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中數學平均數教案【精品多篇】

國中數學平均數教案【精品多篇】

複習求平均數 篇一

1.平均數的含義。

(1)提問:誰能舉例說說什麼是幾個數量的平均數嗎?

(2)下面說法對不對?

①前3天平均每天織布200米,就是實際每天各織200米。

②身高1.5米的人在平均水深1.2米的池塘裏沒有危險。

2.提問:那麼,求幾個數量的。平均數需要哪些條件?平均數要怎樣求?(板書: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3.做練練第1題。

學生讀題。指名一人板演,其餘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每一部分求的是什麼。

4.做練一練第2題。

學生默讀題目。指名學生說一說題意。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列出算式。提問學生怎樣列式的,老師板書。讓學生說明每一步求的是什麼。提問:這兩題在解題方法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爲什麼列式不一樣?說明:按照求平均數的數量關係解題時,要注意找準總數量與總份數之間的對應關係,再根據數量關係式正確列式解答。(板書:注意:找準總數量與總份數的對應關係)

設計理念: 篇二

統計及分析條形統計圖是將簡單的統計概念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明白一組或多組複雜的數據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整理,繪製成圖表來達到直觀效果,並根據圖表進行計算,從而解決相應的問題。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充分注意了以下幾點: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概念。

2、將新舊知識進行對比,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討論、動手操作,歸納新知。

4、將知識延伸到課外,與生活緊密聯繫,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求平均數》教案 篇三

1.體悟“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2.探索求“平均數”的多種方法,並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

3.培養學生估算的能力,能對數據分析結果作出簡單的推斷和預測。

4.體會“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及廣泛應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 與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靈活選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關鍵:

通過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感悟平均數的含義,從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數的多種方法,並能靈活應用,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脈絡按“平均數”(數學概念)——“求平均數”(計算方法)——“應用題”(實際應用)逐步展開。主要分以下幾個層次:

第一層次:談話引入(讓學生初步感知什麼是平均數)

①學生交流課前收集到的有關平均數的信息。

②師提問:爲什麼你們認爲平均年齡、平均工資、人均住房面積這些都是平均數呢?能解釋一下它是什麼意思嗎?

③師:看來大家對“平均數”或多或少都有些瞭解。這節課,我們就去數學王國探索一下有關“平均數”的奧祕。(板書:平均數)你想了解平均數的哪些知識呢?

④師:看來同學們對平均數充滿了好奇,一起進入迷宮探祕。

說明: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是教學求平均數的重要基礎。引入新課之前,先讓學生說說他們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平均數的信息。調查學生對“平均工資”、“平均年齡”、“人均住房面積”……

這些已經抽象了的平均數的理解情況,爲新課教學做好鋪墊。接着創設富有童趣的情境,運用現代教學媒體,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願望,從而引出求平均數的課題。

第二層次:構建新知

1.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① 觀察棋子,提出問題。(多媒體顯示)

師提問: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獲得了哪些信息?你還想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說明:讓學生同桌合作,用軍旗作爲操作活動的材料。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自己提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索的熱情。

②感悟“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動手操作:以小組爲單位研究怎樣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樣多。

師提問:現在每排棋子都是幾個?這個數,你能給他取個名字嗎?

這個平均數4與原來每排棋子的個數有什麼關係呢?

說明:通過任意一種移動方法,使三排棋子同樣多。從而揭示平均數的真正含義。讓學生深刻理解,平均數並不表示一個實際存在的數量。精心設計學具操作,並配以恰當的媒體顯示,突出了平均數那簡明、直觀的特點。

2、探索求平均數的不同方法。

師:四人小組合作,想一想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可以求出平均數,並且把你們小組獨特的方法取個名字!等一下我們來評選最佳創意獎和最佳命名獎。比一比,哪個小組最愛動腦筋!

①小組活動討論。

②彙報交流。(生說方法多媒體顯示棋子移動過程)

移多補少! 先假設後均分。先求和再均分。

說明:在學生感悟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後,探索求平均數的不同方法。用數學算式概括操作過程,並且讓自己給方法命名。使學生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中,積極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在彙報交流中相互啓發,最後共同探討出2、7、3這三個數的平均數的幾種方法。體現了“小組合作交流——大組交流彙總”的自主探究模式。呈現了知識的產生——發展——初步完善的過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符合創新教育要求。

第三層次:初步應用,內化拓展。

師:剛纔同學們通過討論、嘗試不但知道了什麼是平均數,而且探索出了許多求平均數的方法。那麼你們能解決有關平均數的實際問題嗎?

第四層次:實際應用

選擇正確的算式:

前幾天,學校舉行了獻愛心活動,我們班52名同學分成4組,第1組捐款192元,第2組捐款212元,第3組捐款205元,第4組捐款 198元,平均每組捐款多少元?

A: (195+212+205+198)÷52=16(元)

B: (195+212+205+198)÷4=208(元)

①說說你選擇B的理由。

②小明從結果16元他就肯定A 是錯誤的,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

③如果選A該怎樣提問?

④比較這2個問題的異同點?

小結:所以求平均數時你要找準對應關係。說明:從實際生活中提取素材,設計兩道對比練習題,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求平均數方法的理解應用,在應用中滲透對應思想。另外,結合題目的特點有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三年級數學《平均數》教案 篇四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P42、43頁《平均數》

二、教學準備:

直尺、三角板,學生按矮到高的順序坐好。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以往我們把《平均數》這節課當成是一節應用題的課,側重讀題、分析、計算;從新課程標準出臺以後,列入統計與概率的範疇,重視平均數意義的教學,更注重學生估計意識、猜想意識和推理能力的發展。學生已有了相當豐富的統計知識,對於“平均數”這個概念已有所接觸,如測試中的“平均分”等。但大部分學生還不能準確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爲此,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理解平均數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實際的數);

2、在師生、生生的交流互動中,讓學生知道平均數是有一定範圍的,培養學生的估計、猜想意識,併產生探究數學知識的積極情感;

3、學生能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1)移多補少;

(2)先求總數再平均分等;

4、體現總體與樣本的關係。

鑑於以上的目標定位,本節課重在學生的體驗、參與。在學生互動中,使學生感受夠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會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決,同時在學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統計知識。爲此,主要採取了以下教學策略:

1、以“情”、“趣”開路。

2、創設生動的生活情境,提供豐富的生活化材料,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活動導入,引出平均數的意義。

1、創設情境:比身高。

(1)第一次比較。師:今天進行男女同學比身高。先請--(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同學;男的同學比女的同學明顯高一點)

(2)第二次比較。師再請兩位同學。一位男同學,一位女同學。(男同學略高於女同學)現在是男同學高還是女同學高?

(3)第三次比較。師:看來這麼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繼續請上兩位同學(女生明顯高於男生)

師:你覺得這3個男生與這3個女生比,是男同學高還是女同學高?怎麼比呢?生:......

(4)第四次比較。師:如果再請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點)呢,是男同學高,還是?

師:如果不請男同學上來了,你覺得還有其它比較的辦法嗎?

2、同桌學生討論。生:求出幾個同學的平均數。

3、現場測量臺上同學的身高。

4、學生嘗試練一練,指名板書。

5、比較結果。是男同學高,還是女同學高。

6、小結:看來平均數(板書課題)還真能幫肋我們解決一些問題。

二、延伸拓展,形成統計觀念。

1、感悟平均身高。師指着平均身高:這個身高是你們當中××同學的身高嗎?那它是什麼?

2、全班的平均身高。師:現在要知道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怎麼辦?

生:先把所有的身高加在一起,再除以有40人。

師:是個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想知道全校四年級同學的平均身高,有什麼辦法?

生:......

3、選取樣本。師:但是現在在課堂裏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1)學生參考選取第一排或第五排。

(2)選取第一組的學生比較有代表性。

4、估計。

師:你們先估計一下,第一組5個同學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生:......(不會比最大的大,比最小的小)

5、學生計算。

6、進一步感悟平均數。

師:是××同學的身高嗎?我們可以推測全班的同學身高,全校四年級同學的身高,甚至是更大範圍的四年級同學的平均身高。

7、小結方法。

師:我們來觀察一下,剛纔我們是怎樣求平均數?

生:先求總數(板書),除以人數,等於平均身高。

三、應用提高,深化統計觀念。

1、舉例。師:其實生活除了求平均身高外,還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數,能舉個例子嗎?......

2、你覺得有危險嗎?

小朋友說:我身高140釐米,在這裏游泳不會有危險。

2、猜猜看:

3、根小棒,平均3根小棒,平均每根長10釐米每根長15釐米

(1)猜測。師:如果從第一個袋子裏拿一根(標上序號),第2個袋子裏也拿一根,哪個袋子裏拿出的長一些?

(2)舉例。師:能舉個例子嗎?同桌商量一下。

(3)彙報。

3、變式練習。

(1)在龍港萬科印業公司的印刷車間,第一天印39萬張商標,第二天、第三天共印87萬張,他們平均每天印多少萬張?

①(39+87)÷2=63(萬張)

②(39+87)÷3=42(萬張)

(2)在龍港萬科印業公司的印刷車間,第一天印39萬張商標,第二天上午印22萬張,下午印23萬張。他們平均每天印多少萬張?

①(39+22+23)÷2=42(萬張)

②(39+22+23)÷3=28(萬張)

質疑:爲什麼兩個數要除以3?三個數相加要除以2呢?

小結:像這樣的天數、人數,我們可以稱爲份數。(平均每天的張數、平均身高可以稱爲平均數)

4、讀信息,瞭解最新動態,解決實際問題。

(1)你在這幅圖上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2)計算前,你先估計一下,第二十五屆到第二十八屆平均每屆獲金牌的塊數?並介紹你是怎麼估計的?

(3)計算--課件驗證。

(4)根據這幅圖的發展趨勢,你能預測一下20xx年能獲多少塊?

四、全課總結。

以“比身高”作爲本節課學生的學習主題,通過現場簡單的兩人比較,四人,六人,七人的比較,使學生在觀察中發現比較的量在不斷的變化,結果也不斷在變化,在矛盾迭起的活動中,不斷尋找平衡,尋求合理的比較方法。

通過教師言語的引導,製造在大範圍的情況下,求平均身高這麼一個矛盾,怎麼辦?促使學生經歷尋求“樣本”的過程,致使合理的解決這個問題。

在本節課的練習設計中,突出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體現開放性,變通性,實效性。促進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入、發展。

五、教學片斷實錄:

片斷一:

開場白:今天我們進行一場比賽--比身高。板書:男、女

師:同學們的想法都很好!但是今天先進行男女同學比身高。我先請--(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同學;男的同學比女的同學明顯高一點)

師:你們說誰比較高?

生:男同學。

師再請兩位同學。一位男同學,一位女同學。(男同學略高於女同學)現在誰比較高?

生:還是男同學。(男同學似乎很得意)

師:看來這麼一比,大家一看就知道了。繼續請上兩位同學(女生明顯高於男生)

此時學生大笑。

師:你們笑什麼呢?

生:這個男同學這麼矮?

師:你們聽過一句話嗎,濃縮就是--精華。更何況,你們現在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過幾年後,他可能會長得比你們高呢。

師:你覺得這3個男生與這3個女生比,是男同學高還是女同學高?

生:是男同學。

生:是女同學。

生:一樣高。

師:怎麼比呢?

生:把男同學高的部分“切下來”補到矮的身上,女同學也用這種辦法,再比較。(還沒等這位同學說完,其它同學就大笑,一致認爲這是不可能的。)

生:可以把男同學或女同學的身高加起來,再比較。

另一學生似乎心領神會:找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比較,求出相差數,再找第二、第三個男生和女生比,最後比一比相差數的辦法。

師:如果再請上一位女生(比平均水平稍矮一點)呢,是男同學高,還是?

生:女同學或不公平。

生:還得再叫一位男生上來。

師:如果不請男同學上來了,你覺得還有其它比較辦法了嗎?

同桌討論。

生:求出男、女生的平均身高。

六、教學反思:

1、情境的設置不應僅僅起到“敲門磚”的作用,也即僅僅有益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應在課程的進一步開展中自始至終發揮一定的導向作用(鄭毓信語)。開課這一情境的創設,並不僅僅是爲了引出平均數這一概念。從第一次、第二次簡單的進行比較,學生一看就明白,當出現三人比較時,學生開始犯難了,有的學生覺得男生高,有的覺得女生高,有的認爲一樣高等,出現意見不一,怎麼辦?有的學生想到了用“切”的辦法(當然這種方法不近合理,但也是學生對移多補少的形象化解釋)、求和比較的方法(這一方法爲求平均數打下鋪墊)、還有的學生受到“移多補少”方法的影響,想出了求相差數的方法等,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通過第四次身高的比較,出現不合理的因素,逐步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平均數,從而學生自發解決了求平均身高,也初步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

2、新課程倡導用具體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戰性的素材引導學生投入數學活動。在“比身高”的情境中,讓學生在一次次的觀察、比較中迎接挑戰,這樣一個活動,在平時課堂中可以信手拈來的一個情境,在學生的爭論中完成數學化的過程,並不需要花費過多的時間。在這種以情、趣開路的情境中,學生學得主動。

《平均數》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一)教學知識點

1、會求加權平均數,並體會權的差異對結果的影響、

2、理解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聯繫和區別,並能利用它們解決一些現實問題、

(二)能力訓練要求

1、通過利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2、通過探索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聯繫和區別,發展學生的求同和求異思維、

(三)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瞭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教學重點

1、會求加權平均數,並體會權的差異對結果的影響,認識到權的重要性、

2、探索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聯繫和區別、

三、教學難點

探索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聯繫和區別、

四、教學方法

探討式教學、

五、教具準備

投影片三張:

第一張:補充練習(記作8、1、2 A);

第二張:補充練習(記作8、1、2 B);

第三張:補充練習(記作8、1、2 C)、

六、教學過程

Ⅰ、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在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叫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以及如何求一組數據的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本節課我們繼續研究生活中的加權平均數,以及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聯繫與區別、

Ⅱ、講授新課

1、例題講解

某學校對各個班級的教室衛生情況的考查包括以下幾項:黑板、門窗、桌椅、地面、

《平均數》數學教案 篇六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八單元《平均數的再認識》

2、教材分析:

隨着科學技術和數學本身的發展,統計學已成爲現代數學方法的一個重要部分和應用數學的重要領域。大到科學研究,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統計無處不在。新《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將“統計與概率”安排爲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本單元正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統計的初步知識的。本課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統計後進行教學的,它包含兩部分,即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較複雜的平均數問題)。

3、教學重、難點:求平均數說課稿

平均數是統計工作中常用的一種特徵數,它能反映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廣泛。所以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是教學的重點。而本課的“平均數”又和過去學過的“平均數”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數據的總和”與“全部數據的個數”之間的對應關係就是教學的難點。

4、教學目標

在學生計算出平均數的基礎上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概率的背景,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廣泛應用,並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定爲:

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算術平均數的方法。

能力目標: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並根據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和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品質,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二、說教法:

“求平均數”作爲一類應用題,若教學內容脫離生活實際,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積極創設真實的、源於生活的問題情境,以“學生髮展爲本,以活動爲主線,以創新爲主旨”,採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引導法爲主,輔之以直觀演示法、設疑激趣法、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安全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等活動,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探究,去發現、構建數學知識。通過小組合作中的互相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學會與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意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還要讓學生進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評價,以提高解決問題和綜合概括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五年級下冊數學平均數的再認識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平均數的再認識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再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的基礎上,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2、能運用平均數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平均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3、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難點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體會平均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根據有關規定,我國對學齡前兒童實行免票乘車,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攜帶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兒童免費乘車。1.2米這個數據是如何得到的呢?

2、學生質疑,說一說你的看法。

二、新授。

1、解決疑惑。

學齡前兒童,即0-6歲的兒童,而這就意味着0-6歲的兒童身高普遍不會超過1.2米,那麼我們首先就要調查一下0-6歲兒童的身高數據,但是我們無法確定一個準確數值,這就需要計算出數據的平均數來解決問題。

出示平均數的意義:一組數據中所有數據之和除以數據的個數。它是反映數據集中趨勢的一項指標,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數的方法。

出示:“新苗杯”少兒歌手大獎賽的成績統計表。

評委1 評委2 評委3 評委4 評委5平均分

選手1 92 98 94 96 100

選手2 97 99 100 84 95

選手3 90 98 87 85 90

(1)把統計表填寫完整,並排出名次。

(2)在實際比賽中,通常採取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然後再計算平均數的記分方法。你能說出其中的道理嗎?

(3)按照上述的記分方法重新計算3位選手的最終成績,然後排出名次。

3、教授解題策略。

題中數據衆多,無法直接比較,可以先求出每位選手的平均成績,再進行比較,這樣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數的方法: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選手1:(92+98+94+96+100)÷5=96(分)

選手2:(97+99+100+84+95)÷5=95(分)

選手3:(90+98+87+85+90)÷5=96(分)

4、計算完畢請補充統計表,並排出最終名次。

板書設計

平均數的再認識

平均數的意義。

求平均數的方法: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平均數 篇七

教學目標 :

1.算術、加權的概念,會求一組數據的算術和加權。

2.體會算術和加權的聯繫和區別,並能利用它們解決一些現實問題,發展學生數學應用能力。

教學重點:會求一組數據的算術和加權。

教學難點 :體會在不同情境中的應用。

教學方法:引導-討論-交流。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出示籃球比賽的一些畫面)

在籃球比賽中,隊員的身高是反映球隊實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何衡量兩個球隊隊員的身高?怎樣理解“甲隊隊員的身高比乙隊更高”?能因爲甲隊隊員的最高身高高於乙隊隊員的最高身高,就說甲隊隊員比乙隊隊員更爲高大嗎?

上面兩支球隊中,哪支球隊隊員的身材更爲高大?哪支球隊隊員更爲年輕?你是怎樣判斷的?

活動1:前後桌四人交流。

找同學回答後,給出算術的定義。

一般地,對於n個數x1,x2,…,xn我們把

叫做這個n數的算術,簡稱,記爲 .讀作“x拔”。

活動2:請同學們結合圖表,自己用計算器算出各球隊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齡,看哪一個球隊的平均身高高?哪一個球隊的平均年齡小?

想一想:

小明是這樣計算東方大鯊魚隊的平均年齡的:

年齡/歲 16 18 21 23 24 26 29 34

相應隊員數 1 2 4 1 3 1 2 1

平均年齡=(16×1+18×2+21×4+23×1+24×3+26×1+29×2+34×1)÷(1+2+4+1+3+1+2+1)≈23.3(歲)

你能說說小明這樣做的道理嗎?找同學回答。

鞏固練習一:

1. 某班10名學生爲支援“希望工程”,將平時積攢的零花錢捐獻給貧困地區的失學兒童。每人捐款金額如下:(單位:元)

10,12,13.5,21,40.8,19.5,20.8,25,16,30.

這10名同學平均捐款 元。(課本P216隨堂練習1)

2.一名射手連續射靶20次,其中2次射中10環,7次射中9環,8次射中8環,3次射中7環,平均每次射中 環(精確到0.1)

3.小明上學期期末語文、數學、英語三科平均分爲92分,她記得語文得了88分,英語得了95分,但她把數學成績忘記了,你能告訴她應是以下哪個分數嗎?

A 93分 B 95分 C 92.5分 D 94分

例1某廣告公司欲聘廣告策劃人員一名,對A,B,C三名候選人進行了三項素質測試。他們的各項測試成績如下表所示:

測試項目 測試成績

A B C

創新 72; 85; 67

綜合知識 50; 74; 70

語言 88; 45; 67

(1)如果根據三項測試的平均成績確定錄用人選,那麼誰將被錄用?

(2)根據實際需要,公司將創新、綜合知識和語言三項測試得分按4:3:1的比例確定各人的測試成績,此時誰將被錄用?

解:(1)A的平均成績爲 (分).

B的平均成績爲 (分).

C的平均成績爲 (分).

因此候選人A將被錄用。

(2)根據題意,3人的測試成績如下:

A的測試成績爲 (分)

B的測試成績爲 (分)

C的測試成績爲 (分)

因此候選人B將被錄用。

思考:(1)(2)的結果不一樣說明了什麼?

實際問題中,一組數據裏的各個數據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此,在計算這組數據的時,往往給每個數據一個“權”。如例1中4,3,1分別是創新、綜合知識、語言三項測試成績的權,而稱

爲A的三項測試成績的加權。

鞏固練習二:

1. 某校規定學生的體育成績由三部分組成:早鍛鍊及課外活動表現佔成績的20%,體育理論測試佔30%,體育技能測試佔50%.小穎的上述成績依次是92分、80分、84分,則小穎這學期的體育成績是多少?

變形訓練:(小組交流)

1.甲、乙、丙三種糖果售價分別爲每千克6元,7元,8元,若將甲種8千克,乙種10千克,丙種3千克混要一起,則售價應定爲每千克 元;

2.某班環保小組的六名同學記錄了自己家10月分的用水量,結果如下:(單位:噸):17,18,20,16.5,18,18.5.如果該班有45名同學,那麼根據提供的數據估計10月份全班同學各家總共用水的數量約爲 .

小結:先由學生總結,教師再補充。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掌握了:1.算術、加權的概念,會求一組數據的算術和加權。2.體會算術和加權的聯繫和區別,並能利用它們解決一些現實問題。

佈置書面作業 :課本P216習題8.1 1、2

課外作業 :(兩題任選一題)

1. 到校醫那裏收集本班同學左眼視力檢查結果,計算本班同學左眼視力的。

2. 請設計一個利用“加權”方法來求的應用題,再將其“權”作適當改變,觀察平均值的變化。觀察“權”的變化對結果的影響。

板書設計

1.

算術:

對於n個數x1,x2,…xn我們把

叫做這個n數的算術,簡稱,記爲 .

讀作“x拔”

例1解:(1)A的平均成績爲

B的平均成績爲 .

C的平均成績爲 .

因此候選人A將被錄用 (2)根據題意,3人的測試成績如下:

A的測試成績爲 (分)

B的測試成績爲 (分)

C的測試成績爲 (分)

因此候選人B將被錄用。

加權:稱

爲A的三項測試成績的加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