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生學年論文多篇

大學生學年論文多篇

學生學年論文 篇一

序號

(3號黑體,居中)

(內容用小4號宋體)。

(小3號黑體,居左)

(內容用小4號宋體)。

(4號黑體,居左)

(內容用小4號宋體)。

① (用與內容同樣大小的宋體)

② (用與內容同樣大小的宋體)

注應編排序號,注的序號以同1頁內出現的先後次序單獨排序,用①、②、③ 依次標示在需加註處,以上標形式表示。

注的說明文字以序號開頭。注的具體說明文字列於同1頁內的下端,與正文之間用1左對齊、佔頁面1/4寬長度的橫線分隔。

著作:[序號]作者。譯者。書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時間。引用部分起止頁

期刊:[序號]作者。譯者。文章題目。期刊名。年份。卷號(期數). 引用部分起止頁

會議論文集:[序號]作者。譯者。文章名。文集名 .會址。開會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時間。引用部分起止頁

M 專著,C 論文集,N 報紙文章,J 期刊文章,D 學位論文,R 報告,S 標準,P 專利;對於不屬於上述的文獻類型,採用字母 Z 標識。

示例 [1] 張志建。嚴復思想研究[M].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2] [英]藹理士。性心理學[M]. 潘光旦譯註。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論文集

示例 [1] 伍蠡甫。西方文論選[C].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報紙文章

示例 [1] 李大倫。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報,1998-12-27,(3)

期刊文章

示例 [1] 郭英德。元明文學史觀散論[J].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3).

學位論文

示例 [1] 劉偉。漢字不同視覺識別方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D].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系,1998.

示例 [1] 白秀水,劉敢,任保平。 西安金融、人才、技術三大要素市場培育與發展研究[R].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西北經濟發展研究中心,1998.

在引用處末尾,正常輸入 [1]

選中[1]

大學生學年論文 篇二

一、高校本科畢業論文工作存在的問題

由於多方面原因的交互作用,導致本科畢業論文:(1)重視程度下降。(2)缺乏必要的(時間、經費和資源)保障條件。學生找工作與做論文時間衝突,敷衍塞責;學校投入經費少;實驗室生均資源嚴重不足。(3)學校管理不到位、教師責任心不強勢必嚴重影響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和人才培養。除了高校擴招對高等教育質量的負面影響(普通高校師源、生源質量差,教學條件不能完全滿足人才培養需要)外,高校原有的在精英教育背景下形成的畢業論文管理模式已不適應目前大衆化教育形勢,師生主體與主導作用未能很好地發揮,這些也是造成上述不良結果的重要原因。

本科畢業論文工作存在的普遍問題是:(1)學校管理過於程式化,且疏於過程管理。目前仍普遍奉行多年來一貫採用的以行政手段分配師生和收繳存檔文件、輔以控制答辯時間、事後檢查存檔文件,管理思想僵化,管理模式落後。時下畢業論文工作能與過程管理相關的只有中期檢查,但它是指導教師檢查學生的,有時也是走過場,針對教師工作的檢查卻是空白。沒有對學生論文實驗情況、工作量、論文及相關文件質量進行普查或抽查,並將其納入對教師教學工作的考覈。更嚴重的是近年忽略了本科畢業論文的開題論證及其工作檢查,導致論文選題、研究內容、研究方法、應用價值等均被忽視,而結合教師科研的好課題和嚴謹的實驗方案是完成高質量畢業論文的重要因素[3]。這種管理模式易使部分教師產生懈怠心理。(2)教師惰於或疏於對學生的指導和管理,要求不嚴格,指導不盡責。有的指導教師整天忙自己的事情,對學生關心、指導不夠,治學不嚴謹。(3)學生應付心態強,組織紀律差。有些學生在心目中未將做畢業論文放在重要位置,總想在短時間內不費力就完成論文,不注重質量。不少學生對實驗研究和寫作內容不求甚解,應付了事。更有甚者,抄襲、摘錄他人論文,編造實驗數據和結果。在做畢業論文期間常見的是學生行蹤失控,未形成學生主動彙報行蹤的制度。(4)實驗技能差,寫作水平低,答辯準備不充分。不少學生工作不認真,做事不動腦。實驗做得不好,缺乏創新;論文內容不充實,邏輯不清晰,表達不順暢,分析不透徹。(5)畢業論文工作時間安排不合理。目前國內高校普遍將畢業論文安排在第8學期,但因該學期是學生集中找工作、畢業實習、考公務員、考研複試時間,大多數學生均無充分時間做畢業論文,故畢業論文工作進度和論文質量難有保障。

二、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改革實踐及效果

(一)實施半程與全程導師制,增強師生責任感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食品學院2005級到2010級均從大三起實行導師制,自2011級起將從大一始試行導師制。導師制的實行,有利於強化人才培養,學生無論學業上還是生活上的問題都可得到導師的大力幫助,就業方向設計和人生規劃也能得到更多指導,畢業論文工作更便於提前謀劃、紮實推進。師生責任明確,自覺性和主動性增強。

(二)提前完成畢業論文,爲學生贏得更多的考研及就業時間,使學生得到更好的鍛鍊

2008屆到2011屆,食品學院在第6學期就啓動畢業論文工作,不少教師從大二學生中物色人選參加其科研項目研究或開展創新實驗教學研究,並令學生以此爲基礎提前完成畢業論文。

2007年下學期,筆者(本文第一作者,本節下同)指導04食工(2)班學生李琦完成了畢業論文《龍葵紅色素穩定性的化學動力學研究》(校優秀論文,以其爲基礎的在《食品工業科技》2009年第6期上)。2008年下學期分別指導05食質(3)班學生王巖和趙程程完成了畢業論文《用廢食用大豆油製備O/W乳化劑的研究》(院優秀論文,以其爲基礎的論文已被《中國食品學報》錄用,擬2011年第4期發表)和《乳化冷餐油的抗氧化研究》(院優秀論文)。2009年下學期分別指導06食質專升本班學生郭靜、06食質(1)班學生楊萍和管美青完成了畢業論文《含高不飽和脂肪酸的冷餐油抗氧化研

究》(院優秀論文,以其爲基礎的論文已被《中國糧油學報》錄用,2011年第7期發表)、《板藍根中靛藍、靛玉紅的提取及含量測定》和《大青葉葡萄果酒的研製》。

2009年暑假,筆者指導07食質班學生吳海舟、杜開祥、李曉彤、王雯,結合自己的科研項目完成了畢業論文全部實驗工作。這4名學生在2010年4月中旬與2006級學生一起參加並順利通過了畢業論文答辯,且表現突出,受到答辯委員會的表揚,開了食品學院學生提前一年完成畢業論文並通過畢業答辯的先河。其中,王雯在《農產品加工·學刊》2010年11期上,吳海舟在《中國釀造》2011年第2期上,李曉彤論文已被《食品科學》錄用,預計在2011年底前可發表。這4名學生中有3人獲優秀畢業論文。

2011年5月,筆者指導08食質(1)班學生羅巖完成了“紫薯紅色素提取及抗氧化穩定性研究”實驗和畢業論文,該生已與2007級學生一起參加並通過了畢業答辯。

2011年上學期,筆者指導09食質(1)班學生祖若琪,用化學熱力學法測定白酒中乙醇含量,已完成實驗。2011年暑假,筆者指導該班學生韓金柏、鄧玉雲完成了紫薯發酵酒研製實驗;指導該班學生杜金榮、羅響完成了苣蕒菜和莧菜多糖提取與測定實驗;指導09食質(2)班學生陳玉同開展了大豆油煎炸過程中性能劣變測定實驗,已完成總實驗量的一半,2011年下學期可完成全部實驗。筆者擬於2011年下學期指導09食質(1)班學生張影、董亞雪、劉衛、於洋利用課餘時間開展豆製品研製系列實驗,從原料選優與處理、凝固劑選擇與復配、製作工藝條件優化、顏色控制、品質評價等諸方面入手開展研究,計劃該學期完成所有實驗,現已進入前期準備階段。以上10人預計在2011年寒假完成論文撰寫,可與2008級學生一起參加畢業論文答辯。

提前完成畢業論文的2004級到2007級學生多數都在第7學期聯繫好了工作,如李琦、王巖、趙程程、楊萍和管美清、杜開祥分別與重慶某乳業公司、完達山乳業公司、北京某區疾控系統、山東青島某食品企業、湖北黃岡某企業簽約;吳海舟等兩名學生分別考取南京農大和東北農大研究生;一名學生自主創業,從事肉品加工與經銷。至第7學期末,這些學生全部通過英語四級考試和計算機國二考試,3人考取質量體系內審員資格證,4人考取食品檢驗工資格證,4人考取初級營養師資格證。

實踐證明,提前做畢業論文可使學生在實驗設計能力、實驗操作技能、論文寫作水平、語言表達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等諸方面得到更早、更好的鍛鍊。有些知識在實踐中邊幹邊學,對後續課程的學習很有促進作用。尤爲重要的是提前瞭解了更多的專業領域新技術和研究熱點,開闊了視野。同時也使學生看到了自身不足,明確了努力方向。

(三)管理模式校方由“管”變爲“理”,師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充分發揮師生積極性,提高畢業論文質量

從2008年起,食品學院不斷對畢業論文管理模式改革、創新,使管理模式更加靈活,管理方法更加科學。工作理順了,畢業論文質量也提高了。2008—2011年食品科學系4年的畢業論文情況統計表明,提前完成的畢業論文優秀率平均爲27.5%,比正常完成的論文優秀率的16.2%高出11.3%,效果顯著。近4年畢業論文(總數分別爲136、150、162和127篇)與前3年畢業論文(總數分別爲59、138和133篇)質量相比,平均優良率提高9.9%,中等率下降12.5%,質量提高明顯。

2011年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還出臺了《本科生創

新實踐學分實施辦法》,鼓勵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對發表學術論文的學生增記學分,這項政策得到好學上進學生的普遍歡迎,已有不少大二、大三學生紛紛主動聯繫導師,並表示努力做好實驗,寫出優秀論文,爭取在專業期刊上發表。

三、改進畢業論文管理工作的認識

(一)在導師制框架下提前開展畢業論文工作

有的研究者提倡在第7學期開展畢業論文工作,第8學期撰寫論文和答辯[4]。筆者認爲:(1)應在大一起實施的導師制框架下,結合教師的科研項目和研究活動,將畢業論文工作從大二全面鋪開,在大三全部結束;(2)將以往教學計劃中畢業論文教學環節從第8學期挪至第5至第6學期,時間不排定在教學計劃中,由師生自行安排;(3)畢業實習仍在第8學期,與用人單位的就業崗前培訓和試崗相結合,同時將第6學期的專業實習併入畢業實習,實習週數和學分均合併。在教學計劃中舒緩第5、6學期課程節奏,緊湊第4、7學期課程節奏,並在第7學期提前考試,期末前將學生在校所有成績、學分登記完畢,爲其在第7、8學期找工作提供准予畢業證明。這樣,有充分的時間進行畢業論文答辯、質量檢查和存檔,以利於畢業論文工作質量的提高,對提高就業率亦大有益處。

(二)畢業論文管理辦法和程序日益科學化

有實踐者提出科學而行之有效的畢業論文工作管理方法[5],還構建了較完善的管理體系[6-8]。筆者認爲,各校應根據自身存在的問題和具體情況,在共性化框架下保持特色。我們提倡的做法是:(1)按每個教師指導學生的數量與論文質量情況施行導師動態津貼制。(2)對優秀畢業論文的學生進行獎勵。(3)取消畢業論文材料申報、審批、報銷制,因其過程煩瑣又無法實施,消極影響甚大。(4)充分發揮指導教師和學生的積極作用,真正形成答辯由學生提出、指導教師覈准、系(教研室)審批和籌備、答辯委員會現場組織實施、院檢查和指導、校教學督導監督的工作程序,消除院、校管而不理,系理而難管,上下情達不暢,責任不清,教師作用得不到發揮等現象。(5)學校對院系考覈只針對是否及時制定和下發工作標準,是否適時地認真組織、協調、檢查和指導,進度是否控制得當,存檔文件是否合理,檢查結果是否公示等,不針對具體文件質量。(6)強化畢業論文工作的過程管理,對畢業論文質量進行嚴格控制。以院爲單位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畢業論文工作檢查,取消以導師檢查代院系檢查、督導事後檢查代過程檢查的做法。列出檢查項目、檢查標準,確定檢查人員,採取指導教師迴避制,對檢查結果公示;加強答辯管理,杜絕形式主義。答辯前學生所有存檔文件均由其指導教師檢查、審覈好,否則不準參加答辯。若檢查中發現參加答辯學生的文件不全或不符合要求,則視爲指導教師的教學差錯或教學事故。答辯後立即上交所有紙質和電子文件,且院系不再指派專人檢查、整改和審定,直接存檔備學校檢查。若學校檢查中發現問題,按相應管理辦法處理,唯一的質量責任人是指導教師,切實將畢業論文質量問題消滅在答辯前;學校教學督導組最後對畢業論文指導教師、評閱教師和答辯委員會的工作進行檢查,抽查畢業論文,監督答辯的組織、實施。

(三)高校全員重視、參與,大力投入,不斷探索

本科畢業論文是對學生大學四年學習情況的一次大檢閱,是鋪就由學校邁向社會道路的基石,各方都應高度重視。對學生而言,有的人以此爲起點步入科學的殿堂,有的人從此再與論文無緣。以往的大學教育非常看重畢業論文,因爲它能鍛鍊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是獨立工作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不少用人單位也很看重畢業生的論文研究方向和質量,因爲它是畢業生能力和敬業精神的標誌,而這兩點正是人才聘用的標準之一。

對待畢業論文的態度能映射出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師的學風教風,畢業論文的質量體現着師生的科學態度和綜合水平。人才孕於過程教育,學校猶如工廠,學生好比產品,高質量的產品需要精心選料、科學設計、精細加工,更要在成本和精力上舍得投入。優秀人才的培養需要學校各方盡心竭力,在責任與使命感召下傾愛心於育人,盡才智於履職,才能搞好人才培養工作。本科畢業論文工作亦應如此。

畢業論文質量高低、其工作開展得是否順暢與高效,關鍵在於管理模式科學與否。社會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和多變性,要求高校不能定位於培養“定型產品”。品不同型,則模無定式。人才培養的質量無頂峯,方法無至上,畢業論文管理工作亦然,無一勞永逸之模式,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完善,才能使畢業論文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王越旺。困窘與失矩——當前本科畢業論文存在問題的

分析[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2]時偉。大學本科畢業論文的棄與存[J].中國高等教育,

2010,(7).

[3]鄭思春。指導完成高質量生物學本科畢業論文的一些實

踐與體會[J].華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

(4A).

[4]鍾其鵬。近三十年來本科畢業論文環節教學研究述評

[J].欽州學院學報,2010,(2).

[5]李雨峯,王玫黎。本科畢業論文改革新思路[J].科教文

匯,2010,(9上旬刊).

[6]吳永梅,阮文彪,郝福玲。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監管體

系探索[J].安徽農業通報,2010,(4).

[7]劉興江。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

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學期論文 篇三

(一)教學觀念較爲陳舊

新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不僅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發生轉變,而且學生也和以往的學生在思想觀念以及認知水平上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當前依然有教師仍然在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這些教師在內心中仍然將國中語文教學看作是教和學的關係,教師只要負責教學就行了,對於學生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原有基礎、學生興趣基本上不做了解,這些國中語文教師認爲在課堂上只要做好傳授者就可以。而下面的學生如果長期受其交易模式的影響,在課堂上學生只會機械地應付和照搬教師所講內容。此外還有許多國中語文教師認爲讓學生學會國中語文知識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學生對知識大量重複地記憶,以爲只要國中生能夠多次重複地記憶就能夠將國中語文知識點掌握理解,就能夠吸收消化。這種和新時代教學理念相違背的教學方法基本上不重視學生的內心感受以及潛在需求,更是沒有重視學生學習的成長規律,完全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沒有意識到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長此以往會讓學生認爲國中語文課堂就是一個乏味枯燥的過程,讓人難以提起興趣,不僅影響了學習質量,更是影響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因此,使得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學生不能夠在課堂上主動學習,究其原因就是國中語文教師不能跟上新時代,不能及時更新教育教學思想,沒有領悟當前國中語文教學課改精神。

(二)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嚴重

新時期一些國中語文教師仍然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一切以應試爲主,只要是考試考的內容和要求的能力,國中語文教師就重點講解和訓練,假如是考試不考的內容和能力,國中語文教師基本上就是忽略不講。國中語文課堂應該注重學生語言能力、表達能力、書寫能力的培養,而國中語文教師爲了能夠讓學生取得一個滿意的成績,依然對學生實施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佔據大部分的時間來講解課本上的內容,之後對學生就易考內容進行提問,最後對於重點知識以及易考內容佈置許多作業。此種教學方法完全不適應新時代對教育教學的要求,使得國中語文課堂完全由教師來把控,學生只能被動照做,不能進行主動學習。這樣造成的後果不僅讓學生的學習效率降低,更是讓學生對語文失去了興趣。

(三)教學內容不符合時代,單調乏味

新時期社會文化和經濟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學生的思想觀念和世界觀、價值觀與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他們的思想更加靈活,想法更加新穎,對語文知識的學習也有了新的需求。新時期如果像之前那樣對待學生,絕對不會產生好的教學效果。當前一些國中語文教師根本沒有認識到這一變化,不承認新舊學生之間的差異,在講授語文知識的時候教學內容單調乏味,沒有時代感,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時間一長,國中生會因爲對語文新知識的需求和新時期的求知慾無法滿足而逐漸對國中語文課堂產生排斥感,不僅在國中語文課堂上無精打采,更是對這一科目失去興趣,不願意花時間去學習。

二、新時期國中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進措施

(一)改變教學觀念

新時期在國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學觀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着國中語文的教學質量,因此,只有國中語文教師改革教學觀念,才能轉變教學方法,才能提高國中語文的教學質量。這就要求在國中語文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科學的引導,要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習自主性。另一方面,國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師的教學態度有直接關係,因此,國中語文教師必須注重自己的教學態度,能夠使自己的教學態度符合新時期教學的要求。國中語文教師一定要改變傳統不好的教學態度,例如,認爲讓學生反覆記憶就能夠提高學生成績,認爲成績就是國中語文教學的唯一目標的態度,教師擁有這種態度不僅不會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反而會讓學生的語文成績下降,對語文學習產生反感,因此,國中語文教師一定要端正態度,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

(二)採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大學生學年論文 篇四

一、譯介出版大陸及歐美學者的研究成果

自20世紀60年代後。港臺地區逐漸開始譯介出版大陸及歐美等國學者的畫論研究成果。尤其是大陸學者的一些重要論著,幾乎均有出版,有的甚至後來還被多次再版發行。1964年,臺北藝文印書館將黃賓虹、鄧實編選的《美術叢書》1947年全四集增訂本影印出版,同時,又有《百部叢書集成》的編者嚴一萍加入,將《美術叢書》增加至五集,1975年又增加至六集。1967年9月,臺灣中華書局對餘紹宋的《畫法要錄》初編二編分別以精裝2冊和平裝4冊的形式做了影印發行。1980年11月。又以平裝二冊的形式再版。進入70年代後,像俞建華的《中國畫論類編》、沈子丞的《歷代論畫名著彙編》、於安瀾的《畫論叢刊》等著作又先後受到重視。1972年,臺北京華書局將俞建華的《中國畫論類編》影印出版,1982年又再次發行:而1975年,華正書局也分別於1975年和1984年影印出版了兩卷本的《中國畫論類編》。至於沈子丞的《歷代論畫名著彙編》,則分別有臺灣世界書局1974年和1984年影印本。1978年,香港中華書局將於安瀾的《畫論叢刊》翻印出版,風行東南亞各國,1984年,臺灣華正書局也翻印出版了於安瀾的《畫論叢刊》(兩卷本)。1991年。臺灣學生書局出版了陳傳席的《六朝畫論研究》。

與大陸不同的是,港臺地區的藝術史論學者,多半都有留學或遊學歐美的經歷,因此,譯介歐美學者的相關成果不僅增強了彼此間學術聯繫,也是對學界學術視野的拓展,從而進一步促進繪畫理論研究。這裏姑且擇其要而述之。1982年。臺灣學者姜一涵、張鴻翼選譯卜壽珊《中國文人論畫:從蘇軾到董其昌》書中的第一章、第二章,並以《北宋文人的繪畫觀》爲題發表於《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1卷2期:1988年。童元方翻譯了卜壽珊的《山水爲題:宋人繪畫所闢的途徑兼論詩與畫的關係》,登載於香港《九州學刊》第2卷第2期:1984年,張保琪翻譯了高居翰的《中國文人畫理論中的儒家因素》,發表於《美術史論叢刊》總第11期。

二、港臺地區的古代畫論研究

與日本、歐美等國及大陸地區一樣,中國港臺地區的畫論研究者多爲大學或研究機構的人員。像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東海大學、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都扮演了重要的研究角色。

1.臺灣的畫論研究

(1)溥儒《寒玉堂畫論》《論畫》

被譽爲“渡海三傑”之一的畫家溥儒(1896-1963)赴臺後,曾著有《寒玉堂畫論》和《論畫》二書。溥儒出身皇族,有深厚的傳統學養基礎,工詩文,精書畫,又曾飽覽宮內舊藏書畫,無論其創作還是繪畫思想,都對傳統體悟甚深。根據他在《寒玉堂畫論》一書前的自序可知此書寫於1952年9月,所論多爲具體的繪畫技法問題,但溥儒行文時,常喜引經據典,觀點也多沿襲古人,謝巍稱其“文字古奧玄虛,乃借論畫發揮”。“論用筆”和“論敷色”兩篇。則有獨到之見解,體現了溥儒個人的獨到認識和感悟。根據謝巍《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中所述,《寒玉堂畫論》最初發表於1956年6B臺北刊行的《學術季刊》。1966年,安國鈞編選的《寒玉堂畫集》由臺灣中央書局影印出版,該書除了選錄“溥心畲遺作展”(臺中圖書館1964年舉辦)中40幅精品外,還在書後附有《寒玉堂畫論》。1975年,學海出版社輯印《寒玉堂畫論》一書。書後附有溥心畲授徒畫稿十四種,原爲其門人胡文琮珍藏。

1958年,臺北世界書局影印出版了溥儒的手寫本《寒玉堂論書畫・真書獲麟解》(752頁),書中收錄《論書》《論畫》和《獲麟解》三文。《論畫》一文寫於《寒玉堂論畫》之後,即1957年中秋,系“經數年深思熟慮而作,乃其繪畫理論之精蘊”。文中對於傳神、寫意、氣韻、筆墨、設色等均有所闡發,更似爲闡述畫理之作。1974年,世界書局又進行了再版。

1994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溥儒的《寒玉堂詩集》,書中不僅收錄其詩作。還將《寒玉堂畫論》和《寒玉堂書法論》列入其中。而《寒玉堂書法論》。包括“論書體流變”和“論書畫相通”兩篇。實爲《寒玉堂論書畫・真書獲麟解》中的“論書”和“論畫”二文。

(2)莊申《論中國山水繪畫的南北分宗》

1959年6月。臺灣中正書局出版了《中國畫史研究》一書,全書收錄了莊申撰寫的13篇畫史研究論文,其中《論中國山水繪畫的南北分宗》一文,後被張連和古原宏伸主編的《文人畫與南北宗論文彙編》收錄。通過剖析董其昌、莫是龍的“南北宗論”的理論缺陷,繼而提出了對中國山水畫的新的分宗法,他認爲,中國山水畫可以分爲李派、院派、唐宗派和元明派。其中,元明派自“四王”以後“遂分爲虞山、婁東二大派,前者宗王原祁,後者宗王暈。其勢至今仍勝於前述三派(指李派、院派、唐宗派)”。

(3)徐復觀《中國藝術的精神》《石濤之一研究》

在臺灣地區,最享譽海內外的成果當屬徐復觀的《中國藝術的精神》。這部由臺灣中央書局1966年首次刊行的著作共有十章,除了前兩章論述孔子、莊子所代表的藝術精神外,另外八章均是關於古代畫論的探試他認爲:“歷史中的大畫家、大畫論家,他們所達到、所把握到的精神境界,常不期然而然的都是莊學、玄學的境界。”他還說:“中國藝術精神的自覺,主要是表現在繪畫與文學兩方面。而繪畫又是莊學的‘獨生子’”。這一觀點,固然失之偏頗,卻也體現了它對於中國文化、中國哲學和中國藝術深入而獨到的見解,尤其是他對於歷代畫論的解讀,不僅令人耳目一新,也給人無限啓發。此書後改由臺北學生書局出版,迭經多次再版重印。而在大陸地區,則分別有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年版和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年版三種。

1968年,臺北學生書局出版了徐復觀《石濤之一研究》一書,他從對“一畫”的解釋入手,在闡釋石濤畫論的同時,也批駁了以往一些有關石濤畫論的錯誤觀點,同時,他還探討了石濤的生年以及其晚年棄僧入道的問題,此書堪稱石濤研究的專論。1973年,臺北學生書局又出了此書的增補版。在將原書中《石濤簡譜》刪掉的同時。又加上了《石濤與問題》。

(4)姜一涵《石濤畫語錄研究》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正是海內外學者對石濤及其《畫語錄》均給予更多關注的時期。或許是受學界這一研究風向的影響,1964年,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的姜一涵(Chiang I-Han)完成了碩士論文《苦瓜和尚畫語錄研究》,其後,他對於石濤的《畫語錄》用力頗勤,在臺灣《藝壇雜誌》連續發表了《苦瓜和尚畫語錄研究》、《苦瓜和尚畫語錄研究》(續一至續十三)、《苦瓜和尚畫語錄研究後記――怎樣閱讀畫語錄》等系列論文。1981年10月,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又將其結集出版,書名爲《石濤畫語錄研究》。1982年8月,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又將該書再版發行。在再版“序”中,姜一涵對這些研究中存在的得與失做了檢討。

(5)高木森的畫論研究

曾於20世紀60年代末就讀於臺灣中國文化研究所的高木森(Arthur Mu-sen Kao,1942-),70年代後又赴美國堪薩斯大學,師從美國中國美術史泰斗李鑄晉教授學習藝術史,並獲得博士學位。後先後任教於美國及中國香港、臺灣等地。1982年,他在《美術學報》16期上發表《論氣韻生動》一文,在辨析中外學者對“氣韻生動”釋義的同時。認爲“‘氣韻生動’只是六法之一,也許比其他五法重要一點,但絕不是五法精備之後纔出現的境界”。至於他所理解的“氣韻生動”。則是“畫家不論是畫人像、動物或鬼神,若能表現豐厚的肉體,使之充滿活潑的生命力。而且使肉體的舉止高雅和諧。便得其法”。至於“氣韻生動”的西文譯法。他贊同艾威廉的譯法,即“Reverberation of the life breath,that is,the creation of movement”,“這個譯文譯成中文便成‘生命氣息之迴響,也就是動的顯像’。也許我們可以把它略作修飾使之更近於謝氏原意‘the vital life breath and elegant movement’”。高木森的觀點。角度新穎,有自己的創見。該文後被收入其名著《中國繪畫思想史》第三章中。題目是《畫論的啓蒙――論氣韻生動及其衍化》。而在這部由臺灣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出版的著作中。高木森側重從文化史、思想史的角度觀照畫論的發展,闡述了從先秦至20世紀的中國繪畫思想歷程。1995年,高木森又在《美育》66期上發表“文人畫理論之集大成――生熟巧拙爭辨識,心性妙理費文章”一文,進一步顯現了他對於明代後期繪畫理論的興趣。該文認爲從嘉靖到萬曆時代,正是唯心畫論高漲的時代,而“‘返璞歸真’(迴歸真樸的本心――良知)正是此期畫論的重心”。同時,這一時期的“畫論有下列五大要點:唯心論、情趣論、生拙論、興趣論和分宗論。皆帶有濃厚的禪宗色彩,爲下一世紀前五十年的人文思想和繪畫奠定堅實的基礎”。到了萬曆和天啓時代,固然是畫論家輩出,但是“這裏出現的有趣現象是人們一方面要爲文人畫建立正統地位,一方面要加速文人畫的分化”。該文後來則被收入其另一部著作《明山淨水:明畫思想探微》中。本書着重探討了明代繪畫思想的發展過程。

(6)白適銘的《歷代名畫記》研究

1995年。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的白適銘(Pai Shih-Ming)完成了碩士論文《張彥遠的成書與士人繪畫觀之形成》,作者“循着《歷代名畫記》的記敘,聯繫唐代文化背景和知識分子的境遇,探討了濫觴於晚唐時期的‘士人繪畫觀’的形成過程、精神旨趣。並說明其理論架構”,而經過這一番探討,作者認爲。“張彥遠作爲士人階層之一員,其所著《名畫記》蘊含着新興的‘士人繪畫觀’”。該文後被收入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朵雲》雜誌“《歷代名畫記》研究”專集。1999年,白適銘又撰寫了《那個時代:圍繞於張彥遠的政治・士人・著作三者之關係》(《s代名畫記》とその時代:張彥遠たぉける政治・士人・著作三者のがりふげべて)。該文發表於《京都大學文學部美學美衍史學研究室研究紀要》20號,體現出了作者對《歷代名畫記》研究的延續性和濃厚興趣。

2.香港的畫論研究

在香港地區,中國古代畫論同樣也受到了一些學者的關注,這其中,又尤以國學大師饒宗頤和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前講座教授高美慶博士爲最。

(1)饒宗頤的畫論研究

作爲國學大師,饒宗頤(1917年8月9日-)的學問幾乎涵蓋國學的各個方面。都取得顯著成就。在古代畫論方面,雖然所撰寫多爲論文,但所涉及的均爲畫論中的重要問題,從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到明清文人畫。從書法與繪畫的關係到詩歌、詞與畫論的關聯,他均有所涉獵。

在《札移》一文中,針對前人多注意《歷代名畫記》有關寺觀壁畫中人物、經變部分的記載,他則專注於其中關於山水的記載,“略舉之,加以疏說,以補唐代畫史之不及”,此文曾連載於1987年8月10日和19日的香港《大公報・藝林》版。在1986年所撰寫的《張彥遠論畫分疏密二體》一文中。他提出“從張彥遠的理論,不管密也好、疏也好,必須從‘用筆’方面著力,這是中國畫的特色”。而在其1988年所撰寫的《從明畫論書風與畫筆的關聯性》一文中。他認爲“明代各家。深有悟於書、畫一揆之理,故造詣往往突過前人。此一關捩,至爲緊要”。在《詩畫通義》中,他從“神思”、“圖詩”、“氣韻”、“禪關”、“度勢”、“行恕鋇確矯娣直鷳凼雋聳歌與繪畫的關係,不僅如此。在原載於1973年八卷三期《故宮季刊》上的《詞與畫》一文中,他進一步認爲,“畫和詞也有彼此相需的密切關係”。因此,“現在我們要討論的是曲子詞和畫的關聯之突出的地方,畫人如何運用詞意以入畫。畫的原理與技法又如何被詞人加以吸收作爲批評的南針”。1975年,他又撰寫了《方以智畫論》一文,對於這位生活於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饒宗頤深刻地意識到了其繪畫思想的重要性,他說:“以上若干見解。在明季畫論中應有其獨特重要性,不亞於董(其昌)、莫(是龍)之說。尚有待於抉發耳。”在《龔賢“墨氣說”與董思白之關係》文中,他說:“有人認爲半千這種強調黑白明暗的處理方法,是受到西洋鏤刻版畫的影響,卻很難說。”此外,他所撰寫的《明季文人與繪畫》《晚明畫家與畫論》等文也均是發前人之所未發的研究專論。充分體現了這位國學大師對於明清文人畫、遺民畫的真知灼見。成爲從事藝術史論相關問題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

(2)陳仁濤《金匱論畫》

古錢幣收藏陳仁濤(1906-1968)於1946年後移居香港,隨即又開始了書畫收藏,閒暇之餘。著有《金匱論畫》《故宮已佚書畫目校注》《金匱藏畫集》《金匱藏畫評釋》《中國畫壇的南宗三祖》等書籍多種。特別是《金匿論畫》(香港東南書局,1956年版)一書,所收均爲其鑑餘隨筆,包括論畫宗南北、論院派、論文人畫等文,特別是其中的“論畫宗南北”一文,又被收入張連和古原宏伸主編的《文人畫與南北宗論文彙編》一書。文中,陳仁濤在辨析董其昌“南北宗”論的基礎上,進而認爲“畫宗南北之說,乃一時之激言,而非千古之定論,尤非玄宰持論之本旨。學者取其長而去其短以會其通可耳”。

(3)高美慶《石濤畫語錄探源》

學期論文 篇五

關鍵詞 田漢 文學理論 問題意識 學科建制史

作爲現代性的學科知識的專門生產,中國文學理論產生於20世紀西方學科體制的東漸。一本文學理論教材凝聚了一個時代的文學思考方式和文學研究模式"在新世紀初重新書寫文學理論時,回眸文學理論建制之初人們的文學思想及其書寫模式,對於推進今天的文學理論教學、文學思想的研究和文學理論教材的重構等都具有極爲重要的意義。這裏,選取了20世紀2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教材——田漢的《文學概論》作爲剖析的藍本,分析八十年前文學理論的問題意識併發掘其當代意義。

問題意識構成了文學理論的整體佈局和理論框架。問題意識從作者所擬定的文學理論論題顯現出來。田本《文學概論》篇幅較小,全書分爲兩大部分,上編爲文學的本質,下編爲社會的現象之文學。上編爲五章,分文學的定義,文學的特性,文學的要素,文學與個性,文學與形式。下編分析文學與社會系統中其他要素的關聯,分爲文學的起源,文學與時代,與國民性,與道德的關係。

田本的理論問題和許多思想細節直接來源於日本人木間久雄的《文學概論》。木間本《文學概論》中譯本1925年由章錫琛翻譯出版"此後作者加以修訂,增加了第三編文學各論和第四編文學批評論,1930年開明書店出版了新版譯本"對照田本和木間本《文學概論》目錄,發現除了把木間本第一編第三章“美的情緒及想象”改爲“文學的要素”外,田本的目錄與木間本的第一、第二編完全相同"田本初版於1927年,可見,田漢借用的是木間的初版。田本的文學理論問題框架影響了當時以西方文學理論爲參照的一系列文學概論教材,如1930年出版的陳穆如著《文學理論》!1931年出版的曹百川著《文學概論》!1932年出版的趙景深編寫的《文學概論》!193《年出版的陳君冶的《新文學概論講話》,這些《文學概論》在文學理論的問題意識上與田著基本相同。木間本和田本的理論問題和許多觀點又來自英國人溫徹斯特的《文學評論之原理》(1924年出版中譯本),比如前者的文學的普遍性!個性!悠久性三大特性以及文學的情感!想象!思想和形式四要素都來自溫本"由此可看出一條文化脈胳。

分析田本的問題意識,可以看出,作者把眼光投向文學本身和文學的社會關聯,還沒有形成文學活動的整體觀念,文學創作,文學批評等問題還沒有進入論題,文學內部的細節如文本、文類、修辭、流派等問題還沒有得到分析,文學與媒介、文學與消費、文學與性別等新問題更沒有出現。因此,可以認定,這是草創時期文學理論問題意識比較粗淺的表現,文學理論問題域的複雜性還沒有展開。比如文學的要素,作者認爲是美的情緒、想象和思想。本書顯得簡略粗糙,這三大要素與其說是文學,不如說是一切藝術審美活動的共同特徵。另外,作者擬定的有些問題具有特定的時代性,比如文學與時代這一問題現在的文學理論不再談論,原因是長期以來,文藝社會學模式佔據了中國文學理論的主導地位,文學與時代的問題轉入文學與經濟,與政治,與宗教,與哲學等文藝社會學研究中。應該說,文學與時代的關係問題仍然在研究,不過是以另一種方式進行。再如文學與國民性顯然是時代性的理論命題。國民性的提出與19世紀科學文學觀有關,也是中西文化衝突時期民族意識覺醒的產物,作者引用孫中山的民族主義的言論予以論證,正表明了文學理論的文化政治性。

面對半個多世紀以前的文學理論問題域,我們不得不思考什麼是文學理論的基本問題?文學理論應該研究哪些問題?文學理論的問題是永恆的還是變化的?今天的文學理論問題意識應如何表達?綜觀百年學科歷程,1949年以前的文學理論處於草創時期,文學理論的問題意識還未定型,此後很長時期文學理論爲政治所幹擾,只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文學理論才走上了常規的知識增長和學術演進之路。這裏,我們選取兩本具有時代標誌性的教材看文學理論問題意識的進展。童慶炳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代表了新時期思想重新開放後的文藝學研究成果。南帆主編的《文學理論》表現了新世紀對於文學理論思維模式的探索。以童本爲例。第一編導論,講文學理論的哲學基礎和理論要旨。第二編文學活動,第三編文學創造,第四編文學作品,第五編文學消費與接受。可見,作者擬定的問題是從經典作家的文學思想出發,按照艾布拉姆斯的文學活動“四要素”說,從世界—作家—作品—讀者四個維度展開文學活動的流程,這種敘述模式表明中國文藝學界開始從注經式研究轉換到文學活動本身,文學研究的自覺意識開始形成。再看南帆本文學理論。共四編:第一編文學的構成,講文學的再現、文學話語、作家、文本、文類、敘事話語、抒情話語、修辭、傳播媒介,爲文學本體研究,作者力圖論及文學的各個層面,是對文學文本的靜態分析;第二編歷史與理論,講中西文學歷史形態;第三編文學與文化,研究文學與其他思想文化的關聯;第四編,批評與闡釋,是文學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結合西方新近的美學思潮談文學接受和批評問題。可見,文學的內涵和外延、歷史與現實、理論與邏輯幾乎都進入文學的理論視野。

從比較對照視角可以看出,文學理論的問題意識是變化的,人們對文學現象的思考是越來越深入細緻了。但是,文學理論的問題並不是沒有邊界的,所有問題的根基就是文學本身,所有問題都應圍繞文學這一現象展開,應致力於闡釋文學這一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而不論問題意識是複雜還是簡單,文學理論須把握四點,一是歷史,二是現實,三是文學本身,四是文學關聯。第一,今天的文學思考應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之上;第二,文學理論的生長點是文學的新現象,文學理論必須面對當代的文學現實;第三,文學理論必須揭示文學作爲語言藝術的獨特性;第四,文學是社會現象,應把文學放在社會系統去考察。把握這四點,文學理論的問題域就可明瞭,但這四方面只是骨架,其具體闡釋空間是無限的。

田本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先擬定問題,然後主要以西方文獻展開論述。細看文本,整體來說,主要是由於時代侷限,作者對於文學理論問題的解決比較粗淺。整個上編就是談文學的特性和要素兩個問題。第三章作者把文學特性界定爲悠久性(permanence)、個性(inpidual)和普遍性(universality),悠久性是指文學的超時代超民族性,文學的個性來自作家本人,普遍性指的是文學情感的恆久性,三種特性的根基是情感,也就是說,作者認爲,文學的本質特徵是表達作家的情感,這一觀點來自西方古典文學思想,如康德、浪漫主義和托爾斯泰等。第四章文學要素論述了情緒、想象和思想,第六章文學與形式接着論述文學的要素。作者對文學特性和文學要素的揭示之所以顯得粗淺,是因爲這揭示是一切藝術所共同具有的,它們只說明瞭文學的藝術性,而文學的語言性並沒有被揭示。這也與作者所援引的思想材料有關,作者引述英國經驗主義美學家愛迪生的想象理論,還大量引用當代美學家鮑桑葵、桑塔耶那等人的思想來解釋文學現象,但這些思想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美學層面而沒有深入具體的文學問題。可見,文學理論的自覺意識還沒有明確。第五章詳論文學個性。作者認爲,文學是作家情感的呈現,作家本人的情感風格決定了文學作品的個性和差異,對作品的欣賞就是回到作家本身,回到作家寫作時的情感體驗。這就是傳統傳記批評和早期解釋學的基本主張,是作家本體而非文本本體或讀者本體。大體而言,對於文學理論的每一個問題,作者引用西方近現代的思想資源予以闡述,而沒有揭示文學理論問題的複雜性,這就是草創時期學科建制的基本特徵。

但草創時期的探索性也給文學理論問題的進一步深化提供了可能。比如,本書對於文學的普遍性、個體性、共通性的規定就很有價值,在後來的意識形態化的文學理論那裏,這一問題反而被遮蔽了。再如文學的社會功能,作者認爲是使“生活深刻化,生活意識更堅強,感到社會的幸福”,這一看似不精確的詩意化的文學社會功能的表述比後來的文藝學教材中的認識、教育、審美三大功能更具哲學意味。在文學與形式這一部分,作者論述了文學語言的曖昧性、精確性、文學語言與文體分類、文學語言與情緒和思想的關係等問題,雖然比較粗淺,但開啓了文學的本體研究。在後來很長時間,文藝社會學模式主宰了中國文學研究,文學與世界的關係問題成爲文學理論的主題,文學文本被遮蔽,這纔有了20世紀80年代的文藝學的內轉,但這種轉向僅僅是強調文學的審美屬性,文學語言及其與審美的關係的研究還沒有真正展開。今天的文學理論應該在田本《文學概論》的基礎上接着講。當然,作者對問題的解決也存在一些疑問,比如作者引用孫中山的觀點,認爲民族主義的保持要靠土語文學即民間文學,而不是知識階級的精英文學。今天看來這一觀點有待商榷。民族性的表達和凝聚要通過民族語言、信仰以及價值觀、審美心理等共同體來實現,而民間文學是地域性的,對於現代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來說其力量是值得懷疑的。

轉貼於 作者的文學觀表現在文學定義、文學要素和文學屬性的規定上。回顧歷史,人們對於文學的本質性定義大都是從某一個側面對於文學這一複雜現象的解釋,這些解釋既揭示了文學的某種屬性也遮蔽了文學的其他層面,對於不斷變化的文學現象來說,這些闡釋的效力是有限的。對於文學的本質規定是文學理論知識範式和權力機制妥協的產物,比如審美意識形態這一定義一方面堅持經典作家的思想,另一方面是對於政治化的學術遮蔽了文學審美屬性的反撥。王一川《文學理論》倡導反本質主義思維模式,但仍然提出了本質性的文學定義,即文學是感興修辭,這一定義既突出了文學文本和文學語言,又嘗試性地轉換了中國古典文論。雖然受限於思維方式和文化政治,但回顧中國百年文藝學主題史,仍然可以發現人們對於文學的認識是在逐漸深化,文學作爲語言藝術的獨特性被一步步揭示。

文學觀念建立在對前人文學思想揚棄的基礎上,同時,前人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作者思維的邊界,從思想資源可以看出作者立論的合理性以及問題解決的限度。田本以中西文學思想爲我所用,除了當代西方哲學美學思想外,作者還引用了蘇聯馬克思主義者克魯鮑特金,時人周作人、郭沫若、蔡元培等人以及中國古典如詩經集傳序的文學思想文獻。思想資源的多元性有利於揭示每一文學理論問題的複雜性,比如文學起源,作者主要以西方文藝理論爲依據,同時也參照了中國毛詩序的論述,客觀地介紹了文學起源的各種學說,並沒有武斷地取某一學說爲真理。在藝術起源這一問題上,迄今的學說均因藝術考古學、人類學、語言學等資料的缺乏而只能稱爲假說,但藝術起源於勞動說作爲唯一的真理主宰了中國文藝學界長達半個世紀,根本原因就是學術政治化所導致的思想資源的單一化。作者所引用的許多西方文獻正是新時期文藝學美學研究的重要思想來源,也就是說,中國文藝學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曲折發展,在思想來源上重新接續了田本《文學概論》。另一方面,本書的主要思想來自西方,這是引進西方現代學科範式創建中國現代學科時期的必然現象,中國思想在學科建設中的位置問題還沒有得以解決。

從思想資源這一角度看,百年中國文學理論可分爲三階段。一是20世紀初到30年代,是文學理論的探索時期,思想來源要麼偏於西方,要麼偏於中國,文學理論的問題域和理論指向還沒有明確,這從當時種類繁多差異甚大的文學理論的目錄就可以看出。二是30年代後唯物史觀和無產階級文學理論登上文藝學舞臺到改革開放前近半個世紀的文學理論編撰史,是文學理論的定型期,其表現是思想來源單一的注經式著述方式,文學理論與社會結構一道走向封閉。文學研究者不是根據現實的變化了的文學現象賦予經典以新的生命,而是從經典出發構造文學理論,其結果是經典被非歷史化,理論因被定型化而缺乏生命力。三是20世紀80年代到新世紀全球語境中文學理論的重新撰寫,是文學理論的開放期。民族文化的現代演化,西方理論的吸收與轉化,文學與文化的當代轉型賦予文學理論以新的面貌。

今天,文學思想的來源主要是四大塊:一是中國傳統文論;二是馬克思主義的新文論傳統;三是西方古代直到後現代的文學理論;四是近百年來的中國現代文學思想。中國古典文論是中國本土文化資源,是中國文化面對全球化重新建構想象性文化共同體時所依賴的重要思想支撐。馬克思主義經過政治主流化已成爲中國文化新傳統,其民主精神、變革精神和批判精神應爲新文化所吸收。西方文論特別是西方現代文論是西方文化現代性的一部分,我們正走在現代性的路途中,西方文化是一個鏡像性的他者、中國百年現代性是中西文化衝突融合的產物,正是基於中國傳統,中國現代性纔有自己的特徵,百年中國文學思想既不同於西方,也不同於中國古典文化。繼承以上四方面的有益成果,在新的全球化語境下,對新的文學現象給以新的闡釋,是文藝學的重要課題。從思想資源角度看,田本主要介紹西方當代的文學思想,較少涉及中國文學思想,東方思想更是闕如,導致了其理論空間和闡釋視野的侷限,這是草創時期文學理論的必然特徵。但作者以問題爲綱,以中西思想闡述文學理論問題,奠定了文學理論的寫作範式,並由此涉及到文學理論的寫作體例問題。

寫作體例與現行文學理論是教材這一知識形式有關。不同的體例給予文學理論不同的性格風貌和理論主旨,使之或偏於知識性或偏於學術性。田本的寫作方式是,先擬定文學理論問題,然後看中西文學思想特別是西方文學思想對這一問題的解決。也就是說,本書只是客觀地介紹中西文學思想對於文學理論問題的回答,作者沒有把中西文學思想加以對照和評論,沒有以理論解釋新的文學現象,沒有提出新的文學思想,沒有反映當時文學創造的狀況。因此,本書不是體系性的學術著作,更像問題性的知識讀本,作者不是從某一哲學體系推演出文藝美學的新觀念,也不是從現實的文學現象提煉概括出新的範疇概念。他不生產理論,而只是介紹理論。這是文學理論的寫作體例之一。

綜觀中外文學理論,其寫作方式大體有三種,一是邏輯演繹。黑格爾的《美學》爲其代表,即遵循歷史和邏輯統一的原則,從一種哲學觀點出發推演文學的本質性定義和範疇概念,構造體系性的文學理論。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文學理論教材的書寫均循此例,以蔡儀主編的《文學概論》爲典型。二是經驗歸納。以亞里士多德的《詩學》爲代表,作者從文學現實出發提煉概括出文學理論的新命題。新近出版的王一川著《文學理論》爲此例。三是先擬定文學理論基本問題,然後以文學思想文獻闡述這些問題。作者只是客觀地介紹前人的文學思想,並不提供新的文學主張。田本《文學概論》即如此,新近出版的陶東風主編的《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和南帆主編的《文學理論》均爲此例。

從課堂教學和學術推進的角度看,三種寫作方式各有優缺點。第一種的優點是,哲學思想奠定了文學思考的理論根基,新的哲學視野能夠推進對於文學的新認識,這在西方特別是體系性的文學理論中表現得很明顯。但這種體例也有缺點。一種哲學邏輯起點的選取往往就決定了這種思想的邏輯行程,這就在提供一種理論視角的同時遮蔽了其他的思維空間,對文學理論的影響就是深刻性與偏執性並存,作者往往以自己的文學觀和審美趣味評判文學現象裁剪文學史實,並把自己的理論主張普遍化,如蔡儀對於現實主義、韋勒克對於新批評等就是如此。隨着新的文學現象的出現,這種體系性的文學理論的缺陷就暴露出來。第二種的優點在於,文學思想的生長點是文學新的現實,新的文學現象是文學新思想的動力源。但這種體例的缺點是,通過經驗概括的理論一方面因爲缺乏哲學的提升,另一方面又只顧及有限的文學現象,這就導致了其闡釋範圍的狹隘,這就是王本《文學理論》只能稱爲“中國文學理論”的原因。第三種的好處是沒有個人的理論偏見,東西方的文學思想都可能被客觀地展示,其缺點是因爲沒有提供新的文學思想而無助於學術推進,但這一缺點是由文學理論是用於課堂教學這一功能決定的,作者對文學的新看法完全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表達出來。作爲導引性的教材,這種寫法還可能因專注於文學理論的介紹而不是聯繫具體作品進行解說,從而導致寫作的理論化和抽象化,這對於文藝學教學來說也是一個問題。當然,這三種分類方式只是大概而論。體系性的文學理論必須建立在文學史實的基礎上,經驗科學性的文學理論因理性抽象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導引性的文學理論在取捨之間也可能蘊含作者的文學觀。

那麼,文學理論如何寫?是致力於學術推進提出新說創見,還是客觀介紹文學思想成爲文學理論專題研究或文學理論關鍵詞分析?我認爲,在學術多元化的今天,應提倡文學理論寫作模式的多樣化,第一種體例要着眼於學術,第二種更接近於文學批評,但需理性抽象,第三種應在知識性、趣味性和文學思想的全面性上下工夫。這裏的關鍵問題是,如何選取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問題的設置和解決既關係到作者的文學觀!知識結構和寫作思路,又關係到文學這一審美系統的複雜性及其與社會文化的關聯,在此也顯示了人們文學思維的活躍和多元。

田本的寫作體例在今天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在田本之後的半個多世紀裏,中國文學研究界按照經典哲學原則推演出文學理論體系,文學理論的問題域以被構造的經典來組接,中西文學思想服務於經典詮釋,其結果是經典的視閾和思想空間限制了文學理論的邊界。正是基於對這種思維模式的反撥,才產生了新近的文藝學界的反本質主義浪潮,陶本《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和南本《文學理論》正是這種反撥的產物。

從文學理論的百年書寫歷史來看,田本《文學概論》的意義在於,一是從文學文本本身和社會系統兩方面看文學,提出了文學理論的基本問題,其中許多觀點仍然具有參考價值。如何思考文學,如何認識文學,如何定義文學都可以在這一問題框架中展開;二是注重文學思想的客觀呈現,奠定了文學理論的寫作範式;三是具有開放的學術視野,中西文學思想成爲解決文學理論問題的有效資源。但在百年的學科建制史上,本書只能稱爲草創時期的文學理論,其探索性在於:一是處於中國現代學術建立初期,學科範式來自西方,問題結構還不成熟,具體表現爲文學理論的概念範疇還沒有形成,文學理論問題的研究比較粗淺,許多問題如文學文本!修辭、文類、讀者等還沒有進入學術視野,文學理論的民族性和現代性!中西文學理論的比較等重要問題均沒有提出;二是文學理論的思想來源主要是西方,中國古典文論的現代應用還沒有提出,文學理論的生產也沒有與中西文學現象構成互釋;三是大量引用美學家藝術家的言論,文學自身的問題意識還不明確。四是限於時代,文學思想主要來自西方近代,現在看來其闡釋效力具有明顯的侷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