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湘夫人》第二課時教案精品多篇

《湘夫人》第二課時教案精品多篇

作家生平篇一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7?),名平,原是他的字。出身於楚國的同姓貴族。屈原在楚懷王時曾擔任左徒的官職,地位是相當高的。《史記屈原列傳》中記載:“博聞強志,勇於治亂,嫺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課文分析

湘夫人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的

1.通過充分的“知人論世”掌握詩人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傳達出的情感。

3.通過對詩歌景物的分析,學習“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寫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詩歌情景關係上的特點。

2.難點:通過意象營造意境,表達情感的寫法。

三、教學步驟:

一、導入

《長恨歌》未完部分,要求學生明確《長恨歌》主題,並談談自己欣賞的語句。 接着學習同樣抒寫愛情的《湘夫人》。

二、知人論世:

(1)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爲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經歷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在楚懷王時期。他對內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積極主張聯齊抗秦。後因小人誣陷,被懷王疏遠,並兩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懷王時期,被流放到漢北;第二次在頃襄王時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帶。最後,在無可奈何之際,他自沉汨羅江,以明其忠貞愛國的情懷。

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父》各1篇。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爲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2)楚辭,指楚地的歌辭,由屈原創建的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新詩體,“產於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記楚之物”。來源:楚地的原始神話和巫祝的宗教活動,楚地的樂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荊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徵。

(3)湘水神的傳說,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對戀人神,傳說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時死於蒼梧,葬於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堯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們追隨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淚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結滿了斑點,“斑竹”之名即由此而來。

三、以意逆志。

(一)教師範讀課文,強調字音。

(二)學生結合課後註釋,逐段疏通課文。

(三)教師逐段講解評析。

整體感知:

1.師問:詩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幾個?抒情主人公是誰?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這首詩題目雖然是《湘夫人》,但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卻是湘君。

2.師問:詩歌爲我們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生答:講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戀故事,是由一次約會在時間上的誤差而引出的悲劇。

3.師問:這個故事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生答:幽怨 哀婉

進入文本

1、解讀第一段,

(1)齊讀:

(2)請生翻譯: 湘夫人將要降臨北洲上,放眼遠眺呵使我分外惆悵。秋風陣陣,柔弱細長,洞庭波涌,落葉飄揚。登上長滿白薠的高地放眼望。我與佳人約會,在黃昏張設落賬。鳥兒啊爲何聚集在水草邊?魚網啊爲何掛到樹枝上?

(3)第一段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第一段寫湘君約會湘夫人,他帶着虔誠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來。

(4)與湘夫人約會的湘君見到了什麼?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

賞析名句的妙處?

——運用了融情入景的藝術手法。涼爽的秋風不斷吹來,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樹葉飄落。望斷秋水、不見伊人的湘君搔首躕躇,此二句純用白描,表現了一種廣闊而雄渾,淒涼、冷落的景象,襯托了人物的惆悵、幽怨之情,這種環境氣氛貫穿全詩,爲全詩定了感情的基調,被後人稱爲“千古言秋之祖”。

(5)第一段中“鳥萃兮蘋中, 罾何爲兮木上”是什麼意思?在表現情景關係上有什麼特點? ——“鳥萃兮蘋中, 罾何爲兮木上”, 比興手法,寫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見其人而對眼前的景象產生了一種錯亂的現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場景:鳥兒聚集在水草上,魚網則被掛在樹上。這是比喻湘夫人終於沒來,種種費心都不過是瞎張羅。表現男主人公的傷心和失落。

——這裏是因情造景,象徵寓意。

2、解讀第二段

(1)齊讀:

(2)請生翻譯: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蘭,懷念湘夫人啊無法講。心思恍惚,望穿秋水,只見那洞庭水慢慢流淌。

(3)第二段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寫湘君在期約難遇後的追隨行爲和心理活動

(4)“沅有芷兮澧有蘭”中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麼?

明確:比興。沅芷,澧蘭都是最好的香草比喻自己所戀慕的人。以水邊澤畔的香草興起對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緩緩而流暗示遠望中時光的流逝,

( 串: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以水邊澤畔的香草興起對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緩緩而流暗示遠望中時光的流逝,是先秦詩歌典型的藝術手法,其好處在於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3.解讀第三段:

(1)齊讀:

(2)請同學翻譯(譯文):

野麋尋食,爲何來到庭院? 蛟龍遊戲,爲何來到淺灘? 清晨我騎馬在江邊奔馳,傍晚我渡大江西岸旁。聽說佳人召喚我,我將快速飛馳與你同往。把我們的房屋建造在水中,又將荷花葉子苫在房頂上;用蓀草飾牆,紫貝飾壇,撒佈香椒,充滿整個中堂;桂樹作棟,蘭樹作椽,辛夷楣門,白芷鋪房;編結薜荔作帷帳,分開蕙草做隔扇已安放;潔白的美玉做鎮席,散放石蘭傳播芬芳;荷葉做的屋頂呵,加蓋芷草,再把杜衡纏繞在房屋四方。匯合各種香草充滿庭院,放置各種香草播滿門廊。九嶷山的衆神都來歡迎,爲迎接湘夫人衆神如流雲一樣。

(3)第三段寫了什麼內容?

——第三段是湘君幻想中與湘夫人如願相會的情景。

(4)作者在文中第本段羅列了哪些香草植物?其作用是什麼?

——本段詳細描繪了湘君爲湘夫人用各種香草裝飾愛巢的過程和步驟。作品在這裏一口氣羅列了荷、蓀、椒、桂、蘭、辛夷、藥、薜荔、蕙、石蘭、芷、杜衡等十多種植物,來極力表現相會處的華美豔麗。其目的,則全在於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環境來烘托和反映充溢於人物內心的歡樂和幸福,表現了湘君對湘夫人的執著、深摯的愛情,以及期待共同生活的美好願望,同時也襯托了湘夫人的高潔、美好的形象。

(5)第三段中也描寫了反常之景,是哪幾句?有何作用?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爲兮水裔

——這裏是因情造景。運用了比興的手法。麋食中庭和蛟滯水邊又是兩個反常現象,與前文對鳥和網的描寫同樣屬於帶有隱喻性的比興,再次強調愛而不見的事願相違。也有把這種理解爲他在急切的求覓中,忽然產生了聽到佳人召喚、並與她一起乘車而去的幻覺。於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筆。

串:(我們學習《離騷》知道,屈原詩歌有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喜歡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試找出詩中出現的香草意象?生答:白薠 白芷 蘭草 辛夷 薜荔 杜衡杜若 石蘭……)

4、解讀第四段:

(1)齊讀:

(2)請同學翻譯(譯文):我把那衣袖拋到江中去,我把那單衣扔到澧水旁。我在小洲上啊採摘着杜若,將用來饋贈給遠方的姑娘。機會啊不可多得,我姑且逍遙,舒閒自在。

(3)第四段寫了什麼內容?

——第四段表現湘君因與湘夫人相約不逢而產生的無限惆悵的行爲和心境。

(4)爲什麼男主人公要把衣袖拋入水中? 這衣袖是誰贈送的?

——明確:湘君久等湘夫人不能,內心失望,便向江中拋棄了湘夫人贈送的禮物。

(5)“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爲什麼最後要採香草送給姑娘?

——明確:湘君向江中拋棄了對方的贈禮,但表面的決絕卻無法抑制內心的相戀。他最終同樣恢復了平靜,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戀相思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歷程。他在汀洲上採來芳香的杜若,準備把它贈送給遠來的湘夫人。表現了他對愛情堅貞

不渝,對理想執着追求。

5、主題探究:

本詩以男女水神等候對方爲線索,表現了他們因思而不見而在不斷的彷徨迷惘中產生的【】深長的幽思之情,但仍對愛情堅貞不渝的主題! 詩歌反應了當時人民的真實感情和美好願望,也滲透了詩人屈原執着追求理想的情愫。(具體見課件)

6.總結:寫法借鑑

(1)情景交融——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

(2)因情造景——鳥萃兮蘋中,

香草美人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爲兮水裔 罾何爲兮木上。

湘夫人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的

1、通過對詩歌景物的分析,學習“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寫法。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傳達出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詩歌情景關係上的特點。

2、難點:通過意象營造意境,表達情感的寫法。

三、教學步驟:

一、導入

我們剛剛學過屈原的《離騷》,從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執着精神。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詩歌《湘夫人》。

二、常識介紹

(1)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爲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經歷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在楚懷王時期。他對內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積極主張聯齊抗秦。後因小人誣陷,被懷王疏遠,並兩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懷王時期,被流放到漢北;第二次在頃襄王時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帶。最後,在無可奈何之際,他自沉汨羅江,以明其忠貞愛國的情懷。

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父》各1篇。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爲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2)楚辭,指楚地的歌辭,由屈原創建的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新詩體,“產於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記楚之物”。來源:楚地的原始神話和巫祝的宗教活動,楚地的樂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荊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徵。

(3)湘水神的傳說,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對戀人神,傳說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時死於蒼梧,葬於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堯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們追隨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淚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結滿了斑點,“斑竹”之名即由此而來。

三、講解詩歌。

(一)教師範讀課文,強調字音。

(二)學生結合課後註釋,疏通課文。

(三)內容評析。

1、師問:詩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幾個?抒情主人公是誰?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這首詩題目雖然是《湘夫人》,但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卻是湘君。

2、師問:詩歌爲我們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生答:講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戀故事,是由一次約會在時間上的誤差而引出的悲劇。

3、師問:這個故事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生答:幽怨 哀婉

4、詩歌是如何表現這個幽怨、哀婉的苦戀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師問: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詩作,現在我們朗讀第一段,看看詩人是怎樣“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生答:“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悽清杳茫的秋景,構成了一個優美而惆悵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後人稱爲“千古言秋之祖”。

(2)因情造景,象徵寓意。

師問:第一段中“鳥萃兮蘋中, 罾何爲兮木上”是什麼意思?在表現情景關係上有什麼特點?

生答:“鳥萃兮蘋中, 罾何爲兮木上”, 比興手法,寫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見其人而對眼前的景象產生了一種錯亂的現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場景:鳥兒聚集在水草上,魚網則被掛在樹上。這是比喻湘夫人終於沒來,種種費心都不過是瞎張羅。表現男主人公的傷心和失落。

生答:因情造景,象徵寓意。

師問:第三段中還有這樣一句,找出來?

生答:“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爲兮水裔 ”,麋鹿爲什麼庭院裏覓食,蛟龍爲什麼在水邊遊蕩?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來自我比況自身的尷尬處境。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師問:我們學習《離騷》知道,屈原詩歌有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喜歡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試找出詩中出現的香草意象?

生答:白薠 白芷 蘭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蘭。

師問:“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爲什麼要寫這麼多香草,爲什麼要採香草送給姑娘?

生答:對愛情堅貞不渝,對理想執着追求。

5.主題研討

本詩以男女水神等候對方爲線索,表現了他們因思而不見而在不斷的彷徨迷惘中產生的深長的幽思之情,但仍對愛情堅貞不渝的主題! 詩歌反應了當時人民的真實感情和美好願望,也滲透了詩人屈原執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板書】

情景交融

歌頌愛情 追求理想

香草美人

湘夫人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部分字詞的讀音,注意幾個意思爲第三段“水邊”的字

能力目標: 能分析文中“比興”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虛幻景象描寫的用意

理解楚辭中語言獨特的“兮”式結構

情感目標 把握男女水神悲歡離合之情

教學重點

1、體會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闊後歡會難聚的心情變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義和“比興”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1、作者的情感與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

2、景物描寫中反映水神的情緒

教學方法

男女分組誦讀,師生問答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簡介作品

《楚辭。湘夫人》同《詩經?蒹葭》一樣,都是表現在水一方的意境。所不同的是:《詩經》產生於黃河流域,大都是民歌,表現着現實精神;《楚辭》產生於長江流域,多是屈原個人創作,散發着浪漫氣息。

《湘夫人》通篇籠罩在悽美的氛圍中。開頭幾句是秋水的絕唱,被譽爲“千古言秋之祖”。(胡應麟《詩藪》)通常認爲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們彼此深深地眷戀,卻不知什麼原因,總是愛而無因,見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對方,無望地追尋、失望。在他們之間,永恆地隔着迷惘的水域。這首詩就細膩地表現了湘君對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覺,到失望的悽楚情感歷程。而境界是非常唯美的,那些來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滿溢着紙卷,杜若、辛夷、荷、芷……讓讀者環繞在香氛和靈異構成的神祕奇異的世界裏。《湘夫人》就是這樣浸透在滿懷的香氣裏。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顯示出高潔優美來。這就是楚辭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筆法。《湘夫人》,和《九歌》中的其他作品一起,向讀者展示一個神祕美麗的世界。

三、作家生平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7?),名平,原是他的字。出身於楚國的同姓貴族。屈原在楚懷王時曾擔任左徒的官職,地位是相當高的。《史記屈原列傳》中記載:“博聞強志,勇於治亂,嫺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課文分析

四、整體感知

1、課文朗讀(略)

2、內容述評 註釋(略)

述評

(1)、神戀生活中期約難遇的悲劇情景;

讀《湘夫人》首四句,我們可以想象出這樣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於洞庭始波,木葉飄零之時,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

這就像《詩經》雲:“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寫懷人不得之情,悽迷哀慕之感,令人嗟嘆惆悵難已。《湘夫人》中寫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懷戀怨慕之情,同樣悽豔哀惻,令人感慨。愛而不見,怎一個 “愁”字了得。

第二段十四句,寫湘君在期約難遇後的追隨行爲和心理活動。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馳於沅、湘之間,頗似《蒹葭》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的情景。

第三段十六句,鋪敘湘君築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

第四段六句,寫湘君離開期約地點詩的。行爲和心境。

築室水中,容與江濱,湘君之期望和失望,正與《湘君》中湘夫人之深情相互映襯。寸心難表,兩情不通,會合無緣,生離死別,自是古來恨事,又豈止兒女旖旎之情!

(2)、佳句賞析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寫景如畫,彷彿一幅秋風圖,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見之水波、木葉,寫出不可見之嫋嫋秋風,寫風而有畫

五、藝術特色:

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和優美豐富的想象!

①浪漫主義是一種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方法個風格,與現實主義同爲文學藝術史上的兩大主要思潮。

②作爲創作方法和風格,浪漫主義在表現現實上,強調主觀與主體性,側重於表現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升到創作首位。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超越現實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今文藝創作中都有這樣的特色,屈原,李白,吳承恩,雨果,拜倫,雪萊!(讓學生自己舉例)

六、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題冊

湘夫人教案 篇五

學習目標:

1、初步瞭解屈原,瞭解楚辭和楚文化的特點。

2、瞭解湘君對愛情不懈的追求精神,揣摩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

3、通過探究性學習,瞭解並掌握“描寫景物、渲染氛圍”的寫作技巧。

教學重點、難點:

1、瞭解並掌握“描寫景物、渲染氛圍”的寫作技巧。

2、掌握《湘夫人》體現出的的藝術特點。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導學:

我們在高中學過屈原的,從中感受到作者“ ”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執着精神。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詩歌《湘夫人》。

《湘夫人》通篇籠罩在悽美的氛圍中。開頭幾句是秋水的絕唱,被譽爲“千古言秋之祖”。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們彼此深深地眷戀,卻不知什麼原因,總是愛而無因,見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對方,無望地追尋、失望。在他們之間,永恆地隔着迷惘的水域。這首詩就細膩地表現了湘君對湘夫人由企盼,到幻覺,到失望的悽楚情感歷程。而境界是非常唯美的,那些來自水中的香花香草滿溢着紙卷,杜若、辛夷、荷、芷……讓讀者環繞在香氛和靈異構成的神祕奇異的世界裏。

《湘夫人》就是這樣浸透在滿懷的香氣裏。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也因此顯示出高潔優美來。這就是楚辭常用的香草美人以譬君子的筆法。

一、常識介紹

(1)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爲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經歷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在楚懷王時期。他對內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積極主張聯齊抗秦。後因小人誣陷,被懷王疏遠,並兩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懷王時期,被流放到漢北;第二次在頃襄王時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帶。最後,在無可奈何之際,他自沉汨羅江,以明其忠貞愛國的情懷。

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父》各1篇。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爲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2)楚辭,指楚地的歌辭,由屈原創建的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新詩體,“產於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記楚之物”。來源:楚地的原始神話和巫祝的'宗教活動,楚地的樂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荊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徵。

(3)湘水神的傳說,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對戀人神,傳說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時死於蒼梧,葬於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堯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們追隨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淚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結滿了斑點,“斑竹”之名即由此而來。

二、誦讀指導

1、此詩爲男(湘君)女(湘夫人)對唱的樂歌。

2、詩中“兮”字是襯字,無實義。在句中,將王言句分爲前三後二兩個節拍,或將四言分爲前二後二兩個節拍。

3、給下列加點字的注音。

渚眇罾潺

袂汀遺搴

三、學生結合課後註釋,疏通課文。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

(1)帝子降兮北渚(2)與佳期兮夕張

(3)罾何爲兮木上(4)蛟何爲兮水裔

(5)葺之兮荷蓋

2、找出第三段中和“蛟何爲兮水裔”中裔意思相同的兩個字

3、能理解下列語句的含義。

(1)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

(2)蓀壁兮紫壇,播芳椒兮成堂。

(3)罔薜荔兮爲帷,擗蕙櫋兮既張。

(4)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

導思:

1.提問:詩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幾個?抒情主人公是誰?

2.詩歌爲我們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3.這個故事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分析詩歌是如何表現這個幽怨、哀婉的苦戀故事的:

一、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1、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詩作,現在我們朗讀第一段,看看詩人是怎樣“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二、因情造景,象徵寓意。

2、第一段中“鳥萃兮蘋中,罾何爲兮木上”是什麼意思?在表現情景關係上有什麼特點?

3、第三段中還有這樣一句,找出來?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4、我們學習《離騷》知道,屈原詩歌有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喜歡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試找出詩中出現的香草意象?

5、“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爲什麼要寫這麼多香草,爲什麼要採香草送給姑娘?

傳統詩歌意象歌謠:詩歌意象有規律,把握技巧好記憶。杜鵑猿啼話淒涼,雨打梧桐離別意。冰雪蟬鳴喻高潔,凌寒堅韌鬆梅喻。挺拔翠竹亮節風,鬥雪菊花傲骨義。落日黃昏遲暮感,流水落紅傷春去。紅豆寄寓相思情,送別長亭共短亭。羈旅驛站遊子意,望月聽笛鄉情濃。蓑衣斗笠指隱士,漁樵垂釣閒適情。鴛鴦連理生死戀,孤城關山戍卒行。

補充內容:所謂的“比興”則是《詩經》中常見的藝術手法。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者也。也就是敘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比方。興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借物詠物。

比興手法最早出現於《詩經》。《關雎》首章就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鳴的鳥興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又如《氓》第三章以傳統的比興的開頭,寫“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先以蔥蘢的茂盛的桑樹寫照自己的青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樹木的枯萎凋零比擬流年帶走了的青春,曾經光彩照人的少女在歲月中蹉跎了美麗的容顏,再加上婚後長期過着貧困的生活,被棄的命運此時自然降臨到了她的頭上。而屈原在他的《離騷》則進一步地繼承和發展了“賦比興”的的手法。屈原把《詩經》原來的比興材料,如草木、魚蟲、鳥獸和風雲雷電都賦予了生命,讓它們活動,甚至讓它們有人的意志,用以寄託詩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到了後來,“比興”就具有了詩的寄託之意。我們一起來看看詩人在這首詩中又寄託了他怎樣的情感?

導練:

一、背誦這篇作品。

二、完成課後題第四題2、3小題。

三、完成課後第五題。

教學重點 篇六

1、體會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闊後歡會難聚的心情變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義和“比興”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篇七

1、作者的情感與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

2、景物描寫中反映水神的情緒

教學過程: 篇八

一、導入