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二年級下冊精品教學反思【多篇】

二年級下冊精品教學反思【多篇】

二年級下冊優秀教學反思 篇一

用2-6的口訣求商是學生首次接觸到的除法計算。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2-6的乘法口訣,初步認識了除法含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在上節學習了用乘法口訣求商之後,加深對乘法口訣求商的理解,並在此基礎上了解乘除法之間的聯繫。這部分是學習除法計算的開始,也是進一步學習表內除法以及今後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

這節課我根據新課標精神,抓住教材實質,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創設與學生生活貼近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繫。低年級的學生都喜歡情境式的課堂,我則創設情境圖,春天是植樹的季節,同學們爲了美化校園,正在植樹呢這個事例設計情境,將學生自然的引入了新課的學習。同學們在根據故事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數學在生活中,生活與數學緊密聯繫。

2、問題來自於學生,變接受式學習爲自主探索式學習。我這節課不是由教師直接提出問題,而是由學生自己根據故事情境的信息提出來的,問題來自於學生,這樣就變接受式學習爲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自主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理解了乘除法之間的區別和聯繫,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掌握怎樣把乘法算式寫成兩道除法算式,掌握除法計算時用乘法口訣能很快求出商。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體現了把計算教學置入生活情境的編寫意圖。同時,有利於學生藉助觸發的關係理解求商的思路,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不足的是:上課時,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渡的語言,沒有銜接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效果不另人滿意。

總之,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活動的體驗,都是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爲本。這樣的教學理念是新課標所倡導的,也是我們在教學中要努力遵循的原則。

二年級數學下冊全冊教學反思 篇二

又結束了一學期緊緊張張的教學工作,在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中,我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爲切入點,把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貫穿教育教學工作的始終。就結合本學期的教學情況,簡單的總結一下本學期的教學工作:

一、立足課堂,夯實基礎,注重教學活動的實效性。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如何在有效的40分鐘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體驗學習和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面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能力。這就要求教師立足本班實際,在分析教材、分析學生等因素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向40分鐘要質量。本學期,我作了一下幾點嘗試:

1、創設有效的教學情景,直奔教學主題。

爲了提高40分鐘的教學實效,在創設教學情景中,我力求創設簡潔、明快的具有現實問題的情景,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素材引入新課,如在教學《鈍角和銳角》時,讓學生動手畫任意角,展示學生的作品,然後讓學生給這些角分類,並說明原因。學生得出一種角比直角大,一種角比直角小,還有直角。根據學生的分類直接引入鈍角和銳角的概念。又如在教學《平移和旋轉》時,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學生熟悉的電梯、飛機的螺旋槳、電風扇、推拉門、轉椅、風車的運動方式,讓學生在觀察後進行分類,直接引出生活中平移和旋轉現象。在教學《10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時,創設學生喜歡的壓歲錢的學習情景,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又在情景中學習了新知。

2、給學生提供探究的支點,促進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在教學中,大家都極力提倡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去自主探究新知。但在短短的40分鐘的時間內,如何讓學生完成自主探究新知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探究新知的支點,讓學生藉助這個支點完成探究新知的過程。在教學《10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時,出示小明春節的壓歲錢:480元,小紅的壓歲錢:485元。讓學生觀察後發現小紅的壓歲錢多,小明的壓歲錢少,並說明原因。在學生說明原因的過程中完成了對10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方法的自我建構。又如在教學《以1代多的統計圖》的教學中,讓學生想辦法數我校十字路口10分鐘內通過的各種機動車輛時,學生自主構建出了統計車輛的方法,並在學習列例2中,讓學生在統計圖中塗出每一種車的輛數,在塗的過程中發現用一格代表一輛車不夠塗,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想到了用一個代表多輛車的方法。在先塗中,引發認知衝突,在衝突中,促進學生自主構建新知。

3、緊扣教學目標,分層設計課堂練習。

教學活動是爲教學目標服務,而課堂練習是檢測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設計課堂練習時,要緊扣教學目標,採用靈活多樣的練習形式,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在教學中,我採用分層設計練習的方法,把練習題分爲基礎題、提高題和發展題三種形式。基礎題緊扣本節教學內容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課本中“做一做”爲主,力求班學生必須會做;提高題要求學生利用本節課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主要以課本練習題爲主,力求98%的學生會進行解答;發展題運用所學的已有知識和新知想結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以綜合練習爲主,力求85%的學生能正確進行解答。在新授課中以基礎題和提高爲主進行教學,在練習課中主要以提高題和發展題爲主進行教學,這樣做,既保證了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力求讓學生當堂完成上交作業。

一節課就40分鐘,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具體的學習任務,把“玩”的時間還給學生。在本學期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來合理、有效的教學安排時間,爭取每節課教師和學生活動時間控制在30——35分鐘以內,給學生留下5——10分鐘做課堂的作業的時間,使多數同學在一般情況下都能在下課前完成上交作業。很好的解決了學生在下課後學和玩相互衝突的矛盾。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讓學生不把部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而留下許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他才能夠順利地學習。”這樣,既減輕了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又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二、結合教學,培養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可持續發展。

在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中,根據二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主要培養學生了的閱讀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

1、閱讀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我發現,好多同學沒有養成認真閱讀數學題的習慣,每次做題,只是很隨意的通讀題目一遍,就開始動筆去做,對了,沒什麼問題,錯了就美其名曰“粗心”。針對這種情況,在這學期的教學中,我着重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學生在讀題時逐字、逐詞、逐句的去邊讀邊想,通過讀題說出你知道的內容,並找出這道題中關鍵的話語,然後解答進行解答。通過訓練,班大多數同學養成了良好的讀題習慣,同時也促進了思維靈活性發展。

2、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

二年級學生是具體形象思維站主導地位。在教學中,藉助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做數學”中完成對新知的主動建構,促進思維的發展。如在教學《平均分》中,學生在動手分物品中,體驗平均分的意義。在《除法的初步認識》中,讓學生幫熊貓媽媽把12個竹筍分成相等的幾份中,通過反覆操作,多次經歷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過程,從而領悟除法的意義。在《平移和旋轉》學習後,讓學生通過剪並排排列的小紙人和圍成一圈的小紙人,感受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從而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抽象的邏輯思維。在教學《一個數是另一個的幾倍》時,放手讓學生通過擺小棒、擺學具等活動中,發現各組小棒個數之間的倍數關係,形成清晰的認知。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明白道理,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在教學《克和千克》中,讓學生在動手稱物品的輕重中,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的價值。

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還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能力等綜合能力。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可持續的發展,爲後面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本學期的教學中,雖然在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方面採取一些措施和方法,也取得了一些好的的效果。但在教學中還存在着一些問題,如在有些內容的教學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缺乏參與的熱情;而有些內容的教學中,學生參與的廣度較高,但思維參與的深度不夠,有時學生前半節課學生參與的的積極性較高,而到了後本節課學生卻不願意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將認真分析其存在和形成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努力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廣度,深化學生思維參與的深度,最終使“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紮紮實實的落實到平平常常的教學工作中。

二年級數學下冊全冊教學反思 篇三

克與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爲此,本節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重1克的圖釘,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圖釘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爲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繫,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書包、數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

國小二年級下學期語文教學反思 篇四

本學期已經是二年級下冊教學了,爲三年級寫作文打基礎,順利渡過三年級的作文難關作鋪墊,二年級的寫話教學對於整個國小階段都是相當重要的!國小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學生進行訓練,從能力上培養他們,給他們必要的知識,讓學生有能力去做。爲培養二年級學生的寫話能力,針對本班的實際和教學實踐,在這裏我談談對二年級寫話教學的一點嘗試和體會:

1、引導學生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人們感知事物的主要方法,是學生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主要途徑。在學完第一單元之後,我佈置學生利用週末到野外去尋找春天,有效的指導學生觀察走廊上的盆景,植物的發芽,開花,讓學生感受到春天的氣息。特別是廣東的孩子春天對他們來說是沒多大感覺,讓他們平白去寫春天很爲難。只有親自去接觸、觀察所要描寫的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緻的認知資料,纔能有話可說、有話可寫,才能寫出事物的特徵,纔有可能形成寫作能力。當學生經過自己的觀察,在寫話時我把他們觀察到的事物進行梳理,結合課文中的優美句子,第一篇寫話就在那羣天真的孩子們筆下誕生了。什麼“小草探出頭來”“小鴨子在池塘裏嘎嘎的叫”“蘭草長出粗壯的白芽,三兩天由白變深紅,後來又變青了”……

2、結合生活實際,創設情境,指導學生寫話

在我們生活中是五彩繽紛的,有許許多多可用作教學的情境,只要我們仔細觀察,精心挑選,就一定有用不完的素材來培養學生的寫話能力。如:有一次我班獲得了文明班級。我讓班上最調皮的趙梓銘來表演。我對趙梓銘說:“趙梓銘,今天班上得了文明班級,你高興嗎?”他點點頭,我又接着說:“那你就蹦蹦跳跳地跑進教室,非常高興告訴大家這個好消息,說兩遍,好嗎?”可愛的趙梓銘跑着,笑着,報告好消息。我讓學生們把趙梓明的神情、動作、報告的內容說一說。結果,看了趙梓銘的表演後,大家開心得不得了。因爲課堂上有這樣的表演,還是十分新鮮的事!學生們興奮不已,紛紛舉手,爭相發言:趙梓銘連蹦帶跳地說:“我們班上得文明班級了!”

趙梓銘跑進教室,歡天喜地說:“我們班上得文明班級了!”

趙梓銘連聲喊:“我們班上得文明班級了!我們班上得文明班級了

描寫趙梓銘動作、神態的詞語,像炒豆似的從孩子們的嘴裏蹦跳而出。於是,我趕忙叫學生們把剛看到的情境寫下來,學生們紛紛動筆就寫。這樣,巧用生活實際,創造情境,學生有話可寫。

3、恰當給學生鼓勵,激發學生寫作的慾望

興趣是的老師,是學習的動力,是成功的祕訣。對學生寫話的評價多采用鼓勵性的語言,以讚賞的眼光來看學生的作品。儘量找出他們的優點,並大力鼓勵,把寫得好的大力表揚。在對日記的評價我是這樣做的:先是學生自評,再是同桌互評,找出錯別字和語句不通的地方,找出寫得好的地方,使學生之間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再交給老師評。爲了鼓勵學生,採用了積分制,完成一篇日記甲一分,寫得好的再加二到三分,一週公佈一次,對積分高的進行獎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4、加強閱讀,重視積累。

學習語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平時的點點滴滴,日積月累。詞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詞彙量越大,語言才越豐富,所以積累詞語是一個重要的環節。首先在生字教學時,進行擴詞練習,集思廣益,限度的獲取詞彙,豐富語言。我在課堂上就很注重讓學生積累好詞好句,讓學生自己積累課文中喜歡的詞語,教師指導學生積累常用詞語,鞏固知識,增加詞彙量,爲寫話打基礎。在讀的基礎上,教會學生去摘抄。利用課本教給學生摘抄的方法,如用鉛筆劃出某篇課文中的好詞佳句和優美的段落等,摘抄下來。通過摘抄學生積累了大量語言,寫話能力明顯提高。

二年級寫話訓練是作文教學的基礎。因此我們必須加強二年級寫話訓練,教師作爲引路人,應不斷地學習和探索,使學生樂於寫話,把寫話當作一種快樂,從而不斷提高語文素養。

國小二年級下學期語文教學反思 篇五

法教師一樣教字(一個一個的),可是行不通時間不太夠。我想這是因爲我原來沒有認真教偏旁的原因吧,現在我把每個偏旁的寫法都重新教一遍,希望學生能夠有所得。也許這樣教是慢了點,但我覺得當學生把偏旁的寫法掌握了之後速度會快,而且自己會寫得不錯,我就不用面面俱到的講了。我原來注重的是每個字的寫法,沒有這樣成系統過。這學期我還要利用活動課加大對寫字訓練的力度,希望我的學生能夠寫得一筆好字。而且我加了一步:讓學生板書,之後大家評。學生們很踊躍。不過他們有時會笑別人,而且因爲不習慣板書寫得不好看。我告訴大家我們應該以一種幫助同學的心理來看別人的字,心中想的應該是我怎麼樣才能幫助他寫好字呢?雖然他們小,可是我覺得他們有一點點明白的。

國小二年級下學期語文教學反思 篇六

實踐前反思:

《假如》一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23課。本文是一篇文字優美、情感豐富的兒童詩,主要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弱勢羣體發自內心的關愛,顯示了兒童博大而純真的心!在設計本課教學過程時,我將階段訓練目標、本課的教學要求以及學生的學習實際狀況有機整合起來。

(1)識字

“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這是低年級識字的目標。《假如》這篇課文共有13個生字。其中,要求寫的是8個,只認不寫9個。激發孩子識字慾望,隨文識字和集中識字相結合,採用多種方式識記字形。如,用換偏旁的方法識記(拉—泣、搖—遙、藻—操);用加偏旁的方法識記(寸—尋、良—食、建—健),並運用生字組詞、說話。課開始,藉助神筆馬良識記“良”。教學時,通過四讀文本,隨文識字,一讀,遇到不懂的字多拼讀;二讀,遇到生字記一記;三讀,隨文請出生字;四讀認字讀書。四次與文中生字親密接觸,達到最佳的識字效果。隨文引出生字之後,進行“聽音點字”“認讀”等遊戲,並將生字放入語言環境中進行鞏固複習,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2)寫字

書寫前,引導學生觀察本課要寫的八個字,先找一找容易寫錯的字和不容易寫好的字,在學生觀察發現的基礎上進行寫字指導。容易寫錯的字有:“哭(少點)、食(最後一點寫成捺)、體(少橫)”。記憶易錯字,可以引導學生編順口溜,如,“一隻小狗兩張嘴(哭)”。不容易寫好的字是“操、場”。“操”字的書寫關鍵是要把右邊寫好,而寫好右邊的關鍵是把上面品字寫好。寫“品”時,三個口要小而扁,要給下面的木字留出位置。“場”字的書寫關鍵是要把右邊的橫折折折鉤寫好:橫宜短,第二折要與橫平行;第三折要向裏收。

(3)閱讀

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語文就是要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讓學生有感情的讀,有體會的讀,以求達到與文本的共鳴;通過自由讀、同桌互讀、師生合作讀、聽電腦範讀等多種形式的讀法讓學生與文本親密的接觸,對文本有更深的認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有了主動探究的重要基礎。因此,上課伊始,我播放動畫片《神筆馬良》,讓學生也想擁有夢寐以求的馬良的神筆,“假如文中的小朋友也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他會做些什麼?”孩子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去文中看看啦。帶着問題自由讀課文,遇到不會讀的字拼讀課文下面樹葉裏的拼音。

課標強調,語文學科應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爲重點。我提取了第三小節作爲重點講解,創設情境體會西西的不幸,並通過老師的範讀,讓學生更能入情入境地讀出對西西的不幸,從中體會小作者對朋友的關愛。此時,學生對閱讀文本有了企盼和渴望。在教學中我再現文本的場景,幫助學生感知、理解文本,並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讀懂文中的人,讀出特有的情。這樣既滿足了學生個體的情境體驗,又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的習得,最終的目的是表達。記得一個外國作家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詩人。是的,兒童充滿想象力、創造力。在上課交流的基礎上,讓他們也仿照作者的樣子,把自己的願望寫成一首小詩,或者用手中的畫筆畫下來。

實踐中反思:

在研磨的課堂中,反思我的誤區:

一、背教案上課,忽略了課堂的生成

葉瀾教授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如果教師忽略課堂上動態生成的東西,教學處於靜態化、程式化。一次次失去了培養學生髮展的機會。如寫“食”字前,“食”與“良”作了比較,學生觀察了這兩個良字的不同,在寫的時候,我還是按照以前的習慣把“食”的最後一筆寫成捺,學生髮現以後說:“老師您寫錯了。”我覺得不好意思,立刻把它擦了。其實可以利用這個生成,及時表揚這位同學,並讓其他同學也來觀察,老師寫的“食”錯哪兒了?讓學生對“食”字的寫法有更深的瞭解,以後養成善於觀察發現的好習慣。有如,我寫完“場”字時,學生說:“老師您寫得好漂亮。”我當時只是笑了一笑,沒有總結我寫得好的原因。如果我當時這樣說的;“謝謝您的誇獎,老師寫字的時候做到了:一、觀察字形的特點,注意關鍵的筆畫。二、邊寫邊思考每一筆該從哪起筆,三、對照檢查。也就是平時老師強調的一看二寫三對照。學生會因此有啓發,課堂也會因此更精彩。

二、課堂浪費,不懂得取與舍

我採用隨文識字,遵循孩子的年齡特點,通過“四讀”文本,識記字的音、形、義,但教學方法還是和一年級時一樣,目標沒有更好地提升。記字的方法學生已經積累了,就不用再去教學生如何去記憶,可是還是在識記字形方面浪費了很多時間,我應該放手讓學生去發現、用自己的方法去識記。二年級了,不在是隻是識字了,應該學會遷移運用,學會用生詞說話,在環境中識記。檢查學生掌握的情況,爲了保證課堂時間,總喜歡叫一些優生回答問題。其實中下面的學生更值得關注。又如,有些環節可以要也可以不要的,儘量不用,儘量多一些時間讓學生識字、寫字。

三、忽略了以學生爲主體

評價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是看教師講得多麼的精彩,而是檢查學生學得如何。教師一味地按着教案來上,每一個環節的時間算好了。備課的時候忽略了學生,上課的時候也是爲了完成一節課而上。學生再也不是學習的主人,被老師牽着鼻子走,這樣課堂就留下了很多遺憾。

面對課堂中出現的誤區,我思考如何走出這個窘局:

一、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點燃學生的智慧的火花,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課堂就成功一半了。課堂上我會安排多種形式的讀,如一讀,自由大聲地讀通課文,在文中遇到不會讀的字藉助拼音多拼讀幾次,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學習的主動權掌握在學生手中;二讀生字寶寶請同學們讀書(其實是自由讀課文,只是說法不同),只要遇到生字寶寶多打幾次招呼(多拼讀幾次),並且認一認、記一記;老師在這兩個環節只是一個引領者,完全讓學生自主地學習。三讀是“爭當讀書小能手”的遊戲,形式是同桌互讀,爭當讀書小能手,以遊戲的形式出現讓學生讀得更有興趣,四讀是聽電腦(或老師)範讀,適當給學生放鬆的時間,也給學生一盞指明燈,起到範讀正音的作用。這四讀也是爲識字作鋪墊的,隨文識字。

二、放手讓孩子自學,老師激勵再激勵

每個教學環節完成後,老師都要有激勵的話語,讓孩子更好地投入下一個環節,也對他們的付出給予肯定。比如孩子完成第一次讀書之後,我說:“你們讀的很認真、很投入,熱情地與字寶寶打了招呼,要想交上好朋友,一定要記住它們的名字和樣子(也就是音和形)。所以生字寶寶請你們再讀課文,遇到生字寶寶停一停,記一記。又如寫字環節,我說:“書法家的字寫得漂亮,都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你們發現了什麼?怎樣寫好關鍵筆畫?低年級的孩子愛讚美,愛表現自己,激勵是不可缺少的。

三、教師是引導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老師講40分鐘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40分鐘要指導學生讀書不容易,老師應該在40分鐘裏充分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孩子學習的能力,激發他們學得有效,學得充實。葉聖陶先生說:“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強調的是“自讀自悟”。新大綱也指出,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髮表獨立見解,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教師只是引導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如每一次讀書,老師都有明確的目標,學生除了讀通課文,還要思考課文講了什麼?讓學生有目的地讀書,做到“自讀自悟”。

四、目標明確,形式多樣

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是學生的有效學習,其核心是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教學是否有效,關鍵是看學生的學習效果,看有多少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有效學習,取得了怎樣的進步和發展,以及是否引發了學生繼續學習的願望。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新課標要求低年級學生會認常用漢字1600至1800個,會寫800至1000個。這艱鉅的任務將成爲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我們根據教材編排的特點,隨文識字和集中識字有機結合。採用“四讀法”,一讀,學生自主初讀課文,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二讀是學生讀中識記生字,三讀是檢查學生讀或師生合作讀,邊讀邊出示字卡,四讀是錄音或老師示範讀,這一教學過程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徵,從學生心理出發,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這種的教學模式省時高效,課課通用,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

二年級下冊優秀教學反思 篇七

一、以理解品悟帶動朗讀指導

語感的形成莫過於多讀多思,而處在二年級的學生們則似乎更應在多讀中錘鍊這一語文能力。如果是機械的進行朗讀指導,那學生得到的只能是暫時性的伎倆,而並非內化的終生能力的修契。所以,在引導學生品文悟情之後,讓學生再帶着自己的感覺去讀去聽去評去品去揣摩,比如:教學“江凡在鎮靜中摸索到出口”這一個片段,我讓學生換位體驗人物此記得的心理“只有誰在問?也許人人都在問,怎麼辦?但只有誰在思?卻唯獨有江凡?江凡能思得久嗎?(不能)比較文中的思索了一下,與思索了一會兒,有何差別?”這樣引導學生多次走進人物內心,在比較詞性的同時,也領悟到了朗讀的關鍵,我想這纔是真正的語文教學。

二、以情境體驗帶動詞意的理解

如何讓學生理解火勢來得快且兇的畫面,我抓住了第二自然中的“迅速蔓延”,通過生動形象的手勢讓學生在緊張的語勢中體會,同時藉助手勢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以書法的角度帶動書寫的習慣形成

這一點,做得不夠到位。主要是本人的書法素養並不高,同時一直覺得二年級的孩子初步識字還是以寫爲主,只要一筆一畫紮紮實實寫端正即可。但有一位同仁卻提出應有意滲透書法的意識,在引導書寫漢字時才能更生動和規範,本人是認同的。所以在今後的識字教學上還會更花精力和時間。

二年級下冊《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八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瞭解除法的含義。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課前的導入部分,我採取講故事的形式,這樣爲學生創設了故事情境,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使學生在故事情節中開始新知識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處於積極狀態。在學生幫助小兔子解決問題的時候,讓學生以自己的學具代替蘑菇進行平均分,然後讓學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學生眼、手、口、腦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自然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可能是學生動手操作次數不多,使得學生對“平均分”這個概念理解得不是很透徹。在練習中,題目從理解上就出現了困難,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的確有一定難度,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尤爲重要,而在練習處理中,教師的指導不是很到位。

另外整節課的教學我還應該多用些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肯定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更加喜歡參與到數學課中來。

二年級數學下冊全冊教學反思 篇九

國小生要認識除法,必先認識平均分。認識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裏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除法的基礎。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認識除法含義的基礎,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只有充分經歷平均分物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並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爲認識除法建立基礎。因此本節教學的“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的基礎,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

出於低年級國小生喜歡動手操作,在具體形象的情境中獲得知識的特點,課堂上,我充分利用學具盒中的小棒,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規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將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識的過程過程中去。

1、新課開始,從幫猴媽媽分蘋果入手,利用幫猴媽媽分蘋果的故事引出分東西,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進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讓學生在分蘋果的情境中自主發現: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3、通過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分蘋果的時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說分的過程,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4、在教學“試一試”時,讓學生再次操作學具,按要求分物體,通過分,觀察、交流,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全過程,體現分的多樣化,從而得出:把一些物體每幾個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整個活動都是在學生通過動手分學具的過程中,達到了全員參與。識平均分”教學“認反思通過自己親身的體驗、親自動手實踐,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經歷分學具的過程,使學生明白“每幾個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學生在擺一擺、分一分、圈一圈、說一說的過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爲學生後續學習認識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年級下冊《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十

除法是國小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得尤爲重要。

國小二年級的學生,喜歡動手操作,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數學教學中設計動手操作活動既可以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比如通過學生分春遊食品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並敢於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給大家。

本節課的設計是由任意分引出平均分,由一般現象引出特殊現象。選兩位同學分給他們練習本,其中一人給1個,另一人給3個。請下面的同學發表看法,有的學生說不公平,我追問:怎麼才能做到公平?一位學生跑上去從3個練習本的學生手中拿出1個給另一位同學,自然而然引出了平均分。這說明學生對平均分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我下一步的設計是通過分食品重點理解平均分藉助同樣多,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再通過大量的判斷練習來加深對平均分的認識,得出平均分的概念。

操作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平均分,操作同樣可以讓學生自己探索出如何平均分,發現多種方法。學生通過把15個桔子平均分成5份,找到了幾種分法,並選擇出最好的方法。突出了除法的本質屬性:把一個數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

在建立平均分的表象的基礎上,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認識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稱,掌握除法算式的讀寫方法。

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後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