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多篇】

觀後感2.67W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多篇】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一

《金陵十三釵》從頭到尾,都展現着高雅、細膩、富有情感的色彩。單是這樣的色彩,已經足以撩起觀衆心中的感動。那斑斕的教堂彩色玻璃,以及神父房間內配合光線所顯現出的,那種厚實而帶着豐富沉澱的色彩,乃至十幾名妓女身上的服飾、首飾,在精心佈置的光影配合下,顯得分外的雅緻、細膩、和富有歷史回憶的深厚情感,這一切點點滴滴的色彩,都無不打動着觀衆的心。這樣美麗的而富有情感的顏色,在張藝謀的電影裏是首次出現的,而且不遜於其它一流影片顏色,可見張藝謀對色彩表現和運用潛質,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也是對電影的美術水平的掌控,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除美術之外,演員的演繹,也是這部片一個極重要的看點之一。Christian Bale無疑是重量級的演技實力派影星,在他以往出演的電影裏,大部分是偏重劇情的電影,這類影片更需要演員精湛演技的演繹。在國內電影明星中,其實鮮有幾人能媲美荷里活實力巨星的高超演技。不少演員個性是年輕一輩演員雖然懂得不再賣弄過分的面部表情,但是卻只會木訥或扮酷。只有少數經驗豐富的演員,如王學圻等,纔是真正懂得透過級微小的面部表情以及極細膩的眼神變化,傳達出人物的內心世界。而奧斯卡級的Christian Bale,對於這部片裏那個,內心世界充滿矛盾及不斷變化的人物,自然是演繹的入骨入髓。而由於有這位演技大師的帶動,影視新人倪妮,在片中都有超水準發揮。她的表演也趨於沉穩、內斂、細膩,比很多國內知名巨星都好。越是內斂細膩的表情傳遞,越是接近真實,越是真實感,就越能感動觀衆的心。雖然Christian Bale的帶動作用是很大,但作爲導演的張藝謀,對於整個團隊的表演水平的把握與提高,當然也是功不可沒的。沒有高水平的導演,是不可能有高水平電影的。透過這部電影,張藝謀把國內演員對於演技的明白,推向更高層次的詮釋。

雖然這部片,比起《阿甘正傳》、《朗讀者》等真正實至名歸奧斯卡金獎電影,在演員表演、美術、故事細節等等方面還略遜一籌,但不可否認,該片已經真正踏上奧斯卡級別了。當年《臥虎藏龍》那樣的爛片獲得奧斯卡金獎,不少有識之士都羞於在外人面前談及它。如今若是《金陵十三釵》有幸榮登奧斯卡金像寶座,國人再也無需羞愧了,能夠堂堂正正地享受這份自豪。

本片的另一個亮點是戰爭場面的細緻展現。近年來,觀衆看過最好的現代戰爭場面電影當屬《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該片對戰爭場面的近距離細緻真實的刻畫與再現,加上在戰爭中交織的人性與情感的細膩描述,攝影的細膩表現手法,演員的細膩演繹,使該片成爲戰爭類影片在觀衆心中的參考標準。之後《集結號》的成功,就是從《雷霆救兵》中得到很多參考與學習的成績。但《集結號》中呈現的是大戰場、戰壕戰的場面,而《金陵十三釵》的戰爭場面是城市廢墟中的巷戰,在這方面與《雷霆救兵》更相似,因此在槍戰的細節方面有更多的發揮空間,也有更多在《雷霆救兵》能夠學習參考的地方,因此在局部槍戰的細節描述,以及戰鬥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細節刻畫方面,更勝於《集結號》。

有不少人認爲張藝謀的電影一向是在故事方面很薄弱,我覺得這是正因故事缺乏細節。而這部《金陵十三釵》的細節是十分豐富的和耐人反思的。除了以上提及的美術色彩方面的細節、攝影的細節、槍戰的細節外,各方面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細節、故事發展的細節、演員對於這些細節的把握與細膩刻畫,這些都是一次豐盛的大餐,供觀衆細細品味。男主角從一個只想着賺錢的仵作佬,慢慢變成一個能冒着生命危險挺身救女學生的英雄;十幾個風塵女子從只知道逃命和如何與男生調情的妓女,慢慢變成一羣捨身救女學生的女英雄。這些變化是順着事情的變化而變化,正正因有豐富的細節,使得變化貼合邏輯與人性的本質,纔會表現得那麼的真實自然,纔會那麼感人肺腑。對於日本軍人,有些是徹頭徹尾的冷血野獸,有的`是有着人性的外表卻掩蓋不住冷血的本質;而一個普普通通的父親,爲救女兒,忍辱爲日軍做翻譯,還要被罵爲漢奸,最後還是可憐地死於冷血野獸的搶下。而這些人物與故事發展的刻畫,都是有豐富的細節作爲鋪墊與支撐的,因此才那麼真實感人。

故此我認爲《金陵十三釵》是成功的,是張藝謀的一次蛻變,也是中國電影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以中國現階段電影水平爲基準給《金陵十三釵》評分,我給95分。若是以奧斯卡電影水平爲基準,我給89分。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二

故事發生在南京,謝朓的《入朝曲》是寫過南京的,他啊,看到的是炫彩繁華的南京,眼簾裏的南京是“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如此美景,如此繁華。南京自古便是極美的,斜陽巷口,橋邊野草,便是柳永筆下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勝不出金陵幾分。六朝古都的金陵自古是文人騷客的必經之地,金陵自古繁華,流淌在詩人的筆下,向後人靜靜訴說着時間的痕跡。詩人筆下的金陵啊,除了美好還有淡淡的悲傷和悽美。“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這詞句和“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是異曲同工的,想來,這便是人們對於秦淮河岸邊的女人們的映像。電影《金陵十三釵》裏便有這一句臺詞,想來這些秦淮河岸的女人也是不喜歡這千古罵名的。

也是在南京,又是在南京。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民黨部隊與日軍展開了凇滬會戰,期間國軍投入重兵,但是依然沒有守住上海和南京,退回重慶大西南。侵華日軍於1937年12月13日攻陷南京,攻陷南京後的六個星期裏,日軍在南京城對手無寸鐵的中國百姓和戰俘進行了大規模屠殺。搶掠、殺害……這一系列罪行使得南京變成了人間地獄。據中國學者考證,在南京大屠殺中死傷的中國民衆高達30萬人以上。電影《金陵十三釵》便是建立在這樣的背景之上。

影片於2011年12月15日在中國上映,上映之後在中國擁有極高的聲譽。《金陵十三釵》這部電影有三個視角,女學生代表着歷史,約翰代表着國際人道主義,妓女則代表着救贖。

電影開場,一片戰亂,滿目淒涼。到處都是屍體,到處都是倉皇出逃的人羣。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進行了殊死搏鬥,可惜敵我力量懸殊,中方損失慘重。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僅僅一天時間,南京就全面淪陷,城內未能及時逃出的百姓命運未知。日本的炮火在南京城肆虐,六朝古都,千年名城在這炮火聲中變得千瘡百孔。百姓到處逃竄,東躲西藏,比時南京城之大,卻無一藏身之所。只有一座洋教堂,因爲是美國人所建,所以在炮火中倖免於難。所有的事情都是在這座天主教堂裏發生的。

入殮師約翰,爲了負責給死去的英格曼神父化妝,在學生的幫助下進入了教堂。約翰進入教堂之後,一羣秦淮河妓女爲了逃命也來到這裏。當然,學生們並不歡迎她們,在玉墨的帶領下她們翻牆而入。她們住了下來,稍有安穩之時,她們又恢復了往日塗脂抹粉、打牌喝酒的生活。書娟和唱詩班的女學生都象看待垃圾那樣看待這些娼妓,覺得她們無比骯髒。

夜半時分,死人堆裏爬出來的傷兵來到到教堂門口,留下了一個快要死的小兵。傷兵們放棄了最後一搏,保護了女人們,沒有讓日本軍隊毀滅教堂。然而幾天以後,日本兵又來了。日軍衝進教堂並且發現了女學生。日軍想要女學生去慶功會爲日軍表演節目,女學生們不甘被日軍凌辱,深夜,幾個女學生決定一齊跳樓自殺,寧死不屈。就在她們準備跳下去的那一刻,被妓女們救下。最後,這13個平日裏被視爲下賤的風塵女子,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裏的女學生去了日本軍隊,而學生們安全離開了。

電影的名字是《金陵十三釵》,何其美妙的名字,內容上卻是國破家亡、山河破碎、血流成河的悲劇,以及秦淮河畔那些爲千古文人所不齒的妓女們以身救人的悽美。《金陵十三釵》是秦淮河畔這些女人的讚歌亦是她們的誄文。

看完《金陵十三釵》我最大的感受是非常的痛恨戰爭帶給普通人民的傷害,戰爭是殘酷無情的,沒有什麼好戰爭,壞和平。然而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通過這部電影讓我們知道人性本善,鏡頭展現了戰爭的殘酷與悲壯,也展現了人性的善良和高貴。雖然世俗認爲秦淮河畔的這些風塵女子無比骯髒,但是在戰爭她們體現的是一種奉獻和視死如歸的精神。李教官一生爲國爲民,李教官在這部電影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直是十分高尚的品質,他憂國憂民、同情弱小、大義凜然,他的犧牲暫時救了教堂裏的人。那個被炸燬的樓是個賣布匹的樓,樓炸燬的一瞬間彩色的布匹像禮花一樣四處綻放,有勝利之意。戰爭進行到最後,更多的是無奈和身不由已。日軍少佐長谷川彈奏《故鄉》勾起了士兵們的思想情緒。他給人的感覺是有謙和有禮,但骨子裏他又是一個冷漠殘酷的人。面對約翰神父的質疑,他有過掙扎,有過無可奈何,但是還是優雅且殘忍的去殘害他人的生命。約翰從一個酒鬼最終扮演了一個保護者的角色。我們無法選擇環境和現狀,但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所作所爲,堅守內心深處的善意。

雨果說過由上帝賦予了一個經受得住愛情和苦難的靈魂的人,即使是在煎熬中,也仍然是快樂的!凡是不曾在這雙重的光裏觀察過世事和人心的人都可以說是什麼也沒有看真切,什麼也不懂。在戀愛和痛苦中的心靈是處在卓絕的狀態中的。玉墨和約翰就是經受得住愛情和苦難的人,玉墨和另外十一個風塵女子以及一個男扮女裝的男孩走向了死亡和毀滅,約翰和十二個女孩子走向了生存和自由。

電影的結局是這些風塵女子乘車離開教堂,約翰帶着學生們乘坐修好的車也離開了教堂,同樣的方式,等待他們的卻是不同的結局。女學生,秦淮河的風塵女子,她們的命運由於日軍攻陷南京而交織在一起,她們不過是戰爭面前的千紅一哭、萬豔同悲,不過是人性面前的光輝燦爛,耀眼奪目。

商女猶知亡國恨,帶着金陵風雅情,細細說與諸公聽……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三

命運的齒輪在歷史的風塵裏轉出人生的曲折,動盪年代裏,每個人都是活生生的悲劇。無論是花一般年紀的女學生,還是如花一樣的秦淮河女人,誰都無法預知自己的命運。在時代大潮面前,我們都是渺小的螞蟻。我們該怎麼辦,是的,該怎麼辦?做保家衛國的軍人?還是做保護家人漢奸?無論哪一種,都僅僅只是一種選擇,無關其他。不要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去評價。

羣體性,讓我們簡單地把標籤貼給了別人,而漠視了組成這些羣體的個體。每個人不同的性格與處事方式都是由不同的經歷及遭遇造成的,忽略這些而只看表象都是一種傷害。玉墨的人生被別人生生的改變,她改變不了因此只能面對。她希望化妝到13歲時的自己,因爲13歲之前,她人生是美好的!歷史的翻滾之中,波濤洶涌,浪花閃爍,記住羣體的同時我們更應記住組成羣體的一個個個體,或許她們就是蝴蝶效應的推動者。

災難深重的民族,無能爲力的民衆,在狹小的空間中,都僅僅爲了活下去,活下來,爲了自己,爲了曾經幻想過的美好。我們的靈魂需要潔淨,雖然天空陰霾依舊,但相信明天雲會打開,霧終將隨風飄散。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四

剛給自己博客取名字的時候覺得很可笑,記得小時候,老師每次在觀影后都要我們寫一篇觀後感,那時候的我們總是憋了半天勁才寫出一篇完成任務。現在呢,別人不說,我們也會自覺得寫點了,真是進步啦

每次老謀子的電影總是能引起軒然大波。我本人也十分欣賞張導的才華。他每次的電影總是在芸芸衆生中追求獨特,唯美而獨一無二的佈景,與衆不同的演員,深刻的文化內涵以及細節的完美,我覺得這是許多華語電影所缺少的。在這個以票房論輸贏的年代,許多電影已經爲了盲目追求票房數字的上漲喪失了作爲電影人所應具備的最起碼的標準。而我覺得張藝謀是這個年代導演中的例外。他拍每一步電影,總是力求最好,不論是挑演員,選劇本,還是場景的佈置。他對藝術是一種熱愛,至於票房,就是他無心插柳的事情了。

自從金陵首映以來,好評就不斷,特別是一些我認爲有極高判斷水準的人,都認爲此片必火,倪妮所扮演的玉墨也深入人心。實在抵擋不了這樣的誘惑,今天也特地去電影院看了一回。

可能因爲前期看了許多關於此片的報道,許多部分對於我來說已沒有了新鮮感,但是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細節完美,場景壯闊,任務個性突出,文化內涵豐富,確實有衝擊好萊塢的潛力。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五

《金陵十三釵》是部極好的小說,而張藝謀的電影改編的要比原著小說更好。電影多了更多的愛恨,多了更多的矛盾,雖說整部劇的節奏依然是緊湊而趨於平緩,最終的結尾似乎水到渠成,沒有什麼突如其來、跌宕起伏和戛然而止,但在145分鐘裏,依然讓我淚流滿面。

電影開始不久是一場小規模的?戰,士兵們掩護着女學生的逃亡,放棄了自己出城的機會,敵不過坦克,就以自己的身軀前赴後繼,掩護同伴前進,最終的一個帶着炸彈衝向坦克。最終一個個犧牲。然後是第一個讓我記憶深刻的鏡頭,消滅了緊跟着的一羣日軍之後,女學生們一個接一個向前繼續逃,士兵們躲在殘垣斷壁之後靜默地目送她們遠去。這樣的一刻,沒有言語,來不及道謝,學生們只是邊跑邊轉過頭看着滿身硝煙的士兵,只有那麼短暫的一剎那,除卻踩在瓦礫上凌亂的腳步聲,只有眼神的交流,卻包含了太多太多。

第二個鏡頭當屬秦淮河女人們的登場,美麗的旗袍,精緻的妝容,實在是驚豔無比。雖說是在逃難,她們那樣款款走來,一顰一笑,風韻十足。從《色?戒》開始,我就一直很迷戀烈焰紅脣的旗袍女子,女主角上挑的眼線恰到好處。她放下提箱,用帶着手套的手輕觸紅脣,向樓上的美國殯葬師送去一個飛吻,霎時迷倒萬千。好似她雖出於風塵,卻依然高貴優雅。

我以爲李教官會同≮≯小說裏一樣,躲入教堂,然而電影中卻沒有。他悄悄地將之前女學生拉下的鞋子放在門口,他一個人獨自睡在教堂對面紙店的廢墟里,他在傍晚布好手榴彈,他及時地救下了書娟,他?法極準,他一個人消滅了一堆的鬼子,他在自己的身上綁上引線,臨死時從樓上墜落,消滅了最後一小批鬼子。我想最終擊斃他的那個日本兵在動手前猶豫了,他沒有料到之前的襲擊都是由這一個中國兵完成的,他看到那人臨死前的笑容時恐懼了,然後他萬萬沒有想到,在他扣動扳機之後,迎接他的,也是死亡。

對於流裏流氣滿眼只有錢的美國殯葬師米勒是如何變成神父約翰的,我覺得貝爾將這個過程詮釋的非常好。影帝總是有影帝的實力的。他醉酒、愛錢、愛美女、不祈禱,卻在危難的時刻穿着屬於神父的袍服,用自己掩護着身後的女學生們,大叫着“ThisisthehouseoftheLord!”他衝出去尋找失蹤的香蘭和豆蔻,他撒了善意的謊言,告訴其他人豆蔻和香蘭只是被流彈所傷,沒有受苦,他放棄了和同胞一同乘船離開的機會,他義正言辭地告訴日軍:“Childrencannotgo!”他最終帶着女學生們逃出南京。我忘不了他電影最後的那個眼神,髒兮兮的車窗後面,他開着車,眼睛裏有如釋重負也有無盡的悲哀,然後漸漸地紅了,漸漸地涌上了眼淚。不知他在想誰,是死去的孟先生,前途未卜的喬治,死去的香蘭和豆蔻,還是,日軍車上的女人們,和玉墨呢?

我其實很喜歡豆蔻這個角色,從看小說的時候就喜歡。她其實很單純,她喜歡王浦生,又或者她其實只是想要個平平淡淡安安定定的生活。她說,浦生,你娶我吧,我跟你回家種地。可浦生沒有田。她說,那我彈琵琶,你拿個棍,我們要飯給你媽吃,可浦生沒有媽。她想在浦生彌留的時候彈琵琶給他聽,可琵琶只剩一根弦,她一定要回去拿琴絃,甚至冒着生命危險去而復返,終於被禽獸不如的日軍抓住,凌辱致死。只留下一卷染血的琴絃。同樣的還有香蘭,她只是個愛漂亮的小姑娘,她回去找耳墜,還不忘在破碎的鏡子前照照,看着自己依舊姣好的容顏,她在中?倒地之後還抱住日軍的腿,想阻止他們去害豆蔻,然而只是螳臂當車,日軍在她死後也沒有放過她。花一樣的生命啊,就這樣流逝了。其實小說裏說的是豆蔻被折磨得瘋了,而口裏卻一直念着浦生的名字。

玉墨是個太美好的角色。她是秦淮河的頭牌,她姿容出色,她氣質出塵,她擅長琴曲,她講着一口流利的英語,她聰明機智,她處變不驚,她深明大義,她是個有故事的女人。我想,要不是這亂世,她也是秦淮八豔似的人物,驚才絕豔,會有無數風流才俊爲她一擲千金卻依然難以一親芳澤。然而她不幸生於戰火紛飛國破家亡的年代,她有不幸的童年,她淪落風塵。可她能在危急時刻爲女學生們打開地窖的門,她對書娟說,我替你去。她也有脆弱的時候,她在踏上生死未卜的前途之前對約翰說,別在戰後找我,明天之後,我的身體就不是我的了,你現在就帶我走吧。她想回到自己的十三歲,她說她十三歲之前都是個好姑娘,她在臨去之前拿起琵琶,帶着姐妹們爲女學生唱一首《秦淮景》。她義無反顧地登上日軍的車,卻紅着眼眶回頭看着約翰微笑。

其實小說裏寫書娟不喜歡玉墨,是因爲玉墨是介入了她的家庭的第三者,直接導致她的父母去了美國把她一個人丟在南京,因而她恨玉墨。而電影裏並沒有這樣的橋段,書娟她們只是單純地將自己和所謂的釣魚巷女人劃分開來,不喜歡她們,卻一點點地瞭解了她們。書娟其實是個很不一樣的小女孩,她不同於其他的同學,她很冷靜,她也很大膽。她躲在管道里大着膽子同約翰說話,她看到日軍衝過來,爲了掩護地窖中的女人們,果斷地作出決定帶着同學們跑到樓上,她機智地跟日軍說小蚊子是她們丟了校服的同學,她跟夥伴們說,不能讓日軍糟蹋我們,於是排好隊爬上教堂最高處準備自盡,自己站在第一個。她以平緩悲痛的語調敘述這個故事總是帶着一雙純澈的眼睛觀察四周,看着周圍的人來了,又走了,再也不出現。

喬治是個好孩子,我確定。他一定要完成英格曼神父的遺志,好好照顧女孩們。他請求約翰留下來,請求他修好卡車帶他們逃出南京。他決然地成爲了第十三釵,他不願意中途跳車,爲的是給約翰和女學生以充足的逃跑時間。他帶上滑稽的假髮辦成女孩子,那一剎那我卻笑不出來,只能流出眼淚。那個帶着瓜皮帽小眼鏡操着一口不太流利的英語的稚嫩男孩,那個帶着假髮穿着旗袍深深地低着頭青澀的假女學生,我不願意去想他的結局。

孟先生是個漢奸,他爲日本人做事,他不是普通人眼中的好人,然而他是個好父親。他拼了自己的命,也要保住女兒的安全,於是冒着風險給約翰送來修卡車的工具。他緊緊跟隨着日本軍官,懇求他救出自己的女兒,卻發現上了日本人的車的其實不是那些女學生,他驚訝地愣住,卻什麼都沒有說。日本軍官忽然轉身朝他開?的時候,隨着那砰的一聲,我的心一顫。於是這位父親就那麼曝屍街頭,約翰來不及將他埋葬,只能用帽子蓋住他的面容,他臨死,也沒能見到女兒一面。

電影裏,玉墨說,別人總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一位姐妹接着說,隔江猶唱後庭花。別人罵我們的話,我當然要記住。於是這羣女子作出了這樣一番轟轟烈烈的事來。其實小說裏還有一句話,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難道我們不唱,國就不亡了嗎?最終的那曲絕唱,那曲《秦淮景》,吳儂軟語,煞是好聽。女子們旗袍豔麗,款款走來,依舊是衣香鬢影。曲子裏唱的是江南錦繡,金陵風雅情,彷彿外面的廢墟瓦礫,殘垣斷壁都是假的,走出這個教堂,外面還是堂闊宇深,世外桃源……然後她們走了,她們穿上女學生的衣服,她們也可以嬌俏清純,她們再也杳無音訊。約翰說,她們的工作是有關愛與恨,只是她們的愛和恨,比平常人要多一點。

我覺得,這是我看過的張藝謀的片子裏最好的一部。因爲唯一一部我在看預告片的時候就能找出中心思想的電影,而不似《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劇情畫面華麗無比,卻看了幾遍都不知道到底想表達什麼。雖說還是南京大屠殺的老題材,這裏卻沒有《南京,南京》那樣大規模的戰爭衝突場面,也沒有《拉貝日記》裏面那樣的救世主。大部分的劇情只是發生在這個小教堂裏面,每個人都是最底層的普通人。獨特的視角決定了這個故事的不同。面對戰爭普通人的無能爲力和積極反抗相互交織,纏繞出的是人性的魅力。每個人心目中的國仇家恨,讓他們在這麼一刻由普通人成爲了英雄。好似女主角對約翰說的:“What you did today makes you a hero.”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六

張藝謀對電影藝術的探索始終不渝當是不需論證的事實,他的電影總是爲中國電影開思潮與風尚之先河。其中有一條是張藝謀電影永恆不變的主題——關注普通人物。他當然不是敘寫普通人的普通故事與生命存在,他獨特的藝術目光總會滯留在普通人的普通故事與生命存在的某一個點上,並將那個點放大,再進一步推向極致。這使得他電影中的人物總是與衆不同,超凡脫俗,張揚着旺盛的生命慾望。比如,《紅高粱》中的我奶奶、《菊豆》中的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頌蓮、《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一個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我的父親母親》中的駱老師和招娣、《山楂樹之戀》中的靜秋與老三。

《金陵十三釵》中,張藝謀的藝術目光聚焦到了南京大屠殺時暫借美國人的一家天主教堂活命的13位社會最底層的妓女身上,她們在生與死、苟活與被污辱的關頭,挺身而出,高昂地唱出了“商女亦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英雄花”的大風歌,其震憾人心之程度無疑超越了他之前的多部電影。當然,電影《金陵十三釵》表現的不僅僅是13位妓女,還有拼至生命最後一刻的中國軍人、美國的一位由殯葬師轉而擔當起牧師職責的約翰,甚至還有不起眼的被牧師撿來的小雜役,他們共同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什麼叫人性。這人性的光芒將燭照被戰爭陰霾籠罩的死亡之城。

電影《金陵十三釵》一點也不晦澀難懂,其情節的連貫與故事的縝密甚至是張藝謀電影創作團隊的刻意爲之。電影通過一系列情節與人物彰顯了人性的溫暖與偉大,它們由無數的小溪匯聚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已經成爲死亡之城的南京城裏到處都是槍炮聲與嘶叫聲,還有日軍的燒殺搶掠與姦淫;無數的被俘士兵遭到日軍的集體屠殺,躲避戰火與日軍追殺的青年男女在殘垣斷壁中逃竄;戰火與硝煙,還有恐怖,籠罩了城市的每一個空間。一小隊僅存的中國軍人本可以僥倖撤退出城,但他們卻突然發現了十幾個女學生被日軍瘋狂地追逐抓捕,遂放棄了逃離,就地阻擊日軍,與之展開激烈的巷戰。女學生們逃脫了,一小隊僅存的中國軍人卻幾近全部陣亡。僅存的李教官在將一受傷的少年送進教堂後,重新回到巷子裏,將數顆手榴彈佈置在教堂周圍。當發現衝進教堂的日軍欺負女學生時,李教官對日本兵扣響扳機,然後與衝進來的一夥日軍進行了最後的拼死搏鬥。明知寡不敵衆,明知還有逃生的希望,但他們在那一瞬間裏,卻選擇瞭解救女學生。他們面對日軍的坦克與槍林彈雨,挺起胸膛,用鮮血與生命詮釋了中國男人的血性。作爲電影的開端,他們的鮮血爲這部電影塗抹了鮮紅的英雄底色。

貫穿電影始終的是一名美國的殯葬師約翰,貪財的他冒死應約來教堂給被日軍炸死的牧師作法事,不但沒掙着錢,反而被捲入因保護女學生而與日軍進行的生死搏鬥之中。他本來有理由,也有機會與同伴一起撤離南京,但他親眼目睹的日軍的罪惡與暴行激發了他身上善的力量,他用他的勇敢與才智,並在“漢奸”、妓女及小雜役的協助下,成功地將女學生們救出。

約翰的出場,一切都是爲了錢;而隨後的遭遇,他不僅僅是由殯葬師轉換成了牧師,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超越了國家與民族,讓人性具有了人類普世的價值與意義。小雜役陳喬治用自己的生命替代一名女學生赴日軍慶功會,出身的“卑微”遮掩不住他底層生命那微弱的閃光。十幾位女學生在最後的時刻選擇了集體跳樓自殺,這一壯舉確實讓我們難以置信,她們還只是剛剛離開母親懷抱的十四五歲的孩子。而女學生書娟在日本兵追逐她時向躲在地窖裏妓女們的一瞥,又給我們留下了多少值得咀嚼的意味呢?

將女學生們從集體跳樓自殺的剎那解救下來的是13名妓女,她們無疑是中國社會最底層的人,最讓人在人格與道德上進行多重詆譭的羣落;而且她們強行進入教堂既破壞了教堂原有的寧靜與和諧,還污染了學生們的心靈與宗教的神聖,並與學生們之間發生諸多齟齬。然而,就在女學生們生與死的緊要關頭,她們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身體與生命代替女學生們前往日軍的慶功會。她們的血性與大義並不輸給那些在槍林彈雨中穿行的軍人。她們那輕鬆燦爛的笑容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苦澀的淚水,還有永恆的懷想。這一情節具有豐富的內涵與思想,無論是電影藝術的呈現,還是理論批評的闡釋,都有廣闊深厚的空間。至此,人性的深度,或曰人性的光芒,在這些普通人物的身上得到極其鮮明且豐富的張揚與呈現。編劇之一劉恆說,《金陵十三釵》是“用人類之善向人類之惡宣戰”。觀衆會被影片感動是因爲“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善良的角落和土地,一旦種子播種下去就會開花結果”。

這一次張藝謀與自己以及中國電影的以往完全不同。許多觀衆都說張藝謀與此前的電影有了超越。筆者認爲更重要的是張藝謀有了一種世界性的眼光。在電影《金陵十三釵》中,張藝謀不僅僅還原了普遍的人性,讓人性重新回到了現實的大地,回到普通人的心底,還讓這普通的人性呈現出耀眼的光芒,足以燭照被戰爭和滅絕人性的罪惡陰霾籠罩着的黑暗的天空與大地;更重要的是,他將人性上升爲一種超越國家與民族的精神,燭照着更爲廣闊的人類現實時空與未來。

《金陵十三釵》經創作團隊數年經心打磨,但也並非無瑕疵可言。約翰對玉墨的一見鍾情與追求似可理解,但玉墨的迴應——與其牀第之歡便有些過分。當然這裏會有玉墨對約翰的感激,也會因爲玉墨的妓女出身,但畢竟是明天就要以自己的身體,甚至生命去面對兇殘的日軍。於是,這牀第之歡無疑消解了此前與此後的莊嚴與慘烈。體現人性不假,卻有氾濫之嫌。影片的結局過於虛幻與浪漫,將始終的悲慘氣氛一下子轉換成詩意的畫面並不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筆者以爲,結局如果將赴會妓女們慘烈的抗爭場面呈現出來,並且跟約翰帶領學生們逃離的畫面交替進行,以進一步增強影片的悲劇效果,突顯她們赴死的價值與意義。影片還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翻譯能將既多又重的修車工具輕鬆地帶進教堂,約翰又在日軍嚴密監視的院子裏將一輛廢棄的卡車修好,這樣的細節處理只能說是懶漢的辦法,破壞了影片整體上的嚴謹。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七

這一次張藝謀與自己以及中國電影的以往完全不同。許多觀衆都說張藝謀與此前的電影有了超越。筆者認爲更重要的是張藝謀有了一種世界性的眼光。在電影《金陵十三釵》中,張藝謀不僅僅還原了普遍的人性,讓人性重新回到了現實的大地,回到普通人的心底,還讓這普通的人性呈現出耀眼的光芒,足以燭照被戰爭和滅絕人性的罪惡陰霾籠罩着的黑暗的天空與大地;更重要的是,他將人性上升爲一種超越國家與民族的精神,燭照着更爲廣闊的人類現實時空與未來。

老謀子是改革開放後冒出來的最有成就的中國導演,也屬於恢復大學聯考的第一代大學生,受過苦,歷過難,他的作品已經成爲了一個時代的腳印,得到了各年齡段的國人,特別是同時代人——老三屆與新三屆的認可。老謀子是玩色彩的大家,這次也是,但玩得更自然,讓人在不經意間驀然進入了特定的氛圍,讓人知道色彩除了傳遞七彩、豐富視覺感官,竟然可以如此酣暢地表達和宣泄心緒。老謀子曾經的短板——故事性不足的問題,在《金陵十三釵》也有了改進。期盼老謀子不斷爲國人拍出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大片。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八

《金陵十三釵》經創作團隊數年經心打磨,但也並非無瑕疵可言。約翰對玉墨的一見鍾情與追求似可理解,但玉墨的迴應——與其牀第之歡便有些過分。當然這裏會有玉墨對約翰的感激,也會因爲玉墨的妓女出身,但畢竟是明天就要以自己的身體,甚至生命去面對兇殘的日軍。於是,這牀第之歡無疑消解了此前與此後的莊嚴與慘烈。體現人性不假,卻有氾濫之嫌。影片的結局過於虛幻與浪漫,將始終的悲慘氣氛一下子轉換成詩意的畫面並不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筆者以爲,結局如果將赴會妓女們慘烈的抗爭場面呈現出來,並且跟約翰帶領學生們逃離的畫面交替進行,以進一步增強影片的悲劇效果,突顯她們赴死的價值與意義。影片還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翻譯能將既多又重的修車工具輕鬆地帶進教堂,約翰又在日軍嚴密監視的院子裏將一輛廢棄的卡車修好,這樣的細節處理只能說是懶漢的辦法,破壞了影片整體上的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