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平均數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平均數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教學目標: 篇一

1、繼續複習鞏固條形統計圖的學習。

2、將條形統計圖的認知與平均數的概念有機結合,進一步延伸對多組統計數據的整理、分析及計算。

3、向學生灌輸簡單的平均數計算概念,讓學生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平均數。平均數可以解決很多實際問題,從而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

平均數 篇二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2頁例1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的方法。2、培養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合理、靈活地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1)    教師(幻燈片2):同學們,春天來了,學校組織大家去植樹。我們班共有7名同學參加了這次活動,這是他們植樹的情況,(幻燈片3二組統計圖),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指名說並把每人的棵數板書在黑板上)(2)    比一比哪一組植的樹要多一些?(指名)第一組有幾人,第二組呢?,你們認爲這樣比公平嗎?爲什麼?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事情,比如說三(1)和三(2)班人數並不相等,那我們就沒有別的辦法比較出這兩個班某一項成績的高低嗎?你有沒有更好的招?(指名說可能有學生說用比的方法)(3)    師:對,因爲兩組人數不相等,不能用總棵數比,用每組平均每人植的棵數來比,比較合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問題。(板書:)二、教學例1,尋求規律(1)(幻燈片4第一組統計圖)面對着這個統計圖你想提出什麼問題?你們想知道的東西真多哇!我們的陳田、張然同學有點不高興了,你們知道爲什麼嗎?(他們植的太少了)是啊,我們用什麼辦法幫助他們呢?(把萬宇和盧明的給他們)(一樣多)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說讓他們每人植的樹一樣多,對嗎?換句話說就是。。。。。求他們平均每人植了多少棵樹?(2)師:你們能先猜一猜,這個數大約在哪兩個數之間呢?(11-15)它會不會大於15或小於11呢?爲什麼?(因爲是移多補少得到的所以不會)。(3)師:好了,這樣吧,你們都把你估計的那個數悄悄地藏在心裏,好嗎,藏好了嗎?估計的準不準有什麼辦法嗎?我建議同學們先以4人爲一個小組討論一下,用什麼辦法才能使4個人植的樹一樣多,也就是同學們說的平均每人植樹多少棵?請同學們從抽屜內拿出老師爲你們準備的圖紙,你們可以按自己的意圖任意在紙上做記號或計算都行,看哪個小組想的方法最多,開始!(以4人爲一個小組進行,教師巡視,收集作品)(學生交流)師:胡廣臣請你說說好嗎?生:把萬宇的一棵給陳田,把盧明的兩棵給張然,這樣他們每個人的就一樣多了!(邊說邊在投影儀上展示作品)(4)動畫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幻燈片4)老師小結: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把萬宇的一棵移給陳田,把盧明的兩棵移給張然,最後平均每人都有13棵。(5)演示先合後分的計算過程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指名說),對,還可以用先合後分的方法,“合”就是求出4個人一共種了多少棵樹?“分”就是把種的總數再平均分成4份,求每一份是多少?也就是相當於,把他們植的樹平均分成4份(幻燈片5電腦顯示)如果我們列算式該怎麼列,請大家試一試。(學生計算,教師巡視)(指名說計算過程,教師板書後再看幻燈片6顯示過程)(14+12+11+15)÷4=52÷4=13(棵)(5)師:剛纔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同樣的答案,無論選擇哪一種方法都是可取的,我非常佩服一次就能猜得那麼準的同學,說明這些同學思考問題有根有據。我也佩服那些一次就計算得很準確的同學,他們都應該受到大家的表揚,給他們掌聲。(稍停頓指板書)這裏的“13”是什麼意思?是他們每個人都種了13棵嗎?生1:是每個人種的數。師:我請萬宇同學說你種了幾棵?(我種了14棵)你的同學說你只種了13棵,他說你們每人種了13棵呢?(我知道了他是把數平均分)怎麼平均分,你多的那一棵哪裏去了?(就是給少的同學了)陳田請站起來,你種了幾棵?(我種了12棵)那你的同學說你種了13棵,你那一棵是哪裏來的?(是其他的剩下幾個給我,變成我的了)那你的意思是說把多的給了少的,少的說,給我吧,我和你們一樣多了,用今天的新詞來說就是。。。。。。(平均分)平均了對吧,同學們的理解和感受非常到位,那我告訴大家,13就是14、12、11、15這一組數的。師:叫什麼名字?師:這個它就比較好的反映了這一組數據的一個總體水平,就是同學們剛纔講的,平均每人植樹多少棵?這個它就在哪兩個數之間轉悠、轉悠?現在你們能用同樣的方法算出第二組的嗎?看誰算得最快?(指名說並板書 計算過程)第二組平均每人植樹多少棵?(14棵)第一組呢?哪一組的要大些?(第二組)那麼我們就可以宣佈第二組同學獲勝,行嗎?祝賀你們!誰再來說說這個“14”表示什麼意思?三、開展活動,理解的含義和計算方法(5分)師:同學們就在我們需要的時候,他來了!想一想,在過去的學習和生活中,你在哪裏碰到過他,什麼時候需要算?(指名說)爲了讓同學們更好的理解,下面我們做一個稱體重的活動,我點3名女生和2名男生上來,其他同學同桌一人記數,一人計算。第一組計算女生的平均體重,第二組計算男生的平均體重,每一組選1名代表到黑板上配合演示。聽明白了嗎?我來報數,(指名上前稱體重,老師報數)交流。女生平均每人重多少千克?男生呢?爲什麼算女生的平均體重的時候要除以2而男生的要除以3?(指名說)如果我們要求5個人的平均體重又應該怎麼算?(指黑板兩組數)所以說總量和份數要對應。看到這兩組數你明白了什麼?是啊由於男女生性別的差異,男生的體重普遍比女生要重一些。 師:看來的作用還真大呢!你們再來看這裏的一個信息。 四、鞏固練習(10分)屏幕顯示(幻燈片)(1)(課件出示)2004年小剛家各季度用水情況統計表 單位:噸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16203025平均每月多少噸?(1)(16+20+30+25)÷4(2)(16+20+30+25)÷12(3)(16+20+30+25)÷365師:一季度用了多少噸?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生看圖回答師:現在我們想要求“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莫急,不需要計算,老師在這裏給了三個不同的算式,每個同學獨立思考,拿出你個人的意見,要想求“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你是選擇1、2、3哪個算式呢?想好了,用手勢告訴大家!預備,開始!生用打手勢示意自己選擇哪個答案。大多數同學選1。師:人家有選2的,彆着急!請選2的同學上前同學們選幾(生:1)選1的出兩個代表(請生上前)一場辯論會馬上就要開始了,到底選1對,還是選2對,我也糊塗了。你們能不能互相問問問題,好嗎?誰先開始?兩隊論:生:請問題目中問的是什麼問題(師:回答)生:題目問的是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師:接着問)生:那一個季度有多少個月?生:一個季度3個月?(師:那一年呢,接着問)生:那一年有多少個月?生:12個月生:既然有12個月,爲什麼要除以4呢(師:不除以)而不除以12呢?生:因爲它有4個季度,所以除以4 生:因爲問的是平均每個月(師:誰要你求?生:誰要你求每個季度啊師:那你同意就可以到那邊去了師:是啊,人家要你求平均每個月的,你們說應該除以幾啊?(12)我同意大家的意見,應該除以12,他們除以4了,有沒有道理呢?那麼你們求的是什麼?生:平均每個季度用水情況師:是吧,可惜人家根本就。。。。。生:人家根本就沒有問平均每個季度用水多少噸師:你除以4,求的是平均每個季度的,除以12個月,是平均每個。。。。。除以365天是平均每。。。。。。(生一起回答)看來找準份數是非常重要的。師:明白了嗎,是幾個人平均每天的呀(3個人)師:老師告訴你,如果想求平均每人每天哪,再除以3,李老師幫你們算出來了。屏幕出示(小剛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約88千克)(嚴重缺水地區每人每天用水量約3千克)老師拿出用塑料袋裝的3千克水,讓學生感受它的分量,進行思想教育。師:面對這幅圖畫,你們最想說的是什麼?生:我覺得他們一天用的水非常多。師:那我們就去指責小剛吧,怎麼那麼浪費水呢?你們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麼?生:我們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他們最好平均每天少用一點水。師:那你去批評他們吧!你想說什麼?生:我想說,他應該把洗衣服、洗澡的水留下來沖廁所。師:那你就去說他吧!他應該怎樣!還有沒有想說別人的?生:我想對他說,小剛,我希望你捐一點水到嚴重缺水地區去。師:你們知道我最想說的是什麼嗎?師:節約用水,從我自己做起!五、解決問題(3分)師:你們能用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嗎?屏幕出示畫面小明會遇到到危險嗎?師配以畫外音: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穿過了一片土地,平均水深110釐米,你們看。誰來了?小明來了!哈哈,我不會游泳,但是我告訴大家,我的身高可是135釐米呀,如果我在這條河裏面玩耍,我有沒有可能會遇到危險?師:爲什麼有可能?你知道平均水深是什麼意思嗎?生:說明有的地方很深,有的地方很淺。但是平均起來是110釐米。師:如果小明到了?生:到了很深的地方,他就會淹下去。師:你們聽懂她的話了嗎?六、課堂小結(2)師:好的同學們,不知不覺,就要下課了,你們告訴我,你們學的開心嗎?你們有收穫嗎?還有遺憾的地方嗎?(指名說)李老師也有收穫,我發現我們三(5)班的同學表現都很出色,有的同學善於思考問題,有的同學集體合作意識強,有的同學善於傾聽別人的發言,這都是很好的學習習慣,我相信,你們以後會做得更好。最後讓我們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吧!(好),下課!

新知探究 篇三

1、課件出示例3情景圖,解說圖意。

2、課件出示男生套圈成績統計圖。提問:誰套得最準?同樣方法出示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並提問。

3、同時出示兩組統計圖。

提問:這是男女生的比賽成績統計圖,男生和女誰套得準一些呢?

【設計意圖:先單個出示統計圖是爲了鞏固舊知識,突然同時出現兩組統計圖並拋出問題是將學生的思維拉回,引起他們對新知識的重視和思考】

4、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並對學生提出的方法進行歸納,質疑。直到學生說出“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爲止,這其中老師可以用前面講到的“平均分”概念進行引導。

5、適時提問:如何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呢?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由討論會發現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確科學。“平均分”的概念會給學生很好的啓發。】

6、學生嘗試在統計圖中通過移動長方塊來達到大家都一樣的結果。教師巡視引導,並發現方法得當的學生。

7、請學生髮言,暢談自己的方法及結果。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板書。

【設計意圖:這一活動既讓學生動了手也動了腦,再加上老師的適時引導,他們會通過移動方塊和計算找到最恰當和最簡便的方法來找到“平均數”,新知學習也就水到渠成了。】

8、師總結:可以通過“移多補少”法和計算法得到“平均數”。引入“平均數”概念,並告知學生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出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並可對多組數據進行綜合比較。

複習求平均數 篇四

1.平均數的含義。

(1)提問:誰能舉例說說什麼是幾個數量的平均數嗎?

(2)下面說法對不對?

①前3天平均每天織布200米,就是實際每天各織200米。

②身高1.5米的人在平均水深1.2米的池塘裏沒有危險。

2.提問:那麼,求幾個數量的。平均數需要哪些條件?平均數要怎樣求?(板書: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3.做練練第1題。

讓學生讀題。指名一人板演,其餘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每一部分求的是什麼。

4.做練一練第2題。

學生默讀題目。指名學生說一說題意。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列出算式。提問學生怎樣列式的,老師板書。讓學生說明每一步求的是什麼。提問:這兩題在解題方法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爲什麼列式不一樣?說明:按照求平均數的數量關係解題時,要注意找準總數量與總份數之間的對應關係,再根據數量關係式正確列式解答。(板書:注意:找準總數量與總份數的對應關係)

《平均數》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數據的權和加權平均數的概念

2、使學生掌握加權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還應使學生理解平均數在數據統計中的意義和作用:描述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特徵數字,是反映一組數據平均水平的特徵數。

二、重點、難點和難點突破的方法

1、重點:會求加權平均數

2、難點:對權的理解

3、難點的突破方法:

首先應該複習近平均數的概念:把一組數據的總和除以這組數據的個數所得的商,叫做這組數據的平均數。複習這個概念的好處有兩個:一則可以將國小階段的關於平均數的概念加以鞏固,二則便於學生理解用數據與其權數乘積後求和作爲加權平均數的分子。

在教材P136討論欄目中要討論充分、得當,排除學生常見的思維障礙。討論問題中的錯誤做法是學生常見錯誤,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國小學過的平均數計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提問學生平均數計算公式中分子是什麼、分母又是什麼?學生由前面複習近平均數定義可答出分子是數據的總和、分母是數據的個數,這時教師可遞進設疑:那麼,題目中涉及的每個數據是每個佔有耕地面積還是人均佔有耕地面積呢?數據個數是指A、B、C三個縣還是三個縣的總人數呢?這樣看來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嗎,爲什麼?

通過以上幾個問題的設計爲學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討論交流就鋪好了臺階。

《平均數》教案 篇六

第一步:引入新課:

在某次數學測試後,你想了解自己與班級平均成績的比較,你先想了解該次數學成績什麼量呢?(引入課題)

第二步:講授新課:

1、引例:下面是某班30位同學一次數學測試的成績,各小組討論如何求出它們的平均分:

95、99、87、90、90、86、99、100、95、87、88、86、94、92、90、95、87、86、88、86、90、90、99、80、87、86、99、95、92、92

甲小組:X==91(分)

甲小組做得對嗎?有不同求法嗎?

乙小組:

乙小組的做法可以嗎?還有不同求法嗎?

丙小組:先取一個數90做爲基準a,則每個數分別與90的差爲:

5、9、-3、0、0、-4、……、2、2

求出以上新的一組數的平均數X’=1

所以原數組的平均數爲X=X’+90=91

想一想,丙小組的計算對嗎?

2、議一議:問:求平均數有哪幾種方法?

①平均數:一般地,如果有n個數x1,x2,……,xn,那麼,叫做這n個數的平均數,讀作“x拔”。

②加權平均數:如果n個數中,x1出現f1次,x2出現f2次,……,xk出現fk次,(這裏f1+f2+……+fk=n),那麼,根據平均數的定義,這n個數的平均數可以表示爲 這樣求得的平均數叫做加權平均數,其中f1,f2,……,fk叫做權。

③利用基準求平均數X=X’+a

問:以上幾種求法各有什麼特點呢?

公式(1)適用於數據較小,且較分散。

公式(2)適用於出現較多重複數據。

公式(3)適用於數據較爲接近於某一數據。

《平均數》教案 篇七

預設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均數應用題的基本數量關係,能正確求某一種相關數量的平均數。

2、通過實際計算,進一步知道平均數這個統計量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進一步掌握平均數應用題的基本數量關係。

教學難點:

學生擇優意識的培養。

教學準備:

課件、卡片、作業紙。

教學板塊:

教與學的預設(師生活動)設計意圖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1、同學們,你們喜歡旅遊嗎?都去過哪些地方?2、小明的爸爸今年暑假準備帶全家參加春秋旅行社組織的鹿鳴山風景一日遊。

安排小明去買票,小明來到旅行社售票處,只見窗口寫着:鹿鳴山風景一日遊門票價格:甲方案:成人每位120元,小孩每位40元。

乙方案:團體5人以上每位80元。

3、這兩種不同的買票方法你理解嗎?你是怎麼理解的?如果你是小明,準備怎樣買票?二、引導探索,優化選擇。

1、出示例2,引導學生分析兩種方案。

讓學生回答問題,引起參與學習的興趣。

讓學生先嚐試發表意見,初步知道選擇買票的方法不同和參加旅遊的人數有關。

教學板塊教與學的預設(師生活動)設計意圖二、引導探索,優化選擇。

三、鞏固練習,應用規律。

四、課堂小結,深化提高。

(1) 成人7位,小孩3位,怎樣購票合算?按甲方案購票平均每位多少元?(2) 成人3位,小孩7位,怎樣購票合算?按甲方案購票平均每位多少元?2、首先,你要明白這兩種方案的主要區別是什麼?(團體購票與個人購票)3、怎樣計算甲方案平均每位多少元?4、如果按甲方案購票,下列各種組隊情況平均每人多少元?請大家獨立完成作業紙上的表格一。

5、怎樣比較兩種方案?6、什麼情況下按甲方案買票省錢?(小孩人數多,成人人數少)什麼情況下按乙方案買票省錢?(成人人數多,小孩人數少)7、除甲乙兩種方案以外,還有什麼另外的方案嗎?三、鞏固練習,應用規律。

完成練習紙作業。

四、課堂小結,深化提高。

1、這堂課我們學了什麼?2、根據給出的優惠措施,買票時一般情況下要考慮哪些因素?(總人數及團體的構成)3、學了這堂課,你有什麼體會?小組合作,分開計算,再把不同方案的計算結果集中在一起,交換檢查,觀察對比,想想各種情況下用哪種方案省錢。

引導學生得出最合算的方案。

練一練的題目,先讓學生判斷各種應採用的方案,再計算。

《平均數》數學教案 篇八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信息社會“數字”社會裏,常常需要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根據大量紛繁雜蕪的數據做出一個合理的決策,而統計正是通過對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爲人們更好地制定決策提供依據及建議,數學教案-平均數、中位數和衆數(第二課時)]。平均數,衆數,中位數是描述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的3個統計特徵量,是幫助學生學會用數據說話的基本概念。本節內容是繼平均數學習之後的後續內容,既是對前

面所學知識的深化與拓展,又是聯繫現實生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意識和創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課時安排和說明

參照新教材教師用書建議:“10.2平均數、中位數和衆數”這一節準備安排三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承上啓下地回顧探索平均數的一些性質及簡單應用。第二課時探索得到衆數和中位數的概念,並會正確計算衆數和中位數,瞭解平均數、衆數和中位數的各自適用範圍。 第三課時是練習實踐課,目的是鞏固和深化本節知識及會用計算器計算平均數,用計算機計算平均數、衆數和中位數。本次說課內容爲第二課時。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衆數和中位數兩概念的形成過程及兩概念的簡單運用。

教學難點:利用收集的數據整理分析,對剛接觸統計不久的學生來說,他們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尚缺乏這方面的知識經驗,因此,對統計數據從多角度進行全面分析,使學生形成一定的統計觀念(即數據感)是教學難點。

二、學情分析

認知分析:學生已初步瞭解統計的意義,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及會計算平均數,這兩者形成了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

能力分析:學生已初步具備一定的歸納、猜想能力,但在數學的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方面尚需進一步培養。

情感分析:多數學生對數學學習有一定的興趣能夠積極參與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識方面,發展不夠均衡,有待加強;少數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夠強,尚需通過營造一定的學習氛圍,來加以帶動。

基於以上分析,在學法上,引導學生採用自主探索與互相協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儘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研究,並最終學會學習。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節課設置的教學目標爲:

知識目標:理解衆數和中位數的含義,會正確計算衆數和中位數。

能力目標:進一步發展學生類比、歸納、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讓學生接觸並解決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通過各種真實的,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和適當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在合作學習中,學會交流,相互評價,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

四、教學方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從發展學生認識問題、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角度考慮,準備採用“以問題爲中心”的討論發觀法:即課堂上,教師或學生提出適當的數學問題,通過學生與學生(或教師)之間相互討論,相互學習,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發現概念的產生過程,思想方法的概括過程從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認知結構。

具體說本節課由五個基本環節組成: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合作交流,探索問題--理性概括,構建新知――實踐應用,鼓勵創新――歸納小結,反思提高。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 創設情境(用多媒體課件演示)

某小廠欲招工人一名,小張應徵而來,經理告訴他:“我們這裏報酬不錯,平均工資水平是每週300元,國中數學教案《數學教案-平均數、中位數和衆數(第二課時)]》。”小張工作幾天後,找到經理說:“你騙我,多數工人的工資水平沒有超過每週200元,”這時,工會主席過來說:“小張,經理說得沒錯,其實我們廠有一半人達到或超過中等工資水平即每週250元,不止每週200元的!不信,看看這張工資表。”看後,小張感慨:“難道是我錯了?”

(2) 問題: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平均數真能客觀反映工人的真實工資水平嗎?

基於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問題情境,更誘發了學生的認知衝突,從而引發學生提出問題:究竟什麼數據能反映工人的真實工資水平?

2、合作交流,探索問題

在導出以上問題後,分三人小組開小型辯論會(三人分別充當經理、小張、工會主席三個角色展開辯論)。各小組再拿出最能反映工人真實工資水平的數據全班交流。

學生會用人數最多的工種的工資200元或中等水平工資250元來回答,從而引出:今天要學習的內容----衆數和中位數。

通過學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發現概念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角色,認識到研究數據的必要性。

3、理性概括,構建新知

(!)啓發建構

在上述數據中象“200”這樣的數我們就叫做這組數據的衆數,象“250” 這樣的數我們就叫做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它們與其它幾個數相比是不同的,有何不同?我們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它們嗎?在學生描述的基礎上爲加深印象,教師可適時補充說明:“衆數”中“衆”即多,也就是某個數據在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而“中位數”中“中位”是指位置居於中間,即某個數據在按照大小順序排列的一組數據中,位置處於最中間。形象語言的描述更易新知的構建。

(2)完善建構

練習:

① 在一次英語考試中,11名同學得分如下:80 7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90 請指出這次英語考試中,11名同學得分的中位數和衆數。

② 10名工人某天生產同一零件,生產的件數是:13 15 10 14 19 17 16 14 12

你能說出這一天10名工人所生產零件數的衆數和中位數嗎?

學生獨立思考後討論回答。

結合學生回答的實際情況,對練習追問:a、能說出1 2 3 4 5 6 的衆數嗎?b、如何求一組數據的中位數?c、在一組數據中平均數,衆數和中位數會都是同一個數嗎?d、實話實說,對平均數、衆數和中位數知道多少?談談它們的區別和共同特點、

歸納探索結果:

衆數、中位數都是用來描述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衆數是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數據;一組數據中的衆數可能不止一個,也可能沒有。中位數是指:將一組數據按大小依次排列,處在最中間位置的一個數據(或最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一組數據中的中位數是惟一的。

這一環節,由淺入深設置問題鏈,使學生思維分層遞進,目的是突出本節重點;通過追問層層引導,又把學生的探索逐步引向最近發展區,啓發學生運用類比、歸納、猜想等思維方法探究問題,揭示概念的實質,不斷完善新的知識結構。同時體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發現的快樂,繼而轉化爲進一步探索的內驅力。

4、實踐應用,鼓勵創新

請你當廠長

某鞋廠生產銷售了一批女鞋30雙,其中各種尺碼的銷售量如下表所示:

《平均數》說課稿 篇九

一、說教材

“統計和平均數”是國標本第六冊的內容。求平均數是分析數據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工農業生產中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績、平均身高、平均產量等等。它既可以反映一組數量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來進行不同組數量的比較。在傳統的國小數學教學中,平均數是作爲一種典型應用題加以教學的。而新教材與傳統教材相比,新教材明顯在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概念上加重了份量。因此,設計本課時希望通過具體問題情境的呈現,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中,讓學生在認知衝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和價值,並啓發學生探索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並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2、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專用,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在活動中,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提高合作學習的效率。

4、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能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三、重難點和教學策略

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對策:創設豐富的問題情境,提供學生自主探索的平臺,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形成求平均數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①出示男女生人數相同,進行套圈比賽的情境,引導學生探索出比哪個隊贏,只要比總個數就可以了。

②出示第二次比賽,人數不同,男生三人每人都套中4個;女生四人,每人都套中3個。讓學生交流看哪個隊贏,比什麼?從圖上看,男生每人都比女生多套中1個,男生準一些,所以男生贏了。明確人數不同時,應該比每人套中的個數;同時討論爲什麼比總個數就不公平了。

③出示第三次比賽圖,先交流看哪隊贏,比什麼,明確人數不同比每人套中的個數;接着對比第二次比賽的統計圖,發現第二次每人套中的相同一下子就可以比出來,而現在每人套中有多有少,讓學生探索有什麼辦法可以一下子看出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探索並總結出移多補少的方法,並初步認識平均數。

④完成兩道簡單的用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練習,鞏固求解方法

⑤接下來也會有幾盤蘋果,你能一下子就移好它嗎?有信心嗎?

追問:那麼現在該怎麼辦?

探究先合後分的方法。

⑥在學生掌握了求平均數的兩種方法後,讓學生口答5組數據的平均數,並探究平均數的範圍。

⑦最後安排了幾道練習題。

分散難點,逐層深入

——對書本原教材改動的設想

我們每個班中,學生的差異很大,智力、基礎、習慣的不同都是都擺在我們眼前,而有效教學肯定需要面對全體學生,我覺得我們要讓學生面對一個問題一個臺階,優等生輕鬆一躍過去了,中等生稍加努力翻過去了,後進生咬咬牙也能爬過去,給每一個學生成功的機會,讓他們都能享受到通過努力後取得成功的喜悅。

所以結合本班學困生比較多的實際情況,我並沒有一下子就出示書本所提供的例題,就是兩組同學人數也不同,每一個同學套中的個數也不同,有多有少。我個人覺得對於我們很大一部分同學來說,直接在這個例題中比哪個隊贏,可能會無從下手,比人數不對、比總個數不對、比男生套中最多的和女生套中最多的也不對。可以說找準應該比較哪個量,既是認識平均數的切入點,也是這節課的一個難點。

所以我把這一例題中找合適的比較量分散在三個比賽情境中,讓學生在不同的情況下分清在什麼情況下該比較哪個量,然後再去認識平均數。

第一次,人數相同,只要比總個數。、

第二次,人數不同,但男生每人都套中4個,女生每人都套中3個,很明顯每個男生都比女生多套中1個,男生贏了。明確當人數不同時,要比每人套中的個數;人數相同時只要比總個數,(當人比每人套中的個數也行)

第三次,出示書本例題,人數不同,應該要找每人套中的個數,(當然這裏所說的每人套中的個數在沒認識平均數前還不夠規範)但目的就是讓學生去找一下子就可以比的那個每人套中個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當然,本來是希望通過第一第二次比賽的探索,讓學生在第三次比賽中順利找準比較量,但在實際過程中,那個學生還是去找了總個數去比輸贏,這說明教學設計或者教學實施還有很多不合理不有效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提出來探討。

《平均數》 教案 篇十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體會平均數的必要性,能根據簡單的數據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在合作探究與交流的過程中體驗運用所學知識,理解平均數。

情感態度:向學生滲透統計思想,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知識內在聯繫的邏輯之美,進而培養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明確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簡單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運用平均數的相關知識解決問題體會平均數的意義。

教法學法

操作法、觀察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課件,表格。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遊戲導入:同學們看過最強大腦嗎?今天這節課,老師想在我們選出屬於我們班的最強大腦,你們想挑戰嗎?

出示遊戲規則:課件出示數字,學生進行活動,保留遊戲結果,待最後揭曉答案。

設計意圖:給學生留有神祕猜想的空間,使學生有濃厚的接受新知的興趣。

二、探究交流,解決問題

(一)認識平均數

淘氣記住幾個數字?

1、引導思考:平均每次記住6個數字是怎麼得來的?

2、學生合作交流,反饋

A、移多補少

B、總數÷個數=平均數

3、引出:平均數是一組數據平均水平的代表。“6”是勻出來的。

(二)生活中的平均數。

1、學生舉例說

2、計算平均數,思考極端數對平均數的影響。

小紅語文99分,數學100分,英語95分,平均分多少分?再加一門科學46分,均分會有什麼變化?

思考:平均分在什麼範圍內?大約是多少?並計算平均分。

同桌合作交流,全班彙報。

小結:極端數據會影響平均數的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不過的考試分數例子,來內化極端數字對平均數的影響。這樣理解起來更容易。

(三)聯繫實際,拓展應用

根據平均數知識,解釋現象。

每小組選做一題,小組合作交流思想,全班彙報。

1、評委打分;

2、爭做小法官

3、猜年齡

師:揭曉答案:38歲、9歲、8歲、11歲、8歲、12歲、8歲、9歲、8歲、9歲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平均數是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的體現,但每一個數字都會影響平均數。

4、計算自己記數水平,評選本班最強大腦。

(四)課堂小結

談談這節課你的收穫。

板書設計

平均數

移多補少

總數÷個數=平均數

《平均數》 教案這篇文章共284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