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關於美術的說課稿(多篇)

關於美術的說課稿(多篇)

美術說課稿 篇一

教材

本課是藝術教材第四冊《你的房我的房他的房》(第一教時)的教學內容。通過欣賞各地的民居,使學生在對自己生存空間的感受中擴大文化視野,瞭解居住環境的演變過程,認識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居住形式。課本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蒙古包爲什麼是圓尖頂?窯洞爲什麼到現在還得到陝北人民喜愛?土樓爲什麼居住着那麼人家?竹樓爲什麼架得那麼高?江南水鄉的民居爲什麼是黑瓦白牆?通過教學,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我國幅員遼闊,各地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總會影響到它們的建築形式。人們居住的房屋,總是因其民族習慣、地域環境、經濟、文化等諸方面的差異而千差萬別。本課的教學重點:1、認識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居住形式。2、嘗試用多種材料進行房屋模型的立體制作。本課的教學難點:瞭解民居與環境的關係。

說教法:

講授法、欣賞法、問答法。

說學法:

討論法、欣賞法、製作法。

說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

第一環節是探索交流階段。首先鼓勵學生上臺將課外收集的資料作介紹。引導學生回憶見到過的房子,並談談大體的印象。並將資料佈置於教室裏有備而“賞”。然後通過師生交流,確定民居的定義並揭示課題——《你的房我的房他的房》。

(設計意圖——通過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中的各種房子的欣賞,瞭解民居的定義與民居的各種形式。)

第二環節

第二環節是探索欣賞階段。本環節教師帶領學生欣賞全國各地的民居,瞭解不同地域,文化環境下的民居形式。首先欣賞全國各地民居的圖片,思考:蒙古包爲什麼是圓尖頂?窯洞爲什麼到現在還得到陝北人民喜愛?土樓爲什麼居住着那麼人家?竹樓爲什麼架得那麼高?江南水鄉的民居爲什麼是黑瓦白牆?帶這這個問題,學生邊學邊解答。

一、黑瓦白牆的江南民居

出示老師帶來的圖片,說說你喜歡哪幾幢?爲什麼?學生欣賞民居:農村民居、現代別墅、江南傳統民居,學生欣賞黑瓦白牆的江南民居,說說你的感受?想想江南水鄉的民居爲什麼是黑瓦白牆?教師講解江南的氣候與梅雨季節。師生討論總結:江南多雨,民居採用大坡度,屋面採用小青瓦相扣鋪就,便於防潮,多采用二層。黑瓦耐髒,黑瓦配白牆清新典雅非常好看。

二、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和江南民居有點相同,也是黑瓦白牆,最具特徵的是馬頭牆。

(設計意圖——以上兩部分民居有共同之處,學生能更好了解江蘇、徽浙一帶民居的大體特徵及氣候與民居的關係。)

三、上海石庫門和北京四合院

瞭解北京四合院大小適中,冬天太陽可以照進室內,石庫門解決衆多人口的居住問題。

四、房頂有曬場的窯洞

師生共同欣賞出示各種形式的窯洞,看看窯洞的外部與內部,然後由學生觀察當地的地理環境討論窯洞爲什麼到現在還得到陝北人民喜愛?最後師生總結出: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建造窯洞,因爲建造窯洞省工省料,經濟實惠。而且冬暖夏涼。

五、欣賞影片——《馬》,回答我們來到了哪裏?

(設計意圖——用影片來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過渡欣賞民居的地域。)

教師出示蒙古包圖片,並欣賞二胡獨奏《賽馬》,伴隨着音樂聲師講述蒙古的地理環境與當地牧民的生活。然後師生總結:內蒙古草原地區氣候乾燥,居民隨季節變化逐水草而居,爲了適應遊動放牧的生活,傳統民居多采用蒙古包。

最後的實踐表現,旨在動手製作中體現學生的聰明才智。

a、教師示範蒙古包的簡易製作方法。

b、學生選用自己喜愛的表現方式,自由組合、合作學習、大膽創作。學生互相協作,進行實踐體驗創作。

c、展示學生的作品,與學生分享創作喜悅。談自己的收穫。

d、欣賞作品師生互評。

(設計意圖——學生選用自己喜愛的表現方式,自由組合、合作學習、大膽創作。學生互相協作,進行實踐體驗創作。)

六、居住着許多人家的福建土樓

學生欣賞方型與圓型的土樓,教師講解土樓的形成原因:客家人是唐宋以來由中原南遷的漢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區,受當地人的排擠和欺侮,他們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禦性的城堡式住宅——圍龍屋,以抵禦盜匪和當地人的侵擾。最具代表性的土樓是永定土樓。永定土樓是閩西客家民居的一個代表性的建築。坐落於福建龍巖市永定縣。土樓外形呈圓形似蘑菇狀,曾被美國軍事衛星認爲是導彈發射井;土樓內部更以傳統的八卦形佈置,樓內既能做到每戶相互聯通,現時又能相互隔斷。具有防風、抗震、防火、防盜及反攻敵人的特點。

(設計意圖——以上部分學生不太瞭解,通過講述土樓形成原因,拓寬學生知識面。)

七、吊腳樓與竹樓

從重慶城市雕塑——吊腳樓開始,學生欣賞一系列吊腳樓,說說吊腳樓的特徵。通過

師生討論這種民居出現的原因。總結出山區的土地高低不平是這個地域出現吊腳樓的原因。本課的尾聲,學生欣賞影片《竹樓》(音伴:月光下的鳳尾竹),在優美舒緩的音樂聲中,學生知道竹樓架得高可以防潮。

(設計意圖——以上兩部分學生在對西南民居的欣賞中,懂得民居與地理環境的密切聯繫,)

第三環節

第三環節是總結欣賞階段。首先找出民居在我國的位置,瞭解我國地大物博,說說上了這節課的收穫。再通過欣賞名作及學生作品,討論並指出藝術家用的藝術手法(長線條的運用,沉着柔和的色彩,體現古樸、凝重的悠遠的意境)培養鑑賞、評析能力。

(設計意圖——我國幅員遼闊,各地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總會影響到它們的建築形式。各式各樣的民居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房屋是人們賴以生存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設施之一。它就像是一部用石頭寫成的歷史,記錄了我們祖祖輩輩的故事……)

小班美術活動說課稿 篇二

一、設計意圖:

小班幼兒對鮮豔的色彩特別感興趣 ,且他們已初步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添畫、粘貼技能,他們願意用自己的小手做一些簡單的事情,體驗成功的喜悅。因此,我選擇設計了粘貼、添畫這個活動,旨在讓幼兒通過團色彩鮮豔的皺紋紙,添畫簡單的葉、莖、草等,來培養幼兒耐心做事的好習慣,發展手部肌肉的靈活性。

二、教學模式:

在本次活動中,我主要採用了“趣味教學”活動模式,即通過選擇有趣味的活動內容,創設一定的情境,使幼兒樹立活動的自信心。通過師生之間的趣味體驗活動,運用開放點評作品的形式,激發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 趣味教學法的實踐過程:生活激趣——活動引趣——點評喚趣

三、活動目標:

1、學習團圓、粘貼等紙工製作方法。

2、掌握運用直線、斜線進行簡單添畫的技能。

3、發展手的協調能力,培養耐心做事的好習慣。

四、活動準備:

多種彩色方形皺紋紙、膠水、抹布、粗頭彩筆、範畫。提前帶幼兒參觀小花園。

五、活動組織:

1、觀察感知,激發興趣 。教師直接出示範畫,吸引幼兒集中注意力欣賞、觀察、啓發幼兒思考:花園裏的小花是用什麼製作的?

2、實踐感受,活動引趣。教師示範皺紋紙團花、粘貼以及用彩筆添畫的製作方法。重點幫幼兒掌握團圓、添畫的技能。

3、幼兒分組操作,教師指導幫助。鼓勵、指示。在幼兒動手操作之前,將難點直接提出來(如:這些皺紋紙軟軟的,不太好團,只要小朋友能把紙捏緊,就一定能做出好看的花。)鼓勵幼兒不怕困難。提示粘貼時要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紙團的上半部,將底部在膠水中蘸一下,然後按在圖畫紙上,稍按一會兒,使它粘得更牢固一些,能集中地粘在紙的中部。 注意引導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紙團而鬆開了,說明團得不夠緊,應再重新團一下。

4、善待評價,點評喚趣。 引導幼兒討論:誰的花園裏的花最多?誰的花最美?誰添畫的最好看?誰的畫面最整潔?

美術的說課稿 篇三

一.活動設計意圖:

我班孩子入園三個多月,從入園的那天起幾個孩子就每天在美工區裏,拿着蠟筆畫這畫那,我知道這是孩子喜歡畫畫的一種表現,但孩子的小肌肉還尚未發育成熟,握筆的力量很弱,不可能完整的畫出一幅畫,只能通過其它的活動形式來讓孩子盡情發揮自己的繪畫才能,如:手掌印畫、圖形粘貼、線條畫、撕紙粘貼等,每次活動,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不管畫得好不好都能主動的去動手操作,爲了能讓孩子在現有的能力水平上,嘗試更多的繪畫形式,使自己繪畫水平得以提高,從而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所以設計了這次的活動。

二.目標的制定及重難點的處理:

我班孩子喜歡自己動手操作的活動,但孩子動手的能力還很差,特別是對筆的掌握很困難,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制定了此次活動的目標,這個活動的目標是讓孩子用食指壓印和線條添畫的方法畫出小蝌蚪的基本形象,這是活動的技能目標,活動的另一個目標是讓孩子通過今天的活動,使孩子更加喜愛今後的繪畫活動,這是活動的情感目標,對於孩子來說,只有自己喜歡的纔會感興趣。活動的重點在於,每組4個孩子是否能用食指指腹蘸適量的顏料在圓紙上均勻地壓印並保證畫面的乾淨,在這個問題上,活動材料的準備很重要。我給孩子們準備了適量的顏料,不多不少,減少了孩子在蘸顏料時出現的各種意外,同時在示範時,也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均勻把蝌蚪鋪滿畫面。活動的難點在於,孩子是否能畫出不同方向遊的蝌蚪,要想讓孩子畫出不同方向遊蝌蚪,蝌蚪的頭的方向和尾巴的位置,是孩子最難把握的,所以在教師示範時,就給孩子示範了不同方向遊的蝌蚪,只要變化手指的方向,蝌蚪的頭的朝向和尾巴的位置是相反的,幼兒就容易理解了,在孩子繪畫時教師必須進行個別指導,這樣才能使孩子更好的完成繪畫活動。

三.活動的材料:

小班孩子動手能力差,想激發孩子的動手慾望,準備的材料必須是,能吸引孩子的、孩子喜歡的,這樣孩子才能激發孩子去動手,所以就用了活動的青蛙紙偶,爲了給孩子營造池塘的氛圍,孩子將4人一組在一張淺藍色的圓形紙上進行繪畫,這是孩子之前沒有體驗過的。活動的重點材料是,用盤子裝顏料,如果顏料多了,孩子蘸時容易滴落,顏料少了孩子蘸不上,這些原因都會影響繪畫的最終效果,所以,在盤子裏放幾張皺紋紙,讓顏料吸附在皺紋紙上,這樣孩子蘸顏料時就會均勻很多,這也是保證繪畫效果的一個方法。孩子印畫好後,爲了讓孩子能有個良好的衛生習慣,讓孩子把手上的顏料用溼毛巾擦乾淨,再用蠟筆添畫蝌蚪的尾巴。

四.活動的過程:

小班的孩子注意力時間短,對動物比較感興趣,容易被動物形象所吸引,所以,活動始終圍繞幫青蛙媽媽找孩子的這一主題來開展活動。活動的開始,教師一一呈現出四個青蛙媽媽,教師模仿青蛙媽媽說出自己遇到的困難,激發孩子的同情心,讓孩子能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來,這也是暗示孩子是分4個小組活動,讓孩子初步體會到合作作畫的樂趣。接着,是教師示範畫的環節,教師的示範很重要,孩子沒有這方面的繪畫經驗,對於蝌蚪的姿態不瞭解,因此教師必須在示範時強調變化手指的方向變化手指的方向了,蝌蚪的尾巴也要跟着變,重點強調蝌蚪的尾巴在頭的後面。接下來就是孩子自己繪畫的環節,教師根據孩子繪畫的情況進行個別指導,在孩子印畫好蝌蚪的頭後,提醒孩子用溼毛巾把手擦乾淨,然後用蠟筆添畫尾巴。孩子畫好後,爲了保證活動的完整性,讓一組一組的孩子把畫好的畫送給青蛙媽媽,體會幫助別人後的快樂,最後在教孩子一首簡單的兒歌來結束此次活動。

小班美術活動說課稿 篇四

一、設計意圖

《綱要》中多次提到,要通過藝術活動激發情趣,體驗審美愉悅和體現成就感。幼兒對藝術活動的表現往往帶有“情緒色彩”,常停留在“好玩”、“我喜歡”的水平上。這種興趣容易轉移,也易於波動。因而激發興趣需要貫穿始終。

小小班幼兒的思維正處於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過度的時期,他們情感外露,不穩定,帶有很大的情緒性。他們學習的特點是隻關心活動的過程,不關心活動結果,因此,小小班的教學活動應更注意遊戲化、情景化,強調讓幼兒在愉快、輕鬆、自由的遊戲中自娛自樂、玩中學、玩中獲發展。因爲幼兒時期,興趣是其學習活動中最強烈的心理因素,幼兒一旦有了學習興趣,就能自發地把心理活動指向學習對象,且能取得較好的效能。

二、活動目標:

1、能大膽選擇色彩印畫,表現大大小小的圓圈泡泡。

2、體驗魚兒孤獨和快樂的情緒。

3、喜歡參加美術活動。

新《綱要》中強調:“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目標1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第2、3目標是情感目標。主要是激發幼兒對藝術活動的興趣,爲下次的活動做一個精神鋪墊。讓幼兒體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

三、 說說活動準備:

在活動中我準備了大大小小的瓶蓋,都是我們幼兒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還有就是抹布、水粉眼料和大海的背景圖。

四、說說活動的教法和學法。

根據設計的活動內容,主要採用了“示範講解法”,這是美術活動中最常用的教學手段,能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表現方法,主要體現了“幼兒纔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應該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一理念精神。採用遊戲法是因爲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遊戲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幼兒在輕鬆、愉快的遊戲中很容易就能掌握所學技能。談話法是爲了激發幼兒的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幼兒的學法“操作法”也是美術活動中常用的學法,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從中體驗情感教育

五、說過程

在本活動中我們從激發幼兒的興趣入手,圍繞目標將多種教學形式相整合,使師、幼能始終處於積極的探索狀態。

活動流程爲:激發興趣——教師示範——幼兒操作——互相欣賞作品

1、引出主題

我們班上來了一位小客人,出示一條魚的圖片。

教師說:我是一條孤單的魚,在大海里孤單的游來游去,沒有朋友。唉!

提問:魚兒怎麼了?

你們願意幫助我嗎?願意和我做朋友嗎?

幼兒將身上的魚兒拿下貼在海洋圖上與小魚做朋友。

我現在有這麼多朋友,我好開心,想吐泡泡,你們和我一起吐泡泡吧。

第一環節開始部分。我用小魚來我們班老作客,小金魚一個人孤單沒有好朋友幼兒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讓幼兒溶入到環境中,體驗魚兒孤獨的情緒。)找到了好朋友很開心,它想和好朋友一起吐泡泡。引入主題。引出課題,激發幼兒動手操作的興趣,體驗魚兒快樂的心情。)。興趣是活動得以開展和幼兒參與的原動力。

2、教師示範

提問:那你們知道泡泡是什麼形狀的嗎?

我們怎樣幫小魚吐泡泡呢?教師出示水粉和瓶蓋。

請幼兒觀察瓶蓋的形狀。請幼兒想辦法畫泡泡。

教師示範用瓶蓋印畫。提示幼兒在印的過程中注意每次只能蘸一種顏色,不需要時用抹布擦去。

第二環節是認識創作工具的過程。因爲每次的創作都有不同的工具,所以通過每次活動讓幼兒認識工具的名稱也是必要的。當然這也需要多次活動經驗的累積,使幼兒逐步掌握每種工具的使用方法的。幼兒通過教師的示範和自己動手操作學習新的繪畫方式)

3、幼兒操作

鼓勵幼兒嘗試選用大大小小的圓形材料印泡泡,幼兒隨着音樂自由地選擇瓶蓋與顏料印泡泡。

第三環節是印得過程。讓幼兒在印得過程中體驗快樂。這裏我運用了教師示範工具的操作方法,是啓發式的,是讓幼兒自然而然的掌握工具的運用。印得過程中幼兒共同合作,共同遊戲,共同體驗印得樂趣,共同欣賞作品。

4相互欣賞幼兒作品。

請個別幼兒到前面說說自己印的泡泡,說說自己的泡泡是什麼顏色的。

(設計意圖:評價幼兒作品,給予肯定,提高幼兒的積極性)

5結束部分

幼兒和教師唱着《小金魚》的音樂游出教室。

美術說課稿 篇五

一、說教材

本次說課的內容選自湖南美術出版社高中美術鑑賞第三單元第5課《進入歷史》。本課教材內容分三個層面:

1、展示以歷史故事爲題材的繪畫作品;

2、指出畫面內容及形式特點;

3、不同歷史題材畫作所隱含的歷史文化特點。

二、說學情

高中階段的學生具有更強的探究精神,思維比較活躍,見解獨到,同時觀察能力與感知能力增強,在美術學習中也希望瞭解更多本質性的、美術理論方面的知識,能夠深入的瞭解事物的細節,並能用較準確的語言來表達,但是並非發展的盡善盡美。因此本課側重於從學生個人的角度去體會在成爲歷史證據的同時,繪畫不是直接照搬歷史事件,而是以藝術的方式對歷史進行再現。材料的不同、風格的差異,都會對歷史的再現造成影響。

三、說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情況的把握,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從如下三個維度進行設置:

知識與技能:瞭解分析美術作品背後的藝術語言以及美術的社會功能,掌握類似美術作品的欣賞語言及其表達方式和方法,並能運用鑑賞方法鑑賞美術作品。

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對比、合作探究,理解美術作品所反映的歷史事件與典故,能夠以專業的美術術語賞析相關美術作品,提高美術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激發創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美術學科的特點和本課的現有知識,我的教學重難點確立如下:

重點:理解美術作品所反映的歷史事件與典故。

難點:以專業的美術術語賞析相關美術作品,提高美術鑑賞能力。

五、說教法、學法

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法上我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範例教學法、比較法、合作探究法。在學法上主要通過觀賞、探討,嘗試體驗進行創造表現,開闊學生眼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六、說教學準備

好的教學準備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我特意做了如下準備:多媒體課件、相關視頻、圖片、學生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等。

七、說教學過程

從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出發,我將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變靜爲動,融聲、形、色爲一體,爲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的觀察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體環節如下:

環節一:激趣導入

上課開始,我會以輕鬆的談話方式開始課程,提問學生:當你想去了解歷史的時候,都會利用哪些渠道?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除了通過查閱史料、參觀博物館、領略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運用網絡等資源外,古今中外的很多美術作品也是帶領我們進入歷史、瞭解歷史的另一條渠道。順勢導入新課《進入歷史》。

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帶領學生進行新課的學習。

環節二:描述分析

我通過播放幻燈片展示作品,引導學生欣賞閻立本的《步輦圖》。針對畫面內容,向學生提出下列問題:爲什麼畫面當中只有一個人坐着而其他人都站着呢?爲什麼是女人來擡步輦?爲什麼坐着的人比其他人都畫得大一些?學生根據課前蒐集的相關資料回答問題,我會總結:畫面描述吐蕃國王派使臣祿東贊拜見唐太宗,希望與大唐聯姻的場景。坐着的是唐太宗,身穿便裝,在一羣宮女的簇擁下,接見吐蕃使者祿東贊。利用女性的美貌和柔媚,來緩和戰場上的衝突,將唐太宗畫的身形高大展示身份尊貴以及大國姿態,整體呈現出唐初各民族之間的平等與和睦。

接下來,我與學生一起欣賞教材中的作品《荊軻刺秦王》,要求學生仔細辨認畫面上的人物和道具,以及構圖上的特點,同時思考問題:同樣是反映歷史事件的美術作品,爲什麼該作品能夠產生一種緊張的氣氛?學生回答後,我總結:畫面場景圍繞柱子展開,畫家並不要求歷史的真實,秦始皇長什麼樣子並不重要,關鍵是通過刺秦王的場景爲進入石祠中祭拜死者的人營造出一種歷史的氣氛。畫面描述的就是匕首刺中柱子的那一瞬間慌亂的場景。

然後,我將組織學生分組,並播放幻燈片,展示董希文的油畫作品《開國大典》以及照片《開國大典》的圖片資料,帶領學生對比分析:油畫與歷史照片相比,在人物安排、神態等方面均做了哪些改動?爲什麼?學生分組進行討論並回答問題,我會補充:畫家在作畫時將人物的位置進行了精心安排,神態上也做了相應的藝術處理,這樣組織畫面是爲了渲染開國大典這一盛事的舉辦,記錄了歷史性的一刻。

之後,講解除了一些重大的歷史時刻,還有一些美術作品中會有權利的體現,我會出示作品《瑞鶴圖》,與學生欣賞並提出問題:屋頂上這麼多鶴有什麼特殊的寓意?師生共同總結:在古代,祥瑞和奇觀都反映着一個國家或者朝代的興衰情況。畫家截取了宮殿的屋頂,真實的爲我們再現了今天早已不見的北宋宮殿的莊嚴。空中的白鶴圍繞着屋頂成一個環形盤旋,這是天下太平的象徵,對這個景象的描繪是對皇權合理性的一種強調。而宋徽宗親自畫的這幅作品告訴人們:只有作爲皇帝的他纔有權利享有這個奇觀。

本環節通過這樣的安排,讓學生用發現的眼睛去欣賞,並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我提出了一些符合學生的認知並且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寓知識於趣味之中,增強學生對相關歷史作品的認識。

環節三:總結解釋

教師提出問題:總結一下美術與歷史的關係?請學生談一談自己看法。學生回憶作品並進行回答:美術作品反映歷史。我將總結:人類永遠有對歷史的認識、渴望和想象,除了寫下來的文字,美術的圖像是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透過這些圖像,藉助相關的資料,能使當代的人們走進歷史,與歷史對話。

該環節通過總結的方式,幫助學生加深重點知識的理解,爲後面的課堂活動做鋪墊工作。

環節四:拓展延伸

我會展示《拿破崙加冕》《加萊義民》《美杜薩之筏》《大衛》,組織學生欣賞,並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回答以下問題:作品表現的是什麼歷史事件?選取的是什麼樣的特定場景?突出了哪些細節?爲什麼要這樣處理?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或立場?小組之間討論,選出代表回答問題。必要時教師補充一些背景知識,說明美術作品與一般歷史事件的關係,從而加深學生對本課課題的理解。

本環節既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又鍛鍊了學生語言評述與鑑賞的能力,培養了其合作交流的意識。

環節五: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對藝術中的歷史與歷史中的藝術加以小結。最後鼓勵學生在平時生活與學習中留意以歷史爲表現對象的藝術品,自己提問並尋找答案。

安排學生課後選擇一幅反映歷史事件的美術作品,要求學生在下節課口頭回答自己的發現。

這一環節從學生的角度檢驗本堂課的教學設置和教學效果,真正踐行“學生爲主”的教學理念,時刻以學生的接受程度和學習反饋爲標準來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探究更貼合學生學段的教學方法。

美術說課稿 篇六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中學美術課本第二冊第3課《形塊的分割與構成》,本課內容分兩課時完成。

(a) 本課形塊的分割與構成聽起來比較抽象難懂,(七年級學生比校難理解,通過演示創設情景把題目改爲木散爲器,帛裁成衣較易理解)其實也比較容易,指是將原有的形象打散成一個個美的、單一的、變象的設計元素,然後將這些元素組合成全新的形態。這兩個看似獨立的步驟卻是現代圖案設計中的一個統一的過程叫變異過程,是現代圖案設計的基本原理。通過這個形塊的分割與構成的練習能基本瞭解圖案設計過程,爲後面學習圖案設計打下基礎。

(b) 前後知識聯繫:本課內容是在第一章。

教學難點:形塊的分割與構成,分割的規律,構成的方式。

二、說教法、學法

學生分析:七年級學生心理剛開始成熟但又不成熟,思維習慣於對客觀事物進行摹仿、再現。而且對圖案在頭腦中還沒有正真形成圖案設計過程的觀念。爲開啓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使學生實現從再造思想到創造思維的躍進,嘗試着用分割與構成的創作練習,使學生體會到創造過程的甘苦。

爲了使學生激起更大的興趣與熱情,由被動變爲主動,既鍛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腦),構成能力,創造能力;也可以鍛鍊學生的表現能力(手);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眼)。真正體現眼腦手的協調並用的原則。

根據學生情況,我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1、情境創設教學法

學生總是在一種情境氛圍中接受知識效果最好,通過創設與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學生輕鬆的掌握知識。在導課的時候創設“ 桌面整理” 的活動,看誰分塊佈置合理,使桌面既美觀又便於使用,使學生初步瞭解分割與構成的觀念。

2、觀察、發現法

觀察、發現法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思維的主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是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體會象科學家那樣探索發現真理的滋味。讓學生觀察“ 花瓶與人頭” 的圖案畫,使學生髮現從不同角度觀察會有不同的畫面,激發學生進行分割練習的慾望。

3、演示、練習法

這是在美術課中最常用的方法,演示“ 人” 的圖案分割構成,教師演示只是讓學生掌握其中的分割構成的方法,而不是讓學生抄襲教師的想法,給學生建議,引導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 學生練習,根據教師指導,對所學的知識用實際,先選定要構成什麼圖案,再劃分爲幾塊,概括成幾個幾何形或自然形,分割裁剪,最後拼合成預定的圖案。可以展示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本課教學內容:主要是分割和構成的概念,分割的規律,構成的方式,先臨摹,再通過分割與構成獨立完成一張作品。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有三個高潮一開始導入和中間講解 (以學生自己動手練習引入)師生問好後,教師巡視學生桌面上的用品,桌面上只有書、作業本、文具盒、尺、筆、圓規等用具,讓學生在再短的時間內整理好,使“ 桌面” 上即整潔、美觀,又要便於使用方便,看學生怎麼佈置這個桌面。(學生準備教師巡迴指導講評)這是桌面的分塊與佈置,再結合教室的佈局,最後引申到課桌以及傢俱的製作方法和衣服的裁剪與縫紉。

同時板書:木散爲器 帛裁成衣 (5分鐘)教師講解: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分割與構成板書:——形塊的分割與構成

1、請學生先自己來說說什麼是分割,(學生回答,教師引導補充:分割是將一個形分成若干等分;結合事例:如田地的分割、教室內部的分割,房子的空間分割,關鍵是怎麼分,)分爲隨意分割也就是——自由分割(出示範畫講解,分割成自然形、幾何圖形。)相對應的還有規則分割(把形按一定的規律分割,等量分割、等比分割等等,再是功能分割(就是剛纔作的練習按各自的功能分割。

至開本課的教學目標:

①使學生了解什麼是“ 分割與構成” ,以及它在圖案設計中的意義。

②通過“ 分割與構成” 練習,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構成能力和創造能力。

③同時培養學生對圖案的裝飾美的審美能力。

我認爲教學重、難點最能體現課題目標,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重點:掌握分割與構成的規律,爲構成圖案的需要而進行合理的分割。

板書:形塊的分割與構成

請學生先自己來說說什麼是分割,(學生回答,教師引導補充:分割是將一個形分成若干等分;結合事例:如田地的分割、教室內部的分割,房子的空間分割,關鍵是怎麼分,)分爲隨意分割也就是——自由分割(出示範畫講解,分割成自然形、幾何圖形。)相對應的還有規則分割(把形按一定的規律分割,等量分割、等比分割等等),再是功能分割(就是剛纔作的練習按各自的功能分割)。

至開本課的教學目標:

①使學生了解什麼是“ 分割與構成” ,以及它在圖案設計中的意義。

②通過“ 分割與構成” 練習,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構成能力和創造能力。

③同時培養學生對圖案的裝飾美的審美能力。

我認爲教學重、難點最能體現課題目標,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掌握分割與構成的規律,爲構成圖案的需要而進行合理的分割。

美術說課稿 篇七

一、說幼兒

美術活動是幼兒園藝術教育的手段之一。通過美術活動可以培養幼兒的美術興趣,使幼兒初步具有感受美和表現美的能力。我考慮到小班幼兒年齡小的問題,它們對身邊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喜歡觀察,喜歡動手學着做。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對他們生活習慣很感興趣,同時也對牙刷設計的花紋和圖案充滿着好奇,幼兒有特別喜歡在學中玩,玩中學,爲此,我設計了“天天刷牙好”這一裝飾活動。

二、說內容

在幼兒教育實踐中,很多藝術教育的內容是來源於生活,活動內容的選擇是以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實際需要爲基礎,還要根據《規程》及《綱要》的有關精神來確定。

本活動貼近生活,取材來源於生活,是幼兒所熟悉的,易於接受的。能讓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充分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並運用所學的技能技巧,自由自在地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對牙刷的感知表現在自己裝飾的作品中,有利於藝術目標的實現。

三、說目標

《綱要》對於藝術教育目標的要求是: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根據這一要求,我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徵及教材本身的特點,我爲本活動制定了兩個目標:1、初步養成良好得衛生習慣,學習正確得刷牙方式。2、嘗試沿着一條線段自上而下地畫短線,初步學習正確得握筆姿勢。

四、說準備

1、知識準備:爲了讓幼兒更生動、簡練的勾畫出各種紋樣,我打算事先讓幼兒觀察瞭解牙刷

2、物質準備:根據內容及目標的需要,爲了讓幼兒畫出更漂亮的牙刷,我爲此活動準備了以下材料:範例、牙刷一把、畫紙、蠟筆、錄音。

五、說教法學法

教要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爲了達到預定的教學效果及考慮幼兒的年齡特徵,本活動運用了示範與範例法、觀察分析法、操作法來幫助幼兒建立起各種學習內容之間的聯繫,加深他們對牙刷認識和理解,並大膽設計出自己喜歡的牙刷。

下面我對所運用的教學法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1、示範與範例法:老師直接操作給孩子看,學習一些關鍵的技能,如:設計圖案,色彩的搭配等。出示範例是爲了豐富孩子的創作內容,擴大孩子的視野,以達到逐步提高的審美能力。

2、觀察分析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通過各種感官感知牙刷的外行、色彩、特徵等,用腦思考各種觀察過的圖案、形狀、特徵進行比較,從而積累內在圖式,深化表象。觀察牙刷,並分析牙刷的特點,激發幼兒的設計及表現慾望。

3、操作法:幼兒動手操作裝飾牙刷,在與教材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驚醒探索和學習,獲得裝飾牙刷的技能。操作法對幼兒學習美術具有決定性意義,因而操作是本活動的主要環節。布盧姆提出: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每個幼兒都能達到高水平的學習。因此,在操作中,我想盡量讓幼兒有充足的時間來操作材料,在充足的時間裏積累經驗,以獲得裝飾技能。

六、說過程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本活動的目標要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首先,出示教具,引發幼兒的興趣;其次是欣賞範例,幼兒觀察,教師講解示範;接着讓幼兒操作,自由發揮,把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最後在欣賞作品中,交流、分享裝飾的樂趣。

下面對每一個環節做一個具體說明:

1、導入課題

教師:請小朋友們張開你們的小嘴巴,讓老師來看看你們的牙齒。(老師總結:你們的牙齒好白呀!)爲什麼你們的牙齒這麼白了?你們每天刷牙嗎?你們是怎麼刷牙的?(告訴幼兒正確的刷牙方法)

2、觀察實物,引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出示漂亮的牙刷是爲了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教師就可以順水推舟的提問:“小朋友們想不想也有這樣一把漂亮的牙刷?”激發幼兒的創作興趣。

(1)教師:小朋友們,牙刷是什麼樣子的了,牙刷的毛又是什麼樣子的呢?(出示牙刷)

教師小結:牙刷的毛是短短的,直直的,排列的很整齊。

(2)教師和小朋友一起討論刷毛的畫法。

教師:小朋友們你們聽誰在哭啊(出示一張畫好牙刷但是沒有刷毛的畫紙。)

3、欣賞範例,幼兒觀察,教師講解示範

(1)幼兒欣賞範例:我想通過欣賞範例可以讓幼兒直觀的理解牙刷毛的特點,也讓幼兒在欣賞不同範例的基礎上感受色彩搭配的效果,爲下面的裝飾活動墊下基礎。

(2)教師師範講解:我想教師示範講解的方法,直觀且易於幼兒接受和掌握。考慮到小班幼兒的能力相較之下較差,所以我才採取示範的方法,讓幼兒對整個繪畫有個整體的瞭解,進一步爲裝飾做好準備。

4、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1)在幼兒操作時,我想教師應該指導幼兒發揮想象,並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這樣做是爲了樹立幼兒的信心和發揮想象。

(2)在活動中,引導幼兒注意牙刷毛的特徵。這時,我想老師應該啓發幼兒思考,怎樣才能把牙刷毛畫得更漂亮,這樣可以讓幼兒在探索中獲得知識和技能。教師還應進行個別指導,讓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發展。

5、欣賞作品,分享樂趣,讓幼兒欣賞同伴的作品,可以使他們體驗到創作和與同伴一起欣賞作品的樂趣,以達到放鬆情緒的目的。

6、律動《刷牙歌》結束

美術說課稿 篇八

一、教材

“童年”是國小美術義務教育的新課程標準。這是第五冊實驗教材中的一課。童年是人生最難忘的階段。當人們回憶自己的童年時,總是充滿無限的感慨。這門藝術欣賞課向我們展示了六幅不同時期、不同藝術形式的兒童作品。看似簡單的作品,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歷史的畫卷。從宋代的《瑞陽寶貝》,到清代的《天倫之樂》,再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成長,再到解放後奴隸的孩子,再到金色的童年。表現形式包括年畫、雕塑、中國畫、油畫和攝影。它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藝術的信息,而且爲我們創造了一種情境,一種通過藝術作品來理解社會生活變化的學習情境。在那裏,藝術活動不是知識的灌輸,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爲一種文化生活的學習,它根植於生活,表達於生活,讚美於生活,運用於生活,給予生活指導和啓迪。鑑於此,我設計了接下來的童年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回憶童年,觀察童年生活,感受童年的快樂。

(2)潛在的目標

我將表達我對童年生活的感受,描述不同時期的童年生活狀況,通過觀察童年題材的藝術作品,學會體驗不同藝術形式的魅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珍惜當下,珍惜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2、教學重點

(1)欣賞和理解不同歷史時期兒童生活的差異。

(2)瞭解中國畫、油畫、雕塑、攝影等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體會不同表現形式的不同美感。

(3)描寫童年的生活材料和他對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內涵。

3、教學的困難

童年,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的特點和對藝術作品的歷史背景的理解。

二、教學方法

根據知識儲備和理解潛在的三年級學生,並針對發達的特點,國小生的形象思維,這節課主要採用創建場景的方法,觀察和欣賞、思考和討論,擴展和比較,並使用多媒體課件,一個受歡迎的教學形式的國小生,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意願,把枯燥的講解變成生動直觀的課件展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理論

在藝術作品欣賞中,形象是出發點和關鍵。在這門課上,我讓學生積極探索,主動提出問題,通過討論解決問題。作爲指導,教師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讓學生走進作品,瞭解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藝術技巧。

教學過程承運

1、遊戲介紹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們邊唱邊玩“丟手帕”的遊戲。遊戲結束後,每個人都拿出自己最珍貴的童年紀念品,向同學們講述自己的童年故事,並讓一兩個同學向他們講述自己的童年故事。

(本設計是爲了創造一個場景,利用遊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激發學生對童年美好時光的回憶,從而爲進一步瞭解童年鋪平道路。)

2、初步的經驗和欣賞要求

老師總結了孩子們的話:我們的童年生活是完美而快樂的。藝術家們用他們獨特的方法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生動的童年畫面。多媒體將課本中的作品一一展示。告訴我你最喜歡的畫。

這樣,學生可以快速進入審美場景,對自己欣賞的作品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3、小組學習,交流審美經驗

(1)根據學生喜愛的作品分爲六組。

(讓學生掌握第一感覺,爲自主學習鋪平道路,體現自主學習的初步嘗試,通過志願分組)

美術的說課稿 篇九

一、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內容和作用

《紙筒人》是河北美術出版社國小四年級下冊第8課的內容,它屬於造型表現的範疇。本課主要內容是學習用各種材料製作出自己喜歡的立體造型。通過本課的學習,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學生的立體造型美,從造型活動中體驗樂趣的學習態度,是一節集欣賞性、操作性、創造性於一體的美術課。

(2)、教學目標

根據四年級學生現有的美術技能與水平,我設計這樣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運用各色紙張及其它廢棄材料設計、製作紙筒人。

過程與方法:

通過紙筒人的設計和製作,進一步提高剪、折、卷、粘的技能,能利用各色紙張及其它廢棄材料爲自己構思,培養學生在工藝製作過程中的思維,創造出神態各異的人物形象,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立體造型活動,知道廢舊利用,變廢爲寶,進一步理解“美源於生活”,體驗美術造型活動的樂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3)、教學重點、難點

由於立體造型設計相對難一些,我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和範例、

教具等教學手段,來引導學生進行重點的把握與難點的突破。從而設計這樣的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完成紙筒人的設計、製作。通過賞析、教師的簡單示範、學生的動手錶現解決。

本課的難點是紙筒人的構思設計、不同材料的選擇利用,通過教師的引導與示範和學生的大膽創作解決。

(設計理念:教學關鍵在於學生能通過自己的想象,學會設計,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

以上是我對教材的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的確定也是在瞭解學生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下面我開始分析學情。

四年級學生正處於兒童期向少年期轉變的過程中。他們的獨立意識開始增強,已經不滿足於接受單純地聽老師的話,也不滿足於接受課堂教學。同學之間在學習上出現了較爲明顯的差距,興趣愛好也有所分化。但它們看問題仍然比較幼稚,對複雜的事分辨不清,對日常生活的基本準則雖然知道,但往往不能自覺執行,自控能力較差。

四年級學生對美術課興趣濃厚,思維方式以形象思維爲主,具有較強的表現欲。他們已初步認識線條、形、色與機理等美術語言,並學會使用各種繪畫工具,也能夠體驗不同表現手法的效果,懂得分析對象的造型特點並尋找適合的方式表現,具備一定的造型基礎,但對想象和創新的理解還有所欠缺。所以教師應該特別注重在教學中啓發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我在本課中採用瞭如下教法:

二、說教法

遵循“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的教學思想,並結合新課改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直觀教學法,動手操作法、提問探究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直觀教學法更直觀生動,可以讓學生容易理解本課內容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動手操作法、提問探究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突破本課重難點,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的意識。(設計理念: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使他們充分享受到成功的樂趣。)

新課改理念告訴我們,學生不僅要學到具體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要學會怎樣學習,爲終身學習奠定紮實的基礎。下面我將說學法:

三、說學法

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課件:作品欣賞)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我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學法來更好的掌握本節課的內容。採用多種學習方法,掌握剪、折、卷、粘等方法來製作紙筒人。(設計理念: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完成本課教學內容。)

在分析完教材、學情、教學法之後,我將對最關鍵的教學過程環節進行說明。

四、說教學過程預設

1、首先是導入新課(直觀導入)

上課時,請同學們看一看老師帶來的是什麼?展示示範作品,從而

導入新課。(設計理念: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板書課題:《紙筒人》

2、其次是新授部分

(1)、(提問探究法)用課件展示幾個不同的紙筒人的畫面,提問:這些紙筒人都運用了哪些材料?是什麼形體的?是哪種造型?(設計理念: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帶着問題去觀察,再結合自己觀察來說一說。以此激發學生的思維。)

(2)、(動手操作法)準備好材料,學生做遊戲,請同學們看一看,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把紙筒人組合起來。誰做得又好又快?(設計理念: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3)、師生一起總結出紙筒人的製作方法:(板書製作方法)

卷製紙筒;設計剪制;組合粘貼。提供給學生一定的步驟,作爲參照,(設計理念:讓學生更好地去創作。)

3、然後是動手實踐,大膽創新(小組合作)

(1)出示製作要求:大膽創新,合理利用材料,進行裝飾。作品新穎,要有創意。(設計理念:這樣設計是在提醒學生自己創作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思想,不能照抄照搬去臨摹,起到一定的作用,培養創新能力。)

(2)實踐創作,教師巡迴指導。幫助潛能生完成作品。提示注意事項注意安全和衛生。(設計理念:可以使所有不同層次的學生體會到動手實踐後成功的喜悅。)

(3)進行講評作品。作品製作完成後,每一小組派代表來講臺前

進行展示,請同學們看哪個小組做得好?裝飾得美?(設計理念:激發學生欣賞和講評的積極性。這也是審美能力養成的重要階段。)

4、最後是對本課進行如下小結:

通過上面的環節學習,我設計這樣的小結:希望同學們以後要注意觀察生活、表現生活、創造出更美的作品。意在引導學生懂得“美源於生活,創作來源於生活”的實踐體驗。

五、教學效果預估

通過各個環節的設計,在教學過程中,我預計:創作技能好的學生會創作出新穎別緻的作品;稍差一點的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也能創作出自己喜歡的藝術作品,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