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電子專業論文範例新版多篇

電子專業論文範例新版多篇

電子論文 篇一

一個專業如果培養目標不明確,培養方向不準確,將無法科學地制定本專業的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也無法高效地進行專業課程改革和教學管理。確定專業培養目標首先要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確定本專業的就業崗位和典型工作任務,根據典型工作任務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在蘇州市電子信息行業協會的指導下,通過走訪企業、召開專業指導委員會等形式,對蘇州市電子類人才的需求進行調研,確定了本專業的主要工作任務是電子產品組裝調試維修、PCB板的焊接與維修、電子產品輔助設計、電子產品品質保證和電子產品銷售採購技術支持,職業核心能力是電子產品組裝調試維修能力、PCB板的焊接與維修能力、電子產品輔助設計能力、電子產品品質保證能力和電子產品營銷技術支持能力。通過崗位任務的分析,制訂了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紮實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團隊精神和創新意識,掌握電子產品檢測技術、電子電路設計技術、單片機應用技術,具有電子產品生產過程管理、電子產品銷售與採購及設備維護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使其可勝任電子生產企業中電子產品設計、生產、維修、管理、銷售、採購、技術服務等崗位要求。形成“行會協同指導,校企共同育人”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1]

二、實施教師“三化”工程,打造高素質“雙師”教學團隊

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教師隊伍建設。要以師德建設爲引領,將提升教師素質、優化雙師結構、聘任企業專家作爲師資隊伍建設的重點。在不斷提高專任教師教學能力的同時,提升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拓展國際化視野,讓骨幹教師參加企業新技術新工藝培訓,參與專業建設,承擔課程改革建設,指導畢業設計、學生競賽、技術培訓,主持教科研課題。要定期安排骨幹教師出國培訓。“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自己要有一桶水”,這一桶水必須是活水,流動的水,是知識不斷更新的水。本專業通過提升教師學歷,教師到企業做訪問工程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共同進行產品開發和科技攻關,共同申報科研課題,爲企業開發產品、解決技術難題等,使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有了一個質的變化。

三、搞好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

通過市場調研和職業崗位能力需求分析,確定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崗位和次崗及遷移崗位。[2]按照項目化課程教學理念,以學生崗位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爲目標,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與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相對接,加強校企合作,與企業共同編寫具有職業特色的項目化教材。多課程重新整合,實施課證融合。將考證內容穿插在實踐教學中,實施理實一體化,既節約了考證時間,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進一步完善了“能力核心、項目構架”的課程體系。如將“模擬電路技術”、“數字電路技術”與“電子元器件檢驗”相結合;“電子測量技術”課程的教學與“音視頻設備檢驗員”、“無線電調試中級工”相結合。爲了全面評價學生,摒棄一卷制的考覈方法,構建多元評價機制,採取項目實施過程考覈和課程終結性考覈相結合,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根據課程的培養目標,制定評價標準,使課程尤其是基本技能訓練類課程考覈內容與職業崗位的要求相吻合。

四、以提高學生專業應用能力爲目的,建設實踐教學環境

以提高學生專業應用能力爲目的,結合職業崗位的實際工作過程,重新設計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綜合實訓課程的教學內容,以實現學生校內學習課程內容與實際工作流程的一致性。[3]實驗、實訓室建設以高技能人才培養爲目標,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實施一體化的教學方法,進行模塊化的技能培訓,以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增強其就業競爭力,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求知、求技、求職的需要,滿足社會對高職教育多樣化的需求。與此同時,與行業、企業合作,建校外實訓基地,形成多形式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切實推動實踐教學改革。充分利用企業先進設備、技術專家和企業文化等資源,在生產現場進行“電子元器件的焊接工藝”、“電子產品品質管理”等專業課程的教學活動。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建立校企數字傳輸課堂,將企業生產過程實時傳送到課堂,通過企業工程師直接開展專業教學,真正實現校企聯合教學。全過程注重學生“5S”規範、認真負責、效率觀念、靜電防護等職業素養的培養。

五、將綜合職業素質教育貫穿於專業教育全過程

電子論文 篇二

1.1微電子機械系統的概念

微電子機械系統主要結構有微型傳感器、制動器以及處理電路。其是一種微電子電路與微機械制動器結合的尺寸微型的裝置,其在電路信息的指示下可以進行機械操作,並且還能夠通過裝置中的傳感器來獲取外部的數據信息,將其進行轉化處理放大,進而通過制動器來實現各種機械操作。而微電子機械系統技術是以微電子機械系統的理論、材料、工藝爲研究對象的技術。微電子系統並不只是單純的將傳統的機電產品微型化,其製作材料、工藝、原理、應用等各個方面都突破了傳統的技術限制,達到了一個微電子、微機械技術結合的全新高度。微電子機械系統是一種全新的高新科學技術,其在航天、軍事、生物、醫療等領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2微電子機械系統技術的特點

1.2.1尺寸微型化

傳統機械加工技術的最小單位一般是cm,而微電子機械系統技術下的機械加工往往最小單位已經涉及到了微米甚至納米。這以尺寸的巨大變化使得微電子機械系統技術下的原件具有微型化的特點,其攜帶方便,應用領域更加廣闊。

1.2.2集成化

微電子機械系統技術下的原件實現了微型化爲器件集成化提供了有力的基礎。微型化的器件在集成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其能夠隨意組合排列,組成更加複雜的系統。

1.2.3硅基材料

微電子機械系統技術下的器件都是使用硅爲基加工原料。地面表面有接近30%的硅,經濟優勢十分明顯。硅的使用成本低廉這就使得微電子機械系統技術的下的器件成本大大縮減。硅的密度、強度等於鐵相近,密度與鋁相近,熱傳導率與鎢相近。

1.2.4綜合學科英語

微電子機械系統技術幾乎涉及到所有學科,電子、物理、化學、醫學、農業等多個學科的頂尖科技成果都是微電子機械系統技術的基礎。衆多學科的最新成果組合成了全新的系統和器件,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技術領域。

2微電子機械系統的技術類別

2.1體微機械加工技術

體微機械加工技術主要將單晶硅基片加工爲微機械機構的工藝,其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製作出尺寸較大的器件,最大的弊端是難以製造出精細化的靈敏系統。並且使用體微加工工藝難以優化器件的平面化佈局,製作出來的器件難以與微電子線路直接兼容。體微機械加工工藝一般在壓力傳感器和加速度傳感器的製造中普遍應用。

2.2表面微機械加工技術

表面微機械加工技術就是通過集成電路中的平面化技術來實現微機械裝置的製造。其主要優勢表現在充分利用了已有的IC工藝,能夠靈活掌握機械器件的尺寸,因此表面爲微機械加工技術與IC之間是兼容的。表面微機械加工技術與集成電路的良好兼容性使得其在應用領域實現了快速普及。

2.3複合微機械加工技術

複合微機械加工技術就是體微機械技工技術與表面微機械加工技術的結合,其結合了兩者的優點,但又同時避免了相應缺點。

3微電子機械技術的應用

3.1環境科學領域

微電子機械系統技術下的微型設備可以在環境監測和數據處理分析上發揮巨大的作用。由化學傳感器、生物傳感器以及數據處理系統所集合的測量與處理設備。該微型裝置可以用來監測空氣和液體的成分,其獨特優勢在於尺寸微小,便於攜帶。

3.2軍事領域

納米器件所構成的裝置先要對半導體器件運行速度高,攜帶方便,信息輸出和處理快捷,在軍事領域其能夠用來製作各種微型設備,例如“蚊子導彈”、“麻雀衛星”等。

3.3醫療領域

在臨牀化驗分析、介入治療領域其也能夠實現巨大的價值。近幾年獲得發展的介入治療技術與傳統治療技術相比臨牀治療效果優越,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痛苦。但是當前介入治療儀器價格高,體積巨大,準確性難以保證,尤其是在治療重要器官時風險較大。微電子機械系統技術的微型與智能特性可以顯著降低介入治療的風險。

4結束語

電子導論論文 篇三

在結構化學課程教學中設置課程論文作爲激勵學生學習知識和課程評價的手段。引導學生將課堂學習的結構化學理論知識應用於課程論文研究中,達到學以致用效果。論文指導過程中,注意學生創新思維模式的培育,教學的重點應放在課程論文研究的過程上,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道德,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 結構化學 課程論文 創新思維

《結構化學》是理科院校化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理論專業課。這門課程以嚴謹的數學邏輯推導爲基礎,建立比較抽象的理論概念,學生一般感到難學難懂。因此,學生易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影響到教學效果。根據結構化學教學的特點,我們在教學中,設置課程論文作爲激勵學生學習知識和評價教學效果的手段。對此,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 在掌握學生基本學習情況的基礎上,根據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特點,設置與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相適應的,注重理論研究和解釋實際實驗現象的課程論文題目,引導學生嘗試應用結構化學/量子化學的理論計算結果來解釋化學實驗,深入瞭解分子結構和理論性質,揭示其內在規律性。從而在應用理論的過程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1 設置課程論文的重要性

與其他化學專業課程不同,《結構化學》的內容主要是抽象理論,缺乏合適的配套實驗對所學理論知識進行加深、拓寬和鞏固。該門課程的對象一般是大學三年級學生,具有相當的化學專業知識。設置課程論文可以讓學生在搜尋研究對象或者範圍時,對以前專業知識進行回顧和分析,思考大學一年級以來學習的知識是否存在可以採用結構化學理論解釋的地方,引發學生對化學知識、原理和現象進行思考,在自由選擇題目範圍的情況下,激發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興趣。在指導學生進行課程論文研究時,注意講述一般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步驟及科學工作者所應當具備的科學道德,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指導學生進行課程論文撰寫時,着重講授一般論文的寫作格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形成一定論文寫作規範。這對於一般理工科學生尤其重要。設置的課程論文同時爲四年級畢業論文研究階段所需要的邏輯思維和論文寫作打下基礎。

2 理論化學計算軟件的講授

讓學生進行課程論文研究,首先必須先教導學生使用理論化學的計算軟件,讓計算軟件成爲學生進行課程論文研究的工具,所以教師本身需要對該類軟件非常熟悉,同時具備利用該類軟件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和經驗,這對教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在衆多量子化學理論計算軟件中,HyperChem比較適合一般學生使用。可視化軟件使深奧的理論計算結果形象化、直觀化進行表達,讓學生好學易懂,同時操作簡單,適合用來作爲課程論文研究的計算軟件。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只需要1學時就能教會學生有關HyperChem的基本操作和應用於簡單的理論計算。譚君[1]介紹了HyperChem軟件的一些使用操作和特點,這裏不再重複敘述。

3 科學研究思維和步驟的指導

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所以我們在課堂上,教導學生一般的科學研究思維和步驟。課堂上以苯環上親電取代反應的定位規律作爲計算例子,採用Hyperchem軟件計算各原子電荷並解釋定位規律的實驗現象。衆所周知,苯環上的取代基分爲鄰對位定位基和間位定位基兩類。這裏選擇了氨基和甲醛基分別作爲鄰對位定位基和間位定位基兩類代表,通過計算其量子化學指數,討論其計算結果,從理論上解釋定位效應。

首先分析影響親電反應的因素。一般認爲碳原子的電子雲密度是主要因素,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計算苯環上的碳原子電荷來解析親電反應規律。

在Hyperchem構造並以PM3分別計算氨基苯和苯甲醛,按display中的labels,選定charge項,在分子中顯示各碳原子的電荷分佈。

電荷分佈顯示氨基苯上鄰位和對位的C原子帶負電荷,分別爲-0.191和-0.169,均大於間位C原子電荷(-0.05),所以對於氨基苯來說,親電基團會首先進攻鄰位和對位。而在苯甲醛的情況恰好相反,間位C原子電荷爲最負,爲-0.119。親電基團會首先進攻間位。根據上述計算結果和討論,應用原子電荷的規律變化很好地解釋了親電取代定位規則。

轉貼於 4 擬定結構化學計算題目

自由選擇題目範圍,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興趣,教學中,我們設定以下方向(題目):

① 藥物分子的結構與活性關係

通過對分子的結構計算,討論結構與活性關係,尋找分子活性中心和主要影響活性的因素。

② 化學反應原理與規律解釋

以理論方法計算和解釋常見化學反應的產物與規律,如丁二烯的加成反應。

③ 分子結構與性質

計算出分子的量化指數,尋找量化指數與分子性質的關係,如HOMO、LUMO與顏色的關係。

④ 光譜的移動

研究分子結構與光譜移動的關係,如分子中的鍵長的變化直接影響紅外吸收峯的移動。

⑤ 分子的結構/構型/構象

以理論方法研究分子的結構、具體構型和構象。

⑥ 分子間的相互作用

分子間的作用一般爲氫鍵和範德華作用,與化合鍵作用相比,屬於弱作用,是生物大分子主要相互作用。

5 論文指導與創新思維模式的培育

創新思維的特徵是求同與求異的統一、發散與收斂思維的統一、敏銳的直覺與理論思維的統一。課程論文佈置下去以後,學生在對課題的思考會有許多新的問題和新的想法,我們要鼓勵學生在對新的問題進行創新思維。安排課程討論,將學生的想法在課堂上討論,尊重學生的新想法,引導學生將課堂學習的結構化學理論知識應用於課程論文研究中。

具有獨立思考判斷能力是學生創新思維模式的主要表現。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缺乏互動的教學模式已表現出許多弊端,影響了學生獨立思考和動手的素質及其能力的形成。學生自己選題,成爲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判斷能力跨出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獨立開展課程論文研究,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判斷能力。因此,教學的重點應放在課程論文研究的過程上,而非結論。教會學生從抽象的數理推導中評選出適合個體所需的條件。同時,學生只有具備獨立的思考判斷能力和獲取知識的能力,才能在終身教育過程中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不斷實現知識的更新[2]。

【參考文獻】

1 譚君。 HyperChem 在結構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4,17(6):20~22.

電子論文 篇四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和麪向的崗位羣是:①電子設備的生產、檢測與調試、服務崗位;②電子設備系統的工程安裝、調試、維護崗位;③電子企業產品的檢驗、質量分析、售後服務、銷售等崗位;④電子企業公司的電子產品的開發設計、技術支持、生產管理崗位等。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1.構建職業能力模塊,完善專業課程體系

針對高職教育特點,我們構建了高職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基於職業能力的課程體系模塊,分爲:理論模塊、實踐模塊、考證模塊、生產實踐與畢業設計模塊。其中理論模塊包括專業基礎課子模塊和專業技術課子模塊,專業基礎課如電工技術、電子技術等,課程主要採取一體化教學模式;專業技術課如電子產品生產工藝、單片機應用技術、電子線路等,課程主要採取任務驅動下的項目式教學,項目主要來源於生產實際,從而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分析能力和團隊協作等綜合能力。實踐模塊包括專業實驗和實訓子模塊(主要是校內實訓)及技能競賽培訓子模塊,以職業技能大賽爲依託,加強實踐教學中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術的訓練,保證訓練的基本要求,同時增強針對性和適用性,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考證模塊主要針對學生考取相應資格證書的教學。生產實踐與畢業設計模塊包括頂崗實習子模塊和畢業設計子模塊,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爲了更好地適應社會對多樣性人才的需求,我們確立了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專業應用能力指標體系“三維互動”的教學模式理念。在重視基礎理論夠用的同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強專業課內容的應用性部分,把應用性環節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大力推行Multisim、Protus、Matilab等仿真軟件的應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遵循職業成長規律,對主幹課程合理規劃,形成從“基礎+認知”出發,打造“綜合+頂崗”的課程佈局。保證基礎理論課夠用,專業課管用,專業基礎課適用,突出基礎理論課程和實踐應用課程的相互滲透和融合。

2.以“工學結合”思想爲指導,積極探索項目教學和一體化教學模式

按照“工學結合”的總體思路,以實踐能力培養爲主線設計課程教學內容,以任務驅動、項目導入或案例分析等手段組織教學,以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完成教學過程。從而對課程內容、教學組織、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等進行一體化的綜合改革。例如,在培養方案中,《電子產品製造工藝》《單片機應用技術》《電子線路CAD技術》《電子產品維修》等專業課都採取了項目教學法,並配置了專項實訓;《電工電子技術》《電氣控制與PLC》《電子測量與儀器》等課程採取一體化教學模式並配置專項實訓。

3.以“就業教育”爲導向,加強校企合作,推進定單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高技能人才培養上,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爲切入點,以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爲保障,加強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重點抓好實驗、實訓、實習三個關鍵環節。建設完善的校內實習實訓基地,一方面提高教師和學生的實踐水平,另一方面還可考慮開放設備和場地,引進企業來料加工,爲工學結合創造良好的條件。努力建立多個校企合作單位作爲校外實習實訓基地。聘請行業企業兼職教師到校任課,和企業共同開發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程,如:電子產品維修、質量管理等,並編寫與企業生產實際相關的教材和實習實訓指導書;選派教師到企業學習實際生產的新技術、新工藝,還可對企業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學生的實習工作也可安排在這些合作的企業。另外,在專業羣能力體系的構建上,有意加入其他能力培養的環節,如電子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單片機開發設計能力(硬件、軟件設計等)的培養、職業道德的培養、學生崗位適應能力培養、團結協作能力的培養等等。這不但會使課程體系更加完善,更使得學生拓展知識面,就業不再限於“點”,而是鋪成了“面”,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寬就業領域。

4.畢業實習、畢業設計模式改革

改革的理念是“以實踐強化理論”。根據“2+1”辦學模式,確定了頂崗實習36周甚至更多,學生通過長時間的崗位訓練,磨練意志、鍛鍊手藝,基本可以做到畢業後與用人單位的“無縫鏈接”。學生在實習過程中以企業生產加工活動爲背景,對電子產品設計與加工等各個環節親自完成,主要工作在現場由企業兼職教師指導完成。學生通過實踐之後,對專業知識形成的新的認識、新的解決方法都將成爲畢業設計的良好素材,一改過去由教師提供畢業設計題目、素材,學生被動做設計的格局。學生在瞭解了畢業設計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後,便可根據實際生產過程中獲得的新素材來自主地做好畢業設計,在形式和內容上做到不拘一格,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是一個極大的鍛鍊。

5.考試、考覈模式改革

大膽改革傳統教育的考覈評價體系,不光考覈理論水平,更要關注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考覈。在考覈評價學生素質時,一改過去僅憑一張試卷成績的做法,考覈內容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驗和操作技能,考覈方式除傳統筆試外,還可採用口試、實驗實訓操作考試等多種形式。在實踐考覈中可採取更多方面、更多層次的評價,可以從理論分析、動手能力、工作態度、職業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給予學生進行評價,還可對學生的組織能力、交流能力、和承受壓力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性評估。同時採取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小組成員互評相結合的靈活開放的考覈評價方式。

6.職業技能培訓模式改革

依託學院職業技能培訓鑑定中心,積極開展職業技能鑑定工作,推行“畢業證+必修職業資格證書+任選職業資格證書”的“1+1+X”多證書制度。爲學生開展以高級維修電工、電子產品安裝與調試工爲主的多個工種的校內職業技能鑑定工作,畢業生的“雙證書”率達到100%。我們在職業技能培訓模塊改革中,不再孤立地針對考試進行培訓,而是根據國家職業技能鑑定標準,將鑑定標準中的相應項目及評價體系引人到相應課程的實際教學中來,並根據技能鑑定要求及企業生產實踐中的真實任務來設計實驗實訓的項目,從而加強對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綜合訓練,並獲取相應資格證書。

7.結合職業技能大賽對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實施改革

職業技能大賽是培養創新人才、促進高職教育教學改革行之有效的途徑。通過將大賽內容和課程教學進行有機融合,把一些與競賽有關的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同時分析大賽對知識能力所需,將其融入相關課程的日常教學中,比如:電工電子技術、單片機技術、電子線路CAD技術、電子產品製造技術等課程。實現“以學促賽、以賽促學、賽學結合”。該教學模式下不僅能鍛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還能把抽象、難學的理論知識與生動、現實的項目結合起來,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在提高職業大賽成績的同時,還有效提高全體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