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關於全縣健康養老服務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關於全縣健康養老服務業發展的調研報告1

關於全縣健康養老服務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發展現代健康服務業是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舉措,對於加快醫養融合步伐、滿足日益增長的老齡化現狀和提升健康養老服務業水平,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按照縣委《關於縣處級領導幹部領題對全縣“5+1”發展戰略開展專題調研》及《補充通知》的安排部署,近期,我們組織衛計、民政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分別深入部分醫療單位和養老機構,通過召開座談會、發放意見卡等形式,對我縣醫養融合和健康養老服務業發展現狀進行了實地調研,並就如何加快醫養融合建設步伐,助推健康養老服務業快速發展提出了措施辦法。現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目前,我縣60歲以上老年人約3.5萬餘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7%左右,並將以年均3.5%的速度持續增長,到2020年全縣老年人口將佔到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之多。隨着高齡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多,我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醫養融合發展將對我縣隨着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對醫療康復照護服務需求十分迫切,存在的諸多問題也亟待解決。比如,我縣目前具有一定規模的養老機構僅有6家,其中縣辦的僅有2家(康樂中心敬老院、端氏敬老中心),鄉鎮辦的僅有3家(土沃、胡底、中村敬老院),私營1家(夕陽紅老年公寓),除了一傢俬營的外都是五保戶供養服務機構。按照國家關於養老服務每10位老人需1名專業服務人員的要求,我縣目前有3.5餘萬名60歲以上老人,就需要超過3500名的專業服務人員。但我縣現有的幾家養老機構僅僅供養了100餘位老人,且均未設立醫務室,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老齡化社會現狀需求。因此,加快醫養融合式健康養老服務業發展步伐刻不容緩、箭在弦上。

二、存在的差距與短板

(一)國家大政方針落實短板。在今年8月份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重視重點人羣健康,保障婦幼健康,爲老年人提供連續的健康管理服務和醫療服務”的戰略性部署。但由於“醫”“養”分屬不同專業領域,相應的公共資源也由縣衛計、民政等不同部門分配,而且“醫”“養”又受到社保、財政等因素制約,各相關部門對相關政策的認識、調整和落實難以做到協調一致和橫向整合。因此,要真正實現“醫”“養”統一融合,需要打通政策和資源壁壘,加大各部門之間的工作協同力度。

(二)發展規劃和政策支持短板。雖然2013年國務院先後出臺《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對推進養老服務和醫療衛生服務相融合提出了明確要求。但目前我縣對推進醫養融合服務模式沒有任何發展規劃和明確的政策支持,給推動此項工作帶來了阻礙。隨着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大,養老服務需求的不斷增加,我們務必要在加快醫養融合建設步伐,推動健康養老服務業發展等方面工作,亟需出臺一整套完備的醫養融合服務體系相關政策的強力支撐。

(三)養老資源和工作標準短板。養老機構在向醫養機構轉型硬件方面要具有足夠的空間、房屋設施和相當水平的醫療器械,軟件方面要醫院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診療項目,具備有資質的數量充足的醫師和護士。目前我縣六家養老機構除均未設立醫務室,且由於政策支持的缺位和養老機構數量的嚴重不足,現有入住老人的醫療護理需求都遠遠不能得到滿足。

(四)居家養老供需短板。受到孝道傳統習俗和現有養老條件所限,目前我縣90%的老年人還是選擇居家養老。老人最關注的也是兒女日常護理、慢性病管理、健康諮詢及中醫保健服務,失能半失能老人還需要在生活照料基礎上進行醫療診斷、康復護理等服務。雖然我們近年來都投資大量人力、物力,爲60週歲以上老人開展了免費健康體檢服務,但由於目前全縣公共衛生服務資源的配置尚不均衡,且存在藥品單一、設施簡單、醫務人員缺乏的問題,要想實現爲居家老人提供更周到、更便捷的醫療服務還有很大難度。

三、建議與對策

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是人們在養老理念、醫療理念和消費理念上的重大轉變,也是對現有行政管理體制、公共服務體系的改革與完善,必須依靠縣委、縣政府層面的長遠規劃和政策支持,其中涉及的制度和政策也不是縣級層面所能改變的。但就我縣來講,面對3.5餘萬老年人的現實需求,應立足實際、主動作爲,盡全力加快醫養融合健康養老服務業發展步伐。爲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制定長遠規劃,健全協調機制

醫養結合涉及衛計、民政等多個部門,需要縣政府出臺明確的規劃引領和統籌聯動的機制。一是將發展養老服務業和健康服務業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專項規劃,明確發展思路、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在“十三五”期間根據全縣老年人羣體的醫療服務需求和養老、醫療資源分佈狀況,統籌做好各類醫養結合機構的科學規劃和合理佈局,實現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建設的有效配置和有機銜接,提高老年人等特殊人羣對公共服務資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出臺《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將此項工作作爲全區2017年爲民辦實事的重點項目之一,成爲惠及全縣老年人的重要舉措。三是建立民政、衛計、人社、財政等部門組成的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各部門間的橫向聯繫,定期召開會議,及時協調解決問題。

(二)加大財政投入,落實政策措施

相應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是保證醫養結合模式順利推進的根基,我縣應結合縣情實際,在認真落實國家和省市相關政策的基礎上,加大對衛計、民政等部門的政策傾斜力度,制定更加全面具體、操作性強的措施。在土地使用方面,做好養老機構用地的預留和儲備,保障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建設用地,對新建項目的土地出讓金可適當優惠,同時強化對醫養結合設施建設用地的監管,嚴禁改變用途。在機構管理方面,儘快建立養老服務機構老年人意外傷害、重大疾病保險制度,構建養老服務行業風險合理分擔機制。在醫保政策方面,協調有關部門將更多醫養結合機構納入醫保範圍,並適當提高報銷比例和擴大報銷範圍。在市場準入方面,將醫養結合作爲養老機構設立許可的重要內容,對由醫院轉型的符合養老機構設立條件的老人護理院給予審批;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法規,對養老機構內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給予審批,並加大對這些醫療機構的業務指導力度。在基礎建設方面,建設城東、城西片兩個規模較大的健康養老康復中心,建議將縣第二人民醫院與縣人民醫院整體合併(縣二院作爲縣醫院分院),建立我縣第一個醫養結合的康復醫院試點模式;將即將重建的龍港衛生院建立康復醫院第二試點,努力在“十三五”期間逐步輻射全縣,切實爲老年人提供綜合、連續性的養老醫療服務。

(三)結合情實際,完善服務體系

在加快養老康復試點的基礎上,探索不同類型的醫養結合模式,形成功能互補、有序發展的醫療養老服務格局,努力實現醫療與養老的無縫對接。一是鼓勵有一定規模的養老機構附設醫院或醫務室,鼓勵有縣人民醫院等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開設老年醫療護理病房,可借鑑上海市以獎代補的扶持政策,對非營利性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機構給予一次性補貼(其中護理站、醫務室補貼10萬元;門診部、護理院補貼50萬元),招用專職醫護人員按醫護人員數乘以上年度全市最低工資40%標準給予補貼。二是充分發揮9大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作用,將其作爲醫養融合的支持平臺,鼓勵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委派醫生上門提供基本醫療護理服務。三是優先考慮解決失能半失能老人醫療照護問題,在全縣新建、改建1-2所醫養結合護理院(或稱失能老人醫護養老中心),緩解了醫院病牀緊張問題,也使老人得到專業護理,有尊嚴、有質量的安度晚年。

(四)推行醫養結合提升服務水平

一是積極探索並建立醫養融合養老模式,利用現婦幼保健院基地,吸引社會資本,採取PPP模式籌建沁水體檢康復養老中心。二是對縣域醫療資源應進行統籌規劃、鼓勵醫療資源融入養老服務、做好養老服務與醫療資源的鏈接工作。三是縣鄉醫療機構隨政策指引做出適當調整,及時拓展轉型、審時度勢地爲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儲備資源、經驗、模式、技術、人才;衛計、民政、財政等醫療及養老相關機構,在進行養老服務的同時更多地爲老年人提供便捷、優先、優惠的醫療服務,並實現與老年病醫院、老年護理院以及康復療養機構等之間的轉診合作。

關於全縣健康養老服務業發展的調研報告2

按照區政協2016年工作要點安排,7月中旬,區政協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對全區健康養老服務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通過實地察看、聽取彙報、座談討論等形式,重點圍繞全區健康養老服務業的現狀、存在問題和意見建議等情況進行了認真研究和分析彙總,並結合平時對健康養老服務業所掌握的情況,形成以下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嚴峻。我區現有人口45.2萬人,其中60 歲以上老年人口10.57 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 23.4%,比全市老齡化水平高出近4個百分點。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養老服務業發展,積極開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先後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關於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等系列文件,多次召開健康養老服務業建設專題會議,安排部署健康養老服務業建設工作,積極爭取將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發展養老服務事業列入我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作爲政府爲民辦實事重點項目進行推進。通過打造“1+3”養老服務體系,初步建成了以博山“12349”信息服務中心爲平臺,以居家養老、社區照料、機構養老爲內容,具有博山特色的養老服務新模式。目前,全區已建成各類養老機構91處,其中,敬老院11處,綜合性養老中心22處、城市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6處、農村幸福院42處。

二、主要發展模式及進展

目前我區健康養老服務業建設工作,以“整合資源,創建多元化養老模式”爲主線,通過打造一個平臺,創建三種模式,突出一個重點,推進我區養老服務業的健康發展。

(一)打造博山“12349”居家服務信息平臺

爲加快推進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化建設,滿足老年人的各種養老服務需求,區民政部門依託淄博金海世家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博山“12349”居家服務信息中心,涵蓋20多類100多種便民養老服務內容。自成立以來先後進行了3次改造提升,現已實現信息中心、服務對象和加盟商三方通話功能,所有電話用戶均可直接撥打“12349”。目前該中心已錄入老年人檔案20000餘條、市民檔案10000餘條、義工檔案200餘條,擁有加盟服務商達1200餘家,服務人員近3000人。據統計,今年以來博山“12349”便民服務熱線共接聽羣衆電話達10000餘個,爲3000餘名老人和家庭解決了困難和生活需求。今年,博山“12349”居家服務信息中心被確認爲中央財政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項目立項單位,依託該中心申報的“愛行孝鄉——居家養老公益服務項目”被列爲山東省唯一一個入選的居家養老服務項目,信息中心負責人張梅也被評爲“齊魯敬老和諧使者”。隨着信息平臺的不斷完善,博山“12349”信息服務中心也越來越得到羣衆的認可,省市區領導多次親臨檢查指導,對中心建設取得的成效給予高度評價,其他地市、新聞媒體也多次來博進行參觀學習、宣傳推廣,博山“12349”真正成爲我區便民利民的民生熱線。

(二)創建多元化養老服務模式

目前我區通過有效整合社會力量和服務資源,創建了“三種”互爲補充的社會化養老服務模式。

(1)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爲滿足空巢老人和白天無人照料老人的養老需求,區民政部門重點做好了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農村幸福院建設工作,內部設有棋牌室、活動室、書畫室、娛樂室等功能區,向老人們提供優質文明健康的服務,進一步拓寬了養老服務形式,滿足了不同層次老年人的養老需求。2014年成立的金海世家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建築面積1800平米,擁有書畫、棋牌、理療、保健、健身等十幾個功能室,目前已發展老年藝術團體36個,會員達1500餘名,全年共接待老年人2萬餘人次,豐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2)機構養老服務模式:按照政府和社會共同參與的形式,逐步形成了公辦、民辦等多種形式養老機構的協同發展。近年來,區民政部門投入資金100餘萬元對11處敬老院先後開展了多次改造提升工程,爲敬老院配備了電視機、洗衣機、牀、棉被等生活用品,改善和保障了敬老院老人的生活條件。同時積極鼓勵發展民辦養老機構,落實民辦養老機構扶持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對企業閒置廠房、學校、商業設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會資源進行改造,興辦養老服務機構。

(3)政府購買服務模式:以重點優撫對象、低保戶、特困戶爲服務對象,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爲城市社區近500名老人提供以家政服務、精神慰藉爲主要內容的無償服務。從2013年開始對80週歲以上低保老人發放高齡津貼已總計達444.53萬元。及時提高農村五保對象供養標準,2013年以來,先後2次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標準,集中供養標準由2013年的年人均2790元提高到5900元,分散供養標準由年人均1690元提高到4100元。目前,全區共有農村五保供養對象873人。

(三)突出抓好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建設

積極探索“醫養結合”型養老模式,重點推進養護型和醫護型養老機構建設。目前,我區建有博山區老年人養護院、長壽山老年公寓和北博山敬老康復中心等五處集老年護理、醫療、保健、康復、託老養老等多功能服務項目爲一體的“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機構。岜山村依託博山老年病醫院等五家醫院,建成博山老年人養護院,該項目總投資 26343 萬元,建設面積46506 ㎡,設計牀位1600張,於今年3月份正式投入運營,重點爲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服務;在源泉中心醫院中建設博山長壽山老年公寓,總投資3000萬元,建築面積10000餘平方米,牀位400餘張,充分發揮其優良的鍼灸、中醫藥特色,爲老人提供健康養老服務;積極引進ppp模式,實施博山姚家峪生態養老中心建設項目,該項目被列爲財政部第二批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示範項目和省財政廳首批政府重點對外推介ppp項目,總投資192540萬元,佔地面積430畝,分三期進行,現已到位資金26950萬元,建成後將形成集養老、養生、醫療康復爲特色的生態養老示範基地;對上爭取國家基金和政策性貸款,積極推進馬公祠康復護理院項目,該項目集生態康復、醫養、護理於一體,設計牀位1000張,規劃建築面積約8萬餘平方米。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全區健康養老服務業建設和保障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廣大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需求相比,還存在明顯的差距和薄弱環節,主要體現在:一是歷史問題難以解決,存在問題多,監管難度大。我區現有的22處老年公寓中,大多是在未實行辦理《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證》之前運營的,使用的房屋及設施老化,不符合現在的標準,有的老年公寓依然帶着安全隱患無證經營,根據屬地化管理原則,所屬鎮辦多次催促徹底整改或關停,區民政局也多次會同區消防部門進行聯合消防檢查,但效果甚微;二是養老機構行政許可設立難。按現行規定和要求,已運營的養老機構大多數不具備消防手續,難以取得行政許可,卻仍在繼續運行,存在安全隱患,各級民政部門通過加強屬地化管理、聯合消防部門開展消防安全檢查、下發整改通知書等方式要求全面整改,但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養老機構辦理《設立許可證》依然困難,目前全區22處老年公寓中只有3處辦理了《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證》;三是養老機構可持續發展程度低。由於養老機構本身是微利行業,日常運營需要大量資金,目前除了國家的建設補貼及三年運營補貼外(由於大多數養老機構未取得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證,所以享受不到建設補貼及運營補貼),長期運營沒有獎補資金,養老機構難以得到可持續發展;四是養老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由於收入、觀念等原因,養老機構存在“留不住人”現象,服務人員從業率低、專業化水平低、年齡偏大,缺乏老年服務和醫療護理專業技能,服務質量難以保障。特別是高齡、獨居、空巢和生活需要照料的老年羣體的養老服務上存在缺口;五是政策落實困難。針對養老服務業的發展,雖然民政部、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等部門在稅費減免、土地劃撥、建設規劃等方面都出臺了優惠政策,但囿於體制性障礙,水、電、氣、暖等優惠價格難以實際落地,致使經營成本居高不下。同時,建設用地問題一直是制約養老服務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六是觀念認識尚未到位,宣傳力度不夠。部分老年人及其子女傳統的養老觀念尚未改變,絕大部分老年人習慣於獨居或空巢生活,他們的子女也不願意老人加入社會化養老。部分職能單位對開展社區養老服務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宣傳力度不夠,全社會共同關心建設養老事業的氣氛尚未形成;七是缺乏具體的產業發展方案或規劃。雖然國家、省和市區相繼制定促進健康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意見,明確了具體的目標任務,各級各單位面對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的健康養老服務業,多處在觀望或調研階段,就如何結合自身實際,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健康養老服務業發展路徑,沒有制定明確的方案或計劃。而且,健康養老服務業內容廣泛,產業鏈長,涉及多個部門,不少部門對健康養老服務業的內涵和外延瞭解不深入,部門的政策調整不及時或落實不到位,部門間缺乏溝通協作,影響了健康養老服務業的順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