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2000字多篇

觀後感3.17W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2000字多篇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

教師是陽光下最燦爛的職業。教育不分國界,不分語言,不分種族,不分膚色。教育給我們帶來的溫暖,無處不在。

在法國的一個名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學校,一個失意的音樂創作家,失敗的音樂家,失業的學監——馬修,給學生帶來了希望的春天。那是一羣問題少年,一羣失去家庭溫暖、同時又在校長的嚴格管制甚至虐待下畸形成長的孩子。面對這樣的教學對象,這位失意的音樂家,用自己的最真誠的心,給我們譜寫了一曲偉大動人的教師禮讚。

愛心

教師,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羣體,更是播撒陽光的使者。熱愛學生,也是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的集中體現。“池塘之底”的孩子都是可憐的。他們有的是孤兒,像佩皮諾,失去了父母,然而每週六都還 在盼望着爸爸能來接他。他年紀小,孤苦無依,還 要受像蒙丹那樣的大孩子的欺負。還 有的是單親家庭,像莫杭治,單親生活讓他養成了孤僻的性格。他們都是些問題學生,而他們這些問題卻又都是社會,家庭給他們造成的。他們被送到這樣一個叫“池塘之底”的學校,他們受到嚴格的管理以及校長的虐待和處罰。他們的不幸遭遇造成了他們孤僻的性格,他們受的不公平待遇讓他們去設計傷害別人。面對這樣的學生,學監馬修,用他對生活的熱情,溫暖了每一顆孩子的心。

耐心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只是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都會有各自的發展特點。而科學的教育,必須要做到“在成熟的基礎上促進個性發展”,即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的發展。而這時,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較高水平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更要求教師面對參差不齊的學生個體,絕不能缺乏“耐心”。 電影中,在孩子們編歌詞取笑馬修時,他沒有懲罰學生,而是糾正孩子的音準;在孩子們隨意拋馬修的皮包而被校長髮現是馬修用善意的謊言讓孩子們免受懲罰;在莫杭治在黑板上畫馬修的肖像愚弄他時,馬修沒有用“行動——反應”原則懲罰他,而是用漫畫式的手法畫了莫杭治的肖像,一笑了之。我們在感嘆馬修的強力忍耐力的同時,也不禁向他投向了敬意!老師也是一個普通的人,普通的個體,當然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當面對這樣的問題少年,馬修不僅瞬間將本應有的憤怒化成了微笑,更是耐心地教育孩子。雖然同是問題少年,但是他們卻有各自的問題與特點。馬修沒有“一視同仁”,而是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他成立了合唱團,並在最短的時間內給孩子們找到最適合的位置:低音,中音,高音,獨唱,副指揮。每一個人都找到了自己在合唱團的位置,他們的聲音也融爲一體。馬修用音樂激起了孩子們的興趣,他用音樂開啓了孩子們的心靈之門。他發現了音樂奇才莫杭治,他儘自己的力量去培養,發掘莫杭治的才能,他給他開小竈,他讓他唱獨唱,他給他創造去音樂學校的機會,他的音樂改變了他的一生……

責任心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師除了應具備文化素養與學科專業知識、教育理論知識與技能之外,還 應該具備職業道德素養。教師要“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甘於在教師崗位上無私奉獻”,而這個也體現了教師應具備的“責任心”。馬修在“池塘之底”的教學過程中,他不僅僅是在教育孩子如何唱好歌曲,更是在拯救孩子。他不是在實施教學,而更像是在挽救每一個幾乎失去自我的幼小靈魂。結果,他成功了。合唱團成功了,他的拯救事業也成功了。他給“池塘之底”的孩子帶來了人生的希望。記得影片最後,當馬修不得不離開學校的時候,那羣原本就天真善良的孩子,以一張張紙飛機,向他們的老師,致以了最真摯的敬意和留戀。而這也不僅僅意味着他們對馬修的不捨,更是他們追求自由、憧憬生活的美好願望。馬修離開以後,繼續給別人上音樂課,直到去世……教育是不分國界,不分地域的。馬修將他的一生奉獻給了教育事業。

愛心、耐心、責任心,是每一位辛勤的園丁所不可缺少的“心眼兒”。馬修老師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他獨特的教育理念,偉大的奉獻精神,鼓舞了我們站在教育前線的教育者們。而現實生活中,隨着教師負面新聞甚至醜聞不斷充斥網絡,教師隊伍的建設也日漸成爲一個社會熱點話題。負面新聞所暴露出來的是目前教師隊伍整體“政治思想素質,師德水平不夠高”。隨着時代的發展,部份教師的思想觀念和政治思想素質不適應新時期教育發展的要求,甚至有些教師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非但不能做到“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更是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面對這樣不堪的現實,整治教師隊伍刻不容緩!這就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學生、教師自身多方面的積極配合。只有這樣,教師這個職業,才真正稱得上是“陽光下最燦爛的職業”!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2

在高中的時候,我以往是貝塔斯曼書友會的一名會員,那時我每隔一段時間能夠免費收到書友會一些免費介紹新書的資料,也就是在那時,我第一次接觸到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當時它是作爲爲數不多的影視製品向會員推薦的,從其中的簡介中,我隱隱感到這是一部充滿溫情,感動的電影。雖然我對《放牛班的春天》也很感興趣,可是自我一向沒有機會看到它。

之後隨着時間的流逝,我也漸漸淡化了對這部電影的印象,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再次與這部電影不期而遇,一下子喚起了昔日我對它的期待,也讓我在心底暗暗慶幸,自我幾乎錯過了一部電影。

電影的開始很平淡,兩個老人的相遇,對以往年代的懷念,電影採取了倒敘的手法,有點像《泰坦尼克號》。情節也很簡單,講的是一個教師與一羣學生的故事。

當麥神父在電影剛剛開始就因學生的調皮而受傷時,讓我們沒有見到那一羣學生便感受到了他們是多麼不容易被管教,所以當馬修教師首次進入教室便被捉弄也就在大家的意料之中了,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當教室亂作一團,院長進來維持秩序並大聲質問時,馬修教師對孩子們袒護的態度。也許這正是他試着走入孩子們之間的第一步。人與人之間需要的是理解,交流與寬容。孩子們的調皮搗蛋也許只是天性使然,也許是缺少傾訴的對象,但並非不可救藥。尤其像孩子與大人們之間這樣的情景更容易出現代溝和隔膜,院長簡單粗暴的體罰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相反,可能只會引起同學們更強烈的叛逆,也只會在孩子們的童年裏留下一片陰影。而馬修教師則試着走入他們的內心,於是在第一堂課上,他就讓每個人寫下他們的將來想要從事的職業,儘管結果五花八門,但這樣的方式卻讓孩子們認真的思考了自我的未來。同學們也由此感到了新教師的與衆不一樣之處。

馬修教師與院長不一樣,他不會隨便的體罰學生,那怕學生們真的讓他很生氣。相反他往往在不一樣場合維護着孩子們。然而即使要懲罰學生,他也會採用不一樣的方式,就好像他讓樂格克去照顧麥神父而不是將他送到校長室去理解體罰一樣,所以當我們看到樂格克因自我的錯誤做法而流淚時,我們也就感到了馬修教師的做法的真正目的。

應對一羣桀驁不馴的學生,馬修教師也明白簡單的體罰並不能在孩子們中間樹立起真正的權威,所以在他與孩子們的較量中,他也針鋒相對,讓孩子們心服口服。就好像他給莫杭治畫畫像一樣。馬修教師的做法讓他感到無奈,同樣增加的還有心中對教師的服氣。

電影的經典部分自然是馬修教師將孩子們組建成一隻合唱團,充分的給與他們才能發揮的空間,讓他們在音樂中建立自信,贏得尊重。也讓他們對自我的未來不再迷茫。莫杭治也在之後進入到音樂學院學習,使他的將來也逐漸清晰。不可否認,馬修確實是一位好教師,他總是想法設法的幫忙孩子們,沒有私心,有的對工作的熱情。記得一位企業家說過:“一個人最難辦到的就是沒有私心。”但在馬修教師身上,我們看到了這種精神。與之相比較的是院長的行爲,院長想得最多的僅有自我的升遷與仕途。尤其是最終院長在回答是自我創立的合唱團時,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了院長的卑鄙,而馬修教師的不與辯解也讓我們感到了他人格的偉大,因爲他們是兩種不一樣的人:一個是熱衷官職,一個淡泊名利,關心的只是孩子們得學習與生活。

任何事情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馬修教師因得罪院長最終得到的是被解僱的命運,這也讓我們不由想起了電影開始時馬修教師的自敘:當自我在一系列領域受挫之後纔來到的這所學校。也許以前也正因爲馬修教師的正直行爲纔不斷被人排擠。這也無疑是對社會某種現象的的諷刺!雖然馬修教師走了,但他卻成功的走入到了孩子們中間。於是在最終的電影畫面中,在馬修教師站在樓下頭,頭頂不斷有紙飛機飄落,在身邊慢慢盤旋。馬修教師的臉上不再有被解僱的失落,帶有的是會心的笑容。

在最終馬修教師蹬車離去時,佩皮諾主動要求與他一齊走,當我們聽到電影中的一個聲音告訴大家那一天是週六時,我們也豁然想到在電影開始時的哪一個小小的伏筆,告訴我們佩皮諾每週六就會到校門口等待父親來接他。同時我們心中也涌起了一陣感動,馬修教師被解僱這個看似不完美的結局也在這時變得圓滿。

這部電影其實告訴了我們很多東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的是理解與寬容,同樣重要的就是尊重。尊重才能讓人與人之間平等,理解與寬容則能讓人與人之間交流與共鳴!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

看完影片之後,才知道這個“放牛班”與真正的“放牛”一點關係也沒有,所謂“放牛班”指的是一幫問題少年,他們的性格,脾氣和他們短短的卻複雜萬分的人生歷程,而春天,是一種希望,是一種“重新”之意,一種冬天過後又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象徵。

故事發生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有着這樣一個充滿嚴格制度的少年學校。而這個學校裏的學生,並沒有因爲這樣的嚴厲管制而變得乖巧,反而成爲了一羣沒有教養,只會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孩子。然而誰也不會知道,在這樣似乎無可救藥的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一個個美妙的夢想正在悄然昇華。懷着這樣天真爛漫的夢,他們遇見了一個可以說足以改變他們命運的人——他就是馬修。

電影中的院長,對孩子不僅沒有耐心,而且往往對犯了過錯的孩子,處以嚴酷的體罰,例如:將小孩單獨關在禁閉室,無視這些孩子的驚恐害怕,馬修老師則完全不同,他對孩子充滿了愛心,對犯錯的孩子,也不是一味偏袒,而是給予他們改過的機會,在他的循循善誘下,每位孩子都拾回了他們的自信,找到了屬於自已的春天。

在學習的路途上,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力,可以說是無遠弗介,一位壞的老師,可以毀掉一個孩子的一生,反之,一位好的老師,往往一句溫柔的鼓勵,一個肯定的眼神,就可以讓他人眼中,毫無希望的壞學生,重新找到他們自己人生的方向。

當一位好老師如此重要,卻非常困難,因爲面對一羣不同個性,不同資質的學生,如何因材施教,實在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在我看來,“「耐心」是一位好的老師,最須要擁有的,對學生不要時常大吼大叫,甚至拳腳相向,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只要用愛心與信心,總有一天,學生們會蛻變成美麗的蝴蝶。

馬修,他好似一個善良的牧人。他用愛找回了一羣迷失的羔羊。用愛照亮了前往之路,用愛爲他們指引方向。我想說:這不是奇蹟,而是愛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學生時,將學生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用音樂啓發孩子的潛能,讓野男孩個個成爲發光的小天使,用純淨的音樂喚回他們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記得其中一句對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這句話飽含了他對教育事業的盡心盡責;對人平等,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態度。

記得上學期上雷老師的《教育原理》時,她特別強調“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都應該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價值的”。馬圖在接受校長的任務時所提出的三個條件:第一,不體罰學生;第二,讓我來處罰犯事的學生;第三,不要透露他們的名字。無一不體現了他對幼小心靈人性的關懷。

最後,這個班級的一切都改變了。一幅幅美麗的春天景象在每個孩子腦海中浮現。他們從馬修的身上感受到的不再是每天的提心吊膽,生怕犯錯的恐懼,而漸漸轉變成爲了慈父般的愛。

整部電影使我感觸很深,的確這不僅僅只是一部教育意義深刻的電影。在被劇情牽動的同時,心靈也不禁震顫。將這羣問題少年集中在這樣一個沒有愛的環境中,他們可曾知道外面的世界多麼精彩,外面的“春天”是那樣充滿生機。他們需要的,正是我們現在生活中所漸漸忽略的愛與呵護啊!

看完了這部電影,我覺得教師是十分偉大的。他們往往給予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在學生失敗時說的那一句句鼓勵的話語,在學生對前途感到迷惘的時候伸出的援助之手,還有很多很多……

電影往往是虛構的,也許在真實生活中它不曾發生。但是它卻寄託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憧憬。《放牛班的春天》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和深厚的愛。在簡單質樸的語言中,我豁然開朗:其實,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這樣一個美麗的花園,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隨時隨地都因爲周圍發生的一切而改變。春天定然是最美的季節,一陣陣柔和的春風拂過面頰,綠草破土而出,泉水叮叮咚咚地詮釋着春天的絢麗多彩。然而只要有愛的包圍,即使是放牛班的那些孩子,依然可以擁有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

當寫滿了愛的紙飛機飛滿了整個校園,馬修的爲師之道獲得了肯定,同時音樂的魅力也得到了一覽無遺的肯定。這也讓我想到另一個於這部電影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的,大家都很熟悉的電影《音樂之聲》,瑪麗亞也同樣在用愛和音樂來教育孩子。

不可否認,溫情是個好東西。沒有特別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沒有特別叫人難以接受的痛苦悲情。《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種從頭至尾都可以讓人保持微笑。尤其是看着那些頑童們可愛純真的一面,心底煥發出的某種“本真”的天性。我們需要的就是這麼一鍋濃濃的,溫暖的心靈雞湯。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4

剛聽到這影片的題目,有些不解,何爲“放牛班”?在觀看影片後,才知道這個“放牛班”與真正的“放牛”一點關係也沒有,所謂“放牛班”指的是一羣放任自流的孩子,“春天”就是影片中這羣孩子碰到了一個善良幽默的老師,他帶領孩子們走出了一片新天地,給他們帶來了春天的希望。一部法國影片,中國博大精深的五個字翻譯後,一種隱喻恰到好處的展示了影片所想表述的含義。

同時,這部溫情的電影給了我最直接的啓示:感動,震撼,反思。

一羣被認爲應該拋棄、放任自流的孩童,從新拾起了希望,從唱歌中找到自己的興趣,讓我感動;那些寫着孩子們離別祝福的紙飛機就在萬分恰當的時候出現,讓我感動;那個一開始就在門口等爸爸的佩皮諾終於在星期六找到了“爸爸”,讓我感動……當馬修孤獨離開時,那一隻只從窗口伸出的手,還 有飄落的字條,讓我一下子落淚了。感動,更是因爲平凡的馬修那顆博大的愛心。

馬修他或許稱不上是一個優秀的音樂家,但他絕對是個好老師。他用不一般的愛心、信任、理解和真誠改寫了孩子們灰色的記憶,留下了歡聲笑語!使我震撼!他用音樂給予了孩子希望,引導他們走回正途,看到了自己的“春天“,使我震撼!藝術的力量如此巨大,讓多少冥頑的靈魂得到救贖。使我震撼!

從事教育工作也已經三年多了,這樣的孩子我也會遇到,尤其是班級裏平常調皮搗蛋的孩子,真的是讓人頭疼。有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也是狠狠的教訓他們,讓他們下次不敢犯錯誤。說實話,這確實有效果,但我卻發現,這些孩子已經失去了他們做爲孩子所應有的活力。我們跳過了在教育過程中的情感環節,直奔目標。我們強調了太多的是管理,教育反而從主角變成了配角。

蒼鷹能在天空中翱翔,因爲它有豐滿的羽毛;蝴蝶能在花從中起舞,因爲它有七彩的飛翼;海鷗能在大海上徘徊,因爲它有矯健的翅膀;幼兒時,那雙雙好動的眼睛對這世界的一切一切充滿了好奇,想象着未來是如何的——是有着花仙子的芬芳國度,是有着藍一精一靈的快樂天堂,是有着阿童木的機械世界,還 是有着小丸子的搞怪笑園?每個孩子在他降臨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是天使,給我們帶來歡樂,帶來希望。(就如《三字經》中說的:人之初,性本善。)

但長大了又是如何呢?爲什麼天使會變成魔鬼呢?

原來,魔鬼是感覺被遺棄的天使爲了獲得關注的一種反叛,那並非他的本性。影片中的皮耶爾——擁有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心靈,是一個非常反叛的孩子,但是馬修卻看到了另一面:他在唱歌方面的潛力。然而馬修卻用自己愛心、信任、寬容、真誠將“魔鬼” 拯救,慢慢的變回“天使”。可能那時孩子們的心靈,真的是在天堂了,因爲被認可,被肯定,被讚揚,或許他們真的是第一次找到了自己。再來想想我們的孩子,當他們因爲犯錯而戰戰兢兢的走到我面前的時候,批評、懲罰或許有效,但想想這並不是最好的辦法。我們應該看到:孩子們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要看我們怎麼去發現,怎麼去挖掘,怎麼去引導。我們作爲老師應該用發現的眼睛,去尋覓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或許我們老師每一次真誠的表揚,每一次的寬容,都會給他們一份自尊和自信。

作爲老師寬容和真誠真的很重要,“放羊班”的孩子找到“春天”跟馬修老師的真誠和寬容是分不開的。寬容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教育的智慧。學生之爲學生,就是因爲他們還 是孩子,有缺點,不懂事,甚至會犯錯誤。老師之爲老師,就在於我們年長於學生,涵養勝於學生。寬容能使我們看到快樂的曙光,享受教育的過程,感悟人生的成長。只有寬容,纔有真正的理解;只有理解,纔有會心的溝通;只有溝通,纔有真誠的信任。其實,無論這個世界多麼不樂觀,多麼灰暗,其實一些也只是僞裝的,其實人人心中都有愛,人人心中都明白感恩,人人都可體會別人對他們的仁慈與付出。真誠的愛在世上是稀有的,但也是人間最寶貴的。每個人心中都渴望接受愛。馬修老師,一個懷才不遇的作曲家,一個在世間不被重視的窮老師。他所付出的心血沒有白費,至少重燃起一些孩子們心中的希望,看到了自己的“春天”。一位老師可以讓一個孩子得到對自己的肯定,對人生的期待,真的很偉大!但並不是每一個老師都是偉大的。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見一位好老師,能夠遇上便是一種幸福。而做這種老師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像馬修,雖然被校長開除了,但那一雙雙從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個個寫滿了孩子最真摯祝福的紙飛機已足以讓他感動,讓他幸福!

再仔細想想我作爲一名老師我的價值又再哪?我何嘗不學學馬修也用自己尊重、寬容、愛心、真誠去感動孩子們,去接納每個孩子,讓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裏找到自己的“春天”,讓他們在自己的藍天中自一由的翱翔,越飛越高!作爲老師我也渴望自己也能象馬修一樣收到孩子們的紙飛機,寫滿了祝福與期盼的紙飛機!更希望在自己的教育事業中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5

有這樣一個故事,發生在法國某個小鎮的郊外。

有這樣一個學校,名叫“池塘之底”,擁有着陰寒森然的建築、沉重笨拙的大門,陳舊斑駁的教室以及壓抑陰森的氛圍。

有這樣一幫孩子,在嚴格甚至近似於殘酷的教育管理模式下,他們孤傲而堅強的抗爭着,彷彿等待着一個救星,又彷彿他們已經放棄了這種期待。

有這樣一個失落的音樂家,帶着一絲失落來到這裏,見到了這一幫等待着救贖的孩子。

這一切來自於一本陳舊的日誌,世界著名音樂指揮家莫杭治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佩皮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作者是他的啓蒙老師馬修。兩位老人沉浸在對於往事的回憶。

故事就這樣開始了,一部電影,沒有了奢華的場面,沒有了驚心動魄,但是卻多出了一絲的溫情,展示了一個偉大的音樂家,偉大的教育家如果與他的學生進行心理的對抗,進行心靈的溝通。

整部電影中,馬修通過自己的智慧與包容,贏得了學生的喜愛,也將學生甚至是被哈桑校長的粗暴、刻薄、自私、貪婪和剛愎自用而壓制的老師們拯救。

帶着一絲的失落來到這裏的馬修,發現了這幫“無藥可救”的“惡魔”們對自由的渴望,對音樂的嚮往,這也喚起了他內心對音樂的摯愛。於是,在他的“慫恿”下,這幫“放牛班”的“惡魔”組成了一個令人驚歎的合唱團。

這其實只是電影的一個層面,一個多小時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這些,但是僅僅這點也就值得我們思考。

這個是一個關於教育理念的探討影片,“行動—反應”原則導致了孩子們的更加叛逆,而馬修的音樂團卻將這幫“惡魔”拯救,讓他們看到了自己的“春天”,釋放了自己的“青春”。

不得不承認,這部看似簡單質樸的電影,反應出了偉大而溫情的人性主題,不得不承認,那班孩子有着不同的個性,讓人頭痛,但是馬修沒有放棄,他成功的讓這般失去了春天的孩子享受了春天的沐浴,給了他們釋放青春夢想的途徑。在此只想淺淺談談馬修與他們的故事,莫杭治、佩皮諾。

佩皮諾,這是一個執着的小孩子,每天星期六他都等着他那已經故去的父母來接他,於是他成了馬修見到的第一個孩子。它是這裏面最小的孩子,在這裏是飽受欺凌的,但是馬修給了他希望,他很特別的關懷給了小佩皮諾親人的溫暖,這也是爲什麼最後小佩皮諾要執着的跟着馬修走,因爲,經過相處,他已經離不開馬修,也只有馬修可以給他溫情與親情,馬修被他的執着所打動,最後,帶着這個有點笨還沒有成長的小孩,心情沉重而又輕鬆的踏上了歸途。

這是另外一個讓馬修難忘的學生,一個“天使臉蛋,魔鬼身材”,這個用來形容一個女生的詞彙的主人竟然是一個男生,莫杭治,一個喜愛偷竊、屢次逃學而被公立學校開除了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在馬修的細心與驚訝中,莫杭治的音樂才華被充分的挖掘,因此他與莫杭治的母親也有了一段特殊的感情經歷,而這卻引起了莫杭治的強烈不滿。於是馬修就給了他一個小小的懲罰,當公爵夫人來聽合唱團的表演的時候,他,這個熱愛音樂的精靈莫杭治被排除在外,他孤單的立在那裏,眼神中充滿的哀怨與委屈,同時還有強烈的渴望。終於,在最後,馬修轉向了莫杭治,在馬修鼓勵與首肯的眼神中,莫杭治放開了歌喉,他的眼神中充滿了感激,理解與信心。他唱出了心中的理想,他的歌喉征服了所有人,也證明了自己的天賦才能,此時,莫杭治封閉的心靈完全打開,最終他成就了自己的理想,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馬修與學生的故事有很多,他對於所有人都是寬容與鼓勵,同時不失時機的隨進應變與幽默風趣,將他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徹底的拉近。

其實很喜歡這部影片,很大程度上源於馬修令人倍感舒適的教育管理模式,對於即將走上教學崗位的我來說,啓發很大,對於經歷了各種教育方式的我來說,也深有體會。

這部影片,多了一份寧靜與溫情,給人無限的思考,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而影片中充分的利用這點,莫杭治對於音樂與演唱的渴望,小佩皮諾對於親情與關懷的渴望,馬修對於孩子們期待自由的眼神中顯示出的無奈,馬修對於強悍蒙丹時更加犀利而堅定的眼神,孩子們看着窗外放的飛風箏時眼神中對於釋放青春,對於自由的渴望……

影片給我們最大的啓示就是,不要放棄書寫青春,每一個人,都渴望着成功,都擁有着夢想,教師,要爲學生的青春書寫規劃,無論學生是什麼樣的,都不能放棄書寫這些青春,不要打消他們對於夢想實現的渴望。對於學生,同樣不能放棄自己去書寫青春,自己的青春與夢想,要靠自己的努力來書寫。

所以,不要放棄書寫青春,即使是被放棄的“放牛班”的“惡魔”,即使是“池塘之底”也會綻放青春,也會擁有春天。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簡單的快樂,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的美麗:只要你心中有春天。不管被什麼壓制着,也同意擁有春天般的種子在慢慢發芽。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天上的一顆星星,所以每個人都有發光的一面,就因爲他們有自己獨自的特點,是無法代替的。

教師可以造就一個人,同時也可以毀滅一個人, 我們在心理課上觀看了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讓我感觸很深。因爲電影特性把故事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放牛班"孩子們的無法無天但又被這種教育制度壓迫得可憐無助。孩子們是有愛玩的天性,但是教育制度不向着他們趨勢發展,而“春天”他們有得到了怎樣的希望呢?

故事主要講述了一位富有才華卻失敗的音樂家作爲代課老師到去教書,其中親眼目睹了學校各項嚴厲的懲罰手段,管理制度。讓馬修產生了一種想改變學校的管教。反對用強權制度壓迫學生的校長,他在樂譜上寫下了專門爲孩子們譜寫的歌曲,試着用純淨的音樂喚回了管教們冰冷已久的心,讓他們的心重新換回希望。

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着令人頭疼的性格,他非常叛逆但從不失去去音樂的愛好,他調皮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但校長善於用強權制度壓迫他,被關禁閉最長時間至少爲15天,還要幹活。壓制了孩子的一切。這對學生有一定的震懾作用。他開始壓制自己,這類教師體罰學生不是爲了達到某個教育的目的,他們在主觀意念上是沒有目的性的,純粹是因爲情緒波動,行爲衝動的自然結果。這往往遏制了學生的成長。

影片是把這位校長與馬修對比起來刻畫的,他們的教育理念有着天壤之別,馬修利用了孩子的天性,他們的愛好,用另一種方式去感化他們,讓他們真正學到很多,從心靈上去了解。 馬修老師對孩子們的愛在於對於每個孩子,他都堅持不拋棄不放棄,用音樂重造他們的靈魂,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同事的認可。最後校長一敗塗地。這也無不體現着馬修教育理念是值得歌頌的。馬修老師之所以能夠得到孩子們的認可,能夠成功,是因爲他付出了真愛,還有就是因爲他愛好音樂,可以說是用音樂讓孩子們快樂起來的,他們便成了有愛的精靈,紛飛在春的序曲中,有了希望如春天般。而叫自己最感動的是在快結尾處,老師指揮全班合唱一曲。那個最具天分的男孩因爲過錯被晾在一邊,神情顯得格外落寞。第一節音樂結束時,老師突然轉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驚訝更驚喜,而後則帶着一種幸福的滿足感完成了演唱。他的這種用心教育造化了這羣放牛班學生的心靈,拯救了放牛班學生也擁有美好的春天。

他的教育還是不能被校長認可,在他被校長解僱時,害怕被關禁閉而不敢出來送行的孩子們在窗口揮動着小手,帶着祝福的紙飛機從窗口不斷地飛出來,這些都是把那些天真可愛的孩子們送給馬修老師的祝福,爲他送別。孩子們都捨不得這位有着父愛般的老師。至少在這個時間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接受的馬修老師這種教育方式。

學生的心理雖在發展,但畢竟很不成熟,其承受力遠遠不及成人,長期的緊張和焦慮必然使其心理功能失調。學生的喜怒哀樂影響着其成長,雖說要培養其受挫能力,但大多時應使其處於良好的狀態中,以利於思考和發揮。學生倔強、逆反心理時常發生,教師若是把控不好,隨意無原則的處理,會有悖於學生的健康發展。我的母校前不久就有一個學生因爲考試沒有考好就跳河自殺,這就體現了中國教育制度的致命點,人的一生追求的不僅僅是學習,還有很多很多,只是我們不能發現自己。

教師教育學生是一門極其複雜的藝術。教育可以改變學生的人生,它可以拯救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有的放矢的教育可以盪滌學生的心靈,使其內心總能健康、明理;挖苦侮辱的教育言辭將使其內心時常籠罩陰影,長此以往會變得怪癖、叛逆。教師要把握好教育語言的溫度,批評也好、鼓勵也好,總能讓學生心服口服,思想上有飛躍,行爲上有指南。

《放牛班的春天》不是刻意地去詮釋故事的情感,而是故事裸露地擺在我們面前,顯得那麼真實,那麼親切。但它感人的故事、鮮明的人物刻畫、動人的音樂已足以使每一個觀衆感動萬千,並深深愛上了這部電影。 我起初被學校的教育方式所震驚,後來春風化雨式的教育方式的萌生又讓我看到了希望。可是,我們又能做什麼呢,現實的殘酷永遠不會徹底泯滅。

人活着的理由太多,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有所作爲,因爲我們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我們應該擁有自己的信念,擁有春天般的陽光,教育制度跟着時代發展,但是我們可以前進,當人的教育被權利制約着那我們就可以試着從心理去改造他,或許會重見另一種光明。人的一生不僅僅只有學習書本,當他有另外一種愛好時千萬別錯過抓住它就會有另一種途徑去造化自己。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7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國影片,講述感化院中的孩子們,就像一羣散養的牛兒,無紀律無組織。一位小小小小的代課老師馬修,來到這個感化院,通過音樂,通過成立合唱團給這些放牛班的孩子們帶來的春天,帶來了溫暖,也帶來了人生旅途上的美景。

觀看《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時,我喜歡、欣賞劇中的男主人公馬修,不是因爲他的高超演技,不是因爲他在音樂上的才華,我欣賞、喜歡他是因爲面對這羣放牛班的孩子們,他一視同仁,讓每一個放牛班的孩子都得到了關注,得到了認可,得到了重視,也得到了成功的體驗。

一、能力不足者——貝比諾

貝比諾是一位父母雙亡的孤兒,但感化院卻沒有告訴他實情,仍讓他每週六在院門口,期盼期待自己父母的到來。當馬修在聆聽每一位孩子的聲音時,讓每一位孩子隨便唱一首自己能唱的歌曲時,貝比諾卻說,自己什麼歌也不會唱。對於整個合唱團來說,這樣的孩子應該是一無用處,只能在旁邊“坐壁上觀”了。但馬修卻對貝比諾說:“那你做我的助理吧。”

“助理”一詞不是空話,馬修“說到做到”了。當馬修給合唱團培訓時,貝比諾就坐在馬修身後的桌子上,隨時聽命於馬修,“幫我拿根指揮棒。”“幫我遞一下樂譜。”貝比諾願意做這些,也做得很樂意。因爲這些他都力所能及,也挺符合“助理”一職。

合唱團中還有一位孩子,會唱歌,但五音不全。在合唱團中,總能聽到他異樣的聲音。對這個孩子,馬修也同樣給與“合適”的位置——做樂譜架子。每當其他孩子在合唱訓練時,這個孩子也同樣在做着自己做,也應該做的事情,那就是雙手拿到樂譜,讓馬修進行指揮,充分發揮自己樂譜架子的功能,樂此不疲。

給孩子一個職位,讓他做這個職位應該做的事,讓他體會自己也在努力,也在付出,同樣也在收穫快樂與成功。馬修做到了。

二、能力適中者——合唱團成員

放牛班的這些孩子,本來都是一羣個性迥異,我形我素之人,但他們中有些人喜歡唱歌。馬修聽到了他們的歌聲,也抓住了這個契機,利用自己的長處——能創作音樂,能組織合唱團——通過音樂,讓這些放牛班的孩子們找到了交流、抒發、提升情感的平臺,通過音樂,通過歌聲,讓這些孩子心靈得到昇華。

聆聽每一位孩子的歌聲,細緻瞭解這些孩子的音區,給這些孩子劃分區域:高音、中音、低音。然後利用平時的時間,給這些孩子們練唱歌,學合作,讓他們有一個精神的支柱,也讓這些孩子體會到,他們不是一羣被拋棄的人,他們同樣能像普通人一樣,唱歌,組團,並得到老師的認可。

理解孩子,尊重每一個孩子,對他們一視同仁,讓他們真正得到愛的溫暖。馬修就是這樣做的。

三、能力超強者——莫翰奇

莫翰奇,一位從來沒有學過音樂,卻在音樂方面有着天賦的男孩。從最初的叛逆,不承認自己喜歡唱歌,卻獨自一人躲在教室裏練習唱歌,到後來成爲了合唱團的獨唱者,長大後成爲樂團的指揮。一路的成長,離不開馬修老師對他的關注及教導。

因爲莫翰奇在音樂方面有着天賦,所以有時候不免也有些驕傲,有些自負。對莫翰奇,馬修沒有一貫的表揚,沒有一貫的寵愛,當莫翰奇出現自負時,馬修讓莫翰奇不用獨唱,可到一邊休息,並告訴他,沒有他,合唱團一樣可以唱歌,一樣可以排練。馬修讓莫翰奇知道,他不是唯一,他一樣很普通。

馬修“打壓”莫翰奇,讓莫翰奇知道自己一樣只是一個普通人。但馬修在“打壓”之後還是給與莫翰奇機會,讓他的才能得到賞識:當公爵夫人來觀看合唱團的演出時,馬修還是讓莫翰奇擔任獨唱,讓他的才能得到了發揮。從中,莫翰奇會更珍惜每一次演出的機會,人不再那麼浮躁,他會變得很踏實,很穩重。

放牛班的孩子中還有一孩子,名叫孟丹,他是個被社會拋棄的孩子,最終因爲諸多原因,沒有得到感化,走向了“深淵”。馬修也曾想努力,也許通過努力,孟丹也能得到感化,但最終,馬修放手了,也許這也將成爲馬修心中的一絲遺憾。

喜歡《放牛班的春天》,喜歡其中的男主角馬修,更喜歡馬修對於孩子們付出的努力。馬修也疲憊過,也無力過,但他堅持下來,終於感化了這羣放牛班的孩子。

喜歡《放牛班的春天》,喜歡那個小小小小的代課老師馬修,雖然他所的付出,他的收穫不能讓這個世界改變多少,但因爲他的努力,他改變了這羣放牛班孩子的心靈,讓這羣放牛班的孩子得到了溫暖。他沒有改變世界,但他改變了孩子們的世界。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8

沒有人可以想象當時我們有多麼激動,偌大的校園裏激盪着我們的歡呼!久久望個着窗外,又忽然想到新年將至,感到很是迷茫:入高中來,已近兩年的光陰隨我而去,不似范仲淹醉裏挑燈看劍那般從鏡中衰鬢中找到一絲憂傷,斷腸的惆悵。拿來了椅子和熱水,把媽媽的腳放入熱水之中,用胖乎乎的小手輕輕地揉啊揉。

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兩位老人相聚在一起,以日記爲線索,追憶了一位偉大教育者的過去……

透過日記微微泛黃的扉頁,依稀看見1949年1月15日的那天,一位穿着暗灰色夾克,提着巨大而笨重的木箱的中年人向一扇緊閉着的鐵門走去,光禿禿的頭頂上頂着同樣灰暗的天空……克雷芒馬修,此時因爲在衆多領域中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而走進了人生的低谷,不得不應聘一個專爲問題少年們設置的寄宿學校——"池塘之底"的學監。

在樂格克設置陷阱致使馬桑大叔的眼睛受傷後,馬修只是讓他每天去照顧馬桑大叔,直到他康復爲止;在莫杭治因爲辱罵校長而關禁閉、,他被釋放出來後罰做清潔工作時,聽見馬修訓練他的同伴們合唱,於是在放學後獨自來到教室練習歌唱,馬修發現後不但沒有責怪,最後甚至還給他"開小竈";在來自聖菲亞少管所的蒙丹處處與馬修作對時,馬修不但沒有厭惡、疏遠他,反而讓他成爲合唱團裏唯一的"男中音",並且不時教育、開導他,當蒙丹最後因爲校長哈珊的謊話而被警察帶走時,馬修還因爲合唱團失去了唯一的"男中音"而惋惜……馬修以他寬廣的胸懷包容着這些渴望關愛的孩子們,他以一顆博愛的心將溫暖和希望播種在孩子們的心間。

馬修用音樂感召孩子們冷漠已久的心,喚起他們對生活的渴望與熱愛。當公爵夫人欣賞孩子們的演唱時,他們的表現無疑達到了一個高潮。無論是配合默契的合唱部分甘冽純淨、完美融合的歌聲,還是領唱莫杭治清亮的宛若天籟般的聲線,都給人以"美"的享受。他們的歌聲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是馬修給予他們信心與愛的結果。從小受到"行動——反應"的強制性規定的他們,生活在這裏實際上毫無自由與快樂可言,而馬修的出現,爲他們帶來了音樂,爲他們帶來了關愛,因爲長期受到壓迫而麻木不仁的心靈漸漸有了復甦的跡象,他們所不曾擁有的信任,此刻全部傾注在馬修的身上。讓一羣頑固惡劣的問題少年們彼此相互信任,相互契合,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奇蹟。這個奇蹟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爲馬修面對孩子們,並不像其他學監那樣選擇了強硬的手段,或者選擇了放棄,而是把他所有的心血傾注在孩子們的身上,以"愛"作爲連接彼此心靈的橋樑。孩子們的歌聲,與其說是爲公爵夫人演唱的,更不如說是他們爲馬修獻上的最崇高的敬意。

合唱團的演出非常成功。正當校長哈珊假借馬修的功勞向公爵夫人邀功請賞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蒙丹爲了報復哈珊點燃了學校,此時馬修與馬桑大叔卻帶着孩子們上山野餐,哈珊憤怒之下解僱了馬修,並且勒令所有孩子不得再與他見面。可是真情是任何事物所無法阻隔的,孩子們反鎖上門,從窗戶上扔下一架架寫有姓名的紙飛機,送給馬修作留念。隨着一架架紙飛機盤旋而下,孩子們將手臂伸出窗外,奮力揮動,向馬修告別……

一直等待父母在星期六來接自己的孤兒佩皮諾,終於等來了馬修帶他離開這個監獄般的地方。佩皮諾的執著是正確的,他的等待最終迎來了圓滿的結局。馬修被解僱的這一天剛好是星期六。

"池塘之底"的沙貝、朗古盧瓦和馬桑大叔聯合起來揭發了哈珊虐待學生的事實,最終哈珊被辭退,而其他孩子們各奔東西。馬修繼續給別人上音樂課,這份對音樂的執著與熱愛一直持續到他去世。

結局是美好的,心底充溢着暖暖的感動,默默地爲馬修,爲這些孩子們祈禱、祝福,希望他們獲得幸福。他們的歌聲總是在耳畔久久迴盪,震撼着心靈。只要你仔細去聆聽,就會發現歌聲中充斥着滿滿的愛……

看完電影,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老師深深的影響着孩子的一生,就像影片裏那個最不被看好的孩子也是班裏最調皮的孩子,最後成了一名偉大的.指揮家,就是因爲有了老師的鼓勵和無盡的愛,才成就了這名指揮家。就是他這種無私的愛深深的打動了我。只要你用心去對待每一個孩子,他們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9

不必悽婉哀惻,無須生離死別,一種柔和的、溫婉的、詼諧的生活故事同樣可以給我們以感動和心靈的震撼,這就是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故事》給予我的最直接的啓示。感動,因爲平凡的小人物克萊門特·馬修那顆博大的愛心;震撼,因爲藝術的力量竟是如此巨大,讓多少冥頑的靈魂得到救贖。

《放牛班的故事》,是這樣一部影片,沒有任何一丁點的色情和暴力,而是那樣的陽光和健康,卻同樣的扣人心絃、引人入勝。這是一部關於事業與成功、教育與成才的影片,在欣賞着優美音樂的同時,相信爲人父母和爲人師長者還都會有思想上的不菲收穫。

我不懂法語,不知道“放牛班”是法文的直譯還是綜合了中文的意譯,但是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常把對學生不加區分、放任自流的教育和管理稱作“放羊”,並且當我們這麼說時,可能同時也意味着教育者的不負責任和被教育者的不可救藥。我想“放牛”當與此相類。

的確,“池塘底學校”雖然名爲學校,實際卻是“教養院”,這裏聚集了衆多的問題少年,偷盜、說謊、抽菸、搞惡作劇對他們而言都是家常便飯;同時,這裏還有一個淺薄、勢利而冷酷的“鐵血”校長,一個把“犯規——處罰”奉爲圭臬的教師。在這裏你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門、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會客安排、關禁閉罰勞役的處罰等近乎軍事化的管理使這裏更像是一座監獄而不是學校。

但這一切,都因爲一個“失敗”的音樂家,“小小”的帶課老師克萊門特·馬修的到來而改變。馬修是這樣的其貌不揚,他沒有魁梧的身材,沒有英俊的面容,再加上禿頂的腦袋讓他看起來甚至有些滑稽,但正是他創造了奇蹟。他從這些讓所有人都失望的孩子中培養出來世界著名的指揮家“皮埃爾”,並讓受他教化的學生在幾十年後滿懷着敬慕和熱愛的心情來懷戀他,這本身就是作爲一個教育者的無上光榮和莫大成就。

平凡的小人物馬修之所以如此令我們感動,恰恰正在於馬修的平凡和普通。他給予我們學習的可能性,而並不簡單是當作一個偶像或榜樣而遠遠的膜拜敬仰。“池塘底”在“鐵血”校長的統治下彷彿罩上了一面密不透風的鐵幕,任何的變革和嘗試彷彿都是不被允許的,而馬修在這種“制度下”進行了自己的探索。當他發現這羣孩子有唱“歪歌”的愛好後因勢利導,成立了合唱團,並在被發現後冒着丟掉飯碗的危險進行了“制度內”的抗爭,而成效是顯着的:當皮埃爾內心深處對音樂的愛好被喚起,而獨自在角落裏唱歌;當那一羣散漫不羈的孩子被音樂俘虜,而馴服的聽從了馬修的指揮,並大大減少了搗亂和惡作劇;當皮埃爾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並因爲獲得原諒而竊喜……這時候,在我們感慨音樂的神奇力量的同時,也不能不想到,無論多麼叛逆、任性、看起來無藥可救的孩子,其實都有一把可以打開他們內心之門的鑰匙,關鍵是教育者有沒有這種願望、有沒有這種耐心來尋找這把鑰匙;在今天中國的教育現狀下,我們聽多了一線老師對應試教育的不滿、對教育積重難返的無奈,馬修提供了我們思考的另一個角度:可否在無力改變大環境的情況下進行力所能及的探索?

教育者固然需要技術上的探索和創新,但同時更需要博大的胸懷、寬廣的愛心和對任何一個受教育者永不放棄的耐心。馬修用他博大的胸懷包容所有的孩子,包容他們所有的過錯並給他們改過的機會;馬修用他寬廣的愛心熔化了孩子內心如冰雪般的冷漠;馬修永遠對每一個孩子都深懷信心,給他們最基本的信任。一個成功的教育者必然是一個寬容而富於愛心的人,十惡不赦的孩子是沒有的,即便墮落固執如蒙丹的孩子,他也自有其坦率和可愛的一面。而鄙視疏遠他們、對他們以暴制暴只能換來他們對社會的更猛烈瘋狂的報復,這不能不令教育者引以爲戒。

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作爲教育者,擔負着救治靈魂的重任。如果那些不諳世事的幼童都是純潔而無知的羔羊,教育者就是他們的守護者和牧羊人。我曾經寫過這樣的詩句:

我們是否都是

被放逐的羔羊

慈愛的牧羊人啊

請你指引我抵達上帝的牧場……

牧羊人啊,一定要慎用手中的牧鞭:把迷途的羔羊喚回,更不要把他們趕入歧途……

雪萊的《西風頌》中有這樣的詩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放牛班因爲克萊門特·馬修的到來而迎來了自己的春天,我相信,如果中國的“放羊班”上也多一些馬修式的人物,我們也將能迎來自己的春天!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0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已看過很多次,每次看都會有新的感動與收穫。4月14號,大週週一,我們高中部全體教師在五樓多媒體教室共同觀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感謝學校給的這次機會,讓我們又受到一次心靈的教育。

1949年1月的一天,確定自己人生走在最低點的馬修來到了一個叫“池塘之底”的寄宿學校,這是一所專門收留問題少年的學校,裏面的學生都是一些問題學生。他們有的頑劣,有的暴力,有的自閉,這些怪異的性格與他們自身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他們要麼是孤兒,要麼來自單親家庭。他們都是缺少愛的孩子,但在馬修老師來學校之前,學校並沒有給他們愛,特別是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裏司空見慣,學校一直奉行“犯錯——懲罰”的原則,馬修第一天進學校就看到了一名學生因受懲罰而跪在地上擦地板,學校沒有給學生應有的關愛,相反它更加加深了孩子對冷漠社會的絕望。工作的第一天,善良的校醫馬桑大叔因爲學生的惡作劇而頭破血流,前任老師因爲忍無可忍而匆忙離去,馬修的第一堂課就因爲學生的鬨鬧,招來了校長的“咆哮”,但也就在馬修老師的第一堂課上,這羣從來不知道理解與同情的學生,第一次沒有因爲犯錯而被關禁閉。面對學生的傷害,馬修沒有大發雷霆,也沒有把情況上報給專制冷酷的校長,而是選擇了寬容與原諒,但是他們得爲自己的錯誤行爲負責,馬修讓惡作劇的孩子去照顧因自己的惡作劇而受傷的馬桑大叔,當馬桑大叔誇讚那個孩子的時候,我想在他心裏一定是爲自己的行爲懊悔和內疚的,看到此,真的很佩服馬修的教育智慧,既沒有讓孩子受到傷害,也教育了他,這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學生犯了錯,不應該一味的體罰,要用適當的方法進行教育,這與我們現代的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是相符的。

孩子們不斷的犯錯,不斷的接受暴力懲罰,整個學校都被殘暴、冷漠、專制籠罩着,馬修由於事業到處碰壁,他發誓不再創作音樂,但是有一次,他的樂譜被盜,當他發現的時候,一幫孩子們正躲在廁所裏小聲的合唱,看到這一發現,他當時並沒有訓斥孩子們,而是讓他們再唱一遍,雖然唱的內容對他是有侮辱性的,馬修也沒有生氣,因爲他發現了更重要的東西——教育的契機,這幫孩子們對音樂有興趣,於是馬修嘗試用自己的方法來改變孩子們,閒時創作一些合唱曲,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淨化他們被污染了的心靈。他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組織合唱團,給班裏的孩子一個一個的試音,分出中高低音,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但也有着令人頭疼的性格,馬修用自己的善良與關愛感動了他,把他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推薦他的母親支持皮埃爾去考音樂學院,最後他成功了,就是影片開頭的那名音樂家。音樂成了改變這幫孩子心靈的支點。

一位評論家爲該片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不同於一般的運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爲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元素的好電影成爲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確實,影片中,令我們感動的地方很多,像影片的開頭,音樂家皮埃爾接到來自巴黎的緊急電話,回去參加母親的葬禮,在家鄉遇到自己同學派比諾,看到自己的老師馬修的日記,原來音樂家也曾經是問題少年,如果在當時沒有遇到馬修老師,也許他的人生就會是另外一種情景。當馬修老師被可惡、勢力的校長辭退時,孩子們用馬修老師教給他們的歌,用寫着祝福與感謝的紙飛機送別這個拯救過他們靈魂的人,當滿天飛舞的紙飛機,在暖陽中飛翔,當可愛的小佩比諾拎着行李奔過來和老師一起走時,我禁不住眼眶溼潤了?看到此處,想到我們的教育生活中,能不能做到此呢?要得到學生的信任與愛戴,就要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作爲教師,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幾十個孩子,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素質,對待學習,對待周圍的人與事有不同的態度和看法,但是我們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熱愛每一位學生。關心他們的身體,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思想。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擬的,一句鼓勵,可以讓學生感到無比的激動和自豪,老師也應該讓學生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體驗進步成長的快樂,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總之,對這部影片,一句話:平平淡淡的電影,但平淡中給人以感動,還有人性之美,音樂之美,我們學到了很多。

從教這麼多年來,還沒有與學生有過什麼正式的送別儀式,但是不管送別的儀式如何,我希望孩子們臨走的時候會跟我說,老師跟着你,我學會了很多,除了我們的物理,我也學會了很多。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90後,00後,他們喜歡的歌大都是一些現在比較流行的歌曲,在教學過程中,也曾經想用文學或藝術的形式去美化學生的心靈,例如,我們講到圓周運動時,提到勻速圓周運動是最美的最和諧的運動;豎直上拋運動與斜拋運動的對稱美,質能方程E=cm2非常深刻的體現了理論的簡約美,極其簡單的公式,卻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界從宏觀到微觀的全部物質的質量和能量之間的變化規律;太陽光透過棱鏡形成的連續光譜,太陽與行星的軌道排列,原子內電子的多層分佈等,都體現了物理的有序美。物理也是美的,也有其藝術性的一面。

在電影的結尾,學校被燒,暴力校長的竊取馬修成果的陰謀沒有得逞,主要原因是插班生莫丹,心理醫生把他放到這所學校作實驗。莫丹無惡不作,人性幾乎已被泯滅殆盡,他被校長指控偷了學校的20萬法郎後被送進警察局,在校長準備因竊取了馬修的成功而摘取勳章時,莫丹從警察局逃出來一把火燒了學校的某幾間房,同時也燒掉了校長的勳章。影片這樣安排,我想主要是要把校長與馬修對比起來刻畫的,他們的教育理念有着天壤之別,最後校長一敗塗地,也就是他教育方式的一敗塗地,他做人的一敗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