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理解=記憶+運用

“這個知識點大家一定要理解,千萬不能死記硬背,一定要理解······”相信這句話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不陌生。上學的時候,在每個年級我們都聽到過每科老師說過這樣相同或意思相近的話。那時的我每當聽到這句話的時候,頭腦中就有一個疑問:“什麼是理解?究竟怎樣纔算理解了呢?”

理解=記憶+運用

直到後來我也走上講臺成爲一名教師,我才慢慢的明白:老師們口中的“理解”,並不能單純的想象成語文學科中一個普通的詞彙,即此“理解”非彼“理解”。

作爲語文學科裏的一個普通詞彙,“理解”的含義有以下幾種:簡意爲了解、明白。他意有:1.順着脈理或條理進行剖析。 宋 蘇軾 《衆妙堂記》:“庖丁之理解, 郢人之鼻斲,信矣。”2.從道理上了解。《宋史·儒林傳三·林光朝》:“﹝ 光朝 ﹞未嘗著書,惟口授學者,使之心通理解。”3.指了解,認識。 毛澤東 《實踐論》:“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4.說理分析。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六:“生員於考試經古場,童生於府縣覆試場,添《性理論》一篇,命題在濂、洛、關、閩書中,理解明晰,拔置前列。”5.見解。

而老師們口中所謂的“理解”,含義應該是這樣的:理解=記憶+運用。即歸根到底應該將重點放到運用上來,而這也真正體現了教學的實際意義。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國小、國中甚至是高中所學的知識點中,能夠真正的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的微乎其微,這裏的運用主要是指在考試中的應用。即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點靈活的應用在各項考試中。儘管這顯得十分狹隘但很實際,這是現階段應試教育大背景下的真實存在。

從這個等式裏我們不難看出,要做到真正的理解,前提必須是記憶。所以我認爲,不論是哪一學科的哪一個知識點,記憶都是掌握這一知識點的必要前提。試想如果學生連這個知識點都不能記住,都無法完整的將其複述出來,又談何將其靈活的運用到考試中甚至是現實生活中呢?既然不能運用,理解也就無從談起。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國中的所有學科中,地理應該是與現實生活聯繫比較密切學科之一了。儘管它是一門副科,又屬於文科。但它絕對不是向很多家長和學生認爲的,只要是全部背過就能及格甚至是考高分。特別是國中一年級的地理課本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識點。“等高線地形圖的判斷”應該是比較難得一節內容了。這節課裏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山谷和山脊的區分”讓很多學生頭痛不已。在地圖上區分時就一個原則: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對於理解這個知識點的前提仍然是記憶,學生只有記住了區分的原則,再實際應用到所聯繫的題目中,才能夠真正理解。也才能夠真正的運用到今後的現實生活中。

其實,不只是地理這一門學科,其他所有學科都是這樣的。所以,我建議在今後的教學中,對於某一個知識點應該首先讓學生記住,再通過練習各種各樣的題目加深記憶,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一味的強調要學生理解,不要死記硬背。畢竟學生的知識儲備不多,理解和學習能力不強,學習方法不盡合理。作爲老師不應急於求成,追求一步到位。而應該悉心指導,耐心教育,循序漸進,一步一步的讓學生學會學習。

標籤: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