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2.5W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遊褒禪山記》有感 篇一

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是一篇以小見大,借遊山說明治學的道理:一是反對半途而廢,提倡深入探索,並分析了“志”(志向)、“力”(能力)、“物”(物質條件)“三個條件”及其相互關係;二是反對道聽途說,以訛傳訛,主張探本索源,深思慎取。這兩點 講的雖只是治學,但卻反映了王安石那種百折不回、敢於創新的改革家的思想作風,在今天仍有啓發意義。

王安石在遊記中說:古人對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進行了觀察,往往有心得,是因爲他們思考問題很深刻而且沒有什麼東西不加以觀察,道路平坦,距離又短,遊覽的人就多;道路艱險,距離又長,來到的人就少。世界上的奇妙雄偉的壯麗很不平常的風景,卻往往產生在艱險遙遠、人們很少到達的地方。所以,不是有理想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了理想,又不盲從別人停滯不前,走到黑暗得看不清路的地方,沒有外力來幫助他,也不能到達目的地,但是足力完全可以走到(卻沒有走到),這在別人看來是可笑的,在自己看來是值得悔恨的;盡了我的心,仍然不能到達目的地,自己可以不後悔,又有誰能譏笑我呢?

無論辦一件什麼事,大事也好,小事也好,只要盡心盡力地去幹,都是成功的,至於結果如何,那是另一回事。馬家軍擁有“東方神鹿”之稱的王軍霞,在奧運會獲得了5000米跑世界冠軍,在10000米跑時只得個亞軍,但她盡心盡力去拼搏了,仍然是中國人的自豪與驕傲。馬慶洲經常說:“幹事努力不努力是我們個人的事,成功不成功是上帝的事!”我們只能努力去幹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至於結果如何,不是我們所能左右的。就象文學創作,馬慶洲在一些報刊上談到:“寫出來是第一種成功,刊登不刊登都是第二種成功。”爲什麼要這樣說呢?世界上很多事,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有些事情今天看來可能是成功的,明天再看時可能就又是失敗的;一些事今天看來是失敗的,明天再看又是成功的。要以成功論英雄,怎麼定這個“成敗”?岳飛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屈原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萬里長城在秦朝就是罪惡的,今天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如當時長城就有這麼高的榮譽,孟姜女還敢把長城“哭倒”八百里?

成與敗不是我們個人所能預料和決定的,我們要有成功的方向,向這個方向努力,探本索源,查出事情的真僞,發現事物的本質,然後再考慮這些事情合理的成份,哪些是該吸取的,哪些是該捨棄的,認出了廬山真面目,纔好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山上攀登,最終達到山巒的頂峯,覽盡無限風光!

現在我們很多人在幹事業上,往往見難止步,或聽信了別人的一兩句話就信以爲真,別人說萄葡是酸的,自己就不敢再嚐了,哪怎麼知道萄葡的滋味?別人的話不是不可以聽,但聽了以後要分析、要揣摸,看看是不是有合理的地方,還是有誇大其詞的成份。寓言《小馬過河》中那隻小馬在過河時遇一鬆鼠,說那河深得不得了,千萬別過;小馬又遇一頭老牛,老牛對小馬說,那河淺得很,只能溼過腳面。小馬沒聽它們的,自己去試了一下,結果是:那河水沒有松鼠說的那深,也不象老牛說得那麼淺。小馬如不去“探本索源”,怎麼知道那河到底有多深。遇事要了解它的真相,一是要親自去試一試,二是要善於思考,三是要善於總結經驗。有了這幾條,你就會逐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讀《遊褒禪山記》有感 篇二

最近剛學習了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讀後第一感想是哪個怠而欲出者很冤枉。首先想爲大家解釋一下:怠,懈怠之意也。這懈怠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爲鬆懈懶惰。

或許那位先輩是膽小了一些,鬆懈了一些,懶惰了一些,但他一人說如果不出去火把就滅了。結果一起遊玩的人都出來了。而出來的人又有人責備這位先輩。連作者王安石也感覺後悔聽了這位先輩的話。但這一切都應讓這位先輩來承擔嗎?

非也,非也。這位先輩只是一句意見性、提示性的話,又沒讓其他人非得跟着出來不可。其他三位完全可以不跟着出來嘛。是擔心他一人出來有危險嗎?那可以由一人陪同,其餘二人繼續自己的遊玩嘛。是因爲給怠而欲出者面子,所以不好意思回絕而跟着出來嘛?本人估計其他三位也有些擔心也有些怠,只是因爲面子不好意思說罷了。有敢說的了,也就有了個臺階下了。但最後敢說出心裏想法的人卻因爲火未滅未發生危險而成了被責備的對象了,成了背黑鍋的人了。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 篇三

在我們的人生中,有很多的旅行,我們雖然從出生就就是有自由得,但是我們擁有者掌控自己命運的能力,甚至根本沒有方向,所以我們根本無法感受到生命的美妙,我們大多數人都只是跟着旅遊團,卻都不敢獨自去旅行。在《遊褒禪山記》中,我非常敬佩王安石的一番話,是:“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世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道路平坦距離又近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多;道路艱險而又偏遠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沒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輔助,也不能到達。”

其實,我們應該努力的去探索這未知的道路,而不是在已知的道路上安逸享樂,這麼做是不對的,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有意志力,力量和藉助物,才能到達自己理想的境界,但是如果自己的力氣明明可以達到但卻沒有達到,那這就太可惜了。如果自己盡力了也還是沒有達到,那就沒有什麼可以感到可惜的了,因爲至少我們還努力過。

通過這篇文章,我們也能夠看到,如果我們要想看到奇麗的景觀,就一定要有這種力圖精進,永攀高峯的精神,也只有這樣,我們的中國在會更加的強大!

讀《遊褒禪山記》有感 篇四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家對此深信不疑,因爲身邊有很多例子都是如此,但這個規律真的就一成不變?近墨者就真的只能變黑嗎?我認爲,近墨者有時會更赤。

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想必大家都讀過,有同學認爲從王安石遊歷山洞不得,可以看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道理,其實如果抓住進洞、出洞這也許可證實此觀點,但從全文看,其實不然。

我認爲此篇折射出另一道理,近墨者更赤。王安石去遊覽華山洞,不料有人半路就堅持不住,要返回,王安石一行隨之而出,出去之後,大家很是掃興,有人責怪之,王安石更後悔之。於是,王安石就有了很深的感慨,得到“盡吾志”才能“無悔”“無可譏”,“深思而慎取”這樣的心得。難道這不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嗎?王安石爲何出洞?因爲同伴害怕找藉口要出,既然一起來了,就相互幫助。於是,出洞。但是出洞之後,非常懊悔所以纔會有之後的感慨。經過這次遊歷,一番思考,王安石如飲醍醐,纔會有這般深邃的思想。如果沒有這意志不堅定的同伴,王安石會有如此徹悟嗎?

近墨者更赤,我想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就像王安石,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有一番事業,失敗之後定會汲取教訓,使自己更優秀。然而對於常人來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首先要爛熟於心的。所以做人首先要擇善從之,見賢思齊焉,練就一番真本事,纔會近墨者更赤。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 篇五

――讀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①“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這是王安石在遊山時的深感。實在令人歎服。

②人生、治學,亦如遊山。要成爲有所成就的人,就得立志於“險遠之地”,即便不達頂峯“極夫遊之樂也”,“盡吾志”也可以無怨無悔矣。

③生命每個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讓生命之花長開不敗。只有那些“衣帶漸寬終不悔”的人才能經得起風雨人生、不懈進取,便有“乘風破浪,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時候,讓生命之花長開不敗。人如此,且事物亦如此。鄭板橋曾說過:“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源於斷巖間。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正是青松的高貴的品質。

④立志堅定的人,才能做出超凡的貢獻。達爾文22年寫成《物種起源》,司馬遷忍辱負重完成《史記》,蘇武羈留匈奴19年的遭遇中,不爲威脅所屈,不爲利誘所動、堅持民族氣節、忠於祖國的愛國志士,最後“揚名於匈奴,功顯於漢室”。蒲松齡屢試不第,便引詩自勵:“有志者,事競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最終便寫成《聊齋志異》,留名青史。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古今中外,不知成就了多少人。

⑤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夢都來得及實現。追溯以住歷史,也並非人人能至“險遠之地”,“壯志難酬”之人也並不是沒有,“長使英雄淚沾襟”之人更不在少數。然而,“盡吾志者,可以無悔矣”。人生、治學,“路漫漫其修遠兮”,無論險也罷,難也罷。有志之人定將“上下而求索”而至險遠之地,便可無悔矣。譚嗣同一代烈士,從小便立志救亡圖存、救民於水火,但他一心主持的變法,最後也以失敗告終,而被捕於獄,題一詩於獄壁說:“望門投宿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雖然,變法失敗了,但是,他甘願爲變法犧牲,希望以自己的鮮血報答皇上,警醒世人。

⑥有志者,有所成就,實爲一大壯美。有志者,無所成就,亦爲一大壯美。“盡吾志者,可以無悔矣”。記得鄭板橋曾灑脫地說過:“科名不來,學問在我,原不可折本買賣”。

⑦立志在我,求索在我,成就在我,人生治學,要時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態度,則可以無悔矣。

《遊褒禪山記》讀後感 篇六

王安石在《遊褒禪山記》中雲:“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爲能至也。”

是說也,其義易見:有志纔有成功,立志乃成功祕訣。

放眼世界,千古風流人物,無不雄心勃勃,立志高遠。波蘭著名女科學家居里夫人,早年立志獻身科學。她在艱苦條件下,依靠簡陋的實驗設備,日復一日地對一噸瀝青鈾礦的殘渣進行提煉。經過四十一個月的奮鬥,她終於在一九零二年發現了鐳,開闢了科學世界的新領域,被稱爲“鐳之母”。在她通向成功的腳印裏,凝聚了生活的艱辛,失敗的懊惱,喪夫的悲痛。她跌倒過,但又頑強地站了起來。她被一根無形的支柱支撐着,那就是——要實現自己的宏願。

再如我國史學家司馬遷,爲了完成《史記》這部光輝著作,他踏遍了祖國大半山河,探訪古蹟,考察風土人情,渡過了浪跡天涯的漂泊生活,才爲《史記》積累了豐富史料。

可見,一個人一旦有了志向,他就會百折不撓,百迂不回地向既定的目標挺進。艱難、險阻又何足掛齒?一個人一旦堅定了志向,他就會全身洋溢生機,活力,奮勇向前,探討研究,大有猛虎下山、蛟龍出海之勢。

駐足看着我們中華的民族的驕傲吧!古有臥新嘗膽的越王勾踐,聞雞起舞的祖逖,映雪讀書的孫康;今有凜然正氣直對敵人槍口的夏明翰,使中國擺脫貧油國之名的李四光,身殘志不殘的張海迪等等,諸如此類,舉不勝舉。他們哪一個沒有立下壯志?他們勇於奮起,他們敢於拼搏,他們執着追求,其內在動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有志者事竟成。”成功,多少人夢寐以求;成功多少人翹首期盼。然而,成功不是一想就來,一盼就到的。古人曰:男兒志在四方。可當今社會上有些男兒志在何方呢?他們志在吃、玩、賭、鬥,他們期待幸運之神帶着他們需要的一切來臨,令人可笑可嘆。更有甚者被子成功薰昏了頭腦,爲了能夠成功,不,應該說爲了達到某種目的,竟不擇手段、投機倒把爾虞我詐。表面看來,似乎大丈夫氣派十足,某些勢利無知的人有的還爲他們豎起大拇指。悲哉!殊不知,成功的道路上是容不得半點虛假的。這種做法並非有志者所爲,而是庸者的一種表現。

若要問:怎樣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何妨首先捫心自問:吾志何在?

讀《遊褒禪山記》有感 篇七

讀了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以後,我忽然間想到了許多。

《遊褒禪山記》是一篇以說理爲主的遊記,所寫的雖然是一次不能盡興的遊玩,但王安石卻能從這次遊玩當中悟出人生的哲理,寫下這樣的名篇。這不由使我想到,對於身邊的小事,我還是缺乏關注。其實每一件小事的背後,都蘊藏着它的奧妙,只有多加關注,善於觀察,才能發現它的奧妙所在,或是哲理,或是樂趣這就是我讀這篇文章的第一點收穫。

在這篇文章中,有許多名言警句,而這兩句話卻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其中一句爲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做一件事所應持有的態度,這就是要盡吾志。一個人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取得成功,但是不管最終的結果如何,我們都應該盡我們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好,我們都可以高聲地說:我已經盡力了,我可以無悔了!在這裏,我想順着王安石的觀點,作一些補充。盡吾志,可以無悔,並不是說可以滿足。成事者,固可喜,但應該想方設法地去提升自己的能力,爲下一個成功做好鋪墊。而敗事者,更應該從中吸取教訓,爭取把這件事做好。另一句話是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句話說出了做學問的態度是深思而慎取。這是告誡我們不要人云亦云、以訛傳訛,而是應該有懷疑的精神和考證的毅力,否則就是盲從。在生活中,對一些報道、甚至一些被認爲是權威的事實要敢於懷疑,然後考證其正誤,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中清清楚楚,不爲虛假所迷惑。

真的要感謝王安石,感謝他寫了這麼一篇文章流傳後世,讓千年以後的人讀了仍然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