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中高一上冊語文《紀念劉和珍君》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高一上冊語文《紀念劉和珍君》教案【精品多篇】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紀念劉和珍君》教案 篇一

教學方式:對比閱讀教學、探究學習

教學重難點:體會詞人前後期作品中的別樣“愁”情:

1. 瞭解個人生活遭遇與作品創作的密切關係。

2. 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屬性。

(課前五分鐘循環播放“李清照畫像”幻燈片,配以王祖賢唱的《聲聲慢》曲,意在激發學生興趣,營造氣氛,讓生更易融入到詞的意境當中)

一。 以《如夢令》、《醉花陰》導入

出示幻燈片1:李清照自畫像

(師)畫中這位嫺靜清秀的女子端坐於舟中。天色暗了,人沉醉了,小舟“誤入藕花深處”,不遠處有一羣水鳥驚飛四散。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當你看到這幅畫時,你會想起哪句詩句?——(“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出自李清照的《如夢令》)

出示幻燈片2:〈如夢令〉文字

問:此詞寫了詞人怎樣的感情?——(樂。寫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鄉溪亭遊玩時的情景。通過這首詞,我們看到了少女時代的李清照無憂無慮的生活和閒適的心情。然而,這樣的心情是否貫穿她生命的終始呢?)

出示幻燈片3:《醉花陰》文字

問:此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感情?——愁

什麼樣的“愁”——離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簡介(先讓生回答師做最後總結)

出示幻燈片4:李清照簡介

[明確]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嶺。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門世家,父親李格飛師從蘇軾,著名經史學家;母親王氏也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能詩能文;李清照從小耳濡目染,也聰明伶俐,善於音律,能詩作詞。18歲嫁給門當戶對的太學士趙明誠爲妻。兩人情趣相投,你耕田來我織布,對不對?NO,應該是你吟詩來我作對。趙還熱衷與金石的研究,李還與其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蒐集整理,夫妻感情篤厚,家庭美滿幸福。

(後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後(1127年)北宋滅亡。從此,李的個人命運也隨着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李一家被迫南遷避難,兩年後(1129),其夫趙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個人,此後生活一直不如意,經歷了珍藏多年的金石書畫丟失事件、再婚離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嚐盡了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國之恨。

李清照的詞前期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後期的詞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詞風而充滿了哀婉淒涼,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

我們來看她的一篇後期的作品〈聲聲慢〉

出示幻燈片5:〈聲聲慢〉文字

二。 朗誦,初步感知詞人別樣愁情

1. 生齊讀

2. 師範讀

問:讀了這首詞你讀出了什麼?在感情上,與〈醉〉的共同點是什麼?——“愁”

出示幻燈片6:“愁”字

問:整體感知——詞人描寫在殘秋的所見所聞所感來充分展示了她所處的冷清悲涼的環境氣氛及其飽經國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內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

3. 生個人自由朗讀,給出自讀提示

出示幻燈片7:品讀詞人別樣愁情

(品讀提示:)

1.聯繫詞人的生活遭遇來品讀(略)2. 抓住詞中直接抒情的句子來品讀

3.抓住詞中選擇的意象來品讀

三。 鑑賞〈聲聲慢〉

1.提問一生:找出詞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出示幻燈片8:“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出示幻燈片9:“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分析起句)

出示幻燈片10:起句分析圖

起句形象用了七組疊詞,直接抒情,委婉細緻地表達了作者在遭受重創鉅痛後的愁苦的心情。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悽悽慘慘慼戚

| | |

人的動作、神態 環境的悲涼 內心世界的巨大傷痛

①李清照在經歷了國破家亡、夫死、金石丟失、再婚離婚等一系列打擊之後,內心極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處、無兒無女、無依無靠,更是百無聊賴、空虛惆悵、失落迷茫。爲了派遣這種哀愁,作者一大早就開始了漫無目的的尋覓。她在尋覓些什麼呢?是少女時代快樂的生活嗎,還是夫妻情深、甜蜜愛情?……

②環境的“冷清”更襯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可插入月考時“冷清”和“清冷”的區別。

③尋覓的結果不但沒有尋回失去的東西,不但沒有減輕內心的傷痛,反而在這冷清的環境中更生一種淒涼、慘淡、悲慼。

問:運用疊詞的作用?(——音樂美、增強感情)

舉列:朱自清〈荷塘月色〉

起句不尋常,連用七組疊詞,這是李的大膽創新,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是詩賦曲中也絕無僅有的。真可謂“前無古人”,當然“後有來者”。李對音律有極深的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在齒舌音間來回反覆吟唱,讀起來朗朗上口又別有一番愁情。

略析“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此句寫氣溫驟變的感受:點明節令——秋天。秋天的天氣變化無常,忽暖忽冷。在這樣的天氣里人也睡不好,最難調理休息。並非天氣原因而是人的心情。

2.間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引出意象概念

讓生找出詞中的主要意象

同步出示幻燈片11:選取典型意象1)詳析“酒”意象的特定屬性(“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出示幻燈片12:酒

問:爲何說是“淡酒”?——並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覺得酒味淡,這是一種主觀感受。一個“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淒涼慘淡。

先讓生思考回答一些關於酒表示愁情的詩句。

後師明確:最初飲酒是樂事,要與神靈共享或用以招待客人;一邊飲酒一邊做遊戲這在宮廷宴會誰最常見。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囑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蘇軾〈赤壁賦〉“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到了漢末,天下**,連年戰爭,人的生命朝不保夕,古感慨良多,如“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曹操就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感慨。這種憂是時光流逝而未建功立業的苦痛。最終這種“憂”也不能排解“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唐朝是詩歌創作的高峯期,酒的消耗與詩的產量成正比。“李白一斗酒出百篇”,可以說李白的詩是一篇篇醉出來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酒消愁愁更愁”

艱難苦恨煩霜鬢,潦倒新停拙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國之恨)

得出結論:酒是“愁”的象徵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離愁)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柳永《雨霖鈴》(離愁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離愁)

2)“秋風”意象略講

出示幻燈片13:“秋風”意象“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自古逢秋悲寂寥”“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得出結論:秋風渲染愁情。

3)“過雁”意象分析。“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問:爲什麼作者看到過雁會“正傷心”?

因爲“卻是舊時相識”這正是傷心的由來。本該北歸的大雁卻向南飛來,而詞人當時也正在南方避難,真可謂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然而這過雁不正是以前經常爲詞人傳遞相思之情的那一羣過雁嗎?(《一剪梅》:“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過雁還是那隻過雁,只不過物是人非,收信的那個人已經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過雁不禁悲從中來。

出示幻燈片14:“過雁”意象

雁足傳書爲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來,寫國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雁歸來”

得出結論:過雁象徵離愁。

下闋:由遠及近,轉入對自己庭院內眼前殘秋之景的具體描繪,進一步表達愁情。

4)略析“黃花”意象。“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史正志《菊譜》:“菊草本也,以黃爲正,所以概稱黃花。”“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

這兩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顏、孤苦飄零的晚境,再無當年“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的雅緻了。到這裏,作者的感情已漸漸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詳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壯志難酬之愁)“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李煜《相見歡》

(亡國之愁)梧桐一葉知秋,本身就是牽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悽苦的秋雨,不僅滴在

耳邊,更滴向心頭。

“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天明”

——溫庭筠《更漏子》

這句主要寫聲,以聲襯情。尤其是“點點滴滴”一語,極富頓挫淒涼之感。

7)結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是對前文的概括,“乍暖還寒”、“晚來風急”、“舊時雁過”、“滿地黃花”等這些情景,浸滿了作者悽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這些呢?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家國之恨、孤獨之病等等,僅用一個愁字又如何概括得盡呢!?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眼前這一切使詞人的哀愁重重疊加,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形容,於是詞人再也不用什麼鋪墊、渲染、對比,而是直截了當地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連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遜色了。因爲李後主的愁還可形容,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的。

四。 較閱讀〈醉〉、〈聲〉兩種不同愁情

五。 小結

出示幻燈片20:小結

通過對比,我們清晰看到了詞人早晚期詞作迥然不同的風格。由此可見,個人遭遇和文學創作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同時,抓住詞中所選擇的意象,在這些意象背後,我們看見了一個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詞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調。早年的“愁”是“閨怨”、“離愁”、“相思之愁”,是“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是“爲賦新詞強說愁”。 晚年的“愁”則是在經理了顛沛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之後的“欲說還休”的愁,是一種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鷓鴣天

晏幾道

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 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耐歸期未可期。

1.在這首詞中,作者爲什麼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

2.最後兩句是什麼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是淒涼哀傷的象徵。由文中“聲聲只道不如歸”可知,其叫聲象“不如歸去”,聯繫“行人”一詞,就可知本詞主題是遊子懷鄉。

最後兩句既是自言自語又是對杜鵑問的回答。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決定歸期,生活不能自己主宰。”爭奈“意”無奈“,正式遊子思家而有家難歸的感慨。

六。探究性作業:

根據所學知識,蒐集相關作品,比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詩人表現其“愁緒”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義。

《紀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 篇二

青青子衿

第二單元

一、單元課文特點

1、從文體上看,《紀念劉和珍君》是雜文,《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週年大會上的講話》是演說辭,《過萬重山漫想》是散文,《簡筆與繁筆》是文藝隨筆。

2、從表達方式上看,四篇文章雖根據文體特點各有側重,但都綜合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來表現主題。

《記》在敘述了劉的生平經歷及遇難經過後,以議論抒情提示了“三。。一八”的教訓及其深遠意義。《簡》作爲一篇文藝隨筆,論述了“寫文章要繁簡得當,各得其宜,各盡其妙”的道理 。《過》和《講》兩篇也是敘述、議論、說明、抒情綜合運用。

二、單元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從而透徹理解文章,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2、體會演說辭、文藝隨筆的特點 ,學寫演講稿、文藝短評。

3、理解文中比喻、比擬、反覆、反語、設問等修矢的運用及表達作用。

4、複習國中單句、複句知識,掌握常見關聯詞。

5、瞭解舊社會的黑暗,繼承中華民族光榮的革命傳統,繼承發揚“五四”精神,樹立“爲中華之騰飛而努力讀書”的遠大理想,培養開拓創新精神。

三 、單元教學重難點

1、理清思路要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基礎上進行。

2、這四篇文章,寫作時間上各不相同,跨度較大,文章文體特點、表現形式也各有特色。因此只有結合時代背景和文體特點理解全文,才能較準確全面地把握文章,這也可算作學習中的一個難點。

3、演說辭、文藝隨筆都屬於應用性文體,我們不僅要通過文章的學習體會這種文體的特點,而且應該積極指導實踐,學習它們的一些寫法,爲今後的自覺運用服務。

四、本單元教學設計

本單元計劃8課時。依課本安排,精講課各兩課時,自讀課各一課時,重點落實本課“理清思路”的教學重點,其餘內容留作課下深入理解,一節作文指導課,一節實踐課。

第六課      記念劉和珍君          魯迅

預習:本文內容深刻,時代距離較遠,難度大,課前的預習是必要的。 可提出如下要求:

1、通讀全文,圈畫出重點詞句,運用工具書弄清生字詞的意義;

2、記下閱讀中遇到的障礙、發現的疑難(課前交老師及時彙總);

3、思考一個問題:本文題爲《記念劉和珍君》,紀念了劉和珍君的哪些事蹟?

第一課時

任務:理解課文中心,理清文章思路。

步驟:

第一步:檢查預習情況。可請一兩位同學着重彙報預習中發現的疑難問題,其他同學補充,也可由教師彙總介紹同學預習中提出的疑問。目的在於啓發思路,引導思維方向。

第二步:簡介“三·一八”事件的有關背景及作者寫作此文前後的思想、行動,爲學生理解文章提供一定的幫助。

第三步:朗讀課文,正音正字。可由教師示範朗讀第一部分,接着請六位同學分別朗讀二至七部分(也可先讀二至五部分)。在預習的基礎上,通過感情朗讀,把學生引進課文的情境之中。

正音正字,可視學生實際而定。

第四步:討論分析課文。

1、課文紀念劉和君的哪些事蹟?從這些事蹟中,你可以認識到劉和珍君是怎樣的一位青年?

2、文章爲什麼要從追悼會上程君請求作文寫起?作者爲什麼要反覆說“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又要反覆說“無話可說”?

問題1,討論內容見“課文說明”一,目的在於弄清課文的中心思想;問題2,討論內容見“課文說明”二,目的在於弄清文章的思路。

討論方法:問題1,可先請若干同學,按預習筆記,講述課文所記劉和珍的事蹟;然後,引導學生通過剖析關鍵字詞的含義,去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比如“……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然而”,強調她“預定全年”需要決心;“毅然”則進一步強調需要勇氣。從這一事實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對革命的嚮往和對真理的渴求。可由教師示範分析一件事,餘下的讓學生通過小組議論的方式去解決。

問題2,可先讓學生劃出課文中先後反覆出現的“有話要說”,“無話可說”的語句,然後逐一分析有關語句分別出現在什麼地方,針對什麼而言,含義是什麼。同樣,可由教師先示範分析一例,然後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解決餘下各句。

在討論上述兩個問題時,應引導學生順帶歸納課文一至五部分的段意。討論時,教師巡視輔導;討論後,可分別請幾位同學彙報討論結果。

第五步:小結

1、討論問題1時,體會作者“悲”的感情;討論問題2時,繼續體會作者“悲”和“憤”的感情。教師小結時,應注意將“悲”與“憤”匯合起來,引導學生進而全面把握文章的中心——沉痛的悼念與憤怒的批判相結合。

2、佈置作業

(一)複習課文,着重探討課文第六、七兩部分的含義。

(二)完成“思考和練習”二、三。

第二課時

任務:理解魯迅先生對“三·一八”事件及烈士死難意義的評價;體會有關重點語句的含義,進一步全面把握文章的中心。

步驟:

第一步:檢查作業 完成情況。

第二步:討論分析課文六、七部分。

第六部分內容較深,可主要由教師講解,着重講清“煤”的比喻和所引陶詩的含義,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魯迅是如何從人類歷史進程的高度全面評價“三·一八”事件的——徒手請願不是一種有效的鬥爭形式,爲請願而流血是不值得的;但是,只要是爲人類歷史的前進而付出的代價,這血就不會白流。

第七部分,可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通過討論第二段的中心、各句間的關係以及關聯詞的作用,進而聯繫第三段,理解魯迅先生如何通過回顧歷史高度評價劉和珍等烈士死難對於將來的意義。討論中應引導學生注意對“中國女子”、“壓抑至數千年”等關鍵詞語的理解。

第三步:討論有關重點語句的含義。通過以上的討論、講解,學生對課文的中心,作者的感情態度等,已有較全面的瞭解,下面,就可以以小組 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對課文中有關重點語句,各抒己見,互相啓發,以求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

討論的內容及順序可作如下安排:

1、“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驚心動魄的偉大”、“偉績”、“武功”;

3、“中國人”、“庸人”、“苟活者”、“無惡意的閒人”;

4、“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思考和練習”二、三中還提到的其他語句,也應在討論中順帶加以解決。

第四步:總結。

1、歸納學生討論情況,明確對有關語句的理解;對學生 中意見分歧較大的某些問題,也可不急於統一意見,可引導學生課後繼續爭論。

2、明確本文的中心:紀念、揭露、歌頌,三者統一而以“紀念”爲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露出的作者的悲憤感情;理解作者對“三·一八”事件及烈士死難意義的評價。

3、佈置作業 :根據課文所提供的材料,寫一則三至五百字的簡訊,報道“三·一八”事件 的真象。

《紀念劉和珍君》教學設計 篇三

紀念劉和珍君

魯迅

[教學目標 ]

1. 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線索。

2. 理解本文的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的語言表達。

[教學重點]

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線索。

[教學難點 ]

理解本文的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的語言表達。

[媒體設計]

計算機或幻燈機和錄音機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

第 一 課 時

一、背景介紹(詳見參考66面,學生有練習冊17面的“課文補註”)只板書提示:3.18(慘案)──3.25(追悼會)──4.1(成文)

└────────兩星期───────┘

二、這篇文章感情濃烈,文辭精警,熟誦之,將受益匪淺!

請聽本人灌製的錄音朗誦。

(因爲《記念劉和珍君》預習提示要求:“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找出文章的線索,體會語言特點”,所以重點講授:)

三、作者思路和文章的線索──本文重點

可先問學生本文的線索。

通觀全文,作者悲和憤兩股情感的烈焰無處不在迸發,無處不在燃燒,升騰交織,無法抑制──因而,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變化爲線索。具體地說:

1.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問和要求引起對烈士“痛心的回憶”(1、2、3部分)

2.並且激起對殺人者的“憤怒控訴”(4.5部分)

3.同時作爲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教訓進行了沉痛的總結(6部分)

4.對烈士的死難意義作高度的評價、“熱烈的謳歌”(7部分)

板書:

1.“痛心的回憶”(1、2、3部分)

2.“憤怒的控訴”(4.5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熱烈的謳歌”(7部分)

四、小結:1.學習了朗誦及文字。

2.理解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

作業 :思考課後1、2、3題。

第 二 課 時

一、回顧上節課所講的“線索”

二、簡析思路和語言(第一、二大部分):發下“一課一練”卷

1.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問和要求引起對烈士“痛心的回憶”(1、2、3部分)

在艱難的生活中,毅然預訂《莽原》全年

在女師大風潮中“不爲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的校長”

女師大覆校“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於泣下”

平時“常常微笑着,態度很溫和”

援助外交,“欣然前往”,請願殞身

(作“一課一練”第11題)

──可看出劉是一位渴求真理,富於鬥爭精神,而又和藹善良,有思想,有遠見富有革命責任感的革命青年。不是“受人利用”。

總之,1、2、3部分側重與悲痛的憶念、哀悼。

隨堂作業 :

涉及第一部分的“一課一練”卷  第6、7、8 選擇題

(也就完成了課後第一題)

課後二大題的1 小題

涉及第二部分的“一課一練”卷  第9 選擇題

課後二大題的2 小題

涉及第三部分的課後三大題的1、2 小題

“一課一練”卷  第10選擇題

2.並且激起對殺人者的“憤怒控訴”(4.5部分)

衛隊開槍,府門喋血,虐殺

“文人學者”流言:“受人利用”

羅網,攢射,血污

隨堂作業 :

涉及第四部分課後二大題的3 小題

涉及第五部分的“一課一練”卷  第14選擇題

三、小結:

一、簡析思路和語言中完成了兩大部分:

1.“痛心的回憶”(1、2、3部分)

2.“憤怒的控訴”(4.5部分)

二、並做完了相應的課後題和“一課一練”卷標準化練習題。

作業 :1.課後第五題(背誦課文的第一、二部分)

2.思考第四題

第 三 課 時

一、查課後第五題完成背誦的情況。

二、簡析思路和語言(第三、四大部分):

同時作爲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教訓進行了沉痛的總結(六部分)

徒手請願,意義寥寥  飯後的談資,流言的種子

人類歷史靠“血戰”前行

親人傷悲

隨堂作業 :

涉及第六部分的“一課一練”卷  第15選擇題

4.對烈士的死難意義作高度的評價、“熱烈的謳歌”(7部分)

臨難從容,幹練堅決,百折不回

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足爲。明證。

苟活者……看見……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隨堂作業 :

涉及第七部分的 課後三大題的3 小題

“一課一練”卷  第3.4 選擇題

課後二大題的4 小題

“一課一練”卷  第12選擇題

三、小結:

一、簡析思路和語言中,完成了三、四大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熱烈的謳歌”(7部分)

二、並做完了相應的課後題和“一課一練”卷標準化練習題。

三、《記念劉和珍君》語言特色

1.簡練的敘事,深刻的議論,強烈真摯的抒情完美結合。

(以第四大部分即第七部分第二段爲例具體講析)

2.語言警闢、深刻,發人深思。

哲理和詩情的和諧統一(如“真的猛士……”“沉……亡”)

抽象事理形象化(“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

重複含深意(始終微笑着/寫一點東西的必要/說不出話/有要說的話)

作業 :做完“一課一練”卷還剩餘的作業 。

附錄

一、《記念劉和珍君》中“徘紅”之意義

1.在此文中應解爲“淺紅”“淡紅”方合作者原意。

2.“緋紅”的正確釋義應爲“大紅色”(辭海)或“鮮紅”(現代漢語詞典);

《說文解字》、《廣韻》、《康熙字典》均釋“赤色”;大冶方言中仍有,也是“很紅”義。

二、《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一聯:(曉秋選編)

長歌當哭  控訴卑劣之徒

熱血爲證  鼓舞奮勇之士

三、又一種板書:

┌動機和目的:程君正告  哀痛烈士  揭露敵人  喚起民衆

│              ┌訂《莽原》┐

│內┌歌頌劉和珍┤女師大風潮│從容勇毅沉勇友愛──崇高偉大

│  │          └3.18死難  ┘

│  │          ┌府門喋血         ┐

│容└揭露反動派┤                 │慘象、流言

│              └文人學者陰險論調 ┘

└死難意義

四、補充作業 :

用符號法分析下列句子成份:

1.中國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爲十八日在段祺瑞執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羣兩君開追悼會的那一天我獨禮堂外徘徊。

2.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3.這一回在彈而中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爲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密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於沒有消亡的明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