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魚我所欲也》導學案

【課標要求】:

《魚我所欲也》導學案

國中階段要求是“閱讀淺顯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薰陶。”“閱讀教學應當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

(1)正確辨別文中的難詞難句,用比較的方式理解部分實詞的古今異義,用文白對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瞭解孟子“捨生取義”的道德主張。

(3)把握本文比喻、正反對比、舉例等論證方法和善於借題發揮、因勢利導的論辯藝術。

2、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點,領會文章思想內涵。

(2)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3)通過啓示、點撥、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把握古人說理的方法。

3、情感價值

(1)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鍵時候,應作出正確的選擇。

(2)感悟古人遣詞造句之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進而陶冶情操。

【教學重難點】

本文所運用的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邏輯推理論證等方法。

【課時安排】2課時

一、導入新課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觀,導入孟子的《魚我所欲也》,瞭解孟子關於“捨生取義”的道德主張。

【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讀準文中字音

2、勾畫並識記重要的文下注釋。

3、識記下列名言: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夏明翰)

【課內檢測】

1、介紹孟子

2、注音

患(huān)、惡(wù)、簞(dān)、羹(gēng)、蹴(cù)。

二、作者作品簡介

1、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世常以“孔孟”並稱。他生活在兼併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遊說樑、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於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覆雜的道理。對後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2、題解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爲人生而具有側隱之心、羞惡之心、禮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瞭義重於生,義重於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捨生取義”的主張。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弘。體現了《孟子》一書的文筆特點。

三、初讀感知

1、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和重音,要讀得流暢,朗朗上口,讀出語言氣勢和感情。

2、注音

患(huān)、惡(wù)、簞(dān)、羹(gēng)、蹴(cù)。

3、學生自讀、理解

四、精讀理解

1、請學生翻譯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所欲]“所”動詞,相當於名次,意爲“喜愛的東西”。

[得兼]同時得到

【有甚於】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這裏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惡】wu4,厭惡,與“欲”相反。

【患】禍患,災難。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義同。

【何不用也】有什麼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這種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見。

【非獨】不僅僅。

【勿喪】不喪失(其本心)

2、齊讀全段。

【合作探究】

1、本文以“魚”比喻“ ”,以“熊掌”比喻“”,從而提出了“ ”的觀點。

2、將第一段劃分爲三個層次。

3、第二段中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讚揚了什麼樣的人,斥責了什麼樣的人?

4、提問: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捨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捨棄生命選取正義。這裏運用了類比推理,提出了“捨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5、提問:“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討論並歸納:這裏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如爲人民謀解放,爲了四化建設,爲了別人的安危等。

6、提問:“所惡有甚於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

討論並歸納:此題無固定答案。這裏的“所惡”應指不正義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革命,貪污受賄,濫用職權,殺人放火等。

7、提問:“故患有所不闢”“患”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等。

8、提問:“非獨賢者有是心“是心”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指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善心。

【鞏固練習】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3、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提優補標】背誦課文1段。

第二課時

【課前預習】

1、勾畫並識記重要的文下注釋。

2、思考:第二段例舉了在正義面前的哪些行爲。

【課內檢測】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提出中心論點的方式是( )。

2、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翻譯爲()。

3、背誦第一段。

【合作探究】

一、美讀吟誦

二、精讀理解

1、請學生研讀第二自然段,注意以下的重點詞語。

【呼爾而與之】沒有禮貌地呼喝着給他(吃人 爾,助詞。

【蹴爾】用腳踐踏着。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不願意接受。

【萬鍾】指很厚的俸祿。

【何加】 (有)什麼益處。

【奉】奉侍。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識窮乏者:所認識的貧窮的人。得,通“德”,恩惠,這裏是感激的意思,動詞。與:通“欽”,語氣詞。

【鄉爲身死而不】鄉,通“向”,以前。爲,爲(之)全句:從前爲了 “禮義”寧死也不接受。

【今爲宮室之美爲之】第一個“爲”,Wei4,介詞。第二個“爲”,wei2,動詞,這裏是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這。已,停止,放棄。

【本心】天性,天良

2、齊讀第二段,小組合作串講文意,並提出疑難共同解決。

【合作探究】

研讀本段、分析以下問題:

1)提問:傳說古代有一個窮人不接受不敬的施捨,最後寧可餓死。課文第2段用的就是這個典故。請用最簡練的一句話概括這個典故。

討論並歸納:貧者不受嗟來之食。

2)提問:孟子曾有一句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那麼“萬鍾則……”這句話應指前面的哪一句?

討論並歸納:富貴不能淫。高官厚祿誘惑不了。

3)提問:爲什麼高官厚祿誘惑不了?試舉例說明。

討論並歸納:因爲高官厚祿與禮義的價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禮義的高官厚祿則不能接受。比如說,叛變革命,到國民黨去當大官,真正的共產黨是寧死不爲的。再比如說,出賣國家機密得到很多錢,愛國志土是寧死不爲的。再比如說貪污受賄得了很多錢,正直的幹部是寧死不爲的。

4)提問:文中說得了“萬鍾”是爲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爲了“宮室之美”,爲了“妻妾之奉”,爲了“所識窮乏者得我”。

5)提問:作者認爲這種作法如何?

討論並歸納:作者認爲“此之謂失其本心”應當“可以止”。

6)提問: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讚揚了什麼樣的人,斥責了什麼樣的人?

討論並歸納:讚揚了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

7)提問:課文中運用了許多兩兩相對的句子,它們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試找出兩個這樣的句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討論並歸納: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爲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2)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這些句式使行文流暢,論證嚴密,語氣連貫,氣勢恢弘。

4、研讀第3段

提問:第3段運用了什麼句式,有什麼好處?

討論並歸納:運用排比句式。加強了語言的氣勢。

三、課堂小結

本文闡明瞭義重於生,義重於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了“捨生取義”的中心論點。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讚揚了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爲是不可取的。

【鞏固練習】

一、一詞多義

1、與 通“歟”,語氣詞 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給 例句:呼爾而與之

2.而

連接兩個動作,承接連詞 例句:蹴爾而與之

轉折連詞,卻  例句: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3.於 比 例句:所欲有甚於生者 對於 例句:萬鍾於我何加焉 

二、古今異義

1.例句: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鍾古義:一種量器今義:計時的器具或中空的響器

2.例句: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 古義:代詞,這種今義:判斷動詞,是 

三、詞類活用

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後練習

附:板書計劃

標籤:學案 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