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國中數學精品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國中數學精品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國中數學優秀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函數的概念,能從簡單的實際事例中,抽象出函數關係,列出函數解析式;

2、使學生分清常量與變量,並能確定自變量的取值範圍。

3、會求函數值,並體會自變量與函數值間的對應關係。

4、使學生掌握解析式爲只含有一個自變量的簡單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數的自變量的取值範圍的求法。

5、通過函數的教學使學生體會到事物是相互聯繫的。是有規律地運動變化着的。

教學重點:瞭解函數的意義,會求自變量的取值範圍及求函數值。

教學難點:函數概念的抽象性。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講了函數的概念:一般地,設在一個變化過程中有兩個變量x、y,如果對於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的值與它對應,那麼就說x是自變量,y是x的函數。

生活中有很多實例反映了函數關係,你能舉出一個,並指出式中的自變量與函數嗎?

1、學校計劃組織一次春遊,學生每人交30元,求總金額y(元)與學生數n(個)的關係。

2、爲迎接新年,班委會計劃購買100元的小禮物送給同學,求所能購買的總數n(個)與單價(a)元的關係。

解:1、y=30n

y是函數,n是自變量

2、n是函數,a是自變量。

(二)講授新課

剛纔所舉例子中的函數,都是利用數學式子即解析式表示的。這種用數學式子表示函數時,要考慮自變量的取值必須使解析式有意義。如第一題中的學生數n必須是正整數。

例1、求下列函數中自變量x的取值範圍。

(1)(2)

(3)(4)

(5)(6)

分析:在(1)、(2)中,x取任意實數,與都有意義。

(3)小題的是一個分式,分式成立的條件是分母不爲0.這道題的分母是,因此要求。

同理(4)小題的也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條件是分母不爲0,這道題的分母是,因此要求且。

第(5)小題,是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成立的條件是被開方數大於、等於零。的被開方數是。

同理,第(6)小題也是二次根式,是被開方數,小結:從上面的例題中可以看出函數的解析式是整數時,自變量可取全體實數;函數的解析式是分式時,自變量的取值應使分母不爲零;函數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時,自變量的取值應使被開方數大於、等於零。

注意:有些同學沒有真正理解解析式是分式時,自變量的取值應使分母不爲零,片面地認爲,凡是分母,只要即可。教師可將解題步驟設計得細緻一些。先提問本題的分母是什麼?然後再要求分式的分母不爲零。求出使函數成立的自變量的取值範圍。二次根式的問題也與次類似。

但象第(4)小題,有些同學會犯這樣的錯誤,將答案寫成或。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時,方程的兩根用“或者”聯接,在這裏就直接拿過來用。限於國中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師可聯繫日常生活講清“且”與“或”。說明這裏與是並且的關係。即2與-1這兩個值x都不能取。

例2、自行車保管站在某個星期日保管的自行車共有3500輛次,其中變速車保管費是每輛一次0.5元,一般車保管費是每次一輛0.3元。

(1)若設一般車停放的輛次數爲x,總的保管費收入爲y元,試寫出y關於x的函數關係式;

(2)若估計前來停放的3500輛次自行車中,變速車的輛次不小於25%,但不大於40%,試求該保管站這個星期日收入保管費總數的範圍。

解:(1)

(x是正整數,

(2)若變速車的輛次不小於25%,但不大於40%,則收入在1225元至1330元之間

總結:對於反映實際問題的函數關係,應使得實際問題有意義。這樣,就要求聯繫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對於函數,當自變量時,相應的函數y的值是。60叫做這個函數當時的函數值。

例3、求下列函數當時的函數值:

(1)————(2)—————

(3)————(4)——————

注:本例既鍛鍊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又創設了情境,讓學生體會對於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確定的值與之對應。以此加深對函數的理解。

(二)小結:

這節課,我們進一步地研究了有關函數的概念。在研究函數關係時首先要考慮自變量的取值範圍。因此,要求大家能掌握解析式含有一個自變量的簡單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數的自變量取值範圍的求法,並能求出其相應的函數值。另外,對於反映實際問題的函數關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作業:習題13.2A組2、3、5

今天的內容就介紹到這裏了。

課後反思 篇二

本節課雖然算不上課本中的難點,但在整式一章中是個重點。它是多項式乘法特殊形式下的一種簡便運算。學生需要熟練掌握公式兩種形式的使用方法,以提高運算速度。授課過程中,應注重讓學生總結公式等號兩邊的特點,讓學生用語言表達公式的內容,由於語言缺陷的原因,這一點對聾生來說比較困難,讓學生說明運用公式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和特別注意的細節。然後再通過逐層深入的練習,鞏固完全平方公式兩種形式的應用,爲完全平方公式第二節課的實際應用和提高應用做好充分的準備。

1.教學內容精心組織,容量恰當,重點突出,體現內容的有效性、系統性和有序性;

2.重視啓發,活躍思維,方式、方法多樣,選擇適當;教學環節緊湊、合理;

3.教學媒體使用適時、適量、適度、有效。

4.教學結構組合優化,優質高效。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 篇三

一、案例背景介紹

(一)教學環境

在我們着手進行課題《國中數學分層教學方式與策略研究》的研究開始後,大家齊心協力探索、研究方法,組內各種分層招數可謂是百花齊放,爲此我代表課題組上了一節分層教學的展示課,以供同仁觀摩點評,爲促進數學教學的分層設計向更好的方向前行作貢獻。

(二)學生情況

我校學生大部分來自韓莊鎮不同的自然村,由於國小地域的不同,所以學生的基礎各不相同,很多學生的基礎還相當薄弱。因此這種情況特別適合分層教學。

(三)教材情況

本課是人教版九年級數學上冊第24章圓第2節點和圓、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中的一個課時:直線和圓相切的情況。學生已經有了點和圓的位置關係的基礎以及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的數量的認識,本節課研究直線與圓的特殊位置關係相切,將相切從位置到數量的邏輯自然過渡,進而引出圓的切線的判定和性質。重點是圓的切線的判定定理和性質定理。難點是判定定理的理解和性質定理證明中反證法的理解。

二、案例內容設計及說明

環節一:複習引入

通過回顧舊知再次加深圓與直線的位置關係,在全班集體朗讀中體會d與r的關係,並順勢將位置關係量化這一問題顯化,同時自然引出特殊情況――相切

環節說明: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現。數學概念在朗讀中更能逐漸理解其本質,因此不光語文需要朗讀,數學也要朗讀。而且針對我班學困生上課聽不懂,不會做的現象,這樣來設計複習方式更能調動我班學生學習的動力,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也是這個環節分層的體現。

環節二:新知探究

活動

1、引導學生從直線與圓相切的位置及數量關係上來深入探究,通過動態演示來理解一條直線何時變成圓的切線。

環節說明:上節課得到的圓與直線相切是數量上的關係,通過動態的演示讓學生明確位置的變化,從而總結出切線的判定。但是引導很重要,從兩個方面去觀察:直線經過哪裏?與圓的半徑有什麼位置關係?需要老師點撥。並要等待學生來總結,不能操之過急。分層體現1對觀察的結果分別讓兩位程度較差的學生回答,再讓中等程度的學生來總結;體現2對定理的數學表達讓全體學生寫在練習本上,老師選擇展示,並修改;體現3對總結出的判定進行朗讀。

2、將判定的題設和結論互換後的探究。

環節說明:反證法在過三點做圓時已有所涉及,所以在這裏用反證法證明切線的性質時讓學生互相交流討論然後進行彙報就行,不要進行過多的引申,否則淡化了主題。分層體現1討論交流時採取師傅和徒弟在同一組,師傅負責解釋證明的方法;體現2數學語言的書寫讓學生自己寫並派代表寫在黑板上。

環節三:鞏固和應用

通過判斷題加深對切線的判定和性質的理解。通過師生共同分析解決幾何解答證明題,並由學生書寫證明步驟。

環節說明:判斷題中設置了3道小題,並給出了反例,能使學生更加明確定理的意義。這裏教學的分層體現在針對反例來問學困生爲什麼不對,讓學生說出違背了所需條件的哪一條,強化切線判定條件在這部分學生頭腦中的印象。例題的分析採取了小組討論交流的方法,與環節二中的分組一樣,分層體現在“師帶徒”弄清解題思路,師傅增強了解題的邏輯性,更嚴密,徒弟學會了解題的分析,拓寬了視野,打開了思路。在有思路的前提下,全班安靜書寫步驟。還可以展示在投影下,由學生來評判書寫的是否清楚。

環節四:課堂小結

在小結中,除了總結出本節課所學的判定和性質外,將相關的判定和性質做一歸納很有必要,“在不斷的總結中收穫、進步”不是嗎?同時提出下節課要學習的相關性質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環節說明:在小結的分層中判定由程度稍差點的學生總結,哪怕照着書上找都行,並進行誦讀,使其再次熟知所學知識。在性質的總結中,老師拋出兩條本節未涉及的性質給學生,讓學生課後思考證明,在下節課時可由學生簡要發表見解並證明。

環節五:拓展練習

通過引導學生添加輔助線,點撥學生圓中常用輔助線的做法,分情況添加恰當的輔助線。這兩個練習旨在拓展尖子生的思維。

環節六:作業佈置

通過分層佈置,使每位學生都能在自己能力範圍內進行鞏固練習。

環節說明:作業

1、重點面向學困生考察其掌握基礎的程度。作業

2、針對待優生夯實基礎的基礎上,提高其運用能力。作業

3、是設計的培優計劃,對學有餘力的學生來說是個很好的鍛鍊機會。

三、案例分析與反思

實際上本節課中圓的切線的判定定理是爲了便於應用而對直線和圓相切的定義改寫得到的一種形式,而圓的切線的性質定理的證明僅僅要求學生再次感受反證法,並不要求會應用,所以本節的設計在分層中很注重理解和感知,通過互幫互助和朗讀感知達到難點的突破,另外圓是學生學習www.本站baihuawen本站的第一個曲線形,由直線形到曲線形,在知識上是一個飛躍,本節利用圖形運動變化過程發現其中圖形的性質,做好了知識前後的銜接,同時加強了新舊知識的聯繫,發揮出了知識的遷移作用。類比也是本節課所用到的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而且在教授過程中難度的控制非常適當,分層的影子處處可見。縱觀整節課的分層之處進入都很自然,也落到了實處,但分層效果的檢測沒有體現出來,這也是遺憾之處。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模板 篇四

一。一元一次不等式組:關於同一個未知數的幾個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概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組成不等式組的不等式必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2)從數量上看,不等式的個數必須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3)每個不等式在不等式組中的位置並不固定,它們是並列的。

二。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及解不等式組: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中,各個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就叫做這個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求這個不等式組解集的過程就叫解不等式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步驟:

(1)先分別求出不等式組中各個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數軸或口訣求出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也就是得到了不等式組的解集。

三。不等式(組)的解集的數軸表示:

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知識點

1、用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應記住下面的規律:大於向右畫,小於向左畫,有等號的畫實心原點,無等號的畫空心圓圈;

2、不等式組的解集,可以在數軸上先畫同各個不等式的解集,找出公共部分即爲不等式的解集。公共部分也就各不等式解集在數軸上的重合部分;

3、。我們根據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化簡成最簡不等式組後進行分類,通常就能把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分成如上四類。

說明:當不等式組中,含有“≤”或“≥”時,在解題時,我們可以不關注這個等號,這樣就這類不等式組化歸爲上述四種基本不等式組中的某一種類型。但是,在解題的過程中,這個等號要與不等號相連,不能分開。

四。求一些特解:求不等式(組)的正整數解,整數解等特解(這些特解往往是有限個),解這類問題的步驟:先求出這個不等式的解集,然後藉助於數軸,找出所需特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考點分析】

(1)考查不等式組的概念;

(2)考查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以及在數軸上的表示;

(3)考查不等式組的特解問題;

(4)確定字母的取值。

【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知識點誤區】

(1)思維誤區,不等式與等式混淆;

(2)不能正確地確定出不等式組解集的公共部分;

(3)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組解集時,混淆界點的表示方法;

(4)考慮不周,漏掉隱含條件;

(5)當有多個限制條件時,對不等式關係的發掘不全面,導致未知數範圍擴大;

(6)對含字母的不等式,沒有對字母取值進行分類討論。

內容簡介 篇五

本節課的主題: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從計算結果中總結出完全平方公式的兩種形式。

關鍵信息:

1、以教材作爲出發點,依據《數學課程標準》,引導學生體會、參與科學探究過程。首先提出等號左邊的兩個相乘的多項式和等號右邊得出的三項有什麼關係。通過學生自主、獨立的發現問題,對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設與猜想,並通過多次的檢驗,得出正確的結論。學生通過收集和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方法、態度特別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2、用標準的數學語言得出結論,使學生感受科學的嚴謹,啓迪學習態度和方法。

學習者分析: 篇六

1、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①同類項的定義。

②合併同類項法則

③多項式乘以多項式法則。

2、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在學習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學生已經能夠整理出公式的右邊形式。這節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從等號的左邊形式和右邊形式之間的關係,總結出公式的應用方法。

數學國中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目標

1、經歷不同的拼圖方法驗證公式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加深對因式分解、整式運算、面積等的認識。

2、通過驗證過程中數與形的結合,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以及數學知識之間內在聯繫,每一部分知識並不是孤立的。

3、通過豐富有趣的拼圖活動,經歷觀察、比較、拼圖、計算、推理交流等過程,發展空間觀念和有條理地思考和表達的能力,獲得一些研究問題與合作交流方法與經驗。

4、通過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克服困難的經歷,增進數學學習的信心。通過豐富有趣拼的圖活動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重點

1、通過綜合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加深對因式分解、整式運算、面積等的認識。

2、通過拼圖驗證公式的過程,使學習獲得一些研究問題與合作交流的方法與經驗。

難點: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驗證公式

教學方法:動手操作,合作探究課型新授課教具投影儀

情景設置:

你已知道的關於驗證公式的拼圖方法有哪些?(教師在此給予學生獨立思考和討論的時間,讓學生回想前面拼圖。)

新課講解:

把幾個圖形拼成一個新的圖形,再通過圖形面積的計算,常常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式子。美國第二十任總統伽菲爾德就由這個圖(由兩個邊長分別爲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個兩條直角邊都是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新的圖形)得出:c2=a2+b2他的證法在數學史上被傳爲佳話。他是這樣分析的,如圖所示:

教師接着在介紹教材第94頁例題的拼法及相關公式

提問:還能通過怎樣拼圖來解決以下問題

(1)任意選取若干塊這樣的硬紙片,嘗試拼成一個長方形,計算它的面積,並寫出相應的等式;

(2)任意寫出一個關於a、b的二次三項式,如a2+4ab+3b2

試用拼一個長方形的方法,把這個二次三項式因式分解。

這個問題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討論和拼圖,教師在這要引導適度,不要限制學生思維,同時鼓勵學生在拼圖過程中進行交流合作

瞭解學生拼圖的情況及利用自己的拼圖驗證的情況。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及時指導,並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拼圖及讓學生講解驗證公式的方法,並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狀況給予適當的引導,引導學生整理結論。

小結:

從這節課中你有哪些收穫?

(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是學生的感受和想法,教師要多鼓勵、多肯定。最後,教師要對學生所說的進行全面的總結。)

學生回答

a(b+c+d)=ab+ac+ad

(a+b)(c+d)=ac+ad+bc+bd

(a+b)2=a2+2ab+b2

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硬紙板製作

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拼圖、思考、交流經驗,對於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適當引導。

教學/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篇八

(一)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過程,進一步發展符號感和推力能力。

2、會推導完全平方公式,並能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二)知識與技能: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符號的過程,認識有理數、實數、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並能運用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等進行描述。

(三)解決問題:能結合具體情景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嘗試評價不同方法之間的差異;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

(四)情感與態度:敢於面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並有獨立克服困難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有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並尊重與理解他人的見解,能從交流中獲益。

國中數學教學設計 篇九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一)內容

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數軸上表示簡單不等式的解集.

(二)內容解析

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關係,也存在大量的不等關係.本節課從生活實際出發導入常見行程問題的不等關係,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再通過對實例的進一步深入分析與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幾個概念.前面學過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過類比教學、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幾個概念不難理解.但是對於初學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材又進行數形結合,用數軸來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這樣直觀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對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幫助.基於以上分析,可以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正確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與解集的意義,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確地表示在數軸上.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與解集的意義,理解它們的區別與聯繫3.瞭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用數軸來表示簡單不等式的解集

(二)目標解析

1.達成目標1的標誌是:能正確區別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數式.

2.達成目標2的標誌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個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組成的一個集合.

3.達成目標3的標誌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個過程.

4、達成目標4的標誌是:用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數形結合的又一個重要體現,也是學習不等式的一種重要工具.操作時,要掌握好“兩定”:一是定界點,一般在數軸上只標出原點和界點即可,邊界點含於解集中用實心圓點,或者用空心圓點;二是定方向,小於向左,大於向右.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本節課實質是一節概念課,對於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過類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類比教學,學生不難理解,但是對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難度.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義以及在數軸上正確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利用多媒體直觀演示課前引入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動畫演示情景激趣

多媒體演示:兩個體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蹺蹺板上做遊戲,現在換了一個大人上去,蹺蹺板發生了傾斜,遊戲無法繼續進行下去了,這是什麼原因呢?設計意圖:通過實例創設情境,從“等”過渡到“不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立足實際引出新知

問題一輛勻速行駛的汽車在11︰20距離a地50km,要在12︰00之前駛過a地,車速應滿足什麼條件?

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然後小組反饋交流結果.最後,老師將小組反饋意見進行整理(學生沒有討論出來的思路老師進行補充)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習慣,使他們積極參與問題的討論,並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老師對問題解決方法的梳理與補充,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緊扣問題概念辨析

1.不等式

設問1:什麼是不等式?

設問2:能否舉例說明?由學生自學,老師可作適當補充.比如:是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

設問1:什麼是不等式的解?設問2:不等式的解是唯一的嗎?由學生自學再討論.

老師點撥:由x>50÷得x>75說明x任意取一個大於75的數都是不等式

3.不等式的解集

設問1:什麼是不等式的解集?<,>50的解.<,>50,x>50÷都設問2:不等式的解集與不等式的解有什麼區別與聯繫?由學生自學後再小組合作交流.

老師點撥:不等式的解是不等式解集中的一個元素,而不等式的解集是不等式所有解組成的一個集合.

4.解不等式

設問1:什麼是解不等式?由學生回答.

老師強調:解不等式是一個過程.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意識、有計劃、有條理地設計一些問題,可以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新知識.老師再適當點撥,加深理解.

(四)數形結合,深化認識

問題1:由上可知,x>75既是不等式的解集.那麼在數軸上如何表示x>75呢?問題2:如果在數軸上表示x≤ 75,又如何表示呢?由老師講解,注意規範性,準確性.老師適當補充:“≥”與“≤”的意義,並強調用“≥”或“≤”連接的式子也是不等式.比如x≤ 75就是不等式.

設計意圖:通過數軸的直觀讓學生對不等式的解集進一步加深理解,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五)歸納小結,反思提高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主要內容,並請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1、什麼是不等式?<的解集,也是不等式>50

2、什麼是不等式的解?

3、什麼是不等式的解集,它與不等式的解有什麼區別與聯繫?

4、用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哪些方面?

設計意圖:歸納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交流心得,不斷積累學習經驗.

(六)佈置作業,課外反饋

教科書第119頁第1題,第120頁第2,3題.

設計意圖:通過課後作業,教師及時瞭解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對教學進度和方法進行適當的調整.

六、目標檢測設計

1.填空

下列式子中屬於不等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x +7>

②x≥ y + 2 = 0

③ 5x + 7

設計意圖:讓學生正確區分不等式、等式與代數式,進一步鞏固不等式的概念.

2.用不等式表示

① a與5的和小於7

② a的與b的3倍的和是非負數

③正方形的邊長爲xcm,它的周長不超過160cm,求x滿足的條件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審題能力,既要正確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如“大於(小於)、非負數(正數或負數)、不超過(不低於)”等等,正確選擇不等號,又要注意實際問題中的數量的實際意義.

國中數學優秀教學設計 篇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字母表示數的意義,瞭解字母表示數是數學的一大進步;

2、瞭解代數式的概念,使學生能說出一個代數式所表示的數量關係;

3、通過對用字母表示數的。講解,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和抽象思維的能力;

4、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深刻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的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本小節先回顧了國小學過的字母表示的兩種實例,一是運算律,二是公式,從中看出字母表示數的優越性,進而引出代數式的概念。

2、教學重點分析:教科書,介紹了國小用字母表示數的實例,一個是運算律,一個是常用公式,上述兩種例子應用廣泛,且能很好地體現用字母表示數所具有的簡明、普遍的優越性,用字母表示是數學從算術到代數的一大進步,是代數的顯著特點。運用算術的方法解決問題,是國小學生的思維方法 ,現在,從具體的數過渡到用字母表示數,滲透了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在認識上是一個質的飛躍。對代數式的概念課文沒有直接給出,而是用實例形象地說明了代數式的概念。對代數式的概念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理解:

(1)從具體的數到用字母表示數,是抽象思維的開始,體現了特殊與一般的辨證關係,用字母表示數具有簡明、普遍的優越性。

(2)代數式中並不要求數和表示數的字母同時出現,單獨的一個數和字母也是代數式。如:2,m都是代數式。

等都不是代數式。

3、教學難點分析:能正確說出一個代數式的數量關係,即用語言表達代數式的意義,一定要理清代數式中含有的各種運算及其順序。用語言表達代數式的意義,具體說法沒有統一規定,以簡明而不引起誤會爲出發點。

如:說出代數式7(a-3)的意義。

分析 7(a-3)讀成7乘a減3,這樣就產生歧義,究竟是7a-3呢?還是7(a-3)呢?有模棱兩可之感。代數式7(a-3)的最後運算是積,應把a-3作爲一個整體。所以,7(a-3)的意義是7與(a-3)的積。

4、書寫代數式的注意事項:

(1)代數式中數字與字母或者字母與字母相乘時,通常把乘號簡寫作“·”或省略不寫,同時要求數字應寫在字母前面。

如3×a ,應寫作3.a 或寫作3a ,a×b 應寫作3.a 或寫作ab 。帶分數與字母相乘,應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數字與數字相乘一般仍用“×”號。

(2)代數式中有除法運算時,一般按照分數的寫法來寫。

(3)含有加減運算的代數式需註明單位時,一定要把整個式子括起來。

5、對本節例題的分析:

例1是用代數式表示幾個比較簡單的數量關係,這些國小都學過。比較複雜一些的數量關係的代數式表示,課文安排在下一節中專門介紹。

例2是說出一些比較簡單的代數式的意義。因爲代數式中用字母表示數,所以把字母也看成數,一種特殊的數,就可以像看待原來比較熟悉的數式一樣,說出一個代數式所表示的數量關係,只是另外還要考慮乘號可能省略等新規定而已。

6、教法建議

(1)因爲這一章知識大部分在國小學習過,講授新課之前要先複習國小學過的運算律,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上,提出新的問題。這樣即複習了舊知識,又引出了新知識,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發揮本章承上啓下的作用,搞好國小數學與國中代數的銜接,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2)在本節的學習過程中,要使學生理解代數式的概念,首先要給學生多舉例子(學生比較熟悉、貼近現實生活的例子),使學生從感性上認識什麼是代數式,理清代數式中的運算和運算順序,才能正確說出一個代數式所表示的數量關係,從而認識字母表示數的意義——普遍性、簡明性,也爲列代數式做準備。

(3)條件比較好的學校,老師可選用一些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4)老師在講解第一節之前,一定要對全章內容和課時安排有一個瞭解,注意前後知識的銜接,只有這樣,我們老師才能教給學生系統的而不是一些零散的知識,久而久之,學生頭腦中自然會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5)因爲是新學期代數的第一節課,老師一定要給學生一個好印象,好的開端等於成功了一半。那麼,怎麼才能給學生留下好印象呢?首先,你要儘量在學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華。比,英語口語好的老師,可以用英語做一個自我介紹,然後爲學生說一段祝福語。第二,上課時儘量使用多種語言與學生交流,其中包括情感語言(眉目語言、手勢語言等),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心。

7、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

難點:學會用字母表示數及正確說出一個代數式所表示的數量關係。

教學設計示例

課堂教學過程設計

一、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提出問題

1在國小我們曾學過幾種運算律?都是什麼?如可用字母表示它們?

(通過啓發、歸納最後師生共同得出用字母表示數的五種運算律)

(1)加法交換律 a+b=b+a;

(2)乘法交換律 a·b=b·a;

(3)加法結合律 (a+b)+c=a+(b+c);

(4)乘法結合律 (ab)c=a(bc);

(5)乘法分配律 a(b+c)=ab+ac

指出:(1)“×”也可以寫成“·”號或者省略不寫,但數與數之間相乘,一般仍用“×”;

(2)上面各種運算律中,所用到的字母a,b,c都是表示數的字母,它代表我們過去學過的一切數

2(投影)從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5千米,步行要3小時,騎車要1小時,乘汽車要0.25小時,試問步行、騎車、乘汽車的速度分別是多少?

3若用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ν表示速度,你能用s與t表示ν嗎?

4(投影)一個正方形的邊長是a釐米,則這個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面積是多少?

(用I釐米表示周長,則I=4a釐米;用S平方釐米表示面積,則S=a2平方釐米)

此時,教師應指出:(1)用字母表示數可以把數或數的關係,簡明的表示出來;(2)在公式與中,用字母表示數也會給運算帶來方便;(3)像上面出現的a,5,15÷3,4a,a+b,s/t 以及a2等等都叫代數式。那麼究竟什麼叫代數式呢?代數式的意義又是什麼呢?這正是本節課我們將要學習的內容。

三、講授新課

1代數式

單獨的一個數字或單獨的一個字母以及用運算符號把數或表示數的字母連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數式。學習代數,首先要學習用代數式表示數量關係,明確代數上的意義

2舉例說明

例1 填空:

(1)每包書有12冊,n包書有__________冊;

(2)溫度由t℃下降到2℃後是_________℃;

(3)棱長是a釐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_____立方厘米;

(4)產量由m千克增長10%,就達到_______千克

(此例題用投影給出,學生口答完成)

解:(1)12n; (2)(t-2); (3)a3; (4)(1+10%)m

例2 說出下列代數式的意義:

解:(1)2a+3的意義是2a與3的和;(2)2(a+3)的意義是2與(a+3)的積;

(5)a2+b2的意義是a,b的平方的和;(6)(a+b)2的意義是a與b的和的平方

說明:(1)本題應由教師示範來完成;

(2)對於代數式的意義,具體說法沒有統一規定,以簡明而不致引起誤會爲出發點如第(1)小題也可以說成“a的2倍加上3”或“a的2倍與3的和”等等

例3 用代數式表示:

(1)m與n的和除以10的商;

(2)m與5n的差的平方;

(3)x的2倍與y的和;

(4)ν的立方與t的3倍的積

分析:用代數式表示用語言敘述的數量關係要注意:①弄清代數式中括號的使用;②字母與數字做乘積時,習慣上數字要寫在字母的前面

四、課堂練習

1填空:(投影)

(1)n箱蘋果重p千克,每箱重_____千克;

(2)甲身高a釐米,乙比甲矮b釐米,那麼乙的身高爲_____釐米;

(3)底爲a,高爲h的三角形面積是______;

(4)全校學生人數是x,其中女生佔48%?則女生人數是____,男生人數是____

2說出下列代數式的意義:(投影)

3用代數式表示:(投影)

(1)x與y的和; (2)x的平方與y的立方的差;

(3)a的60%與b的2倍的和; (4)a除以2的商與b除3的商的和

五、師生共同小結

首先,提出如下問題:

1本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2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是什麼?

3什麼叫代數式?

教師在學生回答上述問題的基礎上,指出:①代數式實際上就是算式,字母像數字一樣也可以進行運算;②在代數式和運算結果中,如有單位時,要正確地使用括號

六、作業

1一個三角形的三條邊的長分別的a,b,c,求這個三角形的周長

2張強比王華大3歲,當張強a歲時,王華的年齡是多少?

3飛機的速度是汽車的40倍,自行車的速度是汽車的1/3 ,若汽車的速度是ν千米/時,那麼,飛機與自行車的速度各是多少?

4a千克大米的售價是6元,1千克大米售多少元?

5圓的半徑是R釐米,它的面積是多少?

6用代數式表示:

(1)長爲a,寬爲b米的長方形的周長;

(2)寬爲b米,長是寬的2倍的長方形的周長;

(3)長是a米,寬是長的1/3 的長方形的周長;

(4)寬爲b米,長比寬多2米的長方形的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