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實用新版多篇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實用新版多篇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認識本課的12個生字,學寫8個字,自主積累好詞好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我國古代燦爛的文化。

3、通過讀文知道張騫是怎樣開闢絲綢之路的。

教學重點難點:

1、自主識字寫字。

2、瞭解“絲綢之路”的歷史。

教學準備:

師:查找與絲綢之路有關的資料、中國地圖。

生:蒐集閱讀有關絲綢之路的資料。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

1、板書課題。學生自由輕讀課文,畫出生字詞拼讀。

2、教師範讀課文。生字詞正音。

二、自主識字。

1、選擇喜歡的識字方法自主識記生字。讀準音,記清形,組組詞。開火車遊戲。

2、彙報交流:交流記憶方法,集體解決難字。

(1)檢查字音。

(2)疏通難字。

(3)擴詞比賽。

3、鞏固識字。字詞遊戲,生字迴文。

三、指導書寫。

1、認一認。認讀會寫字8個。

2、記一記。自主觀察漢字,記憶字形。

3、說一說。你有什麼要提醒大家的。

4、看一看。觀察教師範寫難字。評議。

5、寫一寫。獨立練習書寫。共同評議。

四、分層作業。

1、認讀生字和詞語,把生字漂漂亮亮地寫一寫。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充實,我的詞語庫。

第二課時

一、複習鞏固生字詞語。

二、導入。

1、交流與絲綢之路有關的話題。暢所欲言。

2、板書課題。讀題。質疑。

三、感悟課文內容。

1、感知課文主要內容。選擇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細讀感悟課文。出示自讀提綱,自讀交流。

3、默讀課文,畫出描寫自然條件艱苦的句子讀一讀。

4、結合找出的句段進行朗讀訓練。想一想:張騫是怎樣克服困難開闢絲綢之路的。

5、想象說話,朗讀指導。練讀、範讀、互讀評讀。張騫受到哪些屈辱?逃出來遇到哪些困難?

6、出示與西域地理環境有關的圖片或推薦影片。欣賞感受。

四、延伸。

鼓勵學生結合課外的知識講一講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的故事,以鞏固理解課文。

板書設計:

張騫與絲綢之路

從都城出發

渡過黃河

進入沙漠

不幸被俘

忍受屈辱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篇二

教材分析及設計理念:

《絲綢之路》這篇課文先以一個小故事點出了中國絲綢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講了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歷盡千辛萬苦,獻出了畢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開闢絲綢之路的歷史過程;最後點明瞭絲綢之路發揮的巨大作用――“它成爲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紐帶”。我在教學中讓學生以一位導遊的身份介紹絲綢之路、交流資料等,以此來創設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人人蔘與,讓學生在有效的參與中自主閱讀,不斷探究;在感興趣的具體語言實踐活動中,感受課文意境、積累課文語言。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要求會寫、會認的16個生字。

3、瞭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開闢的意義,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4、運用“金鑰匙”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複述課文。

5、通過反覆讀文,體會過渡段的作用,並學習運用這一寫法。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張騫與絲綢之路》資料。

2、學生蒐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故事、常識性知識等)。

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引入新課。

1、板書課題並提問:讀了課題你有哪些疑問?

(什麼是絲綢之路?那是一條怎樣的路?圍繞絲綢之路發生過哪些故事?……)

2、交流有關絲綢之路資料。知道有關絲綢之路的哪些知識?請拿出來我們做一交流。

(1)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交流,各組互相補充,教師隨機給予評價,對認真蒐集資料的學生給予鼓勵。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用學過的方法解決。

2、讀後交流:讀了課文,你都知道了些什麼?

3、檢查學生讀文情況。指名逐自然段朗讀:要求字音準確、聲音洪亮。(其餘學生認真傾聽,聽後根據要求評議。)

三、感悟課文內容,積累課文語言。

學習第1、2自然段:

1、學生默讀課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從這兩個自然段中知道了什麼?體會到什麼?

2、全班交流。隨機指導學生明確以下問題:

(1)中國的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國人把中國稱之爲“絲綢之國”;

(3)從“目瞪口呆”、“讚不絕口”等人們的神態表情中能體會到中國的絲綢是多麼的絢麗奪目,使人驚訝、讚歎……

(4)齊讀這兩個自然段,再次體會我國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學習3―7自然段:

1、默讀課文3―7自然段並思考以下問題:張騫在開闢絲綢之路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你從哪兒能體會到?

2、學習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指導朗讀,並且讓學生明確以下內容:

(1)從“交通不便,沒有公路,沒有汽車和飛機……”能看出張騫開闢絲綢之路困難重重;

(2)從“日夜兼程”能體會出張騫爲開闢絲綢之路不辭辛勞;

(3)從“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着、準備着”,“忍受着炎熱和乾渴的煎熬……”,“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語句中,體會到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愛國情懷。

(4)從“張騫向漢武帝介紹了西域各國的方位、人口、兵力、風俗、物產、相互關係以及對漢朝的態度”中我們能感受到張騫此行雖歷盡艱辛,卻也收穫頗豐。

4、指導學生認識過渡段並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1)自讀第四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話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聯繫緊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聯繫的緊密。第三自然段最後一句話是疑問句“中國絲綢究竟是怎樣運到歐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話回答並解釋了這個問題。

(3)設計提問:第四自然段最後一句話講了什麼?和下面幾個自然段有什麼關係?

(4)全班交流:最後一句話點出張騫爲開闢絲綢之路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後面幾個自然段則講了開闢的過程。

教師小結: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開闢絲綢之路的意義和開闢絲綢之路的過程銜接起來,即前半部分講的是上面一個自然段的內容,後半部分則和下面自然段的內容有關,我們把這樣的自然段稱之爲“過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橋,把前後的自然段連接了起來,所以我們說過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啓下。

(5)齊讀3―5自然段,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學習第8自然段:

1、默讀第八自然段並思考:絲綢之路的作用是什麼?請用――畫下來。

2、全班交流:絲綢之路的作用――成爲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紐帶。

3、齊讀這一自然段,再次明確絲綢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昇華

教師出示資料《張騫與絲綢之路》。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張騫是位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雖然沒有完成聯絡大月氏打擊匈奴的使命,但獲得了有關西域各國的地理、物產、軍事的情況,瞭解了匈奴的許多內情讓漢武帝知道和中亞、西亞各國如何打交道。正因爲如此,在後來的戰事中張騫才能以他對匈奴的廣博知識節節獲勝……)

五、複述課文

同學們,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了,是張騫這位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用他畢生的精力,經歷了千辛萬苦,打通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路,使中國和中、西亞各國在經濟貿易方面有所往來;它更象一座友誼的橋樑,使中、西亞各國對我國的風俗、物產等方面有了更深的瞭解。它是中國的驕傲,作爲一名甘肅人,我們更應該感到自豪,因爲甘肅的武威、酒泉、張掖、敦煌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道。現在就讓我們來當一名小導遊,給到甘肅旅遊的海內外遊客介紹這令我們驕傲的絲綢之路。

1、小組內互相練習說。

2、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時提醒學生要抓住關鍵詞句來複述課文。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篇三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鍾玲

【教材分析】

《絲綢之路》是北師大版教材第八冊第十單元“路”這一主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讀課文,篇幅較長,資料充實,講述了絲綢之路開闢的經過和好處,蘊涵着對中華民族悠久和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學情分析】

課文講述的資料年代久遠,涉及的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知識,給學生理解課文資料,體驗情感帶來必須的困難。所以我課前佈置了學生查找資料瞭解一下相關知識,爲學習本課做好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讀懂課文資料,瞭解絲綢之路的來歷以及開闢的好處。

2、潛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培養自讀勾畫批註的潛力,充分地體會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的艱辛,使之感受到開闢絲綢之路的艱難過程。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3、情感目標:感受他的堅韌、英勇、智慧、執着和強烈的職責感、使命感。

4、美育目標: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學習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獻出了怎樣的精力。

【教學難點】

體會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的艱難險阻,瞭解絲綢之路的價值和好處。

【教學準備】

課件,視頻,課前蒐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故事、常識性知識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略)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一齊走進了絲綢之路,這天我們將繼續踏上這千年古道,沿着先人的足跡去感受兩千多年前的故事。齊讀課題。

2、透過上節課的學習,誰能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3、那麼絲綢之路在開闢前是一條什麼樣的路呢?你從哪兒體會到的?生談

4、讓我們一齊回顧一下上節課的知識,齊讀第三段。

5、透過你們的朗讀,我看到了絲綢之路在開闢前是黃沙滾滾、寸草不生、無人問津啊!怎一個“荒”字了得!能夠用一句詩來形容——“春風不度荒滿路。”(板書)

二、感受開闢後的絲路之繁榮,學習第九自然段。

1、那麼開闢後的絲綢之路又是一條怎樣的路呢?播放影片。

2、看完影片,你對絲綢之路有什麼印象?

3、書中哪一段寫了絲綢之路繁榮的樣貌呢?齊讀第九自然段。

4、是啊,此刻的絲綢之路已經成爲了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禮貌發展的紐帶,各種物資在這條路上進行貿易,來往的商人更是絡繹不絕,好一派“來往絡繹商不斷”的景象啊!(板書)

三、感悟張騫開闢絲綢之路所付出的畢生精力。

(一)抓中心句。

1、這條路是誰開闢出來的呢?(張騫)

2、課文中哪句話概括了張騫的貢獻,請你勾畫出來。

3、請一學生讀,出示課件,齊讀。

4、質疑,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評價。

5、解“畢生的精力”。(學生自由談理解)

(二)、出示自讀提示。

(三)、小組交流:完成了就和同桌交流,能夠談感受,也能夠讀出你的體會。

(四)、彙報:(根據學生的彙報相機指導)

1、出發的路途中(第5自然段)。

學生抓重點詞談感受。

評讀,生生互評

小結:運用多種朗讀方法,讓我們感受到張騫一行人面臨生與死,多麼有勇氣啊!齊讀第5自然段。

2:在匈奴當俘虜的歲月(第6自然段)。

重點句:

“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着,準備着。”

“牧草由綠變黃……十一年過去了。”

①、這11年他做了些什麼?

T:哦,原先這11年裏,他是那麼忙碌。難怪說是“一轉眼”。所以“11年”和“一轉眼”兩個詞看似矛盾,但其實並不矛盾,這正是他11年生活的真實寫照。帶着自己的感受再讀讀這句話。

②、那麼這11年裏做那麼多事,又是爲了什麼?

他會怎樣想?出示課件:“他想__________,於是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着,準備着。”(生說)

③、渲染氣氛,指導朗讀。

小結,齊讀。

3、逃跑的過程(第7自然段):

(1)、個別學生讀,自由談體會。

(2)、師範讀第7自然段,請學生想象畫面。

(3)、生描述畫面,讀出畫面感。生評、師評。

小結

(五)、小結5、6、7自然段。

(六)、小結人物品質,回讀中心句

四、豐滿人物形象,感受張騫之偉大。

1、看張騫回到長安的視頻。

2、(畫面定格)此時,你想對他說什麼?

3、同學們對張騫充滿了敬佩之情,讓我們一齊來讚美張騫吧。(回讀中心句)

五、總結全文,迴歸課題。

1、簡單介紹張騫回來後的狀況。

2、解決開課質疑:爲什麼說他是一位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

3、出示讀課件,讀後人對張騫的評價。

4、透過本課的學習,你覺得絲綢之路還是一條什麼樣的路?(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板書)

5、讓我們帶着感情再次讀課題。

六、拓展延伸。

像絲綢之路這樣的路還有很多,下課後蒐集:“海上絲綢之路、京西古道、茶馬古道、唐蕃古道。”寫下來,回家認真查找這些資料。

絲綢之路優秀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認識“矗、凹”等九個字詞。讀讀記記“矗立、戎裝、守候、鴕鳥、匕首、貿易、芝麻”等詞語。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2、能說出主要內容,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瞭解西部燦爛的歷史,體會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發起瞭解西部歷史的興趣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能說出主要內容,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教學難點】

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課前準備】

教師課件製作

學生讀推薦材料和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導語:

師:今天的這裏,到處是沙漠,戈壁(課件沙漠),但昔日這兒卻延伸着一條繁華的絲綢之路。(課件出示地圖)這條路,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向西一直延伸到歐洲的羅馬。是東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出示《西天取經》圖畫):玄奘經由絲綢之路,遊歷三十多個國家。(出示《班超投筆從戎》圖畫)班超爲了保護絲綢之路的暢通,放棄手中的筆成爲一位將軍,在這條路上32年。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絲綢之路。

2、齊讀課題。

課文第一段是這樣寫的---(出示)

一座古樸典雅的“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門外。那馱着綵綢的一峯峯駱駝,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飽滿,栩栩如生。商人們在這個東 方大都市開了眼界,正滿載貨物返回故鄉。望着這座羣雕,就彷彿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彷彿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學生認讀,瞭解這一段內容)

二、根據導讀提示,自主學習

出示導讀

讀讀下面的課文,想想課文講了哪些內容,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師:我請同學朗讀課文,把字音讀正確,如果不明白的詞語可以圈化出來。,邊聽邊思考導讀提示的第一個內容。

(聽學生朗讀時,注意正確讀音)

師:自由讀課文,看看課文寫了什麼內容?

生回答後,老師出示規範答案,學生再複述一次。

作者先描寫了矗立在陝西西安市的“絲綢之路”的巨型石雕,遐想了兩千多年前漢代張騫的副使與安息國的將軍在邊境上互贈禮物的場面。還寫了絲綢之路對中西方國家經濟、貿易、文化的促進與繁榮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後一段與開頭照應。

師:這些詞語在朗讀時容易出錯。請一起讀一讀。

出示:

矗立 美輪美奐 芝麻 商貿 匕首 鴕鳥 循着鈴聲 身着戎裝

凹凸不平

出示:給正確的解釋連線。糾正字音)

栩栩如生:漫無邊際地想象。

浩浩蕩蕩:高大陡峭的山嶺。

五彩繽紛:形容建築、藝術等華麗精美

崇山峻嶺:水勢廣大的樣子,形容聲勢壯闊廣大

美輪美奐:顏色繁多,非常好看

遐想: 形容藝術形象非常生動逼真,像活的一樣。

三、自學引導,體會句子含義

(一)自主學習《絲綢之路》優質課教案設計|名師教學設計

師:絲綢之路是一條怎樣的路呢?課文有一個句子告訴我們了!。出示:

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繫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

請默讀思考:爲什麼這是一條偉大的路呢?

(二)反饋交流

1、感受“友誼之路”

⑴ 自由讀課文描寫大漢國和安息國使節見面的部分,在原來小組同學發言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掘:兩國人民友誼體現在什麼地方?

⑵ 交流、生髮:

安息國臣民等待時的“浩浩蕩蕩的大軍在邊境迎候”,剛出現駱駝隊時人們的“歡呼”“奏樂”“歡騰”。中國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滿面笑容”;安息國將軍的“翻身下馬”“高興得連連點頭”等地方可以看出兩國的友好與融洽。

教師在對話中點撥:

安息國(今伊朗)方面:迎候之遠──邊境線上;迎候之衆──感受“浩浩蕩蕩”的意思,讀出浩蕩的氣勢,然後引史實以佐證:20000多人;迎候之熱──表情、語言、動作、禮物、節目。

大漢國方面:謙遜有禮──沒有盛氣凌人的傲慢;薄禮不薄──史料記載:西方宮廷皇族和貴族以穿絲綢服裝爲時尚,絲綢與黃金在當時幾乎等價;羅馬國和安息國交戰,見安息帝國士兵身上穿的絲綢服裝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宛如天神,嚇得不知所措,結果潰不成軍。

教師同時注意鼓勵學生不僅要理解正確,而且要讀出人物當時的感情。

⑶ 小結:

一條路,打通了隔膜,增進了瞭解,加深了友誼,這怎能不是一條偉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讀中國使者的話──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繫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2、感受經濟(科技)之路:

師:絲綢之路是偉大之路,除了因爲這是一條友誼之路,還因爲是什麼呢?請一位同學讀一讀第三自然段,把你們體會到的說一說。

交流、生髮,將中國的養蠶、冶鐵等技術帶向國外,將國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帶到中國,促進經濟或者科技的發展。

3、感受文化之路:

師:絲綢之路的偉大不僅體現了中國和各個國家之間的友誼,和促進經濟科技的發展。還有其他的作用。

學生從“我國音樂、舞蹈、繪畫,由於吸收外來文化的長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感受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作用。

(補充:楊貴妃是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說明了這種舞蹈在當時的風行。已故北京大學 歷史系教授向達先生曾撰有長篇論文《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我們可以從這篇史學名作中,一覽唐代長安的種種胡化景象。)

⑷ 小結:

師:絲綢之路猶如一條綵帶,將古代亞洲、歐洲、非洲的古文明聯繫在了一起,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綿的絲綢之路古道上,遺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蹟,傳達給人們的卻是超越國界和民族差異的精神共鳴,這怎能不是一條偉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讀中國使者的話──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繫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四、總結昇華,領會現代意義。

師:望着這座羣雕,作者就彷彿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彷彿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絲綢之路對古代經濟、文明的交流做出巨大貢獻。絲綢之路在祖國的西部,感召我們西部大開發,讓這片沙漠之地成爲中國與中亞、西亞、和歐洲各民族友好往來日益密切的通道。

板書:

絲綢之路

友誼交流道路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篇五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兩漢對內對外關係。對內,出使西域和設置西域都護;對外,打通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建立了同歐洲國家──大秦的友好往來。本課體現了兩漢靈活多變的內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華文明的世界領先地位,進一步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學情分析

1、學生的很多知識是通過互聯網得到的,學生上網應正確引導。

2、七年級學生的感性認識比理性認識強,利用多媒體展示大量的圖片或播放影片、音樂,用圖表進行對比,展開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討論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七年級學生跨學科的綜合思維能力弱,課時指導他們學會看圖、識圖,利用圖文結合尋找更多的有效信息,幫助他們學會聯繫各學科知識,培養他們綜合思維和能力。

4、七年級學生年齡小,接觸的歷史不多,全面的認識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不足,應注意培養他們學會全面分析問題、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

5、七年級學生處於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初期,適時強化他們的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的意識,進一步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如總結張騫爲報效祖國,不畏險阻,勇於開拓的獻身精神。

6利用地方史,讓學生走近身邊的歷史,瞭解身邊的歷史,激起他們學歷史的興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管轄的史實。

2、掌握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瞭解班超出使西域的史實。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把中原地區治亂興衰與開發經營邊疆地區的背景結合起來學習,培養學生思考認識的能力。

2、通過學習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培養學生全面的認識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將歷史事件置於特定的地理空間去認識和思考,培養學生跨學科的綜合思維的初步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兩漢靈活多變的內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華文明的世界領先地位,進一步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通過張騫、班超爲報效祖國,不屈不撓,勇於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學生的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的意識。

3、強調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發展,懂得學以致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張騫出使西域和“絲綢之路”

難點: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篇六

[設計理念]

1、從興趣出發,引導學生感悟。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只有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他們纔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所以,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設計了由欣賞絲綢的風采導入,並引起學生思考“絲綢是怎樣被世界認識的”。

2、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因勢利導。採用探究性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去進行閱讀實踐,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教師只給以適當點撥、引導。

3、發散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眼界。讓學生蒐集、整理、運用資料,讓學生宏觀地看絲綢之路。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慾望。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反覆讀課文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3、體會張騫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4、瞭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意義,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瞭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意義,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教學難點]體會張騫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準備]課前學生蒐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和開闢絲綢之路的資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直入課文

1、導入。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禮物,你們看——

學生(齊說):絲綢(板書“絲綢”)

(播放課件,展示各種華美的絲綢面料,過渡到絲綢面料的衣服)

2、積累運用詞語。

看了這些禮物,你是什麼感受?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一下。

預設學生會說出:讚歎不已、讚不絕口、瞠目結舌、目瞪口呆……

[設計目的:讓學生用成語形容自己的感受,一來培養學生積累、運用成語的能力;二來幫助學生理解文中新詞“讚不絕口”、“目瞪口呆”;三來可以由此引入課文。可謂一舉三得]

3、引入課文。

中國的絲綢不但在今天受到全世界的青睞,早在古代就贏得了衆多的喝彩!歷史上就曾經記載過這樣一件事:……請同學們讀文。

4、學生讀課文第1、2自然段,瞭解絲綢在國外知名度很高。

二、發現矛盾,產生疑問

1、課件出示地圖,顯示羅馬和中國之間的距離有七千多公里。

2、學生介紹當時的交通條件:沒有公路鐵路,沒有汽車飛機。羅馬位於中國西邊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間還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還有強盜和野獸。

[設計目的:讓學生結合地圖和課文感受羅馬和中國之間的距離遠,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爲學生產生疑問作鋪墊,同時也爲後面體會張騫出使西域的艱難作鋪墊]

3、學生自發產生疑問。

羅馬和中國之間的距離遠,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那麼中國的絲綢究竟是怎麼運到歐洲去的呢?

[設計目的:雖然文中也有這個問題,但讓學生直接看到問題,遠不如讓他們親自發現問題感受深刻,這樣解決問題的慾望也更加強烈,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4、引出“路”,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1)學生很快自己找到了答案:原來有一條橫貫亞洲、以絲綢貿易爲主的古代商路。(板書“路”)

(2)爲了開闢這條路,漢代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獻出了畢生精力。

(3)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開闢絲綢之路的意義和開闢絲綢之路的過程銜接起來,即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問題,後半部分則和下面的自然段有關。我們把這樣的自然段稱之爲“過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橋,把前後的自然段連接了起來,所以我們說過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啓下。《絲綢之路》教學設計相關內容:《將相和》教學反思《把鐵路修到拉薩去》課文理解《珍珠鳥》課堂實錄20珍珠鳥簡案猴王出世《半截蠟燭》教案國小語文第十冊《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教學案例《草原》第一課時教學設計3查看更多>>國小五年級語文教案

三、精讀課文,理解感悟

1、課中質疑,直指重點。

課文學到這裏,你還想提出哪些問題?

預設:開闢絲綢之路爲什麼會獻出了畢生精力?

張騫是怎樣開闢絲綢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難?

[設計目的:課中質疑,問題質量較高。問題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體現以學生爲主體]

2、默讀課文,結合課前所查資料思考問題,邊讀邊作批註。

[設計目的:鍛鍊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能力;作批註讓孩子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安排學生結合資料回答問題,鍛鍊他們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同時還能豐富課文的內容]

3、小組交流。

張騫是怎樣開闢絲綢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難?

4、全班交流。

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時指導朗讀,並讓學生明確以下內容:

(1)從“交通不便,沒有公路,沒有汽車和飛機……”能看出絲綢之路上困難重重。

(2)從“依靠太陽和星星辨別方向”、“日夜兼程”體會出張騫爲開闢絲綢之路不辭辛勞。

(3)“牧草由綠變黃,又由黃變綠;燕陣向南飛去,又從南方飛回,一轉眼就是十一年過去了。”“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着,準備着。”引導大家想象:在這十一年中,張騫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難和誘惑,他是怎麼想的。

[設計目的:通過想象,體會張騫的內心世界,理解他深深的愛國情懷。突破教學難點]

(4)從“忍受着炎熱和乾渴的煎熬……”“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語句中,體會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愛國情懷。

(5)從“張騫向漢武帝介紹了西域各國的方位、人口、兵力、風俗、物產、相互關係以及對漢朝的態度”中我們能感受到張騫此行雖歷盡艱辛,卻不辱使命、收穫頗豐。

四、情感昇華

1、絲綢之路的開闢對於中國乃至全世界來說有着重大的作用。

學生結合資料和課文最後一段談絲綢之路的作用。

2、談自張騫出使西域後絲綢之路的發展。

(課件出示:①張騫出使西域地圖。②絲綢之路的發展圖)

[設計目的:激發學生了解絲綢之路、探索絲綢之路的慾望。一節語文課的結束,正是新的學習的開始]

3、總結:絲綢之路是連接古代東方與西方文明的紐帶和文化走廊,將四大文明古國串聯起來,組成一個橫亙亞非歐三大洲的歷史文化大舞臺;絲綢之路有恢弘壯麗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以及波瀾壯闊的宗教民族融合,給後人留下了無數激動人心的歷史畫卷和不盡的歷史之謎。

絲綢之路在等待着我們去了解,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