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多篇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多篇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 篇1

新課程標準就閱讀要求我們做到: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嘗試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重視默讀,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讀書的訓練,力求讀透、讀精,即要透過閱讀培植學生自我感受以及理解、欣賞和評價的潛力,又要讓學生在閱讀的實踐中體驗語文情感,豐富語文的積累。《玩出了名堂》這篇課文,我就是朝這個要求做的。

課一開始我就抓住學生觸動最大、印象最深的“名堂”展開讀書交流。這樣能夠激起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對列文虎克的偉大發現有充分的認識,對列文虎克本人充滿敬佩,爲接下去感悟列文虎克爲什麼能夠取得如此偉大的發現做好充足的鋪墊。我從文尾出發(最後一自然段)幫忙學生明確這個大名堂是指什麼,並透過朗讀告訴大家,列文虎克玩出了什麼成績。緊之後,引導學生深刻感受列文虎克玩出的名堂到底有多大。

列文虎克的偉大成績在學生頭腦中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導學生回過頭來看一看,找到課文2、3、4段講了列文虎克玩的過程。這就進入到了本節課的第三大環節,思考列文虎克一步步玩出了怎樣的花樣。在一步步地理清故事脈絡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概括文章主要資料。於點評中讓學生明白:象這樣好好細讀文章,用簡潔的話語,列出重點情節,能夠幫忙我們很好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資料來!這一環節下來,學生既理解了資料,又發展了語言,還體會了學法,凸顯了環節的整合,增強了實效。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 篇2

《玩出了名堂》這篇文章講得是荷蘭人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並在工作之餘消遣磨鏡片,做成放大鏡,突發奇想發明了顯微鏡,進而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這個有趣的故事,全文貫穿一個“玩”字,他的重大發明創造,都是在玩中完成的,也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過程中善於官場,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啓發學生在玩中也要細心留心觀察。

“名堂”在課文中的意思是發明與創造。因此,在教學中,我時時把“玩”與“名堂”緊密聯繫在一起引導學生學習。

1、《玩出了名堂》一文的教學要貫穿一個“玩”字。初讀課文,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發明創造是在不經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實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過程中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一開課就可以以“玩”爲線索,針對課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2、朗讀是學生心靈與課文之間的對話。引導學生感受感悟也是閱讀教學的重點所在。在朗讀時要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思考討論,挖掘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個性表達。讓學生在讀讀議議中增強感悟,豐富體驗,得到情感的薰陶,思想的昇華。

3、抓住重點語句理解。列文虎克的偉大成績在學生頭腦中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導學生回過頭來看一看,找到課文2、3、4段講了列文虎克玩的過程。這就進入到了本節課的第三大環節,思考列文虎克一步步玩出了怎樣的花樣。在一步步地理清故事脈絡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於點評中讓學生明白:象這樣好好細讀文章,用簡潔的話語,列出重點情節,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來!這一環節下來,學生既理解了內容,又發展了語言,還體會了學法,凸顯了環節的整合,增強了實效。

文章學到這裏,玩出了花樣的學習也就告一段落了。再出示“名堂”的三種解釋,請大家思考:列文虎克爲什麼能夠玩出這麼多的花樣?取得如此的成功?我們能夠從中體會出什麼道理呢?學生靜下心來,回顧列文虎克玩出花樣的過程,會有所感悟。“因爲,所以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如果,列文虎克就不能玩出大名堂。”總結出列文虎克玩出大名堂背後的祕密。即:持久的興趣;無比的耐心;細緻的觀察;用心的思考。

隨着課堂學習的逐步深入,學生一步步走進了列文虎克的內心世界,一次次加深了對列文虎克玩法的認識,最終,水到渠成,明白了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從中經歷了真切地閱讀體驗,收穫了寶貴的閱讀方法。此時,出示列文虎克的一句名言:要成功一項事業,必須花掉畢生的時間。——列文虎克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 篇3

《玩出了名堂》說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利用看守大門工作的清閒磨鏡片,做成放大鏡,在玩放大鏡時,突發奇想,把兩片放大鏡放在一起有了驚人的發現,隨後做成一架簡單的顯微鏡,進而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觀世界。

課文以“玩”爲線索,以“名堂”爲中心,因此我在教學時把“玩”與“名堂”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以“列文虎克是怎麼玩的?玩出了什麼名堂?”作爲貫穿全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問題。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嘗試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讀書的訓練,力求讀透、讀精,就是要通過閱讀培養學生自我感受以及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又要讓學生在閱讀的實踐中體驗語文情感,豐富語文的積累。

在教學過程中,我想方設法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大膽地表現自己,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如課文導入時的談話,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問學生平時愛玩什麼?在玩中你有哪些樂趣和收穫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揭示課題後,我讓學生圍繞課題說說你想知道哪些問題?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誰玩出了名堂?玩什麼?怎樣玩?玩出了什麼名堂?接着讓學生根據這些問題自學課文,讓他們在讀中理解和感悟,使他們初步瞭解了課文的大概內容。

閱讀是讀者個性化的行爲,閱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閱讀教學是爲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與理解。當檢查完學生對詞語和多音字的掌握後出示:列文虎克玩( ),又玩( ),發明了( ),發現了( )。學生能根據課文的內容回答出來。

個性閱讀的意義還在於: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思想產生碰撞,自然會產生一些個人體驗。

教學課文第三段和第四段時,我主要採用了“讀悟法”進行教學,這不僅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還給他們充足的思考空間。學生就在這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中通過朗讀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平實,獲得了情感的昇華。同時在朗讀的基礎上引導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學生才能把書讀進去、讀出味來,學生的感悟才深入,才能悟到讀書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我通過讓學生劃找句子後問學生:當列文虎克磨鏡片和發明顯微鏡後發現微生物後,他會想些什麼?你又想對他說些什麼?接着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如:指名讀、小組讀、男女生讀、師生比賽讀,使學生在讀中理解了課文的內容,體會到列文虎克愛動腦筋的可貴品質。我還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閱讀微生物的小資料,讓學生進一步領會許多發明和創造都是玩出來的。

這節課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如:當揭示課題後,我問學生:名堂是什麼意思?學生回答不出來。這個問題可放在學完三、四兩段後進行,學生就能說出“名堂”的意思是“成就”的意思。其次在教學“他用顯微鏡觀察水……比地球上的居民多得多”。這句話時,如果配上一張“一滴水在顯微鏡下”的圖片,學生學習的效果應該要好得多。

教師應該立足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挖掘和培養,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引導“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在深入地探究中獲取學習的樂趣,體驗語文的魅力。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 篇4

“名堂”在課文中的意思是發明與創造。因此,在教學中,我時時把“玩”與“名堂”緊密聯繫在一起,以 “列文虎克是怎樣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爲貫穿全文教學的一個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玩耍與發明創造是有聯繫的。其次,引導學生從故事中受到的啓發是教學的重點之一。本課實質上是講觀察、好奇心和求知慾是科學創造和發明的出發點和原動力。在學生學習了本課後,我讓學生舉例說說有關這方面的事例,讓學生受到更深刻的啓發,體會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留心觀察、善於思考的必要性。

本課值得我反思的地方是,我在傾聽學生回答問題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表現在,好幾次學生沒有讀完或者回答完問題,我就迫不及待地接話了。還有當學生出現口誤或者不規範的表述時,我也沒有在第一時間發現並予以糾正,這樣容易讓錯誤在學生腦中紮根,是值得引起重視的行爲。這些都是我在教學中需注意的地方,不過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爭取使學生學有所得,促使教學有效化。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 篇5

由於第一課時學生已經能夠將課文內容理解,並能講述這個故事了,所以本節課的時間就放在學生彙報自已受啓發的部分,互相交流感受後,重點放在了小練筆上,平常我們都愛玩,讓我們來寫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穫吧。由於講課時交流的時間較長一些只剩餘十分多鐘時間來寫小練筆,而我又急於求成,不想把課堂上的內容推到課下就一個勁地催學生要快,並時刻提醒學生還剩幾分鐘就要交流了,而我越是急燥學生卻越寫得慢,下課時沒來得及交流我就要收寫完的同學的作品,學生們匆匆收尾,我看到許多學生都沒來得及細細思考,顯然課堂上的十來分鐘時間浪費了。

第二節課進行教學時我吸取了教訓,交讀課文及單個交流感受的時間放短,節餘二十分鐘時間給學生作爲練筆,並和學生談話使學生先確定了內容,下筆前我一面告訴學生不要慌又叮囑學生注意節約時間,這次明顯學生寫得質量高出了許多,未下課前已有學生寫完了,我讓這些學生站起來讀自已的作品,學生讀得興趣很高,下課時已有百分之八十的學生寫完了,而也有七八個學生讀了自已寫的。看來課堂上自已首先不能急燥先亂了陣。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 篇6

《玩出了名堂》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的課文。課文講荷蘭人列文虎克利用看守大門工作的空閒磨鏡片做放大鏡,在玩放大鏡過程中做了一架簡單的顯微鏡,從而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貫穿一個“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發明創造是在不經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實不然,正是他在玩的過程中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

這篇文章緊扣觀察的主題,目的是啓發學生在平時的玩耍、遊戲中,如能細心觀察,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可能會有所發現,從而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觀察事物的習慣。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擬達到以下目標:

1、複習上節課的生字詞,達到鞏固效果。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瞭解列文虎克是怎麼“玩出名堂”的,並啓發孩子們在平時玩耍時,要細心觀察,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

教學過程:

1、導入。課文的題目是《玩出了名堂》,可以讓孩子們說一說自己平時喜歡的遊戲和在玩中的體會,即從“玩”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2、課文以“玩”爲線索,以“名堂”爲中心,五個自然段,段段寫了“玩”,“名堂”在課文裏的意思就是發明和創造。因此,在教學中,將“玩”和“名堂”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以“列文虎克是怎麼玩,玩出了哪些名堂”作爲貫穿全文教學的一個問題。

3、文中第三、四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從三個方面寫了列文虎克是怎樣玩出名堂的:一邊看門,一邊磨鏡片;再次玩放大鏡,把兩片放大鏡放在一起,發明了顯微鏡,接下去寫的是在玩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了微生物。這一部分,讓學生多讀,讓他們帶着問題去思考,去發現。

4、引導學生讀課後的資料袋,瞭解微生物的常識。

5、拓展訓練:受文中主人公的啓發,趁熱打鐵,讓學生說一說平時在玩中的樂趣和收穫。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 篇7

《玩出了名堂》這篇課文寫的是列文虎克玩文放大鏡玩出名堂的事情。

在教學中,我從“玩”字入手,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瞭解本課中的“名堂”是指列文虎克的新發現。這節課學生參與熱情很高,特別是一些男孩子對這樣的科學知識學得很有興趣,並能通過自己閱讀,學懂課文。而我在教學時也理所當然地認爲列文虎克玩放大鏡而發明了顯微鏡從而發現了微生物。當課後我與教研組的老師聊起時,才知道原來顯微鏡不是他發明的',是一個叫詹森的眼鏡製造匠人於1590年前後發明的。怪不得課文中只提到他“做成了一架簡單的顯微鏡”,沒有提到“發明”。看來是我在備課時,太粗心,沒有對文本進行仔細咀嚼。我又查閱了資料,原來列文虎克不是無意磨鏡片,而是由於買不起放大鏡,偷學了磨鏡片的技術。回去研究後才製成了簡單的顯微鏡,並且在後來又製成了當時世界上放大倍數最高的顯微鏡。回到課堂,我向學生道了歉,並糾正了這個知識性錯誤。

看來對於每一篇課文我還需要咀嚼得更細一點,把教材摸得更透一些。我又回想起了我讀師範時,老師教給我們的:“備課時,備教材和備學生很重要。”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 篇8

《玩出了名堂》這篇課文寫的是列文虎克玩文稿大鏡玩出名堂的事情。

在教學中,我從“玩”字入手,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瞭解本課中的“名堂”是指列文虎克的新發明、新發現。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學習討論題:列文虎克每次是怎麼玩的?他都玩出了哪些名堂?設定了學習任務後,我讓學生多形式、多次數地閱讀文章,讓學生儘可能地報取更多信息。然後,在回去答問題時,我通過提示讓學生抓住以下要點:他有哪些新的想法?哪些新的玩法?又有哪些新的發現?最後進行角色轉換,假如你是列文虎克,這樣改變一下玩法,就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你的心表會是怎樣的?心裏會怎麼想呢?這樣,學生通過閱讀,很容易就能解決學習討論題,完成學習任務。於是我趁熱打鐵,問:“通過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玩也不是件壞事。”有的說:“玩就玩些有意思遊戲,打人、瘋鬧玩不出名堂。”有的說:“要想玩出名堂就要善於觀察,勤於動腦。”課堂在愉快中結果。

課後我想:這節課之所以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而且學生參與熱情高,主要是預習討論題設計合理,且結合了年部語文研究主題,讓學生充分想象,使學生入境學習,加之課堂上閱讀充分,課前預習到位,因此課堂收到了好的學習效果。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 篇9

《玩出了名堂》這篇文章講得是荷蘭人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並在工作之餘消遣磨鏡片,做成放大鏡,突發奇想發明了顯微鏡,進而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這個有趣的故事。全文貫穿一個“玩”字,他的重大發明創造,都是在玩中完成的,也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過程中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啓發學生在玩中也要認真觀察,仔細思考。

我講這節公開課時,是由學生對於玩有什麼看法討論入手,引出作者的看法,進而引出列文虎克玩出了名堂的例子,讓學生進入列文虎克玩的情鏡中,模仿他的玩,邊玩邊體會在玩的過程中應注意什麼、學習列文虎克什麼。最後體會列文虎克的發明是多麼了不起,啓發學生在生活中也應該怎麼樣。

在講課之前,我覺得這節課應該會是一節很生動的課,有時也會因我的幽默語言而發笑;講課時,發現自己說得很多,特別是導語部分,學生確實讀的很少,致使讀寫結合沒有按計劃處理,感覺沒有預期的效果好,但還沒有覺得這是一節很失敗的課。

講課後,老師們給我做了全面的評價,戴校長:課前的準備工作做的充分,課程設計的緊湊,戰線有點長,導致沒有時間上生字詞,覺得要提前把生字詞解決掉,或是要花時間檢查學生預習生字詞的情況。

楊校長:別人沒用過的方法,試用是一個亮點,通過上公開課,大家商討,共同提高。打破傳統,有探究意義,讓我們的教學豐富多彩。楊松剛:最後下課前沒有按要求完成任務。其他教師都是一些帶有激勵的話語。

如果再講的時候,我會讓學生多讀課文,提出幾個重點性的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多討論多說,學生除了學還要練習,進行反饋,做到學練結合。老師只要做好引導、評價與總結就可以了,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評價很重要,課堂學生的積極性可能就因老師的某一句話就調動起來了,光老師有激情是沒有用的。但我卻是無論學生有沒有激情,我總是充滿激情,讓別人看來也許很傻!

我知道我的課堂總是我說的多,但是很難改正,我其實還沒有徹底深入進去,要不然也會進步很快的。事實有時候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在實際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說明我對這堂課的駕馭能力還不夠,要儘快妥善處理。知道自己的缺點,我會努力改正!加油!加油!加油!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 篇10

對於三年級的小孩子們,這是一篇較接近他們生活實際的課文。講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做成放大鏡玩,接着又做成簡單的顯微鏡,進而發現了微生物世界。全文緊扣題貫穿一個“玩”字,啓發孩子們學習列文虎克的這種在平時的玩耍、遊戲中細心觀察、善於思考的習慣。

在實際教學中,先讓孩子們瞭解有關顯微鏡的知識,收集有關微生物的資料,然後以課題入手讓學生質疑,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走進教學。

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注意培養孩子們獨立識字的能力,用自主識字的方式進行,重點提醒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等。

教學中,以“列文虎克是怎麼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爲貫穿全文的一個問題,讓學生們帶着問題去閱讀。重點研讀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從三個方面寫列文虎克是怎樣玩出了名堂的:邊看門,邊磨鏡片,玩出放大鏡,發明顯微鏡,發現微生物。通過細讀文章,用簡潔的話語,列出重點情節,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來。這一環節下來,學生既理解了內容,又發展了語言,還體會了學法,凸顯了環節的整合,增強了實效。

隨着課堂學習的逐步深入,學生一步步走進了列文虎克的內心世界,一次次加深了對列文虎克玩法的認識,再請大家思考:列文虎克爲什麼能夠玩出這麼多的花樣?取得如此的成功?我們能夠從中體會出什麼道理呢?學生靜下心來,回顧列文虎克玩出花樣的過程,會有所感悟:持久的興趣;無比的耐心;細緻的觀察;用心的思考。最終,水到渠成,明白了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從中經歷了真切地閱讀體驗,收穫了寶貴的閱讀方法。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 篇11

《玩出了名堂》是教會孩子學會觀察,觀察身邊的人和物,發現自然界的祕密,對於這樣的文章,孩子普遍比較感興趣。在課的設計中,我用一個“玩”字貫穿始終。在初讀課文時,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發現創造是在不經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實不然,正是他在“玩”的過程中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針對這點,在課的開始,我就從課文整體入手,以“玩”切入,讓學生說說自己平時喜歡玩的遊戲和玩中的體會,然後讓學生玩鏡片,由此定準“玩”和“名堂”兩大基調,讓學生很快地、自然而然地進入角色,進入情境。

在講讀課文中,我主要採用了“讀悟法“進行教學,不僅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更加充分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學生就在這充足的時間、空間中。通過朗讀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平實,獲得了情感的昇華。同時在朗讀的基礎上引導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這樣,學生才能把書讀進去、讀出味來,學生的感悟才深入,才能悟到讀書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課的最後,也就是在學生通過學文受到感染和啓迪之後,我趁熱打鐵,讓學生寫一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穫,我讓學生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讓學生從文本走到文本外,有超越了文本。

但在課堂中,還是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整節課下來,比較輕鬆,學生對課文內容掌握也很順利,但我有一種感覺:學生學到了多少?對他們的啓發又有多少呢?是個未知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個性閱讀的意義還在於: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閱讀教學是爲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與理解。而我在實際操作中卻忽視了這一點,把學生的思維侷限於一個圈內,以致在理解課文前半部分時氣氛比較沉悶。當然,學生的個性閱讀得出的結論有時難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夠完善的地方,我不應輕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給予學生犯錯誤的權利。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放開與收攏之間有着一定的關聯,在實踐教學中我還需要歷練。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 篇12

《玩出了名堂》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5課,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說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玩鏡片玩出了名堂,發明了顯微鏡,發現了微生物。這篇課文緊扣觀察的專題,目的是啓發學生在平時的玩耍、遊戲中,如能細心觀察,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可能會有所發現,從而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觀察事物的習慣。

試想:都是八九歲的年齡,誰不喜歡玩呢?可是,能在玩中出了名堂,並不是很簡單。所以,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平時喜歡的遊戲和在玩中體會,即從玩中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另外,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用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然後,我讓學生多形式、多次數地閱讀文章,讓學生儘可能地獲取更多信息,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

課後拓展延伸時,我設計了兩個要求,一是以讀引讀,拓“玩”出名堂例子;二是交流玩中收穫;要求學生先在小組裏交流,然後選出一名同學到臺前介紹,同學評議是不是把玩的過程說清楚,然後讓學生動筆把自己的玩法和收穫寫下來。這在教學中是個難度,大多數學生有內容寫,就是表達不出,寥寥幾句就結束了,往往寫不出什麼發現。

課後我想:這節課之所以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主要是我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明白閱讀教學是爲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與理解。讓學生把問題提出來,又把問題還給他們,讓他們帶着問題去閱讀,因此課堂收到了好的學習效果。至於課後的小練筆並不很理想,我認爲主要是學生平時沒有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加上平時訓練少,以後這方面要加強。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 篇13

在上這一課時,我想孩子們很是感興趣,試想:都是八九歲的年齡,誰不喜歡玩呢?可是,能在玩中出了名堂,並不是很簡單。

《玩出了名堂》這篇課文以“玩”爲線索,以“名堂”爲中心,因此在教學時我把“玩”與“名堂”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提出“列文虎克是怎麼玩的,玩出了什麼名堂”這個貫穿全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我想方設法地創造機會,大膽地讓學生表現自己,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如課文的導入時的談話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同學們都喜歡玩,你是怎樣看待這件事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但基於孩子思想過於嚴謹,所以看法都相對單一。

而在課文理解方面,因爲內容不是很深奧,所以放手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閱讀是讀者個性化的行爲,閱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閱讀教學是爲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與理解。教師不厭其煩地分析的句子,學生可能“不屑一顧”,不以爲然。尊重個性,那又如何照顧全體呢?該如何去把握?所以在指導方面,我比較注重學生的獨特感悟,學生對列文虎克的磨鏡片的恆心讚賞,就讓他們讀出讚賞的語氣,學生對列文虎克很欽佩,就讓他們讀出欽佩的語氣,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學生的朗讀能力得以提升。

當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後,我就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閱讀小資料,進一步領會許多發明和創造都是“玩”出來的,鼓勵孩子們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交流自己日常的玩中有沒有發現,讓學生迴歸生活,孩子們暢所欲言,此時我安排學生進行小練筆,把自己玩的過程寫一寫。課後發現多數學生基本能把玩的過程寫出來並有所收穫。

總之一句話,課堂應該是屬於學生的課堂,老師的任務是做好引導者的角色。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過去老師主動的“教”爲學生主動的“學”,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特徵,立足於學生學習興趣的開掘與培養,讓學生在學生中掌握、認識和發現知識,並在深入地探究中獲取學習的樂趣,養成敢於嘗試、追根問底的科學精神,而學生自主與合作意識,也將會因爲我們探究的逐漸深入而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