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別董大》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別董大》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別董大》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古詩並背誦。

2、理解古詩大意。

3、體會送別詩蘊含的感情。

教學重點:

學生通過對字詞的理解與感悟,能夠體會故事的意境,讀出韻味。

教學難點:

通過字詞理解詩意,感悟詩句背後蘊含的情感。

教學過程:

導入:今天,我們再學一首送別詩,題目是——別董大(板書)。

t:知道題目是什麼意思嗎?

s:送別一個叫董大的人。

t:這裏的別當——“送別”講,董大是一個人名,我們一起來寫一遍。

t:自己把古詩讀四遍,前兩遍讀準確讀流利,後兩遍試着讀出節奏。

s:自讀古詩。

導學提綱:

1、自讀古詩,藉助解釋理解古詩。(第一步)

2、將不明白的字、詞勾畫出來,同學間討論。並說說知道了什麼?(第二步)

別董大

作者: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曛:昏暗。 君:古時對對方的尊稱。這裏指董大。

莫:不要。 知己:彼此相互瞭解而情誼深切的人。

識:認識,瞭解。彙報預設:通過自學,你有知道了什麼?

s:我知道天氣很冷,下着大雪。

s:我知道風很大,天昏暗了。

s:我知道了風很大,吹的大雁很冷。

t:有了剛纔的理解,再來學習肯定會有更多的收穫。

PPT: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品讀第一句,體會環境惡劣。

t:誰先來讀這兩句詩?

s:讀

t:這句詩中寫了哪些景物,圈出來?

s:黃雲、白日、北風、雁、雪

t:將這些景物放回詩句中讀一讀。

s:讀。

t:細細的品讀這些景物能讓我們聯想到什麼樣的畫面?

PPT:千里黃雲白日曛

s:好多黃雲,天都變暗了。

s:我看到了黃雲把白日都遮蓋住了,天就變暗了。

s:到處都是黃雲。

s:天空中颳起了風,風中有許多沙子。

……

t:就這麼半句詩讓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畫面,同學們的想象力真豐富!將你想到的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s: 千里黃雲白日曛

t:在其他詩句中接觸過“千里”這個詞嗎?

PPT: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讀)

s: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t:“千里”在這裏什麼意思?

s:面積很廣,黃雲很多。

t:那讀出他的廣與多。

s:讀——千里/黃雲/白日曛

t:這麼一句詩,我們就這麼讀着讀着,讀出了他背後的畫面,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當時董大生活的環境怎樣?

s:不好、很髒、很冷、惡劣……

t:這樣惡劣的環境,怎樣讀?

s:再讀(千里/黃雲/白日曛)

體會二:天氣惡劣

導讀提綱:讀“北風吹雁雪紛紛”你聯想到了什麼畫面?

彙報:

s:我知道雪下得非常大。(雪紛紛)

我知道風非常猛。(北風吹)

我知道這是在冬季,大雁冒雪飛行。

t: 見到此情此景你內心有什麼感受,寫一寫。

s:我感受到了寒冷,北風吹。我感受到了大雁很孤獨。我感受到雪下得太大了。

t:你很會分析,體會到了詩人心中的情感。我們把前兩句連起來讀一讀。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你們讀前四個字,王老師讀後三個字。

st: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ts: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別董大》教學設計 篇二

教材分析

《別董大》是一首送別詩,詩中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期,盛行胡樂,喜歡欣賞七絃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董大因此受到冷落,很不得意。而此時,高適也很不得志,30年漂泊在外,常處於貧困的境遇之中。但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闊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充滿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相信自己,去奮鬥,去拼搏,去直面迷茫的人生,着實令人感動。

學情分析

學生還有兩個多月就要畢業,離開朝夕相處了六年的老師和同學,此時,學習這兩首送別詩,顯得更有意義。學生在感受古人那誠摯、關切的深厚友情之時,會引發他們珍惜與同學、老師的情誼,從而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另外,學生經過六年的學習與積澱,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對佔詩有了一定的理解與感悟的能力,因此,讀通、讀順,藉助資料和工具書讀懂詩意並不困難。但是,作者在自己身處人生困境之時,卻能以慷慨激昂的語言、樂觀豪邁的情懷去激勵董大,這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教師加以指導和點撥。

教學理念

爲了落實課標精神,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力求學有實效,在設計教學時我力圖體現以下教學理念:

1、充分體現學科特點,遵循詩文的閱讀規律,加強整體綜合的感知,整體人手,分句感悟,迴歸整體,拓展延伸。

2、加強朗讀、吟誦的指導和訓練。在吟誦中品味語言、積累詞語、想象情境,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3、逐步培養學生“收集信息並能與文本內容有機整合進行學習”的能力,爲學生今後能夠形成這種學習習慣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能夠讀準生字“曛”的讀音,並能夠正確書寫與運用。

2、結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吟誦詩歌。在讀中感悟詩歌的內容,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3、受到古詩文化的薰陶,激起對古代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品味語言,理解古詩大意,讀中悟情。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面對人生困境時,激勵董大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蒐集相關資料,教師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都喜歡背誦古詩,老師和大家對幾句,好嗎?

孤帆遠影碧空盡——

桃花潭水深千尺—— 感時花濺淚一 這三句詩有什麼共同之處? 生:都是送別詩。 師:如果把唐詩比爲一座瑰麗神奇的大花園,那麼送別詩就是其中絢爛耀眼的奇葩。今天,我們就來擷取兩首優美的送別詩,共同學習欣賞。(板書:古詩二首)

【這樣的導入在複習古詩的基礎上,讓學生對“送別”主題的古詩,有了初步的整體感知,並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掌握學法,品悟詩情

師:我們先來學習《別董大》。(板書詩題)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三步法嗎?

生:讀詩題知作者,抓字眼解詩意,誦詩句悟詩情。

(一)讀詩題,知作者

師:請同學們齊讀詩題。從題目中你知道了哪些內容?

生:我課前查了資料,董庭蘭,是玄宗時代的著名琴手,善古琴,但當時盛行胡樂,他受到冷落。高適,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青年時代仕途失意。高適送別董大,也正是自己失意的時候。

師:你真會學習,如果把資料變成自己的話說出來就更好了。

生:我還知道董大就是董庭蘭,他是家裏的老大,所以叫董大。

師:說得好!你理解了,那你是家裏的老幾啊?我們該把你叫——

(學生笑)

師:高適和董大是好朋友,在董大落魄、失意、憤而離開京城之時,高適爲他送行,寫下了這首詩。

師:請同學們再讀題目,體會這送別之情。

(生有感情地讀詩題)

【詩題即詩眼,藉助詩歌的題目,能夠明確詩歌的意象,大體明確詩歌的基本內容。通過讀詩題,學生不僅瞭解了作者和董大的生平,也把握住了這首詩的情感基調。這爲後面教學環節的展開,做好了鋪墊。】

(二)抓字眼,明詩意

師:請同學們先自己讀讀這首詩,(出示課件)注意讀準詩中生字的讀音,把詩句讀通讀順。

(生自由讀詩)

師:我請一位同學讀讀,其他同學注意聽。這首詩中有一個生字,看他讀準了沒有,讀後評價。

(一生讀詩,師出示生字“曛”。)

師:誰來給大家講講這個字?

生:“曛”是日落時的餘光,“曛黃”是黃昏的意思。

師:來,齊讀——“曛”(xun)。

師:請同學們觀察“曛”字的寫法,動手寫一寫,記一記。

師:把生字送回課文,大家再齊讀這首詩。

師:詩句我們讀會了,下一步該幹什麼了?

生:瞭解詩的意思。

師:怎樣瞭解詩的意思?

生:抓住關鍵字眼,藉助註釋,聯繫上下詩句、結合背景資料……

師:好!請同學們自主學習,理解詩意。

出示學習要求:

1、自由讀一讀這首詩,看看這首詩大概講的是什麼意思。

2。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標註,想辦法解決。

3、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自己的學習體會。

師:下面我們交流一下。請大家試着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大概意思。先讀詩句,再說詩意。

(生彙報,說詩意。)

師:黃雲是怎麼回事?

生:“黃雲”即“黃沙漫天”。當時他們在塞外,那裏大部分都是沙漠,黃沙飛揚,以至於雲都成了黃色的了。

師:通過自學,同學們自己理解了詩意,真好!看看這首詩的前兩句和後兩句分別在寫什麼?

生:詩的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板書:景情)

【重點字詞的理解和逐句理解詩意十分必要,爲下一個環節展開豐富的想象,深入領會詩的意境奠定了厚實的基礎,提供了一個合理的邏輯依據。】

(三)誦詩句,悟詩情

師:瞭解了詩的大意,我們再來讀一讀詩句。請你倆來讀,其他同學注意聽,給出評價。

(兩名學生讀詩,師指導評價:注意他在讀詩句時是怎麼停頓的,是不是讀得有節奏。

學生評價,教師相機點評、指導,並出示課件。)

師:看大屏幕,再齊讀古詩。

(學生讀)

師:古詩詞感動人心的藝術魅力,不單在於聲韻的悠揚,更在於以聲傳情。老師也想來讀一讀,行嗎?(師配樂朗讀全詩)

師:你們覺得老師讀得怎樣?

生:老師讀得特別有感情。

生:聽了老師的朗讀,我好像看到了詩中描寫的畫面。

師:謝謝同學們!那麼我們怎樣才能讀出感情呢?

(生交流)

師:是的,只有走進詩中,理解詩人的情感,才能讀出感情來。讓我們走進一千多年前那個黃沙漫天、北風呼嘯、白雪紛飛、孤雁獨鳴的送別日子吧!回過頭來再看詩題《別董大》,離別時,是怎樣的景色呢?再來讀讀詩的前兩句。這兩句描寫了哪些景物?請同學們用筆畫出來。

生:詩中描寫了黃雲、白日、北風、雁、雪。

師:“黃雲、白日、北風、雁、雪”串起來勾畫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師簡筆畫勾勒詩歌描寫的畫面)

生:這四種景物讓人感到很淒涼!

師:同學們,請閉上眼睛,用心去感受。(播放音樂,夾雜風聲、大雁嗚叫之聲。)你彷彿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讀出你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心中的感受。

生:我彷彿看到了詩人在漫天飛雪中送別董庭蘭。

師:請讀出這種風雪交加的情景吧!

生:我好像聽到了北風呼嘯,聽到了大雁邊飛邊悲鳴。

生:我好像看到了董庭蘭握着高適的手久久不願放開。

師:這是怎樣淒涼、寒冷、蕭瑟的景色啊!在這樣的日子裏要送別好友,同學們,這離別時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

生:高適的心情很不好,很愁苦。

師:難道這“別愁”僅僅只是來自眼前這淒涼的景色嗎?請同學們再讀讀這首詩,看看你又能發現什麼。你還可以聯繫蒐集的背景資料和第三句“莫愁前路無知己”來體會。

生:我認爲作者這種愁苦的心情還來自於他要送別的好朋友。 生:老師,我發現這個“曛”字也表達出了作者的“愁”,此刻昏黃不明的、迷茫的僅僅是天氣嗎?在這樣的天氣送別朋友,就是愁上加愁!

師:你是一個會學習的孩子,你能從詩句中的關鍵字詞體會人物的情感,真了不起!

生:我從資料瞭解到不僅作者愁,他的朋友董庭蘭也很愁悶。

師:通過蒐集資料你們知道董大爲什麼“愁”嗎?

生:董庭蘭是當時有名的琴師,但是在長安沒有人欣賞他,所以他決定離開長安,去別的地方。

師:“前路”是什麼意思?

生:“前路”就是前途。

師:那“前路無知己”該怎麼理解?這裏的知己指什麼?

生:“知己”就是理解自己、賞識自己的人。

師:聽,這就是董大當年喜歡彈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唐朝詩人李頎曾寫長詩《聽董大彈胡笳聲》來讚美他。(出示:川爲靜其波,鳥亦罷其鳴。)如此優美的琴聲,如此精湛的琴藝,欣賞的人竟然寥寥無幾,這怎麼不令董大傷感呢?

師:面對前途渺茫、人生暗淡,不知今後走向何方的。董大,如果你是高適,你會說些什麼?

(學生想象彙報後,教師隨機點評並引導學生讀後兩句。)

師:所以詩人對朋友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師:人生自佔傷離別。此時應是依依惜別,應是把酒話別……可是詩人高適卻筆鋒一轉,對朋友董大說出了這句流傳千古的名句。(課件出示詩句)在這慘淡淒涼的黃昏,夕陽西下、北風呼嘯、大雪紛紛、悽悽慘慘的時刻,詩人卻勸朋友——莫愁!(板書:莫愁)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詩人高適在真誠地勸勉朋友莫愁,可是他自己呢?從20歲離家求取功名,將近30年啊,但一直懷才不遇,漂泊四方,甚至窮困潦倒……在《別董大》的另一首中,詩人寫道“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他窮苦到請朋友喝杯清酒都喝不起的地步,可是他沒有被困境壓倒,反而以加倍的自信和樂觀去面對人生,還以此來勸勉朋友。從詩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麼?(自信、樂觀、豪邁。板書:豪邁)

師:帶着詩人的豪邁之情,再讀這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師:聽到這體貼入微、用心良苦的話語,如果你是董大,此時的心情又會怎樣呢?

(學生交流)

師:再來讀題。此時別去的是什麼,留下的又是什麼?

生:此時別去的是憂愁,留下的是自信、溫暖。

師:這就是真摯的友情,這就是友情的力量啊!帶着你對友情的感受,再讀這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一環節,通過課件聲音、圖像、文字資料等直觀手段,通過教師深情的語言描述,營造出了詩歌描寫的情景,以此來彌補學生生活經歷的缺陷,幫助學生充實表象素材,把學生帶入到詩歌的意境之中,激發學生展開了合理大膽的想象。有了以直觀情景爲支撐的形象,就比較容易引發真切的情感,而當情感與想象融爲一體時,領悟詩的思想內涵就變成了學生髮自內心需要的學習行爲,因此真實有效。】

師:學了這首詩,你有什麼收穫?

生:感受到r友情的可貴。

生:感受到了高適面對困難,不畏懼、不逃避的豪邁之情。

師:帶着你們的感受,自由地朗誦這首詩吧!

師:我們來試着背一背。(指名背誦,全班齊背。提醒注意誦讀的節奏與韻律。)

三、感受離別,活用詩句

師:同學們,還有兩個多月,你們就要告別母校,離開朝夕相處的老師和同學,走向人生的下一個驛站。此刻,老師的心中充滿了對你們的不捨和祝福。相信你們的心中也有千言萬語,讓我們像詩人高適那樣也爲你的朋友、同學、老師、母校,寫幾句送別之語吧!(提示:可以用上學過的送別詩句,也可以自己來創作。)

師:同學們,老師從你們的話語中感受到了那份感恩之情和誠摯友情!希望同學們珍惜這幾個月的時間,做最好的自己,爲我們的母校,爲老師和同學,也爲自己留下更多更美好的回憶!也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難和挫折,能像濤人高適那樣,自信、樂觀、勇敢地去面對。

最後,讓我們一起再來誦凌這首《別董大》。

【這一環節既是練筆的過程,也是學生情感內化和深化的過程。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爲學生提供了練筆的素材和模式,、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會把對詩文內容的理解、體會到的作者情感,以及自身即將離別母校、老師、同學的感受有機地整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