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中國的醫療保障制度改革論文【新版多篇】

中國的醫療保障制度改革論文【新版多篇】

中國的醫療保障制度改革論文:《我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 篇一

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是我國城鄉醫療保障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加強農民健康公平、加快農民生活改善、提高農村社會和諧和穩定的重要保障[1]。它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下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政府的資金投入是其主要來源,相應部分是農民自願參加籌集。農村醫療保障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村人民的生活質量,減小了城鄉居民的生活差距。從2013年開始,衛生部將農村醫療保障重點轉向大病救助方面,報銷力度加大,病種覆蓋面積廣,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農村人民的負擔。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的發展,但是在醫療保障制度的可持續發展方面也存在一些弊端。研究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對實現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推進具有積極意義。

本文通過分析目前農村醫療保障體系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對促進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可行性建議。

一、我國現行的農村社會醫療保障制度

我國農村社會醫療保障體系由三大部分構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醫療救助制度和大病救助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面向全體農村居民的基本的普遍的農村醫療保險制度;醫療救助制度是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補充和完善,它是以中央財政撥款及社會力量籌集等多種形式建立的補助基金制度,對患大病的農村貧困人口及五保戶給予的醫療參保費用和醫療費用補助的救助制度;大病醫療救助制度是面向城鄉患有重大疾病並且醫療有困難的居民,給予一定數額資金的救助制度,獲得救助的農村居民可享有相應的醫療優惠政策。

二、我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面臨的問題

(一)農民工的醫療保障問題

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工在城市人口中所佔的比重逐漸加大,形成一個龐大的團體。進城務工的農民同樣也面臨着失業、工傷、疾病、生育與養老的問題,而他們所享有的社會保障是屬於農村社會保障系統,這種保障的方式會給農村的社會保障體制帶來壓力,同時也會給外出打工的農民工生活上帶來諸多不便。

我國實行的城鄉二元制度,農民的人戶分離現象普遍存在,在工作地就醫,存在醫療費用報銷手續繁瑣等問題,由此引發了很多新問題。農民工羣體中大多數人受教育程度有限,一般從事高風險作業,生活條件艱苦,使得這一羣體感染疾病的風險加大,所以是最需要醫療服務的人羣,同時,又由於他們收入有限,常常發生付不起醫療費用的現象,因此,農民工“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尤爲突出。而農民工的醫療保障問題不但會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生存和家庭幸福,也會對國家各項建設的順利實施造成影響。妥善解決農民工醫療保障等社會問題是解決“三農”問題和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二)農村空巢老人的醫療保障問題

中國城鄉二元制結構長期存在,在城市各種養老保障制度已逐漸完善,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也逐漸社會化,各種社會化服務順利開展。而在農村偏遠地區,由於經濟條件有限及社會保障機制和服務不到位,農村空巢老人社會保障存在諸多不足。農村空巢老人醫療保障方面主要面臨着護理費無法進入到醫保系統進行報銷的問題。2012年10月29日,首屆全國智能化養老戰略研討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到2050年,臨終無子女的老年人將達到7900萬左右,失能老年人將達到1億左右,獨居和空巢老人將佔54%以上,其中農村留守的空巢老人在2010年已經達到4000萬,佔農村老年人總數的37%。與此同時,老年人的慢性病發病率提高[2]。

(三)保障費用投入比例有限,是當前農村醫療保障制度面臨的一個難題

我國新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順利實施離不了政府經濟的支持,由於我國的國情決定了中央政府對醫療保障資金投入有限,而在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地方財政困難,用於醫療保障的資金對當地政府來說是一項較重的經濟負擔,在資金投入上會有一定的困難。同時,部分貧困山區由於消息閉塞和政策宣傳不到位,有部分農村居民對“新農合”制度持觀望和懷疑態度,其中少部分人不敢甚至不去參合。由於“新農合”的資金籌集渠道包含個人籌資部分,這部分資金的籌集採取農民自願參加的原則,這些持觀望態度的羣衆中有些人不願繳納個人繳費部分,這種現象不利於農村合作醫療費用的籌集。

三、我國農村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發展的制約因素

從影響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發展的制約因素來分析,包括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

①農村醫療保障制度保障的人羣比例範圍較城市小,特別是有些偏遠地區,主要是由於信息傳遞相對滯後。與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相比,經濟發達地區農村人口參保率較高,普及範圍較廣。②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普及受到資金的影響,通常資金的投入是城市多於農村。③農村醫療保障報銷的服務網點較少,而且程序較爲繁瑣。④醫療費用報銷不及時的問題比較普遍。

(二)內部因素

①農村居民對醫療保障制度認識上存在偏差。作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最大的受益者,農民在農村醫療保障匱乏時期對其的需求是強烈的,但在新制度的推行中卻沒有表現出足夠的熱情,這種現象的產生是建立在他們對該項制度的預期收益與付出成本的比較之上的。農村醫療保障雖然是政府主導的制度,但由於部分農民收入水平低,加之偏遠地區農村羣衆受教育程度有限,知識相對貧乏,對其瞭解的程度不夠,認知程度還沒有得到提高,能夠主動參加到這一體系的人數受到限制。②少數服務網點處理問題不及時造成農村人民對農村醫療保障的信任感降低。

四、我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我國農村當前已經建立了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爲主體的醫療保障制度,初步實現了“廣覆蓋、保基本”的目標。“新農合”的出臺和全國大範圍的試點開展,改變了農村單純地依靠家庭支付醫療費用的傳統模式,填補了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空白,但是保障力度仍然不夠,農民的醫療費用很大一部分還需要家庭來承擔,因此“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爲了完善我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大農村醫療保障資金的投入和完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法律監督

2014年新農合的人均籌資標準爲320元,比2013年提高了40元,個人的繳費標準是90元,較2013年提高了20元[2]。雖然籌資的總數一再提高,但是醫療費用的增長遠遠高於籌資水平的增長,“新農合”面臨更大的資金壓力。目前我國“新農合”資金來源以分散的區縣統籌爲主,各區縣採用不同的“新農合”補償方案,由於參與到統籌的人數較少,資金總數少,抗風險的能力較小。政府應加大對農村醫療保障資金的投入,對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和貧困地區給予財政上的幫助。

同時,還應該完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的監督機制。“新農合”制度的立法問題已經明確寫入了《社會保險法》,但是受制於各種原因, 當前“新農合”的立法仍然處於地方試點階段,全國性的立法還沒有真正提上日程。建立立法機制,調整各個部門之間的關係,對農村醫療保障的執行力度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檢查,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加強鄉鎮醫藥價格市場的監督,對醫藥產品明碼標價,嚴厲打擊利用醫藥市場進行暴利牟利的不法手段,做到醫藥市場價格的透明化。

(二)加強農村偏遠地區先進醫療器材的配備和專業人才的引進

面對縣鄉級衛生院就醫人次的下降、醫療設備落後和專業人才缺乏的現象,應該加強國家對鄉村醫療設備的投入部分,同時,提高鄉村醫務人員的待遇,吸引更多的優秀的專業醫務人員去鄉村衛生院工作,方便羣衆就醫,緩解“大醫院門庭若市,小醫院門可羅雀”的現象,使醫療資源得到合理利用。提高和優化醫療資源整體利用率,落實分級診療惠民政策,採取醫院優化雙向轉診流程,保障轉診患者優先獲得門診和住院服務。同時,患者如果按照分級診療相關程序就診,在費用報銷方面,享受相當比率的優惠,以此來提高鄉村醫療資源的合理利用。

(三)簡化醫保報銷流程

規範各個報銷流程,簡化農村羣衆報銷程序,積極推行定點醫療機構的及時結報和異地結報,推行一站式服務,方便農村醫療患者得到及時的全方位的補償,建立農村人民的信任感。加強對服務機構人員的培訓指導,加大對農村醫療保障服務網點的建設,進行分散式的多個網點服務,使農村羣衆能夠更加快捷地享受醫療保障制度帶來的益處。

(四)建立老年人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爲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參照其他國家推行的護理保險制度。美國健康保險學會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的運營機制是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持續地爲慢性病患者、老年性癡呆等認知障礙的患者或者傷殘狀態下的人提供的護理[3],美國和法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開展了長期護理商業保險。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是爲解決城鄉失能人員的醫療護理難題而設立,可以有幾種服務方式,如:醫療護理,主要是以住院的方式在定點醫療機構開設醫療專護病房,爲參保人員提供長期24小時連續醫療護理服務;養老和護理相結合的方式,這種方式是爲入住本機構的參保人員提供養老和長期24小時連續醫療護理服務;家庭護理,是護理服務機構派醫護人員到參保人員家中提供醫療護理服務。

(五)加強農村低收入人羣醫療救助制度的推廣

“新農合”制度是針對農民建立的一項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對於抵禦農民疾病經濟風險意義重大。我國的醫療救助制度是對農村人口中沒有能力參加“新農合”,或者參加了“新農合”後仍然無力負擔醫療費用自付部分的農民實施的救助制度。覆蓋的範圍包括絕對貧困人羣(低保五保戶等)。醫療救助制度主要關注的是低收入人羣,對相對貧困人羣關注不夠,農村相對貧困人羣仍然面臨經濟風險問題。所以應該合理優化醫保制度,加大醫保制度對醫療費用的補償功能,對降低農村低收入人羣疾病經濟風險有重要意義。

中國的醫療保障制度論文:《試談發展型社會政策視角下高校大學生醫療保障制度問題》 篇二

隨着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國內各高校的招生規模正不斷擴大。在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下,以及目前的應試教育過分注重升學率,導致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缺少體育鍛煉的時間,造成了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普遍下降,大學生的健康狀況存在極大的隱患。本文通過指出當前高校大學生醫療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並嘗試着運用社會政策的理論提出一些解決方法,而對大學生醫療保障制度進行研究並完善是當前構建和諧社會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發展型社會政策的產生及核心理念

(一)發展型社會政策的產生背景

凱恩斯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說過:“人類的政治問題是要把經濟效益、社會公平和個人自由這三樣東西結合起來。[1]”由於社會一直處於不斷髮展的過程當中,各個國家的政策體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初由強調“公平”的普惠式福利政策到“效益”的福利私有化道路,但這一過程一直面臨種種問題,受到各方的質疑與批評。到了最後的“市場調節”佔據了主流思想,受到廣大好評。但很快大家又會發現,市場並沒有像政策制定者認爲的那樣能很好地解決福利問題。面對社會的發展和貧富差距加大等等嚴峻的問題,各國的學者在新的福利政策的基礎上又重新對以往的福利政策進行了回顧和反思。並從中認識到片面最求其中一種東西都會達到與預想相反的結果。從中社會政策者決定突破以往的二元思維模式,以尋找一種適合自己國情的改革方案。

(二)發展型社會政策理論的核心理念

發展型社會政策最核心的意思是如何將社會政策和社會福利結合,它是基於市場和政府共同產生作用的。在這一核心理念最具代表的觀點有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建立的以自由爲核心的社會發展理論[2]、梅志裏(James Midgley)提出的社會發展的制度理論[3]、吉登斯 (Anthony Gid-dens)倡導的社會投資型國家理念[4]。

總而言之,發展型社會政策理論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注重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發展的結合,關注社會政策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其主要是通過政府的社會投資,調動人們去積極地參加經濟建設從而促進國家成爲有活力的經濟體。因此社會政策就推動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從中可以看出注重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能夠爲發展型社會政策提供幫助,並且這二者是相互並存,相互促進的。第二,爲了加強貧困人羣的生存能力,加大了對人力資本的投資。高度重視建立如教育、醫療衛生和職業培訓等一系列支持就業的系統,從而能夠讓這一羣體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並有機會參加一些經濟活動。第三,對一些社會問題的預防應重視中長期戰略而不是短期的戰略。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創新。因爲發展型社會政策的一個比較重要的觀念就是對社會問題進行提前干預,並主張運用事前預防的措施。主要表現在對人力資本、社會資本進行投資,以建立增進家人、個人等經濟活動能力的支持體系。總而言之,發展型社會政策體現了國家對其人民生活基本條件的承諾,這也是國家必須履行的基本職能之一。

二、中國高校大學生醫療保障制度現狀

(一)公費醫療制度存在嚴重缺陷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1952 年的高校公費醫療制度的弊端不斷顯現。目前高校大學生公費醫療主要包括兩個組成部分:政府承擔80%,剩下的20%分別由學校和學生本人自己承擔。同時學校根據學生自身的情況來決定醫療費用是全額報銷還是部分報銷。所以學校就擁有了學生看病的絕對控制權力。一些經濟狀況不太好的學生一是對自身的病情不瞭解其次爲了節約醫藥費用,到校醫院不找醫生看病就直接開一些比較廉價的藥從而延誤了病情。雖然規定較爲複雜的病情可以轉院,但這也要經過校醫院的同意纔可以,許多學校由於顧慮學校的支付能力而較少考慮學生疾病的嚴重性,一般都不會提出轉院對於主動提出轉院的學生或其家屬都會遭到校方拒絕。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般校醫院只會指定學生到一個固定的醫療機構看病才能報銷一部分醫療費用,學生完全沒有自主的權利去選擇看病的醫院,否則學校不予報銷。這樣導致了許多學校低標準的醫療缺陷,使得很多大學生對這種狀況感到很不滿意。其次是醫療費用排除了公費生和自費生,而費用只是針對一些日常輕微的疾病面對重大疾病卻束手無策,對重大疾病的醫療體制是不存在,一些意外事故和傷亡就更沒有保障。尤其是身居偏遠郊區的大學生,若遇到突發性疾病,校醫院是治療不了的,大部分的時間都要花費在送到市區大醫院的路途中,這樣不僅延誤了病情,對生命也構成了危害。因此學生抗大病風險的能力是非常薄弱的。尤其是許多學校規定無論是在校內還是校外,醫療報銷的費用不能超過10萬。因此目前的公費醫療制度也沒有顯示出它的優越性,並且一些重大疾病的費用就成爲了醫療空白。

(二)校醫院醫療水平低下醫療工作人員態度不佳

由於許多高校經費有限,在醫療設施方面的設備極其簡陋,只能應對平常的一些小疾病。同時一些醫療工作人員由於自身能力限制和醫德滑坡等現象,對一些學生的病情敷衍對待。高校醫療水平的限制無法給予學生有效地醫療服務,所以大部分高校學生對高校的醫療情況和藥品質量有很大的意見。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學生一般都不會選擇去校醫院看病。而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學生面臨着當前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爲了節約成本都不會選擇去大醫院看病,不考慮疾病的嚴重性而懷着校醫院能報銷的心態去校醫院看病,這樣有可能導致誤診漏診的情況發生。

(三)商業保障存在問題

商業保險的主要服務對象只是針對高校的研究生和二級學院,對其他的學生是沒有保障的。然而商業保障公司畢竟是以盈利爲目的的,對於學生醫療費用的賠償不可能會像公費醫療那麼高,這樣就加重了學生個人的經濟負擔,尤其是貧苦家庭的學生。

三、發展型社會政策視角對高校大學生醫療保障制度的啓示

(一)堅持用發展型社會政策對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理念進行創新

發展型社會政策認爲,對社會的教育、醫療等投資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就目前的狀況看來,高校的醫療保障制度還存在極大的缺陷並沒有有效地得到實施。筆者認爲高校醫療保障制度有缺陷其政府在治理方面是存在問題的。例如,按照國家規定,每年應給予每位學生40-60元的醫療補助。一些高校的學生大學四年從來沒有得到過一分補助,甚至去學校指定的醫院花錢治病治療費也一分都不能報銷。因此,對於大學生醫療保障的投資,可能他們認爲是單方面的付出,看不到這種投資所帶來的巨大的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鑑於此,要處理好高校大學生醫療保障問題。地方政府治理方案必須要創新。比如借鑑發展型社會政策中以“預防爲主”的醫療原則。

(二)強化政府的主體意識,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機制

政府在社會福利中佔主導作用是發展型社會政策的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只有政府承擔起對社會成員提供福利的責任,才能使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高校大學生醫療保障制度問題不僅是由於政府在職責方面的缺失,還有高校自身對學生的健康問題不夠重視。但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歸咎於政府在這方面的工作不到位所導致。所以筆者認爲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改善當前醫療保障制度:第一,無論是公辦還是民辦學校政府應將醫療保障對象覆蓋到每一位大學生。第二,大學生醫療保險費用的籌集應由政府、高校和大學生共同分擔,但考慮到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羣體且無收入來源。因此筆者認爲對大學生醫療保險費用的籌集主要應由政府承擔,建議國家承擔比例爲80%,學生承擔20%。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可以申請免交。第三,建立大學生重大疾病醫療補助金。具體的資金籌集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醫療保障機構每年劃出一部分到醫療補助金中;政府財政撥款;個人、單位援助或者是學生自己出一點。

(三)培育多元化的行動主體,建立共同參與機制

高校大學生醫療保障制度問題產生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政策在運行的過程中遭到抵制或扭曲。雖然對高校醫療保障的一些政策已經存在,但是並不能說明它已經被廣大學生們所認可並貫徹實施。中國一直是一個官本位意識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政府的全能導致社會公民組織不能成爲推動社會政策進步發展的重要力量。一個善良的政府一定注重對社會風氣、社會公德的培育,而如今大多數高校大學生醫療保障制度問題與時代要求還有一定差距,要想辦法讓廣大民衆接受社會政策顯得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中國需要一場對社會政策的普及運動,不僅讓政府高層官員,也要讓廣大民衆認識社會政策對自己對他人對國家對社會的效用,明確政府在社會政策中的主導作用,以利於參與和推動政府選擇對全體國民現在和未來負責的社會政策”[1]。近年來,針對高校大學生醫療保障制度的問題各級政府也都出臺了不少政策,但政策實施的最終效果不理想。其原因可能是因爲這些政策只當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工具,缺乏“長遠的”,“事先預防”的考慮。因此,就高校大學生醫療保障制度而言,面對迅速發展變化的現實,在指定社會政策時,必須要有長遠的眼光,預知未來的挑戰如何,從而制定出長期的政策目標,這樣纔有可能將問題的嚴重程度縮減至最小。

註釋:

[1]、凱恩斯:《凱恩斯文集》(下),王麗娜等譯,北京:改革出版社,2000年,第343頁。

[2]、[印]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M].任賾、於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年。

[3]、[英]安東尼?哈爾,詹姆斯?梅志裏。發展型社會政策[M].羅敏,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年。

[4]、[英]安東尼?吉登斯。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三聯書店,2000 年。

[5]、俞可平。中國治理變遷 30 年[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8

中國的醫療保障制度改革論文:《試談中國的醫療保障制度改革》 篇三

一、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歷史和現狀

建國以來我國一直實行企業職工的勞保醫療制度及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的公費醫療制度,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又在農村發展了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這些都對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保障職工健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在向市場經濟轉軌中卻暴露出了很多的缺陷。主要體現爲(1)由於企業規模不同、效益不同、職工隊伍年齡結構和健康狀況不同,醫療費用的負擔很不均衡;(2)是這種制度導致的醫療費用不合理支出越來越多,企業和國家的負擔越來越重,最終使國家、企業和職工都受到損害。

數據顯示,從1978年至1988年,我國職工人數上漲30%,而同期的醫療費用卻上漲414%;人均醫療費用上漲310%;1988年以來我國醫療費用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大大超過同期國民收入的增長速度。但是1992年以來醫療費總額的增長明顯鈍化。自1991年至1994年職工的總醫療費增長分別爲17%、18%、23%、21%。與工資總額同期增長率13%、19%、25%、35%相比,人均醫療費的增長1992年以後也低於人均工資的增長,1994年甚至低於消費價格指數25%的漲幅。北京、上海等一般被認爲醫療費增長較快的地區,實際上醫療費增長也都低於工資增長,甚至天津、遼寧等國有企業集中的地區醫療費增長不足10%。

這種相對鈍化現象有多方面的原因,醫療事業總體投入不足、嘗試性改革抑制過渡消費、國企經營狀況的惡化導致的無力負擔、醫療消費的改革的敏感性相對較低。種種原因說明了一點事實——我國城鎮職工的醫療消費水平沒有隨着經濟發展得到相應的提高。這種國民福利水平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狀況,長此以往不利於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現實中,由於人口老齡化、科技進步、疾病譜的變化以及人們醫療需求提高等原因造成醫療費用的上升,所有這些都衝擊並推動着原有的醫療保障制度的變革。

二、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內容

國家進行多種形式的醫療保障改革嘗試自1994年開始,在九江和鎮江試點進行以個人賬戶與社會統籌爲基礎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1996年在全國 57個城市擴大試點。1998年《國務院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簡稱《決定》)發佈以來,1999年、2000年,國務院以及國家有關部門又陸續出臺了系列文件,進一步完善了醫療保險政策體系,已初步形成以《決定》爲主體,以10多個密切相關配套政策爲支撐的政策體系,這標誌我國基本醫療保險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這一政策體系爲全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提供了統一的政策依據。

改革的目標是自1998年起用3-5年的時間,以建立和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爲核心,在擴大覆蓋範圍、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完善基礎管理的基礎上,建立多層次的城鎮醫療保險體系,根據人口和經濟特徵,通過多種形式解決醫療風險,滿足不同人羣的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需求。

首先,全國城市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根據財政、企業和個人的承受能力,保障職工基本醫療需求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本着“基本水平、廣泛覆蓋、雙方負擔、統賬結合”的基本原則,實現三個轉變,即由福利型轉變爲保險型,由包攬型轉變爲分擔型,由自保型轉變爲互濟型。

其次,以自願的原則,發展補充醫療保險。補充醫療保險是相對於基本醫療保險而言的,包括企業補充醫療保險、商業醫療保險、社會互助醫療保險和社區醫療保險等多種形式,是基本醫療保險的有力補充,也是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立基本醫療保險和補充醫療保險相結合的辦法是由我國的國情、國力決定的,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財政困難、企業效率不高,所以爲了使醫療保險既能發揮保障生活和安定社會的作用,又能適應不同經濟條件下的具體需要,宜實行多種保障模式。

三、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深層次影響

醫療保險的性質是國家和社會爲社會成員提供的用於患病、受傷、年老的治療費用、服務和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是由國家立法強制實行的非盈利性的社會事業。它作爲社會經濟正常運行的穩定器,無論對於體制的順利轉軌,還是作爲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組成部分,都發揮着無可替代的作用。

建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體系是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而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又是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戰略性舉措之一,是我國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基本目標之一。因此,對於醫療保障制度改革這項涉及方方面面關係和億萬職工利益的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盡力做好。

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計,到1999年,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覆蓋率爲81%,失業保險爲72%,而基本醫療保險不到10%。以基本醫療保險爲例,從1998年全國醫療保險改革方案出臺至去年上半年,職工基本醫療參保人數僅有1396萬人,而此時全國的失業人口就達1120萬人,其中95%以上的職工都不能得到基本醫療保險。同時,我國城市貧困人口總數也達到1176萬人。如果這部分人羣的就醫難問題得不到很好解決或缺乏正確的處理和引導,容易引發社會不滿情緒的滋長和蔓延。所有這些要求各地的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必須分散決策、因地制宜,也要求採取合理的方式、方法。

四、改革中存在的難點及主要操作策略

當前我國的醫改存在三個方面的主要問題,外部問題是人口老齡化給統籌基金帶來的支付壓力和部分企業仍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內部問題是醫保社會化服務水平較低,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有待提高,基礎管理比較落後;配套改革方面的問題是醫療機構改革、藥品生產流通體制改革和其他改革尚未到位。在具體操作層面可以主要總結爲五個方面:醫療機構改革難到位;資金籌措渠道難統一;社會統籌難操作;賬戶管理難分開;籌資比例難確定。

因爲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涉及到許多羣體利益關係的調整,宜採取漸進式的改革方式,負擔不能過重,標準不能過高、推進速度不能過急,充分考慮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負擔能力和醫療需求的差異,區別制定標準,改革的範圍也要逐步拓寬。鑑於我國現在醫療的主要矛盾是生產力水平不高,大衆購買不起,所以必須參考國民經濟狀況,保持醫療投入的適度增長。我國現在的醫療消費水平還很低,全國醫療費佔GDP比重只有3%左右(1990年),不僅與發達國家平均的9.2%難以比擬,在發展中國家也不算高,如印度爲6%,亞洲平均爲4.5%。改革實踐中有效地控制醫療費中不合理的因素,可以降低醫療成本,提高醫改效率。目前已採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如行政干預、加強保險機構的監督作用等。今後還可以參考美國的作法(或設想),加強對醫患雙方的制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