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生毛概論文如何寫 大學毛概論文800字【精品多篇】

大學生毛概論文如何寫 大學毛概論文800字【精品多篇】

大學毛概論文 篇一

《科學發展觀》

[摘要] 企業文化理論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它的內容隨着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科學發展觀應該成爲現代企業文化的理論基石,現代企業文化應體現“以人爲本”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協調發展。

[關鍵詞] 現代企業文化;以人爲本;可持續發展;全面協調發展

任何企業都有企業文化,它以自發或自覺的態式存在着。中國的老字號同仁堂和瑞福祥正因爲有自己的獨特的企業文化才能傳承至今。但是,現代管理學意義上的企業文化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從西方國家傳入我國的,作爲一種現代管理理論和管理方式,它已經成爲世界性的時尚和熱潮。而且隨着我國加入WTO,融入經濟全球化,企業文化已經成爲企業繼人才、物質、資金、知識之後的第五大經營資源而備受企業重視。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世界知名的管理科學權威和領導科學權威科特教授預言:未來十年企業文化很可能成爲決定企業興衰成敗的關鍵因素。《財富》雜誌也曾指出:世界500強企業之所以勝出其他企業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善於不斷給企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憑藉企業文化,使它們保持百年不衰。

企業文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企業文化理論初始階段代表作,被稱爲“美國工商管理聖經”的《追求卓越》的作者湯姆・比德斯就坦言,絕不再版這本書,因爲“現在的境況和當時已經完全不同了”。在中國,企業文化理論雖然起步較晚,也是在與時俱進。改革開放初期,因爲實行計劃經濟,所以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集體企業都共同宣揚“以廠爲家”,而職工則是“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很少有個性的企業文化,而且這個時期的企業文化均處於自發階段。直到黨的十四大召開,明確了要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自覺地企業文化建設纔開始了一個新階段,但由於思想的侷限,這一時期的企業文化更側重管理,例如“以職工爲本”、“管理出效益”等。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我們的企業文化建設越來越呈現出自己的特色,涌現出海爾、聯想、寶鋼等一批被世界認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企業文化。現在,中國企業要想融入世界經濟的浪潮,必須立足實際,放眼未來,創建更加符合時代潮流,更有生命力和競爭力的現代企業文化,這就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爲理論基石,創建符合時代要求的現代企業文化。

首先、現代企業文化要體現“以人爲本”

溫家寶說:“堅持以人爲本,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曾慶紅說:“以人爲本是發展的目的,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所謂以人爲本,首先強調人的主體性,也就是說人是世界上惟一具有主體性的動物,人可以根據需要自我創造、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堅持以人爲本就是要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並創造條件千方百計激發人的能動性。其次就是對人的尊重,人不是機器,而是有獨立情感和個性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被尊重、被理解、被重視的需要。以人爲本就是關心、愛護、尊重每個個體,讓人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有完整的人格和尊嚴。再次,強調個體的價值意義,每個人通過後天的學習和訓練都會形成自己的價值,這種價值通過勞動表現出來,以人爲本就是創造機會使每個人的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並提供條件滿足個人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

西方經濟學者主張經濟增長的模式靠4個因素:資本積累、資源稟賦、技術進步、勞動力投入。世界著名的經濟學家認爲,凡是優秀企業的經營都要建立在這4個輪子之上,但是在知識經濟時代這種主張是有缺陷的,因爲他缺少了人,知識經濟也就是現代經濟和傳統經濟的不同在於對人的態度,沒有了人才,一切將無從談起。傳統經濟重資源,輕視人,而現代經濟則重視人,以人爲本。這裏的以人爲本又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企業內部,以人爲本就是以員工爲本。以人爲本的現代企業文化對員工的管理更加人性化,“泰勒制”的管理方式已不適應現代的管理,由於“自我實現的人”、“複雜人”理論的出現,現代的管理更強調尊重,激勵,發掘人的潛能,調動人的積極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關係也不是上級和下級服從和被服從的關係,而是團結、合作,相互影響、相互帶動、相互尊重的關係。對人才的態度更加寬容,只要你有聰明才智,就給你最大的自由空間。二是在企業外部,以人爲本就是以顧客爲本,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要充分滿足顧客的需要,體現人性化、個性化,使顧客的自我尊重得到滿足。“顧客就是上帝”的觀念傳入中國後,引起了企業界的廣泛重視,但是真正將這種觀念內化提升爲企業文化,要走的路還很長。

其次、現代企業文化要體現“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原則,是人類對社會發展問題認識的深入,它是人類以沉痛的代價換來的認識成果,而且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同。根據聯合國組織的定義,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它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原則:第一、持續性原則即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必須維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受範圍之內,以保證發展的持續性。第二、共同性原則,即由於人口、資源、環境的問題的全球性要求全人類通力合作,共同保護地球環境和自然資源。第三、公正性原則即對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即要求代內公正也要求代際公正。針對目前我國高能耗、高投入、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的資源利用現狀,現代企業文化應高瞻遠矚,立足人類整體利益,創建綠色生態型企業文化,使企業在謀劃全局,制定發展戰略、確定新產品開發方向時,尊重自然規律,保護環境,增強企業的責任意識、憂患意識、參與意識,樹立企業的綠色文明觀、道德觀、價值觀,將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融爲一體。而且防治污染、回收資源、節約能源的綠色技術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如果企業文化不能與之保持一致,最終只會走下坡路,被時代拋棄,不能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歐美許多大企業都帶頭生產綠色產品,中國也越來越重視綠色科技,綠色科技要求綠色管理,綠色管理要求綠色文化,但我國的綠色文化遠沒有上升到企業價值觀的高度,可持續發展也沒有內化爲企業的約束力,更沒有成爲企業職工的自發約束力。

再次、現代企業文化要體現“全面、協調發展”

全面、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另一重要原則,全面發展是指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整體推進,社會全面進步。任何社會的進步,經濟是基礎,但是僅僅經濟增長並不代表社會的真正進步,還應該包括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民幸福感的提升。協調發展是指經濟政治文化的相互協調,相互促進,使經濟和政治、人與自然、國際和國內、城市和鄉村、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相互配合、協調發展,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結構比較合理、速度和效益比較契合的良性運行狀態。在現代企業文化建設中,必須體現全面協調發展,不能將對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作爲惟一的目的,社會效益也是企業效益的一個重要砝碼,體現社會效益的企業文化成爲提高企業經營業績和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和精神動力。這就要求企業文化重視利潤目標又超越利潤目標,注重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文精神和人文環境建設,把企業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作爲企業的終極價值追求。經濟效益的提高和社會效益的注重並不是相矛盾的,如誠信經營,反對欺詐、惡意重傷、誹謗等惡性競爭手段既是現代企業安身立命之本,又可以產生社會效益,在全社會倡導誠實、信用的良好的社會風氣。對公益事業和弱勢羣體的資助不但體現了企業的愛心和情操,更凸現出企業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用這樣的企業文化薰陶的員工自然會團結一心,努力向上,只有這樣的企業才能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總之,現代企業文化在21世紀的企業發展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關係到企業的可持續增長力,這是取得共識,毋庸置疑的。所以用正確的理論指導企業文化的建設方向就顯得至關重要,否則就是方向性的錯誤。科學發展觀是適應時代潮流,符合世界經濟發展方向的理念,它應該是現代企業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石。企業文化雖然是“舶來品”,但並不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專利,利用中國的傳統文化,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文化,創建世界一流的企業是我們的責任。

毛概相關論文範文字 篇二

《論毛澤東思想的當代價值》

摘要: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當代價值,是黨的指導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思想淵源,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思想先導;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和科學方法論在當代具有恆久價值。

關鍵詞:毛澤東思想 地位 價值

中共黨章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作爲自己的行動指南。”①在今天這個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特別是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地位的確立,科學看待毛澤東思想作爲黨的指導思想的當代價值,顯得十分重要。

1 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

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就確立毛澤東思想爲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爲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反對任何教條主義的或經驗主義的偏向。”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十七大報告中被提出以後,雖然沒有包括毛澤東思想,但是並不意味放棄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作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思想先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對包含着一連串互相銜接的階段的發展過程的闡明”;③同時“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④

2 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理論價值:思想淵源和思想先導

毛澤東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論價值和指導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1)馬克思主義觀。毛澤東同志認爲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應當把它當成革命的科學來學習,同時,對於其中所體現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於觀察和解決問題的立場和方法也應該好好學習。馬克思主義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方向與保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根本世界觀和科學方法論。

(2)國體、政體觀和黨建理論。毛澤東思想指出中國應該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設社會主義。同時,在中國特殊的國情和黨情下,毛澤東思想從理論和實踐上明確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和怎麼樣建設黨”這一根本性、歷史的課題;他還特別強調在奪取全國革命勝利後要遵循“兩個務必”的思想,這對於加強黨的廉政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有重要的啓示作用。

(3)社會主義的矛盾理論。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毛澤東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進行自我完善和發展;同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社會矛盾理論是新時期改革與發展的思想根源與理論基礎,也爲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科學方法。

(4)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在《論十大關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文章中,毛澤東同志強調中國的發展要從農業大國這個基本的國情出發,走自己的路,並提出了“以農業爲基礎,以工業爲主導”的經濟發展的總方針和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這爲新時期中國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勾畫了宏偉藍圖。

(5)文化觀、科技觀。毛澤東同志先後提出了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文化理論以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爲今用,洋爲中用”的發展文化的方針。毛澤東同志還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並提出決定科技革命成敗的關鍵是科技人才。這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文化事業和科技的發展與進步。

(6)調查研究的思想。毛澤東同志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並指出調查研究要有端正態度和科學方法。他的這種調查研究思想有利於正確地制定和貫徹落實相關的方針政策,能夠密切聯繫羣衆,爲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明瞭基本方法,是必須要永遠堅持的根本性工作方法。

(7)人民軍隊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思想。毛澤東同志提出人民軍隊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黨指揮槍”是建軍的根本原則。同時,關於國防建設、發展現代化的國防技術等都爲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防與軍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8)外交戰略思想。毛澤東同志主張實行獨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並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與第三世界站在一起,支持亞非拉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這爲正確認識當代國際社會的戰略局勢,制定正確的外交戰略提供了指導原則。

3 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和科學方法論具有恆久價值

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和科學方法論具有超越時空限制和歷史條件的長遠意義與恆久價值,它成爲了人們的一種潛在意識,是指導我們黨行動的科學指南。

3.1 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價值

(1)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理論基石和靈魂支撐。正因爲毛澤東同志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而找到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鄧小平同志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突破了傳統社會主義觀念的束縛,揭示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江澤民同志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弘揚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胡錦濤同志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作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法寶,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拓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以主席爲首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思想路線不動搖,提出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的總佈局。

(2)羣衆路線。羣衆路線是我們黨根本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毛澤東同志“把羣衆路線提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高度做出理論概括,或者說,把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化爲領導方法,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的一個創舉”。⑤江澤民同志也指出,我們黨始終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就是把羣衆路線堅持好、發揚好。黨的報告也提出要“堅持以人爲本、執政爲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⑥“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爲民務實清廉爲主要內容的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着力解決人民羣衆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羣衆工作的能力。”⑦如今羣衆路線已經成爲黨領導下各條戰線和各項工作的根本方法。

(3)獨立自主。獨立自主主要是指立足於本國,走自己的路,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革命和建設事業。它踐行自力更生爲主,爭取外援爲輔的基本方針。在獨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原則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斷奮鬥,努力進取,取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勝利。黨的報告也明確指出:“九十多年來,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勝利,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⑧

3.2 毛澤東思想的方法論價值

在毛澤東思想中有許多科學的方法論值得我們學習並運用在各項工作實踐中。例如,矛盾分析方法。毛澤東同志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用中國自己的話語進行解釋和應用,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與大衆化。同時,毛澤東同志還重點闡釋了關於矛盾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共性與個性的關係以及兩點論和重點論的關係等,這些都具有重大的意義。新時期,黨的“兩手抓”、“三位一體”、“四位一體”、“五位一體”等的治國方略的實施,都是對矛盾分析方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具體運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實踐我們可以發現,毛澤東思想的價值是開創性、奠基性與導向性的。新時期,我們要立足於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以新的視野,進一步認識和挖掘毛澤東思想寶庫中具有當代價值的理論觀點與智慧閃光,並使之成爲我們行動的科學指南。

註釋

①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數據中心:黨章[EB/OL]。

②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數據中心:黨章[EB/OL]。

③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④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⑤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註釋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⑥⑦⑧人民網。報告全文。[EB/OL]。

毛概論文範文字 篇三

《毛澤東反腐敗思想淺析》

[摘要]毛澤東反腐敗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反腐敗鬥爭的重要理論來源和指導思想。認真學習和研究毛澤東反腐敗思想,對於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毛澤東;反腐敗思想;思想教育;監督體制

反腐敗思想是毛澤東思想體系中很有特色的組成部分。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毛澤東高度重視黨風廉政建設並身體力行,爲正確而有效地開展反腐敗鬥爭進行過一系列艱辛的探索,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認真學習和研究毛澤東的反腐敗思想,對於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毛澤東反腐敗思想的主要內容

毛澤東作爲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核心,在領導我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中,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國實際的理論觀點和指導原則,反腐敗思想就是其中的內容之一。他在總結執掌政權的經驗和教訓中,探索出了一條控制公共權力腐敗,避免“週期率”重演的反腐敗之路。

(一)思想入手,教育防腐,長抓不懈

毛澤東認爲,共產黨執政後的腐敗現象是少數的個人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受到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封建剝削和資產階級腐朽思想意識腐蝕的結果。“就其社會根源來說,這是反動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反動作風的殘餘在我們黨和政府內的反映的問題。”[1]因此,毛澤東從政治的高度上強調思想教育和思想鬥爭在反腐敗鬥爭中的意義。從井岡山時期的要求紅軍對百姓的秋毫無犯,到土地革命時期的堅決反對貪污浪費;從抗日戰爭時期的要求保持黨員幹部的純潔性,到解放戰爭時期的肅清貪官污吏;在民主革命時期,他主張思想建黨優於組織建黨。在進城前後,他又一貫堅持經常對黨員和幹部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教育。因此,可以說旗幟鮮明的抓黨風廉政建設,堅決反腐敗,貫穿了毛澤東的整個政治生涯。正是由於毛澤東領導全黨深入持久地反對腐敗,所以廣大黨員幹部形成了以黨性自警、以廉潔自律的良好風氣。始終不斷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毛澤東反腐敗思想的重要內容。

(二)整風整黨,民主監督,羣衆路線

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的反腐敗問題,主要是從黨的建設角度來思考,也就是以黨風問題來處理的。整風整黨,就是不斷通過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進行思想教育,通過向先進模範人物學習,藉以提高幹部的政治覺悟和思想道德水平,從而在思想深處築起一道反腐敗的防線。爲此,中共先後於延安時期,1950年、1951年、1954年、1957年開展了一系列的整風運動,對全體黨員特別是當時的高級幹部進行思想和生活教育,在全黨樹立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和艱苦樸素的思想和作風。

關於民主監督的思想,1945年7月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等在訪問延安數日後,曾就廉政問題同毛澤東有過深入的討論。黃炎培曾坦率地對毛澤東說:“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及至一國,大都跳不出這週期率的支配”。毛澤東自信的回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2]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意識到如果出現了腐敗,要充分依靠羣衆,以民主的力量治理腐敗。要實現民主治腐,就要強化監督。毛澤東在黨的八屆二次全會上講道:“我們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滋長官僚主義作風,不要形成一個脫離人民的貴族階層。”說明民主治腐,強化監督是毛澤東反腐防腐思想的重要點。這種監督,一方面來自羣衆的監督,另一方面來自民主黨派的監督。“爲什麼要讓民主黨派監督共產黨呢?這是因爲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耳邊很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3]毛澤東認爲有了民主黨派監督對我們更爲有益。

毛澤東高度重視依靠人民監督,毛澤東認爲反腐敗能否成功在於能否走羣衆路線,能否發動羣衆,能否依靠羣衆。在黨全面執政條件下,他認爲沒有羣衆監督,就不可能對包括腐敗分子在內的反動分子實行有效的專政。他說:“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纔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纔不會人亡政息。”毛澤東認爲共產黨是爲人民謀利益的黨,它本身無私利可言。他說:“國事是國家的公事,不是一黨一派的私事。”[4]共產黨有毛病需要“內外夾攻”,共產黨和民主黨派形成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原則和方針,正是毛澤東這一思想的反映。

(三)從嚴治黨,以身作則,廉潔自律

從嚴治黨是毛澤東反腐敗思想的核心內容,是維護黨的紀律的嚴肅性,防止和克服黨內發生消極腐敗現象的有力武器。從嚴治黨清除了黨內的一些腐敗分子,教育和挽救了一大批幹部,有力地抵制了資產階級思想對革命隊伍的侵蝕,進一步加強了執政黨的建設。中國古人講:“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西方學者霍爾巴赫指出“在不道德的國王統治下,惡德本身也變得高尚起來”。毛澤東高度重視要求黨政領導幹部搞好率先垂範廉潔自律方面的修養。在這方面,毛澤東是全黨的光輝典範,要求別人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毛澤東對自己的親人、身邊的工作人員都從不爲其謀取私利。毛澤東率先垂範,在黨內多次強調謙虛謹慎,反對以功臣自居,搞特殊化。毛澤東極力主張幹部低薪、勤儉,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認爲這是預防腐敗的重要條件。1957年整風開始時,他提出“要經過整風,把我們黨艱苦奮鬥的傳統好好地發揚起來。”60年代初,他又特別強調“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並進一步提出勤儉建國和勤儉辦一切事業的方針。他始終把自己放在普通老百姓的位置上嚴格要求。在經濟困難時期,和全國人民一樣過艱苦生活,給全國人民極大鼓舞。毛澤東艱苦奮鬥的思想,是黨的建設和加強黨員的修養的基本要求的,使我們黨保持了和人民羣衆同甘共苦、艱苦創業、同心同德的血肉聯繫,毛澤東以自己的行動塑造的人格魅力,感染着黨員幹部羣衆,是對廣大黨員、幹部防腐倡廉極大鞭策和激勵。

二、毛澤東反腐敗思想的理性思考

(一)腐敗尋因

毛澤東主要從腐敗者個人的思想道德角度來尋找腐敗產生的原因。由於受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人治主義影響,毛澤東認爲腐敗產生的根源主要是共產黨內少數人個人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受到了封建剝削階級和資產階級腐朽沒落思想與文化的影響,是政治上革命意志衰退、進取心喪失所導致的。這種思考的侷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毛澤東對腐敗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認識。可以說,腐敗的產生首先應該是制度上的問題,鄧小平就曾說“腐敗的存在首先是現行政治經濟體制上的弊端所造成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反方向。”[5]在現行的腐敗尋因中我們應該關注更深層次的原因,應該從制度、體制、機制等方面入手,這樣才能從源頭上遏止住腐敗產生的深層次條件。

(二)羣衆運動

毛澤東的廉政反腐實踐,十分強調羣衆運動這個形式,特別是在他的晚年,更是發動了一次又一次整風運動來懲治腐敗。經驗表明,這種運動形式,雖取得過一定成效,對腐敗分子有一定震懾作用,但卻暴露出不少弊端。毛澤東時期的羣衆運動就是某種意義上的大民主,利用戰爭年代的經驗,通過羣衆運動的方法,發動廣大羣衆同腐敗分子進行鬥爭,藉助運動的聲勢、羣衆的力量,通過鬥爭、批判來防治腐敗,將官僚分子、腐敗分子和腐敗現象一掃而淨。利用羣衆的力量來反腐敗客觀上會使我們忽視對制度上的重視,羣衆運動的方法缺乏一種有機運行的監督機制,而且大規模的羣衆運動不容易控制,反而會造成一定的混亂。而且在羣衆運動中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撐和規範,當時法律法條的不確定性和一定意義上的“虛無性”,對整個社會沒有形成有效的拘束力。可以說,羣衆運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腐敗,而只有從制度上解決問題纔是關鍵。我們應該更注重監督體制的完善,法制建設的制度化,從制度上深層次防腐,從法律上嚴懲腐敗。

三、毛澤東反腐敗思想的現實意義

毛澤東反腐敗思想作爲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反腐敗鬥爭的重要理論來源和指導。毛澤東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反腐防腐實踐經驗和教訓總結,對現階段黨的反腐工作廉政建設有着重要的啓示借鑑作用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一)思想道德教育常抓不懈,注意方式方法

思想教育是增強人們抵制腐敗思想侵蝕,增強免疫力,增強法治意識,明確是非觀念,從而提高人們反腐倡廉自覺性的根本措施。理想、信念教育,是爲了保證黨的性質不變,保證我國建設事業社會主義方向不變的必要措施之一,同時也是反腐敗的必要手段之一。思想政治工作始終是我們黨的法寶,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在毛澤東廉政思想中居重要地位,對黨的成長,對於反腐倡廉工作發揮過重要作用。思想教育要常抓不懈,但要注意方法方式。鄧小平曾說:“反腐敗不是一次戰役,要常抓不懈。”[6]衆所周知,道德是一種自律,它必須是本人一種發自內心的自我需求,藉助外力來提高道德水平的效果如何,值得我們考慮和反思。大字報宣傳,鋪天蓋地,羣衆面對如此宣傳會產生視覺疲憊和反感,必須重視在反腐敗思想教育方面的方式方法。而且人的思想不是一成不變的,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進行思想教育防腐,只有根據變化了的形勢,適時調整、充實教育的內容和教育的方法,才能起到相應的作用。

(二)堅持羣衆路線,完善監督體制

反腐敗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羣衆。中國共產黨要成爲廉潔的執政黨,要澄清吏治,完成革命、改革和建設的任務,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中國社會不斷進步,就必須堅持黨的羣衆路線,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反腐敗要靠羣衆,但不能單一依靠羣衆。反腐敗要靠法治,要靠黨紀黨規,要做到有法可依。同時我們解決了法僅僅是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改變了以前“人治”,“人言代法”的狀況,而要做到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其關鍵在監督體制的建設和完善。監督是反腐敗的關鍵,這種監督是建立在羣衆觀點、羣衆路線基礎上的黨內外羣衆和民主黨派的監督。因此,要真正切實有效地解決反腐敗問題,靠人民羣衆切實有效的監督,靠規範性法律的有效實施,靠健全的監督體制有效運行。

(三)堅持民主政治建設與深化改革

反腐敗要依靠教育和羣衆監督,更要靠制度上的健全和完善。鄧小平認爲,制度帶有根本性。因此解決滋生腐敗現象的深層問題,根本出路在於加強民主政治建設和深化改革。在民主政治的建設方面,一方面要形成廣泛的社會監督、輿論監督,使腐敗者無藏身之地;另一方面要實現國家權力,管理權力的合理分工和相互制約,從而避免由於權力或管理過程集中於少數人而導致的權力腐敗現象。在加強民主政治建設的同時,要通過深化改革減少和剷除滋生腐敗的土壤和條件。要認真研究新形勢下腐敗問題發生的特點和規律,作出相應的防範對策。從體制、機制、法制三位一體的結合上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

四、結束語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我們黨始終把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作爲自己的原則立場和主要任務,始終堅決地同腐敗作鬥爭。經過長期的探索和不斷的努力,初步建立了一套適應中國具體國情的廉政體系,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胡錦濤在十七大開幕式上所作的報告,再次顯示了這個擁有7300多萬名黨員的世界最大執政黨面對腐敗的堅決態度。黨與腐敗“水火不相容”這樣的鏗鏘之詞,首次出現在了報告中。胡錦濤說:“對任何腐敗分子,都必須依法嚴懲,決不姑息!”[7]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的反腐倡廉建設中還存在着很多問題,不解決這些問題,黨和政府就會逐步脫離羣衆,就會有政息人亡的危險。以史爲鑑,毛澤東反腐敗思想和毛澤東時代的反腐防腐對策,是新時期我們黨反腐敗鬥爭的重要理論源泉和行動指南,對現階段的反腐工作有重要的啓示作用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四冊[M]。中央文獻出版社1980:9。

[2][3]《八十年來》黃炎培文史資料出版社[M]。1982:148、149。

[4]《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M]。1991:809。

[5][6]《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38、333。

[7]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偉大旗幟爲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M]。2007:54。

大學毛概論文 篇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構建》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這一理論體系,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譜寫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共產黨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進程

1、以毛澤東爲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20世紀50年代中期,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毛澤東提出,擺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的重大歷史任務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在對我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中外關係諸方面進行系統而深入的調查研究後,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論十大關係》的報告,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借鑑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教訓,提出了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正確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在經濟建設方面,要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在民主政治建設方面,要堅持羣衆路線,貫徹執行集體領導和黨內民主的原則。在思想文化建設方面,要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在科學文化中要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在對外關係上,團結國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2、以鄧小平爲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立和發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一理論科學地闡明社會主義本質,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他認爲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切要從這個實際出發來制訂規劃。中共十三大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提出三個有利於。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他提倡幹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主張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他認爲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問題解決香港、澳門、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創造性地提出“一箇中國,兩種制度”的構想,

3、以江澤民爲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個代表”。 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續引領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確的方向前進。

4、以胡錦濤爲核心的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提出科學發展觀,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堅持以人爲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爲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義。必須堅持以人爲本,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統籌兼顧。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和主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其中,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拓和奠基之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承上啓下的中間環節,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理論成果。它們之間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既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共同主題,又科學地回答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所面臨的新矛盾和新問題,是一個相互銜接、相互貫通的科學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實際問題。闡明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發展戰略、依靠力量、國際戰略、領導力量等重大問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立論基礎。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以人爲本是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爲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黨的一切奮鬥和工作都是爲了造福人民。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解決人民羣衆切身利益問題放在首位,

主題:

1、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四個堅定不移:堅定不移的繼續解放思想;堅定不移的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的推進科學發展;堅定不移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4、“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

“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產生的共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理論體系的內容都是產生在:時代主題沒有改變,中國國情沒有改變,理論主題沒有改變,實踐基礎沒有改變的基礎上。

1、時代主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2、中國國情: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理論主題:“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鄧論對這個理論主題進行了第一次比較系統的理論思考和初步回答。“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科學發展觀則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

4、實踐基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以及世界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一個新時代新形態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系統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指導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強大的思想武器。經過實踐中的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已經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一個整體,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本質和規律,並以此爲理論根據闡發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綱領、基本路線和基本政策。

爲我們觀察、分析、解決中國社會展問題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更好地妥善處理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協調好各種利益關係,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提供了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重要思路和現實途徑。爲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指明瞭前進方向。提升黨的執政理念、推進黨的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導。

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除此以外,沒有什麼別的主義、別的道路能夠解決當代中國的前途命運和發展進步的問題。只要我們長期堅持和不斷髮展黨歷經艱辛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一定會取得更大的勝利。

毛概論文範文字 篇五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和諧校園建設》

【摘 要】論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高校中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闡明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爲指導,大力推進和諧校園建設的原則、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諧校園;建設

2006年10月11日,在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個決定包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指導思想、協調發展、制度建設、和諧文化、社會管理、社會活力、黨的領導等八個方面的內容,立意高遠,指導性強,是我黨在抓經濟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又抓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經典之作,也是我黨、我們國家和民族建設與發展史上的重要文獻。其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爲基礎的和諧文化建設,成爲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由四部分內容組成,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主題,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精髓,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基礎。

一、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意義

高校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元素,和諧校園與和諧企業、和諧社區、和諧政府一樣是構成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失去了和諧校園難以構成完整意義上的和諧社會。《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講,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有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與問題,教育是其中一項,特別是教育公平問題尤爲受到社會的關注。高校在建設和諧文化過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要完成這樣一個重要任務,沒有和諧的校園是不可能的。和諧校園應該成爲和諧社會的試驗場和樣板間。

二、建設和諧校園應遵循的原則

(一)堅持以人爲本的原則

學校的生存靠質量,好的教育教學質量來自本質優良,愛崗敬業的各個方面、各個專業的人。建設和諧校園爲的是校園裏的人,靠的也是校園裏的人,只有把黨政工作的重點放在關心人、愛護人、培養人、用好人上面,才能保證學校各項工作的和諧。

(二)堅持科學發展的原則

對於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建設,必須把協調發展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是在一定的時期集中優勢資源於一點,求得重點突破,佔領學術制高點,以此爲基礎提升學校的影響與地位,再牽動其它學科的發展是必要的。一旦有了突破就要借勢發力,兼顧並帶動其它學科,否則時間長了勢必造成更大的不協調、不平衡,也就是不和諧。

(三)堅持制度建設原則

和諧的環境要靠和諧的秩序來維持,而和諧的秩序來自於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制度建設是形成公平正義的根本,而公平正義又是構成和諧社會的基礎,所以必須重視制度建設。要以制度建設、作風建設、組織建設和隊伍建設爲主要管理內容,爲和諧校園建設提供堅實保障。

(四)堅持推陳出新原則

和諧是指在各種關係、各種利益、各種矛盾處於對立統一之下的一種動態平衡。如果這種平衡是非動態的也就是各自都不再變化,處於休眠狀態,那麼這樣和諧是毫無價值與毫無意義的。只有不斷地推陳出新,在解決了舊矛盾、舊問題後又出現了新矛盾、新問題,這才能發展,才能夠進步,才能夠維持新陳代謝,生生不息,不提倡無原則、無發展的和諧,和諧不是妥協。

(五)堅持共同建設原則

和諧社會涵蓋全社會方方面面,而和諧校園也包含了學校的各個層面、各個角落,就像一張網,如果有一點缺乏,那麼這張網也不會發揮網的作用。和諧是大家的事,那麼就應該由大家來做,和諧就是大家都來說話,只有共同建設,才能夠建設和諧的事業。

三、建設和諧校園的內容

建設和諧校園必須有相適應的校園文化作支撐。校園文化應包括以學校教學、科研、生活所需的物質設施和物理環境在內的物質文化,以學校各種規章制度在內的制度文化以及學校的師生員工共有的價值追求、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思維方式、行爲規範、人際關係等在內的精神文化。校園文化集中體現了一個學校的內在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可以折射出一個學校的傳統、個性、意志,對外則體現一個學校的氣質、形象,形成社會影響力、感召力、吸引力。校園文化除了繼續抓好以建章立製爲核心的制度建設,不斷充實、提升制度文化外,還應該從生態校園、教學校園、健康校園等幾項工程來繼續加以深化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設。生態校園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數字校園體現的是先進技術,健康校園體現的是以人爲本。要用文明、自然、先進、健康構成校園文化的主旋律。

(一)生態校園

與地方政府共建學校環境綠化、美化工程,既能成爲專業學科的科研與實習基地,又能成爲地方政府的生態示範工程。一舉三得,集約化投資,少花錢、多辦事,花小錢、辦大事。高校作爲先進文化、先進技術的生產者、傳播者,也應是示範者,推廣者。

生態校園建設內容包括:①節能、環保材料使用。②廢水、垃圾處理與應用。③自然能源利用。④人工溼地,營造小氣候環境。⑤生物多樣性。⑥環境意識培養。⑦綠色辦公。

(二)數字校園

隨着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在學校教學、科研、管理及服務過程中新技術的應用範圍程度及水平直接反映出一個學校的文化。學校應在硬件基礎配備,信息建設及推廣應用上下功夫。數字校園代表着學校管理者的追求、理念,只有不斷超越自我,才能不斷超越別人,走在時代的前面,代表着先進、代表着文明,以身示範、推動潮流。

(三)健康校園

健康校園是和諧校園的重要基礎,失去健康的校園是永遠不會和諧的。中央政治局最近召開會議專門研究青年學生的體育工作和健康問題,並提出要把健康放在第一的位置上來對待,這是涉及到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和競爭力的大問題。

四、建設和諧校園目標的實現途徑

(一)認真學習貫徹落實中央決定的有關精神,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指導和諧校園建設的各個環節

要形成風清氣正、廉潔高效的領導作風;勤勉向學、志存高遠的學風;德高學厚、愛生敬業的教風。將依法治校與民主辦學相結合,樹立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榮辱意識;倡導敬業、向上、團結、互助、知校、愛校、榮校的風尚;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形成平等互敬、尊師愛生、扶弱濟困、謙和寬容的人際關係;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提倡勤儉節約;發揚求真務實的精神,養成優良的工作作風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和諧的內部環境;大力宣傳、普及、輸出先進科學知識、先進文化、先進技術,服務社會,反哺人民,與當地政府和人民、與企業魚水交融,休慼與共,形成和諧的外部環境。

(二)在和諧校園建設的過程中,要塑造出與校園和諧相適應的人本精神,那就是以“實”爲魂

1、學生“五實”

(1)品德上唯實。不唯上,不唯書,有主見,有志氣,有人格。

(2)作風上踏實。認真,不張揚,一步一個腳印。

(3)爲人上誠實。言必信,行必果。誠懇實在,不矯言枉語,不譁衆取寵。

(4)事業上厚實。寬口徑、厚基礎,知識面廣,技能紮實。

(5)體魄上壯實。體質好,強壯、結實,心理健康,吃苦耐勞,有毅力,有韌勁。

2、教師“四實”

(1)堅實的事業觀。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有決心、有志向,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2)求實的科學觀。學問上嚴謹,實事求是,不急功近利,不浮躁,遠離學術不端行爲。

(3)紮實的基本功。有較強的理論功底,較強的歸納總結、口頭文字表達能力。

(4)充實的知識儲備。願意學習,會學習,不斷充電,對新知識總是有興趣,求知慾強,並能不斷更新,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

3、幹部“三實”

(1)忠實。忠於職守,忠誠於事業,爲了學校的利益、爲了全體師生的利益有甘心奉獻精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2)務實。工作作風務實,不搞花架子,不推諉扯皮,不高高掛起,不得過且過。辦事高效,認真負責,勤勤懇懇,兢兢業業。

(3)樸實。服務真誠熱情,待人純樸、實在。表裏如一,上下一致,堂堂正正,光明磊落,踏實做事,真實做人。

(三)不斷探索和諧校園的發展機制

對大學運行狀態進行即時調節,有效協調各種關係,促進各種力量良性互動。

1、動力機制

通過深化學校的一系列改革,不斷增強學校辦學活力,重點是要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激發廣大師生的創造力與工作激情,使一切有利於學校發展的創造願望得到應有的尊重,創造活動得到全力的支持,創造才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創造成果得到充分的肯定,以創造促和諧、以和諧促創造。

2、利益均衡機制

民不患貧而患不均。當利益分配不均衡時就會產生不同的利益羣體,有羣體差異就會有消除差異的訴求,就會有矛盾,就會產生不和諧。所以,應該抓住廣大師生的共同利益,減少羣體之間的差異,同時要兼顧弱勢羣體的利益得到保證,千方百計讓全體師生員工都能享受學校建設與發展所帶來的成果。

3、公平機制

只有公平才能服衆,才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產生效率。高校中的成員民主意識、參與意識較強,所以應該保證校園內的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分配公平。只有在公平的條件下,纔有可能在各類羣體中消除隔閡與障礙,才能形成向心力與合力。

【參考文獻】

[1]章成斌,吳代莉。淺析校園文化建設的認識和實踐誤區[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03,3(4):97.

[2]杜俐,邢巨娟。樹立正確榮辱觀,構建和諧校園文化[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6,5(3):12-13.

[3]朱光鈦。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進和諧校園建設[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3):47-50.

[4]傅治平。和諧社會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王宇飛,趙春風。以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統領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J]。安順學院學報,2008(3):23.

毛概相關論文範文字 篇六

《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研究》

[摘要]自由是馬克思主義最核心的價值觀。馬克思主義的自由觀是一種更加綜合性的自由觀,它包括了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比自由主義更可取;它能認識自然界的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爲一定的目的服務。各種自由向來就是存在的,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實現離不開社會分化的全過程,它是法律之下的自由觀。

[關鍵詞]自由;理性;實踐;權力;法律

自由是近代最重要的政治概念之一,是一個能引起衆多解釋的詞語,也是最容易引起人們強烈愛憎的觀念。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曾指出:共產主義“代替那現存着各種階級獨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一個以各個人自由發展爲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聯合體”。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更明確地指出: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爲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

一、馬克思主義自由觀是一種綜合性的自由觀

賽亞?伯林在《自由四論》中做出了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的區分,認爲“自由”向來有兩種不同的界定。第一種界定關心的是“在什麼樣的限度內,一個主體可以做他想做的事,而不受到別人的干涉?”第二種意義的自由則主要考慮“什麼人有權決定某人應該去做這件事或成爲這種人,而不應該做另一件事或成爲另一種人?”前者導出“自由乃外在干預之解除”,伯林稱之爲消極自由。後者導出“自由乃自己成爲自己的主人”,伯林稱之爲積極自由。

自由是什麼?馬克思並未給自由正面下定義,只是在分析和批判資產階級憲法關於自由的規定時說:“自由就是從事一切對別人沒有害處的活動的權利”。而且馬克思認爲“自由不僅包括我靠什麼生活,而且也包括我怎樣生活;不僅包括我做自由的事,而且也包括我自由地做這些事”。因此就其總體精神氣質而言,馬克思主義的自由觀是積極自由的自由觀。馬克思把消極自由看成是“孤立的、封閉在自身的單子裏的那種人的自由”、是“建立在人與人分離的基礎上”的自由;馬克思主義所推崇的自由是走出自我封閉的、建立在人與人結合的基礎上的自由,是積極的自由。

二、馬克思主義自由觀是理性主義的自由觀

馬克思早在《法的歷史學派的哲學宣言》一文中便指出“人的自由合乎理性的本質”,是“理性的存在物”。而且他還認爲“精神的謙遜總的說來就是理性,就是按照事物的本質特徵去對待各種事物的那種普遍的思想自由”。馬克思認爲“自由就在於根據對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通過對真實的歷史可能性的分析,馬克思預見到人類最終的需要和貪婪,並設想從必然王國過渡到自由王國[1]。馬克思認爲,大自然的規律一旦被發現就不費分文:“科學,一般而言,沒有什麼成本,事實上也沒有什麼能妨礙它被利用”[2]。但是,即使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人的自由仍然是相對的、具體的、歷史的。因此,恩格斯正確地指出:自由“必然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

三、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核心是實踐自由觀

實踐自由觀是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核心內容[3]。馬克思指出,“自由不在於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於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爲一定的目的服務”。馬克思說:“人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有意識的活動”,“如果人把他自己的活動看作一種不自由的活動,那麼他是把這種活動看作替他人服務的、受他人支配的、處於他人的強迫和壓制之下的活動”。

馬克思認爲,人的勞動異化是自由和自我實現最大障礙[4];自由包含在異化之中,自由的實現離不開社會分化的全過程[5]。馬克思說:“無產者。.。.。.意識到了用和平方式進行革命是不可能的,只有通過暴力消滅現有的反常關係,根本推翻門閥貴族和工業貴族,才能改善無產者的物質狀況”[6]。他強調,“階級同階級的鬥爭就是政治鬥爭。.。.。.工人階級解放的條件就是要消滅一切階級。只有在沒有階級和階級對抗的情況下,社會進化將不再是政治革命。

四、馬克思主義自由觀是有限權力的自由觀

馬克思主義自由觀的一個重要內涵是,自由不僅意味着個人享有某種抽象的權利,而且意味着個人有能力、有資源享受這種權利[7]。馬克思說:“自由確實是人的本質,因此就連自由的反對者在反對自由的現實的同時也實現着自由……沒有一個人反對自由,如果有的話,最多也只是反對別人的自由。可見,各種自由向來就是存在的,不過有時表現爲特殊的特權,有時表現爲普遍的權利而已”。但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權利,就它的本性來講,只在於使用同一的尺度;但是不同等的個人(而如果他們不是不同等的,他們就不成其爲不同的個人)要用同一的尺度去計量,就只有從同一個角度去看待他們,從一個特定的方面去對待他們”,“要避免所有這些弊病,權利就不應當是平等的,而應當是不平等的”。

五、馬克思主義自由觀是法律之下的自由觀

馬克思認爲“法律不是壓制自由的手段”,“人類的法是自由的體現”。他進一步論述道“法律是肯定的、明確的、普遍的規範,在這些規範中自由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論的、一取決於個別人的任性的性質”;“法典是人民自由的聖經”。“法律。.。.。.是事物的法的本質的普遍和真正的表達者。因此,事物的法的本質不應該去遷就法律,恰恰相反,法律倒應該去適應事物的法的本質”。馬克思說:“人的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係還給人自己”。因此,政治解放一方面可以把人變成市民社會的成員,變成利己的、獨立的個人,另一方面可以把人變成公民,變成法人。法律就是自由的尺度,是自由的界限,是自由的界標。他指出,“法律上所承認的自由在一個國家中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如果總的說來自由是合法的,不言而喻,每一特定形式的自由表現得越鮮明、越充分,自由的這一特定形式也就越合法”。馬克思認爲起預防作用的法律是不存在的[8]。“因爲法律只是在自由的無意識的自然規律變成有意識的國家法律時才起真正法律的作用。哪裏法律成爲實際的法律,即成爲自由的存在,哪裏法律就成爲人的實際的自由存在”。

自由應當成爲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要求,共同的價值理念,共同的奮鬥目標。正因爲如此,一切先進的思想家無不推崇自由、宣揚自由、爭取自由,以共產主義理想爲奮鬥目標的革命者,同樣把自由列入自己的理論體系,作爲重要的指導思想[9]。正如馬克思所說,“對人說來,只有是自由的實現的東西,纔是好的”。因此,一個好的體制應該最大限度地允許人的自由;沒有求知的自由,沒有思想的自由,沒有個性的發展,就沒有個人的創造力,而個人的創造力實際上纔是真正的第一生產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2、4、10、19、23、27、37、41、42、46卷。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3、20、23卷。

註釋:

[1]Steven Best,The Politics of HistoricalVision:Marx,Foucault, York London:The Guilford Press, 2005:74.

[2] Marx, Capital, vol. 1, p. 422.

[3] 張威,石海兵。馬克思主義自由觀視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4] [挪]G?希爾貝克,N?伊耶。。童世駿,鬱振華,劉進譯。西方哲學史:從古希臘到二十世紀[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619

[5] Steven Best,The Politics of HistoricalVision:Marx,Foucault, York London:The Guilford Press, 2005:40.

[6] 馬克思。國內危機[N]。德意志《萊茵報》,1842年12月9和12日,第343和344號。

[7] 李強。自由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8] 宋雲峯。試論實現法治目標的三大基本條件[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5年04期。

[9] 杜光。馬克思是怎樣論述自由的[J]。炎黃春秋,2004年第9期。

[作者簡介]趙航,(1989―),男,陝西省西安市人,西安工程大學紡織學院輕化工程專業09級本科生。姚建龍,(1986―),男,甘肅省慶陽市人,西安工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毛概論文範文字 篇七

《“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政治學解讀》

摘 要: 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就是要實現好、維護好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黨爲公,執政爲民”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要求,是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的根本任務。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首先,要做到“立黨爲公,執政爲民”,這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其次,要堅持黨的羣衆路線;最後,要把“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理念落實到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行動中去。

關鍵詞: “立黨爲公,執政爲民” 科學發展 羣衆路線 落實

2009年9月18日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進一步把黨建設成爲立黨爲公,執政爲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鬥、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確保黨始終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早在2003年,胡錦濤同志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中,就把“立黨爲公,執政爲民”作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提了出來;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又將必須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總結爲55年來我黨執政的主要經驗,並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總體目標之一就是使黨始終成爲“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執政黨;6年後,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再一次在《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將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總結爲我們黨在執政60年實踐中,加強自身建設的基本經驗,號召全黨進一步把黨建設成爲“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公”即“公衆”,“民”即“人民”,故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對於我們黨來說就是要貫徹落實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立黨爲公,執政爲民”是共產黨的本質要求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從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深深地植根於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之中,有着深厚的羣衆基礎,始終領導全國人民爲民族的獨立和復興、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國家的繁榮和富強進行百折不撓的奮鬥。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爲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繁榮而不懈奮鬥的歷史。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執政62年、領導改革開放32年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爲己任,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鬥,戰勝各種艱難險阻,不斷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1989年來,我們党進行的一切奮鬥,歸根結底都是爲了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支持不支持、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高興不高興,是檢驗黨的一切工作成敗得失的重要標準。在各種困難和風險考驗面前,一個黨組織就是一座戰鬥堡壘,一個黨員就是一面鮮豔旗幟。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黨組織、黨員領導幹部和廣大共產黨員都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對黨和人民的事業無限忠誠。危難來臨,從未壓彎共產黨人的民族脊樑;風險考驗,不能摧毀共產黨人的鋼鐵意志。在關鍵時刻、危難關頭,廣大黨員幹部要豁得出去、衝得上去。哪裏有危險,哪裏有困難,哪裏就有黨員的身影,一句“共產黨員,跟我上!”一次次向人們昭示着:共產黨是人民羣衆的公僕,不追求特殊利益。“立黨爲公,執政爲民”是我們黨的根本立場,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唯一宗旨,始終保持黨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是我們這個有着90年曆史、7600多萬黨員,在13億人口的大國執政62年,目前正領導着空前偉大而深刻的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執政黨歷經磨難而不衰,千錘百煉,更堅強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實踐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此相反,從上世紀後期開始,世界上一些長期執政的大黨、老黨相繼失去了執政地位,究其原因,關鍵就在於黨的內部出了問題,背民情、違民意、失民心,最終成了凌駕於羣衆之上的特權階層。前蘇聯及東歐國家共產黨的垮臺就是明證。

二、“立黨爲公,執政爲民”是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的根本任務

這裏的“新形勢”指的是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日新月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新變化,國際力量對比出現新態勢,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呈現新特點。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仍佔優勢,綜合國力競爭和各種力量較量更趨激烈,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給我國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及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我國正處在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向前邁進。總的來看,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同時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出現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在我們這個近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黨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肩負任務的艱鉅性、複雜性、繁重性世所罕見。黨要適應這樣的新形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實現黨“十七大”描繪的宏偉藍圖,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自身建設,真正做到“立黨爲公,執政爲民”。這既是歷史性的課題,又是歷史性的考驗,更是當今時代對執政黨提出的挑戰。

這一挑戰首先表現爲我黨如何提高執政能力,運用人民賦予的權力,更好地爲人民服務,守爲民之責、謀富民之策、辦利民之事,真正做到“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黨的建設狀況、黨員隊伍素質總體上同黨肩負的歷史使命是一致的。同時,黨內也存在不少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不符合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削弱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嚴重損害了黨同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嚴重影響了黨的執政地位鞏固和執政使命的實現,必須引起全黨警醒,抓緊加以解決,以防止濫用職權對黨的侵蝕,防止社會意識多樣化對黨在思想和行動上的高度統一帶來的衝擊,真正使廣大黨員幹部牢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地位觀和義利觀,構築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思想防線,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其次表現爲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黨如何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關係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全局性重大問題。中國共產黨代表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但人民羣衆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利益構成的,市場經濟越發展,利益協調的難度就越大。對於執政黨來說,所有的政策措施都應該正確反映,並有利於妥善協調各種利益關係,都應該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羣衆的利益。要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羣衆的利益,高度重視和維護人民羣衆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堅決糾正各種損害羣衆利益的行爲;建立健全社會利益協調機制,引導羣衆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利益矛盾。其中,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具有決定性的,這就要求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處理好現階段影響黨羣關係的主要問題。

最後表現爲如何解決人民羣衆的政治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問題,發揚人民民主,切實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本質要求和根本途徑。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是民主政治的主體。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憲法賦予人民參與選舉、決策、社會管理、監督的權利。政治參與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密切黨與羣衆的關係,及時反映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和要求,便於黨和政府及時整合、協調各方利益,集思廣益、博採衆長,有利於克服官僚主義和不正之風,保證黨和國家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總而言之,“立黨爲公,執政爲民”是時代的要求,是社會的呼喚,是我們黨加強和改善自身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

三、在新的形勢下,做到“立黨爲公,執政爲民”

在上述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做到“立黨爲公,執政爲民”呢?

首先,堅持把發展作爲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提高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水平。“發展是硬道理”,發展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要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黨羣關係最終要以羣衆的利益爲紐帶,羣衆的利益既包括經濟的,又包括政治的、文化的。因而,新一代領導集體強調樹立以人爲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樹立科學發展觀首先要提高生產力水平,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使羣衆得到切切實實的並不斷增長的物質利益,真正做到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羣衆愈來愈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從而自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我們黨的事業不斷髮展並取得最終成功的根本保證。

其次,要堅持黨的羣衆路線。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鬥和工作都是爲了造福人民。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和工作方法。貫徹羣衆路線,要求全黨堅定不移依靠羣衆,適應羣衆工作的新特點新要求,深入做好組織羣衆、宣傳羣衆、教育羣衆工作,虛心向羣衆學習,熱心爲羣衆服務,誠心受羣衆監督。始終與人民羣衆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想羣衆之所想,急羣衆之所急,時刻把羣衆的安危冷暖放在心頭,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做決策、定政策充分考慮羣衆利益和承受能力,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係,切實辦好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只要我們黨正確使用手中的權力,切實爲人民羣衆辦好事、辦實事,誠心誠意地爲人民羣衆謀利益,人民羣衆就會發自內心擁護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我們黨的執政基礎就會堅如磐石。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要把“立黨爲公,執政爲民”落實到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行動中去。千難萬難,落實可謂天下第一難。中國共產黨90年的奮鬥歷程表明,黨要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是堅強的領導核心,必須始終做到“三個代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在今天的中國,“立黨爲公,執政爲民”日益成爲黨的領導幹部和廣大黨員的自覺行動,在解決關乎羣衆利益問題的過程中,無論大事小事,我們都能聽到、看到共產黨人情繫人民的聲音和身影――我們不會忘記,“非典”肆虐,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輕車簡從,下基層、進醫院,和人民“零距離”接觸;淮河洪災,溫風塵僕僕走上大堤,向災民噓寒問暖,同吃一鍋飯。人民不會忘記,歲末年關,爲民婦追討工錢;新世紀以來,連續8個關注“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專爲農民增收而發。我們不會忘記,春節臨近,中國領導人身先士卒抗雪災,國家主席寒冬下礦井,國務院冒險“闖”災區;汶川地震、世界性金融危機、舟曲泥石流……一次次災難、一次次危機,我們黨經受了一次次新的嚴峻考驗。以胡錦濤同志爲的黨中央堅定沉着、統攬全局,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萬衆一心、共克時艱。黨中央和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讓民族精神得到充分展現,更讓黨心、民心空前凝聚。實踐一次次告訴中國,也告訴世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患難與共、心手相連,中國共產黨不愧爲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不愧爲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一樁樁親民、爲民、富民、愛民的感人往事,無不彰顯出我們黨“以民爲本”的執政理念,無不印證着中央領導集體“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莊嚴承諾。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艱難困苦,砥礪精神品格。90年的風雨砥礪,我們的黨更加堅強偉大,黨的機體更加生機勃發;90年的風險考驗,我們黨更加成熟自信,黨的事業更加燦爛輝煌。90年艱辛探索,90載風雨輝煌,不管是“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蹟之一”,還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經濟革命的主角”,中國共產黨這90年曆史,是爲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繁榮,爲中國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奮鬥的90年;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90年;是我們偉大的祖國告別屈辱落後的歷史,迎着民族復興的曙光頑強奮進的90年;是中國人民掌握自己的命運、意氣風發地走向現代化的90年;是我們黨“立黨爲公,執政爲民”,不斷經受各種風浪考驗、不斷開創各項事業新局面的90年。

馬克思說:“人同世界的關係是一種對象性關係。”我們黨堅持“立黨爲公”,公衆就會支持我們黨;我們黨“執政爲民”,人民就會擁護我們黨執政。黨――人民,人民――黨,這種魚水相依、血肉相隨、聲氣相通的關係,將產生一種偉力,把中華民族推向到偉大復興的輝煌峯頂。

大學生毛概論文 篇八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源流》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三大理論成果,而且形成和發展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其理論源流和思想脈絡,各有重點和逐步深入地解答了經濟文化落後的中國,如何鞏固、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本問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接續形成和共同組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奠定了新世紀新階段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同時賦予馬克思主義以特色鮮明的當代中國內容。認真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確把握其形成和發展的源流、脈絡,有助於我們堅定思想信仰和提高行動自覺。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

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的社會進步問題,先後完成了兩次成功結合,實現了兩個歷史性飛躍,解決了兩大歷史性任務。第一次飛躍,開闢了有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革命道路和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從理論上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從實踐上指導中華民族獲得獨立和中國人民求得解放:第二次飛躍,開闢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從理論上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實踐上引領社會主義中國走向富強和中國人民達到小康。中國曆經一個多世紀的內憂外患和半個多世紀的自立崛起,所完成的社會變革和歷史轉折,蘊涵着極爲深刻的真理。歸結到一點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社會實際和人民實踐相結合,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生成的歷史鏈條和邏輯演繹,說明兩次飛躍是一個分階段的完整過程。兩次飛躍各自經歷深刻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過程,不僅決定了本身的成就,也爲下次飛躍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而第一次飛躍能否真正實現向第二次飛躍的過渡,同樣取決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深度和廣度,取決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適時國情的正確結合。

第一次飛躍始自上個世紀20年代之前。當時,馬克思主義已經傳人中國,中國無產階級作爲新興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隨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迅速傳播,並且與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相結合,產生了中國共產黨。於是,中國現代社會的歷史性變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具備了科學的思想前提、堅強的領導力量、雄厚的階級基礎和羣衆基礎。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進行民族民主革命,必然遇到許多特殊的複雜問題。單靠背誦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照搬蘇俄成功的革命經驗,不可能解決這些問題。以毛澤東爲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現實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提出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深刻研究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制定了適合中國國情的、一整套嶄新的革命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他們運用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的工人階級同與其有天然聯繫的、又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階級結成最廣大的革命同盟軍,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最終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建立起社會主義的人民共和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創造了中國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條件。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展經濟恢復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改造並舉的方針,逐步完成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至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被中國人民的革命實踐證明是成功的。同時,它也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準備了思想條件和提供了制度基礎。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毛澤東開始思考怎樣鞏固、建設和發展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儘管毛澤東沒有直接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命題,但是。他已經明確地提出要“以蘇爲鑑”、不能走蘇聯走過的彎路,要通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擺脫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影響,找到真正符合中國國情的、能夠成功地開展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道路。

根據這樣的思路,毛澤東領導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長期艱苦的探索:創建的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根本政治制度,爲後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奠定堅實的制度文明基礎;開展大規模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爲後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奠定重要的物質文明基礎;總結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經驗,在此基礎上提出一系列科學的治國理政思想――革命和建設都要靠自己:鞏固民族團結,實現國家統一;不要迷信社會主義國家裏一切都好;社會主義社會依然存在各種矛盾,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按照“長期共存,相互監督”的方針,鞏固和發展多黨合作;統籌兼顧,處理好社會主義建設的各種關係;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繼承祖國優秀文化遺產,吸收世界先進文化成果;相信羣衆,依靠羣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獨立自主,團結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共同反對霸權主義等,爲後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奠定有力的精神文明基礎。這些思想理論成果,也成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來源。

然而,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導致毛澤東的探索沒有成功。有兩個主要問題侷限和困擾着他的探索最終走上歧途:一是始終沒有明確中國當前的社會主義社會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二是始終沿用革命思維和鬥爭方式解決社會主義建設的各種問題。結果產生社會問題政治化和階級鬥爭擴大化的偏差。而革命思維、鬥爭方式與過渡時期思想的融合,便形成了“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以階級鬥爭爲綱”的基本路線。這樣的理論和路線,使毛澤東的探索與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漸行漸遠,直至傷及和危害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

應該說,毛澤東的探索,初衷是正確的,方向是明確的,開端是良好的。即使他的失誤,也爲後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走向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積累了重要經驗,留下了深刻啓示。鄧小平說過,在許多方面,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已經提出、但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開創和深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深化,就是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繼承和發展毛澤東爲主要代表的老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所開創的偉業。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第二次飛躍始自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當時,國際局勢和國內形勢出現新的深刻變化。和平與發展取代戰爭與和平,成爲時代主題;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取代以階級鬥爭爲綱,成爲中國發展主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

因應時代變遷和人民訴求,毛澤東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爲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繼往開來、銳意創新,經過30年的偉大實踐,逐漸顯現出存在價值和發展優勢,形成鮮明的中國特色。相應地,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走向成熟和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理論,相繼完成了三個階段的大發展,取得了相互聯繫、步步深入的三大成果。在此基礎上,由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相繼組成和共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正在實現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有整體性,又有發展的階段性。

鄧小平理論是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以鄧小平爲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成果。鄧小平理論的形成,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最初走向系統化的重要標誌,具有劃時代意義。它總結社會主義歷史經驗,堅持馬克思主義根本觀點,從生產力角度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條件和發展程度,提出中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主要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社會生產力不發達的矛盾。它用改革思維取代革命思維,用發展方式取代鬥爭方式。如果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爲中國現時的社會主義提供了堅實的立足點,那麼,改革和發展就成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內容。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就成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要求。在此基礎上,鄧小平理論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嶄新命題,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最基本觀點與最核心內容,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毛概論文範文:《淺談中國革命馬克思中國化的過程》 篇九

摘要:我們黨的歷史上,以毛澤東同志爲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奮鬥,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進而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把一百多年來受盡外國侵略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了獨立的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這場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革命,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關鍵字:毛澤東,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制度

第一代領導集體艱辛探索奠定基礎

中國革命和建設勝利的過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實現了馬列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一次結合,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創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又探索馬列主義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實踐的第二次結合。蘇共二十大後,毛澤東提出“以蘇爲鑑”,指出現在中國處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要求“進行第二次結合”,強調“在結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國這塊大地上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爲此進行了艱辛探索,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是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創舉。毛澤東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爲和平實現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新經驗。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都曾設想過,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後,可以對資產階級採取“贖買”的辦法。但是,馬克思、恩格斯沒有機會實踐他們的設想。列寧雖在1918年和1921年兩次提出“贖買”的主張,但也因受到俄國資本家的抵制而失敗。

只有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在世界的東方大國採取“贖買”辦法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並取得了成功。從歷史上看,中華民族資產階級曾經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解放戰爭中政治上大部分中立,一部分有影響的人士表現進步,擁護新民主主義,故而中華民族資產階級作爲一個集體參加了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其代表人物參加了新中國的政府機構。解放後,由於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封鎖,把一部分民族工商業者的市場和原材料、零配件來源切斷,一部分資金凍結,促使他們對於人民政府和國營經濟的依賴程度愈來愈深,愈來愈廣。人民政府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政策,私營企業可以通過接受加工、訂貨、代銷等方式維持和發展生產,可以從企業盈餘中領取四分之一作爲股息。這種富有獨創性的政策因對民族工商業者的生產和收入有利而爲他們普遍接受。

誠然,民族工商業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曾同人民政府發生衝突,甚至發動猖狂進攻,但經過“三反”、“五反”運動,擊退了這些人的進攻,使他們認識到抗拒改造沒有出路。1953年6月,毛澤東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點的時間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5年中國農村掀起社會主義高潮,有力地推動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而這種改造,採取的是“贖買”的辦法,即在一定時期內,國家按覈定的私股股額付給私方相當高的“定息” (年息五釐),作爲“贖買”的代價。1955年秋冬,在農業、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勝利發展的形勢下,毛澤東審時度勢,因勢利導,把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推向高潮———從個別公私合營進入全行業公私合營。到1956年底,私營工業人數的99%、私營商業人數的85%實行了全行業公私合營,基本上完成了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就這樣,中國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國,以和平方式有秩序地實現了社會主義運動中先進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以“贖買”方法解決資產階級問題的偉大設想。由於發展迅猛,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難免有些簡單粗糙。但應該看到,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創造性地採用的“贖買”政策,確實取得了史無前例的、具有深遠意義的成功。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是以後一切進步和發展的基礎。除此而外,以毛澤東爲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奠基作用還有許多方面: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和《論十大關係》等著作,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毛澤東領導建立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主持制定的1954年《憲法》,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保證;

毛澤東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又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糾正了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和貫徹執行總路線中出現的偏差和錯誤,制訂出一整套具體路線和具體政策,包括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簡稱《工業七十條》)、商業工作條例草案(簡稱《商業四十條》)、教育工作條例草案(共三個,分別簡稱《高校六十條》、《中學五十條》、《國小四十條》)、科學工作條例草案(簡稱《科研十四條》)、文藝工作條例草案(簡稱《文藝八條》)等,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各個領域,都有了比較符合中國實際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章程”;毛澤東開創了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初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培養了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幹力量,爲改革開放新時期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在毛澤東領導下,我們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1976年毛澤東逝世時,中國同11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外交關係,恢復了在聯合國和安理會的席位,突破了中美之間長期對抗的局面,確立了中國在國際上政治大國的地位,爲中國以後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有利的國際條件。

毛澤東同志作爲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在他所處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爲在中國實現、鞏固、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作出了艱辛探索。

一、毛澤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具體主張

毛澤東爲了探索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他作了不懈的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從中國實際出發進行理論分析和實踐試驗。他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了探索;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奠定了基礎。

從政治方面來看,毛澤東認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核心是實行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民主專政採取的國家政權組織形式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組織起來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同時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結合中國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中國特色的階級專政——人民民主專政。這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豐富和發展,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

從經濟方面來看,具體表現在他對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中。他強調不要機械搬用外國經驗,要從中國是個大農業國的情況出發,以農業爲基礎,正確處理重工業同農業、輕工業的關係,走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他創造性地提出“農、輕、重”的順序,已爲實踐證明了它的正確性。毛澤東提出了社會主義建沒中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把立足點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這決不是不要外援,而是把基點放在依靠自己力量上。在這個方針指導下,我國勝利地克服過許多困難,其中包括帝國主義封鎖等造成的困境。

從文化方面來看,毛澤東主張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廣泛地吸收、批判地繼承古今中外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建立我{門自己的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文化。他提出的“雙百”方針,被寫入黨的八大文件,正式成爲我國發展科學和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方針。他指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就是指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爭論,用行政力量強制推行一種風格、學派,禁止另一種風格、學派,會有害於藝術和科學的發展。但這不意味着有一個客觀的標準。

二、毛澤東爲鞏固社會主義提出的主要觀點

在如何鞏固社會主義問題上,毛澤東同樣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重要觀點。

他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矛盾這一觀點,把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分成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兩類。他認爲,一方面從總體上看,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是非對抗性的,但另一方面,敵我矛盾也還存在甚至還可能激化。所以他提出,既不要混淆兩類不同矛盾,要特別注意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但也不能放鬆警惕,以爲已經沒有敵我矛盾,可以高忱無憂了。這是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大發展。

毛澤東提出了要警惕帝國主義“和平演變”社會主義國家的陰謀的觀點,提出防止“和平演變”最重要的是黨內,特別是黨內的領導人、領導集團。與此相聯繫,他一貫十分重視反對黨內腐敗現象的產生,併爲此作了不懈的努力。他始終警覺地注意維護我國的安全,頂住了來自國外的軍事挑釁和種種壓力。

毛澤東關於如何鞏固社會主義的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被繼承和發展了。他爲鞏固中華人民共和國,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三、研究毛澤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與實踐的現實意義

儘管毛澤東在探索中既有正確的方面也有錯誤的方面,但他在探索中留下的豐富的經驗教訓和思想財富,爲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可貴的營養和借鑑。可以說,毛澤東的探索,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

在毛澤東領導下,我國開拓了一條獨特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並取得了輝煌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勝利和發展與毛澤東的領導是分不開的。毛澤東的功績是巨大的,他的理論與實踐在中國歷史上,特別是在新中國歷史上打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對於新中國後來歷史的發展具有決定作用。他的名字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緊密相聯,通過研究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肯定其居主要地位的有價值的方面,不僅僅是實事求是肯定毛澤東的歷史功績問題,而且關係到社會主義中國的前途和命運。

我們今天研究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對於理解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統一性、繼承性、創新性,以及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實踐中的與時俱進性;對於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勝利實現偉大復興,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毛概論文範文字 篇十

《淺析鄧小平理論的理論特色》

摘要: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大理論成果,它的理論特色表現在三方面:一是繼承、發展性,二是實踐性,三是創新性。

關鍵詞:鄧小平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特色

鄧小平理論的理論特色的形成,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頭腦中臆想出來的,它同鄧小平理論一樣紮根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選擇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從此誕生了鄧小平理論,同時也就形成了鄧小平理論獨特的理論特色。

一、概述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不斷推進理論創新,以取得中華民族化形式的馬克思主義新成果,並用以指導中國革命、改革和建設的實踐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主要體現在兩次大的歷史性飛躍中:第一次飛躍是以毛澤東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開闢了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形成了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發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以鄧小平爲代表的共產黨人開創了一條使中華民族走向富強民主、獨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這場偉大的實踐中,產生了鄧小平理論。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的思想,既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繼續完善和深化,也是爲中國未來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新的歷史飛躍所進行的重要準備。它們雖然形成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着不同的歷史任務,但其理論基礎則相同的,即都貫穿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都代表着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基礎就是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強大生命力就在於此。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不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個別詞句和某個孤立的原理在中國的運用,而是指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科學方法論、基本原則運用內化於中國具體的經濟、政治、文化實際中,並取得中華民族化、中國特色化的形式。

二、鄧小平理論的理論特色

鄧小平理論的發展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鄧小平理論的理論特色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繼承、發展性,二是實踐性,三是創新性。

(一)繼承、發展性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繼承和發展的成果。十五大指出,在當代中國,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系。這種“一脈相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它們之間有一脈相承的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2.它們之間有一脈相承的哲學方法——唯物史觀。3.它們之間有一脈相承的時代主題———俄、中及其他落後的國家走向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特殊道路問題。4.它們之間有一脈相承的基本立場——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5.它們之間有一脈相承的基本精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6.它們之間有一脈相承的基本目標——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實現無產階級解放自己並且同時解放全人類的歷史使命。

馬克思主義是發展、開放的體系,不是千古不變的教條。它隨着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發展。馬克思主義創立以來,經歷了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都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新的思想、新的理論和新的觀點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因此,對於馬克思主義,繼承、堅持和創新、發展是不可分割的。客觀世界總是不斷髮展變化的,所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必然是一個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發展着的客觀實際相結合的過程,離開了發展只能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也就離開了馬克思主義。

(二)實踐性

馬克思主義一個鮮明的本質特徵在於其實踐性。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本質決定了它的實際運用必須以時間地點和具體的歷史條件爲轉移,同一定的歷史階段,一定國家和民族的具體情況相結合,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就體現了這一點。毛澤東說:“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觀的實際的事物相聯繫,如果沒有客觀存在的需要,如果不爲羣衆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東西,即使馬克思主義,也是不起作用的”。他更指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有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爲全黨亟須瞭解並解決的問題”。鄧小平也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來的基本結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正確途徑和方法。

(三)創新性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這是對鄧小平理論的一個定位。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來看,如果說馬克思恩格斯的貢獻是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爲科學,列寧主義的貢獻是使社會主義從理論形態變成現實制度,毛澤東思想的貢獻是使社會主義從一國道路走向多國道路,那麼鄧小平理論貢獻是使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由原創形態走向了當代形態,是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論形態的偉大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和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鄧小平理論的創新性和繼承發展性、實踐性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主要貫穿、滲透和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發展創新馬克思主義。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這是鄧小平理論創新的基本途徑。首先要勇於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是創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前提。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在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其次,一切從實際出發,破除“唯書論”。要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在實踐中發展創新馬克思主義,就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衝破一切從書本出發的束縛,使思想符號變化了的客觀實際,才能求實創新,發展創新馬克思主義。再次,發展創新馬克思主義,是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主題展開的。鄧小平說,我們“最根本的一條經驗教訓,就是要弄清什麼叫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怎樣搞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什麼,馬克思主義是什麼,過去我們並沒有完全搞清楚。”

2、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在總結歷史經驗中創新。“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這是鄧小平理論創新的精神狀態。鄧小平在總結““””以及“洋躍進”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還深刻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教訓,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並在總結三方面經驗基礎上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新構想:第一,總結黨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關於和平統一的經驗,並從解決臺灣問題轉移到解決香港問題上來。第二,總結我國改革開放的經驗,從歷史和現實出發,確立了“一國兩制”的方針。第三,總結國際爭端的歷史經驗教訓,提出了用“一國兩制”的方法解決祖國統一的問題。

3、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創新。“膽子要大,步子要穩”,這是創新的基本原則。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其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摸着石頭過河”,在改革中創新。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其艱鉅性和複雜性是前所未有,是罕見的。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建設社會主義,依照本本坐而論道不行,主觀主義想當然不行。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鄧小平從我國建設的實際情況出發,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發展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他強調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提出了在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過程中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從兩種社會的比較中,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思想;認真分析了社會主義的特徵,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理論。鄧小平理論不僅在改革實踐中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開拓認識社會主義的新境界,而且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發展到一個新水平。概括起來,主要創新思想有以下幾個方面:

對外開放“是一個戰略問題”。對外開放這一基本國策,是鄧小平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經濟特區是一個偉大的創舉。鄧小平把經濟特區的功能作了概括:“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大膽借鑑人類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借鑑人類文明成果尤其是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爲社會主義服務,這是鄧小平理論對外開放思想中又一創新的思想。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從理論創新方面講,就是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本土化和民族化。胡錦濤同志指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具有蓬勃生命力的關鍵所在,是我們黨堅持先進性、增強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中國共產黨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正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國情、中國文化相結合,爲實現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本土化和民族化而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堅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爲中心,着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着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着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馬克思主義時代化、本土化和民族化,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理論成果,它獨特的理論特色使之成爲我黨高舉的一面旗幟,在今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着重要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鄧小平的創新精神。2004.

[2]盧秀華。鄧小平理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論形態的偉大創新。2004.

[3]魏中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詮釋、歷史條件、基本經驗[J]。山東社會科學,2007,(1)。

[4]張中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創新——鄧小平理論創新點研究。

[5]尹慶雙,楊錦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6]《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專科試用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侯長遠。鄧小平理論的風格[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