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高中政治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高中政治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高中政治教師實用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記生產與消費的關係、社會再生產四個環節、發展生產力的決定因素。

2、理解我國大力發展生產力的意義及如何發展生產力。

3、運用生產與消費的關係,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相關經濟現象。

二、能力目標

通過對“生產與消費關係”的學習,培養學生從實例中分析認識生產的決定作用,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的觀察、分析問題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框學習,使學生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擁護初級階段基本路線,認識社會主義根本任務,自覺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

【教學重難點】生產與消費的關係;發展生產力的意義。

【教學方法】遵照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運用“探究—交互”式教學,積極採用啓發式、談話法、案例分析法、情緒激勵法。

【教具】電腦多媒體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我們前面學習了商品與消費的有關知識,我們知道了商品是生產出來的,有了商品的出現,我們纔有消費,大家看看我們使用的課桌,還有風扇等,都是生產出來後由學校買來供我們使用的。由此可以得出:從生產可以推出商品,由商品可以推出消費,依據數學知識,我們可以從生產推出消費,但是,從我們生活常識和經濟學角度講,能否由生產推出消費呢,生產與消費到底是什麼關係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回答的問題。我們今天就來共同學習第四課第一框——《發展生產 滿足消費》。

(二)新課教學

學習導航:必須帶着問題學習:生產與消費的關係是什麼,大力發展生產力(爲什麼,怎麼樣),社會再生產的四個環節是什麼?

1、生產與消費

(1)生產決定消費

活動一:麪包、家庭居室、電子產品等這些商品從哪裏來的?

師:很好,這些商品是通過生產出來的。人們的消費,從根本上講,不是由主觀願望決定的,而是由客觀的物質生產狀況決定的。

師:要滿足我們消費,就必須發展生產,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這說明了生產決定消費。(板書)

師:既然生產決定消費,那麼生產是如何決定消費的呢?請看圖示(幻燈片展示課本29頁的漫畫“今非昔比”):漫畫中,坐擁江山和美人的皇帝爲何坐不上飛機、吹不了空調?

師:對了,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我們消費的對象,首先必須生產出來,否則就談不上消費。在古代,即使是皇帝也享受不到看電視的樂趣,因爲那是無電視可看。

師:在出行方面,皇帝只能坐馬車,,現代普通人卻能坐上飛機。(幻燈片展示)隨着社會生產的發展,以前,購物在人們的概念中就是要到市場或商場去買,聊天就是和朋友坐在一起邊喝茶邊聊。可是現在購物、聊天這些消費和和娛樂方式已經不再侷限於以前的方式了。比如購物,我們可以網上購物,有很多人就喜歡到淘寶網吧選擇自己喜歡的商品;聊天可以通過QQ、飛信等交流,何時何地任你選擇。由於生產的大力發展,導致我們購物、聊天等消費方式發生了變化,同學們,這一切又說明了什麼呢?

師:對了,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隨着一些產品的出現和廣泛應用,不但改變了以往的生產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消費和娛樂方式。

師:飛機比馬車快得多,高檔得多。又如20世紀70年代,青年人結婚要置備的是手錶、縫紉機、自行車和收音機,人們把這四樣東西稱爲“三轉一響”。而21世紀,青年人結婚“三件事”是:小轎車、住房、旅遊。現代人的消費質量和水平遠遠高於以前的人,這又說明了什麼?這種變化得益於什麼?

師:很好。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以前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們的溫飽都成很大問題,更不要說買房買車了。只有生產力提高了,人們的消費質量和水平才能提高。

師:假設萊特兄弟沒有發明飛機,人們會不會有飛上藍天的衝動或嚮往?這種嚮往能否實現?假設從我們這裏到首都建立起了高鐵, 我想同學會優先選擇乘坐高鐵到北京,現代高鐵的出現,促使人們有了乘坐高鐵的強烈嚮往。同學們,這又說明了什麼呢?

師:說明了生產爲消費創造動力。大家想一想,生產的目的是什麼,當然是爲了消費,生產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爲了人們高質量生活、高質量消費。也就是說:人們之所以熱衷於某種消費,是因爲生產領域有了突破性發展,使人們產生了這種消費的慾望。同學們你們可以舉一下其他的例子說嗎?

教師總結:通過我們以上分析,我們知道了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消費什麼)、決定消費方式(怎樣消費)、決定消費質量和水平(消費的質量和水平怎樣)、爲消費創造動力(想不想去消費)。總之一句話:人類消費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務都靠生產創造出來,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探究活動:想一想:果戈裏的小說《死靈魂》中有個人物叫潑留希金,他積攢了很多的錢財卻不消費,錢鎖在箱子裏,以至紙幣黴爛變質,用手一碰就化爲灰,地窖的麪粉硬的像石頭,要用斧子去劈。如果人人都像潑留希金一樣會導致什麼後果?消費品就會賣不出,廠家就會虧本,再生產將無法進行,社會也就不前進了。 這一結論說明了什麼?

我們一起來看看消費多生產的反作用

(2)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

(過渡)生產是不斷髮展的,隨着生產的發展,消費對象、消費水平、消費方式、消費慾望也就隨着發生變化。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生產發展的歷史,沒有生產發展的歷史,不僅談不上消費,也談不上生存。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對生產也有它的反作用。有哪些反作用呢?讓我們來繼續探究。

師: 同學們,如果生產出來的牛奶不消費,將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

師:如果牛奶不消費、都賣不出去,那麼牛奶的價值和使用價值都無法得到實現,只有生產出來的產品被消費了,這種產品的生產過程纔算最終完成。由此可得知:消費是生產的目的。那麼消費對生產還有那些反作用呢?

師:人們有擦鞋的消費需求的出現,促使擦鞋這一產業的出現與發展,再例如,人們消費黑白電視時,希望能看彩色圖象,刺激生產者調整生產,並實現升級,彩電消費成爲熱點時,帶動了彩電業的發展。這說明,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的出現和成長。由此可知:消費是生產的動力。

師:過去人們乘坐的是舊式火車,速度慢、環境差,於是人們不斷追求速度快、環境舒適的列車出現,從而促使今天時速高達413.6公里每小時的高鐵出現,並且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這些又說明了什麼呢?

師:爲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爲人們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這些產品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因此,消費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着導向作用。

師:想一想:大家學習累了時怎樣恢復體力的呢?

師:想一想,人們最基本的消費是吃,人們還需要學習。這些消費對生產有沒有影響?生產離不開勞動者,而勞動者智力體力的發展離不開對住房等生活資料的消費。說明消費爲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

總結:以上知識我們可以歸納爲消費反作用於生產:消費是生產的目的,消費是生產的動力,消費爲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

師:考考你,有人認爲,只要擴大消費,就能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的發展。你怎麼認識這一觀點的?

師:科學合理的消費對生產起促進作用,不合理的消費對生產起着阻礙作用。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是由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同時拉動,消費、投資合稱爲內需,對外貿易成爲外需。擴大內需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立足點,除此之外,對外貿易也能拉動我國經濟增長。拉動經濟增長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不能認爲只有擴大內需才能勞動經濟增長。

(3)社會再生產

從整個社會來看,是否生產出的產品一次性提供給人們消費,這個過程就簡單地停止呢?讓學生進行閱讀討論分析思考,從而引出話題“社會再生產”的概念及其四個環節的相互關係。並對社會再生產的四個環節進行分析和總結,重點指出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中,生產是決定性環節,消費是最終目的和動力,分配和交換是橋樑和紐帶,並用多媒體把這四者的關係展示出來。

2、大力發展生產力 根據上面已學過“生產決定消費”觀點,進行設計問題:“要想提高消費水平該怎麼辦?”從而引出第二目內容“大力發展生產力”。

1、爲什麼要大力發展生產力?

文字展示:①(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10年4月) 2009年世界各國GDP排行前五名,(單位:億萬美元),美國、日本、中國、德國、法國等五國。(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10年4月) 2009年世界各國人均GDP排行,(單位:億萬美元),美國、日本、中國、德國、法國等五國,中國雖然GDP總量位於世界第三,2010年有望超過日本,但是人均GDP排行卻在第97位,這樣一個根本事實,警告我們,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

幻燈片展示:

必要性即原因: 現實原因: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一基本國情,以及爲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要求必須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

理論原因:

A.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個因素,並且這兩個因素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從而推出要發展大力發展生產力就要改革落後的生產關係。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B.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包括生產者、生產工具、勞動對象,其中生產者是決定因素,生產工具是主要標誌,從而得出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就要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培養人才,重視人才,要大力發展科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大力發展生產力的意義:只有大力發展生力,才能爲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趕超發達國家。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才能加快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在同學們充分理解了大力發展生產力之後,引導同學們們思考應該如何發展生產力。

(1)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2)堅持改革開放,完善各種經濟制度,調整生產關係中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調整上層建築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

(3)必須科技爲先、以人爲本。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加快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科技關鍵靠人才,要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以人爲本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三)課堂總結、點評

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生產與消費的關係,以及大力發展生產力問題。讓學生明確生產決定消費,同時消費反作用於生產。我國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現實情況決定了,必須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練一練:

1、出謀劃策:請大家談談我們中部地區應該怎樣大力發展生產力? 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科學技術,走自主創新的道路;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重視人才;利用我們的優勢,發展我們的優勢產業

2、探究活動4(參見教材p30)

3、“不顧生產力發展的可能,提出過高的消費要求是錯誤的;而在生產發展允許的範圍內,一味限制消費也是不對的。”你同意以上觀點嗎?請說明理由(理論:生產與消費)。

高中政治優秀教學設計 篇二

《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及國際競爭的實質,認識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二)能力目標

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判斷國際社會政治現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關心祖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命運的民族責任感,以及熱愛和平,維護本國利益和維護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相統一的理念。

2、認識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增強憂患意識和勇於挑戰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

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伴隨着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種力量在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中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國際格局相應的發生重大變化。各國之間將呈現怎樣的關係呢?下面就學習這方面的問題。

(二)進行新課

一、透視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104頁,思考幾個探究性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當今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經濟力量中心反映出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這與二戰後形成的美蘇對峙兩極格局有明顯不同。這種局面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發展和國際關係民主化。中國作爲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當今國際事務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

1、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了以美蘇對峙爲標誌的世界兩極格局。

(2)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種力量在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中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大國之間的關係經歷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調整,國際格局向多極化發展。

教師活動:閱讀教材105-106頁內容,思考所提出的探究問題。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並積極討論,踊躍發言

教師點評:歐盟成員國的增加,有力的推動了歐洲一體化進程,使歐盟成爲多極化力量中頭等實力單位,在世界格局中佔據更加重要的地位。俄羅斯當今的實力雖有所削弱,但仍具有巨大的經濟科技潛力和強大的軍事力量,其大國地位不容置疑;日本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目前正在保持經濟大國基礎上謀求政治大國地位。

(3)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個政治經濟力量中心。美國、歐盟、俄羅斯、中國、日本等大國和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廣大發展中國家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力軍,是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同盟軍。

(4)世界多極化的形成將是一個漫長曲折的充滿複雜鬥爭的演變過程。

2、世界多極化進程中的國際競爭

(1)伴隨着世界多極化進程,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

面對急劇變化的世界,許多國家都在調整目標,力圖爲自己確立有利態勢。美國極力維護其世界超級大國地位;日本和德國正努力躋身政治大國行列;中國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競爭的意義:世界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由於世界多極化建立在多種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基礎上,因而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

總之,稱霸與反霸的鬥爭將長期存在,這是影響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一個基本因素。單極與多極的矛盾、稱霸與反霸的鬥爭,將成爲21世紀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國際鬥爭的焦點。

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1、國際競爭及其實質

世界格局的變化,各國目標的調整,形成了國家間既合作又競爭的局面。要對話與合作,不要對抗與衝突,已成爲越來越多國家的共識。各國人民要求友好相處的呼聲日益高漲。國家間在加強合作的同時,競爭也在加劇。

國際競爭表現在各個領域,有經濟競爭、文化競爭、軍備競爭、人才競爭、科技競爭等。

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爲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教師活動:閱讀教材第106頁“專家點評”內容,瞭解什麼是綜合國力?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並踊躍發言

教師點評:綜合國力是指一個主權國家生存和發展所擁有的全部實力(即物質力和精神力)及國際影響力的合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這些物質力量是基礎。其中,經濟力和科技力已經成爲決定性的因素。文化、經濟、政治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越來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活動:閱讀教材第106頁“相關鏈接”內容,瞭解各國是如何展開競爭的?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並踊躍發言

教師點評:當今世界,發展經濟和科學技術是世界大多數國家關心的問題,各國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多地轉向經濟和科技領域。世界多數國家都以發展經濟和科技作爲國家的戰略重點,制定發展戰略,努力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力圖在世界格局中佔據有利地位。

2、加快發展,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教師活動:閱讀教材第107頁圖表,並思考所提出的問題。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並踊躍發言

教師點評:發展纔是硬道理。大力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增強國家實力,這是我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當前,我們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跨越式發展,尤其要着力於發展科學技術和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三)課堂總結、點評

本節學習了世界多極化趨勢,以及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通過學習深刻領會我國現代化建設面臨的國際機遇和挑戰,對於維護和實現我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等,有重要意義。

課餘作業

分析討論,面對當前的國際形勢,我國應該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課後小結

學了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課後習題

完成課後練習題。

板書

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

高中政治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什麼是唯物主義?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是什麼?什麼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是什麼?瞭解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

2、能力目標

理解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個對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懂得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分別是什麼。

教學難點: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的基本觀點和侷限性。

三、教學方式

講授法、學生歸納總結法

四、教學反思:學生對這一問題有很強的想象能力,但沒有一個理性的把握。要求教學時讓學生自己對一些問題自己總結,本框內容比較複雜,要詳細分析,並要控制好課堂紀律。

(一)導入:

某位學者問一位民工:“你是做什麼的?家在哪裏?追求什麼?”

民工回答:“打工,家在深山裏,追求富裕。你追求什麼?”

學者說:“我追求精神的滿足,是唯心主義者;你追求物質的滿足,是唯物主義者。”

你同意這位學者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劃分嗎?談談你的看法。

總結:不同意。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唯物主義承認存在決定思維,唯心主義承認思維決定存在,不能以追求物質滿足看成是唯物主義,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滿足看成是唯心主義,唯物主義者也追求精神的滿足,唯心主義者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只能在思維和存在何者爲第一性的意義上使用,如果給它們加上別的意義,就會造成混亂。

(二)進入新課:

一、唯物主義

1、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分歧):

對思維(意識)和存在(物質)何者爲本原問題的不同回答。

⑴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

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⑵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

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於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解決探究

2、唯物主義發展的三種形態

三種形態正確性侷限性共同點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否認世界是神創的,認爲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A.具有猜測性,

B.沒有科學依據;

C.把物質歸結爲物質的具體形態在物質與意識的關係問題上,都堅持物質決定意識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克服了古代唯物主義的樸素性和直觀性,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A.把物質歸結爲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

B.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辨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認識都是唯物辯證的正確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們羣衆的根本利益。

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古希臘的泰勒斯,作爲西方哲學思想的第一開創人,他首先擺脫了神創論的觀點,提出並探討了世界的本原問題。他認爲“水”是萬物的本原。接着,赫拉克利特又認爲,萬物的本原是“火”。而在中國,則存在“五行”學說(水、火、木、金、土雜,以成萬物)。這些古代的哲學家把哲學物質歸結爲某種或某幾種具體形態,堅持了以“物”爲本。但是這卻把世界的複雜簡單化。他們對世界觀本原的認識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由於當時科學發展的限制,不可能被科學證實。這便是哲學的第一個基本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見上表,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17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種事物是不同元素組成的,元素是組成化合物的基本單位,各種元素的分子又可以分解爲原子。原子是當時科學所能達到的對物質結構的最深層次的認識,因而,人們就認爲原子就是最小的物單位,原子的屬性就是一切物質形態的不變的屬性,各種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轉化。

哲學家用這一理論來研究世界的本質,得出:世界就是原子,原子就是世界的本質。這就是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3)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

當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然科學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時,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原子論開始站不住腳。對它影響最深的是物理學領域的兩大發現。

A、放射性現象:具有放射性現象的元素在放射過程中,一種元素會轉化爲另一種元素。比如鐳。在放射過程中,它會生成惰性氣體氦和氡。由此可見,原子是不是不變的?

B、電子的發現: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微粒呢?

高中政治教案 篇四

一、收人分配公平(板書)

1、是什麼:相對平等(板書)

收入分配公平不是平均主義,也不是差距懸殊。而是收入的相對平等。它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於懸殊,要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本內容。(結論、PPT)

【設計意圖】通過極具吸引力球員獎金分配問題,讓學生迅速進入情境,理解公平的真正含義。

以微觀事例引入,推導出在國家宏觀層面“收入分配公平”的含義,由淺人深,得出結論,水到渠

成。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和總結的過程中,既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過渡)正是因爲有差距,但是差距又不能過於懸殊,其底線是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所以這正是我們共同富裕的體現,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這也是要實現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

2、爲什麼(板書):

(引導)從與效率的關係、人民生活和勞動者角度是否能得出其他意義

得出結論: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有利於實現社會的和諧,促進共同富

裕;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消費水平,有利於擴大內需;有利於維護勞動者權益,激發勞動者生產的積極性。(PPT)

(過渡、提問)既然收入分配公平如此重要,現實中又是怎樣的呢?有沒有因爲收人差距過於懸殊而不公平的現象呢?漫畫是我們對現實生活最直觀生動的表現之一,下面我們來看這幾幅漫畫,它們反映了哪些過大收入差距?

(PPT展示)羣體之間、城鄉之前、地區之間、行業之間

引導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大家都說的非常好。請大家思考,如果這種趨勢發展下去,會引起什麼樣的後果呢?。

(PPT展示)20xx年到20xx年我國基尼係數表注圖(註明:基尼係數及數值含義)。這反映了什麼情況?

引導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收入差距長期在警戒線上,更說明了實現收入分配公平的緊迫性和長期性。既然收人分配公平如此重要和緊迫,那麼應該如何實現收入分配公平呢?請大家結合課本61—62頁相關知識,思考:怎麼做?有不懂的地方嗎?

3、怎麼辦?(板書)

學生提出不明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什麼意思?

教師解釋書本語言中的“初次分配”。初次分配也稱一次分配,是由市場主導的。(PPT展示

具體含義)通過這樣的一種分配,勞動者獲得了個人的勞動報酬,但是,如果完全交由市場來主導,則可能造成資源分配不公的現象。

(PPT展示)20xx年各國職工工資總額佔GDP比重和《如此工資》漫畫。

提問:這體現了在我們國民收入分配中存在什麼問題?我們應採取什麼措施解決該問題?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1)兩比重、兩提高。(板書)必須保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佔合理比重。保證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佔合理比重,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

教師解釋“再分配”:再分配也稱第二次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礎上,各收入主體之間通過各種渠道實現現金和實物轉移的一種再次分配過程(PPT)。再分配的主體是國家。

(ppt展示)國家利用稅收和社會保障的措施實施再分配,展示相關漫畫說明實現社會公平再分配的措施?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2)再分配更要注重公平。(板書)取締非法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提高低收入,完善社保體系。

【設計意圖】:通過相關漫畫的展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突破重點和難點。

總結:看下圖

(提問):1.這幅圖反映了什麼現狀?這幅圖的結構要怎樣變化才更合理呢?

引導學生懂得上述措施實際上是擴大了中等收入者的收入,因此收入分配結構要實現“金字塔——橄欖形的轉變”,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

學生討論得出,教師總結:

根本上發展經濟

①分配製度——堅持和完善我國的分配製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②分配政策——初次分配,提高“兩個比重”,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

③分配原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

【設計意圖】一是調動學生的邏輯思維,增加學生對再分配這一難點的理解;三是老師做好適時的引導,並以畫龍點睛的語言做好歸納,結構清晰。

(過渡)收入分配問題是社會公平的基本問題。不過,與公平在一起的,往往還有一個孿生詞——效率。

高中政治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1)唯物主義及其表現形式;(3)唯心主義及其表現形式。

理解:(1)正確認識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2))區分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2、能力目標:(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維能力。?

3、態度、價值觀目標:本課學習,瞭解哲學發展的歷史,明確哲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生活、學習中自覺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二、教學的重點、難點:

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及主要代表觀點

三、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學生講壇”提前佈置,由2名學生在收集資料,認真備課的基礎上分別講解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相關知識,教師在此基礎上補充。

(提示:觀點介紹中要把握基本觀點、觀點的侷限性、代表人物或是著名命題舉例等三個方面)

(一)唯物主義

1、基本觀點――唯物主義認爲,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2、三種基本形態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A.基本觀點――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爲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

B.侷限性

a.這些觀點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

b.它把物質歸結爲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火、氣、土等,這就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了。

C.代表人物――古希臘的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集大成者);在中國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範縝、張載等。舉例:泰勒斯認爲“水”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米尼認爲“空氣”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認爲“火”是世界的本原;德謨克利特認爲“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西周時已形成的“五行學說”,把世界的物質本原歸結爲“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到後來宋明時期張載、王夫之等哲學家提出的“元氣學說”,把世界的物質本原歸結爲“元氣”。萬物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A.基本觀點――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認爲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從而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它克服了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直觀猜測的缺陷,有了科學的根據,並用這種物質觀批判宗教唯心主義,具有歷史的進步意義。

舉例:又稱資產階級唯物主義,產生17世紀英國,發展於18世紀法國,到達頂峯是19世紀德國

B.侷限性

a.把物質歸結爲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

b.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認爲人類社會的發展並不是唯物的(“意見支配世界”)

C.代表人物――霍布斯、培根、洛克、狄德羅、霍爾巴赫、費爾巴哈等人

舉例:這種機械性的特點典型地表現在關於“人是機器”的論述之中,他們的分析方式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話。英國哲學家霍布斯《利維坦》“物質世界是一個大機器,是各種機械的集合,一個活生生的人也不過是一架完全按力學規律運動的機器而已,心臟不過是發條,神經不過是遊絲,關節不過是些齒輪,甚至連慾望、忿怒、愛情、恐懼等情感活動,也是純粹機械原因引起的。”

(3)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高中政治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識記物質的含義

2、能夠理解世界的物質性

能力目標:

1、體會如何以基本事實爲基礎進行哲學抽象,初步瞭解學習哲學的基本方法

2、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培養學生正確認識世界的本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夠從世界本質問題上認識有神論的荒謬性,鮮明地反對神創說,初步樹立唯物主義的自然界、世界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證明

教學難點:物質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三亞真是被上帝寵壞了的地方。上帝把最宜人的氣候、最清新的空氣、最和煦的陽光、最湛藍的海水、最柔和的沙灘、最美味的海鮮……。都賜予了這座海南島最南端的海濱旅遊城市。那麼同學們思考,我們這麼美麗的三亞真的是上帝賜予的嗎我們這天地萬物真的是上帝創造的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世界的本質。展示學習目標,明確重難點進入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二、交流討論、成果展示:

交流討論一:談談我們身邊的物質,這些與哲學上講的物質概念是一回事嗎

同學們列舉:桌椅、土壤、老師、大海……設疑:這些與哲學上講的物質概念是一回事嗎

(一)物質的概念:

解釋:

(1)不依賴於人的意識是指它不爲我們所動,不管你是否感受到,是否喜歡,它就客觀存在在那裏,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強調物質的客觀性。

(2)能爲人的意識所反映就是能被人們所認識。強調物質的可知性。

(3)客觀實在指它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實實在在地存在着。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所以,同學們剛剛列舉的都是物質的具體形態,而非我們哲學上講的物質的概念。比如同學們列舉的蘋果、芒果的共同點是什麼是水果,這就是我們通過具體的物質形態抽象出共性的。

總結物質和物質具體形態的關係

區別:哲學上物質概念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它概括了萬事萬物的共同本質。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具體的物質形態除了具有哲學上物質共性(客觀實在性)之外,還具有自己的個別特性。可以被改造,有生有滅。

聯繫:哲學上物質概念是從具體物質形態中概括抽象出來的,是萬事萬物的本質屬性,它並不獨立存在,而是存在於物質的具體形態中,通過具體的物質形態表現出來。

兩者是個性與共性、具體與抽象的關係。

我們說整個世界劃分爲:

所以下面我們就來做一道證明題,分別來證明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物質性。

(二)世界是物質的

播放視頻《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學生概括出:

1、自然界的物質性(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

⑴自然界先於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

同學們舉例:太陽約在50億年前形成,地球大概有46億年了

(2)人類產生後,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也不以人的意識爲轉移。

交流討論二:人類出現後,創造了許多自然界原來沒有的東西

圖片展示三亞的新舊變化,我們把三亞改造的這麼美,同學們思考在建設美麗三亞的過程中,給我們改造自然哪些提示呢如何處理和自然的關係呢

小組派代表發言總結:我們在改造自然的時候,必須要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尊重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否則會遭到自然的懲罰。

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播放視頻《人類的演化過程》引導學生分別從產生、本質和發展上看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1)從產生上看,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思考:

在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是什麼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沒有勞動就沒有人類社會

(2)從社會的存在來看,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生產方式都是客觀的。

(3)從發展上看:人類社會遵循的從低級到高級逐步發展的規律也是客觀的。

交流討論三:說一說你的目標,你的理想

同學們紛紛說了自己理想的大學,那麼這些目標是怎麼來的呢是憑空產生的嗎對,是先有了這些大學的客觀存在,纔有了我們的目標我們的意識,可見人的意識也是社會的產物。

今天這道世界的物質性的證明題我們就完成了同學們來談談我們這節課的收穫。

課後小結

課堂小結

1、物質的概念

2、世界的物質性

概括出世界的統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真正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