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送東陽馬生序》 篇一

學習這篇課文時,首先讓同學瞭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宋濂辭官的第二年,應詔入朝晉見朱元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生前來訪問,瞭解到馬生是個“善學者”便寫下這篇序文。其目的是勉勵他珍惜太學的學習條件。再者,讓同學瞭解作者宋濂,他是元末明初文學家。讓同學通過熟悉課文內容,理解作者年輕時求學的經歷,協助同學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

學習這篇課文之前,教給同學學會課前先預習課文,可以查找一些資料,根據課下注釋通曉文中大意。把不懂的問題找出來,模糊的地方劃出來。然後查字典,查找文中的重點字的注音、意思。課上檢查同學的預習情況,也可以騰出一點時間讓同學提問。要知道問題來自同學。對於同學這樣答、那樣答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師都應給予肯定。重要的不在於誰答案更準確,而在於在這樣的活動中,同學們的思維更活躍了,判斷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鍊發展,語文學習的目的也就達到了。通過課前的預習和同學的提問,我知道了同學們的問題在哪兒,講課時就會做到有的放矢。先講作者寫這篇序的目的,讓同學懂得什麼是序?接下來引導同學掌握文章的結構,對文中的重點句的翻譯、重點文言詞進一步掌握。引導同學在文中找出主旨句、一些理解句填空,體會文章的中心。並結合同學的思想實際談一談學習宋濂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的精神。另外在教學環節的掌握上、教學方法的使用上再扣得細一些。作爲文言文的教學,同學容易厭學。因此,可以多考慮一下教學的設計更新穎一些,課前可佈置一些活動,便於營造氣氛,調動同學的積極性。爲了便於同學掌握文中的中心,要引導他們掌握文章的結構。首先講到作者求學的艱難──抄書難、求師難、旅途難和生活難。再次說到太同學學習條件優越──無凍餒之患、無奔波之勞、有師教、有書讀。文章的最後點明寫序的原因和意圖。

每講一節課要不時進行總結。要求同學考慮問題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但始終圍繞當堂課的教學任務,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爲目的。有些問題須討論解決,有些問題可以讓同學獨立考慮,不能一味分組討論,使同學的活動太留於形式。同時一定要給同學留考慮問題的空間,一個是問題空間,重要的一個是考慮空間、時間的掌握要合理。在課堂小結中,要多樣化,不能讓老師唱獨角戲,實際上讓同學總結效果會更好。

通過這一節課,我覺得這課重在調動同學的內心情感。在學習過程中,同學能通過字、詞疏通掌握文意,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現在學習生活的幸福和優越,從而激發學習的熱情,也懂得了怎樣追求幸福。課堂中同學學習勁頭很大,氣氛很好。另外一篇課文教完不等於我的任務全部完成了。也不等於同學都懂或沒有什麼大問題了。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出人意料的,超出了優秀教案的範圍,說明了同學的思維有時逾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範圍,教師應捕獲同學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閃現的一瞬間,給予鼓勵引導,提供給同學們暢所欲言的機會。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 篇二

一、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詞語,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及文體特徵。

3、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明確作者通過現身說法,以自己年輕時代的求學經歷啓發馬生,以達到勸學的目的。

4、背誦課文。

二、能力目標

1、複述課文,掌握作者求學的主要經歷,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2、理解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其獨特的表達效果。

三、情感目標

學習作者克服困難、勤心求學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珍惜現有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早日成才。

四、教學重點

1、翻譯課文,背誦課文,理解本文作者執著的求學之志和殷殷勸勉之情。

2、把握寓理於事的寫作方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學習形象說理的技巧。

五、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運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學態度。

六、教學方法

誦讀法 討論點撥法 複述法 品讀法 延伸拓展法

第一教時

一、導入新課

方法一: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

這些都說明了苦難並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於化苦難爲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爲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方法二:同學們,在五單元前面幾篇課文裏,我們學習了幾種古代不同體裁的文章,如吳均的書信體山水小品文——《與朱元思書》、陶淵明的自傳體文章——《五柳先生傳》、韓愈的議論性文章——《馬說》,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體裁爲贈序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樣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的。

二、作者簡介:

宋濂,明初文學家。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人(現漸江義烏人)。他年少時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爲翰林院編修,因爲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徵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爲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後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與劉基、高啓爲明初詩文三大家。朱無璋稱他爲:開國文臣之首。劉基稱讚他爲: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爲:太史公。著有《宋學士集》。

三、題目解說:

1、關於東陽:漸江東陽縣。 與作者算是同鄉(同一個省)。

2、關於馬生,馬君則。 “生”是長輩對晚輩的稱呼。 馬君則是作者同鄉人,在京城太學裏讀書。作者到京城後,他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過作者,並寫了長篇書信作爲見面禮,文筆十分暢達。和他探討學問,語氣平和而且神色謙遜。還自己對我說他小時候用心學習非常勤奮,這真是個好學的青年。現在他將要回家探望他的親人,我因此講了自己求學的艱辛來勉勵他。

3、關於“序”。這是一種文體,並非“序言”。序分爲書序和贈序。

書序:相當於前言後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爲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

贈序:始於唐朝,唐宋以來,文人在送別時,常常以詩文相贈,有人把這些詩文集中起來,再作一篇序,就稱之爲贈序。後來,儘管沒有什麼詩文,只寫一篇送別贈言的文章,也叫贈序,內容多是勸勉、譽揚之詞。

本文就是一篇贈序。

四、背景介紹:

洪武十一年(1378年),作者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從家鄉(義烏)到應天(現江蘇南京)去朝見朱元璋時,同鄉晚輩馬生拜見自己後所寫。

五、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六、再讀課文,抓住重點字詞意思,初步理解課文大意。

七、作業設計。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1、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肢體。

2、合捨生皆被綺繡。 被通披,穿。

3、媵人持湯沃灌。 灌通盥,盥洗,洗手。

(二)寫出下列加點字的古今含義。

1、餘因得遍觀羣書。 餘: 古義:我。 今義:多出的,剩下的。

2、錄畢,走送之。 走: 古義:跑。 今義:行走。

3、媵人持湯沃灌。 湯: 古義:熱水。 今義:食物煮後所得的汁液。

4、以是人多以書假餘。 假: 古義:借。 今義:虛僞的,不真實的。

(三)解釋下列點字詞的意思。

1、無從致書以觀。 致:得到。

2、弗之怠。 怠:放鬆,鬆懈。

3、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 碩:大。

4、俟其欣悅。 俟:等待。

5、縕袍敝衣。 縕:舊絮。

6、禮愈至。 至:周到。

7、腰白玉之環。 腰:名作動,腰

送東陽馬生序優秀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通過研讀課文,使學生掌握幾個實詞和賓語前置句式。

2、研討課文,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及運用對比方法來表現中心的寫作能力。

3、學習古人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研讀,掌握幾個實詞和對比方法的運用,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

對比的作用。

【教學方法】

朗讀法 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二、常識簡介

1、宋濂:明初著名文學家,一生著作很多,曾主修《元史》與劉基、高啓並稱爲明初詩文三大家,爲明代“開國文臣之首”,有《宋學士文集》。

2、序:序是一種文體,分爲書序和贈序兩種。贈序用於臨別贈言,多爲讚頌、勉勵、祝願、惜別之辭。本文是宋濂在告老還鄉的第二年寫的,當時69歲。

3、內容:本文敘述了作者自己年輕時求學的艱苦,勉勵馬生利用太學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

三、朗讀全文

(學生聽朗讀,注意字音和停頓,理清思路)。

四、分析討論

1、學習第三段,瞭解作者的寫作目的。

讓學生自由朗讀第三段。

瞭解宋濂爲何寫此贈序。

掌握幾個詞:謁、書、贄。

2、討論第一段

⑴ 讓學生自由朗讀第一段(思考:本段從哪幾方面寫作者求學的勤奮和艱苦的?)

⑵ 組織學生討論(四人小組):

討論題⑴:作者哪幾方面寫求學勤奮和艱苦?找出原句。

討論後小結:幼時抄錄之艱 成年叩問之難 求師奔赴之勞 住讀生活之苦

⑶ 組織學生討論,完成翻譯(每大組爲單位分工任務,四人小組完成翻譯任務)

3、分析第二段

⑴ 學生齊讀

⑵ 提問:課文從哪幾方面寫太學生的優越條件?

⑶ 通過對比作者得出什麼結論?(按原文回答)

⑷ 齊讀結論句

五、思考探究

假若這篇文章是宋濂寫給你的,你最想跟他說一句什麼話?

六、溫馨提醒

業精於勤荒於嬉,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是我們每個學生的光榮任務,願我們不畏艱苦,學有所成。

【板書設計】

對比

幼年抄書之艱 無凍餒之患

成年叩問之難 無奔走之勞

自身經歷 求師奔走之勞 有專門老師 諸生求學

住讀生活之苦 有豐富藏書

總括:勤且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