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回延安教學設計(多篇)

回延安教學設計(多篇)

回延安教學設計 篇一

【基礎知識點】1、瞭解“信天游”的特點;

2. 理解詩人真摯熾熱的感情和詩的主題;

3. 學習比興和誇張的手法,語文教案-回延安。

【教學重點】 體味滲透於詩句中的作者的真摯的感情

【教學難點】 擅用比興和誇張是信天游的一個特點,“比興”的學習是本詩的難點。

【拓展環節】 新詩創作

【教學內容與步驟】

〖導入環節〗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由現代詩人吸收民歌營養而創作的一篇優秀作品。

〖整體感知〗

1. 教師示範朗讀,指導學生對詩作進行整體感知。

2. 感知問題:這首詩有什麼特點,試着用自己的話表達一下。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學習環節〗

1. 關於信天游

信天游是陝北民歌的一種形式,它的曲調純樸、高亢、悠長,節奏自由,國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回延安》。歌詞通常爲兩句一段,長度由一段至幾十段不等,每段壓一韻。每句字數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爲主。句中多用疊音字,修辭上多用比興、誇張等手法。

2. 朗讀訓練

(指導學生讀出的親切、熱烈、真摯情感)

3. 討論學習

朗讀這首詩,說說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看看作者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麼?

明確:本詩的感情線索,是作者對延安母親的眷戀之情。

4. 難點全解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比興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判斷 :樹梢樹枝樹根根, 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回延安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設想

詩歌重在誦讀。通過朗讀,可以逐步由認知生字詞,深化到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將朗讀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或範讀,或齊讀,或分組讀,或對口讀,變化形式讓學生反覆誦讀,並由淺人深進行朗讀指導,啓發學生髮現、分析、解決問題,最終培養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朗讀全詩

要求通過多種形式反覆地朗讀,引導學生逐步由表及裏地體會到文章的形式與內容有關方面的知識要點。

1、教師範讀全詩。

(1)教師範讀。

(2)疏通字詞障礙。

參照教學設計(A)。

2、學生初讀全詩,體會詩歌的基本特點。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

(2)要求學生說說:這首詩和自己以前所讀的新詩在形式上有什麼不同之處?

(3)教師介紹信天游的基本特點。

明確:①章法上:兩句一節,節數不定。

②韻律上:幾節一韻,或一韻到底。

③語言上:七言爲基本句式,可長可短,靈活自由。

④藝術上:多用比興手法。

對於比興的藝術手法,教師可以適當多加介紹,以幫助學生理解。

三、學生再讀全詩,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

採用問題組合的方式,讓學生逐步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1、問題組合一:

(1)學生自行回想詩歌整體內容,然後思考:這首詩的結構層次該如何劃分?

(2)概括各個部分的中心意思,並填寫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體會:你認爲洋溢於全詩中的感情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作者抒發思想感情的線索是什麼?

2、問題組合二:

(1)學生齊讀第一部分內容,然後標畫出表現詩人回延安心情的動詞。

(2)請選用其他意義相近的動詞來替換你所標畫的動詞,看看效果有什麼不同。

(3)指名學生朗讀第二部分內容,思考:詩人寫過去延安的生活,有什麼意圖?

(4)自讀第三部分內容,要求學生根據這一部分內容想像詩人與延安親人相見時的場面,然後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出來。

(5)在寫與延安親人見面的場景時,詩人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寫出這個熱鬧的場面的?

(6)女生齊讀第四部分,然後從中選用一個詞語概括這部分的內容。

(7)男生齊讀第五部分,然後畫出表明延安的歷史功績或者影響的詞語或句子。

(8)回答:詩中寫道:赤衛軍青年團紅領巾,徒着咱英雄幾輩輩人這兩句話如何理解?

3、問題組合三:

(1)這首詩歌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2)你認爲這首詩寫得怎麼樣?請大膽談談你的看法。

四、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

由於這是一首民歌體裁的詩歌,在語言上有它自身的特點,要求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認真體會。體會時注意結合前面有關的介紹。

五、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引入新課時的學習

二、指導朗讀,要求讀出詩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學生朗讀全詩,然後教師引導評判朗讀在感情表達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2、介紹寫作背景。

介紹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背景的把握,領會作者對延安的真摯感情,以理解詩歌中的情感,增強朗讀的情感表達力。

3、學生自由地散讀全詩,要求儘量讀出感情。

4、聽朗讀帶,比較自己與朗讀帶中的朗讀在感情方面的表達差距。

有關朗讀的指導請參照教學設計(A)。

5、指名學生朗讀全詩,或者學生齊讀全詩。

學生朗讀後,教師注意及時準確進行評價,指出其中的優劣,進一步把握朗讀的要點。

三、體會詩歌中修辭方法運用的效果

1、學生默讀全詩,思考:這首詩運用的修辭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確:主要有比興和誇張。特別是比興手法的運用,爲詩歌增色不少。

2、引導學生結合具體詩句體會各種修辭手法運用的效果。

四、學習遷移

1、課前佈置:上圖書館或者上網查找有關延安的資料,然後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學生講述與延安有關的故事或介紹有關延安的資料。

3、要求學生在課後利用自己查找出來的資料,自由組合,510人一組,編一個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組編得好。

回延安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感情並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

2、掌握比興、擬人、誇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這首詩體會詩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導學生掌握比興、擬人、誇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週末到了,當你踏上你離別多時的故土,看到那裏的親山、親水、親人,你會有什麼樣的感想呢?

延安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曾經寫下輝煌的一頁。從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國人民解放鬥爭的總後方,延安精神,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珍貴財富。詩人賀敬之也曾經在延安生活和學習過五年,時隔10年後詩人重回到延安採用信天游的格式寫下了這首詩《回延安》。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賀敬之寫的《回延安》,體會詩人對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賀敬之現當代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今棗莊市)人。1940年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1945年,與丁毅合作創作了歌劇《白毛女》,主要詩歌集有《朝陽花開》、《鄉村的夜》、《放歌集》、《雷鋒之歌》、《賀敬之詩選》等。

1956年作者參加西北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回到闊別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變化,無限興奮喜悅,因此寫了這首詩,抒發了對延安的深切懷念,對黨和人民的無限熱愛。

當時詩人打算寫幾篇報告文學和一點新聞報道,青年大會要舉行一個聯歡晚會,說要詩人出個節目,於是詩人就採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寫了這首詩。

信天游,也叫“順天遊”,流行於陝北的一種民歌,兩行一節,上下句押韻,一節一韻,詩行錯落有致,讀來高亢悠遠。有的一節表達一個簡單獨立的意思,有的幾節構成一組,表達比較複雜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來抒情,亦可敘事。注意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作用)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聯想豐富,感情深切。

三、教學步驟:

聽錄音朗讀

要求,注意聽,把還有不懂讀的字圈點出來,與同桌合作討論,或查字典,或問老師。

預設字詞

讀準下列字的讀音。

心窩   摟定   白羊肚手巾      羊羔羔

糜子   油饃   氣喘         一盞

教師導語:詩人賀敬之曾經在延安生活和學習過五年,時隔10年後詩人重回到延,當他回到延安的時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變化。請大家各自快速朗讀這首詩,用簡潔的語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 感情變化。

(1)回延安,激動滿情懷   興奮

(2)憶延安,聖地養育我   感激

(3)話延安,歡聚話今昔   喜悅

(4)看延安,舊貌換新顏   讚頌

(5)祝延安,聖地大貢獻   熱愛

教師導語:一首好詩,詩中少不了精彩的語言運用,現在請同學們請選擇你自己喜歡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讀。

1、圈出你認爲用的好的字詞、句子並和大家討論與分享其表達效果

(學生自主合作,教師引導)

根據“從      (字詞、句),寫出了/表現了/突出了        。”

教師舉例——如題目中的“回”,“回”意味着重先到過去生活過的地方,容易使人聯想到回家、回鄉,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園,拉近(突出/寫出)了詩人和延安的密切關係。

又如:開頭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現出心臟的劇烈跳動;“莫把”,表現出急慾望見延安的心情;抒發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萬分激動的感情。

學生自主合作

預設引導:又如第一部分:選用了一連串的動詞:“抓”“貼”“摟”“撲”,生動、形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踏上延安土地時的激動以及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

2、詩中運用到了哪些修辭手法,小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達效果。

根據從      詩句中的可知,採用   (修辭手法),寫出了/表現了/突出了        。

教師舉例——如: “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從主觀感覺描寫客觀事物。“唱”、“笑”、“把手招”,擬人描寫“杜甫川”、“柳林鋪”和“紅旗”,表現出河流、村莊、旗幟也都熱情歡迎詩人等人的到來,體現了詩人故地重回的無限喜悅感情。

學生自主合作

預設引導——比興  如:第二部分中運用比興方法、排比修辭方法描寫當年延安生活。 “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興中兼比,以“樹梢”、“樹枝”、“樹根根”的一體關係,引起並喻寫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關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興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媽”的奶長大,引起並喻寫出延安人民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興中兼比,以大生產運動中“東山”、“西山”的茂盛莊稼,引起並喻寫出自己投身其中鍛鍊、學習。

預設引導——排比  以上這三個興中兼比的詩節,又構成排比的形式,逐節遞進地表現出詩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親密關係。

預設引導——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條條……一座座……一盞盞……一排排……”寫出了延安變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給延安人民的財富。

知識點學習:比興關係: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謂“比”,即比喻。古人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謂“興”,即起興。古人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四、拓展探究

1、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延安人民的什麼特點?

(熱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2、在那個年月,爲了革命信仰,爲了建設新生活,在老一輩的革命者們的精神教育和影響下,延安人民經過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斷的好起來,那麼在今天,這種“延安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嗎?

五、小結

詩人自始至終把握住了對母親延安的感情,通過回延安、憶延安、話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內容來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傾吐,又有間接抒情,或用動詞,或描寫,便感情抒發既酣暢淋漓,又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昇華。詩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見到延安的親人,從“手抓黃土教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一頭撲在親人懷”等詩句看出,詩人產生的是激動、喜悅的感情;詩人回憶延安對自己的養育,描寫和延安親人歡聚暢談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後,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的感情達到了高潮;當詩人又要離別延安時,從結尾兩句詩可以領會到,詩人難捨難分的惜別之情上升到了巔峯。

朗讀這首詩結束教學。

六、作業:

1、課後背誦這首詩。

2、完成課後練習。

回延安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建議

一、結構思路

全詩共五節:

第一節,激動滿情懷

第二節,憶延安,聖地養育我

第三節,會親人,歡聚話今昔

第四節,逛新城,舊貌換新顏

第五節,贊延安,聖地大貢獻

二、思想感情

詩貴在有激情。詩人自始至終把握住了對母親延安的感情,通過、愛延安、會親人、壽延安、頌延安五部分內容來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傾吐,又有間接抒情.或用動詞,或描寫,便感情抒發既酣暢淋漓,又生動形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昇華。詩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見到延安的親人,從。手抓黃土教不放,緊緊地貼在心窩上”,“。頭撲在親人懷”等詩句看出,詩人產生的是激動、喜悅的感情;詩人回憶延安對自己的養育,描寫和延安親人歡聚暢談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後,愛延安、愛革命、愛人民的感情達到了高潮;當詩人又要離別延安時,從結尾兩句詩可以領會到,詩人難捨難分的惜別之情上升到了巔峯。

三、誇張手法的運用

這首詩裏有這樣的話:“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極言親人重逢說話之多。這種爲了強調事物的某一特徵,作誇大的描述的修辭方法,叫作誇張。又如:“雙手接定寶塔山”“滿窯裏圍得不透風”等等,高聳入雲的寶塔山怎麼樓得過來呢?滿窯裏真的被人圍得一點風也透不進嗎?這樣寫淋漓盡致地表達出詩人熱愛延安、熱愛延安親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熱烈歡迎詩人的真摯情景。

四、富於變化的句與句之間的關係

作品每小節中句與句之間的關係富於變化。

①比興關係:這是“信天游”詩節中大量使用的。所謂“比對,即比喻。古人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謂“興”,即起興。古人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信天游”每節的第一句常用“比”或“興”,目的都是爲了引出第二句的內容來。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這一節中,第一句是以“比”開頭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戰士的成長,目的是要說明延安母親對延安兒女的養育之恩,同時也寫出了延安兒女對延安母親的眷戀之情。又如第一句用“興”開頭。如“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地飄,革命萬里起高潮”等。這兩節的第。句均以“興”開頭,詩人感物起興,形象地寫出了在延安學到了生產鬥爭的知識和本領,又學到了文化,學到了革命道理;寫出了延安在中國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貢獻。

以上“比興”手法的例子爲前句是比興,後句是本體,也有前句是本體,後句是比興的。如“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

②並列關係:如“一條條街道寬又平,一座座樓房披彩虹”;“一盞盞電燈亮又明,一排排綠樹迎春風”。此處極言延安發展變化後的嶄新面貌。又如“心口呀莫要這麼厲害的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詩人重返延安時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臟的跳動,正是因爲他永遠忘不了黨和毛主席對自己的培養,詩人自己曾說過:“我是吃延安小米飯長大的,我喝過棗園和楊家嶺的奶汁!”詩句正是傳神地寫出了作者懷念延安的熱切心情。

③順承關係:如“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這一節前兩句寫老爺爺進門喘氣的動作神態,後句寫出老爺爺講的話,上下句構成了順承關係。

五、動詞的運用

全詩開頭第一部分中選用了一連串的動詞:“抓”“貼”“摟”“撲”,生動、形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踏上延安土地時的激動以及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用“抓”而不用“捧”,用“貼”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攏,使物體固定在手中。這裏有緊握不放之意;“貼”緊挨的意思,這裏表現詩人對延安的親密無間和詩人珍愛延安土地的強烈感情。“抱”和“摟”都有以手臂圍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摟”,是因爲“摟”表示大幅度動作,富有力度,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內心的激動。至於“一頭撲在親人懷”中的“撲”字,更體現出“情動於中而行於外”,這些外在的動作,揭示了作者的內心,表達出詩人見到延安親人時的極度興奮、喜悅。

六、鮮明的地方色彩

詩中的棗園、窯洞、寶塔山、糜子等帶有延安的色彩,詩中所採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陝北民歌;詩中“登時”‘莫要”“幾根根”等,取自陝北方言。詩歌表達的是對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詩中景物的描寫、形式的採用以及全詩的遣詞造句,都帶有鮮明的地方色彩,使詩的內容與形式達到了和諧統一。

回延安教學設計 篇五

一、明確目標

瞭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內容。

二、整體感知

《回延安》是賀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參加“五省(區)青年造林大會”時寫的一首抒情詩。詩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離開延安。從1946年到1956年,其晨離開整整10年。

全詩以“回延安”的過程爲線索,共寫了五個部分。

三、教學過程

1.檢查複習“詩歌一般常識”導入,板書課題、解題、簡介作者。

2.聽錄音,要求學生注意有關字的正確讀音並體會感情;然後學生分讀,教師簡評朗讀效果。

3.學生自擬、討論各部分的小標題,清理全文脈絡,瞭解作者的思路。

4.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其餘人輕聲跟讀。

(2)要求學生找出用得準確、生動、傳神的詞語,討論這些詞語的含義,分析作者運用誇張、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一部分。

5.師生共同活動,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讀第二部分。

(2)結合預習提示討論重點詞語的含義,重點討論、分析第2、3、4節的意思以及比興、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

(3)總結歸納。學生齊讀第二部分。

6.學生自由朗讀第一、二部分,力爭能當堂背誦。

四、總結、擴展

詩歌第一部分通過“莫”“抓”“貼”“夢”“摟”“撲”等詞語,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踏上延安土地與親人重逢時的喜悅與激動。第二部分憶當年,寫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對自己的養育,字裏行間流露出無限熱愛、眷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