樣化

信託、投資業務佔有重要地位國外各類金融機構提供的個人理財業務品種豐富多樣,包括銀行、投資管理、保險、個人信託等各類金融服務,並提供有關居

2.個性化理財方案

除了爲客戶提供種類豐富、應用方便的各種投資理財工具以外,根據客戶的年齡、職業、收入、家庭等實際情況開展綜合理財諮詢,爲客戶提供量身定做的個性化理財方案,協助客戶實現財務目標是國外金融機構開展個人理財業務的通用模式。在這種個人理財模式下,金融機構充分挖掘並滿足客戶在人生中每個階段的不同理財需求,把建立並維持“一生”的合作關係作爲個人理財經營的重要原則。以瑞士聯合銀行(UBS)爲例,其個人理財業務覆蓋一個人從嬰幼年到老年的每一個人生階段。

3.綜合化立體化銷售和服務網絡。

信息科技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爲金融機構擴展個人理財業務創造了條件,同時,信息技術與金融業務的有機整合是國外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其主要特點有兩方面。第一,金融機構與目標客戶實現溝通、達成交易的途徑和手段日呈多樣化、綜合化、立體化的特點。除了傳統的營業網點、ATM等自助設備以外,客戶還可以藉助互聯網、電子郵件、電話、無線接入設備等多種途徑辦理賬戶查詢、轉賬、投資等理財業務。第二,基於信息技術的客戶關係管理系統普遍應用,金融機構藉助數據倉庫、數據挖掘技術對客戶信息的進行全面管理和深度分析,使得爲客戶提供個性化、定製的理財服務成爲可能。

4.從業人員專業化

個人理財業務的從業人員--理財策劃師已經成爲熱門職業,2001年美國“全美職業評價”排名第一的職業就是理財策劃師。而針對理財策劃師的的各種認證考試、行業組織也很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國際理財策劃師協會(Financial Planning Association, FPA),該協會負責組織對個人理財從業人員的認證考試、頒發從業執照、制定職業操守、理財策劃師的從業行爲進行監督規範等。而各類金融機構金融機構普遍把配備高水平、專業化的從業人員作爲推行個人理財業務的關鍵環節。以匯豐集團爲例,其推行個人理財服務的重要策略就是多元化的理財服務加上專業理財策劃師。

5.個人理財服務全球化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越來越強的今天,許多跨國金融機構推行個人理財服務已經不在侷限在一國或者一個地區,而是將其擴展到全球範圍。以荷蘭銀行爲例,其私人銀行業務已經擴展到歐洲、美洲的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二)國內理財現狀

近幾年,我國個人理財業務得到快速發展,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以及信託都努力發展個人理財業務。但是,由於受到許多傳統觀念的制約,與國外成熟的個人理財市場相比,我國個人理財市場還比較落後。

傳統的家庭觀念是影響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首要原因。個人理財業務的理論基礎是生命週期理論。根據生命週期理論,一個人在不同的生命週期,收入和支出情況不同,並且在大部分生命週期中,收入和支出往往也不相匹配。如果不加以進行財務規劃,可能就會出現年輕時因收入相對少而生活拮据,中年時收入非常富裕而消費相對少,年老時因收入下降而支出特別是養老、醫療等支出非常大可能又會導致生活水平下降。

在西方國家,家庭代際之間是一種“接力模式”,上一代對下一代有撫育義務,而下一代對上一代無贍養責任;也就是說上一代需要把孩子撫養成人,之後就需要孩子獨立生活了,並且孩子大了反過來也沒有義務贍養老人。因此,在西方國家,平衡各個生命週期的個人理財規劃就顯得非常必要了。但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傳統的家庭代際關係是“反饋模式”,即上一代撫育下一代,下一代反過來也要贍養上一代。在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傳統家庭觀念中,“撫育兒女”是父母的職責,“贍養老人”是兒女的義務。這樣父母和兒女之間的“相互反饋”本身就平衡了不同生命週期中收入支出的不匹配。這樣,個人理財的需求自然就受到了影響。

傳統的互助觀念抑制了對個人理財的需求。個人理財強調的是通過規劃並採取綜合財務手段來平衡個人的財務收支。而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裏,守望相助是一種積極的入世觀。親戚、朋友、鄰居、同事之間誰一旦有事,無論是婚喪嫁娶,還是遭遇天災人禍,老百姓都習慣以實物、“份子”、捐贈或借錢的形式表示關愛和幫助。正是因爲有了這種相互幫助得以度過難關,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們的理財意識,弱化了老百姓對個人理財的需求。而在西方國家,非常強調個人的獨立性,無論是親友還是鄰里之間,幾乎沒有類似於“份子”這種形式的經濟上的“互助”,也幾乎沒有個人之間的相互借貸。因此,在西方國家,個人理財規劃幾乎成爲每個公民的合理安排收支,提高或穩定生活水平的基本內容。

單一追求增值的理財觀念影響了個人理財規劃的全面發展。與西方國家強調財富的保值並維持生活穩定在一定水平上不同,包括中國人在內的亞洲人非常看重財富的增值。據波士頓諮詢集團的調查顯示,亞洲高端個人理財業務產生的利潤平均約佔管理資產額的0.5%,而在歐洲,這一數字爲0.3%。這種差距反映出亞洲富人的投資文化。富人尚且如此無窮無盡地追求財富,渴望致富的普通老百姓則更看重財富的增值也即投資收益了。因而,我國目前的個人理財幾乎就是投資理財,導致個人理財的畸形發展。當然,金融機構和個人未能全面理解個人理財,金融機構不能向大衆提供真正的全面的個人理財服務,也是導致個人理財畸形發展的重要原因。

財不外露觀念影響了金融機構向客戶提供綜合性的個人理財,也影響了個人理財的全面發展。財不外露一是因爲相當一部分人的相當一部分收入是灰色甚至是非法收入,二是很多富人擔心露富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血光之災。而個人理財是由專業理財人員通過與個人客戶充分溝通,根據客戶的階段性生活目標和客戶的生活、財務狀況,確立理財目標,並且幫助客戶制定出可行的理財方案的一種綜合金融服務。如果客戶不能將自己或家庭的所有財務狀況告知理財規劃師,理財規劃師也就不能向其提供綜合性理財服務了。

風險意識和保險觀念是制約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又一障礙。具體表現在:一是對風險認識存有偏差,寧肯亡羊補牢,也不願未雨綢繆。二是習慣於利用儲蓄來應對各種諸如醫療、傷殘等風險。三是對保險的經濟補償本質理解不深。四是中國人說話辦事都圖個吉利,一談及保險似乎就預兆有不祥的事情將要降臨到自己頭上,所以很多人都不願意將保險納入自己的考慮範圍。

雖然我國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還受到以上觀念因素的制約,但隨着我國諸多傳統觀念的轉變,我國個人理財市場終將獲得健康快速全面發展。

四、個人理財在我國發展前景

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促使居民個人財富迅速增長。根據人民銀行的統計資料,我國居民儲蓄存款已經突破8萬億人民幣。同時,我國居民的經濟生活日趨複雜化,居民的個人經濟行爲已經從單純的辦理儲蓄髮展到住房信貸、消費信貸、外匯、保險、證券投資等諸多方面,因此對個人理財業務存在較大的需求。所以國內銀行、保險公司等衆多金融機構已經把大力發展個人理財業務作爲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

雖然國內發展個人理財業務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客戶需求等方面與國外存在巨大差異,但是國內金融機構依然能夠借鑑國外各類金融機構發展個人理財業務的成功先進做法和成功經驗。首先金融機構應明確自身定位,確定目標市場。國內富裕客人客戶羣體已經比較龐大,在這一服務羣體中,擁有財富的數量也十分懸殊,也存在大衆富裕階層、百萬富翁階層、極端富裕階層,不同階層客戶的個人理財需求也差別巨大。國內任何一家金融機構目前都不可能爲包括每個階層的客戶提供個人理財服務。

因此,應根據金融機構自身特點準確定位,確定目標市場。其次,金融機構應儘快構建個人理財平臺,綜合應用信息技術,不僅爲客戶提供方便的理財工具、理財途徑,同時還建立客戶關係管理系統。第三,加強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儘快建立起一支專業的個人理財策劃師隊伍,爲個人客戶提供綜合化、個性化的個人理財服務。

五、致謝

到今天爲止,畢業設計已近尾聲,本畢業設計歷時近三個月,在這段時間裏,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痛苦!,但是我仍想借此機會對關心和支持我的所有人表示感謝!

首先我想感謝我的導師孫淑平老師,本設計是在孫淑平老師的親自指導下完成的,在進行畢業設計的這段時間裏,只要我們有什麼問題,她馬上就會想辦法爲我們解決,是她引領我步入理財的大門,引鄰我鍛鍊自己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她一直以來的悉心指導和無私關懷,單憑我自己的能力還不至於能在這麼短時間內完成本設計!在此向孫老師致以我最誠摯的感激之情!

三年來,我認真地學習了專業課程基礎知識,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獨立思考能力,但畢業設計的課題是和一種整體性的、系統性的設計,由於能力有限,經常感到力不從心,不過,我認爲還是提高了認識,學習到了東西,所以我要感謝所有的任課老師,是您們的教育和培養,才使我學有所獲。

大學生活即將結束,我感到自己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此,我要感謝學院領導,是他們教會我做人的道理。

回顧這三年多的學習和生活,還有許多的朋友和同學在各個方面給予了我很多的幫助和支持,讓我堅持到了最後,在此我要感謝所有關心和愛護我的人,今後我會繼續努力,不負大家的期望。

投資學畢業論文 篇四

淺析中國資產證券化的應對措施

一、引言

資產證券化是20世紀國際金融領域中最重要的一項產品創新。這項制度把缺乏流動性但在未來具有穩定現金流的信貸資產打包成資產池,然後以該資產池所產生的現金流爲基礎,在資本市場上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對發起人來說,可以有效降低資金成本,改善其資本結構,有利於其進一步擴大再生產,提高社會的生產效率。對於廣大投資者而言,資產證券化所產生的債券爲其提供了一種新的投資選擇,特別那些在投資標的上受到諸多限制的機構投資者。

在20世紀90年代,我們金融學界引入資產證券化,並結合我國金融行業的實際狀況,對其進行理論研究。2005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宣佈我國首例資產證券化項目正式啓動,並選擇了國家開發銀行和建設銀行作爲試點。同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聯合頒佈了《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從而在制度上爲資產證券化保駕護航。

2005年到2008年,國內資產證券化的發行規模與數量均實現了較大規模的增長。2009年到2011年,因受到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資產證券化的監管機構出於對潛在風險的考慮,暫停了國內的相關業務。2012年至今,爲資產證券化又重新開閘,發行的規模和數量實現了快速增長。但是,其本土化過程仍然存在着較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將嚴重阻礙其進程。

二、國內資產證券化存在的問題

自我國資產證券化正式試點以來,國內的各級政府連同各有關部門進行了較爲積極的探索。並結合利好的金融政策,根據國內的實際金融市場情況,不斷推進本土化的資產證券化。但是,目前國內的金融市場本身制度較爲不成熟,資產證券化的本土化遇到了以下幾點問題:法律環境急需改善,符合條件的基礎資產較少,市場參與主體有限,金融中介機構缺乏完善服務,複合型人才短缺。

(一)法律環境急需改善

資產證券化目前在國內還是一個新興事物,目前並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這導致資產證券化尚無較爲成熟的法制運行環境。雖然人民銀行、證監會等監管結構出臺了一些指導性意見或相關規定,但這些規定使用範圍有限,侷限性大,遠不能滿足資產證券化所涉及的各個行業,從而導致資產證券化的進程大大下降。

(二)符合條件的基礎資產較少

近些年來,隨着金融危機後續的連鎖反應,導致我國的實業特別是製造業長期處於利潤水平降低的狀態。資產證券化的產品通常是以項目的現金流作爲償債的基礎,實業的不景氣導致了符合資產證券化條件的基礎資產較少,很難滿足大多數企業的融資需求。

同時,資產證券化市場準入機制不健全,目前國內可用的資產證券化的標的種類有限,與西方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如何使得這些大規模的存量資產物盡其用,提高融資規模,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是擺着監管部門面前的核心難題。

(三)金融中介機構缺乏完善服務

資產證券化在國內,尚處於起步階段,是一項較爲新穎的金融創新,目前尚未建立標準的行業規範;同時資產證券化作爲一項創新業務,具有很強的複雜性,需要不同的金融服務機構,如證券公司、評級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大力協同合作才能保證項目的順利運行。

目前來講,證券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行爲較規範,但資產評估和資信評級較落後。資產評估和資信評級對於資產證券化的成功具有重要意義,資產證券化的產品能否在二級市場具有較高的流動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資產評估和資信評級的結果,因此爲了提高市場的流動性,提高企業的融資規模,有必要對這些中介結構進行必要的監管和培訓。

(四)複合型人才缺乏

資產證券化從前期的項目來源的選取,到中期對項目的現金流、資信情況進行深入的盡職調查,包括後期證券產品的發行,是一個程序繁瑣的過程,同時還要牽涉到實業、財務、金融等多個領域。這種過程與專業的特殊性對資產證券化的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從業人員既要懂得實業的經營管理過程,又要能夠熟練的使用各種金融工具將企業的融資潛力發揮到最大。目前,國內相關的人才儲備有限,絕大部分人才都來自與國外的金融機構,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發展。

三、國內資產證券化的應對策略

(一)完善有關資產證券化的法律法規

人民銀行、證監會應該根據基礎資產種類的不同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使得廣大從業人員有法可依,有跡可循,在法律的框架內爲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具體來說,首先應當明確合格基礎資產的相關條件和標準,明確償債的主體和期限,明確SPV主體地位等。同時,務必明確參與產品發行的各個中介的權利與義務,設置必要的處罰措施。

(二)加強監管,控制風險

首先,監管機構要在宏觀層面進行監管。監管機構要在在資本是否充足,流程是否完備,高層管理人員素質等方面對發起結構、受託結構、中介結構等篩選與監控,不符合相關標準的機構要及時清理,將風險扼殺在搖籃之中。

其次,各個中介結構應當在其組織結構內部,設置完善的風控體系,從項目的選取,到項目的盡職調查,到項目後期的產品發行,都應當設立完善的標準。監管部門應當定期對中介機構進行檢查與監督,提高整個行業的風險管理水平。

(三)加強對基礎資產的選擇

項目的發起發務必謹慎挑選基礎資產。基礎資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資產證券化項目能否成功。項目的發起人務必審慎選擇基礎資產,通常來講,能夠進行資產證券化的基礎資產一般要符合以下條件:第一,該項目在在未來要能夠產生穩定的可預期的現金流,並且該現金流的流量能夠覆蓋證券成本的。第二,資產的債務人擁有良好的信用記錄,資產債務人不履行或遲延履行的違約率較低。第三,擬被證券化的資產在種類、期限、利率、合同條款、到期日等方面具有較好的同質性。

(四)加強中介機構和信用體系建設

首先,監管結構應當在金融行業內部強化道德觀念,同時要創建企業和個人徵信體系,建立完善的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因此要建立公平、中立、透明的中介機構,從制度上規範其行爲,避免爲追求自身利益而導致制度的扭曲。

同時,監管機構應提高資產證券化評級機構的准入門檻,對那些品牌信譽度高、資信好、業務流程規範的中介機構承擔提供製度上的便利條件,同時嚴格取締那些資信差的信用評級機構。對評級結論嚴重失實的信用評估機構,還應該處以必要的經濟處罰。

四、結論

總之,資產證券化早已成爲國際上成熟的融資手段,但是由於國內對其引進較晚,導致了其與我國現行的法律制度、市場環境、金融體制尚未完全融合,金融中介服務機構服務質量堪憂,專業人員配備不足,這一系列的問題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思路、攻克難關使資產證券化更好地爲我國金融市場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