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德育論文

國中德育論文(新版多篇)

國中德育論文(新版多篇)

國中德育論文 篇一

一、通過抓突出主題的養成教育,沒有削弱學校的德育,反而使國小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增強

德育需要培養生成的要素可以說都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的諸基本因素分別獨立地發揮作用”,“某一基本因素有突出發展,就可以在智慧活動中取得非凡的成功。”“智力因素的水平不厭其高,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則應適當(非智力因素的)水平過高或者太低均不能取得最佳效果。”(沈德立,教育科學出版社:《非智力因素與人才培養》第8頁、10頁)我校抓住“秩序、禮貌、友愛、上進”這一組教育主題,以突出“主題性的養成教育”來統攝學校的德育工作,教師感到工作實在,落到實處,教育的憑藉恰當,措施具體易操作,教育效果好,學校風氣近幾年來一直保持在良好狀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突出“秩序、禮貌、友愛、上進”意識和習慣的養成,學習生活井然有序,學習熱情高漲,積極向上參與各種活動,學習成績名列會師鎮國小前列,受到家長和社會的好評。

二、充分證實了當前國小德育教育的主題應是“秩序、禮貌、友愛、上進”

我們重點進行了以“秩序、禮貌、友愛、上進”爲主題的養成教育研究,能否體現國小養成教育的充分性和全面性,這是研究課題必須回答的問題。從理論方面,國小養成教育的憑藉和依據是《中國小生守則》《國小生日常行爲規範》,而“秩序、禮貌、友愛、上進”這一組主題就是通過對《中國小生守則》《國小生日常行爲規範》進行分析、研究提煉出來的。更爲關鍵的是,通過實踐研究,證明了突出“秩序、禮貌、友愛、上進”爲主題的養成教育帶給學校的是良好的秩序,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班風校風的進一步良性發展,學生積極上進,努力爭先。良好的育人環境在主題性的養成教育中得到張揚,師生的進取心理在主題性的養成教育中得到更好的激勵,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意識在主題性的養成教育中得到增強。通過反覆的良性的重複強化,在學生的頭腦中印刻下“秩序、禮貌、友愛、上進”這一組詞語符號,學生成年後,這些詞語符號一定會在他個人人生的各種十字路口和關鍵階段,起到良好的“提醒、警示、強化”作用,爲學生個人在人生中不斷成長進步發揮良好的自我督促、激勵作用。我們認爲,從積澱學生人格核心的要素來看,“秩序、禮貌、友愛、上進”,這些主題都是兒童人格核心中需要積累的因素,是必不可少的。這些要素能夠在日常教育活動中自然地培養習得,日積月累,終成品質。這五種品質雖然相互聯繫,但每一個品質所反映的內容畢竟不同,不能相互覆蓋和相互代替。在教育過程中不提倡對幾種品質同步進行齊頭培養,分步推進是必要的;如果條件不允許,在一定的時期內只能進行一種品質的養成訓練,教師也必須具有訓練其他品質的意念,從而使教育遊刃有餘,生動而具有後續性,實在中蘊藏着前瞻性,單進中體現出整體性,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構建出適合我校特點的“主題性”養成教育內容體系

我們把國小“秩序”教育分解爲三大塊:即學習上講秩序、活動中講秩序、生活上講秩序。每一塊又列出若干條目,每塊、每條都是在“秩序”的統攝下,爲突出“秩序”服務的。學校將這些要求通過不同的方式向學生宣講、展示,讓學生熟悉它、理解它,在學校生活中踐履它,長期規範,經年積累,學生的秩序意識逐漸形成,秩序習慣逐步養成,爲良好校風的形成、保持、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在“秩序”教育的基礎上,我們研究探索出《禮貌教育內容體系》《友愛教育內容體系》《上進教育內容體系》,並分步實施驗證它們的操作性、實用性,通過教育實際的摸索,完成了我校主題性養成教育內容體系框架,爲今後更好地開展養成教育提供了憑藉。

四、克服了德育中的空洞做法

德育的倒置現象即通常所說的“國小進行共產主義教育、中學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大學來抓學生行爲習慣的培養”,這是德育空洞做法的直接後果。德育特別是國小德育,主要是爲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打基礎,也就是我們所提出的爲學生的人格形成積澱良性要素。可一段時期中,爲了突出德育的所謂方向性功能,在國小德育中高唱口號,用不切實際的空洞口號來作爲具體的教育要求,用遠大的方向性要求來作爲操作性目標,師生無法把握,只有緊跟唱口號,呈現出一派虛假的德育繁榮。“空必假,假襯空,虛假教育出歪風”,不切實際的空洞教育只能培養強化人們的兩面性個性,陽奉陰違,投機取巧,作風漂浮,好高騖遠,最後給個人和社會造成損害。我們從最基本的、最實在的“秩序、禮貌、友愛、上進”着手,以它們爲主題開展德育工作,強化“秩序、禮貌、友愛、上進”意識,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教導學生要做一個“守序、懂禮、協作、上進”的人。如果現在在校園中遵守學校生活秩序,長大成人後進入社會生活,就會自覺地遵守社會秩序。我們堅信,一個“守序”的人,決不可能走向社會的反面;相反,一個不切實際的人,很有可能成爲危害社會的人。可見,克服空洞教育是多麼重要。

國中德育教育論文 篇二

>>國中班級管理的公平性問題研究 國中班級管理的公平性問題探究 菏澤一中班級管理中的教育公平問題分析和對策 國中班級管理問題研究 國中班級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農村國中班級管理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淺談國中班級中“小團體”的教育管理 淺談國中班級管理中的“五心”教育 淺談在國中班級管理中的教育激勵 情感教育在國中班級管理中的應用 轉型期農村國中班級管理中對問題學生教育的思考 國中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農村國中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基於國中班級管理中的問題分析及措施研究 國中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國中班級管理中的班級文化建設 國中班級管理中應處處彰顯公平性 國中班級管理存在問題和對策研究 國中班級管理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 淺論國中班級的教育與管理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論文網 >教育 >國中班級管理中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 國中班級管理中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 雜誌之家、寫作服務和雜誌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e("作者: 嚴秀英")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於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 要】近幾年,教育公平問題愈加受到社會關注,政府採取了諸多教育公平的改革措施,雖然一定程度上爲實現教育公平做出了努力,可結果卻差強人意。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教育不公平的現象屢見不鮮,導致學生受到不公平待遇,使其喪失學習積極性和缺乏自信心,因此研究解決班級管理教育不公平問題的對策具有實際意義。 【關鍵詞】班級管理 教育公平國中班級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1-0151-02

本文主要從班級管理和教育公平的概念、國中班級管理中教育公平缺失的方面、以教育公平爲目的改革國中班級管理的對策三個方面進行闡述,旨在提高我國國中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爲國中生創造輕鬆、優質、公平的學習氛圍,同時提升我國教學管理的公平性和整體教學水平。

一 班級管理與教育公平的概念

1.班級管理

基於浙江師範大學傅建明教授在《班級管理案例》中指出:“班級管理是指班級管理的主體在班級教育管理的實踐活動中發揮管理職能,使班級管理客體向班級管理目標發展的過程。廣義的班級管理指學校領導和年級組長對學校班級的教育管理;狹義的班級管理是班主任和各科目老師對班裏各學科的管理”。本文主要講的是狹義的國中班級管理。

2.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定義也被分爲宏觀和微觀兩部分,宏觀的教育公平指教育形式的公平性,微觀的教育公平指教育的實質的公平性。田恆平在《中國小班級常規管理》中闡述:宏觀上的教育公平,是社會給予社會成員自由、平等分享公共教育資源的發展狀態。微觀上的公平,指班級作爲教育的基礎單位,實現教育公平的形式即教育公平要因人而異。根據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教育方式,爲學生提供適用的發展空間,共享教育資源。

二 國中班級管理中教育公平缺失的方面

1.國中班級德育管理不公平

國中班級管理中德育管理的不公平現象主要表現在:(1)班主任對認真學習的集體較重視,打壓消極學習的小集體。由於國中生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對他們進行一味的打壓會起到反效果。(2)國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不能一視同仁對待。班主任重視優等生,忽視後進生的做法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3)班主任針對國中生的德育品行評價缺乏公平性。教師注重升學率,忽視對學生的品德評價,更有教師把品德評價交給學生寫。

2.國中班級教學課堂管理不公平

目前我國國中生課堂教學管理的不公平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教師的教學設計不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教師採取陳舊古板的教學設計,無法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2)教學過程的不公平。教師缺乏與不同層次的學生溝通、情緒難以控制、課堂評價過於空洞等問題直接影響教學效果。(3)教師對學生不公平的課堂評價。教師對後進生的作業檢查不細緻,動不動就要求重寫。

3.國中班級學習管理不公平

國中班級學習管理的不公平包括:(1)學生的課後作業沒有因人而異,打擊後進生的學習積極性。(2)教師對學生的課外輔導不公平,對優等生比較偏袒,對後進生抱以隨波逐流的想法。

4.國中班級活動管理不公平

國中班級活動管理不公平的表現主要有:(1)班級的活動內容較爲單一,無法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和潛能。(2)班級中學生參與活動的機會不平等,部分學生被班主任懲罰不許參加班級活動,致使學生對於不公平待遇產生心理壓力甚至輟學思想。

5.國中班級日常管理不公平

國中生的日常管理中不公平現象有:(1)班主任缺乏與學生家長的溝通,無法更深入地瞭解學生,且對待學生家長沒做到一視同仁。(2)對於班幹部的選拔出現不公平現象,成績好才能做班幹部,不僅埋沒了學生的個人能力同時使學生對班幹部產生牴觸心理。(3)班級排座位現象不公平,後進生基本與前排座位無緣,班主任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反應和想法,只能增加學生的負面情緒。(4)對學生的違紀行爲不公正且獎懲不公。

三 以實現教育公平爲目的改革對策

1.堅持“以人爲本”改革學校管理

樹立“以人爲本”的班級管理理念能夠使班級管理更好地發展。堅持“以人爲本”的主要措施有:(1)加強推進學生的素質教育,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爲首要目的進行教育。社會的發展需要綜合性人才,所以班級管理應注重學生的整體素質教育。(2)設置多樣化的學習課程,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和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2.立足班級管理概念,實現教育公平的管理目的

完善班級的管理是實現教育公平的主要途徑,對於傳統消極的班級管理制度我們應給予批判,避免班級管理出現班主任“一言堂”的情況。班主任的專制管理思想只會使學生產生行爲和思想的叛逆。國中班主任對班級的管理應遵循“以生爲本”的管理理念,給予學生必需的人文關懷,並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心理變化。新的班級管理理念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地面對學習壓力,調整心理樂觀地面對生活。

3.國中班主任提高自我素質,公平對待學生

班級管理制度中班主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平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是國中班主任的責任和基本素質。立足班級管理現狀,班主任應做到正確引導小集體的發展,促進大集體的優質持久發展。班主任對學生要因材施教,提高班集體的凝聚力。同時班主任還要做好班級的德育工作,公正地評價每個學生。對學生的關心要一視同仁,使每個學生都感受到班主任的關心。不能忽視學生的感受和個人意願,激勵並鼓勵學生髮揮特長和潛力。國中生對班主任的評價是相當重視的,班主任不能對不同學生有不同待遇,要做到一視同仁。對學生道德評價的過程同樣體現了教育的公平性。

4.豐富班級活動,學生積極參與

國中生對於班級的活動是比較有熱情的,班級活動體現班級團結力的同時能夠展現學生的不同特長,是國中生實現自我價值、提升成就感的重要渠道。班主任應豐富班級活動項目,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和發揮潛能的機會。同時班主任應鼓勵每位學生參與班級活動,講授團體凝聚力的重要性,從活動中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傾向,從而實現班級管理的公平。

5.公平公正處理日常事務,獎懲公正

國中班級管理中,家長與班主任的溝通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班主任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能夠幫助班主任更多地瞭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個人想法,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督導,從而做到真正地與家長一起關心學生的成長髮展。班主任與家長溝通交流的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態度和語氣,對待學生家長要一視同仁,尊重家長和學生的意見,幫助並協助家長一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 結語

國中班級管理實現教育公平具有現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國中教育的主要目標和追求就是教育的公平。解決目前國中班級管理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問題,應該堅持“以人爲本”,樹立教育公平的管理觀念;同時班主任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培養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要努力豐富班級日常活動,創造輕鬆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應注重因材施教,保證每一位學生學有所成;要用心公正地處理好每件事情,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在維持班級正常運行的同時,爲每個國中生提供公平的發展機會和平等的教育服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育公平,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國中德育教育論文 篇三

【關鍵詞】德育主體;國中教學;德育管理

0引言

教書育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對每個教師的工作的最簡單的解釋,“教書”即對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方面的培養,育人則重點在於對學生進行心理髮展和道德品質發展方面的教育。學生的德育教育、班級的德育管理不僅是班主任的職責,在每個任課教師的教學過程中都會遇到種種問題,在處理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對班級進行德育管理,也是每個教師的職責。

1 目前國中教學中的德育管理現狀

1.1 教師在教學中難以滲透德育教育

目前國中的任課教師在教學中難以滲透德育教育,一方面受到教師()角色影響,另一方面受到教學壓力影響。以英語教學爲例,英語教師擔負着學生應對會考的教學任務,知識教學本身就要耗費很多精力,無暇顧及對學生的德育管理;如果英語教師不是某個班的班主任,面對學生的課堂問題只能“約束”,如果藉此機會大講德育,則會遭到“多管閒事”的評價。

1.2 學生被動接受德育教育

國中學生處於青春期,青春期是矛盾的時期,也是心理、性格發展的關鍵期。然而,和心理及品德發展關鍵期重疊的是學習的關鍵期,學校和家長將培養目標都放在學生的學業水平上,對學生心理髮展和品德發展的需求卻很忽視。即便是班主任在班級活動中着力進行德育教育,班級活動的內容也並非完全出自學生所想,學生被動接受德育教育,是目前國中德育管理的一大特點。

1.3 教學中的德育管理效果不明顯

即便是學校、家庭都喊着“德育教學重要”,但德育管理的效果並不明顯。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都是流於表面的,出了問題教育,不出問題不管。這導致德育管理一直處於“解決問題”的狀態,而不是“品德建設”的狀態,學生的品行問題一直存在,可見德育管理效果不明顯。

綜上,國中教學中的德育管理,從方法上缺乏情理性,從內容上缺乏主體性,不僅德育管理效果差,而且與現代教育中的人本思想不符合,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重視德育的情理性及學生的主體性,以促進德育管理的效果達成。

2 在國中教學中突出情理性的德育教育

2.1 重視師生關係建立爲情理性德育教育提供情感基礎

即使英語教師等任課教師不能對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整體性的德育教育和管理,但也能夠通過教學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以師生間互相尊重、融洽的關係作爲紐帶,使學生對教師和對學業產生信任感,此時教師再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就有了堅實的情感基礎,教育和管理的效果也會提高。例如,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涉及到家庭和社會關係的內容中,使用情境教學的方式,將“Family、Friends”等重要的角色學習與學生的生活聯繫在一起,在課堂上傾聽學生用英語敘述的小故事,表達出對學生的分享的讚美和鼓勵,那麼學生會對教師產生信任感和尊重的態度,在課堂上自然會約束自己的行爲,儘量不要讓教師“不喜歡自己”。

2.2 改善對學生德育問題的態度及表達方式

很多任課教師認爲學生的德育教育和德育管理不是自己教學的主要任務,因此面對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常以批評、約束、責罰的形式解決,例如,某班的英語課的內容是進行口語練習,而有一組學生卻藉此機會開始閒聊,教師上前制止,並批評學生:“別人都練習口語就你們兩個在這兒閒聊,還上不上課了!不上課以後英語課去你們班主任辦公室待着吧!”這樣的德育管理雖然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但教師這種方法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認爲“老師想把我們趕出課堂”,並對教師產生反感,而教師並不能真的將學生趕出課堂,但是學生的恨意會使以後的英語課堂再沒有安靜;如果英語老師發現學生利用口語練習的時間聊天,上去溫和的拍拍學生的肩膀,告訴他們:“Please speak English,this is an English class but not Chinese”,然後微笑着跟學生說:“你們有什麼高興的事情,老師也很想知道,不如下課之後咱們一起聊聊吧,老師現在在上課沒有時間,好像你們也沒有時間閒聊吧?”這樣的處理方式會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保護,教師溫和的態度也會使學生意識到自己行爲的錯誤,並馬上改正。

3 在國中教學中實現德育教育的學生主體性

3.1 從學生的天性角度出發實施德育教育

青少年時期的心理髮展和品德發展存在一定的方向性,被認同、被尊重、獲得愛是每個學生心理髮展的要求,學生做出違反校規的行爲、成爲問題少年,大多數也與平時所得到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關。有很多學生打架、辱罵同學、在課堂上不遵守紀律,仔細詢問其原因,最終的答案都是“我知道是錯的,但是我覺得無聊”,“我學習學不會,老師不重視我,那還不如做點自己想做的”,“我父母從來不管我,讓他們到學校來,他們才能重視我”,可見,青春期學生的天性都是純善的,很少有學生以調皮搗蛋爲樂,也很少有學生是天生就有人格問題和暴力傾向的,教學中的德育效果不佳,是因爲沒有對症下藥的緣故。仍以英語課堂爲例,如果有學生屢次不遵守課堂紀律,那麼英語教師應該尋找學生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希望受到重視?還是缺乏學習興趣?然後選擇符合學生希望的德育教育和管理的方法,如多提問學生,請學生幫助教師拿教輔工具,爲學生安排特殊的學習內容等。

3.3 重視學生的“德育自評”以實現自我教育

“學生課堂表現怎樣”、“學生在校行爲是否優秀”總是由教師、家長甚至專家來評定的,很少有學生能夠在師長面前對自己的心理髮展和品德發展侃侃而談的,可見,國中生對自己的評價也沒有上升到“德育”的水平。因此,建議教師們在教學中促進學生對自己的行爲的自我反思,如在課堂上管理學生之後,問學生一個問題:“你能夠站在老師的角度,或者站在同學的角度想想自己的行爲嗎?”,或者在管理學生之後,問全班同學一個問題:“你們身上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嗎?爲什麼?大家的心裏是怎麼想的?”通過這種方式促進學生理解學校德育教育和德育管理的根本目的,認識到自己在德育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以德育自評的方式實現自我教育。

4 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國中教學中的德育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要在國中教學過程中突出德育教育的情理性,就應該重視師生關係建立,還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改善對學生德育問題的態度及表達方式;要在在國中教學中實現德育教育的學生主體性,就應該從學生的天性角度出發實施德育教育,並將德育評價的權利交給學生自己。

參考文獻:

[1]章自達。突出德育情理性,尊重學生主體性――淺析國中班級建設中的德育管理[J].現代企業教育,2013(10):36-37.

[2]楊嬌珍。發揮學生主體性,增強德育課時效性[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2(01):38-39.

[3]嚴世祥。分析中學德育管理中的“以人爲本”[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7):16-17.

[4]袁銳鍔。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的德育模式探討[J].學術研究,2000(0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