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關於養老的演講

目錄

關於養老的演講
第一篇:關於養老的演講第二篇:養生養老演講第三篇:開闢異地養老市場(演講)第四篇:養老問題第五篇:【養老】——農村養老現狀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關於養老的演講

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

很榮幸受錢行長之邀,來和大家做一個理財的溝通。剪一段時光緩緩流淌----美麗的琴音落在我身旁--會議開始前這首悠揚舒暢的歌一直暈繞在我們的耳畔,請問這首歌名是------是啊,荷塘月色,多麼優雅的景緻,當你聽着這首歌時,你的心靈是否有了些許安寧?我再來給大家描繪一段情景:執子之手與之攜老,親愛的,你慢慢飛,讓我們一起春看鮮花夏看月,秋品果實冬踏雪。手拉手,肩並肩,同看潮起潮落,共度美好時光,你是否嚮往以後能擁有這種優雅舒適的黃金晚年?

那我們怎麼來擁有富裕悠閒,平安健康的晚年呢?聽我一一分解:在這人生旅程中,也許你不會生病,也許你沒有意外,但你一定會慢慢老去,所以養老是你必須計算的成本!蘇州現在的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佔比是百分之89,。春晚上有句經典的對白:

小瀋陽說人這一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錢沒花完,趙大叔說人這一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活着,錢卻沒了。所以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時萬萬不能的。所以要想過上一個老有尊嚴,老有健康的晚年就得用金錢來做它的堅強後盾。

天下熙熙,爲利而來,天下囔囔,爲利而往,我相信現在的你拼命工作,不僅是爲了現在的你,更爲了年老的你準備着。那明天我們到底該如何養養老呢?

第二篇:養生養老演講

養生養老

大家好我是水吧員張豔

健康長壽的是古今中外每個人的夢想,談到健康長壽就會聯想到養生,養生現在已經成爲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門話題。但是大衆對於養生的追求雖可理解但具有盲目性。

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養護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活動。

老年人養生有五個方面。

1、飲食調養:可常食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蘿蔔、豬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魚、海蔘、平魚等食物。這些食物都具有補血養血的作用。

2、慎防“久視傷血”:中醫認爲“目得血而能視”,因此長時間看書、看報、看電視等,不僅會損傷眼睛的視物功能,還會使本來就不足的血更虛。一般目視一個小時左右,應適當活動一下,使眼部肌肉得到放鬆,以恢復目之疲勞。

3、不要勞心過度:人的血液循環與心有關,大腦的血液靠心臟源源不斷供給,若思慮過度,挖空心思,就會耗傷心血。因此老年人,尤其是血虛體質的老年人不可用腦過度。一旦感到大腦疲勞時,就要調節一下,或欣賞鳥語或觀賞風景,使人心情愉快起來,就能很快消除腦的疲勞。

4、保持樂觀情緒:血虛的人時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應振奮精神。當煩悶不安、情緒不佳時,可以找朋友談談心,或聽聽音樂,或看看幽默劇等,爭取主動排解憂愁,使精神儘快振奮起來。

5、積極參加體育:老年人經常感到這裏痛那裏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血不夠用,血虛老人更是如此。而時常參加體育運動,能加強氣血運行,這樣可減少或避免疼痛。但運動量不宜太大,運動項目的選擇也應以傳統的健身運動爲佳,如太極拳、八段錦等,還可進行郊遊、踏青,這樣既能呼吸新鮮空氣,又能活動筋骨。我知道我對養生養老的瞭解還只是皮毛,我希望公司能給我這個機會進一步去學習養生老的知識,我想要通過我的努力讓更多的人健康長壽

第三篇:開闢異地養老市場(演講)

開闢異地養老市場,拓寬養老服務領域

大連同泰老年休養服務中心建立於2014年, 一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在養老服務領域,尤其在異地養老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嘗試,沒有驕人的成績,只有一點與大家交流,提供各位參考的感受。

一、我國經濟的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異地養老成爲可能。 大連同泰老年休養服務中心是租用軍隊閒置房產改建而成的,其投資主體全部爲自然人,其中60%來自吉林。中心設置老年休養牀位180張,配套了社區日託老人的星光老年俱樂部。配有寬帶網的老年電腦教室和裝有數碼投影設備的老年培訓教室,老年專用浴池,社區老年醫療門診,老年茶座等設備。一年來,共接待了來自國內外休養老人360多人。

(一)異地養老的市場定位

中心建立之初,我們組織了市場調研,調研中我們發現,國外如美國、荷蘭等國家候鳥式老人佔老人中比例非常高,日本移居泰國、新加坡等其它國家養老的老人也成爲一種趨勢,當時國內的廈門、杭州、海南等地的異地移動式養老客流也在涌動,因此,我們作爲腹地海濱城市的大連,無論從地域氣候及旅遊資源都有其獨特的優勢,爲此我們把中心的主攻市場定位與5﹕3﹕2結構,即50%爲國內其他省市,30%爲大連本地,20%爲國外。一年來的實踐應該說見了成效。

(二)異地養老的市場整合

異地養老應該是一個集合概念,它是把移動式養老方式如:旅遊養老;候鳥式養老;度假式養老等方式集合,應該說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或經濟發展的產物,在我們國家經濟發達地區,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異地養老羣體呈明顯的上升勢頭。首先,它促進傳統的養老觀念的改變,養老院的概念人們的認識程度從老年人的角度講,他(她)承認“老”的現實,但經常回避這個現實,敬老院、福利院、養老院、老年公寓,不管是當地的,外地的(本站隆重推薦好範 文網:),對普遍的老年人來說都是一個概念,從子女和親屬的角度講,儘管他們的工作多麼的忙無力照料老人,有的老人主動提出進住養老機構,他們也不會接受,原因是怕背上“不孝”的罵名,而人們普遍對旅遊認識爲實力的表現。老人間議論誰誰兒子送老爸老媽去旅遊的啦。這是一種羨慕,兒女間議論誰的父母去某地旅遊了,這是一種榮耀,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

老人和子女接觸了養老機構,感受了養老機構的完善設施,人性化的服務,也使老人和子女的認識上有所改變。其次,異地養老實現了概念上的養老市場整合。我認爲:異地養老的市場實現需要實現載體或媒介,單純的異地養老成爲孤立的概念,這個市場的開發是非常困難的。例如,旅遊養老需要幾個方面資源的整合;候鳥式養老需要適合候鳥的生存環境,度假式養老,異地就醫後康復等等,也都需要配套的條件。戰友會、同學會等,也可稱爲異地短期養老方式,它的實現條件就更加複雜。今年的6月份原五十四軍文工團,參加抗美援朝的50多名老戰友,花甲之年相聚大連,場面十分感人,而我們今年接待旅遊養老的羣體中就有一部分是他們回去後推薦來的,再比如:前幾天來自瀋陽的陸世令老先生就是心臟搭橋手術後來大連康復的。

因此,通過一年來的實踐我們感到,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激發了老年人除滿足物質生活的需求的同時,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文化生活的追求,異地養老市場的開發進一步爲老年人瞭解異地的自然、人文、民族等等,創造了條件,也促進了老年人羣體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三)異地養老市場的開發拉動了消費市場

異地養老的羣體流向是農村流向城市,貧困地區流向發達地區,發達地區向最適合人居和養老環境優越地區移動,可能有人說這可能會給一些地區帶來社會壓力,然而我們實踐中感到,老年人雖視爲整體弱勢,但移動式老年羣體卻有着巨大的消費潛力,2014年曾在我們同泰休養的186名老人中,有9人購買了住房,老人帶兒女全家遷移的有3家,總投資額達到了400多萬元,其中有的老人兒女在南方或國外,經常性的往來,在交通,禮品等方面的消費不斷增加。異地養老的移動老年羣體相對經濟條件較好,因此說,也是有很強的購買力的。

(四)異地養老市場的開發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2014年初,大連市委、市政府下發了6號文件,確立了老年社會福利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對象社會化,運營機制市場化和服務方式社會化的產業化發展方向,並啓動了銀髮工程。大連同泰老年休養服務中心正是在這個條件下起步,並確立了以旅遊養老爲主攻方向的。通過一年來的實踐,應該說,在難得的機遇面前也面臨着嚴峻的挑戰。

首先,要求養老機構標準要高。異地移動養老羣體來自與四面八方,南北的差異,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的不同都很突出。

1、飲食習慣。習慣上的保證老年人飲食,軟乎、熱乎、爛乎(三乎)很難滿足老年人的普遍需求;南甜北鹹,東辣西酸;老年人要求迴避三高食品,又要充分的熱量,等等。應該是旅遊養老的首道課題。我們想到解決飲食差異的最好辦法是實行自助餐,又面臨着成本與收費的問題,實踐中我們感到解決飲食差異的關鍵還在於老年人的理解上,爲此我們聘請了大連市政協委員、著名營養師劉政作爲我們的營養顧問,既從管理上給予指導,同時組織老人進行飲食保健講座,首先保障營養結構,再盡力調劑。應該說比較有效的解決了飲食關。

2、語言問題。我們的機構居住了兩名日本老人,其中一人漢語不通,日常生活交流上有很大的障礙。我們一方面請理工大學外語學院的志願者幫助;同時也要求所有的服務員學習日語,每天10個單詞,目前應該說日常基本的生活問題都能夠解決。

總之,異地養老市場的開發,要求養老機構標準一定要高,硬件設施要人性化,軟件配置要人文化,在我們的機構中始終保持一定比例的大學生和護理專門人員。

其次,保障要到位。異地養老機構要求不但是制度健全,更重要的是要成爲全員的行爲規範;不單純是服務,更重要的是要成爲責任,我們的員工胸卡上全部標有:“您的需求就是我的責任”,從而做到管理保障先行。談到保障,老年首先關注醫療保障。爲此,我們與大連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老年病醫院和社區衛生中心建立了醫療保障網絡,確保老人安心。

再次,內容要豐富。異地養老機構對於老年人的羣體需求要豐滿其內容,如精神的,文化的等等,同時功能也要更多。切實使老年養老在機構,感覺每天都很“忙”。否則不如在家或家鄉的養老院。

(二)影響異地養老市場開發的因素

1、養老機構自身因素影響旅遊養老市場開發是制約因素。要求我們的養老機構面對市場需求,提高和完善自我,不至於因自身因素而影響整體形象。

2、季節因素。異地養老機構全都面臨季節因素的制約,夏季的哈爾濱,大連成爲旅遊養老的旺季,冬季的海南,廈門也是旅遊養老的最佳時期,如果面對季節因素的現實來整合資源是擺在我們旅遊養老機構面前的課題。我個人認爲,如果我們機構間建立起互動網絡,好比組成一列旅遊列車,列車在遊動,客流有上有下,應該是一個聯動體系,再從老年羣體資源上講:哈爾濱的冬季嚴寒,以往旅遊養老的老人南下,而廣東,海南的老人一輩子沒見過雪,不妨組織一些身體狀況好的老

人到哈爾濱一覽銀色世界,再說大連,夏季是南方老人的避暑勝地,而冬季也有可能成爲黑龍江人的避寒的最佳地方,我們同泰目前已經登記了6名老人,由我們幫助聯繫11月份去海南旅遊養老的事,大約3—4個月,還有四位老人登記準備明年的4—5月要求去南京,昆明,因此雖然說季節因素是現實,但是1.3億老人的市場潛力也是巨大的。

3、政策性因素。同泰老年休養服務中心開業運營一年來,得到了市、區、街、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國家給了我們一部分扶持資金,市、區民政也從星光計劃資金中撥付了一部分給我們,白山路街道也從資金上給了我們支持,應該說我們是幸運的。然而,應該說養老機構經營上還是相當艱難的。國家和各級政府的優惠政策落實起來是很困難的,例如:老年的維權問題,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的公用設施對老年人是免費的,憑身份證就可以,不管是外地還是當地的,而在大連則需要本地辦理優待證,才能享有老年待遇,外地老人來到以後短期養老的雖不理解,但也就不說什麼了,而長期養老的老人卻感到極大的不方便,大連的熱心記者也曾幫助呼籲過,但至今還沒有解決。我個人感覺政府關於老年的權益保障落實到位,爲異地養老創造環境條件,而政府關於老年福利的扶持政策能夠做到扶上馬再送一程對於老年產業化發展是極爲有利的。

4、觀念因素。我們所面臨的養老觀念大多還受傳統觀念的束縛,除了藉助媒體宣傳外,還需要我們養老機構的團隊培育和整合市場資源,因此做爲養老機構要關注養老觀念的現實。

應該說,旅遊養老市場方興未艾,作爲養老機構老年產業的發展應該是我們每個機構,每個老年工作者的歷史使命,應該說不辱使命共同奮鬥!歡迎各位方便的時候光臨同泰老年休養服務中心,給予指導,謝謝大家!

第四篇:養老問題

以房養老問題-2014國考面試時政熱點

【社會問題的背景】

(1)民政部部長李立國介紹,我國目前有1.67億老年人,其中80週歲以上的高齡老人1899萬人,他們之中多數人逐步進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狀態。

李立國部長介紹,1899萬80週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佔老年人總數的11.4%。截止到目前,我國有失能老人1036萬、半失能老人2123萬,共佔老年人口總數的18.9%,他們不同程度地需要提供護理照料服務。另外,部分大中城市的空巢家庭達到70%。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週期中的一個階段。

(2)一個並不新鮮的提議:“以房養老” 抵押或出租房產換養老金。以房養老需滿足三個條件。省老齡辦副主任牛飈告訴記者,要使以房養老得以實現,需要滿足3個條件:首先,擁有對房子的產權,這樣纔有出租或者抵押房屋的權利;其次,老年人與子女分開居住,使得房屋的出租或者抵押不至於影響正常生活;再者,老年人的經濟狀況適中,經濟條件很好,就沒有“以房養老”的必要;經濟條件過低,就不具備“以房養老”的條件。

考慮到國內具體的情況,首先遇到的是觀念障礙。對於老人來說,將自己居住多年的房產抵押出去,而無法留給子女,這樣的現實,一下子難以接受。此外,基於目前的地權制度,我們對住宅的使用權只有70年。根據《房地產管理法》,土地使用權的續期必須重新批准,重新繳納土地出讓金,否則土地使用權及其附着的建築物,都將被政府無償收回。因此,“以房養老”模式如何推廣,何時推廣,業界一直議論紛紛。

(3)議論歸議論,國家政策方面對此的風向已漸趨明朗。早在2014年,全國政協委員、時任建設部科學技術司司長賴明就建議對此成立課題組進行調研,選擇大城市做試點,等到運作成熟後向全國推廣。2014年的時候,上海公積金管理中心曾試推過一種叫做“住房自助養老”的創新型“以房養老”模式。與反向住房抵押貸款不同的是,上海模式從一開始就變更了房屋的產權人。其基本模式爲:老年人將自有產權房屋出售給上海市公積金管理中心,並選擇在有生之年仍居住在原房屋內,出售房屋所得款項在扣除房屋租金、保證金及相關交易費用後全部由老人自由支配使用。

(4)何謂“以房養老”?專業人士指出,投保人將房屋產權作抵押,按月從保險公司領取現金直到身故,相當於保險公司通過分期付款(按月支付)的形式,收買投保人的房屋產權,類似於把住房抵押貸款反過來做,因此也稱作“反向住房抵押貸款”(簡稱“倒按揭”)。

長期以來我國不健全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使國人形成並世代沿襲着“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只有寄託在兒女的身上,否則必將孤苦面對餘生。而“以房養老”投保人既能住在自己的房子裏,又能將房產提前變現用於養老。

“以房養老”一個最大好處就是,用事實證明老年人在用過去自己的勞動積累養活自己。當然,作爲一種新型的經濟模式,“以房養老”的運行必然面臨種種困難,但正如國人對“按揭買房”的接受過程一樣,隨着制度的完善和健全,“以房養老”必將成爲我們面對養老問題可供選擇的方式之一。

【核心觀點】

(1)在中國推行以房養老,存在着三大障礙:首先,將財產留給子女是中國普遍存在、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很多中國父母自從有了孩子,人生的主要目的就是爲子女不斷地貢獻。其次,中國的房產不是完全的產權,土地使用權期限最多隻有70年。中老年人把已經使用幾十年的房產抵押出去時,土地使用權期限已所剩無幾了。第三,未來房產未必像現在這樣值錢。目前中國的人口紅利即將跨過頂峯,1990年前後新生人口的持續下降,將導致未來處於購房年齡的年輕人數量持續減少,未來二十年後的房價未必值今天這個價格。

(2)“以房養老”作爲養老的方式之一,可以令社會的養老體系更完善,還可以帶動內需,應該說是有可能的。在中國,“以房養老”這種觀念被接受需要一定的時間,即便是推行後,估計也只有一部分老年人會選擇這種方式,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甚微。不過,“以房養老”體現的對房子的態度倒是值得人們認真思考。

(3)傳統習俗與社會發展現狀而言,受制於“以兒養老”、“傳宗接代”等傳統觀念,或者“可憐天下父母心”——出於對自身子女未來發展的關切之情,廣大老人仍希望在去世後將住房所有權轉讓給自己的直接繼承人。這一點也大大限制了“以房養老”的受衆人羣,由此帶來的問題是:任何保險或者社會保障都是建立在“大數定理”的基礎上,如果缺乏足夠的投保人數基礎,那麼大數定理就無法發揮作用,保險機構就很難規避因爲特殊案例帶來的巨大風險。所以,如何做好前期調研工作,並通過金融創新鼓勵金融機構的積極性,是“以房養老”模式能否成功的關鍵。

不可否認,養老問題的解決主要還是應該通過社會保障制度,但由於我國社保體系建設會有一個過程,資金和服務都可能存在某種短缺,“以房養老”不失爲一種自我保障的良好選擇。如果中國的經濟能穩定發展,房產能保持健康的升值趨勢,再加上金融創新,“以房養老”應該能夠滿足部分老人豐富晚年生活的需要。

中國養老服務體系面臨難題 居家養老服務內容單一中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達1.67億,超過日本人口總數,相當於廣東、廣西、江西三省區的人口總數。隨着人口老齡化加劇,養老服務需求日漸增多。未富先老,也成爲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

中國的養老服務體系主要由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三部分組成。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政府將通過建立標準、科學規劃、加大投入來扶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並動員社會力量參與。

當前,中國的養老服務體系面臨哪些難題?如何滿足社會不同層次的需求?從今天起,本版推出“應對未富先老”系列報道,敬請廣大讀者關注。

春節剛過,很多老人又回到了“空巢”狀態,整天望着牆壁發呆,似乎還在回味那些屈指可數的團圓日子……

居家養老是中國養老的主要模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90%以上的老年人屬於居家養老型。然而,中國的居家養老服務內容單一,進展緩慢,與人們的需求相差甚遠。1 大部分地區只有家政服務,個別發達地區有政府培訓的助老服務員,但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務還遠遠談不上

居家養老服務涵蓋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門服務爲主要形式。就中國的現狀看,大部分地區只有家政服務,個別發達地區有政府培訓的助老服務員,但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務還遠遠談不上。

年已八旬的上海市民陳菊娣去年8月骨折後行動不便,不願進護理院,家人想要找一位保姆進行日常護理。到幾家中介諮詢後得知,照顧臥牀老人的保姆價格,視病情輕重而定,病情越重,價格越高,至少比一般的保姆要貴兩成。最後,家人終於請到一位保姆,月薪2900元。

北京市愛儂家政服務公司精品店的工作人員李卉林告訴記者,一般的家政公司沒有專門爲老人提供的服務內容,但有些公司也會提供較爲專業的家庭護工,工資相應會高一些。

由於照顧老人風險高、不容易瞭解老人心理等原因,多數務工人員並不願意幹這個活。因此,很多老人連照顧生活的一般保姆都很難找到。

來自山西臨汾的黃麗萍在北京做了6年保姆,照顧過4位老人。“其中有位趙大爺和老伴的退休金一個月有1萬元,但是找了很多保姆都不合適,最後用小時工將就着。”黃麗萍很同情這些老人,但是她說只要找到別的活兒,就不想到老人家裏幹了。“主要是老人不好相處,有些不讓你說話,有些不讓你動他家東西,不好乾。”黃麗萍說。那麼,政府聘請的助老服務員怎麼樣?

上海市閘北區景鳳路一座兩居室公寓裏,84歲老人楊玉林迎來了每週3次上門的助老服務員羅希美。和羅希美相處4年,楊玉林很滿足:“天氣轉冷,她給我編織圍巾、帽子,知道我愛吃素,經常燒些清爽、有營養的小菜,她還陪我聊天聽我嘮叨……”在上海,像楊玉林一樣享受這種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老人共有25.5萬人。據上海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處長章淑萍介紹,助老服務員全市已有3.4萬人,組成人員爲“4050”人員、農村剩餘勞動力等。

然而,並不是每位老人都能享受政府埋單的助老上門服務。上海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指導中心主任康健介紹,老人身體狀況不同,獲得的服務、護理補貼不同,服務內容

也有所區別。但近年來,這支隊伍卻在不斷縮小。閘北區臨汾街道助老服務社社長兼黨支部書記董金娣說:“2014年,街道助老員有108人,現在只有85人。”

專業化服務隊伍的欠缺問題已引起全社會關注。北京市政協公佈的調研報告顯示,預計未來5年將有47萬名老人需要護理型照顧,其中大部分人只能居家接受護理。而北京市專業的養老護理員只有4000多人,且基本上都在養老機構,沒有進入社區。中國已經有了養老護理員職業,但人才極爲缺乏。據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介紹,全國養老護理員有2萬餘人,但需求量約爲1000萬人,缺口巨大。

北師大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說:“許多家庭都感覺請保姆難,難就難在專業化,如果沒有專業知識,就會導致很多矛盾和衝突。”

2 老年市場供給和設施的缺乏,一方面說明養老產業潛在需求巨大,另一方面又說明有效需求不足。這反映了中國對老年人的社會保障不足

寒風凜冽中,北京安華西里社區74歲老人邊仁步行了很長一段路去買止癢藥膏:“其實我還想買個老花眼鏡或是放大鏡,但這周邊很難找到。”

據記者瞭解,在北京,買老年用品只能到各種商店裏淘,要不就讓年輕人幫忙在網上購買。

在東城區東四十條街上,記者找到了康復之家醫療器械連鎖店,店裏也賣各種老年食品、日用品,包括無糖食品、紙尿褲、柺杖、便盒、中醫用品等。 “我們這裏的老年用品算是比較全的,在周圍找不到這麼全的。”店員馮志惠告訴記者,老年券也能在該店使用。但她說,要不是依託附近的幾家醫院,老年用品很難賣出去。

“老年人對物質需求相對較低。”上海市閘北區臨汾街道老年協會會長勞錦坤說。上海財經大學曾發佈了“萬名老人需求快遞”的調查報告。對 10343名60歲以上老人及50—59歲的準老人調查顯示,飲食和醫療在日常生活“最大支出”選項中佔了極大比重,僅有1%的人選擇了旅遊和娛樂。

老年人的居家養老需求除了服務還有設施,但是大部分老人的家中還難以找到這些設施。

48歲的北京出租車司機郭懷存家在密雲農村。幹了11年出租車司機,有點積蓄,但是從來沒想過要用來養老。村裏有一個老年人活動中心,基本上都是老人在打牌。“我不會去養老院養老,一年要2萬多元,花不起這錢。”他說。

全國老齡辦副主任閻青春說,農村地區的養老設施非常少甚至沒有,多數地區一片空白。

國務院參事、全國政協委員、北大經濟學院教授李慶雲對農村老人養老缺乏保障的問題表示擔憂。他分析,老年設施的缺乏,一方面說明養老產業潛在需求巨大,但另一方面又說明有效需求不足。這反映了國家對老年人的社會保障不足,如收入水平太低、農村老人生活缺乏保障等。

3 生活在高齡、空巢、孤獨、病殘狀態的老年人,如果無法獲得社會支持,居家養老潛在的風險會很大

“居家養老服務的缺失,是家庭養老功能弱、社會化服務沒有跟進的結果。” 閻青春分析,當前家庭結構發生變化,一對夫婦要養4位老人和子女,普遍心有餘力不足,急切需要社會來支持供養。另外,空巢化現象加劇,使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目前,全國空巢老人達到一半。

他還指出,政府和社會對養老服務的責任承擔缺乏準確的定位,使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在某種程度上被忽視。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之後,老年人養老的福利逐漸從企事業單位中剝離,但是社會養老保障、社會福利等體系卻沒有相應建立起來,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北京大學教授、老年研究所副所長穆光宗認爲,老齡化、空巢化以及病殘化、孤獨化相交織,是我們共同的未來。在這種形勢下,生活在高齡、空巢、孤獨、病殘狀態的老年人,如果無法獲得社會支持,居家養老潛在的風險會很大。

王振耀認爲,今後中國養老服務業將出現五大轉型:從家庭保姆照料到專業護理員照料的轉型;從以家庭和個人的贍養照料爲主到以社會制度性保障爲主的轉型;從保障老年人衣食住行基本生活到提供康復照料、情感護理等服務保障的轉型;從傳統的經驗性管理到標準化管理的轉型;從以政府爲主辦養老院、敬老院到公辦與民營同步發展模式的轉型。

如何改變當前居家養老服務的局面?閻青春認爲,從政府的角度來講,一要制定政策,扶持發展;二要加大公共財政支出,擴大政府資助,實行政府補貼;三要加強服務隊伍建設,儘快培養和造就一批有責任心和專業技能的護理服務隊伍,使老年人在家裏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專業化服務。

《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徵求意見稿)提出:在居家養老層面,鼓勵對有需求的老年人實施家庭無障礙設施改造,爲老年人洗澡、如廁、做飯、戶內活動等方面提供便利。同時,加大專業服務人才的培養。

第五篇:【養老】——農村養老現狀

農村養老保險新突破

?

新華網 ( 2014-05-12 11:13:13 )

來源: 半月談2014年第9期

?

?

農村養老保險新突破

編者按:農村養老保險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一環,關係億萬農民現在以及將來的生活質量。始於上世紀90年代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歷經十多年,各地雖有不少新探索,但整體局面仍有待進一步拓展。在農村社會保險實現由點到面的跨越之前,隨着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農村家庭的小型化,農村養老需求在加速增長。

現在,農村低保制度、新農合等從無到有,擴面迅速,農村社會事業已進入發展的春天,如何進一步推進農村養老保險事業的發展,成爲農民羣衆關注的新熱點。爲此,本刊記者深入東、中、西部農村地區,調查農村社會日益增加的養老新壓力、新需求,發掘農村養老事業中出現的新形式、新探索,求解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發展中的新困惑、新課題,以此迴應廣大農民羣衆的新期盼。

銀髮浪潮考問農村養老難

本刊記者

未富先老,老後更貧

王根榮和車繼梅老兩口,家住陝西省合陽縣黑池鎮黑西村,雖已年過七旬,卻還要掙扎着幹活。老人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幾年前去世,留下有精神病的大兒媳婦以及一兒一女,小兒子雖同住一村,但平時對老人照顧甚少。老人說,幾年來,小兒子給的錢加起來不到100元。“他也不容易,一大家子人,有娃要上學,還新蓋了房子,沒有力氣管我們。”車繼梅老人善良地爲兒子解釋着。

前幾年,老人的收入主要靠種田、打零工,近兩年幹不動了,民政部門一年給400元的救濟款,平時只能靠撿垃圾度日。“我的難處還沒受夠,等把孫女養成人了,我的難處也就受夠了,也就死了。”車繼梅老人抹着眼淚說。

車繼梅老人的遭遇並非個例,在農村,不少老人面臨着無人贍養、衣食疾病無着的生存困境。黑龍江省民營企業家翟玉和,曾自費組織人員做了一項中國農村養老現狀的調查,涉及全國各省份1萬多位60歲以上的農村老人。結果發現,在這些老人當中,一人獨居的佔45%,一日三餐難以保證的佔5%,只有一套換洗衣服的佔69%,生了病沒錢醫治的佔67%。

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超過1.5億,占人口比例達11.6%,已經進入老齡社會。農村老年人超過1億,由於很多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實際上農村老齡化程度甚於城市。與此同時,農村人均純收入2014年只有4140元。農村社會未富先老特徵更爲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農村與城市的社會養老保障程度存在明顯差距。2014年,我國城市老年人領取養老金(退休金)的比例爲78%,在農村,這一比例僅爲4.8%。在許多城裏老人忙於習書作畫、健身養生的時候,不少農村老人們的晚年卻是在貧病中掙扎度過。“城裏老人爲長壽忙,農村老人爲活命愁”的強烈反差,凸顯破解農村養老難題迫在眉睫。

養兒防老,“防不勝防”

千百年來,家庭養老一直是中國農村最普遍的養老方式。目前,養兒防老受到多方面的衝擊,保障程度下降,亟須社會養老保險替代、補充。

計劃生育是基本國策,實施多年來,我國的家庭規模出現小型化特徵。在農村,家庭規模逐年縮小,2014年每戶常住人口已經下降到4.05人。許多農村家庭面臨一對夫婦供養4位老人的現實,在經濟不富裕的情況下,養老已成爲許多子女的不可承受之重。

農村以家庭養老爲主,保障好壞很大程度上維繫在子女的孝心上,子女如果不講孝道,老人的晚景就很淒涼。目前,由於社會變革迅速,傳統的孝道思想受到現代自我觀念的強烈衝擊,對父母感情麻木現象十分普遍。

“現在農村老人的日子‘恓惶’(悲慘)得很,娃娃管的還有一口飽飯吃,娃娃不管的連口飯都沒有!”說起當前農村的養老問題,陝西省合陽縣的鄉土調查者黨憲宗充滿了憂慮。 黨憲宗講了一個極端的例子,“有一個老婆婆養了10個娃,到最後竟沒人養活她,把老人給活活餓死了。所以說,中國傳統上的養兒防老觀念已經越來越受到挑戰。現在農村的許多老人是‘活到老,幹到死’”。

農村家庭養老受到的另一衝擊是人口流動。目前,數以億計的農民外出打工,競爭壓力往往使其無暇顧及農村父母。在不少鄉村,外出打工人數佔到70%以上,農村主要剩下老人和孩子。

陝西合陽縣城關鎮小郭村的範永祿老人今年70歲了,兩個兒子都在外打工,剩下他和老伴孤零零地待在家裏。老人說,年紀大了,許多活都幹不動了。要不是有自來水,打水都成了問題。“娃娃在外面工作,我們半夜死在家裏也沒人知道。”老人說。

城市化新問題,“老農保”成“雞肋”

除了農村老人的養老困難,人口流動還有一個副產品———農民工自身的養老問題。目前,中國農民工總數達到2.1億人。在數量龐大的農民工羣體中,參加養老保險的是少數。如果農民工遊離於社會保障制度之外,進入老年後喪失勞動能力又沒有養老保障,勢必成爲嚴重的社會問題。

近年來,我國的城市化水平每年以1個百分點的速度提高,在快速推進的城市化進程中,出現了大量失地農民。目前,我國失地農民人數超過4000萬,並且以每年300萬的速度在增加。土地不僅是農民的生產資料,在一定程度上還具有保障功能。失地之後,農民的養老需求亟須社會保障補充替代。

與養老需求快速增長形成對比的是,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相對遲滯。事實上,從上世紀90年代,我國已經開始在農村探索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由於制度設計存在缺陷、農民保險意識差、運行管理不規範等原因,“老農保”實施後發展緩慢,一度陷於停滯狀態。

陝西省寶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農村養老保險處處長趙文貴說,“老農保”費率水平設計較低,根據測算,如果按照最低每月2元的繳納保險費標準,一個參保農民到兌付期後每月纔可以領取養老金4塊多錢,這很難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

在“老農保”成爲“雞肋”的情況下,構建新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就成爲當務之急。黨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這爲中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建設帶來新的願景和目標。

?

?

走進“沒有圍牆的養老院”

本刊記者

如何滿足農村與日俱增的養老需求,讓養老不再成爲農村老人心中的痛?

這兩年,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探索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從農民自籌到財政補貼,從少數人享受到普惠多數,從繳費方式、待遇享受到接續轉移,多樣的探索正在爲農民一步步建起真正的“沒有圍牆的養老院”。

財政補貼,“向新農合看齊”

山東省萊蕪市鵬泉街道孔家莊村67歲的謝加好老人,今年開始按月領取30元的養老金。老人說:“儘管數額不大,一年360元,一天一元錢,可以買4個饅頭,再加上還有土地,兒子不管咱也能解決溫飽問題了。在咱農民心中,這是真正的社會主義。”

老人的滿足感,源於萊蕪市自去年起建立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體系。萊蕪市財政每年補助1000多萬元,每名農民只需一次性繳納數百元,從65歲起就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孔家莊村黨支部書記謝恆木說:“以前也搞了若干次,但都是個人儲蓄式,政府沒補貼,從年輕就開始繳費,上年紀後領補助,實際上相當於零存整取,農民沒有積極性。”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探索實行的農村養老保險,儘管當時的政策規定可以實行集體補助,然而,絕大部分農村集體經濟薄弱,尤其稅費改革後更多的集體經濟變成了空殼,所以,這項政策近乎形同虛設。

單憑農民個人繳費的“老農保”,所籌資金有限,對大多數農民起不到太大保障作用。山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農村養老保險處處長王瑋說,有時農民繳上一年保費以後就不再繳了,這些年到了領取養老金的時候,算下來一個月只有幾毛錢。

“新農保”的籌款原則是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有了政府公共財政的“陽光照耀”,“新農保”的保障力度大幅提升。北京市今年實行“新農保”,在建立個人賬戶的基礎上,財政預計支出1.98億元,爲參保人員建起了每人每月280元的基礎養老金。對於政府補貼的基礎養老金,不少農民稱讚:“一個基礎養老金,頂好幾個兒子!”

加強政府補貼,這是各地“新農保”的共同特徵。江蘇省所有省轄市都開展了“新農保”,對參保者的財政補貼,佔繳費基數的10%~50%不等。就連財政相對困難的西部地區也不例外,陝西省寶雞市建立的“新農保”,每人每年財政補貼30元;寧夏在試點農村養老保險時,同樣由財政出資建起了統籌金。

受惠農民,從“先保”走向“共保”

現在,孔家莊村全村的老人都加入了新型養老保險。萊蕪市委政研室主任宗承敏介紹,農民加入新型養老保障的積極性比加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積極性還要高。萊蕪市出臺這項制度後,僅幾個月時間,全市1070個村,老年農民幾乎全部參保。此前,萊蕪市實行“老農保”,10年時間參保人數不到6萬。

與“新農保”全民性形成對比的,是“老農保”的侷限性。在山東壽光,以前加入農村養老保險的主體是村幹部、富裕戶、到城區務工經商人員等。古城街道北孫雲子村黨支部書記武金善說,當時壽光的政策是,村幹部按工資收入的20%投養老保險,我們村經濟條件好,村幹部年工資1萬元,每年給村幹部投保額是2014元,集體補助1600元,個人交400元。這樣,村幹部退休後每月可領300元退休金。

一般農民由於繳費少,領取的養老金很有限。農民發現起不到保障作用,不少人按政策辦理

了退保手續。僅壽光市,累計辦理退保手續的農民已達8200名。

隨着“新農保”普惠性而來的是,“老農保”停擺、萎縮的局面,在一些地方有了改觀。重慶大渡口區的農村養老保險,完全由該區進行統籌,新制度啓動後,該區財政總計將爲每個農民投入養老保險費6.4萬元。這樣一來,重慶大渡口區16週歲及以上農民全部納入農村養老保險範圍,實現了農村養老保險全覆蓋。

“新農保”繳費渠道廣、額度大,真正爲廣大農民建起了養老保障線。在2014年青島市各區計發的農村養老金標準中,高的如嶗山區每月447元、黃島區每月340元,其他區每月標準低的也不少於100元。到2014年,青島市有農村居民的五市三區已全面建立了新型農保制度,其中三區參保率達到98%,基本實現了全覆蓋。

即徵即保,失地不失保障

安徽當塗縣姑孰鎮的先陳桂大媽,原先家裏的5畝地因城鎮建設陸續被全部徵用。雖然當地政府每月給予80元的失地補貼,但先大媽的心裏還是不踏實,希望能有更牢靠的養老保障。 2014年10月,先大媽終於夢想成真。隨着安徽省推進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當地政府把先大媽這樣的失地農民全部轉爲農村養老保險對象。這樣,先大媽70歲之後,每月可以享受到110元的財政養老補貼。“有了‘新農保’,以後的日子不愁了。”先大媽的話語中流露出發自內心的踏實感。

失地農民的生活水平容易下降,長遠生計難以保障,是近年來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難題之一。在國務院有關土地調控的文件中,對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做了剛性規定。社保不落實,不得批准徵地;費用納入徵地補償安置中,不足部分從當地國有土地有償使用中解決。在“新農保”的探索中,失地農民的保障被各地放在了優先位置。

除了按照國家規定執行“即徵即保”,解決增量失地農民的社保外,一些地方還把存量失地農民納入養老保障範圍。在廣東,政府從徵地補償款中拿出一部分爲失地農民購買養老保險;在安徽六安市,失去全部土地或人均實際耕地不足0.3畝的被徵地農民均納入農民養老保險範圍;在山東壽光市,2014年起,將年滿45週歲的失地農民全部納入失地農民養老保障。 進城務工農民的社會保障,其流動性給問題的解決帶來一定難度。雖然目前一些地方給農民工入了社保,但轉移、接續難,致使每年春節出現大規模的“退保潮”。據有關部門負責人所說,經過今明兩年的努力,要在全國都實現養老保險的省級統籌。兩年內,農民工社保有望在全國實現“漫遊”。

多環節創新,“新農保”名實相符

總體來講,目前全國各地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仍處於探索階段。各地因地制宜,從籌資方式、享受待遇、接續轉移等多個層面,進行了多種多樣的探索。

在籌資環節,陝西寶雞市創新方式對參保農民進行吸引、激勵。新制度規定,只要家庭成員(兒子、兒媳、上門女婿及配偶)全部按規定參保繳費,這個家庭中年滿60週歲的老人不繳費就可以領取每月至少60元的養老金。這樣一來,兒子、兒媳繳費既是爲自己積累養老保險金,也是爲父母領取政府養老補貼提供條件。兒女對老人的孝心變成了一種制度,由孝心養老變成了制度養老。

一些地區還創造性地運用國家政策,試點“糧食換社保”,推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工作。安徽霍邱縣是糧食大縣,參保農民可以從售糧收入、糧食直補資金和其他收入中,自主選擇月繳費標準繳納費用,縣財政按上年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總額的2.5%予以補貼。“糧食換社保”,在不增加財政新負擔的情況下,爲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

曹廟鎮紅糖村村民潘永江家有8畝地,去年他把200多元的種糧補貼全部拿來繳納養老保險。“今年我打算把糧食補貼、種子補貼、柴油補貼全取出來繳費,稻子豐收了再賣些錢,給我們夫妻倆每人再入1500元的保險金。”潘永江說。

在可轉移接續方面,北京的“新農保”首次實現了“城保”、“農保”的城鄉互轉。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民轉居後,其參加農保的繳費,可按照相應年度、比例轉換成“城保”;同樣,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也可轉移到“新農保”。

在基金管理方面,東部一些地市探索“政府主導下的市場運作”路子,政府主導保證了公益性,市場運作則可以保證效率。政府每年從財政拿出資金補貼農民養老保險,把包括農民籌資在內的所有資金均交給經嚴格考察的保險公司來運作。這種探索不需增加機構和人員,只需通過審計等監管方式,就可以解決政府部門的養老保障基金管理難題,爲農村養老保險的運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

?

?

“新農保”求解三道必答題

本刊記者

“新農保”遍地開花,要最終結出累累果實,爲億萬農民建起真正的“沒有圍牆的養老院”,過程長,困難多。目前,擺在“新農保”面前的,是三道必答題等待回答。

財政補貼再慷慨些

韓維林是安徽省壽縣張李鄉油坊村的農民,1994年,他在55歲的時候參加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一次性繳納了200元錢。按照當時農保利率標準,60歲時韓維林將可以每月至少領取40元的養老金。但當2014年開始領取養老金時,韓維林拿到的卻只有每月2元錢的養老金。 “2塊錢養老保險”,在壽縣佔到了參加農村養老保險人數的9成,在全國也不鮮見。出現這種極端例子的原因有兩條:一是集體補助、國家扶持缺位;二是農保基金存到銀行,前幾年利率一降再將,甚至出現負利率。按照農民當年繳納的費用,計算下來也就幾塊錢。

面對養老金“縮水”的現實,不少農民呼籲:“爲什麼城裏人上保險都有個人賬戶、統籌賬戶,自己交一部分,單位交一部分,國家補一部分,爲什麼我們農民就全得自己交?”

即使實行“新農保”,政府補貼的資金也不十分“解渴”。山東萊蕪市孔家莊村的農民說,現在保障標準是每天1元錢,農村水電等各項費用低,農民吃糧食基本不花錢,所以,如果養老保障標準每天能達到2元,就徹底沒了後顧之憂。

不少地方農保幹部認爲,建立“新農保”資金是關鍵,地方以及中央都應該加大投入,改變由農民自己唱主角的局面。這是新型農保制度的首要要求,也是區別於“老農保”的最大創新。

基金運轉再規範些

農保基金涉及億萬農民未來的生活來源問題,如何確保這筆資金安全運作、保值增值,是“新農保”面臨的一大挑戰。目前,農村養老保險基本由各市縣自行管理,基金在保值增值和資金安全上存在着隱患。

據瞭解,一些縣、區的農村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由於長期沒有新增業務,爲了維持運轉,便開

始動用“農民的養命錢”進行投資。有的地方甚至發生過一個區動用50多萬元農保基金去投資石礦的事情。一些區、縣還在信用社高息承諾下,違規將農保基金從縣商業銀行轉存到信用社,結果導致農保基金被非法挪用或貸出造成呆壞賬等情況。

一些基層幹部表示,要使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常態化運轉,相關機構的經費、各級工作人員的工資、推行制度所需要的成本等問題都需要加以統籌考慮。根據相關規定,農村養老保險經辦機構每年從新增保費中提取3%作爲辦公經費。近些年,一些地方的農保處於停滯狀態,不少農村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的辦公經費便沒了着落,爲了解決困難,有的便擠佔挪用養老基金。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庹國柱認爲,農保基金之所以在管理運行中存在隱患,主要還是當初制度設計存在缺陷,即規定農保基金要以縣爲單位統一管理。縣裏的經辦機構缺乏投資經驗、相關技術及人才,管理這麼大一筆資金,投資風險很大,可以考慮把基金上調到省一級管理,或者交由專門金融機構代辦。

統籌範圍再擴大些

“試點百花齊放,推行缺乏統一制度”,是當下“新農保”推行中面臨的又一難題。據瞭解,目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900多個縣都實行的是以農民個人繳費爲主、個人賬戶基金儲備積累的農保模式。同時,部分地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試點,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典型。但是,一些專家認爲,在各地探索的基礎上,中央政府還需要出臺一個統籌的方法。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社會保障系主任褚福靈認爲,目前“新農保”各地試點的方式可以有區別,但不能割裂;對於農保模式可以碎片化管理,但必須要有一體化的制度。否則,各地自行其是制定標準,一來會給將來國家整合農保模式造成沉重的成本負擔;二來可能會使很多縣、區盲目照搬別人的成功模式,但自己的條件、技術或財力又達不到相關的標準而令探索失敗。

除了各地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統籌,城鄉之間的養老保險制度也需要統籌。農民變成市民後,農村養老保險如何轉化爲城鎮居民的養老保險;外出打工農民,其養老保險如何轉移,如何與農村養老保險相銜接,諸多問題都需要統籌解決。

本站給你推薦其他文章:

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

基本養老保險

養老保險

養老保險

養老保險重要通知

標籤:演講 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