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國小二年級下學期語文教學反思 篇一

《回聲》一課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這篇童話故事借小青蛙遇到的“問題”和青蛙媽媽的講解向同學們展示了一個生活中最常見的物理現象——回聲。本課課文的語言淺顯,內容讀起來有一種親切感。

爲了突出教學重點我在朗讀教學中採用了齊讀、默讀、師生合作讀、帶動作讀、讓學生經歷了一個自瀆、學讀、練讀美讀的提高過程。在教學中我把讀貫穿全文。童話是學生最愛讀的,我在本課教學中創造了一定的語言情境,讓學生在語境中邊讀邊悟小青蛙的不同語氣和青蛙媽媽的語氣。很多學生都能讀出小青蛙的歡快和奇怪的語氣。學生各個都積極踊躍要參與分角色朗讀,學習氣氛很活躍。

回聲較爲抽象。學生能聽得見但看不見,摸不着。要理解它的產生原因是重難點。學生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如何理解這些抽象的文字,讓靜變動化難爲易呢?這節課我運用多媒體動畫先來演示青蛙媽媽撿起一顆小石子扔進河裏,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紋又碰到河岸又一圈圈蕩回來的動畫。讓學生根據畫面和文中句子來描述一下畫面。並且還讓學生用動作演示波紋的形成和碰岸蕩回來的樣子。接着我又讓學生看多媒體中小青蛙聲音碰到石壁返回來的畫面,讓學生再結合青蛙媽媽的答案來讓學生了解回聲產生的原因。兩組動畫很形象,很直觀地把回聲的形成與水的波紋的迴盪加以聯繫和比較,很容易地讓學生就明白了回聲產生的道理了。

二年級下冊《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二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課前的導入部分,我採取講故事的形式,這樣爲學生創設了故事情境,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使學生在故事情節中開始新知識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處於積極狀態。在學生幫助小兔子解決問題的時候,讓學生以自己的學具代替蘑菇進行平均分,然後讓學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學生眼、手、口、腦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自然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可能是學生動手操作次數不多,使得學生對“平均分”這個概念理解得不是很透徹。在練習中,題目從理解上就出現了困難,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的確有一定難度,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尤爲重要,而在練習處理中,教師的指導不是很到位。

另外整節課的教學我還應該多用些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肯定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更加喜歡參與到數學課中來。

二年級數學下冊全冊教學反思 篇三

又結束了一學期緊緊張張的教學工作,在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中,我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爲切入點,把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貫穿教育教學工作的始終。就結合本學期的教學情況,簡單的總結一下本學期的教學工作:

一、立足課堂,夯實基礎,注重教學活動的實效性。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如何在有效的40分鐘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體驗學習和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面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能力。這就要求教師立足本班實際,在分析教材、分析學生等因素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向40分鐘要質量。本學期,我作了一下幾點嘗試:

1、創設有效的教學情景,直奔教學主題。

爲了提高40分鐘的教學實效,在創設教學情景中,我力求創設簡潔、明快的具有現實問題的情景,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素材引入新課,如在教學《鈍角和銳角》時,讓學生動手畫任意角,展示學生的作品,然後讓學生給這些角分類,並說明原因。學生得出一種角比直角大,一種角比直角小,還有直角。根據學生的分類直接引入鈍角和銳角的概念。又如在教學《平移和旋轉》時,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學生熟悉的電梯、飛機的螺旋槳、電風扇、推拉門、轉椅、風車的運動方式,讓學生在觀察後進行分類,直接引出生活中平移和旋轉現象。在教學《10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時,創設學生喜歡的壓歲錢的學習情景,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又在情景中學習了新知。

2、給學生提供探究的支點,促進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在教學中,大家都極力提倡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去自主探究新知。但在短短的40分鐘的時間內,如何讓學生完成自主探究新知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探究新知的支點,讓學生藉助這個支點完成探究新知的過程。在教學《10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時,出示小明春節的壓歲錢:480元,小紅的壓歲錢:485元。讓學生觀察後發現小紅的壓歲錢多,小明的壓歲錢少,並說明原因。在學生說明原因的過程中完成了對10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方法的自我建構。又如在教學《以1代多的統計圖》的教學中,讓學生想辦法數我校十字路口10分鐘內通過的各種機動車輛時,學生自主構建出了統計車輛的方法,並在學習列例2中,讓學生在統計圖中塗出每一種車的輛數,在塗的過程中發現用一格代表一輛車不夠塗,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想到了用一個代表多輛車的方法。在先塗中,引發認知衝突,在衝突中,促進學生自主構建新知。

3、緊扣教學目標,分層設計課堂練習。

教學活動是爲教學目標服務,而課堂練習是檢測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設計課堂練習時,要緊扣教學目標,採用靈活多樣的練習形式,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在教學中,我採用分層設計練習的方法,把練習題分爲基礎題、提高題和發展題三種形式。基礎題緊扣本節教學內容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課本中“做一做”爲主,力求班學生必須會做;提高題要求學生利用本節課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主要以課本練習題爲主,力求98%的學生會進行解答;發展題運用所學的已有知識和新知想結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以綜合練習爲主,力求85%的學生能正確進行解答。在新授課中以基礎題和提高爲主進行教學,在練習課中主要以提高題和發展題爲主進行教學,這樣做,既保證了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力求讓學生當堂完成上交作業。

一節課就40分鐘,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具體的學習任務,把“玩”的時間還給學生。在本學期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來合理、有效的教學安排時間,爭取每節課教師和學生活動時間控制在30——35分鐘以內,給學生留下5——10分鐘做課堂的作業的時間,使多數同學在一般情()況下都能在下課前完成上交作業。很好的解決了學生在下課後學和玩相互衝突的矛盾。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讓學生不把部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而留下許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他才能夠順利地學習。”這樣,既減輕了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又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二、結合教學,培養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可持續發展。

在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中,根據二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主要培養學生了的閱讀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

1、閱讀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我發現,好多同學沒有養成認真閱讀數學題的習慣,每次做題,只是很隨意的通讀題目一遍,就開始動筆去做,對了,沒什麼問題,錯了就美其名曰“粗心”。針對這種情況,在這學期的教學中,我着重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學生在讀題時逐字、逐詞、逐句的去邊讀邊想,通過讀題說出你知道的內容,並找出這道題中關鍵的話語,然後解答進行解答。通過訓練,班大多數同學養成了良好的讀題習慣,同時也促進了思維靈活性發展。

2、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

二年級學生是具體形象思維站主導地位。在教學中,藉助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做數學”中完成對新知的主動建構,促進思維的發展。如在教學《平均分》中,學生在動手分物品中,體驗平均分的意義。在《除法的初步認識》中,讓學生幫熊貓媽媽把12個竹筍分成相等的幾份中,通過反覆操作,多次經歷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過程,從而領悟除法的意義。在《平移和旋轉》學習後,讓學生通過剪並排排列的小紙人和圍成一圈的小紙人,感受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從而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抽象的邏輯思維。在教學《一個數是另一個的幾倍》時,放手讓學生通過擺小棒、擺學具等活動中,發現各組小棒個數之間的倍數關係,形成清晰的認知。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明白道理,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在教學《克和千克》中,讓學生在動手稱物品的輕重中,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的價值。

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還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能力等綜合能力。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可持續的發展,爲後面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本學期的教學中,雖然在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方面採取一些措施和方法,也取得了一些好的的效果。但在教學中還存在着一些問題,如在有些內容的教學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缺乏參與的熱情;而有些內容的教學中,學生參與的廣度較高,但思維參與的深度不夠,有時學生前半節課學生參與的的積極性較高,而到了後本節課學生卻不願意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將認真分析其存在和形成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努力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廣度,深化學生思維參與的深度,最終使“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紮紮實實的落實到平平常常的教學工作中。

二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篇四

《小馬過河》是二年級上冊的一篇童話故事。故事講述的是小馬要幫媽媽把半口袋麥子馱到對岸磨坊去,兩次來到河邊的不同表現及不同結果,使學生懂得遇到問題要勤思考,多腦筋,多分析,敢於實踐,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教學中我儘量創設和諧的氛圍,充分利用課件讓學生全面自由地發展,在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探究,勇於創新。

當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之後,讓學生記住老馬、小馬、松鼠、老牛的話,並想象當時的情境,進一步領悟“人物”的身份不同,說話的表情、語氣也不同,然後鼓勵學生加上動作和表情,把課文的對話“表演”出來。這樣做,既能加深對課文的感受,又能激發閱讀的興趣。

老馬說的話是理解的難點。爲了突破這個難點,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1、同樣一條河,老牛水水很淺,松鼠說水很深。他們誰說得對?爲什麼?

2、如果是一頭大象和一隻小白兔要過這條河,問問你,你該怎樣回答它們?在整個教學中,我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間。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然後全班進行交流。從而使學生知道了老牛和松鼠都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爲依據,忽視了小馬的實際情況而下結論,它們說法不一,是因爲它們自身的高度不同。第二個問題讓學生明確,處理問題應根據不同的情況去判斷,要避免犯老牛和松鼠的經驗主義的錯誤。

總之,《小馬過河》是經典的童話,它包容的東西太多,孩子們從中悟得的也應該是多方面的多層面的。閱讀是極具個性化的東西,只有給個性化的閱讀交流的時間,我們才能聽到“花開的聲音”。但是,我總感覺本節課上學生個性化閱讀交流的時間比較少,每個學生個性化的看法表達不夠充分。以後教學中,還要在激發學生創新思維上多下功夫。

國小二年級下學期語文教學反思 篇五

本課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鼠、小鳥、殘疾人的發自內心的關愛。這些關愛顯示了兒童一顆純真無暇的心。朗讀這首詩,學生可能會產生許多共鳴,也可能會產生許多新的“假如”,還可能產生寫詩的衝動。這都是要建立在對關愛之情的培植基礎上的,所以我在本節課預設了以下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三個小節感情的變化:第一小節,興奮;第二小節,喜悅;第三小節,沉重。

2、背誦課文。

3、有關愛弱小羣體,關愛環境的願望,能展開想象說或仿寫句子。(完成課後練習“讀讀說說”)。

並把重點定位在:在品讀中激發學生的同情心、愛心,啓發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

總體上來說,本節課的教學環節流暢,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強,能比較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導課時,我設計了幫闖關遊戲:第一關幫助小熊闖迷宮(複習生字詞及短語);第二關聽寫詞語(本課重點指導書寫的三個詞語)。運用了生動活潑、互動性強的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在本課的教學中能比較成功地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創造性地邊演邊讀或背。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我在教研員蔡老師的指導意見下稍作改動:首先由教師指導學習第一小節,再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自由選擇喜歡的小節進行感情朗讀。感情朗讀不是一句口號,必須讓學生真正感悟了內容才能達成教學目標,因此,我在學生朗讀前,花了一定的時間進行語言薰陶,並讓學生說出自己的體會,說出自己的理解,然後再採取學生領讀——學生評價——教師點撥——全班齊讀——教師小節的方法進行朗讀訓練。在本節課朗讀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學生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教學資源:學生的朗讀示範往往更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示範者自信心和自豪感,但關鍵要選好示範對象。

這篇課文的內容比較簡單,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很近,所以最容易引起同學們的共識,特別是課後的'省略號更給大家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假如我也有這樣的一枝神筆,我要給……當然這也是本節課的一處亮點。在這個教學環節,我先讓學生想想身邊還有哪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和事,緊接着問:你最想幫助誰?學生都非常踊躍發言。個別學生的發言還特別精彩:我要給我婆婆畫一雙好腿,讓她能天天送我上學;我要給山區的小朋友畫一間美麗的學校,讓他們也能上學讀書;我要給賣火柴的小女孩畫一隻烤鴨,讓她吃得飽飽的,不再在寒冷的冬天受冷捱餓……聽到學生的這些回答,我特別感動。讓我特別高興的還有,一位可愛的學生:一下課就悄悄地跑到我身邊告訴我:“老師,我預習時讀這篇課文時感到心裏不舒服,但上了這節課後,我覺得好高興哦!”她那麼簡單而純真的一句話給了我很大的鼓舞。最後,我讓學生把自己剛纔想到的願望寫在練習紙上,從而讓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非常自然地接受聽、說、讀、寫的訓練。

另外,在這節課上我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學習第二小節的時候,我拋出的問題是:你有沒有苦苦等待的時候,那時你會想些什麼?結果孩子們的回答幾乎上全是希望媽媽早點回來給自己做些好吃的等等。原因就在於我給的問題目的性不強,學生毫不猶豫作出了回答。假如把問題換一種說法:當你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沒有吃的沒有喝的,餓的發慌,這時候,你的心情怎麼樣?這樣學生就會很自然的說出很孤單、很無助的感覺。然後老師接着引導而此時的小鳥也是這樣在家裏(苦苦等待餓的哭泣)。在這個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學生的體會應該是比較到位的。

在朗讀教學的環節中,不能很好的引導全體學生積極思考、討論和發言,也許有些問題太羅嗦,使學生失去了興趣,因此,有個別學生開小差的現象。

因此,要想上好一節課,大框架確定後,還要在細節上多下功夫,只有考慮的周全,才能應對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種種問題,並能作出較恰當的回答。有時侯,一節課正是因爲有了這些不起眼的小問題而顯得精彩,使整節課顯得有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