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精品多篇】

觀後感2.95W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精品多篇】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一

這一次張藝謀與自己以及中國電影的以往完全不同。許多觀衆都說張藝謀與此前的電影有了超越。筆者認爲更重要的是張藝謀有了一種世界性的眼光。在電影《金陵十三釵》中,張藝謀不僅僅還原了普遍的人性,讓人性重新回到了現實的大地,回到普通人的心底,還讓這普通的人性呈現出耀眼的光芒,足以燭照被戰爭和滅絕人性的罪惡陰霾籠罩着的黑暗的天空與大地;更重要的是,他將人性上升爲一種超越國家與民族的精神,燭照着更爲廣闊的人類現實時空與未來。

老謀子是改革開放後冒出來的最有成就的中國導演,也屬於恢復大學聯考的第一代大學生,受過苦,歷過難,他的作品已經成爲了一個時代的腳印,得到了各年齡段的國人,特別是同時代人——老三屆與新三屆的認可。老謀子是玩色彩的大家,這次也是,但玩得更自然,讓人在不經意間驀然進入了特定的氛圍,讓人知道色彩除了傳遞七彩、豐富視覺感官,竟然可以如此酣暢地表達和宣泄心緒。老謀子曾經的短板——故事性不足的問題,在《金陵十三釵》也有了改進。期盼老謀子不斷爲國人拍出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大片。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二

《金陵十三釵》從頭到尾,都展現着高雅、細膩、富有情感的色彩。單是這樣的色彩,已經足以撩起觀衆心中的感動。那斑斕的教堂彩色玻璃,以及神父房間內配合光線所顯現出的,那種厚實而帶着豐富沉澱的色彩,乃至十幾名妓女身上的服飾、首飾,在精心佈置的光影配合下,顯得分外的雅緻、細膩、和富有歷史回憶的深厚情感,這一切點點滴滴的色彩,都無不打動着觀衆的心。這樣美麗的而富有情感的顏色,在張藝謀的電影裏是首次出現的,而且不遜於其它一流影片顏色,可見張藝謀對色彩表現和運用潛質,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也是對電影的美術水平的掌控,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除美術之外,演員的演繹,也是這部片一個極重要的看點之一。Christian Bale無疑是重量級的演技實力派影星,在他以往出演的電影裏,大部分是偏重劇情的電影,這類影片更需要演員精湛演技的演繹。在國內電影明星中,其實鮮有幾人能媲美荷里活實力巨星的高超演技。不少演員個性是年輕一輩演員雖然懂得不再賣弄過分的面部表情,但是卻只會木訥或扮酷。只有少數經驗豐富的演員,如王學圻等,纔是真正懂得透過級微小的面部表情以及極細膩的眼神變化,傳達出人物的內心世界。而奧斯卡級的Christian Bale,對於這部片裏那個,內心世界充滿矛盾及不斷變化的人物,自然是演繹的入骨入髓。而由於有這位演技大師的帶動,影視新人倪妮,在片中都有超水準發揮。她的表演也趨於沉穩、內斂、細膩,比很多國內知名巨星都好。越是內斂細膩的表情傳遞,越是接近真實,越是真實感,就越能感動觀衆的心。雖然Christian Bale的帶動作用是很大,但作爲導演的張藝謀,對於整個團隊的表演水平的把握與提高,當然也是功不可沒的。沒有高水平的導演,是不可能有高水平電影的。透過這部電影,張藝謀把國內演員對於演技的明白,推向更高層次的詮釋。

雖然這部片,比起《阿甘正傳》、《朗讀者》等真正實至名歸奧斯卡金獎電影,在演員表演、美術、故事細節等等方面還略遜一籌,但不可否認,該片已經真正踏上奧斯卡級別了。當年《臥虎藏龍》那樣的爛片獲得奧斯卡金獎,不少有識之士都羞於在外人面前談及它。如今若是《金陵十三釵》有幸榮登奧斯卡金像寶座,國人再也無需羞愧了,能夠堂堂正正地享受這份自豪。

本片的另一個亮點是戰爭場面的細緻展現。近年來,觀衆看過最好的現代戰爭場面電影當屬《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該片對戰爭場面的近距離細緻真實的刻畫與再現,加上在戰爭中交織的人性與情感的細膩描述,攝影的細膩表現手法,演員的細膩演繹,使該片成爲戰爭類影片在觀衆心中的參考標準。之後《集結號》的成功,就是從《雷霆救兵》中得到很多參考與學習的成績。但《集結號》中呈現的是大戰場、戰壕戰的場面,而《金陵十三釵》的戰爭場面是城市廢墟中的巷戰,在這方面與《雷霆救兵》更相似,因此在槍戰的細節方面有更多的發揮空間,也有更多在《雷霆救兵》能夠學習參考的地方,因此在局部槍戰的細節描述,以及戰鬥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細節刻畫方面,更勝於《集結號》。

有不少人認爲張藝謀的電影一向是在故事方面很薄弱,我覺得這是正因故事缺乏細節。而這部《金陵十三釵》的細節是十分豐富的和耐人反思的。除了以上提及的美術色彩方面的細節、攝影的細節、槍戰的細節外,各方面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細節、故事發展的細節、演員對於這些細節的把握與細膩刻畫,這些都是一次豐盛的大餐,供觀衆細細品味。男主角從一個只想着賺錢的仵作佬,慢慢變成一個能冒着生命危險挺身救女學生的英雄;十幾個風塵女子從只知道逃命和如何與男生調情的妓女,慢慢變成一羣捨身救女學生的女英雄。這些變化是順着事情的變化而變化,正正因有豐富的細節,使得變化貼合邏輯與人性的本質,纔會表現得那麼的真實自然,纔會那麼感人肺腑。對於日本軍人,有些是徹頭徹尾的冷血野獸,有的`是有着人性的外表卻掩蓋不住冷血的本質;而一個普普通通的父親,爲救女兒,忍辱爲日軍做翻譯,還要被罵爲漢奸,最後還是可憐地死於冷血野獸的搶下。而這些人物與故事發展的刻畫,都是有豐富的細節作爲鋪墊與支撐的,因此才那麼真實感人。

故此我認爲《金陵十三釵》是成功的,是張藝謀的一次蛻變,也是中國電影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以中國現階段電影水平爲基準給《金陵十三釵》評分,我給95分。若是以奧斯卡電影水平爲基準,我給89分。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三

張藝謀對電影藝術的探索始終不渝當是不需論證的事實,他的電影總是爲中國電影開思潮與風尚之先河。其中有一條是張藝謀電影永恆不變的主題——關注普通人物。他當然不是敘寫普通人的普通故事與生命存在,他獨特的藝術目光總會滯留在普通人的普通故事與生命存在的某一個點上,並將那個點放大,再進一步推向極致。這使得他電影中的人物總是與衆不同,超凡脫俗,張揚着旺盛的生命慾望。比如,《紅高粱》中的我奶奶、《菊豆》中的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頌蓮、《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一個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我的父親母親》中的駱老師和招娣、《山楂樹之戀》中的靜秋與老三。

《金陵十三釵》中,張藝謀的藝術目光聚焦到了南京大屠殺時暫借美國人的一家天主教堂活命的13位社會最底層的妓女身上,她們在生與死、苟活與被污辱的關頭,挺身而出,高昂地唱出了“商女亦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英雄花”的大風歌,其震憾人心之程度無疑超越了他之前的多部電影。當然,電影《金陵十三釵》表現的不僅僅是13位妓女,還有拼至生命最後一刻的中國軍人、美國的一位由殯葬師轉而擔當起牧師職責的約翰,甚至還有不起眼的被牧師撿來的小雜役,他們共同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什麼叫人性。這人性的光芒將燭照被戰爭陰霾籠罩的死亡之城。

電影《金陵十三釵》一點也不晦澀難懂,其情節的連貫與故事的縝密甚至是張藝謀電影創作團隊的刻意爲之。電影通過一系列情節與人物彰顯了人性的溫暖與偉大,它們由無數的小溪匯聚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已經成爲死亡之城的南京城裏到處都是槍炮聲與嘶叫聲,還有日軍的燒殺搶掠與姦淫;無數的被俘士兵遭到日軍的集體屠殺,躲避戰火與日軍追殺的青年男女在殘垣斷壁中逃竄;戰火與硝煙,還有恐怖,籠罩了城市的每一個空間。一小隊僅存的中國軍人本可以僥倖撤退出城,但他們卻突然發現了十幾個女學生被日軍瘋狂地追逐抓捕,遂放棄了逃離,就地阻擊日軍,與之展開激烈的巷戰。女學生們逃脫了,一小隊僅存的中國軍人卻幾近全部陣亡。僅存的李教官在將一受傷的少年送進教堂後,重新回到巷子裏,將數顆手榴彈佈置在教堂周圍。當發現衝進教堂的日軍欺負女學生時,李教官對日本兵扣響扳機,然後與衝進來的一夥日軍進行了最後的拼死搏鬥。明知寡不敵衆,明知還有逃生的希望,但他們在那一瞬間裏,卻選擇瞭解救女學生。他們面對日軍的坦克與槍林彈雨,挺起胸膛,用鮮血與生命詮釋了中國男人的血性。作爲電影的開端,他們的鮮血爲這部電影塗抹了鮮紅的英雄底色。

貫穿電影始終的是一名美國的殯葬師約翰,貪財的他冒死應約來教堂給被日軍炸死的牧師作法事,不但沒掙着錢,反而被捲入因保護女學生而與日軍進行的生死搏鬥之中。他本來有理由,也有機會與同伴一起撤離南京,但他親眼目睹的日軍的罪惡與暴行激發了他身上善的力量,他用他的勇敢與才智,並在“漢奸”、妓女及小雜役的協助下,成功地將女學生們救出。

約翰的出場,一切都是爲了錢;而隨後的遭遇,他不僅僅是由殯葬師轉換成了牧師,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超越了國家與民族,讓人性具有了人類普世的價值與意義。小雜役陳喬治用自己的生命替代一名女學生赴日軍慶功會,出身的“卑微”遮掩不住他底層生命那微弱的閃光。十幾位女學生在最後的時刻選擇了集體跳樓自殺,這一壯舉確實讓我們難以置信,她們還只是剛剛離開母親懷抱的十四五歲的孩子。而女學生書娟在日本兵追逐她時向躲在地窖裏妓女們的一瞥,又給我們留下了多少值得咀嚼的意味呢?

將女學生們從集體跳樓自殺的剎那解救下來的是13名妓女,她們無疑是中國社會最底層的人,最讓人在人格與道德上進行多重詆譭的羣落;而且她們強行進入教堂既破壞了教堂原有的寧靜與和諧,還污染了學生們的心靈與宗教的神聖,並與學生們之間發生諸多齟齬。然而,就在女學生們生與死的緊要關頭,她們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身體與生命代替女學生們前往日軍的慶功會。她們的血性與大義並不輸給那些在槍林彈雨中穿行的軍人。她們那輕鬆燦爛的笑容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苦澀的淚水,還有永恆的懷想。這一情節具有豐富的內涵與思想,無論是電影藝術的呈現,還是理論批評的闡釋,都有廣闊深厚的空間。至此,人性的深度,或曰人性的光芒,在這些普通人物的身上得到極其鮮明且豐富的張揚與呈現。編劇之一劉恆說,《金陵十三釵》是“用人類之善向人類之惡宣戰”。觀衆會被影片感動是因爲“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善良的角落和土地,一旦種子播種下去就會開花結果”。

這一次張藝謀與自己以及中國電影的以往完全不同。許多觀衆都說張藝謀與此前的電影有了超越。筆者認爲更重要的是張藝謀有了一種世界性的眼光。在電影《金陵十三釵》中,張藝謀不僅僅還原了普遍的人性,讓人性重新回到了現實的大地,回到普通人的心底,還讓這普通的人性呈現出耀眼的光芒,足以燭照被戰爭和滅絕人性的罪惡陰霾籠罩着的黑暗的天空與大地;更重要的是,他將人性上升爲一種超越國家與民族的精神,燭照着更爲廣闊的人類現實時空與未來。

《金陵十三釵》經創作團隊數年經心打磨,但也並非無瑕疵可言。約翰對玉墨的一見鍾情與追求似可理解,但玉墨的迴應——與其牀第之歡便有些過分。當然這裏會有玉墨對約翰的感激,也會因爲玉墨的妓女出身,但畢竟是明天就要以自己的身體,甚至生命去面對兇殘的日軍。於是,這牀第之歡無疑消解了此前與此後的莊嚴與慘烈。體現人性不假,卻有氾濫之嫌。影片的結局過於虛幻與浪漫,將始終的悲慘氣氛一下子轉換成詩意的畫面並不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筆者以爲,結局如果將赴會妓女們慘烈的抗爭場面呈現出來,並且跟約翰帶領學生們逃離的畫面交替進行,以進一步增強影片的悲劇效果,突顯她們赴死的價值與意義。影片還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翻譯能將既多又重的修車工具輕鬆地帶進教堂,約翰又在日軍嚴密監視的院子裏將一輛廢棄的卡車修好,這樣的細節處理只能說是懶漢的辦法,破壞了影片整體上的嚴謹。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四

《金陵十三釵》經創作團隊數年經心打磨,但也並非無瑕疵可言。約翰對玉墨的一見鍾情與追求似可理解,但玉墨的迴應——與其牀第之歡便有些過分。當然這裏會有玉墨對約翰的感激,也會因爲玉墨的妓女出身,但畢竟是明天就要以自己的身體,甚至生命去面對兇殘的日軍。於是,這牀第之歡無疑消解了此前與此後的莊嚴與慘烈。體現人性不假,卻有氾濫之嫌。影片的結局過於虛幻與浪漫,將始終的悲慘氣氛一下子轉換成詩意的畫面並不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筆者以爲,結局如果將赴會妓女們慘烈的抗爭場面呈現出來,並且跟約翰帶領學生們逃離的畫面交替進行,以進一步增強影片的悲劇效果,突顯她們赴死的價值與意義。影片還有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比如翻譯能將既多又重的修車工具輕鬆地帶進教堂,約翰又在日軍嚴密監視的院子裏將一輛廢棄的卡車修好,這樣的細節處理只能說是懶漢的辦法,破壞了影片整體上的嚴謹。

金陵十三釵電影觀後感 篇五

看完金陵十三釵,我的心被震撼到了。我感覺自我就生活在那個硝煙瀰漫的南京。我爲眼前的人的痛而痛;我爲日本軍卑鄙、下流的行爲而憤怒;我爲放棄離開已淪陷的南京的勇敢戰士們而感動。我爲秦淮河的女人的品質而流淚。此刻,電影裏的畫面還在我腦海裏輪迴。

故事發生在1937的南京。那時的南京已經成爲了所有人的噩夢,那裏被日本軍害的滿目蒼夷,已經是一片黑暗,統統籠罩在戰火之中。血肉模糊的屍體縱橫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上,尖叫聲、槍聲隨處可聞。在這戰火之中有十二個女學生和一個孤兒陳喬治在匆忙的向教堂奔去,她們的臉上有着常人無法體會到的痛苦,有着難以傾訴的苦楚。她們失去了美麗的家園,失去了最親最親的家人。與此同時,一羣秦淮河的妓女也到教堂去避難。那些日本軍到處搜捕女學生,對女學生如牲畜般的蹂躪。更可惡的是,日本人竟然還要這些女學生在他們的慶功大典上唱歌,爲他們助興。就在這火燒眉毛之時。那些妓女挺身而出,代替了那十三個女學生。在南京的教堂,那個爲了送葬教父的送葬者,爲了肩上的一份職責,爲了保護那些教堂的女孩子們,能安全離開那個可怕的南京,不惜自我冒着生命危險,修好了卡車,把她們帶出了南京!

影片的最終沒有交代那些女人最終如何。但我相信大家猜也猜得出她們如何,僅有死。

妓女的身份很低,大家都說他們無情,但她們做的的事情卻有情有義。可又有幾個人有這種情義呢?在南京危在旦夕之時,正是這種身份卑微的人,獻出了力量。

在看影片時,我一次又一次的流淚,我真想嚎啕大哭,我的心是那麼的沉重,脆弱。一個個場景像一把尖刀一痕一痕刮在我的心上。望着那日本軍殘害中國人的場面,想起那三十萬觸目驚心的數字,想起那一堆堆的屍體,我就想哭。我真爲那些日本軍隊的軍官和士兵一向受的思想教育而感到深深地悲哀。我還爲中國的腐敗而哭,如果那時的中國強大,日本人敢來欺負我們嗎?只要強大了,我們誰也不怕。一個國家想要在世界立足,只能取決於自我的國家,看你堅不堅強,強不強大。此刻我們的國家強大了,可是我們不能忘記中國歷史上的屈辱。

我們今日的幸福是勇敢的戰士們用鮮血換來的,在我們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那些爲革命流過鮮血的革命烈士們……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六

老謀子不愧是老謀子。把兩羣完全不同的女人安排在一起,共同對待命運。一羣女學生,一羣青樓女子,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和一個專門伺候死人的化妝師,還有一個軍人,組成了這部電影。

從《集結號》的戰鬥場面中,感覺真實而殘酷,從以往的大型戰鬥片到現在的動鏡頭深刻描寫,加上震撼的音效,使得戰爭顯得尤爲逼真。《十三釵》也是,殘忍的南京大屠殺爲背景,這是一段大家非常熟悉的歷史,而且銀幕上多次出現這段歷史。老謀子沒有雷同,用了一種特別的方法來展示戰爭的殘酷。每個人的臉上都顯得驚恐,讓人透不過氣了,觀後感《金陵十三釵 觀後感》。佟大爲演繹的阻擊手竟然救了一個孩子。他很悲壯,只用了一個人看到整個抗日將士的。悲壯。這就是老謀子的高明之處。

總以爲,這是一部描述女人的電影。而且由《紅樓夢》想到的十三釵,想象中還是一羣與衆不同的女人呢。

果然如此!

書上說,戰爭,讓女人走開!

但是,戰爭,最受傷的還是女人。

這組鏡頭,一邊是一羣清純、無助的女學生,另一邊,則是秦淮河畔的煙花女子。完全不同的裝束,完全不同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從歧視、怨恨到相識、相助,到最後的告別。似乎在告訴我們,不管處在哪一個階層的人,他們都有值得我們去讚賞的一面。無論是多麼的窮兇極惡,在他們的心底,都有善良的一面,只要喚醒這一面,事情的結局往往就不一樣了。

一個只想找到錢的化妝師變成一個救人的“神父”,一個所謂的漢奸,到成爲逃亡的大功臣,一羣青樓女子,變成獻身救人的英雄……一切的變化順利成章,但是讓人糾結,感動!

老謀子的高明之處沒有告知結局。給人以期待,期盼!希望他們沒有危險,給人很多希望……其實很都時候不需要結局,只是一種期待和希望而已。

等有了正版的DVD,我還會買來看!

個人文采不好,很多東西想到卻無法表達。只能這樣了!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七

命運的齒輪在歷史的風塵裏轉出人生的曲折,動盪年代裏,每個人都是活生生的悲劇。無論是花一般年紀的女學生,還是如花一樣的秦淮河女人,誰都無法預知自己的命運。在時代大潮面前,我們都是渺小的螞蟻。我們該怎麼辦,是的,該怎麼辦?做保家衛國的軍人?還是做保護家人漢奸?無論哪一種,都僅僅只是一種選擇,無關其他。不要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去評價。

羣體性,讓我們簡單地把標籤貼給了別人,而漠視了組成這些羣體的個體。每個人不同的性格與處事方式都是由不同的經歷及遭遇造成的,忽略這些而只看表象都是一種傷害。玉墨的人生被別人生生的改變,她改變不了因此只能面對。她希望化妝到13歲時的自己,因爲13歲之前,她人生是美好的!歷史的翻滾之中,波濤洶涌,浪花閃爍,記住羣體的同時我們更應記住組成羣體的一個個個體,或許她們就是蝴蝶效應的推動者。

災難深重的民族,無能爲力的民衆,在狹小的空間中,都僅僅爲了活下去,活下來,爲了自己,爲了曾經幻想過的美好。我們的靈魂需要潔淨,雖然天空陰霾依舊,但相信明天雲會打開,霧終將隨風飄散。

金陵十三釵電影觀後感 篇八

無法忘卻的記憶

——讀《金陵十三釵》有感

1937年12月13日。

南京。

火光滿天,槍炮轟鳴,血流成河。

三十萬人,躺在血泊中,生命永遠定格。

這慘痛的記憶,永遠也無法讓我們苦難深重的民族忘卻。

隔着歷史的風雲,越過歲月的塵埃,導演們一次次在銀幕上重現這一幕,《南京南京》讓所有觀衆淚奔;雕塑家們用血淚雕成凝固的歷史,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前樹立的一尊尊雕像記錄着民族的苦難;作家們壓抑着悲痛將殘酷的戰爭濃縮爲文字,字裏行間流淌着回憶的苦痛……而小說《金陵十三釵》,被改編爲電影,一次次震撼着我們的靈魂!

書中以一個十四歲少女的視角來寫,她的見聞、她的感受、她的恐懼……,真實地再現了日本侵略者滅絕人性的暴行,讓我們再次感受遭受異族侵略和殺戮時的無助。

令人唯一欣慰的是,在這冰冷的槍聲中還有一絲餘存的人性善意的溫情:明知庇護傷兵可能會給教堂帶來滅頂之災,英格曼神父還是收留了無助的他們;五個死裏逃生的戰士,爲了保護教堂裏的人不受連累,甘願挺身受死;……異常是文章最終,那十三個秦淮河上賣笑的女子、被自視爲純潔的女學生瞧不起、認爲她們無恥下流的十三個女子,卻在生死關頭毅然決然地選擇替女學生進入虎口受難……這滴着血的溫情,一次次進入我的心靈,讓我的心緊緊地揪在一齊,爲我們的民族、爲我們的國家、爲我們的同胞所遭受的苦頭而悲憤!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十三四歲的豆蔻年華,無憂無慮,像我們,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成長,不會有生命危險,更不會被任何骯髒的東西玷污……可是,戰爭這個魔鬼卻會破壞這完美的一切,讓人性泯滅、獸性大發。他不僅僅斷送女孩無憂無慮的生活,並且會將她們送到人間地獄甚至是死亡。那個十五歲的少女安妮,最大的願望是做一名記者和作家,卻因爲希特勒發動的一場邪惡的戰爭,於花季之齡死於納粹集中營。《安妮日記》中的“我期望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讓所有讀過的人心酸。而《金陵十三釵》中的金陵女子學院的女孩被心懷叵測的日本鬼子在聖誕之夜要求去爲他們唱讚美歌,手無寸鐵的她們面臨的是被蹂躪被殘殺的命運!在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時,有一面關於外國人保護中國難民的紀念牆,其中一段文字印證了十三釵的命運:每一天晚上,日本人都會來到金陵女子學院,帶走20多位十幾歲的女孩,而這些被帶走的女孩,很少被送回來……

掩上書卷,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公祭日的講話又一次如黃鐘大呂般在耳邊響起:“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僅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維護和平,僅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纔是有期望的。忘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着重犯……”是的,這段歷史永遠不能被忘記!同樣十四五歲的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多麼幸運!但我們更要努力學習,讓我們的國家更強盛!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爲了祖國完美的明天,我們該啓程了……

金陵十三釵電影觀後感 篇九

觀後對片中多個鏡頭歷歷在目,心境分外沉痛。戰爭是不分國家、不分地域、不分種族的,戰爭是殘酷的,在我們抱怨當年日軍暴行的時候,事實上在之前的納粹二戰中,早已上演過。不管是在歐洲大陸上的猶太人杯具,還是在亞洲大陸上中國的隕落,歷史只是一次次在上演人類的貪婪與野心,慾望與自私。片中的細節不管是不是真實的,我們都相信在戰亂的年代,國人是團結的,中華兒女是齊心的。即便政府早已不復存在,“國”在當時必須是凝聚衆人的基礎,信念的所在!大到現任政府、小到如俾草民,一句話在我心中久久不能泯滅——落後就要捱打!

對於沒有多少寄託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環和貓,都值得她們冒死追尋。這就是她們的精神寄託,無關世間安穩和**。和平年代,她們也是邊緣人,戰爭年代,同樣沒有逃脫邊緣。從良家女子變爲妓女起,她們就學會了在自我的世界裏求生存。

電影比小說更充實飽滿,色彩的運用體現了張藝謀獨特的美學,教堂彩色的玻璃在電影中其實起到了很重要的視覺效果,玉墨的旗袍件件精心。更重要的是,電影情節很緊湊,一環扣一環,不像小說天馬行空。

作爲電影來說,無論是情節人物設置,還是畫面拍攝手法,大到戰爭場面,小到地窖裏的十四釵生活,都看得到張導的用心良苦。

全片幾乎一半英文一半南京話,注意了一下,貝爾的英文對話都儘量簡潔,句式簡單,玉墨的英語則用了許多很漂亮的句式和詞彙,顯得她很有教養,畢竟是在教會學校呆過6年,是班上英文最好的。從這一點上說,十三釵具備了國際大片的基本素養。

學會尊重下層人民,這是禮貌人的基本素養。因爲每一天裝扮得光鮮亮麗,人模人樣的,未必背地裏做的勾當就比妓女檯面上的錢色交易更正當。“妓女是婦女最古老的職業。”和那些被包養的女人相比,起碼她們是靠自我謀生。這些人之所以比我們過的不堪,更多的不是因爲她們自身的原因,而是被社會放逐了。

搞藝術的,請不要用常人的世俗心態來揣度他們。不是所有導演都衝着金錢和利益而去,不是拍了個電影就是爲了拿奧斯卡。他們想做的,無非就是拍一個好電影。一個首先是自我喜歡的電影,然後是能贏得觀衆喜歡的電影,最終纔是評委喜歡的電影。

真正的藝術家,不爲別人而創作。他的創作,是內心的需要,是藝術的呼喚。好片不怕被潑髒水,好導演根本就不在乎無道德的詆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