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寒食》國中語文教案

第1篇:《寒食》國中語文教案

《寒食》國中語文教案

《寒食》國中語文教案

作爲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寒食》國中語文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邊讀邊看插圖和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會認“畔、御、侯”等3個字,會寫“畔、鶯、啼、御、暮、侯、隔”等7個字。

教學重點:

邊讀邊看插圖和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寒食》。

2、邊讀邊看插圖和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能正確書寫生字新詞。

教學重點:

邊讀邊看插圖和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邊讀邊看插圖和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寒食是古代一個傳統節日,清明前的一兩天,古人從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飯,所以叫寒食,我們一起來看看當年寒食節時的長安城什麼樣?

二、學習《寒食》一詩

1、自讀,讀準字音

2、指導學習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處不飛花

(1)把詩句劃分成詞語

春城/天處/不/飛花

(2)想想每個詞的意思,不會的怎麼辦?(查字典、看註釋)

(3)把詞語連成句子,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3、照樣子自學後三句

4、檢查出示(斜……御柳……漢宮……)

5、指導朗讀

(1)想象一下,春天滿城飄柳絮什麼樣?

(2)舉國上下都在過寒食節而皇宮又在幹什麼呢?如果你是長安的百姓看到這些你會有什麼感受?

6、有感情地朗讀。

三、小結

今天我們是怎樣學習古詩的?

四、佈置作業

背誦《寒食》。

第2篇:《寒食》國中語文教案

這篇《寒食》國中語文教案範文很重要,分享給你,希望可以幫到你。

六年級語文教案 古詩《寒食》的鑑賞

教材簡析】

這是一首描寫宮廷寒食節的詩。寒食節禁火,然而受寵的宦官,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享有特權。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邊讀邊看插圖和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景物。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會認“御、侯”等3個字,會寫“鶯、啼、御、暮、侯”等5個字。 【教學重點】

邊讀邊看插圖和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瞭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

1 / 6 謎面:三人同日來,喜見百花開。打一字( ) 二、寒食節的來歷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 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寒食,顧名恩義,就是不生火做飯,吃冷食。

寒食節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年)。

傳說春秋時代,晉國(今山西省)國君晉獻公有五個兒子,他們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齊、卓子。申生是晉獻公第一夫人生的,被立爲太子。晉獻公的後夫人儷姬爲了讓自己生的兒子美開當太子,陰謀害死了太子申生。爲了避免後母驪姬的迫害,公子重耳、夷吾分別逃往國外。晉國賢臣介子推(又叫介之推)等不畏艱難困苦,一直跟隨重耳過流亡生活。有一年,重耳在斷夥絕糧的流亡生活中生了大病,貧病文加,使他十分困苦。爲了給重病體弱的重耳增添營養,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來煮成肉湯給重耳吃,使他恢復了健康。晉獻公病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爲爭奪王位,而同室操戈,重耳在狄國、齊國、秦國流亡十九年後,在秦國國君穆公的幫助下,興戎起釁,打敗了已當上晉國國君的公子圍(重耳的異母兄弟),得立爲晉國國君,史稱晉文公。重耳當上了國君之後,對跟隨他流亡過的人都按功封官行賞。可是,唯獨把對他有特殊幫助的介子推忘記了。介子推十分傷心,決心不再見重耳。他揹着年邁的母親,到家鄉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隱居去了。介子推的手下人知道了打抱不平,在宮門上貼

2 / 6 了一張無名帖,上面寫着:"有一條龍,奔西逃東;好幾條蛇,幫它成功。龍飛上天,蛇鑽進洞;剩下一條,流落山中。"晉文公看了恍然大悟,他回想起在流亡國外期間,介子推對自己忠心耿耿,如今做了國君忘記了對他獎賞,心裏大力不安。接着,重耳趕緊派人找介子推。不久,差人稟報:介子推已進綿山隱居了。深感慚愧的晉文公親自帶人去綿山尋找,然而介子推卻避而不見。晉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個大孝子,他根據別人的建議,火燒綿山,留出一條小道,想趁林中起火後,介於推母子定會出山避火的。可是,一連燒了三天三夜,數十里森林被火燒爲焦土,仍未見介子推母子的人影。大火熄滅之後,人們發現他母子雙雙抱住一棵大樹燒死了。晉文公對此內疚於心,十分惋惜,便下令把介子椎母子葬於綿山,改綿山爲介山,並修建子推祠堂。後人又把界休縣改爲介休縣。介子推死的時候,正值清明節的前一天。因爲他是火饒死的,晉國人爲了紀念他,就在他逝世那天不舉煙火,進冷食,後來,人們又幹脆把它定爲"寒食節"。到了唐朝時,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併,寒食禁火習俗逐漸消失。

三、學習《寒食》一詩

1.學生自由讀詩 ,讀準字音。 2.師範讀。

3.指名讀。(讀後評讀) 4.師指導學習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處不飛花 (1)把詩句劃分成詞語

3 / 6 春城/天處/不/飛花

(2)想想每個詞的意思,不會的怎麼辦?(查字典、看註釋) (3)把詞語連成句子,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4)照樣子自學後三句 5.指導朗讀

(1)想象一下,春天滿城飄柳絮什麼樣?

(2)舉國上下都在過寒食節而皇宮又在幹什麼呢?如果你是長安的百姓看到這些你會有什麼感受?

6.有感情地朗讀。 思鄉之情再讀。 7.教師點撥。 (1)知詩人,解詩題。

韓翃: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進士。官至中書舍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原有詩集,後散佚,明人軒有《韓君平集》。

(2)明詩意,感情讀。

師:自由讀詩,結合註釋看能不能說說詩句的含義。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中。“春城”一語, 高度凝鍊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 “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翠全城。詩人,說處處飛花”,因爲那隻流於一般性的概括,而說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

4 / 6 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沒於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說“無處不化,而說“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強烈,有助於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說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葬春最色。不說“落花”而說“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蘊意深遠。由此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到詩人煉字的功夫。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首詩能傳誦幹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說來, 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第三、四句,論者多認爲是諷喻皇宮的特權以及宦官的專寵。不過我們也不妨只視之爲風俗畫、“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候家”。這其中寫實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以示恩寵。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宮中可以燃燭。

“日暮漢宮傳蠟燭”,皇帝特許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燭,並直接自宮中將燃燭向外傳送。能得到皇帝賜燭這份殊榮的自然不多,難怪由漢宮(實指唐朝宮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飄散的“輕煙”會引起詩人的特別注意。

(3)悟詩情。

師:如果說一二句是對長安寒食風光一般性的描寫,那麼,三四句就是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兩聯情景有一個時間推移,一二寫

5 / 6 白晝,三四寫夜晚,“日暮”則是轉折。寒食節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許可,“特敕街中許燃燭”(元稹《連昌宮詞》),纔是例外。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以得到這份恩典。“誰優先享受到這種特權的?

讀到這裏,你會想到寫什麼?

【板書設計】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作業佈置】

背誦《寒食》。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