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項脊軒志原文及翻譯,項脊軒志賞析

項脊軒志原文及翻譯,項脊軒志賞析

項脊軒志原文

作者:歸有光 〔明代〕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餘稍爲修葺,使不上漏。前闢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階寂寂 一作:堦寂寂)

然餘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爲一。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庭中始爲籬,已爲牆,凡再變矣。家有老嫗,嘗居於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爲應答。”語未畢,餘泣,嫗亦泣。餘自束髮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餘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蹟,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軒東,故嘗爲廚,人往,從軒前過。餘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檯;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餘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餘既爲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餘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餘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項脊軒志創作背景

《項脊軒志》分兩次寫成。前四段寫於明世宗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當時歸有光18歲,他通過所居項脊軒的變化和幾件小事的描述,表達了對家人的懷念之情。在經歷了結婚、妻死、不遇等人生變故後,作者於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又爲這篇散文增添了補記。

項脊軒志譯文及註釋

譯文

項脊軒,是過去的南閣樓。室內面積只有一丈見方,可以容納一個人居住。這座百年老屋,(屋頂牆上的)泥土從上邊漏下來,雨水也一直往下流;我每次動書桌,環視四周都沒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又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陽光照到,一過了中午(屋內)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從上面漏土漏雨。向前開了四扇窗子,用矮牆在庭院周圍環繞,用來擋住南面射來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內才明亮起來。又在庭院裏隨意地種上蘭花、桂樹、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欄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書擺滿了書架,我仰頭高聲吟誦詩歌,有時又靜靜地獨自端坐,聽自然界各種各樣的聲音;庭院、臺階前靜悄悄的,小鳥不時飛下來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離開。農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懸,照亮半截牆壁,桂樹的影子交雜錯落,微風吹過影子搖動,可愛極了。

然而我住在這裏,有許多值得高興的事,也有許多悲傷的事。在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爲一體。等到伯父、叔父們分了家,室內外設置了許多小門,牆壁到處都是。分家後,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當作陌生人,客人得越過廚房去吃飯,雞在廳堂裏棲息。庭院中開始是籬笆隔開,然後又砌成了牆,一共變了兩次。家中有個老婆婆,曾經在這裏居住過。這個老婆婆,是我已經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給兩代人餵過奶,先母對她很好。房子的西邊和內室相連,去世的母親曾經來過這裏。老婆婆常常對我說:“這個地方,你母親曾經站在這裏。”老婆婆又說:“你姐姐在我懷中,呱呱地哭泣;你母親用手指敲着房門說:‘孩子是冷呢,還是想吃東西呢?’我隔着門一一回答。”話還沒有說完,我就哭起來,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淚。我從十五歲起就在軒內讀書,有一天,祖母來看我,說:“我的孩子,好久沒有見到你的身影了,爲什麼整天默默地呆在這裏,很像個女孩子呀?”等到離開時,用手關上門,自言自語地說:“我們家讀書人很久沒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會,拿着一個象笏過來,說:“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間拿着去朝見皇帝用的,以後你一定會用到它!”瞻仰回顧舊日事物,就像發生在昨天一樣,讓人忍不住放聲大哭。

項脊軒的東邊曾經是廚房,人們到那裏去,必須從軒前經過。我關着窗子住在裏面,時間長了,能夠根據腳步聲辨別是誰。項脊軒一共遭過四次火災,能夠不被焚燬,大概是有神靈在保護着吧。

我認爲:巴蜀寡婦名叫清的,守着丹砂礦井,得到的好處爲天下第一,後來秦始皇爲表彰她而築了女懷清檯。劉備和曹操爭奪天下,諸葛孔明從隆中出山建功立業。當這兩個人無聲無息地住在偏僻的地方時,世人哪裏能知道他們?我住在這小小的破屋中,當我揚眉眨眼時,認爲這破屋中自有不平凡的事物。知道的人,是不是要說我跟淺薄的淺井之蛙沒什麼不同?

我作了這篇文章之後,過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來,她時常來到軒中,向我問一些舊時的事情,有時伏在桌旁學寫字。我妻子回孃家探親,回來轉述她的小妹妹們的話說:“聽說姐姐家有個小閣樓,那麼,什麼叫小閣樓呢?”這以後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項脊軒破敗沒有整修。又過了兩年,我很長時間生病臥牀沒有什麼(精神上的)寄託,就派人再次修繕南閣子,格局跟過去稍有不同。然而這之後我多在外邊,不常住在這裏。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樹,是妻子去世那年我親手種植的,如今已經高高挺立着,枝葉繁茂像傘一樣了。

註釋

項脊軒(xuān):歸有光家的書齋名。軒:小的房室。

舊:舊日的,原來的。

方丈:一丈見方。

塵泥滲(shèn)漉(lù):(屋頂牆頭上的)泥土漏下。滲:透過。漉:漏下。

雨澤下注:雨水往下傾瀉。下:往下。雨澤:雨水。

案:几案,桌子。

顧視:環看四周。顧:環視。

得日:照到陽光。

昏:光線不明。

修葺(qì):修繕、修理,修補。

闢:開。

垣(yuán)牆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圍牆。垣:名詞作動詞,指砌矮牆。垣牆:砌上圍牆。周庭,(於)庭子周圍。

當:擋住。

洞然:明亮的樣子。

欄楯(shǔn):欄杆。縱的叫欄,橫的叫楯。

增勝:增添了光彩。勝:美景。

偃:伏下。仰:仰起。

嘯(xiào)歌:長嘯或吟唱。文章指吟詠詩文,顯示豪放自若。嘯:口裏發出長而清越的聲音。

冥(míng)然兀(wù)坐:靜靜地獨自端坐着。兀坐:端坐。

萬籟(lài)有聲:自然界的一切聲音都能聽到。籟:孔穴裏發出的聲音,也指一般的聲響。

三五之夜:農曆每月十五的夜晚。

珊珊:衣裾玉佩的聲音。珊:通“姍”,引申爲美好的樣子。

迨(dài)諸父異爨(cuàn):等到伯、叔們分了家。迨:及,等到。諸父:伯父、叔父的統稱。異爨:分竈做飯,意思是分了家。

往往:指到處,處處。

東犬西吠(fèi):東邊的狗對着西邊叫。意思是分家後,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當作陌生人。

逾(yú)庖(páo)而宴:越過廚房而去吃飯。庖:廚房。

已:已而,隨後不久。

凡:總共。

再:兩次。

相爲應答:一一回答。相:偏義複詞,指她(先母)。

束髮:古代男孩成年時束髮爲髻,15歲前指兒童時代。

竟日:一天到晚。竟:從頭到尾。

闔(hé):通“合”,合上。

瞻(zhān)顧遺蹟:回憶舊日事物。瞻:向前看。顧:向後看。瞻顧:泛指看,有瞻仰、回憶的意思。

扃(jiōng)牖(yǒu):關着窗戶。扃:(從內)關閉。牖:窗戶。

殆(dài):恐怕。大概:表示揣測的語氣。

來歸:嫁到我家來。歸:古代女子出嫁。

憑几(jī)學書:伏在几案上學寫字。幾:小或矮的桌子。書:寫字。

歸寧:出嫁的女兒回孃家省親。

制:指建造的格式和樣子。

手植:親手種植。手:親手。

亭亭如蓋:高高挺立,樹冠像傘蓋一樣。亭亭:直立的樣子。蓋:古稱傘。

項脊軒志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

而母立於茲 (“而”通“爾”)

二、一詞多義

1、始

①室始洞然 (才,方纔,副詞)

②庭中始爲籬,已爲牆 (起初、先,副詞)

2、過

①日過午已昏 (超過,動詞)

②大母過餘曰 (訪,探望,動詞)

3、置

①顧視無可置者 (放置,動詞)

②內外多置小門 (設置,動詞)

4、而

①餘扃牖而居 (助詞,表修飾,無義)

②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 (但,錶轉折,連詞)

③往往而是 (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地”,也可不譯,連詞)

④某所而母立於茲 (你,你的,代詞)

5、爲

①始爲籬,已爲牆 (做,動詞)

②軒東故嘗爲廚 (作,動詞)

③庭中通南北爲一 (成爲,動詞)

④吾從板外相爲應答 (做,介詞)

6、 以

①以當南日 (用來,介詞,表目的)

②以手闔門 (用,介詞)

③能以足音辨人 (憑藉、根據,介詞)

④執此以朝 (用如“而”,介詞)

7、謂

①且何謂閣子也 (叫作,動詞)

②嫗每謂餘曰 (告訴,動詞)

8、一

①庭中通南北爲一 (整體,名詞)

②先妣嘗一至 (常來,副詞)

9、日

①以當南日 (太陽,名詞)

②不能得日 (陽光,名詞)

③日過午已昏 (太陽,名詞)

④一日,大母過餘曰 (天,一晝夜,名詞)

10、先

①先是,庭中通南北爲一 (以前,名詞)

②先大母婢也 (去世的,形容詞)

11、前

①前闢四窗 (名詞作狀語,在前方,行爲方向)

②從軒前過 (前面,形容詞)

12、之

①頃之,持一象笏至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調整音節,助詞)

②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詞,的)

③他日汝當用之 (代象笏,代詞)

13、西

①東犬西吠 (向西邊,副詞)

②室西連於中閨 (…的西邊,形容詞)

14、得

①不能得日 (得到,獲得,動詞)

②得不焚 (能,能夠,助動詞)

15、已

①日過午已昏 (已經,副詞)

②已爲牆 (然後,副詞)

16、當

①以當南日 (擋住,動詞)

②他日汝當用之 (應當,應該,助動詞)

17、然

①室始洞然 (……的樣子,詞尾)

②然餘居於此 (然而,但是,連詞)

18、書

①借書滿架 (書,書籍,名詞)

②或憑几學書 (書,寫字,動詞)

19、食

①小鳥時來啄食 (食物,名詞)

②欲食乎 (吃,動詞)

20、大

①先大母婢也 (大母,指祖母)

②大類女郎也 (很,非常,副詞)

21、所

①某所而母立於茲 (地方,處所,名詞)

②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的,在此指代枇杷樹,特殊的指示代詞)

22、從

①吾從板外相爲應答 (由,自,介詞)

②從餘問古事 (向……學習,動詞)

23、自

①餘自束髮 (從,由,介詞)   自語曰:“……” (自己,代詞)

24、歸

①吾妻來歸 (女子出嫁,動詞)

②吾妻歸寧 (回,返回,動詞。歸寧,出嫁的女兒會孃家探望)

三、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

①乳二世 (乳,撫養)

②客逾庖而宴 (宴,用飯)

③執此以朝 (朝,上朝)

④吾家讀書久不效 (效,取得效果,此指考取功名)

⑤垣牆周庭:(垣,砌)

2、名詞用作狀語

①雨澤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從上面)

②前闢四窗 (前,指閣子北面,因閣子是向北的)

③又北向 (北,朝北,指坐北朝南)

④東犬西吠 (西,朝西,行爲方向,指西家)

⑤室西連於中閨(西,在西面)

⑥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親自)

3、形容詞用作名詞

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許多事)

4、數詞用作名詞

庭中通南北爲一 (一,一體,整體)

四、句式

1、判斷句

①此吾祖太常公宣德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②軒東故嘗爲廚

③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④嫗,先大母婢也

⑤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2、省略句

下列各句中的括號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

①( )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 (省主語“餘”)

②( )借書滿架 (省主語“餘”)

③吾兒,( )久不見若影 (省主語“吾”)

④使( )不上漏 (省兼語“之”)

⑤明月( )半牆  (省謂語“照”)

⑥餘自束髮讀書( )軒中 (省介詞“於”)

⑦垣牆( )周庭 (省介詞“於”)

3、倒裝句

介詞結構後置。下列各句狀語(下劃線)放在動詞、形容詞(粗體)之後。翻譯時,一般將狀語前移。如:

①雜植蘭桂竹木於庭 (在庭院裏種蘭桂竹木)

②家有老嫗,嘗居於此 (在這裏居住)

③室西連於中閨 (與中閨相連)

④雞棲於廳 (在廳裏棲息)

⑤其制稍異於前 (跟以前不同)

4、被動句

得不焚

項脊軒志賞析

全文以作者青年時代朝夕所居的書齋項脊軒爲經,以歸家幾代人的人事變遷爲緯,真切再現了祖母、母親、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達了作者對於三位已故親人的深沉懷念。作者借一軒以記三代之遺蹟,睹物懷人,悼亡念存,敘事娓娓而談,用筆清淡簡潔,表達了深厚的感情。全文語言自然本色,不事雕飾,不用奇字險句,力求樸而有致,淡而有味,營造出一種清疏淡雅的感覺。

文章所記的一切,都緊扣項脊軒來寫,而以“悲”“喜”作爲貫串全文的意脈。第一段寫項脊軒經過修葺和美化環境之後的幽雅可愛和自己在軒中“偃仰嘯歌”、自得其樂的情景,是從“喜”字立意,也反襯下文所敘項脊軒環境遭到破壞之可悲,引出對往事的無限追懷。第二段分兩層:第一層敘父輩分家,完整的庭院被分隔得雜亂不堪,項脊軒不再是一個讀書的幽雅所在。第二層以撫育兩代人的老嫗作爲聯結,圍繞項脊軒回憶母親與祖母遺事,抒發自己懷念親人的悽側之情。這段從“悲”字立意。第三段寫“軒凡四遭火”的變故,雖“得不焚”,亦足見項脊軒命運之乖蹇。這是“悲”的內容的進一步補充。補記的一段,寫項脊軒後來又發生的變化,重點追敘與亡妻共同生活的情趣,抒發沉痛的悼亡之情,進一步增添了悲涼的氣氛。由於文章自始至終貫串着悲、喜的感情變化,又有項脊軒作爲全文的軸心,所以一些看似散漫無章的生活瑣事就結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散而神不散。

作者善於抓住具有特徵的語言、行動和生活細節來表現人物,從不同的角度把人物寫得栩栩如生,情態各別。對母親,寫她聽到女兒呱呱而泣時以指叩扉的動作和“兒寒乎?欲食乎?”的問話,突現了慈母對兒女衣食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對祖母,寫她的“吾兒,久不見若影„„”的愛憐的言辭和離去時的喃喃自語和“以手闔扉”的動作等,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了老祖母對孫兒的疼愛和期待。對妻子,寫她的“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簡潔地表現了少年夫婦相依相愛的情狀;寫她歸寧回來時轉述小妹們的充滿稚氣的問話,不但傳神地表現了小妹們的嬌憨之態,而且生動地再現了夫妻依依情話的場面。總之,作者對於各個人物,都能分別抓住他們的特徵,用寥寥幾筆描繪出他們的音容笑貌和真摯的感情,富於生活情趣,並從中表達出自己對親人一往情深的懷念。

結構分析

《項脊軒志》原文可分爲兩大部分,自“餘既爲此志”以前爲《項脊軒志》。若干年後,又加了一段後記,就是“餘既爲此志”起的一些話。所以全篇可分爲四段。

從“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到“風移影動,珊珊可愛”爲第一段,是文中着意描寫軒室環境的部分,記項脊軒修葺前後的情況。這段先記項脊軒的“前身”,舊時南閣子破舊的情景。一是很小:“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二是很舊:“百年老屋,塵泥滲漉”,三是漏雨:“雨澤下注”,四是昏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總之,項脊軒是一間不折不扣的陋室。經作者添窗檢漏,一番修葺之後,使得不漏不暗;又由於花木之置,小小軒室,居然成爲勝境,成爲幽雅的書齋。“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這一小段在全文最具文采,於景可愛,於情則可喜。

“然餘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段,同時又是一個轉折,進入第二段。從寫環境轉入寫人事的變遷,由可喜轉入可悲,又分數層。先一層寫庭院的幾經變故,即諸叔伯分居前後,庭院由通到隔的經過,“東犬西吠”、“雞棲於廳”等句寫分居後的凌亂。客觀地敘說家庭瑣事中,寓有人世滄桑之慨。此可悲一也。進而通過家有老嫗說亡母舊事,寫家庭人事變故。作者生母去世時,他年齡尚小,所以母親的形象在他是記不分明的(參《先妣事略》)。而那位老嫗既是祖母的婢女,又做過兩代人的奶媽,通過老嫗來追憶舊事,是自然入妙之筆。她所說的,不過是先前母親曾在何處站過,曾有過一些什麼對話。然而就是這些平淡處,最爲關情。“兒寒乎?欲食乎?”短短的兩句,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一個聞兒啼而動了憐愛的年輕母親的形象。這種追憶,無疑會引起過早地失去母愛的作者的傷心。此可悲二也。再有便是作者自己對祖母的追憶。那段往事似乎也很平常,卻同樣洋溢着淳厚的人情味。“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競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的垂問,和“吾家瀆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的自語,以及持象牙朝笏的一段勉勵,生動地表現了老祖母對孫子的疼愛與厚望。以上回憶,看來不過是家庭生活中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然而“一枝一葉總關情”,所以作者“瞻顧遺蹟,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以下又帶過一筆敘軒中幽靜與軒屢遭火而倖存.均關題意。其中軒中關門讀書,聞足音而辨人一節,不但善寫日常細微感覺,而且還寫出了一個耐得寂寞的讀書人形象,爲下段議論伏筆。

第三段即項脊生(作者自稱)的一番議論。作者以守丹穴的巴寡婦清和高臥隆中的諸葛亮,與處敗屋寒窗之下的自身相比附,既自慨侷促,又有自矜抱負之意。故語末雖以“坎井之蛙”自嘲,含有對凡夫俗子的反諷與孤芳自賞的意味。

最後是若干年後的補記。續寫項脊軒在妻死前後的變化,寓有新近的悼亡之情。文中記妻生前瑣事,亦平淡中見雋永,與前文格調毫無二致。“不常居”三字似可收束全文,然文末又搖曳生姿。寫到亡妻手植的一樹枇杷“亭亭如蓋”,寓睹物懷人、悼亡念存之思。較之“墓木已拱”之類成語。尤覺餘味無窮,饒有新意。

藝術技巧

《項脊軒志》表現出很強的藝術功力和寫作技巧,分別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細節“撩”情

作者善於從日常生活中選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細節和場面,表現人物的風貌,寄託內心的感情。如寫修葺後的南閣子,圖書滿架,小鳥時來,明月半牆,桂影斑駁,把作者的偃仰嘯歌、怡然自得的情緒充分表現了出來。環境固然清幽、謐靜,充滿詩意,然而作者更爲懷念的是自己的親人。作者寫祖母、寫母親、寫妻子,只是通過一兩件和她們有關聯的事來敘述。筆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躍然紙上。如寫母親聽到大姐“呱呱而泣”時,用手指輕輕叩打南閣子的門扉說:“兒寒乎?欲食乎?”極普通的動作描寫,極平常的生活話語,生動地描寫了母親對孩子的慈愛之情,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倍感真切。“語未畢,餘泣,嫗亦泣”,悲慼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髮的。再如寫祖母的一段文字,簡潔細膩,繪聲傳神,“大類女郎”,“兒之成,則可待乎”一兩句話;“比去,以手闔門”,“頃之,持一象笏至”一兩個動作,把老年人對孫子的牽掛、讚許、鞭策的複雜感情,描繪的惟妙惟肖。寫亡妻,只說:“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寥寥數筆,繪出了夫妻之間的一片深情。末尾,作者把極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樹。“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枇杷樹本來是無思想感情的靜物,但把它的種植時間與妻子逝世之年聯繫起來,移情於物;在“亭亭如蓋”四個字的前面加上“今已”這個時間詞,表明時光在推移,靜物也顯示着動態。樹長人亡,物是人非,光陰易逝,情意難忘。由於想念人而觸及與人有一定關係的物,便更添了對人的思念;再由對物的聯想,又引發對往事的傷懷。於是託物寄情,物我交融,進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說樹在生長,不說人在思念,它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則是: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

二、質樸“增”情

文章動情的另一個原因是語言質樸,不加藻飾。作者不大張聲勢,不故作驚人之筆,甚至也不採用色彩強烈的詞藻來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運用明淨、流暢的語言,平平常常地敘事,老老實實地回憶。但通俗自然之中蘊含着豐富的表現力,淺顯明白的文字卻能使景物如畫,人物畢肖。如寫老嫗敘述母親之事,寥寥數語,老嫗的神情、母親的慈愛無不盡現紙上。祖母愛憐的言辭、離去時的喃喃自語、以手闔扉以及持象笏的動作等,也都是通過通俗平淡的語言變現出來的,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間的親情。此外,妻婚後來軒的往事,從孃家回來後轉述的諸小妹語,亭亭如蓋的枇杷樹等細節,無一不是平時如話中露真情。

三、疊字“助”情

文章的疊詞也是增加形象性和音樂美,如用“寂寂”來烘托環境之清靜,用“往往”來渲染門牆之雜亂,用“呱呱”來描摹小兒的哭聲,用“默默”來狀寫作者攻讀之刻苦。又如寫月下之樹隨風搖曳,用“姍姍”;寫枇杷樹高高聳立,用“亭亭”。用疊詞,摹聲更爲真切,狀物更爲細緻,寫景更爲生動。而且讀起來,音節和諧,更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