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小班幼兒個案觀察記錄與分析措施【新版多篇】

小班幼兒個案觀察記錄與分析措施【新版多篇】

幼兒園小班觀察記錄 篇一

觀察背景:

結合本園特色和教研開創了泥塑區。泥塑區遊戲所需材料主要有:白泥、川泥、紫砂泥、輔助工具、泥漿、環保紙、墊板、桌布、水源、顏料。在環境創設方面:主要爲幼兒提供牆面、桌面、圖例的支持,供幼兒遊戲,在遊戲中發現的問題,解決的過程在牆面上體現。本班幼兒在小班的時候特別喜歡玩紙粘土,並且捏出來的造型都可圈可點,到了中班開創了泥塑區,孩子們更是喜歡的不得了,喜歡用陶泥製作各式各樣的作品。在遊戲中我們主要是和孩子們一起進行遊戲,一些簡單的技法需要教會他們,然後在捏泥的過程中進行指導

觀察目標:幼兒在區域活動時自主遊戲情況

觀察過程分析與措施:

今天活動區時間開始了,有四個小朋友選擇了泥塑區,分別是潼潼、一一、小葵和帥帥。爲了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爲習慣,我們所有的遊戲材料都是需要孩子們自己動手擺放,所以他們四個先一起鋪好了桌布,然後潼潼取陶泥,一一負責拿工具和圖例,帥帥和小葵拿泥漿和打水,很快,他們四個都坐了下來。然後我們開始商量今天做什麼作品。潼潼先說自己要把前兩天做的作品塗上顏色,再捏新的作品。剩下的三個小朋友說捏雪人,然後帥帥看到了圖例上的奧特曼就說自己想做一個奧特曼,可是他們三個人又想一起做,然後我就說:“那我們把做好的奧特曼和雪人放在一起,叫做奧特曼與下雪天,好不好?”他們聽了都特別開心的說:“好”。

然後就開始了遊戲,首先根據圖例他們會判斷出自己先捏什麼,後捏什麼,然後再根據教會他們的技法一一拼湊起來,捏了幾分鐘後,小葵先提問了:“胡老師,爲什麼我剛捏了一個身體,陶泥就快沒有了呀?”我沒有直接回答她,而且一一搶先回答說:“小葵,老師說過,每一袋泥就做一個作品,你捏的雪人的身體太大了,所以泥都用沒了。”說完,我幫助小葵一起把泥又重新分了一下,然後重新做了起來。在遊戲中我發現他們如果誰拿不到水瓶用水,其他人都會幫忙傳遞一下,相對於小班來說,中班這個時候,他們已經初步萌發了合作的意識,在遊戲中經常一起做,一起完成任務。

還有在遊戲中帥帥發現自己在連接奧特曼的身體的時候總是粘不住,會掉,我告訴他如果有什麼困難了不僅僅可以來找我問,還可以看看牆面上的照片可不可以幫他解決問題,最後他通過牆面上其他小朋友解決的方法,也解決了自己的困難,這是其他小朋友之前來泥塑區玩的時候發現的問題和困難,我們都及時的記錄下來,並且做成孩子們容易理解的形式,讓他們通過牆面獲得好的方法和經驗,支持他們進行遊戲。

最後活動區結束的時候,他們一起把所有遊戲材料都收了起來,拿着奧特曼和雪人進行了分享,在分享的時候,潼潼說:“他們三個一起捏的,我自己在塗顏色,我也想跟他們一起捏。”我說:“沒有關係,以後去泥塑區還可以和別的小朋友一起完成一個作品。”最後很多小朋友表示想到泥塑區進行遊戲。

分析與措施:

泥塑區進行遊戲是結合了我園的傳統文化特色,讓孩子們有機會體驗傳統的民間手工藝術,班中老師也進行過相關的培訓學習。

在玩陶泥動的過程中首先發展的是孩子們的小肌肉能力,這種細小、要求精緻的活動對他們的小肌肉發展特別有利,其次培養了孩子們自主遊戲的發展,因爲在活動中老師的參與成分並不高,只是一方面是教一些技法,另一方面組織一下游戲規則,所以孩子們的主動性的到了大大的發揮,遊戲中靠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想法。

因爲泥塑區也是剛剛處在起步階段,很多內容我們還沒有實踐,在活動中對於出現的一些新的狀況,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的進行探索,然後把更好的方法和技巧傳遞給孩子們,使作品更精緻、使活動更完善。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我們也會及時反思和調整遊戲的玩法和技法,讓孩子們喜歡上玩陶泥,樂於動手、敢於創造。

幼兒園小班觀察記錄 篇二

觀察對象:迪迪

觀察內容:今天在課間休息時,我無意間看見朱迪在吃瓜子,於是靈機一動把他叫到我身邊,問他“你怎麼又帶瓜子來園啊?既然帶了也不能自己一個人吃吧,把你的瓜子也贈送給別的小朋友吃點吧。”繼而轉向其他小朋友說:“迪迪要跟你們大家做好朋友,還帶來了瓜子給你們吃,你們喜歡他嗎?同時順勢引導小朋友一起謝謝迪迪。得到了小朋友的讚賞迪迪也非常的高興。我問他:“知道朋友爲什麼喜歡你嗎?”他說:“因爲我也對他們好”。

分析及措施:

迪迪是個很頑皮的孩子,在班級裏很不受大家的歡迎,通過我的這次引導,迪迪與班級小朋友之間有了一次心與心的交流。發現了迪迪可愛的一面,他也和班裏所有孩子一樣,希望得到班級所有小朋友的喜愛我追捧。

通過我的這次引導,我要讓他們知道,你對別人好,人家也會對你好的簡單道理。教給他們一些與人交往的技巧,有利於他與別人融洽的相處,更好的與人交往。

幼兒園小班觀察記錄 篇三

觀察背景:

對蝸牛非常感興趣,喜歡觀察並願意分享自己的發現。

觀察目標:

觀察瞭解幼兒對蝸牛的興趣與認知。

觀察過程分析與措施:

7:40入園:蜜蜜今天第一個就來到了幼兒園,和老師親切的打招呼後,就開始做自己的事情,脫外套,疊衣服然後裝入衣服箱子裏,裝好後,就來到了植物角,她先是小心翼翼的用手把蝸牛上面的蓋子打開,然後探着頭往裏面看,看了一會,轉身對我說:“黃老師,蝸牛在哪呢?”我說:“是不是藏在苔蘚下面了,你可以用鑷子把苔蘚扒開看看。”蜜蜜聽了,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然後拿起旁邊的鑷子,輕輕地把苔蘚加起來一些,然後大聲的說道:“蝸牛真藏在下面。”這時陸陸續續也來了很多的小朋友,他們也跟着一起看着,蜜蜜還開心的跟身邊的麥子說;“蝸牛喜歡捉迷藏。”然後她們兩個都開始哈哈大笑起來。

9:00戶外前:先喝完水,整理好衣服後的孩子們開始選擇自己喜歡的遊戲進行自主活動,蜜蜜又來到了自然角,這次她還拉着麥子和她一起,這次的小蝸牛沒有“藏起來”,而是爬在了蓋子上面,蜜蜜對旁邊的麥子說:“你看蝸牛爬出來了”。說着她還用手摸了一下,蝸牛瞬間縮了回去,麥子也學着摸了一下,蝸牛整個縮到殼裏面了,這時旁邊的羽真看到也要用手摸,蜜蜜趕緊伸手阻止,說:“別摸他了,蝸牛都害怕了。”這時戶外的音樂想起了,蜜蜜看着蝸牛,然後轉身拉着麥子去排隊了。

11:50午飯後:今天的蜜蜜很快就吃完了午飯,送碗洗手後,就又來到了植物角,這次的小蝸牛爬在蓋子上,蜜蜜認真的看着,一會還拿來了放大鏡,對着蝸牛又開始看,我問道:“蜜蜜,你都看到了什麼?”蜜蜜說:“蝸牛的身上白白的,上面有很多的花紋。”說着她用手指了指,但是沒並沒有碰觸,我問道:“你怎麼不摸摸它呀?”蜜蜜說:“小蝸牛膽子太小了,一碰它它就縮回去,就看不到了。”

本月班級開展了蝸牛的主題活動,並在植物角中養殖了蝸牛,孩子們經常會去那裏觀察和了解蝸牛的外形特徵。但是時間久了去的人就少了,可是蜜蜜一有空就會去看一看,還經常會說一些自己的發現,並得到老師的表揚,於是去的次數更多了,觀察的也更細緻,而且蜜蜜在班裏也是一個非常文靜的小姑娘,喜歡動腦筋,上課時經常會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

通過這次觀察我們會利用區域點評、過度等環節,請蜜蜜將自己的觀察和發現跟小朋友進行集體分享,調動更多孩子參與觀察的積極性。結合家園共育,與蜜蜜的家長進行溝通,將蜜蜜在園的行爲和家長進行反饋,提出表揚,並鼓勵蜜蜜週末的時候可以將小蝸牛帶回家照顧,並和爸爸媽媽一起蒐集更多的知識和大家分享。

小班幼兒個案觀察記錄與分析措施 篇四

一、觀察對象:

幼兒姓名:天天

性別:男

年齡:3歲

幼兒表現:天天是小班的孩子,看起來聰明得意,感覺是一個比擬淘氣的孩子。可是他媽媽卻告訴我,天天是一個異常內向的孩子,平時在家話不算多,出去玩都只跟家裏人玩,只要有別的小朋友靠近了,他就會讓步,寧可不玩。他是一個行爲表現比擬特殊的孩子,表現如下:

1.性格內向,不喜歡和別人接觸,更不願主動交流。

2.話語少,和老師交流少,不和小朋友交流。即使偶然和老師講話,也總喜歡把手指含在嘴裏,顯得異常緊張。在區域活動時,所有的小朋友都進了自我喜歡的區域,天天卻不會參與任何活動,一個任坐在自我的位置上拿着區域卡,看着其他小朋友玩。

二、情景分析

天天剛上幼兒園,難免會有入園焦慮,不喜歡和別人交流很正常。但時間久了,所有的小朋友都漸漸熟悉起來,都能開開心心來上幼兒園,天天還是這樣,早上緊緊抱着媽媽的脖子不放開。據理解,天天多數時間都是在家裏玩玩具度過,遇到幼兒園生疏的環境和生疏的人,他更加沉默,缺乏自信。

三、觀察記錄

有一天孩子們午睡時,我特意坐到天天的牀邊,等他脫下鞋子後,大聲的表揚她:哇,天天太厲害了,會自我脫鞋了,來,讓老師抱一抱。我溫順的抱起她,第一個給他蓋被子,微笑的看着他入睡,這時,他說話了,雖然很輕,可我欣喜的聽見了:我在家媽媽教過我的。我又俯下身來,用手摸了摸她的頭:你真是個能幹的孩子,老師真喜歡你,老師陪你睡覺好嗎?他含羞的點點頭聽話的'閉上了小眼睛。

四、指導策略

(一)家長工作方面

利用家長接送幼兒時間與家長交流教育觀點及方法,反應孩子在園表現,提議家長多騰出時間親近孩子,固定時間與孩子進展交談,引導孩子說出自我身上發生了什麼興趣的事,有沒有認識新朋友等等。日常生活中多創造他與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時機,晚飯後或者節假日帶孩子出去玩耍,供應交往鍛鍊的時機,鼓勵孩子與小朋友分享玩具等等。

(二)語言教學活動

爲了讓孩子儘快熟悉新的生活環境,異常組織了語言教學活動,讓孩子對團體進展理解和接納,鼓勵天天接觸新朋友,把自我介紹給大家認識,主動與小夥伴兒打招呼,並且鼓勵他,表揚他,幫他逐步建立自信心。

五、效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關注,天天有了很大的轉變,由原先不喜歡說話的小朋友變得願意參與同伴遊戲,體驗到了同伴、老師、父母的關愛,體驗到了與同伴7 /交往的樂趣。天天變得開朗多了,偶然也會過來抱抱老師,看着他一點一點進步,心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