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鄉鎮企業管理

目錄

鄉鎮企業管理
第一篇:鄉鎮企業管理答案一第二篇:鄉鎮企業管理第三篇:鄉鎮企業管理第四篇:鄉鎮企業管理第五篇:鄉鎮企業管理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鄉鎮企業管理答案一

鄉鎮企業管理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1.a2.a3.a4.b5.b6.a7.a8.c9.c10.b

11.d12.a13.c14.c15.d16.b17.a18.d19.b20.a

二、多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三、名詞解釋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1.土地資源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已經開發利用和尚未開發利用的土地數量和質量的總稱,包括耕地、荒地、林地、草地、沼澤、水面和灘塗等。

2.粗放經營是指在技術水平較低的條件下,對一定面積的土地投入較少的生產資料和勞動,進行簡耕粗作的農業經營方式。

3.農業勞動生產率是表示農業勞動者的生產效果和能力的指標,它表示勞動量和生產量之間的關係,通常用勞動者在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數量或者用單位產品所消耗的勞動量來計算。

4.農產品流通是指商品農產品從生產領域運動到消費領域全部過程的總稱。包括商流和物流兩個方面的內容。

5.農業勞動積累主要是指投入農業基本建設的那一部分活勞動所形成的積累。

四、判斷分析題(每小題5分,共15分)

1.(√)

理由: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追加投資,採取各種技術措施,從理論上講,其經濟效果是沒有止境的。可是,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在一定的科學技術水平條件下,追加投資是有一個限度的,超過這個限度,土地報酬遞減規律就會發生作用。因此,要重視研究追加投資的數量界限,當追加投資等於所增加的產值時,即邊際成本等於邊際產值時,即爲追加投資的最高數量界限。我們的目的,是要通過多種方案的比較,尋找追加投資的最大經濟效果,即這種投資額能夠取得最高的邊際效益,這就是追加投資最好的適合度。

2.(╳)。

理由:農業中提取的財政收入適度,才利於農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財政收入提取過多,會影響農業自身的積累,加重農民負擔,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影響農業發展,甚至會造成農業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比例失調,最終會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3.(√)

理由:因爲農業科技事業是公益性較強的事業,農業生產的特點決定了農業科技事業的發展存在着投資較多,投入週期長,風險大等特點,完全靠農民或靠農業科研、教育、技術推广部門自身的力量來發展農業科技事業是不可能的。而從世界上來看,任何國家的農業科技事業都受到政府的支持。所以,國家應承擔起發展農業科技事業的重任。

五、簡答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1.(1)擴大耕地面積,提高墾殖率;(2)保護土地,節約用地;(3)擴大林地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4)合理利用草原,草山和草坡;(5)合理利用水面。

2.(1)堅持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和土地有償使用制度;(2)堅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3)堅持全國土地,城鄉地政統一管理的體制。

3.(1)進行大型水利設施建設,搞好大江大河治理;(2)大搞農田水利建設,搞好小流域治理,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產穩產農田;(3)推廣優良動植物品種,採用先進的種養殖技術;(4)綜合利用農業自然資源,發展立體農業、生態農業等。

4.(1)有利於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改變農村落後面貌;(2)有利於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3)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4)有利於在全國範圍內資金更合理地使用。

5、(1)農業現代化是指用現代科學技術全面地改造農業系統,把傳統農業轉變爲現代農業的一個經濟和技術發展過程。 (2)借鑑世界各國的經驗,聯繫我國的實際(人多地少,財力不足,工業不發達等),只能走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3)中國的農業現代化必須走生物技術現代化和機械技術現代化相結合;精耕細作的傳統技術和農業現代化技術相結合;機械工具以及半機械工具和手工工具相結合的道路。(4)實現農業現代化要堅持科研、教育、推廣三結合;注重智力投資;堅持農、林、牧、漁全面發展;注重保持生態平衡;要給予農業保護政策;積極發展交通運輸業、商業、工業等,只有這些工作搞好了,農業現代化才能實現。

第二篇:鄉鎮企業管理

摘要:隨着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企業間競爭的加劇,鄉鎮的土地、資源的成本優勢催生了一批的鄉鎮企業,它們已經成爲我國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鄉鎮經濟發展、農民增收、拓展就業渠道等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也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尤其是一些落後的鄉鎮,人員素質整體相對較低,企業管理水平較低,經濟實力比較落後,與所在鄉鎮的環境造成惡劣的影響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鄉鎮經濟的發展,因此,加強鄉鎮的企業的管理工作,對促進鄉鎮企業有序、科學和協調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對落實三農問題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一、當前鄉鎮企業管理中的常見問題

(一)認識在存在偏差我國很多鄉鎮企業領導者的素質參差不齊,其雖然在市場上拼殺了幾年。在一些方面有所提高,但經營思想、管理水平、守法誠信等方面素質相對較低,難以通過科學管理來提高效益。比如一些企業在開展內部審計過程中,被審計者往往產生牴觸情緒,認爲“我爲公司盡心盡力,公司卻對我如此不信任”,這樣容易引發老闆與被審計者之間,被審計者與內部審計人員之間的矛盾,使內審工作難以正常開展,同時影響被審計者工作的積極性。

(二)人力資源管理相對滯後在新經濟環境下,每個企業都在培育自己的市場競爭力,而作爲這種能力的創造者和執行者,他們的素質高低及管理制度的完善關係到企業發展的源動力,目前鄉鎮企業舊的人力資源管理體制已不能適應環境的需要,鄉鎮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已成爲制約其競爭力提升的瓶頸,主要表現在人員整體素質較低,觀念落後,缺乏合理的績效考覈機制和人才選拔機制,導致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員工的錄用、晉升、辭退不夠規範,隨意性大,企業的培訓不到位,僅僅在於一般的技能培訓,而忽視其他方面的素質提高,這些問題成爲制約鄉鎮企業進一步提升的關鍵。

(三)財務管理缺陷當前,鄉鎮企業財務管理水平整體較低,這與當地環境及制度變遷與較大關聯,具有問題表現在:首先,產權不清晰,財務目標混亂。相當一部分鄉鎮企業是家族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高度統一,企業主集權現象嚴重,對財務管理缺乏應有的認識,致使職權不分,越權行事,造成財務管理混亂,內部監控不嚴,會計信息失真。其次,內部制衡體系不健全。產權不清晰使內部制衡不完整,加上現在很多企業的財務部門設置不合理,會計和出納集於一人的情況屢見不鮮,糊塗賬現象比比皆是。最後,忽視成本管理和存貨管理。很多鄉鎮企業對批量採購的次數和數量帶有很大的隨意性,有時採購數量過大,導致庫存高,流動資金佔用大,有時則採購量小,不能滿足生產需要。總之,缺乏科學性。二鄉鎮企業管理制度創新的內容管理制度是指企業日常運營的各種具體制度總稱。企業管理的動態變化需要企業進行有效的創新,也只有創新才能保證企業管理制度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規範性,合理、科學把握好或利用好時機的創新是保持企業管理制度規範性的最佳途徑或唯一途徑。制度創新主要涵蓋企業財產關係、治理結構、分配融資、運行機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創新範疇,它與技術等其他創新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和顯著特徵。

二、管理制度創新的主要內容

(一) 決策制度由於環境因素的不斷複雜化,決策問題越來越成爲管理中的核心問題,它直接影響着組織的績效。因此管理制度創新首先應是決策制度的創新,具體體現在:第一,管理者要在決策中把科學性和藝術性很好地結合起來;第二,應建立風險決策機制;第三,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第四,建立健全技術創新體系,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鄉企,特別是大中型企業創辦技術開發機構。

(二)信息管理制度信息對企業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企業需要通過信息管理制度來在企業與環境之間建立信息交換通道,建立快速的信息反饋機制。其次,在價值鏈的各環節中建立信息交流和共享機制是十分必要的。第三,信息與知識的關係十分密切,信息的有序化形成知識。因此信息管理制度對於組織知識的產生、積累和傳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現如今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已成爲了企業管理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核心是以人爲本,最大化人力資本。因此,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關鍵是要注重員工的個性、自主性的塑造和發揮;其次是激勵制度,完善薪酬和福利制度;最後是要重視員工的培訓和發展。給員工提供多種發展的機會,形成一個合理的人才流動、人才競爭和人才選拔機制

第三篇:鄉鎮企業管理

鄉鎮企業管理

[摘要] 鄉鎮企業是在我國農村特殊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新的經濟組織形式,在改革開放31年以來,鄉鎮企業以其獨特的發展道路和頑強的生命力,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本文介紹了我國鄉鎮企業當前面臨的問題,並提出系列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

[關鍵詞] 改革開放 鄉鎮企業 發展

鄉鎮企業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農民投資爲主,在鄉鎮(包括所轄村)舉辦的承擔支援農業義務的各類企業,是中國鄉鎮地區多形式、多層次、多門類、多渠道的合作企業和個體企業的統稱。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鄉鎮企業獲得迅速發展,但是當前在發展的過程中暴露出一些問題,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以後,鄉鎮企業運行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鄉鎮企業的內部和外部環境更加嚴峻。

一、當前鄉鎮企業面臨的問題

1.鄉鎮企業的產權制度存在缺陷

從產權制度來看,現在鄉鎮企業主要有集體經營、承包經營,以及股份合作制。前面兩種形式的產權關係模糊,名義上財產歸集體所有,而實際包括企業職工在內的鄉村羣衆並沒有對財產的支配權、處置權,真正擁有財產支配權和處置權的是鄉村行政組織和領導。而對於股份合作制的鄉鎮企業,很多還發展很不成熟,企業的經營者只簡單的把它看做是一個融資的渠道,並沒有把推行股份合作制

看作是企業產權制度、組織形式、經營機制的重大變革,是建立新的

企業制度,發展市場經濟的需要。

2.企業的內部管理制度比較落後

長久以來,鄉鎮企業的內部管理始終以粗放式經營爲主,大多數

鄉鎮企業存在着任人唯親、任人唯近的裙帶關係,缺乏合理的績效考

核機制和人才選拔機制,從而導致家族式的管理方式。

在對待企業員工上,企業管理者忽視了企業員工既是“經濟人”,

也是“社會人”的現實。企業員工不僅有物質方面的需要,而且還有

社交的需要、尊敬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很多企業缺乏激勵機制;

在員工培訓方面,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甚至不進行培訓,很多鄉鎮

企業爲了企業短期經濟目標的是實現,往往只對企業員工進行一般職

業技能的掌握,而且時間較短,制約了員工整體素質的提高。

3.鄉鎮企業缺乏資金供應和技術創新

從生產要素來看,資金缺乏仍是困擾鄉鎮企業發展的主要難題。

由於大多數鄉鎮企業都是從農村的集體企業發展起來的,其資金主要

來源於自身的經營利潤,很少享受到國家的補貼和幫助,因此並無穩

定的資金來源。當企業的資金鍊出現問題時,企業很容易因爲缺乏外

部資金支持而處於困境,甚至導致破產。

中國鄉鎮企業長期以來主要從事那些科學技術含量低、環境污染

嚴重、浪費資源的低水平產業,產品生產只重數量,忽視質量,片面

追求產品的低成本,因而嚴重影響了鄉鎮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實力。

4.人才和勞動力缺乏的問題成爲當前鄉鎮企業必須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鄉鎮企業是以勞動密集型爲主要特徵的,缺乏高素質的人才。缺乏人才和技術是鄉鎮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加入wto後,鄉鎮企業要提高市場競爭力,要發展,關鍵在人才。

一般情況下,外資企業和大型國企依靠其雄厚的資本和技術、管理等多方面的優勢,一方面,它們必然會留

住很多高技術、高學歷的人才,使得很少有人才來到鄉鎮企業發展;另一方面,城市會吸引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這些農業勞動力以“民工潮”的形式流向東部沿海城市的工業或服務業,使得鄉鎮企業缺乏基本的勞動力,處於對外吸引不了人才,對內留不住的尷尬局面。

二、我國鄉鎮企業的發展策略和趨勢

1.依靠政府政策,從宏觀上調整鄉鎮企業,實行多元化發展爲了適應市場的多變,鄉鎮企業應採取多元化的經營戰略。這種多元化的經營戰略,應該是在充分考量企業自身發展的實際,同時考慮本地區的各種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及文化資源的特點,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經營領域。同時,鄉鎮企業多元化的生產經營方式、靈活多變的經營戰略,既有別於國有企業單一化的生產經營現狀,又有別於其他類型企業單純以盈利爲目的的經營方式。

2.改善經營機制,激發企業活力能否建立一套靈活有效的經營機制,是鄉鎮企業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企業應有靈活的發展和營銷機制。鄉鎮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始終依賴於市場,以市場爲導向,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按照市場需求來配置資源,組織生產經營活動,成爲鄉鎮企業發展的基本規律。

積極汲取先進企業的管理經驗,認真學習現代化管理知識,及時總結本企業的管理經驗。國內外的先進企業,特別是國內的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點企業,它們在企業管理的某些方面,如生產管理、質量管理、勞動管理、財務管理、物資管理等方面有許多成功的經驗。

3.加快鄉鎮企業的技術創新

創新,永遠是企業長久發展的動力。從總體而言,鄉鎮企業的技術進步的思路應是:首先,儘量採用適合鄉鎮企業當前情況的先進適用技術。鄉鎮企業的經濟、技術水平很不平衡,採用技術應因地制宜,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應區別對待;其次,搞好規劃,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儘管技術創新主要還是市場行爲,技術創新的主體是鄉鎮企業,但爲了促進鄉鎮企業的技術創新,縣及鄉鎮級政府和鄉鎮企業領導都要有技術創新意識,要制定鼓勵鄉鎮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強化政府激勵技術創新的手段。

4.建立有效的人才戰略

一方面,立足培養是開發鄉鎮企業人才的戰略基點。鄉鎮企業培養本地的技術人才應從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綜合運用各種靈活的培訓方法,開發企業現有人才資源和本鄉鎮的後備人力資源。

另一方面,鄉鎮企業積極引進急需的人才,尤其是技術骨幹和專業帶頭人,在這一點上,應該大膽引進,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不惜花大代價;更要建立好自身的企業文化和人力管理制度,吸引更多的外來人才。

第四篇:鄉鎮企業管理

關於強化城鄉社區自治制度的研究

近年來興起的西方公民盛會理論和治理理論,給城鄉基層社區管理體制改革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國外成熟的城市社區管理也給我國城市基層社區管理體制改革提供了可借鑑的模式,全國各城市都興起了城鄉基層社區管理體制的改革,以政府主導型、半政府半自治型、社區組織自治型三種爲典型的代表,這些新的改革模式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以社區組織自治型更爲徹底,是社區基層組織完全自治化的改革,基本上擺脫了舊體制的束縛,是我國城市基層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的發展趨向,更具有前瞻性。但是從長遠看來,建立基層社區自治組織是我國城市基層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截至2014年底,我國農村有61萬多個村民委員會,城市有8萬多個社區居民委員會。85%的農村建立了實施民主決策的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90%以上的農村建立了保障民主監督的村民理財小組、村務公開監督小組等組織,村務公開、民主評議等活動普遍開展。89%的城市社區建立了居民(成員)代表大會,64%的社區建立了協商議事委員會,22%的社區建立了業主委員會,居民評議會、社區聽證會等城市基層民主形式普遍推行,收到了很好效果。

一 、強化城鄉社區自治制度的現實意義

(一)社區居民自治是發展集成民主建設的需要

組織基礎和羣衆基礎,加強城市基層政權和羣衆性自治組織建設,提高人民羣衆的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擴大基層民主密切黨羣關係,維護社會政治穩定,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文件明確規定“擴大民主、居民自治”是城市社區建設的基本原則,指出,“在社區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逐步實現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江澤民同志在全國九屆人大四次會議上談到擴大企事業單位,城市社區和農民基層羣衆的民主圈裏,已經實現的基層民主權利要繼續實現和保障,同事要隨着經濟文化的提高和條件的具備,逐步擴大和增加人民羣衆的民主權利,這是我們 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我們認爲當前政府所推進的城市社區建設包括社區居民自治,正是城市實行擴大基層羣衆民主權利的一個重要載體,居民自治問題是社 1

區建設的難點,也是社區建設是否成功的標誌,是社區建設的核心工作。

(二)社區居民自治是國家治理的需要

社會各種形式的自治是現代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礎,東西方國家的事實都表明一個基本的政治原理:有效的國家治理,不是通過國家權力無限擴張來完成的,相反,是通過合理範圍內的國家權力運作。社會自治的有效開展以及這兩者的相互非核與合作來實現的。

二、目前城鄉社區自治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目前城鄉社區自治制度存在的問題

基層社區居民參與是一個意義廣泛的概念,主要包括經濟生活的參與、文化生活的參與、社會生活的參與、政治生活的參與等,這裏是指居民個體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決策與管理的過程和行爲,包括對居委會幹部選舉的參與、對居委會議的出席、對居委會活動規則的制度的參與、對社區重要事務的決策參與等等,而且關鍵是參與的過程。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城市建設、社區居民自治中,居民參與也還存在着許多難題最突出的是居民參與不足,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現狀不容樂觀。

1、社區居民參與率低,動員式執行參與是目前社區居民參與的主要形式 所謂動員式執行參與是與主動性參與消極性參與相對而言的,是指社區居民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動員、勸誘、說服下參與(執行)社區管理機構也已形成決定的思想,比如參加居民委員會組織的各類活動,開會聽取居民委員會或街道有關本社區工作的通報、部署等。這種參與既不能對社區事務開展的具體項目進行決策,也不能對社區公共權力的運行進行監督,因而屬於執行性參與,在這些過程中,作爲社區主體的社區居民是“缺位”的。

2、非政治性參與是目前社區居民參與的主要內容,形式老套、範圍狹窄 所謂非政治性是指從參與內容上講,居民參與的社區失去多與政治不沾邊或者關係不大。社區居民一般所參與的社區事務大多諸如打掃樓道、巡邏、書畫比賽等等,形式老套、範圍狹窄。就社區居民委會而言,政治性參與主要是指選居委會和選舉各級人大代表。前者主要是由居民代表或者戶代表投票選舉,且三年一次,參與規模不大,廣泛性不足;後者也並非全體居民都能參加,那些在單位登記的選民的居民,則不參加本社區的選舉。

3.社區不具備獨立的財產權,影響社區居民自治的進程

財產權是一切的最根本權利,是事物發展的瓶頸。目前社區不具備獨立的財產權,在很大程度上制約着社區居委會各項工作的開展,影響着社區居民自治的進程。居委會財政主要來源區和街道財政撥款。《居組法》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佔居委會的資產,但在很多地方,街道對社區的資產收入提取管理費,少的40-50%,多則100%。上級部門用於社區的辦公金飛和居委會成員的生活費補貼也被層層剋扣。很多社區一算賬,不但不能按規定從政府部門去拿錢,每個月反而要倒貼很多錢給街道,由於街道使用各種手段侵佔社區資產,使得社區的財力支撐體系非常薄弱,社區用於硬件建設的投入相當有限,舉辦文體活動的經費也是捉襟見肘,對於大部分社區來說,財力緊張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二)目前城鄉社區自治制度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從觀念層面上看,雖說單位人正向社會人轉變,但舊的“單位本位”所形成的參與體制和參與規範無法在短時間內徹底清除

2、社區居委會會職能錯位

從社區運作的行爲模式來看,作爲社區自治組織的居委會事實上很多是有街道辦事處派出的,從而事實上成爲政府在城市最基層的行政機構,這一特徵導致居委會在其運作過程中存在着嚴重的職能錯位,做了許多本應由其它各類組織和居民承擔的具體事務,在街道和居委會的全面灌輸下,居民一方面缺少參與社區事務決策和管理的途徑,另一方面他們早已習慣於大事小事都直接找政府,尋求政府的幫助,等待政府的安排,而主動參與的觀念比較淡薄。由於採用自上而下的行政化社區運作模式,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講究聲勢、沒有堅持社區需求本位的原則、忽視社區居民實際需要的情況。社區搞的許多活動往往是爲了應付檢查,走走過場,沒有考慮居民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而且每年的內容和形式都如此,不能滿足居民不斷變化的需要,從而導致居民的參與熱情不高。

3、社區居民社區自治參與的制度化環境不夠完善

從體制層面上看,總體上說,城市社區居民自治參與的制度化環境不夠完善。我國社區管理組織和社區自治組織的運作以及社區居民對於社區事務和活動的參與,主要還是建立在政府的行政推動之上。政府的行政號召、行政協調和行政

督促構成了社區自治參與的基礎。但是,政府的行政政策沒能成爲相應的法規制度,參與社區共建的社區居民之間很容易產生“踢皮球”的困境,不便於社區工作者進行管理和協調。社區居民自治參與的權利、義務、時間、頻率等許多本應當制度化規制的問題都存在人爲隨意界定的情況,缺乏相對明晰和準確的標準,難以充分發揮在居民在社區建設中本應由得主體力量。從參與途徑分析,居民缺乏通暢的參與渠道,常常是社區管理機構感到有必要了,就着急居民來開會、不知、傳達、或者是政府有關部門提了要求,街道和社區居委會又趕快組織居民,即便是在成立了居民代表大會的社區,什麼時候開,討論什麼主題也都是有社區管理機構定,居民代表只有“聽”的份,由於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缺乏一套詳細規範、操作性強的程序或規定作支撐,具有較大的隨意性,使得參與的機制很不完善,反過來又影響了居民的參與率。

4、社區居民歸屬感及主動參與意識不高

三、 強化城鄉社區自治制度的有效對策

隨着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小政府,大社會”逐漸被確立爲新的社會管理體制的目標模式,在這種情況下,要真正推動社區居民自治,把應屬於社區管轄的失去交給社區,政府就要改變觀念,進行自我改革,政府與社區各盡其能、各盡其責。

(一)要簡政放權,使社區的自治發展有一個基礎條件和自主發展的空間 實行社區居民自治意味着社區居民有權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這就需要重新配置城市管理的公共權力。在傳統體制下,治理城市的權力集中於政府及“準政府”組織,“權力配置呈半級化”。政府必須逐漸減弱對社會的直接控制和干預,並適當地從社會中退出。只有這樣,社區纔有自主發展的基礎和空間,政府培育社會和社區自治組織,就需要將原屬於自己的權力下放一部分給社區,或正說讓渡一部分權力給社區,是社區在本區域範圍成爲治理主體。否則,社區居民自治就會流於形式。

(二)轉變社區職能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全權政府的權威建立在全能基礎上,隨着全能政府的實效,政府一方面要下放權力,另一方面要裝便職能,重建權威基礎。全能政府的突出特點是通過控制和分配資源,以管理爲主導,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難以

再通過控制和分配所有資源的方式管理社會。這就需要通過培育社區自治組織,實現對社會的再整合。因此,政府的只能也要相應發生變化,既從管理主導型轉變爲公共服務主導型,經政府的工作重心下移,以提供有效的公共產品服務社區,並在這一過程中構建社區,引導社區居民自治。

(三)積極改變領導方式

全權全能政府的領導方式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縱向性、垂直性、命令方式管理。隨着全權全能體制的改革和政府對社區自治的培育,就以爲這政府管理的基礎不再依附於自己的“單位”,而是依法自治的社區。“傳統的單位制線型社會變爲社區制底座式社會。”社區居民自治成爲政府管理的心的依託。在這一體制基礎上,政府必須改變自己的領導方式,既不能再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對社區居民自治組織發號施令,而要依照法律積極支持和科學指導社區居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

(四)實現居民委員會財務獨立

關於如何實現居委會財務獨立結合一些地方的經驗有以下具體的建議:首先給每個社區居委會賦予社團法人代碼,確認其實具有法人性質的資格,由居委會開設獨立銀行賬戶,建立賬簿,並配備專職的財務人員。其次區級財政對社區的投資(經費、社區建設專項資金)直接撥款到社區,減去中轉環節;或者是有居民委員會通過立項的方式進行專項審覈,專項批覆。再次,制定並實施社區財務公開制度,由社區居委會自主支配經費,定期公佈社區居委會的財務收支情況,接受社區居民會議及其代表大會和社區居民的監督。最後,居民委員會定期向居民代表大會和政府部門以及捐贈者公佈財務收支情況,接受社區成員的民主監督。

總之,在我國城鄉基層自治發展中,還面臨着許多的問題,這就是自治能力的培育。加強城鄉社區居民自治是新形勢下堅持黨的羣衆路線、做好羣衆工作和加強機車證券建設的重要內容,這項工程能不斷提高爲羣衆俯臥的水平,提高居民素質和文明程度,加強社會治安,保證羣衆安居樂業,存進社會發展和穩定。但實現城鄉居民自治是一項長期間距的任務,並非依照以下的事。從現階段,作爲一種居民羣衆直接參與制度,城鄉居民自治的發展還不成熟,目前總體上海停留在法律規定和制度層面,真正意義上的社區居民自治離我們還有一定距離。在

我國,真正解決體制、觀念問題,改變因體制與觀念而沿用下來的國家行政管理模式和社會組織與發展模式,尚需要很長的時間和過程。

第五篇:鄉鎮企業管理

論鄉鎮企業現狀與今後的發展規劃

摘要: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鄉鎮企業作爲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服務“三農”,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中的作用突出,發展空間十分廣闊。但是,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鄉鎮企業的發展遇到了很多困難,有些問題已成爲鄉鎮企業生存的巨大障礙。因此,正確分析與規劃鄉鎮企業的發展,採取有效措施,是鄉鎮企業繼續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出貢獻的必要前提。

一、當前形勢下鄉鎮企業所面臨的問題

1、鄉鎮企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層次低。傳統產業所佔比重較高,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品所佔比重偏低。產品質量差、檔次低,產品結構調整滯後於市場需求結構的矛盾相當突出。縣區產業雷同,特色產業、比較優勢和協作效益不明顯。突出問題是第三產業總量不足、發展相對滯後。且第三產業主要集中於一些傳統的、低水平的交通運輸和商業飲食服務上,而科技服務、信息技術諮詢等農村經濟發展急需的第三產業嚴重不足。結構不合理已成爲制約鄉鎮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2、鄉鎮企業向集中連片發展仍有障礙。目前,受投入渠道少、土地政策制約和發展規劃滯後等因素影響,鄉鎮企業向集中連片發展仍有許多困難。園區規劃工作滯後。各類園區在功能和分佈上缺乏統籌安排,園區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不夠突出。此外由於少數園區在確定規模時缺乏可行性論證,加上招商引資工作做得不好,致使園區企業入住率偏低。人才短缺制約結構調整。人才短缺問題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因素之一。鄉鎮企業目前的人才力量已遠遠無法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影響開發和使用新技術、新工藝,使技術更新開發停滯不前,產品更新換代進展緩慢。

3、當前我國鄉鎮企業發展迅猛,鄉鎮企業迅速崛起。與此同時,也帶來了資源浪費、污染及生態破壞等問題,給環境、生態、健康等方面帶來了區域性的、迅猛的衝擊和壓力。因此,研究鄉鎮企業用地中存在的問題,探尋鄉鎮企業用地合理化的途徑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本站向您推薦:)既是提升鄉鎮企業市場競爭力的需求,也是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十二五”時期,我國的鄉鎮企業發展要找準立足點,發揮適合國情的自身優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方略,以科學發展爲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爲主線,以改革創新和科技進步爲動力,以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改善農村民生爲立足點、落腳點,着力優化結構,加快農產品加工業、休閒農業等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推進農民創業,顯著增強鄉鎮企業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切實提高對“三農”的帶動力。

一、推進結構調整,促進鄉鎮企業優化升級

1.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穩步發展精深加工,引導在農產品優勢產區建設農產品加工基地,形成產業集羣,促進加工增值,帶動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2.大力發展休閒農業等農村服務業。依託資源優勢,突出特色,拓展農業功能,發展休閒

農業;積極開展休閒農業示範縣和示範點創建活動。同時,立足農村市場,積極發展物流業及生產、生活性等各類服務業。

3.鼓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鄉鎮企業涉足新興產業鏈條,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鼓勵和扶持發展相關配套產業。

4.促進產業集羣發展。發揮大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大中小企業協作配套的發展格局。加大產業集羣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構建產業集羣發展的支持體系。

5.推進鄉鎮企業產業轉移與承接。按照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崛起、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東部率先發展等重大戰略的要求,推動區域結構調整,加快推進全國區域間產業轉移。繼續推進鄉鎮企業東西合作,舉辦經貿洽談活動,不斷創新鄉鎮企業東西合作思路,逐步建立鄉鎮企業區域間互相交流、互惠互利、協調發展的新機制。

6.支持鄉鎮企業“走出去”。引導出口型鄉鎮企業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不斷提高國際市場佔有率;支持鄉鎮企業擴大自營出口,積極開發適合國際市場的產品;支持鄉鎮企業發展跨國經營,設立研發和經貿機構。

二、推動科技進步,促進鄉鎮企業增長方式轉變

1.加快技術創新。支持鄉鎮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發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和設備,研製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引導鄉鎮企業增加科技投入,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縮小與國內外先進水平的差距,增強企業技術創新和自主研發能力,形成企業的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

2.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充分發揮行業協會、鄉鎮企業培訓機構的作用,引導和鼓勵各種教育力量開展鄉鎮企業創業輔導和培訓;培育和儲備鄉鎮企業高素質人才和適用人才資源。重點抓好新型企業家、經營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高素質技術工人等鄉鎮企業人才隊伍建設。

3.加強管理創新。強化內部管理,注重引進和借鑑國內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廣泛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實施品牌戰略,加快建立和完善質量管理體系,推進國際管理體系認證。認真貫徹《安全生產法》和《職業病防治法》,嚴格執行安全生產和職業衛生標準,健全企業安全生產和職業衛生各項規章制度,切實消除安全生產和職業衛生隱患,保障職工人身安全和健康。

三、發揮鄉鎮企業支撐作用,促進“三農”健康發展

1.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引導鄉鎮企業通過村企互動、以企帶村等多種形式,參與新農村建設。參與農民住宅投資建設,改善農村的居住條件;加強鄉鎮企業規劃佈局,加大環保投入,開展清潔生產,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和鄉村面貌。

2.參與現代農業建設。引導鄉鎮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加強與合作社、農戶有效對接,完善利益聯接機制,積極投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設施農業和高效農業,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開發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

3.促進農民創業就業。大力發展各類農民創業和就業載體。降低創業門檻,爲農村能人、回鄉農民工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創業提供工商登記、土地使用、資金、技術、信息和財稅方面的政策支持。

四、實施節能減排,促進鄉鎮企業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

1.節約利用資源。嚴格遵守國家土地使用政策和資源利用、能源消耗標準,減少資源消耗和浪費;統一規劃工業園區和產業集中區建設,改善工業空間佈局,促進基礎設施共享,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鼓勵鄉鎮企業間資源循環利用。鼓勵專業服務機構爲鄉鎮企業提供合同能源管理、節能設備租賃等服務。

2.加強環境保護。嚴格執行國家環保政策,遵守排污、治污、清潔生產和職業衛生標準,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堅決限制和淘汰資源消耗、污染大的鄉鎮企業。建設項目中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新建項目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保證投產項目符合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嚴格控制過剩產能和“兩高一資”行業盲目發展。對納入環境保護、節能節水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的投資項目,按規定給予企業所得稅優惠。

3.大力推廣節能減排技術。積極應用節能降耗技術,促進重點節能減排技術和高效節能環保產品、設備在鄉鎮企業的推廣應用。大力開發低碳產品,從產品的設計開發、加工製造到報廢處理的各個環節,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實現污染控制和預防。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綜合運用金融、環保、土地、產業政策等手段,依法淘汰落後技術、工藝、設備和產品,防止落後產能異地轉移。

參考文獻:

[1]中國農業統計年鑑[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5~1998

[2]劉東輝鍾漲寶:中國鄉鎮企業的興衰與社會資本[j].湖北社會科學,2014.(1)

[3]鞠芳何恆遠:試論鄉鎮企業的發展趨勢[j].鄉鎮企業研究,2014年03期

我們向您推薦更多相關文章:

鄉鎮企業管理制度

淺談我國鄉鎮企業管理

鄉鎮企業管理社會調查

中國鄉鎮企業管理模式初探

淺談我國鄉鎮企業管理論文

標籤:鄉鎮企業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